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相亲
『壹』 请教佛弟子师兄的问题,关于婚恋,工作,相亲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
婚姻是每个人的缘分,遇见什么人不是你能定的。
1 如果对方有不同信仰和吸烟,我不知道吸烟和你是佛教徒有什么关系?有不同信仰的话,我觉得如果不是基督教徒,那么其实影响是不大的。如果是,要看对方的家庭和对方对于宗教在生活中的比重如何,如果你未来都要在被“劝信”基督中度过或者被排挤,那么我认为不该开始。
2 参加婚介所工作其实没有什么呀,除非婚介工作之中涉及欺诈,那么会违背妄语之类的戒律,但如果是正当工作,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佛教徒也可以参加正当的工作。
3 我不觉得佛教徒,尤其是在家的居士在生活中有太多和世俗不融洽的地方,只要你合理的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信仰,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必要做莫名其妙的担心就好。尤其是女居士,至少不会有男居士对于“不喝酒”这条戒律坚持所面对的烦恼。楼主要消除家人的担心,就积极的面对婚姻这个问题,不要让他们产生信佛=出家这种错误的概念。
4 改变自己的命运,多位自己做善事回向,念准提咒都是不错的选择。既然命运多磨难,是我们福报不够,那么要多懂得积聚福德,会好过,祝楼主幸福
『贰』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质的
其实佛法是这样看夫妻、子女及男女关系、朋友关系的。佛教发现,今生作为家人、夫妻子女、亲友、恋人的关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缘。能够在一起,一般分属下列三种关系:
1、来报恩的:彼此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彼此来报恩的;
2、来讨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吵吵闹闹,矛盾不断,却又不离开,这是彼此来讨债的;
3、来还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关系冷冷淡淡,凑合着过日子,这就是彼此来还债的。
『叁』 我想知道,佛教对男女之事是怎样详尽描述的,尽量有根有据吧。。,的
我们一共是三界,第一个界是欲界,欲界是一交二抱三执手,四笑五视六暂视,这叫六欲天,指的是什么,指的全是情欲。也就是三界当中的第一层,就是三界第一个界呢叫六欲天,六欲天就有六层天,六层天怎么决定的,就是根据我们的情执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一交二抱三执手,四笑,五视,第五层天呢就看你一眼,第六层天呢就暂视,就瞟你一眼就行了。指的是我们内心当中的这种情感,这种情执,那也就是情执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去处。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危险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说承受力非常低,那也即是换句话说,你眼里容不得沙子,那这个一定要突破,怎么突破呢?楞严咒,楞严咒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我们出家人早课,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心经,全是咒,干嘛的,功夫。八十八佛,忏悔文,要教会自己忏悔,教会别人忏悔,然后呢好得以解脱。下午是弘法利生,上午是自我武装是修行。那为什么说你看早课全是咒语,心经是无上咒,无等等咒。一定要进入戒律的这一部分,换句话说一定要进入秘法的这一部分,和什么相密?和真心相密,和佛心相密,和佛心相应。那靠什么?必须要靠咒力。咒力是什么?真言。什么叫真言?真话,我们现在都是假话,妄语没有一样是真的。咒语是真心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妙用,念他就可以把我们引进去,引到哪里去,带到哪里去。带到真心自性当中去。你看咒语,上午全是咒语,那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去掉我们的情执。情执到底是什么呢?不是指的我们男女之间的情执,这只是一点亲情,师徒之情,朋友之情,兄弟之情,感情,凡是世界种种放不下的都是情,你看这个情太广泛了。只要你在世界放不下的,都属于这个范畴,那我们要想超越他,非常非常的难,为什么成就不了,就在这点上突破不了。所以为什么楞严咒,楞严经能代表着正法,就因为他能把这个突破,什么突破,情执突破。所以在末法时期,如果不诵楞严咒想有禅定是不可能的,你想有成就是不可能的,你没有禅定功夫,换句话说你没有定力你控制不了自己,你克制不了自己,你管不住自己,你还能干啥.圣空法师问答录节选
『肆』 从佛教的角度讲,给别人牵线促成姻缘,算不算行善积德
佛教是讲因果报应的。就是你给别人牵线促成因缘,如果能让人感觉很幸福,那么这才会有相应的福报,就是你来世别人也会给你介绍一个让你很幸福的一个人。如果给人家促成不和谐的一对,那么他们对你的怨恨是会让你偿还的。所以因缘这东西没有大智慧的人一般不敢做的。过去一般都是父母才敢去做,或者一个大家族的族长,一般人怕落一辈子埋怨犯不上。切记不是善心就有好报,是真正利益了人才叫积德行善,才有好报。
『伍』 佛教中怎么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没有缘,不讲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陆』 佛教怎么解释姻缘的
净空法师---佛把缘归纳为四大类,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夫妻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四种缘。夫妻是缘,有报恩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
1 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有情众生这个相聚,都是缘聚缘散,都在一个缘上。
2 如果这个缘很重,这就变成一家,家亲眷属;如果疏远一点,就变成朋友这一类的,关系就比较疏淡了。
3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跟我们点头笑笑也是缘;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看你不顺眼而瞪你一眼,那也是缘,那是很疏、很淡的缘。
4 人与人之间,没有缘不会聚在一起。这个缘,佛告诉我们,它有四大类,这不能细说,细说非常非常地复杂。佛把缘归纳为四大类,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5 没有这四种缘分,人不会聚集在一起,只要跟你有往来,一定是有这四种缘分。纵然相遇不相识,所谓陌生人,在这一生当中,只要与自己发生关系,必定是过去生中有这四种业缘。
6 夫妻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四种缘。夫妻是缘,有报恩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
7 俗话常讲,“恩爱夫妻不到头”,没有到头的,终要别离,无论怎样恩爱的夫妻,命终的时候,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小说家的幻想,不是事实!
8 小说里面写的“七世夫妻”,那是小说家胡造,他不负FA律责任,也不负因果责任。佛法说“缘聚缘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觉悟。
『柒』 对于相亲对象是信佛的大家怎么看
首先,看你自己有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你是信耶稣的,这个相亲对象就不行
其次,要看你对宗教信仰有没有歧视或偏见
如果没有,两个人是可以在一起的
『捌』 在佛教对爱情的说法是什么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玖』 基督教徒们进来为我介绍一下.我的相亲问题.信佛教也可以进来
我告诉你,来你不要难过
我讲句最自实在的话,道理呢,其他的老兄们都回答你了
我呢,来说句
你没有娶到这样的太太是你的福气啊,不要难过
你想想万一你们结婚了,会是什么日子呀
老婆就是个没主见的,丈母娘咄咄逼人,女儿又唯命是从
不分青红皂白,你就只能夹这尾巴做人,面对上班的压力,下班的痛苦
这日子你能过吗?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还有丈母娘强制规定每月几号,几次和自己的女儿发生关系的呢,简直离谱
所以我认为,恰恰是你信佛,才能让你不娶到这样的老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哈哈哈哈
好啊,我为你高兴,没娶到这么霸道,无理的老婆
这是好事呀!不是吗?哈哈,振作起来
『拾』 佛教对于缘分是怎么讲的
讲因缘,缘分为善缘与恶缘,所谓因缘就是过去乃至过去世结过这个因,现在遇到了就是缘了,如果在过去没有结过缘,现在就不会遇到,遇到也不认识。这里头分善与恶了,佛教常讲的结缘就是这样了要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