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乡焦作 » 漯河郭东领

漯河郭东领

发布时间: 2021-03-08 10:41:09

Ⅰ 有认识河南漯河市堰城区李集乡郭东村郑惠方的吗她曾在深圳宝安打过工,好久没见,不知近况如何我...

你爱的人将无法看到多达50人,认识他的微乎其微
如果你什么都不要做,联系推荐!
慢,但最可靠的,记得在你的信里面填写你的联系信息!

Ⅱ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的九个乡镇分别是

郾城区辖1个街道、6个镇、2个乡:沙北街道、城关镇、孟庙镇、商桥镇、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黑龙潭乡、李集乡。区人民政府驻海河路。
沙北街道代码:411103001
2006年,辖6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嵩山北路居委会、泰山北路居委会、海河小区居委会、昆仑路居委会、河滨居委会、金山居委会、王方庄村、董庄村、后周村、张胡魏村、李盘庄村、小高庄村、石槽赵村、白庙村、前周村、郭庄村、孙庄村、大高庄村、小李庄村。
城关镇人口:5万人代码:411103100
是县政府所在地。毗邻漯河市,是典型的城郊乡镇。原辖10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2006年,辖14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巴山路居委会、南街居委会、陵园路居委会、金牛居委会、太行山路居委会、辽河路居委会、海河路居委会、北环路居委会、井岗山路居委会、祁山路居委会、华山居委会、孟南居委会、和平居委会、岷山居委会、王堂村、下坡杨村。
孟庙镇代码:411103101
2006年,辖30个村委会:三周村、孟庙村、张仁庄村、关徐村、张店村、薛赵村、西营村、闫陶村、潘东村、潘西村、潘北村、拦河刘村、王店村、袁黄村、蒋堂村、沈赵村、杜李村、马坡村、五里岗村、刘庄村、英张村、李村、中村、卓村、后郑村、路堂村、八里村、何庄村、坡陈村、新郑村。
商桥镇代码:411103102
2006年,辖20个村委会:商南村、胡湾村、王湾村、商东村、商西村、靳庄村、大闫村、沟张村、靳勒桥村、党湾村、李纪岗村、坡边村、郭栗庄村、大杨村、大张湾村、刘孟村、小杨村、前甄村、后甄村、胡庄村。
裴城镇面积:79.7平方千米代码:411103103
位于郾城区西北部,东与商桥镇,新店乡接壤,南与舞阳县太尉乡相连,西与襄撑县姜庄乡交界,北与临颍县大郭乡毗邻。2006年,辖24个村委会:苏候村、西芮村、三丁村、坡刘村、马庄村、斗杨村、南杨村、铁炉村、田店村、寨子村、田古东村、罗王村、东芮村、大张村、城高村、梁庄村、胡刘村、宋岗村、中和寨村、渚张村、小徐村、裴城村、潘王村、中周村。镇政府驻苏侯村。
新店镇面积:67.1平方千米代码:411103104
位于郾城县城西15千米处。2006年,辖25个村委会:新店村、周庄村、斗王村、闫李村、长河李村、周石黄村、冯庄村、三赵村、吴拐村、庄店村、台东村、台西村、尧张村、齐罗村、尧河庙村、前丁村、郭寺村、冉口村、双楼徐村、薛庄村、张店村、任庄村、锁梁村、游庄村、春庄村。
龙城镇面积:63.9平方千米人口:58058人代码:411103105
东临郾城县西区,南傍大沙河,北倚吴公渠。2006年,辖26个村委会:十五里店村、小赵村、徐庄村、幸福村、香陈湾村、常湾村、庙赵村、李湾村、回马村、黑龙王庙村、前黄村、仲李村、栗庄村、老翟村、宁沟刘村、钮王村、木梳杨村、后黄村、冢马村、湖西王村、大军王村、大李庄村、小王庄村、西刘村、白庄村、孔沈邓村。
黑龙潭乡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代码:411103201
距漯河市区3千米。2006年,辖14个村委会:河沿李村、土城王村、南街村、北街村、西街村、黄赵村、半截塔村、姚庄村、生杨村、老应村、张得武村、田庄村、坡杨村、何庄村。
李集乡面积:49.8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代码:411103202
位于郾城东北部,位于郾城、临颍、西华三县交界地带。2006年,辖22个村委会:后倪村、老官田村、潘付刘村、大宋村、老集村、李集村、相树张村、位李村、田庄村、三所楼郭村、东孟村、吕庄村、西孟村、大王村、渚阳寨村、陈东村、陈西村、郭东村、郭西村、密桥村、大朱村、陈刘马村,(53个自然村)。

Ⅲ 战国(阳城)河南登封

摘要:依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记载,结合笔者亲临实地考察结果,证实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里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关键词:陈胜 故里 方城

方城网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阅读第六单元第26课,选编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陈涉世家》前半部分,作为基础教育初中时期的必修教材中的教读课文,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教材对文中的"陈胜者,阳城人也" [1] p1949)中的"阳城",注释为"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虽与史籍有据,却并不科学。笔者依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记载,结合笔者亲临秦代所置南阳郡"阳城"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少时躬耕地"并不在河南登封,而是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一、"夥涉为王"实证陈胜是楚国人
关于陈胜,史籍记载唯《史记·陈涉世家》最为详细,最具说服力。涉及陈胜故里,除"陈胜者,阳城人也" [1] p1949)之外,还可从陈胜"少时佣耕"等多处记载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 p 1949)陈胜与秦二世元年七月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率众起义后,天下云起响应,陈胜被推举为王,王陈,号为"张楚","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帏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1] p 1960)
其中'夥颐',《辞源》以为乃惊叹词,表示惊讶或惊喜。"见物盛多,惊呼'啊噫',即此音。"([2] p660)《索隐》"服虔语云:'楚人谓多为夥,'按:文言'颐'者,助声之词也。谓涉为王,宫殿帏帐遮物夥多,惊而伟之,故称夥颐也。"([1]p1961)上述所载,联系起来看,陈涉王陈时,少时与涉佣耕者求见,入宫后见殿屋帏帐,谓之"夥颐",又明载"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可知求见陈涉之人是楚人,而客人乃陈胜少时佣耕者,显然,陈涉"少时佣耕",必在故里,陈涉必是楚国人。既然陈涉是楚国人,那么,"陈胜者,阳城人也" [1] p1949)之"阳城"必是楚国境内的"阳城",绝对不可能是楚国境外的"阳城"。而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阳城",在中国历史上自郑入韩,又由韩入秦,从未归属过楚国。楚国也从未把自己的疆土扩展到汝水以北。据此,教材的注释显然与史实不符,也与《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自相矛盾。尽管《索隐》引韦昭云属颍川,《正义》云"即河南阳城县也",但仅以此就认定陈胜故里在登封一带是欠科学的。
另据《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于山东"([1] p2552)"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禁。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1] p2559)更是陈胜是楚国人的明显例证。
二、"陈胜者,阳城人也"之"阳城"必是楚国境内秦所置县邑的"阳城"
《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胜者,阳城人也"[1] p1949)之"阳城"所指,依据《史记》所载"某某者,某某人也",通例一般是指与所载之人生活年代大体符合,而且是先国次县其后才是乡里。如:"老子者,楚苦县厉乡屈仁里人也。"([1] p2139)《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1] p2139)后秦灭楚,置苦县。《汉书·地理志》属"淮阳国"。([3] p575)再如:"李斯者,楚上蔡人也。"([1] p2539)上蔡,《索隐》云:"古蔡国,周武王北叔度所封,至十八代平侯徙新蔡。二蔡皆属汝南。后二代至昭侯,徙下蔡,属沛,六国是为楚地,故曰楚上蔡。"([1] p2539)据《左传·昭公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灭蔡……十二月,单成公卒。……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4] p1092)可知此蔡为上蔡,春秋时已为楚国一县邑,依次类推,而"阳城" 比为秦所置县邑 。
县,作为古地区行政区域名称,据《周礼·仪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5]p20)"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辩其夫家人民、田菜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5]p23)"遂人张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载沟树之,使个掌其政令刑禁。"([5] p27)古称邦畿千里之地为县,后亦称王畿内都邑为县,其后诸侯境内之地亦称县。其先县统郡,秦废封建后,以郡统县,历代因之。可见,西周以前,县大于郡,与都邑相近,是诸侯大夫的封地。今据《左传·哀公十七年》"子谷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唯其任也,何贱之有?" ([4] p1237 )楚国在公元前688年"伐申"、"过邓"时,楚文王立申俘彭仲爽为令尹,并申、息二国为县,始设县置申公。是时,楚之县等于小国,楚君称王,故其县令称公。秦国也于同年建县,标志着楚、秦是诸侯中最早建县的诸侯国。说明到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88年县已经成为诸侯国以下的行政区域单位。到了秦时,县才成为郡下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而到汉代 ,县则又成为府下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这无疑是因为秦国家统一以后,管理区域逐渐扩大,最后其疆域囊括四海,为加强中央集权,不得不增加管理的层级,于是县级以上设郡。实际上此时的县所管辖的区域,一方面正是在诸侯国所封县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也并不比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县所辖的区域小,而且还布局合理,便于统治,这也是秦时所建立的郡县制一直成为后代沿袭的制度的重要原因。
《史记》所载地名,一般都与所载人物所处时代相吻合。《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营周居于雒邑而去。'" ([1] p128--129)"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1] p2149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 ([1] p163)"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1] p2241)"李斯子由为三川守,群盗吴广等西略地,过去不能禁。"([1] p2554)"过三川,而城守不能守"([1] p2241 )。据《正义》云:"雒邑,即王城也。平王以前号东都,至敬王以后及战国为西周也。"([1] p149)《正义》引《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媷,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1] p131)《正义》"敬王以子朝之乱从王城东迁洛阳故城,乃号东周,以王城为西周。"([1] p2241)《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1] p219)可见,洛阳一地,《史记》在叙述时,西周、东周、秦等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称谓:西周时期周公旦所筑城邑称"雒邑",东周平王时迁都于此。至东周敬王时有东、西二周。战国时期称"洛阳",秦庄襄王元年以后又改称"三川"。司马迁在叙述其他的历史事件时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充分说明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并没有用西汉时期的地名来替代历史上不断变化的地名。因此,司马迁在叙述陈胜的籍贯时,也同样不可能沿用汉代才出现的地名来指称秦代的地名。那么,"陈胜者,阳城人也" [1] p1949)之"阳城",就必定是或者至少是秦代、或秦代以前就已经出现的县邑了。
三、"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实证"阳城"在南阳郡境内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当是时,赵别将司马昂方欲入关,沛公乃北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1] p359)此载中"阳城"在洛阳以东、犨以北,应为登封县内之故"阳城"。然依据《史记·曹相国世家》"从攻阳武,下轩辕,堠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破之。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阵,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1] p2023)《集解》:"徐广曰:'阳城'在南阳。应劭云:'今赭阳,'赭阳是南阳之县。"([1] p2024)《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南攻秦军与犨,破南阳守齮于阳城。"([1]p2652)"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1] p2667)《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六月)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集解》徐广曰:'阳城在南阳。"([1]p772)司马迁在以上诸载中已明确在秦末有两个"阳城":其一在河南登封,其一在南阳境内。而南阳境内之"阳城"在犨之南、宛之北,今考犨之所在,依据《水经注·汝水》"滍水又东经犨县故城北,《左传》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滍水又东,犨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县西南践犊山动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经犨县南,又东北屈经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湖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经犨县西,又屈经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齮于犨东,即于是地,滍水之阴也。"([6] p238)其故址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东南张官营镇治。春秋时期楚灵王使弃疾城犨,秦时属南阳郡,位于宛北,南距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关塞不足九十华里,而犨南与宛之间有叶、方城,方城西汉时为堵阳,新莽恢复秦时县邑名称谓"阳城",东汉恢复西汉名称,其后又名"赭阳",可知秦代方城名"阳城"。南阳守齮与沛公军战于犨,不胜之后退入"方城"关塞,又与沛公军战于"阳城"郭东,再次战败,随后只好退还宛城保城守宛。既与司马迁所载吻合,又与古今地理形势相符。若南阳守齮在犨战败后退守登封县境内的"阳城",再退还宛城,保城守宛,似与情理不合,且与古今地理形势不符,难以令人信服。据此,笔者以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六月)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1]p772)与《史记·曹相国世家》"从攻阳武,下轩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破之。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阵,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1] p2023)之"阳城",其地必在秦代南阳郡境内,必是秦代所置县邑的"阳城",而不是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阳城"。
秦代所置的县邑名"阳城"的可能不止一个,但秦代所置楚国境内的县邑"阳城"者却仅此一处。今检《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高帝置,……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3] p559)证明西汉时高帝所置的汝南郡内有侯国"阳城"。《汉书·楚元王传》载:"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地节中,以亲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3]p642)《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记载:(地节)四年三月,阳城缪侯刘德"以宗正关内侯行谨重为宗室率,侯,子安民以户五百赎弟更生罪,减一等,定户六百四十户。"([3] p227)可知,汝南阳城侯乃西汉宣帝地节四年所置,而当时所置侯国的初封户数为1140户。依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平帝元始二年时,汝南郡领县、侯国共37个,有户46万余,平均每县户数在万户以上,而"阳城"作为侯国,初封户数仅1140户,说明此"阳城"宣帝前后只可能是一乡,因此不具备设县的条件。而且此"阳城"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史籍中没有秦代时在此处设"阳城"县的记载,所以,陈胜故里不可能在汝南郡境内。至于"安徽宿县说"在唐宋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根本找不到可信依据,仅凭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资料同样难以自圆其说,而缺乏科学依据的立论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据此可知,汉代以前,楚国境内只有一个"阳城"县邑,这就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南攻秦军与犨,破南阳守齮于阳城"([1]p2652)中的"阳城",其故城位于犨与宛之间的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阳城"县邑。
四、楚国在战国时期已有"阳城"楚国贵公子县邑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堵阳,莽曰阳城。"([3]p559)《吕氏春秋·离俗·上德》"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7] p664)《吕氏春秋·离俗·上德》此载证明,战国末期楚幽王悼时,即公元前237--228年期间,楚国已有贵公子县邑封地"阳城"。春秋时期,楚国贵公子封地一般称为县邑,称"公"有时也称"君",多封王子或有功的大臣。最早的封地当属申,称"申公",如申公巫臣、申公子朱、蔡公弃疾、叶公子高等。
"阳城"作为县邑,当初设于楚,楚幽王悼时,阳城君走,楚遂收其国。秦统一六国时,于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1] p212),此地亦被秦国所取,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时"初置南阳郡"([1] p213)。"阳城"之地属归南阳郡,秦因楚制遂名"阳城"。汉时更为堵阳,王莽时因秦制,又更为"阳城"。东汉因西汉又复为"堵阳"。可见,楚幽王悼时的"阳城君"已经是楚国的一个县邑了。
五、"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禁",实证陈胜故里在距上蔡不远的楚县邑"阳城"境内
《史记·李斯列传》明载:"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禁。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1] p2559)虽是赵高诬陷李斯是在秦二世面前的谗言,但其中"楚盗陈胜等"却是实指。陈胜是阳城人,过三川的吴广为阳夏人,周章是陈人,李斯、李由乃上蔡人。依据《汉书·地理志》,上蔡属汝南郡,陈、阳夏属淮阳国。依据《辞源》,"秦为阳夏乡,汉置县,……故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2] p3288)"陈,春秋诸侯国名,周初封舜之后为满于陈,春秋末为楚所灭。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及安徽亳县一带。"([2]p3273)其县皆不与李斯故里上蔡县相临。可见此"傍县"之"傍",显然是赵高陷李斯于不忠的不实之词。这一点从"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中明显看出。所以,将"傍县"之'傍"理解为"近"较为合适。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曾作《登徒子好色赋》名闻古今,其中有"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2] p2559)依据《辞源》"阳城、下蔡,二县名。盖楚之贵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2] p3288)其中"阳城"、"下蔡",皆战国时期地名,"下蔡"即鲁哀公二年冬"吴泄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之州来"([4] p1205)之"州来"。故址在今安徽省寿县。因蔡始封于河南省上蔡县,鲁公年为楚灵王所灭,楚平王封蔡于时迁于河南新蔡县,鲁哀公二年又迁至州来,与上蔡、新蔡相比,其地居于淮河下游,故改称"州来"为"下蔡"。可见,"下蔡"之名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鲁昭公二十三年为吴所灭,后又为楚所有,封贵公子于此。为楚之一县邑。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齐、楚、晋、吴争霸的热点地区,也是天下普遍关注的地方,因而名闻天下。
"阳城",依据上述论证,可知乃楚之一县邑,其位居于楚国北方边陲,境内有伏牛山横贯东西,桐柏山绵延南北,群峰竞秀,川流争奇,天然形成一"人"字形隘口,楚文王二年冬,"过邓"、"伐申",将秦岭以南最大姬姓诸侯国申国据为己有,并在此处依山势构险,置关筑塞。修筑方形小城用以戍守屯兵,天下遂号为"方城",成为天下九塞之一。更兼楚国北通中原诸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夏路"自此通过,又位居咽喉地带,是楚国北逼华夏的重要军事屏障,故楚国凭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敢于同齐、楚、晋、吴争霸,且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齐桓公亲率八国大军袭蔡伐楚,在蔡溃后仍不敢击鼓进攻,只是退还郾陵以待楚使。楚屈完竟只身前往,仅用"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 p762)就退八国大军。晋、楚争霸,晋虽屡谴大军伐楚。在楚军湛阪大败之后,退入"方城"竟无险,晋军大胜之后遇"方城"却只能"伐许而还",足知"方城"在巩固楚国争霸大业过程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而"阳城"正处在隘口的南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因此,"阳城"在整个战国时期,其声名远远超出"下蔡"。
"夏路"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1] p1748),是春秋时期楚国北通中原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近年来,笔者曾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发现了"方城"关塞的整体构建体系,同时也发现了"夏路"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具体走向:楚通中原诸国,自郢北上,经邓(今河南省邓州市治)、申(今河南省南阳市治)后,东北向经方城县境内的梅林铺、博望(博望镇治)、灵龟铺、赵河镇治、廓封达今方城县治,后又东向经凉亭、西东黄泥河、歇马店,在路口自然村折向东北,经史庄、西东郭庄、傅庄、金钱庄、朱庄后北向,经孙洼、草场又折向东北,过贾河,经板章、棠树杨、焦庄到杨武岗,下七里岗过贾河,经上曹屯、黄土洼、三里河进入叶县界,经胡庵、陈岗、古城北向至叶邑(今旧县镇)。此古道虽绝大部分已废为水沟或田园,但原貌仍可明晰可辨,东西郭庄之间和朱庄今仍存古石桥遗迹,其桥底、桥墩、桥面均以长1.87米,宽0.52米,厚0.23米的石条铺砌,东西郭庄之间石桥东西长9.35米,南北宽4.43米,长为5孔。从石桥的修筑规模来看,此处古道比自方城东北向经沙淤铺、招抚岗、搬倒井、独树镇、新店、砚山铺至叶县保安镇、旧县镇的古道的规模宏大,无论此桥修于何时,都可以证明其繁华,故此,这条古道更符合"夏路"特征。
"方城"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所载:"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 p762)《吕氏春秋》、《淮南子》誉为"天下九塞"之一,《荀子》、《汉书》载为"长城"之号,东汉高诱注为塞,晋杜预注为山,郦道元《水经注》则载为城邑。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鄂君启金节》明载:"庚阳丘、庚邡城、庚象禾、庚繁阳"([8] p26),"邡城"之"邡"右邑,明为城邑。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潕水注》所载"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苦莱、于东之间,东临溪水,……苦莱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潕水。故《地理志》曰: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杰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乃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此处也。"([6] p242)今考潕水即今贾河,而出黄城山(即今黄石山、小顶山)东北入贾河之水惟有砚水,对照明嘉靖《南阳府志》"招抚岗店、搬倒井店、龙泉店(今独树镇治)砚山铺店俱在州(即裕州,今方城县治)北。"([9]第二册 p68)可知,古人多将东北误为北,而东南自然为东流了。郭仲产则将东南误作南,方城自然在其东方了。可知"方城"城邑故址就在黄城山东、砚水以西的夏路古道上。
笔者2004年4月再次到七里岗一带考察,在"夏路"穿过七里岗的杨武岗自然村南侧发现一口古井,口径约1米,均用弧形子母砖砌成,古井附近随处可见汉代砖瓦残片,有方形沟壕,显然为一古城遗迹。夏路紧贴城邑北侧通过。今观此处一带形势,七里岗自黄城山东南延展,直到潕水东向处,岗势南缓北峻,俨然一道长城。楚国若稍加修筑,便可发挥军事防御作用,如再在杨武岗"夏路"通过处筑城屯兵戍守,黄城山以西的独树大关口长城、楚城长城同潕水以东楚国所修筑的走马岭、转山及关山长城将同七里岗一带的长城、城邑一起构成"方城"关塞的整体,使这里成为北方中原诸国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令人闻而生畏,望之胆寒,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方城"南"夏路"途经今方城县境内的朱庄自然村处,"夏路"分为两条,一条折北通向叶邑,另一条东南向经象禾、繁阳直通往上蔡、新蔡、下蔡等地区,呈"人"字形,这是楚国东通蔡国的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境内北部有象河关,此即《鄂君启金节》"自鄂往,庚阳丘、庚邡城、庚象禾"([8] p26)中之"象禾"。1998年3月,笔者与于德胜等人到泌阳县北部的象河关附近考察,发现了距象河关西北5华里的南北走向的山冈上有烽火台遗迹及秦代砖块,南向连接关山,北接泌阳、舞钢区交界的五峰山,象河乃春水一支流,春水即《水经注·潕水注》中"叶东界有故城,始县,至瀙水,达比阳" ([6] p242)之"瀙水"。证明此处地望与《水经注·澧水注》和《鄂君启金节》记载相符合。由此可知,"阳城"与"下蔡"均为"夏路"经过的楚国战国时期的最重要,同时在当时也最负盛名的两个县邑,正是因为此,宋玉才能将这两个县邑作为《登徒子好色赋》中夸饰登徒子美色的喻体。
综上所述,依据《史记》叙述是所遵循的原则和笔者考察研究、发现,可以肯定,《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阳城",正是居于秦岭以南、楚通中原咽喉地带、重要交通要道"夏路"枢纽位置的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阳城",这里不仅完全符合秦置县邑条件,而且是秦置楚国境内唯一的县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少时佣耕"的故里。

参考资料:
(1)《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1989
(2)《辞源》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3)《汉书》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左传》 长沙 岳麓书社1991
(5)《周礼·仪礼》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水经注》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7)《诸子集成》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9
(8)《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北京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6
(9)《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南阳 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翻印1984
http://www..com/s?ie=gb2312&bs=%D5%BD%B9%FA%28%D1%F4%B3%C7%29%BA%D3%C4%CF%B5%C7%B7%E2%B5%B1%CA%B1%CA%F4%D3%DA%C4%C4%B8%F6%B9%FA%BC%D2%B5%C4&sr=&z=&cl=3&f=8&wd=%D5%BD%B9%FA%BA%D3%C4%CF%B5%C7%B7%E2%B5%B1%CA%B1%CA%F4%D3%DA%C4%C4%B8%F6%B9%FA%BC%D2%B5%C4&ct=0

Ⅳ 郾城区青山家庭农场怎么样

郾城区抄青山家庭农场是2013-04-09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郭东村。

郾城区青山家庭农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1103MA40C34C14,企业法人郭青山,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郾城区青山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是: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菜地认领、家禽家畜认养、果树认领;采摘体验;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以上经营项目凡涉及行政审批的在未取得行政审批许可之前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郾城区青山家庭农场更多信息和资讯。

热点内容
驻马店上蔡县邮编 发布:2021-03-16 21:53:57 浏览:888
新发地招聘 发布:2021-03-16 21:51:19 浏览:217
漯河大伟 发布:2021-03-16 21:51:07 浏览:401
相亲爱一家 发布:2021-03-16 21:49:54 浏览:504
校园跳蚤市场系统 发布:2021-03-16 21:48:31 浏览:929
洛阳到巩义汽车时刻表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108
男人胖相亲 发布:2021-03-16 21:47:49 浏览:948
苏宁郑州网点电话查询 发布:2021-03-16 21:47:42 浏览:459
同城帮二手良品真假 发布:2021-03-16 21:47:20 浏览:227
河南周口甲醇 发布:2021-03-16 21:42:35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