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开封府
Ⅰ 开封府封打一成语
词目 水泄不通 使用频率 常用
发音 shuǐ xiè bù tōnɡ
释义 汇:排泄。象是连专水也流不出去属。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
示例 热心的读者除邮局汇捐款络绎不绝外,每天到门口来亲交捐款的,也挤得~。(邹韬奋《经历·社会的信用》)
近义词 风雨不透、人山人海
反义词 畅通无阻、四通八达
歇后语 马勺里洗菜
英文 be so jammed as to be impassable
灯谜面 江淹;泥堵河;阴沟堵塞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道路阻塞
Ⅱ 描写“开封”的诗词有哪些
1、《秋思》
年代:唐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蜀四贤咏》
年代:南北朝作者:鲍照
渤渚水浴凫。
舂山玉抵鹊。
皇汉方盛明。
羣龙满阶阁。
君平因世闲。
得还守寂寞。
闭帘注道德。
开封述天爵。
相如达生旨。
能屯复能跃。
陵令无人事。
毫墨时洒落。
褒气有逸伦。
雅缋信炳博。
如令圣纳贤。
金珰易羁络。
良遮神明游。
岂伊覃思作。
玄经不期赏。
虫篆散忧乐。
首路或参差。
投驾均远托。
身表既非我。
生内任丰薄。
3、《咏慵》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有官慵不选,有田慵不农。
屋穿慵不葺,衣裂慵不缝。
有酒慵不酌,无异樽常空。
有琴慵不弹,亦与无弦同。
家人告饭尽,欲炊慵不舂。
亲朋寄书至,欲读慵开封。
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
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
Ⅲ 自己写的描写开封府的诗。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藏头表白诗回、打油诗、爱情诗、祝福答诗等等。
诗是诗人对当时情景及所处环境感受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离骚体、古诗体、近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形式。
最优美之处在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闪现出诗的时代光环。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称。
Ⅳ 形容开封的句子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
Ⅳ 形容古代繁华集市的句子
《东京梦华录·序》描写北宋末期东京时说: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Ⅵ 开封府的包公歇后语
这句歇后语是: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一般也写成: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释义:形容公正严明,秉公执法,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Ⅶ 描写开封的名句
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李汾《汴梁杂诗》
美丽的彩霞,华美的仙居,开封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所在之处。
二、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饰华丽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名贵矫健的宝马纵情奔驰在御街上,镶金叠翠耀人眼目,罗袖绮裳飘送芳香。
三、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柳永《破阵乐》
含露的鲜花在水中映出了倒影,烟霭笼罩的草地一直延伸到碧水池边,金明池的水波荡漾出淡淡的暖意。
四、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蔡襄《上元应制》
宫外千座灯山高高耸立,无数宝烛点燃,到处彻亮通明。令人特别欣喜的是,君王的车驾来到了端门。
五、惟我汴京,气象宏伟,平广四达。——李清臣《丰修都城记》
“气象宏伟”指的是城市建筑,“平广四达”指的是开封城的交通道路。开封城不仅有完善的水路系统,还有十分发达的旱路系统。
Ⅷ 有一段话可以用来形容包青天的外貌,是什么
用来形容包青天的外貌的一段话是:其面黑,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相貌十分奇特,脸膛黝黑,脑门上的一个新月,后世将包拯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
包青天简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1]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