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张青
1. 三门峡市实验高中的现任校长
雷建卢,男, 1971年8月出生,汉族,河南卢氏人,淮南矿业学院选矿工程专业毕业,副教授,现任三门峡市实验高中副校长、副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92年9月——1996年7月,淮南矿业学院选矿工程专业学习;
1996年7月——1999年10月,在三门峡工学院工作; (期间:1997年5月起任三门峡工学院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科级;
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挂职于团河南省委学校部,副主任科员;
1999年10月——2012年1月,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期间:1999年10月任学院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科级;
2001年10月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正科级;
2004年9月任教务处负责人,主持工作,正科级;
2010年8月任教务处处长,副县级;
2011年11月,任招生就业办主任;
2007年3月——6月,三门峡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修并结业;
2009年3月——6月,河南省高校第2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修并结业;
2012年1月至今,三门峡市实验高中工作。
2012年初,经组织研究决定,该同志调任三门峡市实验高中工作。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压力,新的考验。该同志正团结和带领新的实验高中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两位一体,强化三个学会,实现三个提升” 的改革发展整体思路,继续创新实施分层教学、会诊教学,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做强做大艺术特长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实验高中创办成为豫西地区影响深远的艺术特色名校。
2. 河南三门峡黑心老板贾建新自称:三门峡人大代表,三门峡十大杰出青年,三门峡优秀企业家。但耍赖不给我们
贾建新就是三门峡人大代表的一个无赖,都丢三门峡人大代表的人
3. 在“三门峡”的苦乐片段
黄辉璧
20世纪50年代,我有幸参加了一段“黄河三门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探工作。现在,就让我打开记忆之窗,记述那一时期的一些苦与乐。
1955年10月上旬,我和蔡石泉等一行14人,由张洪生带队,来到河南陕县会兴镇的史家滩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
初到史家滩,我被分到坝址二队任地质队长,主要任务是按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制订的规程、规范,搜集钻孔岩心柱状剖面及压水试验等资料,为以后设计大坝提供地质依据。这项工作于次年四五月份完成,此后调会兴镇供水队工作。没过多久,又让我去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搜集山西境内、涑水河口拟建土坝的相关资料,当年冬天就是在山西永济县的孟盟桥村(涑水坝区)度过的。1957年初,我又被调回史家滩总队部,接受在大坝下游右岸的斜坡地带(主要为崩塌堆积)拟建“拌和楼”而进行的坑探任务,共4人由我负责,直到该项工作结束。除提交了试坑展示图、剖面图及立体图外,还提交了一份坑探报告初稿。后接北京部局的调令,在会兴镇与三门峡通火车的第一天(1957年12月1日),离开了史家滩,与贾工同车返往北京。
坝址二队当时的工作区是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左岸,有8台钻机,分散在河谷和山上各地。钻机上的地质员有24人(其中来工地实习的学员20人)。钻机地质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做钻探岩心编录和钻孔压水试验,并对其质量把关;而我的任务,则需在8台钻机之间,不分日夜晴雨地游动检查、处理地质问题。对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女同志来说,的确感到重压在身。每天吃饭常不能按时,睡的都是囫囵觉。从1955年初冬到次年初夏,半年多我都是在紧张、劳累、甚至是惊恐中度过的。
记得初到坝址驻地,日夜都听见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之声,再加上响彻山谷的钻机轰鸣声,既让人兴奋,又难以入眠。黄河水混浊似泥浆,但它却是钻探用水和我们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这种恶劣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野外工作人员来说倒也都是平常小事,最使我为难的是要单身到各处钻机上去。爬墚、过沟,往返周折,这些体力消耗都可以忍受,最让我发怵的是害怕遇上野兽或坏人,特别是深夜独行。那时的黄河岸边并无人家,又听说时有饿狼出没,但一切为了工作,天大的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过去。所以我出行常常带着一根竹棒子,一是为了壮胆,二是上山拄着省力,雨雪天又能防滑,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防“兽”。
记得有一天深夜,突然接到山上钻机叫我的电话,我便立即起床,拿起手电筒和唯一的防身武器竹棒子上山了。亱空如墨,只身夜行,本来己是战战兢兢,当走到半山腰储水池附近(必经之地),突然听到一声吼:“谁”?“啊!黄队长”。护池人的这一声吼,几乎把我吓瘫在地,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但是面对这位值班员,我只能强作镇定仍“虎”着胆子(同学送我的外号“老虎”)继续上路了。
有一天,在山上处理完压水试验问题后,已近黄昏。沿原路下山路远费时,还得摸黑,于是就另选一条由钻工走出的小路,想及早返回。但这条路较陡,稍不留心就要摔跤。此前也从这条山路上走过,没感到怎样,于是就大胆地走这条近路了。等走到一处由厚层砾岩组成的陡坎(近于直立)上,我就有点发怵了,怎么办呢?看看灰暗的天空,夜幕将垂,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真是骑虎难下。犹豫之后决心前行。于是我只好蹲下,慢慢往下蹭。好不容易过了险段,悬着的心,稍一放松,忽又踩上了小石子,呼噜一下子像坐滑梯一样,“出溜”了五六米远才到底,我惊恐地瘫倒在岸边河滩上,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幸好陡坡不高,只是有惊无险,这时,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另一次在山上,正巧赶上天降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就积了约20cm厚。极目四望,到处都是银装素裹,一片白茫。就是这场大雪,使得在山上工作的人受苦了。粮、菜一时送不上来,水管也被冻裂,随时都有“断顿”的可能,不得已,只好融雪当水,分吃有限的粮、菜。我也被困在山上3天,与大伙儿同甘苦。但钻机上少有女同志,我又多了个“睡觉难”的问题,非常不方便。
说来凑巧,正在这时有一台钻机发生掉钻事故,山下的钻探技术员上不来,机长和钻工们已围着孔口捞了几个小时。平时我到钻机上,机长也常让我扶扶给进把,感受一下不同岩层的软硬情况。这时机长见我在围观,他让我也试一下。试就试。于是工人们帮忙提钻杆,我则扶住钻杆轻轻移动,耐心凭感觉在钻孔中摸索起来。一次、两次、三次……感觉“对”上了,马上让工人拧紧、提升,成功了!大伙都非常高兴。
为了防止三门峡库区蓄水后水位抬高后,引发支流涑水河水倒灌,淹没运城盐矿等重镇,特在山西解州召开一次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的会。事前,我已从郑州“黄委会”取回涑水坝区的图纸和相关的资料,供会议讨论。讨论中提到了库区边缘古老片麻岩系的片理可能渗漏问题,所以贾工就要亲自去中条山(古老岩系)观察一下。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领我和另一地质员杨见松、还有一位“中国青年报”驻河南记者,带着干粮和水,一起出发了。我们一路翻山越岭,穿越中条山,同时进行地质观测。由于我的疏漏,在郑州没有取全中条山这部分图纸,所以只好采取原始的地质踏勘方法,以步代尺,进行地质测量,分析片理的可能渗漏问题。贾总给我们分了工:他带小杨实地观察、测量,我作记录并画路线地质剖面图。一起忙了一天,傍晚时分才到山西芮城境内的一户农家住下。
这一天虽然很累,但却收益颇丰。特别是贾工那种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五一节”前夕,我的恋人(现在的老伴),从北京到工地看我来了。当晚贾总一看到我们就说:“在这结婚吧!我给你们主婚”。地质科的同事们也都起哄,羞得我脸、脖子都红了。就这样,第二天一早我俩就拿着介绍信,搭乘工区的敞蓬班车,到15km外的会兴镇政府领了结婚证。将近傍晚,又搭乘那辆班车返回史家滩。刚一下车,具体筹办的当事人、老同学蔡石泉(外号“石头”)就把我们领到“新房”里去了。所谓“新房”,就是同事们临时腾出的一间简陋工棚,虽然是竹泥巴墙糊了些旧报纸,多处破落通风又透光,但却被布置得焕然一新。床上是红、绿缎面的两床新被,窗上贴着喜字窗花,桌上摆着花、镜子和盘装果糖,墙上还贴了一幅当时流行的“天仙配”彩印画,房中央也被拉上彩带和彩球。经过这一番精心装点,倒也真成了间喜气洋洋、像模像样的“新房”了。
那天晚上,“石头”让老同学董志良招呼“新郎”,我则穿了一件为我备好的红、绿花色连衣裙,头上用彩带扎了两个“小刷刷”,就这样一起来到婚礼现场(能容四、五十人坐的大办公室)。只见那里也被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彩带,中央还吊了个带穗儿的大彩球;四周桌上摆满了各色糖果、水果、花生、瓜子等食品;队友们或坐或站挤满了一屋子,早就在等候“新人”的到来。
婚礼的戏幕拉开了,主婚人贾工讲完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后,会场就翻腾起来,嬉戏不断升温,直闹到总队电影散场(当晚总队有电影),大伙才尽兴而去。我们夫妇的终身大事,就在这样简朴、友善、热烈、浪漫的气氛中戏剧性地完成了。
近半个世纪时光已经流去,现在我们已儿孙满堂时近暮年了,但在三门峡的那一幕却永远难忘。1994年的“五·一”节,我和老伴又旧地重游了。站在雄伟的拦河大坝上,感慨万千!除了那些难以洗却的苦、乐记忆之外,的确真诚地感谢贾工、蔡石泉、董志良和其他为我们筹办喜事的人们。
三门峡工地,当时经常有人来参观,特别是1957年4月“大坝开工典礼”以后,各路媒体都纷纷进驻报导,大家也都友好相处。此时,北京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陈健和摄影师大徐等也来到现场。他们每天都到各处拍摄沸腾的施工场景,计划完成一部从勘探、施工到大坝建成蓄水发电的系统记录片。所以在一个星期天(时逢端午节),陈导就邀请贾工带上地质人员,到河左岸一处具有传说特色的“米汤沟”,给大家讲故事、拍记录片,大伙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去了。
我们首先穿过为施工方便,而架设在“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之间岛上的吊桥,虽然摇摇晃晃,但比刚来时用架在黄河钢缆上的手摇斗车过河,要安全和方便多了。一路说笑,气氛轻松,沿河滩上行到米汤沟,再从沟口的小山脊爬到山顶的禹王庙(已成一堆瓦砾),这里就可以鸟瞰峡区了,也是我到工地近两年来,首次有机会看到三门峡全景。遥望远方,只见黄水滔滔涌跃“三门”,在阳光照射下好似黄灿灿的缎带飘向远方,甚是神奇妙观!再联想到工区内尚有“三门”、“梳妆台”、“张公石岛”、“中流砥柱”等诸多名胜,虽然近在咫尺,也都无睱顾及观赏。于是一种地质工作者艰苦奉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时,陈导发话了。他让我们站在禹王庙废墟上,贾总站在中间高处,真的讲起了“米汤沟的传说”故事,我就站在他的左边,和大伙一起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摄影师及时摄下了这一幕。那天,我们各自都显得非常豪迈、自然。后来,陈导送我一张有我在内的3人特写照片。在现场的同事,也拍了一张正在拍摄中的现场场景。这两张老照片,我一直保留至今。
“文革”初期,我在西安矿业学院工作,我的学生见我说:在《黄河巨变》中有您的特写镜头。后来,邻居的女孩,从某期刊中撕下来的单页插照上,也有《黄河巨变》的照片。在我的特写照片旁,注有“战斗在黄河峡谷上的姑娘”字样。于是我明白了,就从那一天起,我已“永远地”变成了和黄河有着不解之缘的“姑娘”了。
回首往事,“三门峡”时期的工作、生活总不能忘却。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记得,那时的“三门峡”犹如战场,人们都在齐心合力地艰苦奋战;它又是座大熔炉,使得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都得到了磨练、成长(我要特别感谢贾工、夏工大胆地启用和充分信任我,给以经受全面锻炼的机会,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也正是在这种团结、振奋的环境里,酿成了彼此关爱的深厚友谊;甚至造就了风暴袭来,能笑面人生的坦荡胸怀。朋友们几十年后再相见,仍倍感亲切。我此生都以能够参与这项伟大工程而感到荣幸!
2004年9月于西安
4. 难忘的三门峡情怀
耿鹤年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只是我人生的一个瞬间,可是记忆中的事件和想象中的事却特别多,也特别深刻。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在当时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表现为一种纯正的优良作风,在带动和支撑我们前进。
这种精神力量,概括起来就是公而忘私,积极向上和实事求是。由此产生的优良作风,来自于当时的党政领导,也来自于技术领导,而且后者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
我们的全部技术工作是在贾福海和夏其发同志的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开展起来的,他们的以身作则,成了我们全体勘察人员的楷模和榜样。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的规模,在当时属全国第一,时间跨度也史无前例。贾工、夏工当时在40和30岁刚出头的年龄,而且毋用讳言,他们当时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主要是地质矿产专业的基础知识,却毅然受命离开北京的家庭和亲人,承担起三门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主管和副主管的重任而且一干就是4年,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他们干得那样无怨无悔,这不能简单地以接受行政命令来解释,而是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
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们刻苦学习知识、努力钻研业务。在书柜和案头上,不仅有著名学者的专著和政治理论书籍,还摆放着各种水文、工程专业的课本和《苏联专家谈话记录》。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广大青年同志业余学习成风,这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
我记得当时青年男女间向对方示爱、求爱的首选礼物就是业务书和政治书。
贯穿在他们身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为对人、对事的求真务实,对待技术工作、技术成果和技术人员的实事求是。
现在贾福海院士已经离我们而去。我在此根据同他亲身交往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对他的为人处世进行回忆,再一次感悟他关心、爱护和培养我们这些下属的殷殷深情。
1954年9月,我从学校分配到北京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当时他是工程地质处的技术副处长,我是水文地质处的实习员。彼此碰过面,但没有说过话。
1955年9月,我从北京调来三门峡地质总队供水分队,住会兴镇以南的贺家庄。有一次去史家滩总队部办事,由于不慎丢失了一份当时视为珍宝的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编制的工作规程,受到他严厉的批评。
七八个月以后,供水分队工作过半,当时总队范围包括供水分队,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从三门峡调出去,支援外省队,风闻我也在被调之列。我回总队见贾工,问及此事,当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你不能走!你走了,供水分队的工作不就吹啦。”我理解我若是调走,当时分队内部一时尚无人可以接替;若从外面调人来,在那时工期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多少磨合的时间。
当供水分队在会兴镇供水勘探的外业工作即将结束时,有一天他到分队检查工作,对我说:“你得着手编写勘探报告!”当时我还没有编写过地质勘察报告的经验,却不知高低深浅地回答:“我一个星期后交卷!”他望了我一眼,严肃地说:“你太轻视了,哪有一个星期写出报告的!”接着他把编写报告的要领,对我讲述了一番。
根据他的指导意见,对照规程、规范的要求,我草拟了一份报告编写提纲,让他过目,随后组织分队的同志一起编图、整理资料。两个月后,我向总队提交了包括文字报告在内的全部资料。
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去总队办事,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指着办公桌上一大摞地质报告对我说:“你这份报告写得最好。”也许有点夸张,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鼓励我,但当时他确实是这么说的,同时还说了一些如何修改的话。
关于供水报告编写和由此发生的两次同贾工的对话,我一直埋藏在心底,印象极为深刻。
时隔不久,贾工让我写一篇以会兴镇供水为中心内容的技术性文章,我当时懵懵懂懂地似乎还不知道写技术性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就按照他的提议,在周围同志的协助下写了一篇,以我同分队另外两人的名义发了出去。这就是刊登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月刊1957年12期上的《三门峡市会兴镇供水水文地质》一文。现在看起来还比较肤浅,却是我工作后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
在政治上,贾工对待青年同志们也是关心备至。
20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运动频繁,在那种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不正常的轨道偏转,尤其是知识阶层。往往有一部分人,自觉政治上早成正果,而心高气盛;而另一部分人由于家庭成分、社会关系等先天的原因,在使用上或其他问题上受到贬低、排斥,或在政治运动的同室操戈中受到打击、伤害。这至少在一部分单位和群体中是如此。贾福海同志对于这后一部分人总是能平等相待。没有用鄙薄的眼光对他们颐指气使,而是友善地团结他们,使他们在压抑、消沉中鼓足勇气,跟上大众的脚步共同前进,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三门峡近4年的集体生活中,贾工不太在乎同自己伴侣和子女的常年分居,过着类似单身的生活,却特别关心和保护下属同志间的感情生活。
当时,在史家滩总队部及各个分队的各类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20岁刚出头,至多25岁左右的男女青年,他(她)们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不一样。谁已经有了配偶(这是个别)?谁还没有配偶(这是多数)?谁的对象在哪里?彼此间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好像有一本账一样存在于他超强的记忆中。有的人还没有对象,他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帮他(她)考虑。有的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纠葛,他会从中做思想工作,释疑解惑,有时比政工干部的说教还有效。有的一方在外地,时间长了产生疑虑,在难得的会面中,他就动员他们在现场结婚,早成眷属。以上这些都有活生生的事例可举,这里就不指名道姓。
我认为这决不是多管闲事,而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或指挥员,为了事业的发展或革命工作的需要所具备的一种特殊品格。
我当时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的群体。在他的启示和推动下,我和我的老伴就是在史家滩,从相知到相爱,随后两人一起调到渭北库区,后来三门峡工作结束后,又一起调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市喜结连理,这是后话。在此期间,我记得有一次前去史家滩,因为途中涉水过河,A起了裤腿,贾工见到后慈祥地对我说:“穿着整齐些,不要邋里邋遢的,不然,小王看了要不高兴的。”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关爱啊!
三门峡工程地质勘察结束,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文革期间和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北京我和当时的“贾总”有过两次会晤。1981年在福州召开的“基岩裂隙水学术会议”上,又有过一次印象较深的见面。时隔两年,在渭南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大队,贾总前来视察工作,他排除了单位的盛情招待,在我的斗室里,促膝谈心,享用清茶淡饭。
1985年1月,已是“知天命”年龄的我,远去温州,由于地处东南一隅,几乎隔绝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贾老总慈祥的面容。
时光又流逝了将近20年,今年2月18日,地点是我南京的家中,应电话铃声,我拿起话筒,听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贾老总的声音:“我找你们找得好苦啊,听说你们到了温州,后来又听说你们全家搬到了南京,最近从张学顼那知道你们的电话号码,我很想念你们……你们光给我打电话不行,要给我写信,把你们离开陕西后的经历和你们家里孩子的情况告诉我。隔一段时间我要到南口去,那是我女儿家,那里环境比这里好……”
随后,我以我和老伴的名义,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首先为他一年多前丧偶表示哀悼,又为他即将到来的90诞辰表示庆贺,还详细地写了他在电话中说的他想知道的我们的情况。
此后的几个月内,我们又断断续续地收到他两次寄来的他个人的文集和3封他和夏工联名发出的“致原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部分同志的公开信”,对此、我都一一作了回应,并寄出我的手稿。
从他寄来的信封和文集的包装纸上看到他那纤细、苍劲而又稳健的亲笔字迹,正为他的健康、长寿高兴时,不料,在2004年10月4日,从夏总的电话里得知贾老总逝世的惊人噩耗,真令人揪心的伤痛!
在离开三门峡的漫长岁月中,我真像一匹失去母亲依恋的马驹,西奔东窜,南往北来,经历多个不同的地域和多种不同的工作项目,所幸能够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是奠基于三门峡总队这所大学校的千锤百炼。
特别要指出的是贾老总,他没有对哪个人情有独钟,而是把他的爱洒向和他交往的大多数人。在我心目中的他,是一位博学多能、博采众长的学者和大师,又是一位德高望重,为人宽厚的长者和诲人不倦的导师。他用从他身上发出的强烈凝聚力,导领着千百名勘察战士,为新中国早期的三门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现代中国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贾老总、贾院士,如果您在地下有知的话,您应该颌首微笑,没有遗憾。安息吧!
2004年11月30日于南京
5. 三门峡市远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三门峡市远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2017-11-10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亚武东区6幢1单元402号。
三门峡市远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1282MA44KD547F,企业法人邢云青,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三门峡市远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建筑装饰、电力工程、市政工程、管道工程施工,建筑材料、五金电料、管道材料销售,建筑机械租赁,建筑劳务分包。
通过爱企查查看三门峡市远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6. 三门峡市规划局连夜调查“山体喷绿”事件,舆论监督起到了什么作用
舆论监督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管作用,这样这个企业仔绿色方面的作为人们就都知道了。
7. 三门峡原商务局周长青简历
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简历就是属于私人隐私。对于一些公众人物,个人简历就是宣传自己。一些比较重要人物,他所在的单位 的官网会有一些介绍。如果是没有公布出来就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建议在网上搜索。如果别人在网上搜你的简历,你也不爽吧。
8. 忆三门峡地质工作二三事
蔡石泉
我是1955年初冬从北京调到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直到1959年初地质勘探工作结束,才离开三门峡。
来总队之前,1954年5月我们东北地院首届水文工程地质系的部分毕业生,在刘国昌老师带领下,前往三门峡库区进行了毕业实习。正式参加工作后,我被分到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在组长冯景兰教授和副组长贾福海工程师的直接指导下,参与编制了黄河流域地质概况及各梯级坝址水库的地质报告。从此,我一生的地质生涯从未离开这条母亲河。从三门峡工作起步,沿黄河逆水而上,途径内蒙、宁夏直至黄河源头的青海。黄河哺育了我,而三门峡却为我这一生的地质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1.这次三门峡大会战,我们承担的第一项任务是:为建筑三门峡大坝所需的混凝土骨料——砂砾石寻找产地。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从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直至最终确定灵宝涧河下游地段作为大坝砂砾石开采地,先后大约经历了两年的时间。从史家滩、陕县南涧河中段到距三门峡大坝约50km的灵宝县灵宝涧河,我先后和刘述淮、倪志文、王槐荫、汪原理、祝伍莱等将近10 位地质员共同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初步设计阶段是我们建筑材料队地质组最困难的时期。首先,对砂砾石勘探要求不熟悉,业务生疏,甚至对勘探点所显示的砂砾石如何描述,如何做好文字记录,都有过一段摸索的过程。加之勘探点分散,相距几十公里,导致出现战线长、任务紧等种种难以意料的事。好在我们当时都年轻,热情高,责任心强,相互帮助鼓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团队。我们边学习边工作,白天顶着烈日,脚踩被晒得滚烫的高低不平的砂砾石,到各个勘探坑孔认真观察,做好描述;夜晚围在煤油灯旁边讨论边整理资料。
灵宝涧河最终确定为技术设计阶段勘探的唯一工地。限于当时的条件,我们地质组不分男女,大家挤在一顶大点的单帐篷里工作、生活和学习。一块不算太大的帆布算是一面墙,将两位男同胞挡在一边。就是这样,我们无怨无悔,为地质事业,为三门峡的建成,奉献着各自的智慧和青春。
工地虽然集中了,但勘探点的密度却加大了,又赶上雨季,新的情况又进一步地随着工作的进展考验我们。只要上游下雨,河水立即陡涨,来势凶猛,一点不次于黄河。我们抓紧时间,在靠近主河旁的试坑奋战。为了抢在洪水到来之前竣工,工人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和地质员守在现场坑旁,不停地记录。没等到我们全部完工,只听到水浪声呼啸而来,抬头只见洪水好像从天而降。真如诗中描述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见此状,大家相互照应、手牵手向岸边奔跑。待爬上高地,再回头望去,一身冷汗混在雨水中,让我们惊呆了,刚完成的试坑早已被洪水淹没,幸好资料不缺。
经历了一段对三门峡这项独立而又完整的地质勘探工作,我们每个人收获颇多,为以后的地质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最终提交了最后的地质报告时,我们也成长了。
建成后的三门峡大坝,浇铸着我们寻找的砂砾石,也渗透着我们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2.三门峡工地是座大学校。要学的东西和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是太多太丰富了。更值得庆幸的是,有好老师和带头人时刻在帮助和教育我们。他们是负责总队地质工作的副队长贾福海主任工程师和地质组夏其发组长,他俩带领我们在完成各项地质工作的同时,还有计划、有目的的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帮助,使每位地质员得到最好的锻炼和教诲。
我曾在总队地质组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学习日常生产管理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目的的地质勘探工作。每到一个工地甚至一个勘探点,从同行中学到看到了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每次下工地就如同上一堂课,也是一次次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测验。
我终身难忘的一次大考,是和任文灏工程师共同负责验收穿越黄河底下约10米深的平垌地质资料。任工是施工专家,平垌又是在他指挥下完成的。而我平日接触坝基勘探工作有限,没想到领导和组长这么信任我,将这么重大的验收工作交给我去完成。我只有鼓足勇气,排除杂念,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尽力完成任务。现在回想当时在黄河底部平垌中工作的情景,心情仍然激动不已。平垌四壁所展现的坚硬而又新鲜的岩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在贾工的督促和指导下,我和刘述淮、倪志文完成了第一篇论文——《黄河三门峡大坝混凝土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勘探》,之后我还写了题为《三门峡建筑材料勘探经验和教训》。两篇文章先后在1957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物上发表。
3.三门峡工作期间,既是我青春沸腾的岁月,也给我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伤害。
1957年国庆节过后不久,我的命运突然发生了难以预料的改变,厄运降临在我这个20多岁的青年人身上,鸣放时的意见竟成了“右派”言论。随之而起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没完没了地接受批判和检查。在继续完成了对库区等的野外地质调查后,我被停止参与室内整理工作,而被下放到钻机跟班劳动改造。我的日子越来越难熬,甚至于在离开三门峡前夕,也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法,工资停发,改为每月30元生活费。这是我在三门峡最后日子的纪实。假如三门峡总队领导对我的所谓“罪过”是尽责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回忆这段沉痛的往事了。
20年后,直到1979年,我先后收到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和我所在的青海地质局发出的关于对蔡石泉错划右派及改正的决定。令我震惊也是我一时无法接受的是,在三门峡总队带来的材料中,审查和批准机关的意见,前后矛盾,内容不符。更为重要的是“未见正式文件”,亦即没有书面档案材料。这不是草菅人命吗?我无法承受遭到的这又一次荒唐而残酷的事实,几乎要发疯了。三门峡呀,三门峡,为了你我付出了青春和智慧,用心血留下了地质成果。为什么却对我的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而且还连累了我的一群好友、好同志呢?在此我不得不特别提到《河南日报》常驻三门峡记者宋悟民先生,因为写了关于我的一篇“走出大学之后”曾在《河南日报》连载3日,其罪名是吹捧右派,因此也划入右派行列;还有为三门峡坝址做出了贡献的黄辉壁、孙翠玉;更有为三门峡建设抛弃上海优越工作条件的医务工作者郑巧云,还有……他们因为我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所幸的是,年轻的我们都经受住了这场风暴的洗礼与考验,当我们先后重逢时,无不感慨万千。值得欣慰的是,三门峡没有忘记我,在三门峡工程局(现为水电十一工程局)成立40周年大庆时,我以贵宾身份被邀请参加庆祝活动。这次能以三门峡人回到三门峡,所见所闻的亲身感受,更让我终身难忘。我还是要谢谢在三门峡那段多彩的人生经历。
4.离开三门峡沿着黄河逆水而上,先后在内蒙治沙队、水文队。1965年支援青海来到号称江河源头的青海,直到退休可以说我都与黄河有着不解之缘。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未离开过自己心爱的地质队,即使在劳动中也在与大自然接触中观察和积累地质知识。
1979年以后,在青海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先后担任课题负责、分队技术负责、综合研究室主任等职时,承担的供水及专题等五项研究分获全国、部、省级的奖励。特别是在1986年青海省召开的首届科技进步奖大会上有三项成果同时获奖。
退休后,受格尔木市科委的委托,完成了对昆仑山矿泉水的调查与研究〔已开采〕。在此基础上发现格尔木冲洪积扇为一大型天然矿水田,于1991~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于1993年完成《青海格尔木大型天然饮用矿水田形成机理研究》,该成果由青海省科委主持,陈梦熊院士担任评审组长,在北京评审通过。专家评审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罕见大型饮用矿水田,是我国找水工作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我国水文地质学在矿泉水应用基础理论上的新进展。”
9. 三门峡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河南省注册资本:30万元法定代表:贾铁柱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三门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专业分局注册地址:崤山路中段45号市建委东侧
法定代表人:贾铁柱
成立时间:2001-07-12
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129300000061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崤山路中段45号市建委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