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武器山
A. 三门峡必去的十大景点有哪些
三门峡必去的十大景点
1、豫西大峡谷AAAA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河西林场)位于灵宝市西部,总面积15160公顷,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蓄积量85.9万立方米。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
B. 河南三门峡有什么山
三门峡市豫西大峡谷、玉皇山、甘山森林公园、亚武山、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皇帝铸鼎原、汉山、甘山滑雪场、雪花谷等
C. 河南三门峡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
河南三门峡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那么河南三门峡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呢,我们来盘点一下。
豫西大峡谷
这里有最大的中国红豆杉培养基地,河南最刺激的漂流!罕见的柯楠树,神奇的绿壳蛋,醇香的毛河酒,美味的十三花??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一开始是建于1984年,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是仿古歇山式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十分壮观。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天鹅有时打闹,有时玩耍,有时又舒展翅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的拍照欣赏,是有着“美丽天鹅城”的旅游景点。
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
金秋时节,甘山森林公园峰壑山峦,沟岔河畔,丹枫流霞,层林尽染。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绚烂的晚霞,在绵延浩瀚的绿树丛中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也是一道迷人的秋色。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感受拥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地坑院;珠江之源南国曲靖推出了一条水陆空动感之旅,麒麟水乡、大海草山、九龙瀑布、花海温泉、山水画卷,都令人心生向往。
D. 三门峡有什么名胜古迹
1、三门峡黄河公园
三门峡黄河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城区北部,东起茅津渡,西至209国道,南接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公园总面积11168亩,其中陆地面积3668亩,水域滩涂面积7500亩,由东向西呈带状分布,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带、三区、八大节点” 。
“一带”为沿黄生态景观带,“三区”为东、中、西三大景区,八大节点依次为茅津古渡、会兴华苑、桃源幽谷、芦荡烟雨、云台彩练、塬起金滔、明珠春晖和名果博览。环形公路自行车赛道环绕公园,全长10.03公里。
2、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设三个专题展厅,第一展厅展出仰韶村遗址三次发掘的主要成果;第二展厅展出仰韶村遗址发现者、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主要考古活动;第三展厅展出中原地区各个仰韶文化典型遗址出土的226件代表性文物。
3、燕子山森林公园
燕子山森林公园位于灵宝市境内,2006年12月27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定名为河南省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4776公顷。公园主峰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4、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
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西南, 又名女郎山,是小秦岭山脉最东端。娘娘山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公司拥有28000亩的林权证,景区最高海拔为1563米,属花岗岩地貌,它完整保存着距今25-30亿年拆离断层构造的地质遗迹,现已探名的矿藏达38种。
5、函谷关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E. 河南三门峡景点有哪些
三门峡,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三门峡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州)西(安)高铁横贯东西,209国道、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铁路连通南北,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此。
豫西大峡谷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豫、秦、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境内。峡谷呈东西走向,像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豫西是指河南省内、省会郑州以西地区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三个城市,即洛、虢、鹰三市。西接陕西,东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豫西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以平原为主。东经111°08’—133°45’,北纬33°08’—35°05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是在西周虢国车马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属仿古歇山式建筑。馆内有三个基本陈列,即虢国简史、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虢国车马坑和复制的古战车。 虢国车马坑,是1956年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在上村岭发现的,由国家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建议,予以原地原状保护。 此坑为长方形,坑底南北长15米,东西宽3.82米,深4.1米,坑内保存有战车5辆,战马10匹,由北向南排列。
函谷关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F. 三门峡的山脉属于秦岭山脉吗
三门峡位于太行山脉西南部,秦岭山脉东北部。黄河以北为太行山,黄河以南为秦岭,其位于黄河以南,故属于秦岭山脉。
G. 在“三门峡”的苦乐片段
黄辉璧
20世纪50年代,我有幸参加了一段“黄河三门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探工作。现在,就让我打开记忆之窗,记述那一时期的一些苦与乐。
1955年10月上旬,我和蔡石泉等一行14人,由张洪生带队,来到河南陕县会兴镇的史家滩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
初到史家滩,我被分到坝址二队任地质队长,主要任务是按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制订的规程、规范,搜集钻孔岩心柱状剖面及压水试验等资料,为以后设计大坝提供地质依据。这项工作于次年四五月份完成,此后调会兴镇供水队工作。没过多久,又让我去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搜集山西境内、涑水河口拟建土坝的相关资料,当年冬天就是在山西永济县的孟盟桥村(涑水坝区)度过的。1957年初,我又被调回史家滩总队部,接受在大坝下游右岸的斜坡地带(主要为崩塌堆积)拟建“拌和楼”而进行的坑探任务,共4人由我负责,直到该项工作结束。除提交了试坑展示图、剖面图及立体图外,还提交了一份坑探报告初稿。后接北京部局的调令,在会兴镇与三门峡通火车的第一天(1957年12月1日),离开了史家滩,与贾工同车返往北京。
坝址二队当时的工作区是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左岸,有8台钻机,分散在河谷和山上各地。钻机上的地质员有24人(其中来工地实习的学员20人)。钻机地质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做钻探岩心编录和钻孔压水试验,并对其质量把关;而我的任务,则需在8台钻机之间,不分日夜晴雨地游动检查、处理地质问题。对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女同志来说,的确感到重压在身。每天吃饭常不能按时,睡的都是囫囵觉。从1955年初冬到次年初夏,半年多我都是在紧张、劳累、甚至是惊恐中度过的。
记得初到坝址驻地,日夜都听见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之声,再加上响彻山谷的钻机轰鸣声,既让人兴奋,又难以入眠。黄河水混浊似泥浆,但它却是钻探用水和我们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这种恶劣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野外工作人员来说倒也都是平常小事,最使我为难的是要单身到各处钻机上去。爬墚、过沟,往返周折,这些体力消耗都可以忍受,最让我发怵的是害怕遇上野兽或坏人,特别是深夜独行。那时的黄河岸边并无人家,又听说时有饿狼出没,但一切为了工作,天大的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过去。所以我出行常常带着一根竹棒子,一是为了壮胆,二是上山拄着省力,雨雪天又能防滑,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防“兽”。
记得有一天深夜,突然接到山上钻机叫我的电话,我便立即起床,拿起手电筒和唯一的防身武器竹棒子上山了。亱空如墨,只身夜行,本来己是战战兢兢,当走到半山腰储水池附近(必经之地),突然听到一声吼:“谁”?“啊!黄队长”。护池人的这一声吼,几乎把我吓瘫在地,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但是面对这位值班员,我只能强作镇定仍“虎”着胆子(同学送我的外号“老虎”)继续上路了。
有一天,在山上处理完压水试验问题后,已近黄昏。沿原路下山路远费时,还得摸黑,于是就另选一条由钻工走出的小路,想及早返回。但这条路较陡,稍不留心就要摔跤。此前也从这条山路上走过,没感到怎样,于是就大胆地走这条近路了。等走到一处由厚层砾岩组成的陡坎(近于直立)上,我就有点发怵了,怎么办呢?看看灰暗的天空,夜幕将垂,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真是骑虎难下。犹豫之后决心前行。于是我只好蹲下,慢慢往下蹭。好不容易过了险段,悬着的心,稍一放松,忽又踩上了小石子,呼噜一下子像坐滑梯一样,“出溜”了五六米远才到底,我惊恐地瘫倒在岸边河滩上,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幸好陡坡不高,只是有惊无险,这时,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另一次在山上,正巧赶上天降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就积了约20cm厚。极目四望,到处都是银装素裹,一片白茫。就是这场大雪,使得在山上工作的人受苦了。粮、菜一时送不上来,水管也被冻裂,随时都有“断顿”的可能,不得已,只好融雪当水,分吃有限的粮、菜。我也被困在山上3天,与大伙儿同甘苦。但钻机上少有女同志,我又多了个“睡觉难”的问题,非常不方便。
说来凑巧,正在这时有一台钻机发生掉钻事故,山下的钻探技术员上不来,机长和钻工们已围着孔口捞了几个小时。平时我到钻机上,机长也常让我扶扶给进把,感受一下不同岩层的软硬情况。这时机长见我在围观,他让我也试一下。试就试。于是工人们帮忙提钻杆,我则扶住钻杆轻轻移动,耐心凭感觉在钻孔中摸索起来。一次、两次、三次……感觉“对”上了,马上让工人拧紧、提升,成功了!大伙都非常高兴。
为了防止三门峡库区蓄水后水位抬高后,引发支流涑水河水倒灌,淹没运城盐矿等重镇,特在山西解州召开一次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的会。事前,我已从郑州“黄委会”取回涑水坝区的图纸和相关的资料,供会议讨论。讨论中提到了库区边缘古老片麻岩系的片理可能渗漏问题,所以贾工就要亲自去中条山(古老岩系)观察一下。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领我和另一地质员杨见松、还有一位“中国青年报”驻河南记者,带着干粮和水,一起出发了。我们一路翻山越岭,穿越中条山,同时进行地质观测。由于我的疏漏,在郑州没有取全中条山这部分图纸,所以只好采取原始的地质踏勘方法,以步代尺,进行地质测量,分析片理的可能渗漏问题。贾总给我们分了工:他带小杨实地观察、测量,我作记录并画路线地质剖面图。一起忙了一天,傍晚时分才到山西芮城境内的一户农家住下。
这一天虽然很累,但却收益颇丰。特别是贾工那种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五一节”前夕,我的恋人(现在的老伴),从北京到工地看我来了。当晚贾总一看到我们就说:“在这结婚吧!我给你们主婚”。地质科的同事们也都起哄,羞得我脸、脖子都红了。就这样,第二天一早我俩就拿着介绍信,搭乘工区的敞蓬班车,到15km外的会兴镇政府领了结婚证。将近傍晚,又搭乘那辆班车返回史家滩。刚一下车,具体筹办的当事人、老同学蔡石泉(外号“石头”)就把我们领到“新房”里去了。所谓“新房”,就是同事们临时腾出的一间简陋工棚,虽然是竹泥巴墙糊了些旧报纸,多处破落通风又透光,但却被布置得焕然一新。床上是红、绿缎面的两床新被,窗上贴着喜字窗花,桌上摆着花、镜子和盘装果糖,墙上还贴了一幅当时流行的“天仙配”彩印画,房中央也被拉上彩带和彩球。经过这一番精心装点,倒也真成了间喜气洋洋、像模像样的“新房”了。
那天晚上,“石头”让老同学董志良招呼“新郎”,我则穿了一件为我备好的红、绿花色连衣裙,头上用彩带扎了两个“小刷刷”,就这样一起来到婚礼现场(能容四、五十人坐的大办公室)。只见那里也被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彩带,中央还吊了个带穗儿的大彩球;四周桌上摆满了各色糖果、水果、花生、瓜子等食品;队友们或坐或站挤满了一屋子,早就在等候“新人”的到来。
婚礼的戏幕拉开了,主婚人贾工讲完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后,会场就翻腾起来,嬉戏不断升温,直闹到总队电影散场(当晚总队有电影),大伙才尽兴而去。我们夫妇的终身大事,就在这样简朴、友善、热烈、浪漫的气氛中戏剧性地完成了。
近半个世纪时光已经流去,现在我们已儿孙满堂时近暮年了,但在三门峡的那一幕却永远难忘。1994年的“五·一”节,我和老伴又旧地重游了。站在雄伟的拦河大坝上,感慨万千!除了那些难以洗却的苦、乐记忆之外,的确真诚地感谢贾工、蔡石泉、董志良和其他为我们筹办喜事的人们。
三门峡工地,当时经常有人来参观,特别是1957年4月“大坝开工典礼”以后,各路媒体都纷纷进驻报导,大家也都友好相处。此时,北京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陈健和摄影师大徐等也来到现场。他们每天都到各处拍摄沸腾的施工场景,计划完成一部从勘探、施工到大坝建成蓄水发电的系统记录片。所以在一个星期天(时逢端午节),陈导就邀请贾工带上地质人员,到河左岸一处具有传说特色的“米汤沟”,给大家讲故事、拍记录片,大伙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去了。
我们首先穿过为施工方便,而架设在“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之间岛上的吊桥,虽然摇摇晃晃,但比刚来时用架在黄河钢缆上的手摇斗车过河,要安全和方便多了。一路说笑,气氛轻松,沿河滩上行到米汤沟,再从沟口的小山脊爬到山顶的禹王庙(已成一堆瓦砾),这里就可以鸟瞰峡区了,也是我到工地近两年来,首次有机会看到三门峡全景。遥望远方,只见黄水滔滔涌跃“三门”,在阳光照射下好似黄灿灿的缎带飘向远方,甚是神奇妙观!再联想到工区内尚有“三门”、“梳妆台”、“张公石岛”、“中流砥柱”等诸多名胜,虽然近在咫尺,也都无睱顾及观赏。于是一种地质工作者艰苦奉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时,陈导发话了。他让我们站在禹王庙废墟上,贾总站在中间高处,真的讲起了“米汤沟的传说”故事,我就站在他的左边,和大伙一起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摄影师及时摄下了这一幕。那天,我们各自都显得非常豪迈、自然。后来,陈导送我一张有我在内的3人特写照片。在现场的同事,也拍了一张正在拍摄中的现场场景。这两张老照片,我一直保留至今。
“文革”初期,我在西安矿业学院工作,我的学生见我说:在《黄河巨变》中有您的特写镜头。后来,邻居的女孩,从某期刊中撕下来的单页插照上,也有《黄河巨变》的照片。在我的特写照片旁,注有“战斗在黄河峡谷上的姑娘”字样。于是我明白了,就从那一天起,我已“永远地”变成了和黄河有着不解之缘的“姑娘”了。
回首往事,“三门峡”时期的工作、生活总不能忘却。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记得,那时的“三门峡”犹如战场,人们都在齐心合力地艰苦奋战;它又是座大熔炉,使得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都得到了磨练、成长(我要特别感谢贾工、夏工大胆地启用和充分信任我,给以经受全面锻炼的机会,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也正是在这种团结、振奋的环境里,酿成了彼此关爱的深厚友谊;甚至造就了风暴袭来,能笑面人生的坦荡胸怀。朋友们几十年后再相见,仍倍感亲切。我此生都以能够参与这项伟大工程而感到荣幸!
2004年9月于西安
H. 三门峡有那些景点值得一去
卢氏城隍庙、虢国贵族墓地、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都值得一去。
I. 三门峡中这个三门都是指哪三门
“人门”“神门”“鬼门”。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
(9)三门峡武器山扩展阅读
走进古城三门峡,感受时代新气息
2019年3月下旬,中央行业媒体采访团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基层,对当地文化、民营经济发展及非公党建工作开展专题采访。在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文化景区内,民间艺人表演的陕州锣鼓书总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据老艺人们介绍,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开场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为“锣鼓书”,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如今,艺人们每天在景区里表演,把这项技艺展示给游客。
在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着众多出土文物,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被发掘保护,展示陈列格局新颖。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己发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万件。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在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文化景区的七号院编织刺绣院内,朱秀云表演的捶草印花技艺总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2011年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J. 三门峡的著名景点有哪些
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著名景点有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豫西大峡谷、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函谷关等。
豫西大峡谷:位于三门峡市卢氏县,是以瀑布群、潭池群为特色,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登山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自然风景区。主要有大淙潭瀑布、濯足池、白龙瀑、挡箭石、潭中井、三叠潭、饮马槽、双龙潭、情人池、水帘瀑、刘秀湖等30多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