平顶山市出土
A. 平顶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一层、二层是以鹰城文化历史为背景的平顶山市文物陈列展览区域,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一层南侧的一号展厅山下故原展厅、北侧的二号展厅应国印象展厅,二层北侧的三号展厅楚汉文明展厅、南侧的四号展厅唐宋遗韵展厅。
山下故原展厅里,平顶山历史沿革的图版、石核、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等实物向我们讲述了大约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展示了祖先的光辉创造。汝州张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连续发展,使华夏文明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孕育着,终于,文明的萌芽破土而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这也构成了平顶山史前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内涵。
走过山下故原展厅,辗转一层北侧的应国印象展厅,亲身感受古应国文明的传奇,了解平顶山别称“鹰城”的来由。此厅尤其值得一看,它展示着镇馆之宝——玉鹰。这是1986年在应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鹰形玉佩,用新疆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此玉呈青白色,温润透明,玉鹰整体作展翅飞翔状,两爪蜷曲于身下,头部扭向右侧,尖喙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用以系绳佩戴,造型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玉鹰的出土揭示了应国先民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而在古文字中,应国的“应”字与“鹰”字为同一个字,故平顶山别称“鹰城”。
步入二层北侧三号展厅,是楚汉文明展厅。从春秋初年起,楚国从江汉之地进发,走上了问鼎中原的强盛之路,应国以及周文化范畴的汉淮诸国,均为其所灭。在展厅内,无论是父城故城、叶邑故城的图版,还是多媒体正在讲述的孔子、叶公、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抑或束腰垂鳞纹升鼎、跽坐铜人、编钟等精美文物和可考证的考古史料,都能印映出这段历史的璀璨辉煌。
进入四号展厅唐宋遗韵展厅,一股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是名窑名瓷的“圣地”。到2012年,全市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各类窑口100多处,其中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在此,您都可以一饱眼福。 七千年前,当裴李岗上燃起了第一颗火种,平顶山这片沃土就开始孕育文明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片古应国故地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后,被封存在这平西湖湖底,终归宁静。
穿越时空隧道。今日,平西湖畔崛起一座新城平顶山。了解这片故土,热爱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家园,回顾昨天的历史,知晓今天的成就,还要了解平顶山的未来规划,感知它的厚积薄发,平顶山博物馆三、四层为“生态鹰城,和谐家园”——平顶山城市规划展示馆。
三层为印象平顶山、记忆平顶山、辉煌平顶山、规划平顶山和发展平顶山五个展区,四层是解读平顶山、和谐平顶山两个展区。展馆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将数字沙盘、3D影院、VR自驾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是集规划展示、科普教育、特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规划展示馆。
三层展示了平顶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内外八景、煤炭发展史、古建筑遗址、老建筑……讲述了平顶山的成就与辉煌,也对平顶山积极构筑的“一核、三组、三卫”的点轴空间格局、湛河与沙河规划、新城区规划模型等有着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四层重点介绍了平顶山市的各项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城市规划陈列区域让每一位参观者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一时间,新的平顶山仿若跃然纸上,令人憧憬无限。
B. 平顶山为什么叫鹰城
平顶山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应”“鹰”通假,故平顶山又称鹰城。
据传说,应早在黄帝时期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他们帮助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氏,后累迁至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应由部落成国,是在殷商时期。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四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
而在殷商时期,各部落是以鸟作为图腾崇拜,应国的图腾崇拜带有商代遗风,应人的崇拜图腾就是鹰。在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应”与“鹰”通假,“应”就是“鹰”,所谓的应国,其实就是鹰国。
1987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将“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名,以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并将玉鹰的形象作为市徽镶嵌于城市雕塑中。
(2)平顶山市出土扩展阅读:
平顶山,河南省辖地级市,别名鹰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豫中地区的中心城市[1];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现辖2市4县4区,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1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5亿元。既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还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
C. 谁可以告诉我——为什莫平顶山市被称为“鹰城”拜托了各位 谢谢
鹰城是平顶山市的别名,也是平顶山市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大封诸侯,其中把自己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应国。《汉书。地理志》有“应乡,故国,武王弟所封”的记载,而古应国的地域范围,就在今天的平顶山一带。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应国就已经存在了,这也是平顶山最早有文字记录历史的开始。 一九八六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进行了文物调查和发掘工作。在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鹰。玉质白色,温润光洁。玉鹰双翅舒展,振翼欲飞,头向右转,以嘴衔翅,两爪下垂,卷曲身下。整体采用了精美的线雕,和俏色巧雕相结合的方法就势雕琢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古代手工艺术的精品。据考证,鹰是应国的图腾。 此后,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听取学者专家的建议,为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决定将应国贵族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鹰形象作为平顶山市的市徽。因为在古文字中,“应”通“鹰”,应国都城应城自然也可以称作鹰城,决定将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名
D. 平顶山为什么叫鹰城
平顶山的鹰城叫法是由太阳城改名而来的。
平顶山以前的历史只能查到六朝。当时当地正在搞一个城市雕塑,因为出煤,它准备搞一个太阳城标识。古文字专家郝本性说这没有特点,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阳城,他建议改成鹰(应)城,鹰字在商代就有,后来这个城市的别名鹰城就叫开了。
鹰城是河南平顶山的简称或者通俗名称;平顶山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
(4)平顶山市出土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平顶山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现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时代,这里是应国。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阳县,县境有高阳山,县治在今高阳里。1957年由叶县、宝丰二县析置平顶山市。平顶山以山峰平顶为名。
隋朝时,分属襄城郡和颍川郡。唐代先后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顶山境域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民国初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地区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实行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河南省领导为辅。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仍为省辖市。1969年设置新华区和卫东区。
E. 平顶山发展前景如何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春秋时为应国封地,后来在应国贵族墓地出土了鹰的图腾,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 现在的名字来源于市区北面一座山顶非常平坦的山,故取之名为平顶山市,现在平顶山已经修建了山顶花园,成了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去处。
平顶山市辖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代管舞钢市、汝州市两县级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99.9万 人。
由于平顶山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364立方米,低于河南省人均406立方米的水平,占中国人均2100立方米的1/6,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20,为极度缺水地区。
但这缺水状况,随着南水北调路线全线通水而结束。在2014年平顶山全市大旱的紧急时刻,河南省首次利用南水北调总干渠实施调水,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市百万居民的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首个受水和受益城市,平顶山受惠于南水北调,也以利用好南水为契机,创造绿色宜居城市为目标。
目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如火如荼,随着郑渝高铁郑襄段的正式开通运营,平顶山市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正式融入国家高铁网络,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带来人流、物流、商务流的繁忙,助推经济发展。平顶山市做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群中的一员,随着国家规划和利好政策的出台,和河南省在各种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平顶山市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F. 应国的鹰城
你知道平顶山还有一个雅称——鹰城吗?提起鹰城不得不提“应国”。考古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滍阳镇考古发掘出一个古应国城址,出土了一批带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鹰字和鹰形图案。古文字中“鹰”和“应”通假,是一个意思。“鹰城”,因此得名。
应,周代姬姓诸侯国。应字本作雁,甲骨与金文像人旁有一鹰状,说明应人本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据史所载,应在商代即已立国。《史记·梁孝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之说,以及《水经·水注》、《路史·国名纪六》、《舆地广记》等书,都曾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西周灭商以后,周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便成了姬姓诸侯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周大夫富辰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由此可知,西周应国是在伐灭商代应国之后,因其故地而封周武王之子所建立的。《国语·郑语》云:“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应是周王朝的南部屏障之一。
应国(鹰国)遗址,位于今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南。由于城址1964年已淹没于白龟山水库的西北隅,故对其形制和布局已难寻觅,其规模不得而知。关于应之地域,《水经注·滍水》云:“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彭水注之,俗称小滍水……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而入滍。滍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东南,经应山北,又南经应城西。……谓之应水。”(见《水经注》卷三十一《滍水》)古滍水即今之沙河。彭水、应水即今之彭河,沙河、应河、彭水,至今三水犹存,与古应城地理位置十分吻合。从地理位置上看,应国故城位于滍阳镇城内南部偏西高地上,西依舒山,南临沙河(滍水)。应水自西北流经西门外向南注入沙河,处于山水环抱之中。《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县班固原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应作子)所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应国在襄阳城父县西南。”杜说实误,应作“襄城父城县”。又《水经注·滍水》:“牛兰水,又东南迳鲁山南,……水南注于滍,滍水东迳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滍水即今之沙河,春秋时楚国的城父邑,西周时期属应之地域范围。《括地志》鲁山县条载:“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鲁山东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鲁山县)云:“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以上史书所载应城地址,大致就是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的滍阳岭,志书所说位置略有不同,是因时代不同,同一地域而建制有异所致。近20年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应国的位置大体上就在郏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区一带。 应,国名,侯爵。古典汉语“应”“鹰”通假。《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武王代商,封其后于应,或谓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乱,封武王子叔韩於应。应(鹰)山是伏牛山的余脉,南濒白龟山水库。沙河(即古滍水)自西向东经由水库流向汝河,尔后汇入淮河。
江河东流,物是人非,神秘千年应山历经朝代更替,但应(鹰)山之名却如同泰山存于永恒。应山是华夏地名的奇迹,这真是永恒中蕴涵哲理,不变中深藏奥妙。这不能不说是应山平凡的独特和伟大,是应山文化的深刻和丰富。有诗为证:
应yīng(鹰)山远眺
南湖北塔远山青,旧市新城遥望中。
莫道应河沉寂久,征帆一夜挂东风。 滍阳古城虽然消失了,但它有过光辉的3000年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1977年,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滍阳西门外的南北土岗,群众在烧制砖瓦取土中,屡有古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出土。几年来,笔者从事文物考古,假工作之便,对出土器物进行了慎重的、仔细的考证研究,确认最为宝贵的是4件邓器和4件应器;4件邓器——即邓公殷。依其铭文判定系西周时期邓国某代国君,为女嫁应国时媵器(陪嫁器物);4件应器一即应事鼎、应事簋、应事爵、应事觯。依其铭文判定为应国某代国君,为祭祀祖宗而制作的礼器。这些器物是反映应国历史以及和其他诸侯国交往史的实物依据。邓、应器物,传世极少,这些器物尤为可贵,是稀世珍品,为一级品文物,堪称“国宝”。
铜簋
古应国传说起源于黄帝时期的应龙氏部落,这个部落助黄帝打败蚩尤氏之后,定居山西,后又迁徙到河南鲁山县之应乡;商代时,他们与商朝往来密切;至周武王灭商之际,应国也随之被灭;周武王遂封其子应叔于应侯国故地,即铜簋的发现地这一带。
这些记载中的历史,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现具体的实物来加以证实,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12件应国文物传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所以根本无法通过实物证实古应国的具体位置。
无疑,“邓公簋”成了打捞沉在历史深处的古应国的第一线索。“邓公簋”的发现,彻底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他们此后经常往返于滍阳岭的窑场,征集文物,宣传保护政策。
1986年,应国墓地引起了省文物部门的重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出王龙正等人,开始联合平顶山市文管办对应国墓地进行发掘,初步发现数百座西周至汉代的墓葬,并随即开始挖掘应国墓地一号墓。这座墓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主要器物组合为五鼎六簋,这说明墓主级别较高,应为应国某一代的国君。令人振奋的是,这个墓葬还出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鹰形玉佩,这和之前征集到的两套鹰形马衔镳,成为证明古应国的最重要的物证。【邓公簋】“邓公簋”(gui)(见上图),应国墓地出土,为西周中晚期文物。铜簋高21厘米,敛口无盖通高15.5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24.5厘米。口沿饰窃曲纹,腹部瓦纹,圈足径20厘米,高3厘米,饰斜角云纹;圈足下又能置3个乳头形小足,上端饰兽面纹;双耳为兽首衔环;器底外部有明显的方格形铸痕,器底内部有铭文3行共12字“邓公乍(作)应女曼毗媵簋其永宝用”。“邓公簋”是古代邓国和应国联姻时,邓国国君嫁女到应国时的陪嫁礼器。1979年12月份的一天,当时的市文管会办公室接到宝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电话,称有一滍阳镇(原薛庄公社)农民拿着一件铜簋到县文化馆询问价格,并说是在烧砖取土时出土的,他本人是窑场工人。接到电话后,市文管会办公室一行3人便赶到砖瓦场,对取土现场进行了考查,并发现多处古墓葬。因没找到当事人,便又来到宝丰县,经过和县文化馆人员分析,文物可能已被卖掉,随后工作人员在该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了铜簋,并将其取回。
经文物专家考证,认定铜簋为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因簋内铭文前有邓公乍,而取名“邓公簋”。它的发现为应国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此前应国只是在史书上有记载,而没有实物依据证明应国的存在。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自西周到汉代墓葬数百座,同时也拉开了应国墓地发掘工作的序幕,到如今共计发掘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上万件,而“邓公簋”等众多文物的发现,则揭开了应国疆域无实物依据这一千古之谜。
鹰形玉鹰
玉佩和马衔镳为何打造成鹰形,这其中必有深意。专家分析,在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鹰”和“应yīng”是同一个字,后来才演化为“鹰”指飞禽,“应”作地名或他用。
出土鹰形器物,不无象征意义。据我省考古学家郝本性考释,鹰具有族徽的意义。应国为殷商所置,商部落以鸟为图腾,应国以鹰为图腾应属商族遗风,西周时期的应国承袭了早期应国之名。这个考证说明,出土的鹰形器物证明应国就在此地(后来平顶山市的别称“鹰城”即来源于此)。
这个墓地的挖掘,揭开了应国疆域无实物依据的千古之谜,古应国的面纱被逐步撩开。随后,他们又对三四百座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挖掘,出土了数千件文物。这其中有应国贵族墓数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国贵族墓,证明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
应国玉鹰发现于1986年6月发掘的滍阳岭应国贵族墓群中部的一号墓中,这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玉器、贝币等珍贵文物之中,发现了一只温润光洁,泛青透明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顶部与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作展翅飞翔状,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头部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与双翅翅尖的两个小孔都用以穿绳佩戴,设计可谓精巧而独到。玉鹰眼睛和背翅施以线雕,两爪卷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着艺术的美感。史学界根据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是古应国贵族王室的族徽标志,正与应龙氏族的图腾吻合,也许为原古应国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传国之宝。该玉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应监甗
江西余干黄金埠—应监甗。
西周早期应监甗:应监作宝尊彝。通高34.5、口径22.5厘米。
1958年江西余干黄金埠出土;应监甗系1958年9月28日江西馀干县黄金埠初级中学,因平球场,取土约50厘米处所发现。铭凡六字,曰:应监作宝尊彝。
江西省博物馆藏
甑、鬲两部连体合铸。甑部侈口,立耳,深腹。甑、鬲结合处有半环连箅,箅有五个十字形通气孔及助提小环。鬲部分裆款足,下端呈柱状。甑部口沿下饰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的花纹带。鬲部款足饰高浮雕兽面纹。内壁铸铭文“应监作宝尊彝”六字。应国始封之君系武王子、成王弟,故地在今河南宝丰县境,应监可能是周王派遣的监国者。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余干县出土一件应监甗,上面的铭文为:“应监作宝尊彝”。郭沫若曾考释“监”可能是应侯之名,也可能是中央派往应国的监国。另一种可能是应叔受封应侯后,兼任“监国”一职,与管叔、蔡叔、霍叔同为“三监”,共同监管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一举灭掉商王朝,但是如何控制为数众多的殷商遗民,在西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武王接纳了周公的建议,将殷墟一带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继续统治商朝遗民。这样可以利用殷人内部原有的矛盾,使其更加激化分裂,把民族间的矛盾转化为殷族的内部矛盾。但是周武王对此不放心,便把自己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封在殷地周围,让他们暗中监视武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监”。 武王灭商两年后,由于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他死后,成王即位,但是由于年幼,暂时由周公辅佐处理朝政,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周公摄政”。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为武王灭商和治理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记载,武王伐纣时,历数商王罪恶,鼓舞士卒斗志的著名檄文《牧誓》,就是出自周公的手笔。武王死后,周公又辅佐年幼的成王代行国政,对周初的稳固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公专权,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不满。这时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他们勾结起来,并纠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殷王朝的属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与太公望、召公奭等率军东征,一举歼灭了武庚的叛军,杀了武庚和管叔,将蔡叔等人放逐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接着继续东进,趁势灭掉了薄姑、熊、盈、徐、奄等东方各国,并对参与叛乱的各国大加挞伐。在这次征伐战争中,应国不但没有跟随三监起来叛乱,因而且调集全国的兵力设下防线,堵住了叛军西进之路,与其进行了殊死战斗。因为应国在国家动乱时,坚定地站在周王室一边,因而受到周王室的格外恩宠。《诗·大雅·下武》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歌颂了应侯顺应天理,协助平定叛乱的功德。自此以后,应国在周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其国君被尊称为“应公”。周初能被称“公”者,必定是功高位显,对周朝有过特殊贡献的诸侯。 根据考古发现,可证实以滍阳岭中脊为轴,在东西两侧分布排列有序的“族坟墓”,是一处布局较严密的应国邦国墓地。其年代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在春秋中期以后的此墓地,埋入了不少楚人墓葬,说明了春秋中期,应灭于楚的历史事实。已发掘的西周初年大型墓葬,带有明显的商人遗风,特别是青铜器的组合上,爵、卣、尊、觯酒器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说明商文化在旧商与国中的生命力。在西周晚期,所发现的应国大型贵族墓如M1,出土器物中青铜礼器、车马器齐全,并有大量玉器,其五鼎六簋的组合符合墓主人作为邦国大夫一级的身份。M95中,有不同器铭三组青铜礼器:公作器组“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作敔尊鼎敔用易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言”、应伯作器组“应伯作宝簋其万年永保”和侯氏作器组,据考墓主属于一代应伯私名为敔。当是王伐淮夷的主将之一。
在应国墓地中出土的柞伯簋,邓公簋、应事作旅壶、甫鸭铜盉等,应国贵族的等级与身份状况,应国与周边诸侯的关系。
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史记·梁孝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之说等,都曾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此外,见于武丁和帝乙、帝辛的卜辞,应君又称“应王”,并与商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周初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县条下班固自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由此可见,西周应国是在商代应国的故地,作为周王朝的屏障重新立国的。
关于应之地望,《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滍水》:“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据学者考证,古应国都城--应城正位于滍阳镇城内南部偏西的高地上。(注)而整个应国的地域范围,大体上在今河南襄城、陕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一带。
应国传世文物颇多,应公诸器、应侯簋、应监甗、应叔方鼎等(注)。考古发现的应器,除陕西蓝田出土的应侯钟等器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历史文献记载的应国地理范围内,陆续出土的一些应国文物及邓公簋(邓公嫁女媵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G. 平顶山为什么号称鹰城这个名字有什么由来
因为夏商应龙氏部族图腾中有鹰元素,西周姬姓应侯墓中又出土有雕刻精美的玉鹰回,考之古文字“鹰”“答应”同源通假,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以“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称。
鹰击长空,鹰是力的象征。鹰城之名既体现着平顶山历史文化的厚重,也展示出这座新兴现代工业城市的强健威猛。
H. 平顶山为何叫鹰城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
I. “鹰”图腾的全国唯一以“鹰”为别名的城市—平顶山
鹰是最能证明天空的浩瀚无边和心灵的通脱旷达的飞鸟,我们在史诗中通过对远古雄鹰的命名来完成自我的命名。从此,祖先和鹰联袂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雄鹰一旦发现猎物时、并不会急于出击,往往会先在天空盘旋几圈,通过对猎物的观察、他们会选择最好的时间、最佳的俯冲路线抓捕猎物,对于这些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来说,一旦出手、必求一击必中。而全国唯一以鹰为别名的城市—平顶山市地图就是《雄鹰敛翅俯冲抓捕猎物图》,鹰眼便是舞钢(如图)。雄鹰是人类心目中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地形图中气势如虹的雄鹰俯瞰敛翅俯冲的瞬间动感强烈,拥有欲决以死战的气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赏价值。《雄鹰敛翅俯冲抓捕猎物图》的飞行动作就像是一首诗,一幅画。
应,国名,侯爵。《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武王代商,封其后于应,或谓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乱,封武王子叔韩于应。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应的分封,当在周公东征之后。应的地望,据引《水经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不断,应国于东周早期灭国。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中州名镇。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 1324 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皆有记载。
全国唯一以“鹰”为别名的城市平顶山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滍阳岭天然堤坝。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
平顶山以前的历史只能查到六朝。当时当地正在搞一个城市雕塑,因为出煤,它准备搞一个太阳城标识。古文字专家郝本性说这没有特点,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阳城,他建议改成鹰(应)城,鹰字在商代就有,后来这个城市的别名鹰城就叫开了。1986年6月,发掘人员在对一号墓发掘时,共出土随葬器物千余件,这座墓中出土的玉鹰,后来成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滍阳岭成了平顶山市“鹰”图腾的发源地,平顶山也是全国唯一以“鹰”为别名的城市。
平顶山市别称“鹰城”,来自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一只玉鹰。此玉鹰发现于1986年6月发掘的滍阳岭应国贵族墓群中部的一号墓中,这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玉器、贝币等珍贵文物之中,发现了一只温润光洁,泛青透明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顶部与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作展翅飞翔状,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头部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与双翅翅尖的两个小孔都用以穿绳佩戴,设计可谓精巧而独到。玉鹰眼睛和背翅施以线雕,两爪卷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着艺术的美感。史学界根据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是古应国贵族王室的族徽标志,正与应龙氏族的图腾吻合,也许为原古应国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传国之宝。现在,该玉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平顶山市地形图犹如一只神鸟做敛翅俯冲状,其眼睛便是舞钢(如上图)。作为以鹰为崇拜的鹰城百姓来说巨型飞鸟就是雄鹰,气势如虹的俯冲状只是为着猎物。雄鹰气势如虹的俯冲是最能体现雄鹰力量和速度的属性章显。地形图中雄鹰俯瞰敛翅俯冲的瞬间动感强烈,拥有欲决以死战的气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赏价值。
J. 河南省平顶山市与舞钢市交界处是不是有个叫甲湖的地方
你说的应该是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漯河舞阳与平顶山舞钢交界 舞阳贾湖骨笛,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于1986-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出土。骨笛系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此遗址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目前,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图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贾湖骨笛,左长22.2cm,右长23.6cm。
这里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此处发现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龟灵崇拜则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遗存、狩猎、捕捞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8000年前,生活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文化,其音乐文化、稻种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当发达,表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