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84
❶ 我是1984年12月14日早上8:59出生的,在河南。帮我算下星座。太阳月亮什么的
射手座
12月14日出生的人通常给人“爱现”的印象,事实上,他们对于展现的电动机和方式却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绝不会胡知己地伸展出他们亮丽的羽翼。
虽然今天的人经常是众所瞩目的焦点,却很少人能真正窥得他们的私人世界,好似他们关头上门进行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会拉开窗帘让外人引颈翘望。外人大多只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却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或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何方神圣。对他们而言,大方地展现其实是一种障眼法,目的是为了隐藏更私密的个人世界。
12月14日出生者的个性大多非常深沉、复杂,令人难以理解。他们在许多生活的层面,例如对于性的喜好、个人兴趣、生活习惯与心理现象等都异于他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怪异。此外,他们也是具有高度哲学思想的一群,往往能为自己特异的行径编列出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理由。
今天出生的人从小说体认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尤其当和社会上的权势互相抵触,例如和父母或师长有所冲突时,更会坚定他们与众不同的自我认定。于是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在意自己拥有别人认为奇怪、甚或不良的习惯与特性。
父母亲根本无法,也别想将12月14日出生的小孩套入一个固定的模式之中。这些小孩也许因为屈于权威,刚开始会顺从父母的心意,但日后却可能引发更多、更大的麻烦,更别说是爆发对于父母隐忍已久的忿恨与叛逆了。这种纠在内心的情绪甚至会延续到进入社会以后的人际关系上。
这一天出生的人胆量很大,但是绝非逞一时之勇。面对困难时,他们一向毫无惧色,必要时即使置身险境也在所不惜。
他们也很容易用自己的言行来激怒别人,但这并不是肤浅、不成熟的冲动行为,而是要以身试法,借由如此的刺激来让别人认清现实,因此他们经常是推动家庭和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幸运数字和守护星
12月14日出生的人会受到数字5(1+4=5)和水星的影响。
数字5为这一天出生的人带来高超的心智力量,而木星(射手座的主宰行星)更为他们的各项论点增添了无比的气势和信服力。当12月14日出生的人遭遇挫折或心态无法平衡时,幸好数字5及时施展它的弹性,使得这一天出生的人能很快地从纠结的逆境中破茧而出。
健康
12月14日出生的人必须小心,别让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和冒险的冲动使自己惹祸上身,尤其要特别预防意外和暴力的产生。虽然很多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从小就不被一般世人所认同,但还是要避免让自己陷入离群索居的状态。酒精和麻醉药品的使用虽然能稍微减轻精神上的痛楚,但是却很容易因为上瘾而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饮食方面应注意均衡,避免暴饮暴食;运动方面则以温和为佳。至于性生活则应参考塔罗牌“节制”所做的建议。
建议
谨记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温和待人。多发展自己的哲思能力。遵行中庸之道。
名人
杜立德(James Doolittle)美国空军将军,二次大战期间伪军攻击日本东京,为航空工程师、特技飞行家,也是壳牌石油的副总裁。
电视新闻制作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为《六十分钟》的催生者。
美国影视女星派娣杜克(Patty Duke)。
史派克琼斯(Spike Jones)美国滑稽乐团团主。
美国诗人克罗奇(Stanley Crouch),作品有《今夜没有救护车给黑人》。也曾担任杂志记者》。
巴西天主无稽教神学家伯夫(Leonardo Boff),穷人的斗士。
塔罗牌
大秘仪塔罗牌的第14张是“节制”。牌面上是一位守护天使,他能够保护我们,并使我们稳定。牌面正立时,节制正好调适我们的热情,不致过分越轨,邦我们获得新的真知,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不过牌面倒立时,意思是轻浮和过度追求时髦。
静思语
少一分庸人自扰,就能多一分成功机会。
优点
富原创力、带动性强、勇敢大胆。
缺点
过度骄纵、喜怒无常、离群索居。
❷ 河南济源市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
河南是一个人口比山东还多的省份,但是经济发展却要比山东这个农业大省慢得多,虽然河南的省会郑州和山东的省会济南一样,名气都不比得省内的地级市,但是郑州的经济发展却要远高于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在河南不仅仅是省会郑州的经济状况要好于洛阳,就连经济总量垫底的济源市的发展潜力都要远大于洛阳,虽然济源的经济总量不行,但是济源的人均GDP却超过洛阳仅次于省会郑州,而且历史底蕴并不比洛阳要薄弱,甚至成为了河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河南这座霸气城市——济源市!
济源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它的茶文化、姓氏文化等也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现在它的经济总量还处在垫底的位置上,但是相信济源的经济发展将不会止步于此,有望成为河南省最发达的城市!你认可吗?
❸ 济源市人力社保局官网
济源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近几年,济源市农村人均耕地养活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大,并且劳动力素质较低,如何实现济源市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的课题。那么目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多少、转移情况又如何,市委、市政府采取什么举措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济源市统计局通过走访相关部门,采取问卷、面谈等调查方式,对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要谈论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测算出种植业单位面积用工量,据以推算出种植业所需劳动力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等所需劳动力,然后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减上述各业劳动力总数,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二是下列公式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农村劳动力资源数×(300-各业生产用的劳动天数)÷300
3.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区,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亩,但复杂的地形、地势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致使农村劳动力主要被束缚在土地上。根据农调队测算,200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等业的劳动天数为165天,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27010人,由此计算截止2004年底,济源市农村共有剩余劳动力147155人,按全市农村人口计算剩余率达28.6%。
二、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1.“九五”以来,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农村劳动力增长较快,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达到327010人,年均增长2.4%。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1978年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2.4%;“九五”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到2004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13087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0%,平均每年转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间,非农产业劳动力平均增速为4.4%。
“十五”期间济源市农村剩劳动力转移情况
年份农村劳动力资源数农业
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数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
2000年31925520023110537433.0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布以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62.7:17.8:15.2调整为2004年的56.2:18.9:21.2,说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的劳动力中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2004年工、建、交行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2.4%,主要是近年来济源市在“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理念下,各乡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对6个乡镇60户农户、109个劳动力的问卷调查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8个劳动力,其中转移到工业的有21个,建筑业的有12个。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济源市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市实现了转移。2004年农调队对全市150个调查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收入为人均159.41元,其中乡外县内得到的收入为114.87元,占72.1%,较上年增长62.37%;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2.69元,占1.7%,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41.84元,占26.2%,较上年增长69.51%。虽然近几年济源市组织到省外务工的力度加大,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主要来自于本地市。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群以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4年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60%以上,30—50岁的占38%,50岁以上的占不到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3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越多。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兼业性明显。在本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季节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据调查,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从业累计1-3个月人数占17%,从业累计3-6个月人数占64%,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9%。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转移为主。目前济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关系或朋友向外自发转移。据调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只占16.7%,中介组织占3.6%,亲戚朋友介绍的占79.7%。
三、影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治?br>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在实现就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根据对100户农村家庭中务农人员受教育程度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就业转变的要求;二是受专业技术水平限制,在调查中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没有除农业以外的特长,只能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建筑等简单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岗前培训后从事简单加工。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受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从事服务业、小商业等信心不足,制约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今年出现的“民工荒”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正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存在的结构性就业失衡,这种现象在济源市同样存在。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性差。近几年来,虽然济源市政府组织外出务工成效显著,但如前所述,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靠亲戚朋友介绍的约占80%,政府和中介组织介绍的仅占20%,说明济源市劳动力转移组织性还较差,即劳动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充分,就业中介组织缺乏。因为缺乏组织保证,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广大劳动者;二是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资、办理证件手续难,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机会增加,造成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转移。
3、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近几年济源市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济源市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3万余人,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9.2个百分点,但济源农村仍有14.7万剩余劳动需要转移,转移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释放出来形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济源市工业结构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缓慢,对第三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而第三产业又是吸纳劳动最多的产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促进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内部劳动吸纳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精耕农业,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活劳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仍是一条可选的途径。
2、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根据三次产业递进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目前济源市经济发展实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济源市工业经济发展首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本途径,一方面这类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又可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快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济源市应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教育培训农民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二是要强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现有劳务培训资源,包括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合作,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法律、法规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❹ 济源文化城有什么特长班
济源市是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前首都夏朝济源寺,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的城市;济源是老人的家,老人是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气的象征;济源山河代州,济水发源地“之四渎之一”;境内王屋山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五千年前,中国的民族和黄帝的祖先曾王屋山顶天堂,败枝,统一中国,中国民族的形成。自从成为世界王屋山四渎五岳,十窟,窟36个小时,72祭司祝福朝圣,混合字母。
大约公元前5000年,济源市裴李岗境内,地处北寨前邵,长下弹簧的规则;夏朝少康中兴,十八年迁至原(现址济源站),皇帝朱本已实行在全国的统治,济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智城是韩国在战国和汉代诸侯国的首都,因为都是一个,因为城墙依然;现代秦代出土的钱代表范,汉代陶房,陶纺轮,陶树是一种遗产,珍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那里的陶器树郭作家谁曾称赞;济源有1800年“七八拥抱绑架”银杏树;有奇迹世界 - 精亮,直径0.83米,9.1米长,满载着三清奉仙观大殿屋顶超过800年;还有坐落在洞府清远的直线海报 - 嵇都描门;晋代有一个大陨石从天上掉下来,重量700磅,84%的铁含量,至今保存完好,难得在地球上。
1999年3月和2001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共同在济源举行,济源历史文化遗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王屋山遗产的要求保持一致,市政府已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议事日程。
济源南滔滔黄河,太行山北,西接王屋山,毗邻,东与中国北方平原,中间是水经济的发源地,古水经济独立流入大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占据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或每年送到皇帝的部长本人崇拜,崇拜现存碑刻二十多传球,记录辉煌济源历史。济源,济南,济阳,济阴被命名,是因为经济水。济源山区,平原各占一半,群山,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俗称“小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民族的发祥地生活和繁衍的一个包围着,有两个裴李岗遗址,三仰韶站点,36个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地球庙宇林立,有三个与唐代宫廷阳台,迎恩宫,紫微宫,清虚宫,大明寺,关帝殿,奉仙观,延庆佛塔,建立北魏曼谷寺庙,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71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国家级风景名胜王屋山和沟九,五龙口猕猴和黄河峡谷和济渎庙度假胜地,群山和山峰铛原始森林围绕原有领土邵;已结晶的老人精神 - 秦引水渠,铁山,森林山,黄背角水库,王屋山袋沟水务项目。当
济源市是著名的古代文化相遇,有尚NWO(勋掌)美容达菲,战国刺客聂政,荆浩有五代华盛,有秦,韩私蒿,骑士郭杰,陆佟西安唐代茶墓地,孙思邈药王,文唐代是做一名医生总理的故乡培修和墓地,以及当代设计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68第一代和后晋儿皇帝Zudeng石玉京唐的父亲的墓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商隐,袁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张玲,道教的创始人,理论家葛洪,陶弘景著名的道教司马承祯,玉真公主,邱,侯金集,万燕得鸣活动依然存在。欧阳修写了发生在龙潭寺的故事“卖油翁”,乾隆皇帝的作者“曼谷的研究,”韩愈写道,“愿意回到盘面送李谷秩序。”有45个皇帝的谈话对济源历史的下落。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片土地,更是不胜枚举,夏朝少康的举动原来,割原龚显示字母,岳飞大战金兵在河口,洋山芋李自成大战,太平李开芳,清念张宗禹有血性济源;有日本著名的密封门阻击战;有刘邓大军的原大寨起义期间,陈谢大军蓼坞跨黄河,猛烈的阳光,长的春天,小沟渡,红军;已王屋山杜八联,大型抗日根据地在河区域,以便留在这个故事。 JP3〗〖济源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成果Shaosu芸的剪纸艺术,赢得了吉尼斯世界奖;关杨,隆泉狮子;杨雪和“警察王屋梦”王Hangqing;鲁之南“王屋山考古”,“神奇的灵魂采摘”;浏东俊的“王屋民间呗”;北岸“王屋山笔记”;陆骁更“短故事”; Ge纪“太阳和月亮”;蔡廷锴李的“美图情况”;国小裴的“山海之恋”;施松犷的“仅用于研究朱墨春山”;孔祥由“呼叫王屋山”为文化和艺术创作的代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点评:济源的优势是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84个文物保护单位,有无数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奢侈品牌愚公愚公故里精神和不朽的道教圣地王屋山境界。
逾期不知道的地方,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有济源市委,市政府正准备制定发展战略济源,王屋山抓住神仙的神圣领袖的境界,集中在五个旅游区,王屋山的发展小浪底黄河三峡,五龙口,在沟九,姬都渺。以实际行动贯彻毛泽东主席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
❺ 济源市火车济源至平顶山
济源到平顶山西列车共2趟列车时刻及票价查询
车次 出发-到达 发时-到时 运行时间 参考票价内
K589 济源 - 平顶山西 20:35 - 23:35 3小时 硬座 30 硬卧下 84
K903/K902 济源 - 平顶山西 20:55 - 00:03 3小时8分 硬座 30 硬卧下 84
以上是今天的时刻表。
2011年08月28日济源至平顶山西站间开行列车目录
车次 容始发站 终到站 等级 车型 开点 到点 运行时间 停站数 里程 硬座 硬卧(中) 软座 软卧(下)
K589 北京西 重庆北 快速 新有 20:19 23:35 03小时16分 1 199 30.0 81.0 47.0 122.0
K903 太原 厦门 快速 新有 20:55 00:03 03小时08分 2 199 30.0 81.0 47.0 122.0
以上时刻表为8月28日零时实行的新时刻表。
❻ 济源市人力资源现状
济源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近几年,济源市农村人均耕地养活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大,并且劳动力素质较低,如何实现济源市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的课题。那么目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多少、转移情况又如何,市委、市政府采取什么举措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济源市统计局通过走访相关部门,采取问卷、面谈等调查方式,对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要谈论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测算出种植业单位面积用工量,据以推算出种植业所需劳动力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等所需劳动力,然后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减上述各业劳动力总数,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二是下列公式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农村劳动力资源数×(300-各业生产用的劳动天数)÷300
3.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区,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亩,但复杂的地形、地势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致使农村劳动力主要被束缚在土地上。根据农调队测算,200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等业的劳动天数为165天,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27010人,由此计算截止2004年底,济源市农村共有剩余劳动力147155人,按全市农村人口计算剩余率达28.6%。
二、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1.“九五”以来,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农村劳动力增长较快,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达到327010人,年均增长2.4%。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1978年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2.4%;“九五”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到2004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13087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0%,平均每年转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间,非农产业劳动力平均增速为4.4%。
“十五”期间济源市农村剩劳动力转移情况
年份农村劳动力资源数农业
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数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
2000年31925520023110537433.0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布以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62.7:17.8:15.2调整为2004年的56.2:18.9:21.2,说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的劳动力中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2004年工、建、交行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2.4%,主要是近年来济源市在“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理念下,各乡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对6个乡镇60户农户、109个劳动力的问卷调查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8个劳动力,其中转移到工业的有21个,建筑业的有12个。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济源市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市实现了转移。2004年农调队对全市150个调查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收入为人均159.41元,其中乡外县内得到的收入为114.87元,占72.1%,较上年增长62.37%;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2.69元,占1.7%,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41.84元,占26.2%,较上年增长69.51%。虽然近几年济源市组织到省外务工的力度加大,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主要来自于本地市。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群以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4年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60%以上,30—50岁的占38%,50岁以上的占不到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3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越多。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兼业性明显。在本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季节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据调查,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从业累计1-3个月人数占17%,从业累计3-6个月人数占64%,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9%。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转移为主。目前济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关系或朋友向外自发转移。据调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只占16.7%,中介组织占3.6%,亲戚朋友介绍的占79.7%。
三、影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治?br>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在实现就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根据对100户农村家庭中务农人员受教育程度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就业转变的要求;二是受专业技术水平限制,在调查中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没有除农业以外的特长,只能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建筑等简单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岗前培训后从事简单加工。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受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从事服务业、小商业等信心不足,制约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今年出现的“民工荒”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正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存在的结构性就业失衡,这种现象在济源市同样存在。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性差。近几年来,虽然济源市政府组织外出务工成效显著,但如前所述,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靠亲戚朋友介绍的约占80%,政府和中介组织介绍的仅占20%,说明济源市劳动力转移组织性还较差,即劳动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充分,就业中介组织缺乏。因为缺乏组织保证,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广大劳动者;二是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资、办理证件手续难,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机会增加,造成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转移。
3、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近几年济源市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济源市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3万余人,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9.2个百分点,但济源农村仍有14.7万剩余劳动需要转移,转移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释放出来形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济源市工业结构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缓慢,对第三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而第三产业又是吸纳劳动最多的产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促进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内部劳动吸纳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精耕农业,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活劳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仍是一条可选的途径。
2、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根据三次产业递进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目前济源市经济发展实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济源市工业经济发展首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本途径,一方面这类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又可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快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济源市应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教育培训农民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二是要强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现有劳务培训资源,包括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合作,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法律、法规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❼ 济源历史文化
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为轵邑,为韩都,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1396年的历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文物遗存、遗迹25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93处。
在所有的文物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共计约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190余座600余间,并且许多单体建筑无论是从规模、价值或结构来说,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如济渎庙的寝宫(宋开宝年间)、清源洞府门(明)、奉仙观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间)、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间)、阳台宫的大罗三境殿(明)、玉皇阁(清)等。因此,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赞誉济源为“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
(7)济源84扩展阅读:
1949年8月属平原省新乡地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入河南省。1970年,属河南省新乡地区。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设立济源工区办事处,工区下辖虎岭区(县级) 、济源县。
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济源县重归新乡地区领导。1986年3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划归焦作市领导。1988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领导。2005年升格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❽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
杨学忠 党组书记、局长
杨国鸣 党组副书记、调研员
李贤玲 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女)
郭同德 党组成员、副局长
贾长廷 党组成员、副局长
邱建平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学忠简介:河南内乡人,1953年7月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济源县物资局机电公司经理,济源市辛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济源市思礼乡党委书记,济源市风景办主任兼九里沟风景管理局局长,济源市风景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2001年8月至今,任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
【机构设置】2010年,机关内设办公室、地籍管理科(测绘科)、规划调控科、土地利用科、耕保用地审批科、执法监察科、财务科、人事政工科、矿产开发储量科、地质环境科等科室;行政编制22人,正科级中层领导职数10名,以《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济政办〔2010〕40号)印发。下设6个二级机构,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征地事务所、土地测绘服务站、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5个国土资源分局,即城区分局、五龙口分局、克井分局、轵城分局、王屋分局。全系统干部职工286人,其中党员12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11人,土地估价师5人,工程师6人,经济师23人。机关年龄超过52周岁人员不再担任科室领导职务,14名同志进行了轮岗交流,9名同志充实到科室中层岗位;分局和局属单位有17名同志充实到班子或进行了交流,有10名同志充实到基层中层岗位。
【土地资源】济源市土地总面积189871.18公顷,其中,农用地148666.19公顷,建设用地25110.89公顷,未利用地16094.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8.30%、13.23%、8.50%。在农用地中,耕地47161.57公顷,园地3967.13公顷,林地89267.13公顷,其他农用地9066.43公顷。在建设用地中,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18013.6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541.2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6234.94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7027.27公顷,其他土地9066.43公顷。济源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是山地多平原地少,山地和丘陵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8%;二是土地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三是林地面积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7%;四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后备资源少。全市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8%。但未利用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缺乏。
【矿产资源】济源市已发现各类矿产37种,查明矿产地113处,其中上表17处。上表矿产地中,煤炭6处,资源储量20853.501万吨;铁矿2处,资源储量659.2万吨;铝土矿1处,资源储量747.2万吨;硫铁矿1处,资源储量446.5万吨;伴生硫铁矿1处,资源储量3.1万吨;伴生钴矿1处,钴金属资源储量643吨(为河南省唯一提交钴基础储量的资源地);含钾岩石1处,其他如灰岩类、白云岩类等矿产只有很少的上表储量。优势矿产主要是煤炭、建筑石料、铝土矿、玻璃硅质原料、白云岩、地热水等。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床小、贫矿多,优势矿产上表储量少。矿产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以封门口断层为界,其南部和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冲积平原以外生沉积矿产为主,西、北部则以内生矿产为主。
【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各镇、街道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量化标准,切实提高保护耕地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图件,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及耕地保护图件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农户和地块。紧紧抓住第二次土地调查和新一轮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对全市可开发整理和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摸底,建立了二调新增耕地统计台账。认真落实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项目与补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挂钩制度,全面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库建设、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和补充耕地储备库建设。2010年,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22个,总投资1892万元,总规模2848.8亩,新增耕地2501.55亩。确保了全市耕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62.25万亩和59.25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做好乡级土地利用总法规划编制工作,克服体制限制,得到省政府授权,于2010年5月28日,济源市政府以济政文〔2010〕59号批准了《济源市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济源今后10年的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达2万亩。
【土地年度计划指标】2010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济源市2010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为1995亩。同时,因该局被评为2009年度目标完成优秀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奖励该市土地计划指标1000亩。在此基础上,通过该局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厅在分配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建设用地指标1800余亩。因此,2010年度济源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共计4795亩。
【建设用地预审】2010年,完成35千伏邵原变电站、110千伏承留变电站、110千伏工业变电站、110千伏高新变电站、孟州产业集聚区铁路(济源段)、小浪底北岸灌区的初审及三湖治理项目的预审,涉及用地面积91.2742公顷。出具市级项目用地意见51个。认真做好省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工作,共完成审批事项72项,参与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联审56个。
【建设用地报批与管理】2010年,济源市共上报省政府审批批次用地8个,总面积3114.72亩;单选项目5个,总面积1000.554亩;上报省政府审批区位调整用地2个批次,总面积854.643亩;上报市政府审批乡镇集体建设用地14个批次,总面积998.2485亩。审批梨林、五龙口两个镇45户村民宅基地,用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因宅基地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政府名义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暂行办法的通知》(济政〔2010〕36号),完成了两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申报。其中,两批挂钩项目拆旧区3157.695亩土地全部复耕,新增耕地近3200亩;两批挂钩项目建新区主要用于工业、教育用地、基础设施、新农村及标准化厂房建设,拟建规模2812.164亩,特别是解决了太行路小学、济渎路小学、济源三中等项目的用地。
【国有土地供应】2010年,共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5宗、2084.118亩,其中,划拨8宗、916.0035亩,出让27宗、1030.0785亩,总成交价款近5亿元,实现土地出让纯收益2亿元。
【土地收购储备】土地收购储备融资1.2亿元,收购储备土地3724亩(新增建设用地1620亩),出让处置922.91亩,成交价3.86亿元,净收益2.12亿元(含“城中村”改造出让收益返还上交省国土资源厅)。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土地28宗,面积1602.534亩,新增标准化厂房面积40万平方米;服务南夫、北街、东马蓬、马庄等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城中村”改造面积357.1035亩。
【土地二级市场管理】2010年,共办理改变土地用途4宗,面积109.3935亩,成交价款3743.5万元;补办出让6宗,面积85.2555亩,成交价款938.58万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21宗,流转面积114.8445亩,流转金额358.5574万元;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33宗,转让面积1217.5275亩,转让金额1.05亿元;土地使用权抵押142宗,抵押面积2609.0895亩,抵押贷款金额2.18亿元。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供应成交的每一宗地,都将其基本信息在土地市场监管系统的“成交公示”模块进行对外公示。7天之后,在“供地结果”模块进行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数据上传,并根据具体宗地的开发利用建设情况等在“开发利用”模块不断进行数据更新,及时监管批后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对于违约宗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别处理。目前,共上传出让合同27份、划拨决定书8份、出让公告14份、成交公示35份;发现违约宗地15宗,已及时进行了处理。
开展了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对2006年以前未竣工的房地产用地和2007~2009年12月31日未开工的房地产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住宅用地71宗,面积2773.3605亩。其中,未按期竣工1宗,面积87.4695亩,已经按有关要求对企业违法行为查处到位。
【第二次土地调查】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安排,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任务,修改了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整合完善了市级调查数据库;完成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目前,根据省厅意见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并按有关要求,协调、组织对全市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数据等资料进行了复核,上报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成果,开展了储备耕地和后备耕地调查;完成了全国“一张图”工程建设外业调查;完成了标注调查信息的外业调查底图、修正完善监测图斑之记、填写农村土地调查起止时间统计表等工作任务,按要求及时向省厅上报了调查成果。
【地籍管理】2010年,完成国有土地登记发证204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64宗,变更登记140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73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42宗;受理各类争议案件15件,已调解处理7件。其中,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争议3件,已调解处理1件;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争议12件,已调解处理6件;接待各类土地登记公开查询238次。全市国有土地初始登记率超过90%,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超过85%,城镇住房用地分割登记发证完成了总量的95%,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达到96%。
【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6个,开发整理复垦面积20000亩,拟投资6035万元。其中,市级项目11个,开发整理面积8790亩;镇级项目35个,开发面积11210亩,整理面积5155亩。梨林镇大许等12个村9700亩和王屋镇麻庄等12个村近1.8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完工,梨林镇南官庄等19个村近2.1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经完成总投资额的80%,累计完成投资4000余万元。通过对“水、电、路、林、渠”的综合治理,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市土地整理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对全市11镇200余个村庄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摸清全市尚有耕地后备资源4500余亩。
【粘土砖瓦窑厂整治】严控关闭的粘土砖瓦窑厂出现死灰复燃现象,对全市30家新型墙材企业实地核查,部门联动,无存在粘土晾坯区场,无使用轮窑制坯,无一家粘土砖厂。
【征地补偿】全面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修订成果,严格执行征地“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对征收土地方案未征求被征地农民意见、补偿安置不符合法律规定、没有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一律不报批用地手续。2010年底,完成各类补偿近3亿元,有力地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采矿权管理】2010年1月25日,济源市加强治理整顿铝土矿开发秩序工作现场会在下冶镇召开,重点解决非煤矿山,尤其是铝矾土开采的安全隐患问题。副市长田志华出席会议。
全面规范采矿权审批程序,新设采矿权全部实行“招拍挂”。全年共办理采矿登记发证3家,其中变更登记1家、延续登记2家,收取采矿权价款3.5万元。认真做好采矿权年检审查,本年度应参审矿山企业97家,实际参审97家,审查率100%;实地审查矿山数30家,实地审查率为31%;合格矿山数94个,合格率97%。
【探矿权及储量动态管理】开展了全市探矿权年度检查,25个勘查项目全部持证,地质勘查持证率100%,勘查项目年审合格率100%。对省级发证35家矿山企业的2009年储量检测报告上报省厅进行复核;市级发证矿山企业的储量检测工作全部初审完毕,监测率达到100%。对孟州市工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工程等8个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审查,并出具了初审意见。对《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水库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资源储量报告》等6个储量报告及评审意见进行了备案。
【矿产资源整合】2010年,认真组织建筑石料和水泥用灰岩的资源整合工作。涉及资源整合的22家非煤矿山已经全部签订整合协议。济源市的非煤矿山数量由原来的67家整合为51家,对其他不适宜整合的独立矿山进行升级改造,达不到规模化生产的到期后关闭。积极配合做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济源市年产15万吨以上的14家煤炭企业已签订了整合协议。
【地质灾害防治】在2009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对济源市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了再次排查,重新确定了该市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13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0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制定了2010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召开了全市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各镇及有关责任单位向市政府提交了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承诺书,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地质灾害联络员体系,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制度。积极和市气象局协商,在雨量达到中雨以上时在市电视台联合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并在12121气象预报信箱设置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语言信箱,通过政务办公平台向全市群发地质灾害防治短信。2010年,组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和群测群防员地质灾害“五到位”培训600余人,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单位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等近6000份,设立警示牌和警示标志388个,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分队13个,发布雷电、暴雨预警20余次。实现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无人员伤亡的“双无”目标,并通过了省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审查和验收,达到应创建数的10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2010年,认真落实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企业交存保证金78.612万元,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9家。
【执法监察】创新监管机制,落实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推行了违法案件联合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查办案制度及案件移送制度。2010年,共立案33起,向检察分院报备案件5起,向中级法院申请执行5起,移送公安机关1起。并结合人大、政协议案建议的办理,组织公安、林业等矿管委相关部门,赴山西省长治市、太原市、临汾市学习考察打击非法开采先进经验,为济源市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开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共对全市各类非法开采点进行了200余次巡查和6次集中打击。炸毁非法开采窝点25处,封堵50余处。没收或销毁各类非法开采工具500余件、电线近千米。拘留非法开采人员4人,进入批捕程序的2人,对非法开采行为产生了有效震慑。
【信访工作】建立了信访问题分析排查、协调处理、“分级”处理机制,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2010年,共受理信访案件92起,办结率达98%。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成立了全市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实施方案。同时,出台了《济源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警示约谈办法(试行)》,对违法违规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比例达到10%以上的镇、街道,启动警示约谈机制。此次卫片执法检查较2009年,违法用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图斑数较去年下降171个,宗地下降176块,面积下降2672.4亩,特别是违法违规用地宗数由2009年的41宗下降到2010年的7宗,面积由711.1亩下降到123.9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3.80%下降到5.27%,在全省18个地市中排到第8位。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及中评估检查】2010年1月11日,市政府召开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世界地质公园评委赵逊教授,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王秉忱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陈安泽研究员以及省内有关地质专家、学者近50人。6月4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与巴西阿拉里皮地质公园缔结友好公园签字仪式在阿拉里皮地质公园举行。7月14~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盖伊·马提尼博士、亚不拉罕·库莫教授、马兹林莫克塔、努赞尼阿兹曼四位专家在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及济源市、洛阳市新安县有关领导陪同下,对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四年一度的中期评估考察。10月3日,在希腊莱斯沃斯岛的米提利尼所举办的国际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会议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局作出了关于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复评的结果以及建议。专家认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自2006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成员以来,已开展了多项活动来增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也建成了(或在建)多个游览设施,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增长。地质公园已成为展现重要地质遗迹、亮丽景观的范例,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考察。10月17日,由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申报的济源天坛峰构造地貌景观获河南省首届“十大优美的地质景观”称号。
【测绘管理服务】2010年2月6日,济源市召开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暨专家讲座。河南省测绘局局长贾志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博士李成名,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赵素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祥国、副市长田志华、市政协副主席李国平及市直有关部门、各镇、街道负责人参加了签订仪式。9月10日,济源市D级GPS三维空间大地控制网顺利通过河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站验收。济源市D级GPS三维空间大地控制网项目完成了100个D级GPS控制网点的埋设等工作,为济源地区建立了高精度的测量基准,提供了高精度的地心坐标,确定了济源准确可靠的WGS—84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参数,为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全市统一的测绘基准,标志着济源市基础测绘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应用在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中尚属首次。2010年,完成勘测定界206宗,面积865226平方米;完成地籍测量170宗,面积4848825.52平方米;变更分割56宗,面积642350平方米;家属楼分割42宗,面积91733.65平方米。
【王屋山名山测高】2010年7月28日,河南省测绘局、省地图院、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有关领导在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峰顶共同为王屋山高程立碑,标志着济源市王屋山名山测高工作圆满结束。自2008年4月8日王屋山最高峰高程测量开测,经过1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地图院完成了测高工作,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海拔为1711.3米,王屋山主峰是国家公布的五岳之外59座名山之一。
【行政审批和企业服务年活动】2010年,共接待前来咨询的用户达4500余人次,受理各类报件687件,报件办结率达98%。在全市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局班子成员带领相关科室先后40余次深入局分包联系的5家企业进行调研,收集整理意见15条,现场解决问题5个;对市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8家企业所反映的12项问题进行了办理。
【信息化建设】2010年,添加各类政府信息600余条。其中“咨询平台”上共回复网友提问20余条,被国土资源部定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
【宏观调控与综合统计】2010年,进一步明确各科室统计任务,建立统计人员定岗负责制、统计数据负责制、统计数据月报表制、数据统一制等统计制度及市态监测制度,及时、准确完成全年的《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月报表》及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工作。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2010年8月10日,由市宣传部副部长张伟、文明办主任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局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度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复检。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活动】2010年4月23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和市两级检察院召开联席会议,结合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和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特点,共同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新对策、新措施,建立了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机制。11月24日,全局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漯河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参观学习。对漯河市国土资源局的干部廉洁从政“三早、三卡”预警机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廉政文化进社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各科室、局属单位分别与对口单位进行对接,全面学习了漯河局的风险点排查及防控工作。
(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