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五阳 » 安阳蒙古族

安阳蒙古族

发布时间: 2021-03-14 07:58:39

A. 安阳2020年中考蒙古族给加分吗

河南中考少数民族的考生会在中考总成绩的基础上加五分,如果河南本省的考生选择报考省外的学校,那么对于是否认可河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由河南考生所报考的省外学校决定。另外,河南少数民族的考生在报考民族学校时,分数线不足的情况下,经过省招生办批准会适当的降分。2020年还不知道。

B.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属于什么族

广西都安瑶抄族自治县安阳镇以壮族为主。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下辖镇南社区、镇北社区、迎晖社区、巴谭社区、益梨社区、苏利社区、阳安社区,管辖范围内有3个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7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三万多人,主要有壮、瑶、汉、苗、毛南、仫佬、回、水等8个民族。
安阳镇地处县境中南部,位于东经108°04′25″-108°06′10″,北纬23°55′20″-24°58′54″之间。境域东南至东北与澄江乡毗邻,西南至西北与地苏乡接壤,北与高岭镇交界。南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41公里,北距河池市人民政府驻地金城江区120公里,210国道穿越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门户之一。全镇总面积16.7平方公里。2001年,全镇总人口3178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31%,非农业人口占69%。

C. 安阳市人口有多少

截至2017年底,安阳市总人口589.35万。

截至2017年底,安阳市全市总人口589.35万,常住人口512.85万,城镇化率50.2%。

安阳市人口出生率12.16‰,自然增长率6.1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95人;有汉、回、蒙古、满、壮、苗、藏、彝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

(3)安阳蒙古族扩展阅读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hé)攻克魏“宁新中”邑,后因宁、安意近,淇水(原黄河故道分支)之北太行余脉之南曰阳,乃定名为“安阳”。公元 401 年,北魏在邺城设相州,是为相州名称之始。

1932年10月,民国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

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建制,安阳市划归河南省,现为省辖市。

D. 中原地区具体的范围是哪

中原地区一般主要是说河南地区。但是也包括了山西和河北南部的一些地方,主回要答是现在版图的中央地区,就是河南了,河南的简称豫也是代表中央的意思。
回族是中外民族融合新产生的民族。汉族是汉族,蒙族是蒙族,他们是在和外国人共同生活居住了好久之后,共同生活,产生通婚,繁衍后代,然后产生了回族的。
蒙古现在已经不是中国的了。现在的蒙古代表的蒙古国,首都是乌拉巴托。内蒙古是我国的。原本蒙古国也是中国的,但是在后期,蒙古国独立了。

E. 安阳县的人口民族

安阳县历来为汉族居住区,间有少数民族定居。据清末李元祯《安阳县乡土志》载:“本境土著俱汉户,回族十余户,世居县城西关(指安阳市西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境内民族成分基本维持原状,1980年以后,因婚姻或工作关系,陆续有少数民族人口迁居县境。1982年人口普查,境内有少数民族7个,53户。1990年人口普查,境内少数民族19个,400余户。2002年,境内少数民族19个,432户,分别是:蒙古族37户,回族52户,藏族19户,苗族50户,彝族18户,壮族90户,布依族36户,满族17户,侗族15户,瑶族25户,土家族14户,黎族4户,羌族5户,拉祜族5户,水族2户,达斡尔族1户,仫佬族2户,畲族2户,撒拉族2户。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许家沟、磊口、吕村、辛村、北郭、永和、水冶、铜冶、善应、白璧、蒋村、伦掌、都里、曲沟、高庄、瓦店、柏庄等19个乡镇,分别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河北、四川、青海等省区。
2011年底,安阳县总人口98.8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85.42万人,城镇化率36.51 %。

F. 游牧民族的五胡闹中原指哪些民族现在都在什么地方

每当我们在谈论800年前的蒙古帝国的时候,每当我们津津有味的谈论成吉思汗的强大的时候!我门就会想起蒙古帝国的军事成就!我个人认为蒙古帝国军事成功并不是他们的骑兵战术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蒙古人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在战术上的优势,这早在至少两千多年前的匈奴时期就形成了。 黄色文明的农耕民族打仗特点和游牧民族是不一样的。游牧民族生存不很多需要劳动,但需要很大的土地来做牧场,平均几平方公里只能养活不到一个人。茫茫几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只有几千人!如果有马匹践踏则还需要更多的草地,否则很快牧草就不够。这样,游牧民族必须经常为了争夺牧场打得你死我活,等于天天在做战斗训练,日常生活中打猎也训练了在战斗中集体配合。比如,当遇到敌人,游牧民族战士会象打猎那样自动扇形散开,弓箭手轮流射击,先头部队不时地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后撤下来的梯队替换。直到敌人已经被引出阵地,或者是被这种远距离射击挫伤时,居中的重骑兵才出击,用长刀将敌人砍倒。这些是猎人们设法使猎物发狂、困惑,以便捉住它时所采用的由来以久的传统计策。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一直在采用。 蒙古在征服游牧民族中因为离当时武器最发达的中国近,所以武器占优势。而农耕民族大多数成员没有牧马和打猎经验,野战自然吃亏。蒙古军队利用了这些绝对优势,同时也集合了相互没有军事交往的文明地区不同的军事技术。这种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再加上蒙古部落的百姓对自己生命的漠然,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不怕死不要命,因为他们的财产可能只有自己胯下的一匹马而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于早期蒙古游牧部落这样你打我杀,再加上契丹和女真对其的控制人口当然不会增多,也不会有文明发展。连文字都没有。武器也是通过贸易从周围文明地区传人购买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有很多野蛮的强盗成份,连老婆都要从别的地方抢来。如果周围没有文明地区,自己永远也不会发展,就象强盗没有良民创造财富,永远也不会富有一样。农耕民族需要很小一点土地就可以养活很多人,多余的人用作文明发展。不仅发展了文化,医药,也发展了先进的武器,人口稠密,也能不断发明新技术。可是这种情况被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却大大改善了,人口会慢慢增加了,同时从文明地区掳掠的很多文明人,他们就是蒙古帝国早期的武器,战术,医药等的重要人才,蒙古人从此可以和压迫他的金帝国叫板了! 我们知道有人把世界上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分为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我认为应该给草原游牧部落加一个草原文明也就是绿色文明!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历史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战斗一般都是暂时失利的,但总能最终防守成功。因为这种文明生活方式需要天天辛苦劳动,对战争技术战术,尤其是骑兵战术不熟悉。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不断发明新的进攻防守武器和防守武器。一般农耕民族都用防御战术。北方游牧民族联合绝大多数时候是暂时的,一旦没有东西可抢,自己就会相互残杀。部落联盟就会瓦解,所以一般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是时间短暂的! 西方人都奇怪为什么中国要修筑长城,表面上这种防御方法在军事上很不合算,根本防不住军队集结进攻。实际上,长城正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抢劫特点设计的。当草原不够养活增加人口时,游牧民族的要么就相互战争,要么就联合向文明地区抢劫。通常这种抢劫都是以部落为单位小规模战争。有了长城很容易就阻止这种抢劫行为。当抢劫不得手,游牧民族就会自相残杀,人口下降时,牧民渴望和平生活,就很长时期不再有战争了。那些没有长城这种防御系统的地方,比如现在新疆天山北部地区,虽然曾经有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久就被游牧民族抢劫摧毁了。 确实我承认如果没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袭扰!华夏文明可能和另外一种伟大的文明互相吸收竞争,共同发展,而不是在野蛮的游牧民族不断破坏中损耗停滞。不过历史不会给你一次假设的机会,历史也不会长期眷顾任何一个单一民族,历史是公平的! 当海洋文明在1840年冲破黄色文明中国海防的时候,作为绿色文明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冲击黄色文明了!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的游牧部落联合只有五次,分别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在文明地区非常发达使他们抢劫颇有成果,成为促进了他们联合的动力。其它时候,虽有联合,要么被文明的农耕生活方式吸引,融入了汉族,要么遇到的是中原衰落期(五胡十六国),没有抢劫成果,被先侵入的游牧民族击溃了。匈奴,突厥时期中原地区是统一的,军事力量强大,游牧民族无法得手,坚持一段以后联盟就瓦解了,其中一部份只好向西发展,抢劫西亚和欧洲文明地区。被征服的国家有金,西辽,花刺子摸,西夏,大理,南宋,朝鲜,波斯,阿拉伯帝国,埃及,突厥,俄罗斯公国,东欧诸多诸侯国,西藏等等! 蒙古帝国成立时, 世界上最发达的很多国家正好都处于分裂时期,它们的军事力量薄弱,技术却最发达。所以铁木真既对西方突厥游牧民族有技术优势,又对南方地区金宋政权有军事优势。在政治决策上, 蒙古帝国每征服一个民族,都把其军队纳入自己的系统,把他们发明的新技术结合到自己军队中。使军队越来越强大。这种结合是以抢劫其它文明民族为奖赏的。这种方式,造成了有史以来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摧残。当时中国的汉族人口被屠杀了很多,很多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技术文化从此失传。 世界其它地方也有相似的经历。使得当时比欧洲远远发达的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文明从此不是衰落,就是不再发展,最终让侥幸没有被蒙古人破坏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先者。这也许是历史为了对东西方更公平一些!可是这种征服给世界人民 带来得灾难是空前绝后的! 800年前绿色草原文明的英雄成吉思汗对黄色农耕文明的南宋残酷屠杀的前1000年在欧洲的绿色文明的另一位英雄阿提拉已经对蓝色文明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另一次瓦解,从那以后蓝色文明的罗马陷入了萎靡,从此世界的中心彻底倾向了东方!而成吉思汗的崛起使世界的重心重新回到了西方!所以说绿色文明从前是平衡和阻挠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如果单从文明的进步来看,蒙古帝国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但蒙古帝国的军事战略,战术是游牧民族古老战术和当时先进武器的结合,使野蛮的游牧部落站在了世界之颠。成吉思汗自己明智的地方,就是让当时蒙古民族不要自相残杀,重新整合统一联合起来征服其它文明地区。从元代起,几千年来发展下来的支配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被弱肉强食的野蛮规则取代。在明清都是如此。造成中国文明慢慢的退出最辉煌最先进的进化阶段,而成为了停滞阶段今天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成吉思汗没有给中华民族的文明留下任何好的东西。只留下了中国在他以后的版图优势。蒙古帝国对战争蔑视生命的思想,是民主社会内斗的动力和根源。当我们分析他成功的原因的时候,还是有所启发的。所以不是谩骂就能改变历史,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寻找我们未来崛起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非洲以及拉美的那些落后的贫穷的野蛮的愚昧的人民!人类文明走到一定地步要帮助另一个落后的文明摆脱落后,才不会有800年前的惨剧发生! 下面我引用四个不同国家、包括蒙古人自己的记载来证实古代蒙古人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行尸走肉,使他们成为蒙古贵族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不吃人肉的军队和他们打仗本来就是不对称战争,也不可能战胜他们。这些记载我们证明了什么?证明了蒙古人落后的思想,简单的方式,当原始社会的人残忍的将自己的同伴杀死并食其肉,你认为那有反人类罪吗?历史在发展,人类的文明在进步!首先我没有对成吉思汗的屠杀进行过辩解!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祖先对世界人民的屠杀有多么光彩!而且我为自己的祖先曾经的愚昧杀掠是感到灵魂震撼的! 我借铁血历史这个平台表示我衷心的歉意,希望个位朋友不要抓住这个话题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蒙古人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的后发生的血腥屠杀,我们为当年蒙古帝国君主的嗜杀和野蛮唏嘘,但类似屠杀不是仅此一次,屠杀者更不仅限于一个民族,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曾犯过令人发指的罪行!成吉思汗对人类的罪行蒙古族的后裔不能将其抹杀,成吉思汗对本民族的功绩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版图疆域的影响其他人同样无法抹杀!让我没把那黑暗的一页翻过,让那愚昧的杀戮只变成历史中的一抹烟尘!让我们56各民族共同携手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G. 我是安阳水冶的来姓族人,谁能告诉我安阳来姓的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龙口),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参考资料:网络

H. 烟台有一个村都是蒙古人的后代 姓都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是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现有1500多人,90%的村民都姓一个鲜为人知的姓氏——“都”(dū),据说“都”姓人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在一个多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存在一个蒙古族后裔村?

在牟平,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姓氏——“都”。当今天的人们饶有兴趣地翻阅历史,发现在这个特别的姓氏背后有着更为特殊的蒙古血缘,一场寻根之旅由此拉开。

都氏祖先之寻

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又称北疃,不同于别的村庄,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都”。而北头村周边的酒馆、峒岭、东场、南北松山、夏家疃、双林前等村庄,姓“都”的人也十分集中。据人口统计的数字标明,目前牟平“都”姓人有5000多人。

在北头村,至今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里存有宗谱和谱书,其中这样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 。

据焦希程撰写的《宁海州志》卷下“官守”部分记载——“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1260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按照官方的记载,必里海就是“都”姓最早的始祖。追溯更早的史料,必里海是元初大蒙古国派驻镇守宁海州(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等处的都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在蒙古语中意为“镇守者”,是元统治者派驻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则是总的意思,因此都达鲁花赤的官职高于达鲁花赤,可以跨越地域兼管几个州府。

一些学者推测,必里海及子孙来宁海以后,改朝换代,大权旁落,隐居于现在牟平的东北一隅。必里海的后代,为谋生存,凭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靠汉族兄弟的帮助,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才改变了原来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惯,逐步消除了蒙古族与当地汉族的差别。

为什么蒙古族的后裔会选用“都”这个鲜有人使用的姓氏?有人认为将“都达鲁花赤”这个官名的首字作为姓氏,方便后人识别彼此;有的人则认为“都”姓是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必里海及其后人对汉人的怀柔政策所赐。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都”姓人越海前往东北谋生,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蒙古祖先。据有关人员透露:1985年5月30日,大连瓦房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依据《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要求,专程派员来牟平对都姓历史进行考察,经调查研究,同意来自牟平的大连阎店乡、郭屯村“都”姓人,恢复蒙古族成份。

宗谱和家祠的保存

时至今日,牟平区留存下来的祠堂其实已经很少,目前惟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数姜格庄镇北头村的都氏家祠。都氏家祠位于北头村东头,是村子里最古老的房屋,为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家祠何时所建已无从考证,镶嵌在院内墙上的一块石碑记载着它曾经在清朝嘉庆年间被修缮过。

“先前咱们的都氏家祠很可能是很土、很平常的一个祠堂,后来我们都家兴旺发达了,又另外修建了现在这个祠堂,据祖辈人说现在大概能有200多年吧。”如今,北头村73岁的都基开老人主要负责这座祠堂的日常管理和同族人每年在此举行的祭祀活动。

在文革“破四旧”活动中,一些人到处寻找、销毁这些当时属于“牛鬼蛇神”的东西。临村酒馆的宗谱被翻出来烧了,邻居家的谱书也被拿出来烧了,手头握有宗谱的都基开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连夜将宗谱转移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面对亲人的劝阻,都基开不言也不语,他坚信,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不能毁在自己的手里,更不能让同族人留下遗憾。为了使宗谱不被销毁,都基开先后将宗谱转移四次,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供销社从都氏家祠搬走后,牟平当地都姓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都氏家祠。1990年春节,都基开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都氏宗谱请到都氏家祠并庄重地悬挂起来。消息不胫而走,南庄北疃的都姓人纷纷前来祭拜,更有远道的都姓人前来寻根问祖。

现在每逢春节和农历七月十五,北头村热心家祠事务的几位老人,都会将记载着历代都氏子孙的宗谱悬挂起来,恭敬地摆放好各种贡品,以便同族人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对每位远道而来的拜访者,他们总是热情地接待并打开都氏家祠的大门,讲述着本族的由来及家祠的历史。

亲情穿越千山万水

血脉永相连,亲情隔不断。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牟平的“都”姓后人自发在网上建立了“都氏家祠”的博客。全国“都”姓人分布及辈分排列用字、河南安阳滑县都氏渊源考、四川简阳都氏历史的相关记载……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都”姓人们讨论、交流,血缘的亲情越过千山万水,透过网络无声集结。

2007年“五一”长假,来自北京、辽宁、吉林等全国各地的一些“都”姓人自发来到牟平北头村,寻访都氏家祠,祭祀必里海祖先。

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一句“老家来人了”,让远途跋涉而来的都氏后人热泪满面。当天,都基开老人打破了只有春节和七月十五悬挂宗谱的常规,将宗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让远道而来的都氏后人一了心愿。面对肃穆的都氏家祠,仰望高悬的先祖宗谱,打开尘封的《都氏族谱》,远道而来的都氏宗亲无限感慨油然而生,激动得热泪盈满眼眶。进香,敬酒,三叩首……

祭祀完祖先,都氏后人们还召开了全国都氏宗亲座谈会,新浪博客“都氏家祠”的博主将近年来收集整理编写的都姓历史资料分发给大家交流。

四平市的都业伟说:“我们祖上离家迁徙,但先人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自己的根。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成行,但是作为都氏子孙我们回来了,我们实现了祖上的愿望。我想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都姓人回来寻根祭祖!” 来自辽宁的都本伟在《都氏家祠留言簿》上则写道,“春回北头,参拜先祖,承继伟业,再辟新途。”

当宗亲会上响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氏后人们的心越发贴近了。这是一次重聚,也是一次回归。

虽然每个人手头的工作任务不断,牟平的都氏后人现在又忙碌了起来,因为今年的祭祖活动马上又要召开了。据了解,都氏后人们还打算成立“都氏文化研究会”,系统梳理都氏宗谱及各地都氏文化传承脉络。

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本深刻的书。胶东半岛存在诸多全国罕见的姓氏,将这些姓氏的来源发展理清,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历史上鲜活的各色人物就跃然眼前。知其所以然,“姓氏”符号下的我们便有了前行的底气。

YMG记者 耿晶

通讯员 都基民 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必里海及其后人

大蒙古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出身的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率领大军挺进中原,平定金军后,镇守登州府,因其功勋卓越,被成吉思汗册封为中书省益都路宁海州(辖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官职名),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并具有世袭特权。必里海的儿子抄儿、孙子不老赤均世袭牟平达鲁花赤。

根据史料记载,必里海1260年去世,这一年忽必烈称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9年元军灭南宋,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是必里海的儿子抄儿任牟平达鲁花赤。抄儿去世后,必里海的孙子不老赤任牟平达鲁花赤,历经至元、元贞、大德三朝。不老赤任达鲁花赤的时候,元朝开始恢复科举制度,并取消了地方官员的世袭制度。不老赤去世以后,必里海的子孙不再担任达鲁花赤之职。但是必里海家族,历经整个元朝,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家族。必里海及其子孙为官独善慎行,磊落光明,忠厚传家,深得百姓爱戴。(

I. 安阳市新春民俗文化展观后感作文200字—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2]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2]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4]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5]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6]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7]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8]

腊月二十八
宰鸡赶大集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请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9]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10]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11]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12]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热点内容
驻马店上蔡县邮编 发布:2021-03-16 21:53:57 浏览:888
新发地招聘 发布:2021-03-16 21:51:19 浏览:217
漯河大伟 发布:2021-03-16 21:51:07 浏览:401
相亲爱一家 发布:2021-03-16 21:49:54 浏览:504
校园跳蚤市场系统 发布:2021-03-16 21:48:31 浏览:929
洛阳到巩义汽车时刻表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108
男人胖相亲 发布:2021-03-16 21:47:49 浏览:948
苏宁郑州网点电话查询 发布:2021-03-16 21:47:42 浏览:459
同城帮二手良品真假 发布:2021-03-16 21:47:20 浏览:227
河南周口甲醇 发布:2021-03-16 21:42:35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