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相亲
『壹』 澜湄滋味更甚蓝莓讲述云南的自信与担当 从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博览会主题论坛中刘光溪等专业人士是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由雪山融水的细流汇聚而成,穿过崇山峻岭,经过云南西双版纳出境。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它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曾用“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江连六国”来形容我国和湄公河五国的关系。
刘振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已经得到六国的共同确认,这个名称有点讨巧,使人联想到,味道鲜美的“蓝莓”,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中国已经和湄公河五国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六国政治上高度互信,经济上联系紧密,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这样说道: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北接金沙江,南连沿边经济带,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前沿,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云南有条件通过澜湄合作机制这一重要平台,扩大沿边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伴随着澜湄合作新机制的建立和推进,云南因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而成为主体省份,将有力促进云南加快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促进步伐,实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沿边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加快推动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人民币周边区域国际化,提供独具特色的云南贸易发展方案。”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尹宗华同样看好云南在澜湄合作进程的作为和前景。
掷地有声的背后,是云南与澜湄五国4060公里的边境线,是16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和90多条通道,更是泰国内政部副部长苏提言语中的“地理相连、血缘相通、文化相似的大市场”。
同饮一江水 命运紧相连
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澜沧江,途经西藏和云南的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7个州市,穿越高山峡谷,从西双版纳出境后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共4880公里,最后流入南海。一江连六国,澜沧江—湄公河既是联系澜湄六国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澜湄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成员涉及流域内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个国家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宣告成立,云南作为中国代表的重要省份积极参与各领域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不过,在一定程度上,GMS合作机制并非由区域内各国政府、工商界推动,而是倾向于一种外来力量主导的、多方参与的、具有外生性特点的合作机制,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解决。
今年3月23日,六国领导人聚首海南三亚,从领导人层面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会议发表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和《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两份重要文件,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陆地接壤,与泰国、柬埔寨毗邻,与澜湄五国传统友谊世代相传,经贸和人员往来频繁,可以说云南省与湄公河五国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国务院参事葛志荣看来,在澜湄合作机制中,云南可以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也会在对外开放上获得进一步提升。
共话区域合作 云南持续发声
正因为如此,云南在澜湄合作中主动作为,迈出坚实的步伐,也向外界传递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和决心。
10月18日至19日,“第七届西南论坛暨澜湄合作智库论坛”在普洱举行,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中,不少人将关注点放在了“澜湄合作”上,其中不乏对云南主动融入这一新平台、谋求大发展的真知灼见。
“应将云南作为我国参与澜湄合作的主体省份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在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刘稚看来,云南与区域内国家一江相连,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此外云南长期作为中国参与GMS的主体,已经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经验、具备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11月15日,借“2016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商品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国际商会云南商会和云南省城投集团共同主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商品博览会主题论坛,并把论坛主题定为“澜湄合作与云南作为”。
论坛上,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表示,澜湄合作将从两个层面深化、推动云南沿边开发发展:在战略层面,澜湄合作将有助于云南更好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推进海上大通道建设,特别是云南作为“一带一路”连接交汇支点,推进孟中印缅中老泰、中越等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进而将推动云南沿边开放迈上新台阶;在区域层面,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在产业和产品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澜湄合作将有助于云南同湄公河流域国家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开发共同市场,同时为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五大重点领域 云南机遇良多
持续发声的背后,是澜湄合作带来的“云南机遇”。
在中国贸促会云南分会会长刘光溪看来,澜湄合作着眼于区域内各国的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这五个优先方向契合发展实际,更为云南带来发展良机。
“澜湄合作着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云南在这一项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缘优势。以此为切入点,云南以多边、双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可以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地形限制,弥补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刘光溪说。
在产能合作方面,刘光溪认为,澜湄合作将拓展工程、建材、支撑产业、机械设备、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产能合作,构建次区域综合产业链,共同应对成员面临的经济挑战。云南可通过跨境产业园区建设,与澜湄五国实现产能互补,带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同时,云南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过剩产能,将有望向有需求的五国对口部门输出,既能缓解自身产能过剩的危机,也可加快澜湄五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沿边经贸往来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更多云南企业将赴五国投资发展,五国也会有更多企业来到云南投资兴业,从而推动云南外贸长足发展, 在刘光溪看来,澜湄合作因水而生,致力于让沿岸民众更好地靠水吃水,云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水上交通、水上灌溉、水力发电、渔业发展等方面同五国加强合作,建立澜湄水资源管理机制,输出技术,协商开发水资源,共同保护沿河生态系统。
此外,在农业合作方面,澜湄各国都是农业国,农业对各国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农村脱贫意义重大,而云南在这一领域具有先天性自然优势。云南在农业生产技术、尤其在稻谷、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研发,以及高产高效节约栽培技术、农村能源技术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较为先进,可通过“农业先行”推动区域内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天然纽带将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紧密相连,区位优势独特的云南,无疑将是澜湄合作机制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贰』 关于一个少数民族的简介(50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2)临沧相亲扩展阅读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
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民沦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叁』 求少数民族的简介,200~300字左右,急急急!!!
纳西族
纳西族,有人口2 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也不多。 “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纳”有大或尊贵之意。
丽江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巫师和祭司。有上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 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网络全书。
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之间,有一个海拔2 7 0 0 多米、方圆百里的泸沽湖。闻名遐迩。 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家长掌管全家的生产、生活活动,负责吃穿的分配,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现在,人们的婚姻关系日益得到了巩固,单一的母系大家庭正在渐渐隐没。
“当美空普节”(意为“白沙庙会”)和七月骡马交易会七月骡马交易会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 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 。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山区还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布朗族地处海拔1 5 0 0 米至2 3 0 0 米的亚热带山区,群山峻岭间密布着参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雨量充沛、四季无霜,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普洱茶茶质优异,远销西欧、日本、东南亚等5 0 多个国家 与地区,在中外茶坛上享有极高声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 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
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一称 尧乎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 ),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 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珞巴族
珞巴族有2 3 1 2 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 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 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直到20 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云南路南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花包头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肆』 关于茶的知识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红茶--
又称发酵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有绿茶的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
『伍』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普洱市驻地279公里。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在全球仅无量山尚存50群400只左右,为世界仅有。此外,尚有一类保护动物金丝猴、熊猴、蜂猴、墨鹳、黑颈长尾雉、绿孔雀、豚尾猴、灰叶猴、云豹、金钱豹、虎等11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马鹿、黑熊、猕猴等16种;有鸟类30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禽有白腹锦鸡、红腹角雉、白鹇、原鸡、冠斑犀鸟、绯胸鹦鹉、凤头鹰、猛隼等30多种。无量山有画眉50种,占全国38%,全省46%,有“画眉之乡”的美誉。有高等植物近20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蓖齿苏铁、野银杏、长蕊木兰、中华桫椤5种,有保持原始状态的云南铁杉林6210亩,还有黄连、何首乌、香椽、吴萸、荜拨等上千种药材。
景东县拥有文庙和卫城2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卷帙浩繁的《景东府志》等6部志书存史,有程含章、刘琨等清朝包臣和戴家政、曹鹤鸣、侯应中等文人学子诗书传世。有用笛子、芦笙、三弦乐器伴奏的“三跺脚”、“躜歌”、“合脚歌”等彝族歌舞。有在哀牢山者干河一带的庙会、节日期间开展的《天宫》、《观音送子》、《韩信问卜》、《三英战吕布》、《龙虎会》、《竺季子寻兄》等酬神娱人戏剧;有忘情劳动、渴望丰收的“开厩、出犁、架担、解担”四部曲牛歌。话剧《千秋大业》、歌舞《吹起芦笙唱欢歌》和《三献舞》获省优秀节目奖,花灯《秋实相亲》获全省农民文艺调演优秀节目奖。
境内有占地35万亩和21.3万亩的无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漫湾湖、杜鹃湖,鬼斧神工的文井土林,曲径通幽的文龙仙人洞和云烟氤氲的安定热水塘等自然景观;有文庙古建筑群、仙人寨古战场、卫城遗址、漫湾电站、三塔(凌云塔、文笔塔、振文塔)等人文景观;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集观光、度假、科考、探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线。
景东主要特色如下;
景东彝族自治县,古称银生,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233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万。国土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95.5%,坝区占4.5%。有彝、汉、回等2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彝族占总人口的39.5%,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山区农业县,是云南省6个纯彝族自治县之一。
历史悠久 文风醇厚 景东历史悠久,民风浓郁,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是祖国西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南的历史文化名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沃土上生息繁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汉代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唐南诏时设银生节度,是南诏疆域最广阔的节度, 辖区包括今临沧市大部,普洱、西双版纳全部,泰国景迈、老挝丰沙里、越南莱州、缅甸景栋等地。景东因此被誉为"银生古城"。"银生节度"还是南诏时期的南方贸易重镇,其最大的贸易商品就是茶叶。唐代学者樊绰在《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史籍最早的记载,说明景东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是最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明朝洪武初年,景东傣族土司俄陶投诚明朝,诏置景东府,俄陶继任知府,准许世袭其职,并赐姓为陶。从此,陶氏世袭知府25任,演绎了一段长达500多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陶府历史。近两千年时间内,"以重道崇儒、实行教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的与景东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上涌现出了同治皇帝老师刘崐、四省巡抚程含章、晚清云南五大诗人之一戴家政及侯应中、罗大任、谢遇清等一批文化先贤、历史名人;遗留下了文庙、卫城、三塔等具有浓烈民族色彩兼有中原文化韵味的历史文化古迹,珍藏着举世无双的陶府傣族出土文物等4000多件文物;境内至今流传着火把节、跳歌、跳菜、耍龙、耍狮、花灯、煞戏、洞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景色旖旎 神奇秀美 景东县群山云集,江河密布的地理特点,孕育出别具特色、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在无量山、哀牢山朴素的绿色之下,深藏着一处处精美绝伦的自然精品:险峻雄奇的无量诸峰、"无量玉壁、无量剑湖、无量洞"、世外桃源黄草岭、高山明珠杜鹃湖、鬼雕神塑文井土林、曲径通幽文龙仙人洞、妙趣横生者后仙人寨、静谧安怡的川河田园风光和沿岸历史人文风情、气势磅礴的澜沧江及漫湾、大朝山电站的壮丽景观……这些奇妙的自然风光、
浓郁的人文风情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景东六大旅游资源区,即无量山旅游资源区、哀牢山旅游资源区、川河旅游资源区、澜沧江旅游资源区、安定温泉旅游资源区、大朝山旅游资源区,共有大小景点265个,其中重要景点25个,居普洱市之首,构成了集观光、度假、科考、探险和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线。景东地处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滇西南旅游区三大旅游区的结合部,是实现三大旅游区客源互流的连接部,北可引滇西北客源进入,南可入滇西南旅游区,是普洱市北部的一个重要入口。随着祥临高等级公路开通,南涧至臭水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可实现云南省迪庆--丽江--大理--景东--宁洱--思茅--景洪的旅游大干线,景东将成为滇西北至滇西南再经由滇中旅游区环状互动旅游通道的一个重要站点。
宝山福地 资源丰富 景东生态环境好,资源富集。哀牢山、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因此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面积468.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达66.82%,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先后被国家、省列为木材、松脂、核桃、竹子等基地县。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蓖齿苏铁、野银杏、长蕊木兰、中华桫椤5种,有保持原始状态的云南铁杉林6210亩,野生古茶园8万亩,还有灵芝、黄连、草乌、何首乌等上千种珍贵药材,有黑木耳、香菌、松茸、鸡枞等名贵山珍。动物种类繁多,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在无量山有98群450只左右,在世界上发现最早,数量最多,因此,景东被誉为"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此外,尚有金丝猴等一类保护动物11种,穿山甲等二类保护动物16种,其中无量山有画眉50种,占全国画眉种类的38%,全省的46%,有"画眉之乡"的美誉。
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澜沧江上有漫湾、大朝山两个国家级水电站,县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2万千瓦,可开发量7.1万千瓦,己开发6115千瓦,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仍十分美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种多,品位高,境内已探明储量较多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铅、锌、锑、铬等。非金属有褐煤、石棉、石膏、大理石等20多种。
产业集群 潜力巨大 景东是普洱市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普洱市的"粮仓"和 "肉库"。多年来,县委政府始终把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来抓,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通过多年努力培植形成畜牧、烤烟、蚕桑、茶叶、核桃、甘蔗、矿电、林板林化等优势产业,其中畜牧、烤烟、核桃和林板林化产值超过亿元,烤烟、蚕桑、核桃三个产业产量和产值均居普洱市前列。2008年种植烤烟16万担,实现农民收入1.2亿元,产量、产值、质量均居全市之首;产鲜茧2079吨,桑农收入4156万元,鲜茧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6%,是全国200个"东桑西移"重点基地县之一;核桃产量3268吨,产值7163万元;茶叶产量5922吨,产值6441万元;生猪、大牲畜、山羊、家禽年出栏24.7万头、2.5万头、6.26万只、186.5万羽,肉类总产量22718吨,畜牧业产值4.5亿元。
景东奇山秀水,人杰地灵,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一块亟待开发的沃土,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家园...........................
『陆』 傣族的风俗习惯 急急急!!!
傣族的风俗习惯有下面几个方面:
1、服饰特点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2、婚姻家庭与人生礼仪
云南各地傣族的婚俗丰富多彩,婚恋自由,年轻人通过赶摆、丢包、婚宴、节日来往、对歌等形式相识相知。三媒六证这一求婚仪式是婚姻缔结的基本过程。媒人多由舅舅、姨母等亲戚担任,或是由夫妻健在、儿孙满堂、从未离过婚且无婚外情的“清白人”(元江、新平一带习俗)担任。在求得同意后,正式议定订婚和结婚的时间、彩礼的数目、男方上门时间的长短(西双版纳、金平等地习俗)等双方公开讨论,“有什么话要样样讲,有什么要求要样样明”。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每年傣历的关门节(进洼)期间内不能谈论婚嫁,以便专心务农。德宏、元江等地傣族婚礼中有“抢婚”、“躲媒”(躲新郎)和为难新郎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则是通过“拴线”仪式求得主婚人“波章”和众人的祝福及对婚姻的承认。一方死去,要与对方办“离婚手续”,即以一对蜡条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到楼口即表示离异。
傣族基本上是从幼居或从长子居。在从幼居的地方,如西双版纳,幼子未成家前,长子不得分家。在这种扩大家庭中,婚姻不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对于原来的家庭单位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个生活成员而已。财产属全家共有,由家长支配和买卖。核心家庭在傣族社会里所占的比例低于扩大式家庭。如果分家后因意外情况父母无人供养,分家的夫妇要搬回去照顾父母,原有的餐具就必须另外处理,不能带进父母的房屋“一家人不能有两家的碗筷”,以示心诚。
傣族的命名仪式各地不相同。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一个人一生通常要随年龄、生活、事业数次更改名字,其名可以分别显示出其性别、排行、出生时的特殊日子或事件、官职、所居住的村寨名、族籍、家族名、儿女名等,主要有乳名、教名、还俗名及以子名亲制。金平傣族给孩子取好名后,如是女婴就请一个女孩代表她背上一个小背箩,是男婴就请一个男孩代表他挎上一个鱼篓,表示将来勤劳能干。稍长,便如此背上劳动工具参加劳动。成年后,通过成年礼获得社交的权利和义务。金平、文山、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女子以衣饰的变换为标志进入成年,西双版纳傣族女子以新年赶摆时可以自己摆一桌酒席招待同龄亲友为标志正式进入社会活动。小乘佛教地区,男子以入寺为僧,出寺还俗标志成年,取得婚恋的资格。
傣族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他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讲求积善行德,小乘佛教徒以做“赕”、做“摆”、上寺院捐物听经为功德。西双版纳傣族葬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其中火葬为主。德宏、金平、文山、红河一带傣族以土葬为主。葬礼过程大致相似,有守灵、做冥房、家属跪“搭桥”送殡、蛋卜测墓、长子掌灵柩送行、哭坟、叫魂、送魂、安魂、守孝等仪式,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还需到佛寺“滴水”追祭死者,表示所做功德已藉“水”之力,施及历代宗亲及诸幽魂。
3、住房风格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4、宗教信仰
傣族人大部分都信仰小乘佛教。
5、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统节日,原来是男女相亲的节日,现在已经不在局限于此。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柒』 云南与东南亚的18个陆路边境口岸,你知道几个又去过几个呢
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沿边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最早的地区,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8个、二类口岸7个,是陆路通达印度洋、东南亚腹地及南亚的必经之地,是云南省乃至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
到2020年,经济带综合实力有较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2300亿元以上;沿边城镇加快发展,经济带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及对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的影响带动力显著增强;边境干线公路基本贯通,沿边铁路加快推进,玉磨、大瑞铁路基本建成,临沧-清水河、大瑞铁路接轨至腾冲铁路开工建设,国际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开放窗口作用逐步显现,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瑞丽、河口、磨憨、孟定等重点口岸进出口额及人员、车辆迅猛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屏障作用不断巩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展望2030年,国际运输通道全面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边境城镇(市)开放发展更具活力,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内外联动、要素集聚、特色突出、互利共赢、和谐安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全面建成,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带。
『捌』 红茶 绿茶 乌龙茶各自的特点(色香味形方面)
红茶的汤色红亮兼有点褐色~香味醇正厚重~形状分有条状(条索肥壮、紧结、色泽乌润、香气高长带有松烟香)和碎状。
绿茶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味馥郁,滋味甘醇~外形多是条索状,(龙井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鲜绿;碧螺春满身披毫条索纤细)~
乌龙茶汤色金黄明亮清澈~外形有条索状和颗粒状,色泽砂绿~铁观音香气幽长、滋味醇厚甘鲜,七泡有余香~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具体到每种茶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玖』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