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董鹤
㈠ 从三门峡到灵宝在哪坐车
灵宝市区线路1路
火车站
-
轴承厂
-
烟草局
-
涧东车站
-
金桥量贩
-
长途汽车站
-
老邮电局
-
影剧院
-
康乐园
-
三仙鹤
-
市二中
-
南田村(共12站)
5分钟一班
末班车19:00
㈡ 董鹤的介绍
董鹤,1982 辽宁辽阳,2005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㈢ 忆三门峡市(会兴镇)供水勘探
耿鹤年
会兴镇、南涧河、贺家庄,这些40多年前十分熟悉的地名,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那是1955年9月,我走出校门才1年,奉调离开北京,有幸第一次从事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投身到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下属的供水分队,参加会兴镇地下水水源勘探,为即将新建的会兴镇居民区(现河南省三门峡市前身),探寻可作为生活、生产使用的地下水供水水源。我作为第二任地质技术负责人,和同志们一起,在总队和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加了该项工作,从事勘察设计、工作开展、资料汇编和报告编写全过程的实际工作。
勘探区位于会兴镇南约2km,陇海铁路南涧河大铁桥上下的河漫滩上,分队部驻在贺家庄陇海铁路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附近。200多名职工,分住在几间毛坯房和4、5顶办公与住宿混用的大帐篷中。
我们这支队伍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干部和工人中有几位是建国后转战多项重点工程的全国劳模。但技术人员却十分年轻,绝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我们这个10 多人的地质组,有2/ 3 以上是20 岁上下的年轻姑娘,她们分别来自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由于她们的到来,给这个集体增添了勃勃生机。她们之中有几个人在前几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深深地怀念她们。
由于会兴镇供水勘探,是国内早期开展的一个比较正规的水文地质勘探项目,外来实习和参观的人员始终不断。起先是郑州地校的大群男女学生,其后分别是水利系统的同事,郑州地校的第2批师生和长春地院的学生,其中有位地校的魏老师和地院的四川籍的陈姓研究生,参与过我们的部分工作,同我们有比较密切的交往,至今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会兴镇供水勘探势在必行
会兴镇东距三门峡坝址17km,是坝址区外围的一个主要居民区,后发展成三门峡市。该地区的供水勘探,在整个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的战略棋盘上,属于坝址主要建筑物区外围的一项水文地质勘探,与大坝坝址勘探或为确定筑坝所需砂砾石材料产地的勘探相比,看起来似乎不是首选的,但总队的领导,确实把此项勘探列为与前者同等重要的工程项目,而与之齐头并进。当时,供水分队与坝址一二分队和建筑材料分队等同时成为总队下属的几个主要分队之一,投入的人、财、物力和时间都相当可观。
原因何在?这是由于随着三门峡地质勘察工作和水利枢纽工程准备工作的开始,大量外来人员将逐渐汇集到新的居民区来,最早沦为水库区的原陕县县城的居民亦将易地而居,把会兴镇地区作为首选,一个新兴的中等工业城市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项紧迫的要求,这就是要在人口激增,各项辅助企业和工厂纷纷兴建的情况下,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从会兴镇所处的地理条件来看,北面紧临黄河,镇南约2km有黄河支流南涧河,似乎解决供水水源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取用黄河水需从百米深处用水泵抽水,而且还要采取较为复杂的沉淀处理等程序,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承受,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至于取用南涧河水,则因其平时的流量很小,又受季节气候影响变化较大,且与当地农民的灌溉用水有矛盾,因而唯一解决供水问题的途径就是勘探地下水。
2.初战南涧河
这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役。多台KAM—500型和KA—2M—300型岩心钻机以200m左右的间距,分布在南涧河宽阔的河漫滩上,以砂砾石冲积层为目的层进行钻探施工。那时间,施工现场钻塔耸立,到处可以听到“铿啷啷、铿啷啷”的钻头与岩石摩擦、撞击的声响,与行驶在附近铁路大桥上的火车轰鸣声交相辉映,协奏起一曲曲新中国万马奔腾,快步建设的壮美乐章。入夜,从钻场上发出的灯光,与星月同辉,照亮了附近的夜空。
但是,尽管工人们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坚持“三班倒”的作业制度,每时每刻与钢铁和泥水为伴,连续奋战不懈,但钻进效率却很低,施工进度极其缓慢。从现在的目光看,没有配备后来普遍采用的“УКС”型号的冲击钻机,用岩心钻机在砂卵石层中钻进是不可能适应的。
加之,所谓南涧河的冲积层,实质上是上游山区间隙性洪流携带的漂砾、卵石,充填大量泥沙组成的“卵石土”,分选性极差,不利于钻探施工,且透水性也差,基本上是不含水的。我们曾经在洪水期间,在河边开挖一个试坑进行观察,尽管河床中洪流哗哗,但在其边缘低于河水面1、2m的试坑内竟干涸无水。
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其事故累累。在打完的少数几个钻孔中抽水,单孔出水量甚小,或基本上抽不出水来。
3.曙光显现
对南涧河“冲积层”的勘探,虽以未达到目的而告终,但在勘探区下段,南涧河大铁桥以西(下游)某钻孔的加深钻探中,揭露到透过不到10米厚的漂卵石层,下伏有厚近30米、淡黄和棕黄色、均匀、纯的中细砂层,后经区域对比,确定为“三门系”地层。
“三门系”地层的出现,给人们一个惊喜,看到了供水的希望。于是我们着手调整勘探布置,把下一阶段勘探的目的层定位在“三门系”的砂层中,并把勘探区扩展到南涧河河谷外围的一二级阶地部位。这样,不仅避免了在漂砾、卵石层中钻探施工的困难,重要的是由此取得了供水勘探的重大突破。
4.滚滚清水从地下涌出
原来“三门系”地层属于第四纪下更新统,由多层砂、砂砾石层和粘性土组成的河湖相沉积,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东南方向上可上延到南涧河中上游段。上复后期沉积的黄土类土;在河谷区,黄土类土遭侵蚀,上覆现代冲洪积的漂砾、卵石、土层。“三门系”中的砂、砂卵石层,不仅透水、含水性好,且接受东南方向南涧河和其他地表溪流直接和间接的有效补给,在山前地带特定的有利沉积环境和优越的补给条件下,成为一个富水性良好的区域含水层。
又经过几个月的钻探和试验,新布置的近10个水文地质试验钻孔,几乎孔孔出水,有的位于地形低洼处的钻孔,承压的地下水可直接自喷出地面。经压风机抽水试验,在小口径(滤水管直径127mm)条件下,单孔出水量达到5~10L/s。经水化学分析,其总离子含量在1000mm/L以下,大肠杆菌少于3个/L,属重碳酸钙型、无污染的淡水。水质按当时前苏联国家标准(2874—45),完全适合于饮用,也适用于各种工业用水。
由于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平均达1/23,勘探区内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已经超过设计所需的100L/s。勘探期间,将小口径试验孔,经扩孔而成的“探、采结合孔”,加上后来专门施工的开采井,累加起来的开采水量,完全达到当时整个会兴居民区的供水需求。
后经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总队的领导贾工、夏工和前苏联专家E.C.索柯洛娃等检查了我们的工作后,认可了我们的工作成果,认为各项图表的编制,均已达到了相应的规程、规范的要求。
5.再见了,会兴镇——我的故乡
1年多的会兴镇供水勘探,是一次从困难、挫折,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到走向胜利,获取丰硕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验证了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实践出真知。
胜利地结束了会兴居民区的供水勘探,没有爆竹、彩旗,没有莺歌燕舞的庆典,我们又默默地背起行装,跨步走向新一轮的三门峡水库区的勘探征程。
2004年10月30日于南京
㈣ 三门峡几月份有天鹅
10月份开始就有了。
2018年10月23日,河南日报记者在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看到,首回批来越冬的答80只大天鹅飞抵三门峡,在湖面上休憩、觅食。
“在天鹅来之前,我们提前对天鹅栖息的青龙湖、苍龙湖等浅滩湿地进行了消毒,做好了疫源疫病监测等防范措施,确保大批天鹅在此安全栖息越冬。”三门峡市野生动物救助站站长、高级兽医师高如意介绍。
“为了迎接这些‘水上精灵’,湿地管理处提前更换了湖水,购买了玉米等食物,同时组建了24小时巡逻队,加大了巡护、监测力度。”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副处长茹文东说。
(4)三门峡董鹤扩展阅读:
随着天气变冷,在10月至次年一月期间,大天鹅会陆陆续续飞来,到时候三门峡天鹅湖将再现‘天鹅满湖’的景象。
据悉,三门峡黄河湿地总面积2.85万公顷,占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2%,保护区内鸟类2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大鸨、白头鹤、中华秋沙鸭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等34种。
近年来,三门峡黄河湿地成为大天鹅重要的迁徙地和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天鹅数量高峰时达到上万只。
㈤ 三门峡的传统文化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相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位于长安、洛阳之间的陕州早受到影响,一时间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州,各寺主持、方丈闻讯跪道迎留讲经。因其学问广博,使听者如醉如痴,当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寺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重送别,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佛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为难之机,机灵和尚,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众皆效之。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顶着碗灯,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陕州城流传下来。
“百佛顶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供群众观赏。
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当地已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民间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工艺清湛,富于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艺术风格的有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和陕县大营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分类:一是传统题材,主要有莲花葫芦、葫芦戏莲、鱼戏莲、蝶戏莲、葫芦娃娃、开口石榴、百鸟朝凤、虫鱼花鸟等图案,主要体现的是远古人民对生命的崇拜的艺术表现。
绷 口
绷口艺术是古代民间传统的编织艺术。太平艺术的象征,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户家自愿筹集,展览后仍归原主。绷口可以时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继出现。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变化着的时代,是反映集中心愿的民间传统艺术。
“绷口”产生于渑池县东南天池镇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东天池村为与张村争请“白衣奶奶神”将“白衣奶奶庙”的庙会移到本村举办,将春节期间的神绷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精心组织,结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形似城楼的大彩门,立于村头,这种集体本村文化艺术的大型彩门就叫“绷口”。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县东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黄河灯。该灯同数千根木杆串连排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4尺,柱距5尺,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树枝装饰成灯壁并占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从入口处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灯壁乱闯,很难找到出口,犹如走出迷宫,左右回旋,妙趣横生。
舞 蹈
三门峡市的民间舞蹈,以狮子舞、龙竹舞、旱船舞、高跷舞为主,风格迥异,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纯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传统节会中表演,春节、元宵节最为集中。舞者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唠子,流传于三门峡市卢氏界北一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二)界南花鼓 俗称过街唠子。这种舞在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比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异,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儿童。
(三)陕县花鼓 流传于三门峡市陕县一带故而得名。每逢灯节、庙会活动时,“花鼓”在社火队伍中间进行表演。
(四)三条腿 流行于陕县大营乡,在“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高跷的演技,又创造了四条腿。这种表演形式比高跷、平垛、坠子演技高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力量。
(五)渑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于山西平阳,后流传于渑池县仁村乡发科岭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较简单,演出场地不拘,街道、广场、台上台下都可。
(六)陕县棒棒鞭 流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演出时,人数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义马狮子舞 起源于三国,盛行于南北朝。解放初期,狮子舞的表演一般是为了婚娶、节庆等,人们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顶灯 又名和尚顶灯。起源于东汉早期。流行于黄河三门峡(古陕州路)一带。
(九)亚武天锣 流行于灵宝市豫灵镇杜家村一带。
(十)渑池推小车 流传于渑池县张村乡杜家村一带,由二人表演
社 火
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均有社火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娱乐性强。社火是一项集声乐、器乐、舞蹈、杂技、滑稽小品为一体的群众性综合艺术活动,内有高跷、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锣鼓等。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大闹3天,俗称“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壮年扮作骑士,骑头系红绸马,沿社火路线往返跑三次,俗称“摆青”。摆青后,正式出耍,队形是马队(有地方称“百马”)前面开道,三眼铳两面助威,锣鼓彩旗方队之后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前,中间是草垛(芯子),最后是坠子。香案、海螺、旱船队伍少则几百人,多达上千人。
(一)灵宝芯子 流传于灵宝阳平乡一带。灵宝芯子分制竿与捏竿两步。
(二)陕县芯子 称垛子,又称背台。陕县芯子是豫西地区民间舞蹈中比较古老的一种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惊险的造型、优美的艺姿在社火队的表演中别具特色。
(三)大营芯子 流行于陕县大营乡故而得名。坠子是在民间社火中最热闹、最欢快而又最滑稽的压轴节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观众,还可以用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上各种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
(四)陕县跑马舞 因流传于陕县一带故而得名。该舞多于春节、元宵节喜庆时在广场、街头同狮子舞、坠子、旱船等节目一起表演。
(五)鹤蚌舞 起源于寓言“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滨区等地广为流传,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六)三门峡秧歌 流传于三门峡市各县(市)、区,是豫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一种是新兴的民间舞,另一种是传统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兴起了新民间舞,它以民间舞蹈风格为基调,融入交谊舞、健美操、时装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举办的“保险杯”老年秧歌舞比赛,各县共12个代表队参加决赛,人数近千人。
(七)卢氏社火 卢氏社火在演出时,队形威严、整齐、形式壮观。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马。后面是旗队,有旗牌和彩条旗,旗队后面是四根一米多长的长铜号,其后是锣鼓乐队,再后就是:狮子、龙灯、旱船、背台、花鼓、竹马、鹤蚌等节目同时表演,表演伴奏多为弦乐和打击乐。卢氏社火从类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卢氏社火最常见的民间舞蹈是:狮子、龙灯、旱船、竹马、十二象、背台、鹤蚌、抬垛等。
(八)灵宝社火 灵宝社火包括:高跷、芯子、锣鼓、倒骑驴、旱船、海螺、狮子、龙灯、推小车、大头娃、探马、后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跷又分高(五尺)、低(三尺)两种。灵宝市每个乡、(镇)都有社火队,最具特点的是阳平乡东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骂社火,通过挑斗、嬉骂等各种形式来达到娱乐教育的目的。
(九)陕县社火 陕县社火是三门峡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民间游艺活动。其队伍编排大致是:马队开道,规模最大的马队近百匹,人称“百马”;三眼铳放炮,震耳欲聋;旌旗先导,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接下来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先,平垛队居中,坠子队殿后,再后就是表演的各类节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马舞、小车舞、九莲灯等十余个。
(十)义马社火 义马市社火的特点,是以工矿单位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节,义马市组织有6个煤矿、3个大队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社火队,表演者一千多人,节目以狮子舞为主。
(十一)湖滨区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附近崖底乡、交口乡、会兴乡都要进城耍社火。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乡耍社火的人数逐年增多,规模越来越大,节目形式和内容有了新发展。除了传统的民间舞蹈如旱船、龙灯、狮子、骑驴、鹤蚌舞、秧歌舞等节目外,崖底乡向阳村的大型民间舞蹈“百佛顶灯”更是驰名中外,在国际民间舞蹈比赛中曾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中华一绝”。
㈥ 世界上有多少个名字叫董鹤飞的
这可不好说,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叫重名的很多了,叫董鹤飞的人的名字会有很多,但叫什么不重要,只是个代号,做为人我们自己都是唯一的,要活出各自的精彩,这是重要的。
㈦ 三门峡水库勘探记事
耿鹤年
故人已乘黄鹤去,资料文籍满阁楼;
往事追忆千百件,心中不再空悠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该项工作的领路人,一代宗师贾福海院士也已故去。三门峡工程的历史功过可以任人评说,但当时用简陋装备武装起来的地质勘察队员所铸造出来的“三门峡精神”,像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然点击着我们的心灵,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是中国现代水利水电勘察史上最壮丽的历史画卷之一,我们要像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爱护这幅画卷,不能让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埋没或流失。
我作为一名参与其结缘3年多的老勘察队员,回想起当年参与水库勘察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驰援涑水工区
1957年春,会兴镇供水勘探的野外工作结束不久,我受命前去涑水工地支援那里正在进行的水文地质勘探,主要是抽水试验工作。
一提起涑水,那属于晋西南的永济、运城县治的涑水河,就使人联想起《西厢记》里的主人公张生、崔莺莺的故事和中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登鹳雀楼》。尽管往昔背靠中条山、临近黄河的鹳雀楼可能已不复存在,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仍在人们的心底时隐时现。还有那五姓湖的盐,解池的硝,也是涑水河中下游名噪一方的矿产。
就是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美的地方,却属于三门峡水库350m高程水位淤积A水线以下的淹没区或浸没区,故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确定在涑水河口以上地段兴建涑水河堵水筑坝工程,并为此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是董志良同志,一个走出校门才两年多的年轻人,却要领头担负起一项远离总队领导,包含坝址、库区勘探在内自成一个体系的勘察项目的工作;更主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刚从居民区的地基工程勘探项目下来的,还没有从事水文地质勘探和抽水试验方面的经验,对现场问题的处理不太熟悉。而我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跌、打、滚、爬了1年多,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情况下,总队的领导贾工、夏工派我到涑水工地帮助一段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符合他们的一贯思想,把三门峡办成一所大学校:一方面在内部进行知识、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从外界请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既达到较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又培养、锻炼了队伍的双重目的。
至于董志良同志,两年前我们曾在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培训班,一起担任过教学辅导员;在总队期间也有过一段交往;在后三门峡年代,我们之间在陕西还有过近10年较密切的并肩工作的经历,这是后话。现在老朋友工作上有了困难,哪有不尽力帮助的。
接到支援涑水工地的任务,我当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对分队内的工作稍作安排后,像一名正在出征的战士那样,打起背包、行李,经潼关、过风陵渡,再转辗到达当时设在张留庄的工地指挥部,会见了董志良同志和他领导下的10多名技术人员,接着就同他们一起工作,朝夕相处。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一些热情可亲、作风朴实、工作肯干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位叫黄维国的,后来成为江苏省第二水文地质队的总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他曾一起参加过由长春地院举办的为期3个多月的各省队总工程师学习培训班。十分可惜的是,隔不多久,他竟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那时,涑水工区的主要任务是在涑水河口地带预设的3条坝轴线上进行选择坝址的勘探。由于该地段下伏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必须通过勘探,编制比较坝轴线的剖面图;划分、确定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岩性和层位;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水位等方面的资料;计算可作为土坝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渗漏量及可能产生的绕坝渗漏量,最后选定坝轴线。
为了完成我在这里的预定任务,我同他们一起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发现和共同商量解决在水文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还在原列宁格勒设计院编制的相应规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一份工作细则,在现场召开的技术人员会议上作了讲解,并针对内业整理中有关图表的编制和水文地质计算的方法问题作了阐述。
当时,工地上采取“三班倒”的作业制度,钻机工人和值班地质人员每8小时轮换一次。工地指挥部(地质组)的少数技术人员,除了分析整理资料及顶替轮换休息的人员(轮岗值班)而外,还要根据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问题,随时去现场商量解决,做出决断,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深夜,有时往往使人彻夜难眠。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洗孔后,孔内静止水位缓慢、持续上升,抽水试验中流量、水位升降不稳定或止水失效等等。
在张留庄,我和涑水工区的同志们一起度过了近20天难忘的日日夜夜。还记得在最后分别时,工地的行政负责人对我说:“欢迎你下次再来涑水,下次来时可不用自带行李了。”我点头表示同意。
2.渭河谷地掀热浪
1957年下半年,我开始投入三门峡水库的勘探工作。当时,整个供水分队是成建制开赴库区的。人员方面除个别作了调整外,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原班人马。但技术人员,除保留骨干外,作了大量的缩减。这是由于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勘察的全面推进,一部分人员调出充实其他项目的工作,更有一部分人员奉调离开三门峡,支援国内其他地区的工作,而保留下来的人员,由于经过了1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已基本上能够独当一面地担负起钻探地质方面的工作。
分队部设在陕西渭南市的一个下马的厂房(棉花打包厂)内,队部的管理人在临时搭起的几顶大帐篷内办公和住宿。厂方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硕大的空厂房,用作存放从各个勘探点逐步运来的岩心,即所谓“岩心房”。分队部下管4~5个野外作业单位(钻探机组)。
当时,三门峡水库区的范围,是由坝前三个不同的运营水位340、350、360m高程确定的。由于350m高程水位预定的运营期限较长,因此水库区的勘探布置,主要依据350m水位高程,适当地考虑其他两个水位。依此,勘探区的范围:分别可达潼关以北,黄河干流区西岸的芝川镇和东岸的宝鼎镇;潼关以西,渭河南岸的耿镇和北岸的贾蔡村。上述范围(包括潼关以东黄河两岸的勘探工作)内共布置了为浸没计算的勘探剖面31个和为坍岸计算的勘探剖面30个。
依据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勘探区分为(1)黄河干流区,(2)渭河南岸区和(3)渭河北岸区。其中(1)区以针对坍岸与沉陷为主要工作对象,个别地段产生浸没;(2)、(3)区以浸没为主,个别地段产生坍岸。我所承担的是渭河北岸区,以浸没勘探为主,其范围、面积最大,勘探点最多。
渭北勘探区,在自然地理上是南起秦岭山前,北达北山的渭河谷地的一部分。地貌单元主要属于东起洛河,西至泾河之间的渭河北岸一二级阶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陕西省朝邑、大荔、渭南、临潼和高陵等县的一部分。这里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自给有余,当时是陕西省的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勘探的目的和要求是:通过钻探获取区内的地层结构、岩性资料和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位置;经抽水试验掌握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天然水位和水化学成分;计算在不同库水位运营条件下剖面上的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围,编制浸没预测图;部分钻孔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孔,以供研究在天然状态下和水库运营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之用。
区内布置了垂直水边线、间距约20km的主要勘探剖面线13条,其长度不等,最长可达30km,如第11、14号剖面等。
剖面线上钻孔布置的原则是:
①在河水边附近和不同的库水边线处各布置1个孔;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孔;最后1个孔一般布在可能的浸没范围以外。
②孔距:近库边小,一般为500m;远离库边逐渐增大,一般为1000~2000m。
③钻孔深度:分为深、浅两类。深孔以打穿河水位以下第一个含水层,进入隔水层3~5m为止;当河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很厚或强含水层埋藏很深时,则其孔深为当地一个水头(即库水位抬高值加原来的河水深)。浅孔则打到地下水位以下10m。深孔一般布在库水边的点,另外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深孔,其余均打浅孔。
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到主要勘探剖面线的间距太大,为了满足浸没计算和编制预测图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多条辅助勘探剖面和水井调查剖面,插补在主要剖面线之间。
当时,地质技术人员在勘探点上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
①按任务书要求现场定孔位,并联系测量人员到现场进行钻孔坐标和地面高程的测量。
②对钻孔的岩心,逐段描述其岩性、定名及进行简易水文观测。
③按要求在选定的钻孔和特定的含水层中,进行抽水试验。
④采集水、土样,送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⑤按要求选择部分钻孔,全孔或缩样保留岩心,送岩心房或仓库保管。
⑥按要求选择一部分施工完的钻孔,安排定位、定深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
⑦钻孔结束后数日内,编制钻孔综合成果图。
⑧全剖面的钻孔施工结束后,在一定时间内编制地质剖面图。
⑨在内业整理中,通过计算,绘制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图。
野外钻探施工中,常遇见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岩心采取率低,满足不了地质分层和岩性鉴定的需要。
②用冲洗液(清水或泥浆)钻进,常由于洗孔不彻底,测不到精确的天然水位,表现为孔内水位缓慢持续上升,长时间不稳定,而这对在剖面上正确地联结天然水位曲线和计算壅水曲线是至关重要的。
③抽水试验过程中,出现规程中不允许出现的流量与水位降低相关曲线中的反曲线现象。
④下观测管时,由于洗孔不彻底,造成下部沉淀管淤堵超标的问题等等。
当时在每一台钻机作业的人员是由钻探工人和看钻的地质人员(一般只有1人)两部分组成的。二者在长远目标上虽然是共同的,但短期的目标很不一致。前者是用施工的工作量和完成期限来衡量,而后者要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负全责。由此出现的矛盾问题,往往提到分队部由分队长同地质技术负责人协商解决。而且,钻探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地质工作,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酿成事故,甚或遭致钻孔报废。现在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钻机地质技术员,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在历时1年半多的水库勘探期间,前苏联专家O.Б.巴索娃等曾数次前来检查指导工作,一同前来的往往还有三门峡工程局、水库管理局和总队的有关领导,当地地方政府总是热情备至地给予接待。我记得有一次在汇报工作时,大荔县和渭南县的县长分别致欢迎词,那句带有浓重的陕西方言的开头语“亲爱的苏联专家同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地方政府领导着重介绍辖区的人口、土地面积、耕地上的作物种类、自然经济条件和工业企业等等。接着由我出示地质剖面图及其他资料,汇报勘探区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问题。最后县上还盛情款待了来客。
说到勘探队员们的生活,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曾在一次谈话中把地质勘察人员称之为“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那么,我们这些从事三门峡水库勘探的年轻人,当属这支游击队中积极的一员。
当时,我们以钻探机组为单独的“作战”单位,每打成一个孔,紧接着又搬到另一个孔位施工。在库区钻孔分布十分分散,孔深不大(一般小于百米)的条件下,搬迁十分频繁,有时达到1月数迁。生产工作除去1天8小时以内的工作(或顶岗、值班)外,还有许多说不清的“份外”工作要干。晚上往往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如班会、生活检讨会、事故讨论会、党团组织会等等,剩余的休息时间很少。即使是分队部的行管和技术人员,虽有相对固定的驻地,也经常以钻场为家,整天忙忙碌碌。
与流动而又紧张的生产秩序相伴随的是生活艰苦、简单、单调。衣、食方面,统一的着装(工作服、登山鞋、雨衣、雨鞋)和集体食堂的大锅饭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住宿。在机组,除地质技术人员因随时整编资料可以租住民房外,钻机工人一般都在机场附近自搭帐篷,住在用床板和长条凳支起的“通铺”上,谈不到什么通风和采光的条件。我记得有一个机组,机长刘某和机组记录员董某在工地成婚时,就是在一个大帐篷内,用帆布隔起一道只能放置一张木板双人床和两张木方凳的小间,作为他们的新房——一个钻机工地成婚的爱巢!
平时,当然也没有居民正常享受文化娱乐生活,有时总队电影放映队临时下到工地,放几场电影,算是最大的享受,也达到与当地居民联欢的目的。作为年轻人,在那流动而又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时也会有溢于言表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
以上只是勘探队员们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方面说,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工作之余可以观赏、领略到渭北东部那多采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有一次为定孔位,我曾同一名测量员,连推带扛的骑自行车涉险通过渭、洛河之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其间分布着经风吹起排列有序的新月形沙丘和沙垅。那沙丘地带竞长达40km、宽7~10km,实属渭北的一大奇观。
为了解勘探区周边的地形、地质情况,我曾经到党睦镇北驻足浏览了可能是由古代湖泊演变形成的芦阳湖大洼地。现在想起,40多年前那样广阔无垠、盐渍斑斑、只有狼迹、没有人迹的“芦洼”,现在一定已经改造成为万顷良田了。
我曾在古城朝邑观赏过那石板铺成的街面,和由大青砖砌筑的古代建筑和民居,为它们即将沉入库底而婉惜过。
我到过渭北东部的许多古镇:固市、交斜、孝义、信义、羌白、官道、雨金诸镇,还有那街道的东、西两段分属于渭南县和临潼县管辖的田市镇……在那人头攒动,摊铺密布的集市里赶过场。
那时的渭北,解放才7~8年,还保留着明、清朝代残留下来的古朴民风、民俗,交通也不太方便。在那古驿道似的大车道上,风尘仆仆,来回行驶着带有车篷的三轮或四轮马车,载着过市赶场的内、外商贾和耕读起家的士绅。还有那头上裹着毛巾、赤足挑担的老乡和那赶着毛驴迎亲、送亲的青年夫妇……
2004年11月30日于南京
㈧ 三门峡出过明星吗
张子枫(2001年08月27日),中国当代女童星,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曾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饰演小方登而成名,并凭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其后又参演了许多电视剧与电影,甜美可人,深受观众喜爱。
㈨ 董鹤一去不
根据题意,得
16+15+14+13+…+1=16×(16+1)÷2=136(次).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