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开平机
A. 洛阳是哪几个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0个政权。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1)洛阳开平机扩展阅读:
洛阳被选做都城的原因:
1、地理优势: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
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2、交通关要:
洛阳的优势还在交通。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所以它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也并非十分发达。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3、粮仓:
对于一开始就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来说,仅仅占有渭河平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后,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再加上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但是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或许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洛阳
B. 洛阳曾做为哪几个朝代的国都
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分别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晋、后唐.
据考古发掘和史籍记载,自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2个朝代,94位帝王,历时1337年,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约21世纪,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寻那(今洛阳东二里头)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钠, 史书载桀所居“左河、济,右太华,前伊阕(龙门),后太行”,这正是洛阳所处的位置。经考古发掘,在洛阳近郊“二里头遗址”和洛南“锉李遗址”发现并经测定,在商代堆积层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遗存。公元前约17世纪,商汤灭夏桀,为了镇服夏朝的“顽民”和扩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阳市东)。公元 770年(东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为避西戎的侵扰从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灭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汉都为基础,改雒为洛。修复洛阳宫。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马炎杀魏元帝曹奂自立,改国号晋,仍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汉姓元),自山西平城迁都洛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杀父即位,建都洛阳,备极豪华。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后照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立则天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阳,筑南北二城,定洛阳为“京都”。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河东晋王李克用的儿手李存勖灭后梁,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后唐,建都洛阳。公元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夺取了后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后晋,建都洛阳,一年零十一个月后迁都开封。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C. 中国史上,定都于洛阳的政权有哪些
古都历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曹魏 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pi)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汉为魏,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 46 年之久。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武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让位,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武则天一生荣辱与我们古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洛阳成就了武则天的帝业,武则天创造了洛阳近半个世纪的辉煌,那么武则天为何长居洛阳近50年?其一,洛阳是其入宫的地方,她认为洛阳是其最初的发迹地;其二,长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势力和门阀影响过于强大,武则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业,,必须远离这两股守旧势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其三,她残忍害死萧淑妃和王皇后以后,恶梦困扰,长期失眠,萧淑妃被废遭到囚禁之后,曾经大骂武则天:“愿阿武为老鼠,我作猫,生生扼住她的喉咙!武则天知道后,大怒,有意远离皇宫中、摆脱恶梦。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国经后,一直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为国教,甚至将“道德经”大量地印成小册子,发给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则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须利用其它宗教来排斥道教。洛阳恰是佛教的首传之地,佛教极为盛行,佛教圣地理所当然地成为武则天的首选。其五,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因此,武则天来到洛阳以后就声言:“永居洛阳,不回长安!” 龙门石窟与武则天也有不解之缘。龙门石窟中雕琢比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则天当上皇帝期间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奠定了龙门石窟一千多年的辉煌。)。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战国韩、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政权,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权,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个政权。 注释: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D. 洛阳曾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公元220年-266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自唐载初元年九月(690年)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洛阳为“神都”直至(705年)于洛阳“上阳宫”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则天创建武周政权。武则天在位时间,武则天从执政到称帝,共50余年之久。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战国韩、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政权,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权,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个政权。 注释: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E. 洛阳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版魏、隋、唐、后权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5)洛阳开平机扩展阅读: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址。
截至2019年3月,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70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8处,洛阳市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
F. 谁知道历史上有哪几个朝代在洛阳定都了
关于洛阳定都的几个说法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都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共6帝,618-908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最确切的说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北宋、民国两个朝代。
【三十一个朝代】依史书记载和依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帝喾、夏、商、西周、东周、战国韩、秦末河南王、西汉、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李魏、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二十三个政权,同时加上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八个陪都政权,因此共有三十一个政权。所以,无论从建都的朝代,或者是从政权的数量,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注释: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2.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前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G. 旧时的洛阳是今天的什么城市
一、夏都斟(寻)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在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寻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寻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寻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寻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寻卩)94年。
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毫。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寻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毫迁此,史称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毫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毫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毫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志愿,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两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阳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九鼎乃国家重器,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九鼎即迁在此邑。《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这个洛邑城估计不大。武王虽想定都洛邑但并未迁都,到了城王之后才迁都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辱卩)”。郏(辱卩)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洛阳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六、东汉都洛阳洛阳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开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人公元26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协帝至,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许昌、长安三个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阳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晋都洛阳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遭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西晋统一人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妃。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十、隋朝建东都公元604年,杨广在长安即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轩。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杨州屐兵变,打入宫中,杀死隋炀帝。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王世充为太尉,独揽朝政。义宁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废杨侗为潞国公,自立为帝,国号郑。后被唐所灭。隋朝都洛15 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阳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都是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阳10年。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公元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帝(昭宗)迁都洛阳。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时期,东西洋并重,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阳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后30余年。
十二、武周都洛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
十三、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