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乡焦作 » 漯河书行天下

漯河书行天下

发布时间: 2021-02-16 00:06:56

漯河文化大舞台网上购票网站是什么网

史前文化 中原史前文化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出土的酿酒遗物,被美国人配方复制后,生产出来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轰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2] 2、神龙文化 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逗以龙师而龙名地,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逗炎黄子孙地和逗龙的传人地,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逗中华第一龙地;在逗华夏第一都地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逗中国龙地,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3] 3、政治文化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逗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地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政治文化。黄帝是公认的先祖,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交往与联盟等政治行为,不断地推动政体的发展,开启了封建社会的先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逗逐鹿中原地、逗问鼎中原地、逗得中原者得天下地就是由此而来。 4、圣贤文化 道圣老子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各种文化背景不一样,崇拜也不一样,印度崇尚动物,希腊和埃及崇尚神,中国非常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而且名气很大。比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瘫等,他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逗道地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提出的逗兼相爱、交相利地的观点,庄子提出的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地,韩非子提出的以逗法地为中心、逗法、术、势地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4] 5、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逗日新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6、名流文化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圣人肯定是名流,但名流未必是圣人,名流的外延要远大于圣人。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吴起,政治家子产、李斯、张良、晁错、司马懿、姚崇、赵普等等。尧舜时代的贤士许由,坚辞帝尧的禅让,被奉为隐士的鼻祖。魏晋时期的逗竹林七贤地,当时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带活动,其中阮籍、阮咸、山涛、向秀都是河南人。这些名流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7、英雄文化 大禹治水雕像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英雄谱,如灿烂画卷,光耀神州。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河南。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是河南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其义举令世人赞叹不已,甚至美国人也将其英雄故事搬上银幕,全球传播。河南邓州人、唐代名将张巡在抵御叛军中,坚守睢阳,逗守一城,捍天下地,被后人奉为神灵。宋代的包拯权知开封府,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惩恶扬善,成为世人景仰、万代传颂的逗包青天地。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其逗精忠报国地的壮志、逗还我河山地的呐喊、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地的豪情,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这些英雄们,历来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5] 8、农耕文化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逗作网地,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逗神农氏地,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逗郑国渠地,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9、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逗肇牵车牛远服贾地,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逗城门之征地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逗三市之长地是最早的逗市长地。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逗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地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0、科技文化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逗司母戊地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逗华夏第一剑地。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逗水排地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逗仰韶彩陶地造型精美,逗唐三彩地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逗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地,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逗科圣地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逗地动仪地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逗浑天说地,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逗宇宙理论地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逗恒星自行地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11、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逗中国医方之祖地。洛阳龙门石窟的逗药方洞地,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逗尚医局地、逗御药院地、逗药密库地、逗太医局地、逗翰林医宫院地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逗医宫院地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逗针灸铜人地,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6] 1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逗书同文地、制定规范书写逗小篆地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逗宋体地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13、诗文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逗汉魏文章半洛阳地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汉魏时期的逗建安七子地中的阮蠫、应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逗洛阳纸贵地的佳话。宋词的故乡在开封,逗梁园文学地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逗诗圣地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逗诗史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逗文起八代之衰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逗唐宋八大家地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14、宗教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逗三教合流地,其中逗释地(即佛)、逗道地都属于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济源的王屋山为道教逗十大洞天之首地小有清虚之天,是唐代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携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就在河南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就在开封相国寺。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逗禅宗地,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 15、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逗六礼地,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因其逗中天下而立地,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7] 16、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逗天下功夫出少林地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逗十三棍僧救唐王地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逗少林地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以逗万姓同根,万宗同源地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1 8、 饮食文化 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发展,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沿黄七百余公里,是摇篮的中心,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逗钧台之亭地,是我国最早的宴会。《礼记.王制》载:逗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地,逗殷人以食礼......地,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虞城县。殷纣王在安阳一带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地。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夏少康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会制度的有虞氏作厨官,后来恢复了夏朝,少康成了国君,可谓逗国君厨师地。商都开国相伊尹,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擅烹调,可称为逗宰相厨师地了。伊尹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 历史上有名的逗周王八珍地对豫菜影响较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逗洛阳水席地,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② 漯河市在历史上的有关问题

漯河历史悠久,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7000多年前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贾湖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编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也生活在这片土地。建于隋开皇四年的小商桥被认定比公认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
明朝时漯河已是繁华的水陆交通要道,商埠重镇。今天的漯河依旧美丽繁华,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孕育了亚洲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双汇;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商-乐天澳的利;全国最大的方便面商之一南街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定居生息。
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将世界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世界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贾湖遗址的酿酒遗留物将世界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春秋时期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这里的化身台授徒讲学。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和“字圣”。曹丕篡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也屹立于此;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现存最早石拱桥——隋代小商桥也依然挺立。
南宋名将岳飞领导的郾城大捷也发生在这片土地。
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属召陵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
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③ 漯河各县市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现在正在写一篇咱们漯河经济发展现状。希望详细一点,具体到各县区,如哪些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带,沙河与澧河在此交汇。1948年设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200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三县一区调整为两县三区,辖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并设立经济开发区,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面积2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6千公顷,总人口255.6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2.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3.1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3.9%。
临颍县 临颍县位于漯河市北部,因滨临颍河而得名,辖9镇6乡,361个行政村,面积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人口70.39万人。秦时属“颍川邵”,西汉初年置县迄今2200余年,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受禅台”、“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石拱桥“小商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临颍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加工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依法治理百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是省定35个扩权县和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豫南一枝花”——南街村就坐落在这片沃土上。
舞阳县 舞阳县位于漯河市西部偏南,自西向东缓斜,分岗地、平原和洼地,现辖7镇7乡,397个行政村,面积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人口56.69万。南临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横跨全境,形成独特的风景线。舞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地下资源丰富,盐岩总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藏,而且矿体厚度大、盐质纯、氯化钠含量91.40-98.88%,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工业价值。舞阳的澧河中沙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因其“沙质纯净,粗细适宜”而誉享八方。
源汇区 源汇区地处淮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辖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面积202平方公里,人口30.61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满、蒙、壮、苗等11个少数民族。源汇区是商贸、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构成铁路、公路“双十字架”,是豫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历代商家必争之地,形成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医疗化工和棉纺为主五大主导产业。
郾城区 郾城区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辖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79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面积413平方公里,人口47.86万人。境内的“许南阁祠”是海内外学者的向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经幢”、清道光年间的“八角硫璃井”、“镇河铁牛”,新时器时代的化身台遗址,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筑郝家台等景观,显现出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通便利、投资政策和环境宽松,工业实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生产、建筑建材等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广东日康、四川希望、大连实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纷至沓来兴办实业。
召陵区 召陵区位于市区东半部,于2004年9月设立,辖4个镇(召陵镇、老窝镇、邓襄镇、万金镇)、3个乡(青年乡、姬石乡、后谢乡)、2个街道办事处(天桥街、翟庄街),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50.14万人。战国时期,魏国就在此建立了召陵邑,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家许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语大字典。京广、沪渝铁路在此交汇,四通八达,京珠高速公路入口与行政新区区址仅数百米之遥。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位于市区东南部,1992年5月成立,1994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控制区面积41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辖后谢乡,2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人口近10万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入区项目根据投资者需求实行全过程、保姆式、个性化、一条龙全程无费服务。历经十五年的开发建设,成为众多海内外客商心目中一方充满魅力的投资热土,成为中西部地区环境最优、发展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2004年被评为“十五火炬计划管理先进单位”和省级“专利试点园区”。目前进驻企业320多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4家,并创办双汇和银鸽工业园。荷兰索维恩集团、中粮集团、台湾旺旺集团、康师傅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形成以生物食品为主导,造纸、纺织、机械加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拉动漯河工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基地。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2004年进行二次区划调整,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55.69万人。建省辖市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八五”时期漯河是全国发展最快的30个城市之一,“九五”、“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或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3.2亿元,增长15.3%。
一、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在成功实施“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和“重点工业500亿上台阶工程”后,强力推进“重点工业超千亿计划”,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68.4亿元,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22.5%。
食品、造纸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化工工业发展较快。食品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我市是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培育出世界第四、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澳的利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形成了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蔬菜加工等行业为主导,以分割肉、肉制品、面粉、方便食品、饮料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为主体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33.7%。
漯河是全省重要的造纸工业基地。拥有造纸工业龙头企业——“中国草浆第一股”——银鸽公司,造纸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形成了文化纸、生活纸、包装纸、特种纸四大系列产品。上半年,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增加值12.5亿元,增长37.8%。
漯河盐矿资源丰厚,保护完整,已探明盐矿面积77平方公里,远景储量400亿吨,而且盐层多、盐质纯、成份高、氯化钠含量高达98.88%,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近几年,盐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盐化工业发展较快,相继有金大地、永银、奇能等一批盐化工企业投资漯河,盐化工业正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我市以盐化工、煤化工为主的规模以上化工工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增长52.7%。
食品、造纸、化工三大行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53.5亿元,增长35.6%;实现利税88.8亿元,增长42.1%;实现利润73亿元,增长50.2%。列入“重点工业超千亿计划”的86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0.7亿元,增长40.6%;实现利税63.8亿元,增长38.6%;实现利润50.7亿元,增长47.6%。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和两县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夏粮总产94.8万吨,增长7.3%,单产452公斤,增长2.8%。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新培育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0个,新培育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2个,新培育较大规模养殖专业户960个。生猪出栏150.5万头,增长12%,生猪存栏187.6万头,增长20%;肉类总产量13万吨,增长7.3%,禽蛋产量、牛奶产量分别增长8.2%和20%。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55公里,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5万座,新通自来水4600户,新建改造农家店142个,新建各类文化休闲场所201个,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2.5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卫生室93个,新建新农村典型示范村22个。
三、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投资始终是漯河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重点项目建设始终是促进漯河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在宏观环境趋紧,全国全省投资增速普遍回落的背景下,我市坚持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2亿元,增长34.5%。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81亿元,增长37.2%。
工业投资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城镇以上工业投资完成60.7亿元,增长62.5%,较去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纳入“双百工程”的100家企业完成投资5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
项目建设推进加快。上半年, 80个市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1.6%。56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有39个开工,占全部计划新开工项目的70%。列入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碰头会的18个重大项目,在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的代理协调下有效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2×30万千瓦热电项目已全面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2.2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永银盐化工项目和舞阳60万吨真空食盐项目已开工;金大地100万吨工业盐项目设备开始安装;郑煤集团与香港协鑫合作的煤化工项目外资已到位3500万美元,公司已注册;双汇5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银鸽10万吨文化纸、新瑞路地物流港区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正加紧推进。
四、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亿元,增长28.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14亿元,增长30.7%,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5.6%,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五项主体税种完成6.8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74.6%,增长18.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95亿元,增长21.4%。
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8.91亿元,较年初增加2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6.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8.74亿元,较年初增加15.3亿元。组织召开了河南省漯河市银企对接会,省内16家银行与我市签约合同类贷款63.9亿元,合同贷款占比全省最高。
五、民生质量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2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47元,增长22.3%。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增长22.8%。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已全部兑现。补贴金额共计1.9亿元,比上年增长73.6%,补贴农户50.4万户。就业再就业群体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万人,完成计划的94.8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完成计划的156.77%,城镇登记失业率2.18%,低于省控目标2.32个百分点;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2万人。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市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2.85亿元。启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92.6万人,平均参合率95.5%。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0%。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增加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市中医院门诊楼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许慎文化园、陈星聚墓园景区、小商桥旅游景区开发有序推进。人口继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1.96‰。
六、以沙澧河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20多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力度,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扩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辖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65%,比建省辖市之初提高26.7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特色游园、街心公园、行道绿地造型多样,遍布市区;路灯、桥灯、彩色轮廓灯熠熠生辉,装点出亮丽夜市,城市美化亮化达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漯河连续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今年以来,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滨水区域规划高标准完成,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澧河段一期河堤加宽加高、河岸线护岸工程已全面完成,两岸绿化、美化工程基本完成,景观形象初步显现。安置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黄河路沙河桥、太行山路沙河桥、澧河桥正加紧施工,沙河节制闸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中山路、淞江路、湘江路、嵩山路改造工程和滦河路、燕山北路新建工程正加快推进。市污水净化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和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用。“五城同创”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七、重点领域的改革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漯河是锐意改革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城市。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泰森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等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昊羽、日本丰田、韩国九鑫牧业、韩国乐天、香港华懋、台湾旺旺和康师傅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南京雨润、香港巧巧、北京奇能、辽宁希瑞、湖北宜化、河北中旺、福建亲亲、郑煤集团、郑州奥克金星、金大地盐化工、卫辉亚兴化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都在漯河有较大的投资项目。漯河以改革开放的良好成效,先后成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是各种经济成份都能快速成长的“百花园”。今年以来,我市以战略重组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有银鸽集团与永煤集团、郑煤颍青与香港协鑫集团、舞阳中原制盐公司与中盐公司等16家企业成功重组,累计引进各类战略投资17.1亿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行政改革继续深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应进入行政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已全部进入,承诺办结率达98%。以落实“五权”为核心的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探索把林地和树木所有权、使用权分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财税体制、社会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新的进展。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百日会战”活动,先后在香港、青岛、北京、厦门、上海、中山等地成功举办了以推介中国食品名城、宣传食博会为主题的大型商务活动,一批合作项目正在跟踪洽谈。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个,合同利用外资978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39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2亿元,增长30%。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④ 英语作文“我的家乡漯河”描写名胜古迹带翻译 初三学生 急急急

我的家乡——安海,是晋南侨乡一座蜚声中外的文化古镇,现又以经济开放名闻遐迩。她钟灵毓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令人向往。她历史悠远,文化流长,人才辈出,是一方神圣的文化宝地。着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汲取灵气。
家乡的灵源山,令人流连忘返。它风景如画,烟雾变幻,不仅是饱览泉南风光的最佳去处,而且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山。站在顶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家乡的安平桥,一桥跨海五里,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它直如绳,平如砥,犹如长虹卧波,又似玉堑通天。桥下碧水澄清,一片片柔嫩的水草,一群群可爱的鱼儿小虾,簇簇树影。人在桥上,微风一吹,映在水里的身影跟着颤动起来,真是优哉游哉,别有一番情趣!
家乡不仅充满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恒安工业城拔地而起,安平开发区别墅幢幢,商业城里门庭若市。东大街两旁高楼林立,栉比排列,大有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大楼上彩旗迎风招展,向你展示着当代安海的活力。走在街上,车辆如梭,行人如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你眼花缭乱,目不瑕接。听!学校里每天书声琅琅,不知为祖国培育出多少人才啊!看!精神焕发的老人们相约在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舒适地享受着晚年的欢愉生活。瞧!家庭主妇们兴致勃勃地学起英语、电脑,为更好地投身于家乡的建设积蓄力量……
今天,家乡乘着改革的春风飞速前进。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家乡人民的奋斗下,在侨胞们的热情关怀下,家乡的经济展翅腾飞,并成为凝聚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内外乡亲情谊的一条纽带,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明日的家乡,必将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未来的家乡四季吐芳、绿草茵茵、环境优美。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小镇的各个角落;每辆车的尾部都会安装上一个“烟气消除器”,把车辆排放出来的烟气,点滴不遗地吸收起来;工厂里的废气、废水、废渣得到了最好的处理;通讯设施、交通条件也都要比现在发达许多;人民安居乐业,有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真美啊,安海!我要歌颂这已有八百年多年历史的家乡,我要赞美这“四时花不谢,八节春长在”的家乡,我更要把我的智慧、把我的汗水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为安海明天的新辉煌尽一份力量!
爱我家乡,建设古镇!

⑤ 我河南漯河的,这几天想带父母到周边旅游转转,父母近六十岁,求推荐……

你好朋友!我是开来封的,来开源封吧,七朝古都,而且消费水平是河南省比较低的了!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铁塔,清明上河园,禹王台,鼓楼夜市等等好玩的太多了!你可以先驱办张旅游一卡通,所有的旅游地点都可以免费进入,吃饭住旅馆都比较便宜,这个时候来刚刚好因为10月中旬每年的一度菊花花会(不懂的人来旅游都是10 1长假,其实这个时候菊花不开呢)最后祝你和你的家人幸福快乐!记得采纳我吧朋友!

⑥ 漯河由来,历史,特产,古迹

历史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定居生息。[1]
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将世界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世界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贾湖遗址的酿酒遗留物将世界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1] 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2]
春秋时期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这里的化身台授徒讲学。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和“字圣”。曹丕篡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也屹立于此;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现存最早石拱桥——隋代小商桥也依然挺立。[1]
南宋名将岳飞领导的郾城大捷也发生在这片土地。
行政沿革
漯河夜景
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属召陵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
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⑦ 河南漯河都有什么好玩的如题 谢谢了

1、贾湖文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南距舞阳县城20多公里,东距北舞渡镇3公里,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遗址附近沙河宽阔的水面,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距遗址约3公里处环绕东行,一泻千里。灰河由遗址西4公里处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公里。泥河源于叶县,在遗址西8公里处流入舞阳县,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贾湖村坐落在贾湖北岸。贾湖村东为泥河洼滞洪区,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中心区最低点海拔63.8米。修建这片滞洪区主要是为了在汛期到来时,分流沙河洪水,以保护遗址东30公里处的京广铁路不受水患的威胁。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一样,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在取土筑堤过程中,堤东形成了一个深1米、宽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内的文化层被摧毁殆尽。 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交到县博物馆。朱帜这时在县博物馆任馆长,他当初在贾湖下放劳动时就知道那里有古文化遗址,而且一直打算去进行调查。当时裴李岗遗址的资料已公布,并蜚声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极大。他把两地的器物进行了对照和研究,发现这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确认贾湖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性质的重要遗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贾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彼岸寺经幢: 彼岸寺经幢俗称“龙塔古篆”,经幢造型优美,高12.18米,幢基为石刻八角形海池,内刻波涛海兽、人物风貌、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经幢构图古朴,气韵生动,底层为六角须弥座,各角透雕二龙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龛、天王龛。经幢各角为八角形角柱,其上为碑身,高3米多,重9吨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铭》。经幢中间碑文篆刻,书者已无可考,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情况。彼岸寺视系唐朝以来的海内名刹,建筑年代无考,位于漯河市郾城区郾城实验中学校内。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游寺曾赋诗极赞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 历代名人如唐代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苏辙、苏轼,元代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迹。直至建国前还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来此拓片。后有一县令不堪往来迎送之扰,以滚蜡将碑身激毁。彼岸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小商桥: 小商桥位于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107国道西侧,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桥,与河北赵州桥的结构基本类似,专家们推断,此桥可能是赵州桥的实验桥,因此说早于先前所说的河北赵州桥,称得上“天下第一桥”。桥长21.3米,宽6.45米,主孔净跨12.14米,桥体由一主拱与两腹拱组成。主拱的主孔和两侧腹拱的小孔均为20块红石拱券并列而成。各块拱石之间由咬铁相连接。可以看到,主、腹拱的两侧通身都雕刻有天马彩云、云龙、莲花、牡丹以及三角几何等图案。主拱正中龙门石上的那个浮雕为传说中的一种吸水猛兽。名字叫做饕餮。另外,主拱与腹拱的连接处也各有一兽头伸出,北端为龙、南端为龟。这些雕刻图案形象怪异,风格古朴,工艺精湛,对研究我国的古代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资料。 4、许慎墓: 许慎,字叔重,东汉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许庄)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辞注音韵学家,曾由郡功曹举孝廉,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儒学大师骑都尉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孝经孔氏古文说》和《说文解字》十四卷,其它著作多佚,仅存《说文解字》。清陈寿祺辑有《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许慎墓位于漯河市召陵区,新北环东段的姬石乡许庄村东土岗上(驾车沿京珠高速漯河北站下路后南行至漯河北环大转盘,然后东行约3公里路北侧)。东南3公里为汉召陵故城,西1公里为沙河(即氵隐 水)。墓冢高5米,周长33米,墓前立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县知县荆其忄享 重修墓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温德裕立《汉孝廉许公之墓》碑和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王凤森撰文并立《许夫子从祀文庙记碑》。其子许冲墓在许庄村西北。村北原有许慎故祠,已废。村内多为许慎后裔,1986年,许慎墓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召陵故城: 召陵故城位于召陵大寨西北。齐桓公点将台遗址位于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3米多,周围83.3米,士人曰:“齐桓将台”,今遗迹尚存,195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杨再兴墓: 杨再兴墓位于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东,当地俗称“杨爷墓”。该墓地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1.2万平方米,满园古柏苍翠。杨再兴墓前有祭庙一座,门前立清康熙、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间的古碑五通。其中康熙年间二通:“宋统制杨将军之墓”、“宋统制杨将军墓”碑,二碑行草相间均为清代名宦沈近思撰文,滕之瑚书丹,碑文表达了对将军的敬仰之情。其他碑刻多记载将军的战绩和后人的颂词。庙后为冢,高约7米,冢前有一断碑,隐约可识“再兴之墓”四字。据说为岳飞用枪尖所镌。墓后有半月形围山,围山后面新修庙宇一座,庙内塑岳飞及杨再兴像。1963年杨再兴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追问: 关键是年轻人多的地方 回答: 开源森林公园, 南街村 热带植物园

⑧ 漯河附近的旅游风景区

1、贾湖文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南距舞阳县城20多公里,东距北舞渡镇3公里,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遗址附近沙河宽阔的水面,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距遗址约3公里处环绕东行,一泻千里。灰河由遗址西4公里处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公里。泥河源于叶县,在遗址西8公里处流入舞阳县,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贾湖村坐落在贾湖北岸。贾湖村东为泥河洼滞洪区,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中心区最低点海拔63.8米。修建这片滞洪区主要是为了在汛期到来时,分流沙河洪水,以保护遗址东30公里处的京广铁路不受水患的威胁。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一样,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在取土筑堤过程中,堤东形成了一个深1米、宽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内的文化层被摧毁殆尽。
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交到县博物馆。朱帜这时在县博物馆任馆长,他当初在贾湖下放劳动时就知道那里有古文化遗址,而且一直打算去进行调查。当时裴李岗遗址的资料已公布,并蜚声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极大。他把两地的器物进行了对照和研究,发现这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确认贾湖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性质的重要遗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贾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彼岸寺经幢:
彼岸寺经幢俗称“龙塔古篆”,经幢造型优美,高12.18米,幢基为石刻八角形海池,内刻波涛海兽、人物风貌、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经幢构图古朴,气韵生动,底层为六角须弥座,各角透雕二龙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龛、天王龛。经幢各角为八角形角柱,其上为碑身,高3米多,重9吨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铭》。经幢中间碑文篆刻,书者已无可考,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情况。彼岸寺视系唐朝以来的海内名刹,建筑年代无考,位于漯河市郾城区郾城实验中学校内。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游寺曾赋诗极赞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
历代名人如唐代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苏辙、苏轼,元代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迹。直至建国前还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来此拓片。后有一县令不堪往来迎送之扰,以滚蜡将碑身激毁。彼岸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小商桥:
小商桥位于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107国道西侧,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桥,与河北赵州桥的结构基本类似,专家们推断,此桥可能是赵州桥的实验桥,因此说早于先前所说的河北赵州桥,称得上“天下第一桥”。桥长21.3米,宽6.45米,主孔净跨12.14米,桥体由一主拱与两腹拱组成。主拱的主孔和两侧腹拱的小孔均为20块红石拱券并列而成。各块拱石之间由咬铁相连接。可以看到,主、腹拱的两侧通身都雕刻有天马彩云、云龙、莲花、牡丹以及三角几何等图案。主拱正中龙门石上的那个浮雕为传说中的一种吸水猛兽。名字叫做饕餮。另外,主拱与腹拱的连接处也各有一兽头伸出,北端为龙、南端为龟。这些雕刻图案形象怪异,风格古朴,工艺精湛,对研究我国的古代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资料。
4、许慎墓:
许慎,字叔重,东汉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许庄)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辞注音韵学家,曾由郡功曹举孝廉,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儒学大师骑都尉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孝经孔氏古文说》和《说文解字》十四卷,其它著作多佚,仅存《说文解字》。清陈寿祺辑有《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许慎墓位于漯河市召陵区,新北环东段的姬石乡许庄村东土岗上(驾车沿京珠高速漯河北站下路后南行至漯河北环大转盘,然后东行约3公里路北侧)。东南3公里为汉召陵故城,西1公里为沙河(即氵隐 水)。墓冢高5米,周长33米,墓前立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县知县荆其忄享 重修墓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温德裕立《汉孝廉许公之墓》碑和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王凤森撰文并立《许夫子从祀文庙记碑》。其子许冲墓在许庄村西北。村北原有许慎故祠,已废。村内多为许慎后裔,1986年,许慎墓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召陵故城:
召陵故城位于召陵大寨西北。齐桓公点将台遗址位于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3米多,周围83.3米,士人曰:“齐桓将台”,今遗迹尚存,195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杨再兴墓:
杨再兴墓位于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东,当地俗称“杨爷墓”。该墓地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1.2万平方米,满园古柏苍翠。杨再兴墓前有祭庙一座,门前立清康熙、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间的古碑五通。其中康熙年间二通:“宋统制杨将军之墓”、“宋统制杨将军墓”碑,二碑行草相间均为清代名宦沈近思撰文,滕之瑚书丹,碑文表达了对将军的敬仰之情。其他碑刻多记载将军的战绩和后人的颂词。庙后为冢,高约7米,冢前有一断碑,隐约可识“再兴之墓”四字。据说为岳飞用枪尖所镌。墓后有半月形围山,围山后面新修庙宇一座,庙内塑岳飞及杨再兴像。1963年杨再兴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热点内容
驻马店上蔡县邮编 发布:2021-03-16 21:53:57 浏览:888
新发地招聘 发布:2021-03-16 21:51:19 浏览:217
漯河大伟 发布:2021-03-16 21:51:07 浏览:401
相亲爱一家 发布:2021-03-16 21:49:54 浏览:504
校园跳蚤市场系统 发布:2021-03-16 21:48:31 浏览:929
洛阳到巩义汽车时刻表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108
男人胖相亲 发布:2021-03-16 21:47:49 浏览:948
苏宁郑州网点电话查询 发布:2021-03-16 21:47:42 浏览:459
同城帮二手良品真假 发布:2021-03-16 21:47:20 浏览:227
河南周口甲醇 发布:2021-03-16 21:42:35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