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城相亲 » 乐东相亲

乐东相亲

发布时间: 2021-03-02 14:40:39

A.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B. 谁有黎族的习俗资料啊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回,逐步形成答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在: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C. 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是什么

海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当然是黎族,不过还有临高人,他们比黎族后到海内南,现在还没有划成少数容民族,但其实也是属于壮侗民族的。
他们虽然都很有特色,但是,他们的语言跟国内的壮族、傣族、侗族都有亲缘关系。
在海南,真正跟国内其他一切少数民族的族源完全不同的民族,是海南三亚回族。
他们是1000年以前,越南南部的占婆国被越南侵略时逃到海南来的,他们属于印度尼西亚语民族,他们现在的语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多音节无声调的占语改变成单音节有声调的三亚回辉语,所以语法接近汉语,词汇接近占语,非常独特。这个学术问题大约十多年前才解决,所以,这个民族才是最有特色的。

D. 海南的黎族姑娘是怎么样对小伙子表达爱意的

对歌 摸耳朵 盖房单住引小伙子来 对歌 小伙子进屋 交配 生孩子 结婚

E. 关于海南的电视剧或者传说等等等

最近央视热播的《怒海雄心》全程取景海南。
解放60年历史题材剧《解放海南岛》
电视剧《海南岁月》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一、大力神

大力神射落天上的6个太阳和6个月亮,造化了人间万物。他精疲力尽倒下后,仍高高举起巨掌,化
,化为五指山。

(流传于乐东、琼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
二、 黎母的神话

雷公把蛇卵放在海南的一座高山上,孵化出一女孩,起名叫黎母。她长大后与外地渡海来琼的青年成婚,生下的后代成为黎族,黎母的出生地称为黎母山。

(流传于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东方、昌江、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
三、
五指山的传说

黎族老汉阿力按照梦中神仙的指点,在地下挖出了一把宝锄和一把宝剑,用它开垦出了一片片良田。阿力临死时,嘱咐5个孩子管好良田,宝锄和宝剑要交还神仙。5个儿子依照父亲的遗嘱,把宝锄和宝剑作为陪葬品,埋进了阿力的墓中。后来坏人阿尾勾结海盗来霸占良田,追查宝锄和宝剑的下落,把5个儿子杀害。四面八方的熊、豹、山鹰等山兽结群而来,把阿尾和海盗咬死,搬来泥土和石块掩埋5个儿子的尸体,后来变成了五指(子)山。

(流传于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县市)

四、鹿回头

黎族一青年猎手,追赶一只梅花鹿到南海之滨,梅花鹿转回头,摇身一变,成为一少女,原来她是天上仙女下凡。她与青年猎手一见钟情,结成夫妻,在南海之滨安家。那里被后人称为鹿回头。

(流传于海南岛的所有县市)
五、椰子的来由

林邑王与越王为争夺海南岛这块地盘,常年交战。越王因一次交战胜利冲昏头脑,贪杯大醉,被林邑王派去的刺客取了首级。林邑王把越王的头挂在柱子上,以乱箭刺之,结果翎箭化为椰叶,越王的首级化为椰子。

(流传于海南岛所有县市)
六、英雄花

黎族英雄吉贝,为抗击异国侵略者英勇献身。敌人把他缚在大树上杀害时,他的鲜血化作红艳艳的花朵,在大树上绽开。人们把那树叫英雄树。树上的花称英雄花,即木棉花。

(流传于琼中、保亭、乐东、白沙、五指山、三亚等县市黎族地区)
七、天涯海角的传说
传说遥远的大陆有一对男女,从小青梅竹马,可是长大后双方的家庭却不允许他们结合,于是二人双双逃到海南岛三亚.前面是茫茫大海,身后是追至而来的众家丁,两人无路可逃.为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拥抱着奔向大海.此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声"轰"响,所有的人都被劈成了石块.据说,依偎立于海边刻有"天涯"和"海角"的两块巨石就是当年的这对恋人,那些包围着他们的小石块就是众空丁.这段故事虽然似曾听过,但是情侣们还是会动情的.

F. 云南黎族是否可以一夫多妻制,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夜 游”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黎族习俗与婚俗

定 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

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媒人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人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 (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 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人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筒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 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 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婚礼结束。

G. 我要关于黎族的介绍越详细越好 有奖!火速回答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艺术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H. 黎族风情(急)!!!!!!!!!!!!!!!!

族名:

自称“赛”,各地方言还有“歧”、“闰”、“美孚”等不同的称呼。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为111.099万人。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橹县、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

历史由来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语言文字

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宗教文化

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靠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在乐东番阳地区,村内有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众多,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萧、“拜”(排萧)等。

习俗及社会

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妇女纹身,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五指山中心地区旧时住传统的船形屋,山区黎族的住房,从侧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顶、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篱笆上面再糊泥作墙。这种房子的房檐很矮,离地面仅一米。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居住地方,处于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由于四面环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水产业和林业。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与苗族联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节日

黎族一年中有春节、过年仔(元宵)、清明节、端阳节(五月初五)、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三月三。

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过年仔(元宵)

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清明节

据传1927年以后保亭才有清明节,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

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三月三

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改革开放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即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

补充:
习俗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婚俗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食俗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是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鼓励一下,采纳我的答案吧~
谢谢先~

I.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海南

海南(英文名:Hai Nan),电话区码:0898。省会:海口,简称:琼。 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从此,海南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全国第二大岛。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
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交 通博物馆与图书馆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海南诸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南拍摄的电视剧友好城市现任领导展开 编辑本段海南省概况
海南省土地总面积35354平方千米,森林面积204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2%。热带天然林约占全省森林面积一半的位置。海南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3°30'~20°18',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最热的8月为35-3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全岛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省总人口为867.1518万人。据估计当前在海外的海南乡亲与其后裔(外籍华人)共有320多万人,也有人推算加上第四、五代后裔应有500多万人。侨乡文昌海外人口比岛内还多。当前海南乡亲及其后裔遍布五大洲,尤其
海南(12张)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美国、加拿大和澳洲较多。 亚龙湾
海南岛与美国 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岛上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石油与天然气蕴藏量可观。所孕育的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中国少有的森林类型,是开展科研、旅游和教学最理想的选择之地。已发现的植物有4200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5%,有近600种为海南特有。在4200种植物中,乔灌木1400多种,占全国乔灌木种类 的28.6%,其中800多种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药用植物2500 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种;果树142种;油料植物89种;其它经济植物近200种。野生动物中爬 行类104种,占全国的29.5%;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海南丰富的生物在中国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海南林业的重点工作之一。现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58 种,其中一级1种,二级19种,三级38种;保护的动物133种,其中国家一级14种,二级87种,省级32种。
海南风景如画(18张)国际旅游岛,2008年,海南省政府在海口举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新闻发布会,省旅游局局长张琦在会上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 海南省吊罗山林业局局长李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吊罗山将打造一条18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将吊罗山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上那颗亮丽璀璨的明珠。
编辑本段海南省地理
地形
气候资源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节干旱常常发生。
民俗风情
海南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海南岛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等。 土特产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丝、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酱等。 民族工艺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红豆、木画、木雕、根雕系列产品 金饰品和珠宝:条纹珠、金刚珠、佛珠、星月珠、琼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 热带果脯及鲜果:芭蕉、菠萝、菠萝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红毛丹、黄皮、荔枝、青椰、糖棕、红椰、榴莲、龙眼、芒果、人参果、木瓜、香蕉、马来葡萄、杨桃、腰果、山竹、柠檬、酸豆、蛋黄果、猴面包、西番莲、神秘果、橄榄、槟榔 其他:咖啡、胡椒、牛肉干、鹿制品、海产干品、特色茶 传统名菜 文昌鸡
“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当地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家鸡啄食,体质极佳。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毛色鲜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肉质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质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场。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备受推崇,名气颇盛。 “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其养鸭方法特别讲究:先是给小鸭喂食淡水小鱼虾或蚯蚓、蟑螂,约二个月后,小鸭羽毛初上时,再以小圈圈养,缩小其活动范围,并用米饭、米碜掺和捏成小团块填喂,20天后便长成肉鸭。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加积鸭的烹制方法有多种,但以“白斩”(又称“白切”)最能体现原质原味,因此最为有名。 “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 肉肥膏满著称,与文昌鸡、与积鸭、东山羊并列为海南四大名产。“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 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东山羊地方风味莱。用特产万宁东山岭的东山羊肉,配以各种香料、味料,经过滚、炸、纹、蒸、扣等多种烹调法精制而成。 另外“港门粉”产于三亚市港门地区,“曲口海鲜”产于东寨港,“石山羊”产地海口市琼山区羊山地区,“临高乳猪”产地临高,“海南粉”产地海口市灵山镇,“抱罗粉”产地文昌抱罗镇,“后安粉”产地万宁后安镇,“清补凉”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编辑本段海南省资源
旅游资源
海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带景观:在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 50- 60%,沙滩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 18- 30℃,阳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当今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5个要素,海南环岛沿岸均兼而有之。自琼山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岸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 2、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有的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类锋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 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着热带原始森林, 最著名的有乐东县尖峰岭、 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3、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 其中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 东方县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等。 4、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中间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琼中县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海南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 5、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一座是位于琼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该岭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亚市的落笔洞、保亭县的千龙洞、昌江县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 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 兴隆温泉、 南平温泉、 蓝洋温泉、七仙岭温泉、官塘温泉和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海南诸方言
海南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海南岛原先没有人居住,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从两广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岛,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后来,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会。经过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续焉。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 海南话(Hainanese),学术正名为海南闽语,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全省有500多万人使用,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是海南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在不同的地方,海南话的语音和声调有细微不同,但相互之间均可通用对话。目前,尚未有明文规定海南话以什么地方的口音作为代表发音,但就实际使用人口和面积看,海口腔口音影响最为深远。 在词汇语法方面,海南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索(绳子),面 (脸),箸(筷子),行(走),走(跑)”。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仁(眼珠)、目汁(眼泪)"等。 在语音方面,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具体情况如下:声母(24个),韵母48个,声调8个。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黎族的语言有本地、美孚、加茂等5个方言。全省有110万人使用,是海南少数民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东方、乐东、昌江等7个自治县和三亚、五指山两市。 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海南约有5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西郊的长流、荣山、新海等地。 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方言系统,海南约4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市北部、西部地区以及昌江、东方市的沿海一带地区。 军话属汉藏语系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据史书记载这是古代从大陆迁来海南的兵士和仕官留下的语言。海南约有1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儋州、三亚的部分地区。 迈话属粤语方言系统,比较接近于广州话,主要分布在三亚市的崖城和水南地区,使用人数不多。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使用人数约5万余人,是海南苗族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保亭、通什等民族自治地区。 回辉话的系属目前学术界尚未定论。是海南回族的语言。约有6000余回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亚回辉、回新两村。 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跟黎语比较接近,使用人数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两县的昌化江下游两岸。 客家话客家方言,三亚港附近的汉族水上、儋州那大地区居民使用。 此外,解放后特别是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以来,从大陆迁来海南的外地居民中,也有使用白语、客家话、潮州话、浙江话、云南话、福建话、上海话、北方话等语言的人群体。
编辑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水号:8;项目名称 :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实施部门:省民族博物馆、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代码:02。 黎族人民的智慧成果、口头历史长诗《吞德剖》讲的是黎族的起源和民俗来源。 “吞德剖”翻译成汉语是“祖先歌”的意思。“吞”是“歌”,“德剖”是“祖先”。
编辑本段在海南拍摄的电视剧
最近几年,有一些电视剧是在三亚取景拍摄的,增加了三亚的名气,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三亚观光旅游。这些电视剧譬如有,之前的《屋顶上的绿宝石》,2008年在三亚取景拍摄的《微笑在我心》和《暗香》,2009年在三亚取景拍摄的《中国式相亲》和《蓝色矢车菊》等,2010年在三亚取景拍摄的《非诚勿扰2》。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剧组慕名而来三亚取景拍摄电视剧的。还有在海口取景的《女人不坏》等等。

热点内容
驻马店上蔡县邮编 发布:2021-03-16 21:53:57 浏览:888
新发地招聘 发布:2021-03-16 21:51:19 浏览:217
漯河大伟 发布:2021-03-16 21:51:07 浏览:401
相亲爱一家 发布:2021-03-16 21:49:54 浏览:504
校园跳蚤市场系统 发布:2021-03-16 21:48:31 浏览:929
洛阳到巩义汽车时刻表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108
男人胖相亲 发布:2021-03-16 21:47:49 浏览:948
苏宁郑州网点电话查询 发布:2021-03-16 21:47:42 浏览:459
同城帮二手良品真假 发布:2021-03-16 21:47:20 浏览:227
河南周口甲醇 发布:2021-03-16 21:42:35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