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第6
『壹』 开封府第几集开始说包拯小时候的事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徵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贰』 开封府电视剧中皇后怀孕是第几集
第50集:镇关军脱险
子雍回到张家狼吞虎咽。张德林问他家眷行踪,子雍却怀疑是他爹派的野利青。却不知刘复死后,张德林就把野利青赶走了。子雍说,强夺家眷时,展无为也参加,张德林才知道王延龄也参与其中。包拯从山崖落入水中,大难不死,单独来见皇上,报告张元家眷全都落水而死,皇上说他现在最担心的事就是子荣背叛他,但包拯却说没有证据表明子荣参与此事,但王延龄有重大嫌疑,他就是假传圣旨劫走张元家眷的幕后主使,因此包拯恳请皇上将他官复原职,他要亲自逮捕展无为。
展无为回到王府报告张元家眷落水下落不明的消息。并问王延龄不顾镇关军上万将士姓名,就是为了置范仲淹于死地,但范仲淹是个好官。王延龄斥责展无为,范仲淹的新政会葬送大宋,所以必须不顾一切除掉他。
此时,包拯来到丞相府,拿着皇上的手谕捉展无为归案。王延龄只得将展无为交出来,但只给包拯3天期限,到时候若审不出什么,就要包拯给出个交代。包拯回到开封府,遇到了赶回来的王朝马汉,本以为二人已经不测的包拯很高兴,王朝马汉就此重回开封府。
张元在军营大帐中宴请范仲淹,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钦佩不已。范仲淹却说这十四个字说起容易,做时难。张元批评大宋朝廷腐败,皇帝软弱无能,但范仲淹认为宋朝虽有糟粕,但皇上也并非昏庸之辈。而此时,皇帝派人来到军营,给范仲淹传来消息,张元家眷已经身亡,皇帝没有退路,只能让他今夜行动,救援镇关军。皇帝派来的特使让范仲淹和他一起逃走,但范仲淹却决定让狄青布置人马解围,自己在敌营中拖住张元,纵使牺牲自己,在所不惜。宋军夜袭敌营,张元知道中计,将范仲淹关押起来。
包拯命王朝马汉审问展无为,但展无为只说拿酒来,别的什么也不肯说。包拯拿着酒亲自到牢房,要敬展无为一杯,但展无为却把酒洒向了南方。并向包拯说了句“你不够格”,就再也不开口。展无为是北方人,他的酒是敬给死人的,却洒向南方,展昭也是北方人,却号称“南侠”,包拯判断,南方一定有他们的故人。正巧展昭来到开封府,说展无为今年没有为他们的师父扫墓,包拯告诉展昭展无为通敌叛国,已经被押在大牢里,展昭来到牢房看望展无为,让他想起师父教导他们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再想到这些年来他为王延龄干的那些不义之事,陷入了深深的忏悔,于是他向包拯坦白了一切。
一战下来,宋军死伤过半,但镇关军总算成功突围。张元找到范仲淹,问他临死前还有什么遗憾。范仲淹直言不能为天下百姓完成改革,推行新政,是此生唯一的遗憾。张元有感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气概,将他释放,并希望有朝一日,两人能够光明正大的交个朋友。
宫中,皇后不厌其烦地给皇上讲故事,皇上却索然无味。皇后撒泼,几月前她好不容易才侍寝,结果皇上依旧对她不冷不热。她把这一切都怪罪在周儿身上,皇上不耐烦想要离开,皇后阻拦被皇上推倒在地。太医前来为皇后医治,认为皇后只是轻微擦伤,并不大碍,并告诉皇后她已经怀孕,皇后听了喜出望外。包拯报告皇上展无为已经招供,假传圣旨劫走家眷,毒死段安,均是王延龄背后指使,但唯独向西夏出卖镇关军行踪展无为坚决否认。所以包拯认为王延龄应该不是内奸。子荣前来报告镇关军脱险的消息,但皇上认为,这双喜临门最该高兴的还是张德林。深夜,子荣看着周儿临走前送给她的琴谱发愣,子雍一旁道破,其实子荣一直暗恋周儿。
皇上召见一干重臣,告诉他们王延龄涉嫌通敌叛国的消息。张德林这时却为王延龄开脱,但是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也无话可说,但他手里有一封张元给范仲淹的信,凭借心中张元对范仲淹的追捧,张德林认为走漏镇关军行踪的就是范仲淹。
『叁』 开封府仁宗皇帝的历史故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3)开封府第6扩展阅读:
早年经历:天禧二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励志变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
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并未克全功。
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为: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以明君形象树立。
『肆』 三侠五义这本书中开封府六品主簿包拯的智囊是谁
公孙策。《三侠五义》里,包拯的智囊是公孙策。
『伍』 开封府一共做了多少年首都
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了二百余名开封府府尹的任职情况。其中,宋太宗、版宋真宗、宋钦宗三权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在此任职
『陆』 开封府张德林攻城是第几集
是第53和54集,也就是最后两集。在最后一集中,张德林攻城失败。
《开封府》是黄维德、张檬、甘婷婷、姜潮等主演的一部电视剧。该剧根据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改编,讲述了青年包拯挣脱腐朽的官场桎梏,智破重重的离奇迷案,将斗争进行到底的故事。
『柒』 中央6台电影频道以前有演少林寺什么查案的那个
楼主你好
是频道出品的系列电影
《侠僧探案传奇》
一共十部
第一部《聚义钱庄》第二部《王陵之谜》
第三部《白马镖局》第四部《大兴赌坊》
第五部《洛阳花会》第六部《醉玲珑》
第七部《开封府》第八部《催命符》
第九部《将军府》第十部《大夜叉》
讲的是少林俗家弟子李少白探案的故事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
http://ke..com/link?url=bAN7xum___WVVNMEcXVExFvE1n5eHL2Y1fwFONw__Ica
『捌』 女子到开封府告附马爷害死弟媳是开封府第几集
女子到开封府告驸马爷,害死弟媳应该是开封府的第十集。
『玖』 有谁知道开封府那三把铡刀的真正来历
相传,北宋开封府内有“龙头、虎头、狗头”铡刀三口。“龙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民间无赖之徒。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开封府特制刑具的称呼。但是,一般人却不知,三口铡刀的真正出处是自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而来。
古人认为,剑刀为古之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剑与刀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汉代司马迁《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战国时期《管子·地数篇》记载:“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从以上两项记载可知,铸制剑刀产生于上古的黄帝、蚩尤时期。
这说明,剑与刀的历史极为久远。所以,后人称剑与刀为“短兵之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开封为华夏文化发源的核心地区,是上古时期剑刀最早产生的地方,自古就有“轩辕黄金剑”、“大梁剑”和“鸣鸿刀”、“苗刀”、“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的人文历史流传。下面主要介绍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到宋代以后的情况。
上古时期的“三大邪刀”
“三大邪刀”是指上古时期华夏先民铸造的“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其铸造的时间和造刀者至今已无法考证。
相传,上古时期在锻造“三大邪刀”的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品,并有多种诅咒缠缚。
到了夏朝末期,“三大邪刀”为居住在开封昆仑山,即青丘山“倾宫”的夏王桀拥有,被供奉于夏朝太庙之中,是夏桀实施暴政的凶器和见证物。据山东《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2010年第11期《龙牙、虎翼、犬神》一文中说:“据史料记载,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遮天、鬼哭狼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黄金剑单人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
到了东汉末年,世道大乱,“三大邪刀”曾经现世。有“三国群雄之一”称号的军阀、权臣李,曾担任东汉大司马。据西晋陈寿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记载:“李带三刀,手复与鞭合持一刃(带三刀,执一刀)。侍中、侍郎见带仗,皆惶恐,亦带剑持刀,先入在帝侧。”其中,“三刀”就是由传说中被封印于夏朝太庙地下的“三大邪刀”再造而成。
公元198年,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灭其三族。李死后,又将毁坏的“三大邪刀”碎片封埋于商朝太庙之中。
“三大邪刀”在北宋开封重现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到了北宋时期,著名铁匠韩蕲在开封一带发现了商朝太庙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的碎片。据说,当时“三大邪刀”碎片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韩蕲将碎片带回开封城里后,与宫廷铸剑师合力打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并经北宋天子御批,存放在开封府内。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成为第一个掌管“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的人。
数千年前的“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被“轩辕黄金剑”击碎之后,经过长年封印,居然在北宋时期铸造成为代表天下正气的“青天三铡刀”降龙、伏虎、斩犬,真可谓是“物极必反”的一个例证。
我们认为,“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和重新被铸造,或许是一个事实,只是由于人们赋予它们以邪恶的人文色彩,才留下了“邪器”的恶名。而这些恶名往往与上古时期的“蚩尤”、“夏桀”等族人的名声存在着因果关系。说白了,就是将无生命的物品加以“人文”化后,导致其声名狼藉、可恶可憎。
开封关于“青天三铡刀”的传说
相传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皇帝派四国舅到陈州放粮。四国舅见利忘义,在发放的粮食里掺了石沙,坑害百姓。开封府尹包拯知道此事后,马上上书朝廷查处。宋仁宗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其前往陈州稽查四国舅放粮赈灾一案,并统理民情。
包拯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宋仁宗心里明白,道:“再赏卿御札三道,看谁敢不服?”包拯谢恩,领旨出朝。
包拯的得力助手、师爷为公孙策。他深知包拯秉性耿直,担心其因举报皇亲国戚被皇上治罪,自包拯入朝后,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忽听府外一片喊声,以为大事不好。正在惊惶之际,只见包拯之侄包兴进来说:“老爷被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公孙策真是喜出望外。不多时包拯下朝,对公孙策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公孙策千思万想,猛然省悟,于是研墨蘸笔,先度量、设计铡的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铡的制作方法,并分上、中、下“三品”和“降龙”、“伏虎”、“斩犬”(俗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种铡刀款式,并用笔画出。公孙策故意将“札”字写作“铡”字,将“三道”写作“三刀”,当面呈给了包拯。包拯将呈文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然后叫包兴传唤工匠,连夜打造出样式,待明日恭呈皇上御览。
第二天,包拯临上朝时,吩咐将刚做好的“御札(铡)三道(刀)”样式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来至朝中,包拯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御铡三刀,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便将黄箱抬到殿上,请皇上观看。包拯接着奏道:“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宋仁宗早已看得明白:包拯用意无非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作镇吓外官之用。仁宗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拯奇才巧思,立刻准奏,说:“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拯谢恩,第二天便前往陈州,查明事实之后,将四国舅用龙头铡处决,为陈州百姓出了一口气。
在现在上演的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开封府的那三口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花蝴蝶》(《盗御马》)一开场,包公自白道:“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其他的包公戏也总有以“开铡”的一声怒吼将剧情带入高潮的一幕出现。
于是,后来很多戏曲便直接将包公戏目总结为“大铡”。如河南豫剧有“四大铡”,即《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等经典剧目。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开封的开封府景点内,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颇有公断的氛围。而安徽合肥包公祠祭祀之地也陈列着三口大铡刀,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北宋开封府铡刀刑具的
有与无
铡刀本是饲养牛马、制作饲料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的历史。自先秦到宋代,也从来没有见到铡刀行刑的记载。秦汉时期的死刑种类“腰斩”,是罪人裸体趴在“砧”上,用斧子,也称“斧钺”,砍断罪人身躯。因此,古代有“斧砧”、“斧钺”代表死刑和刑具的说法。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意思是说,周武王攻克商纣王王宫后,用黄钺斩了纣王的头颅,悬于太白旗上。
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由于“斧钺”是一种斩杀罪人的刑器,所以历史上有“斧钺之诛”的说法。在隋朝确定的“五刑制度”中,死刑仅有“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部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
唐、宋两代基本沿袭了“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两种,只是针对个别极其严重的犯罪才特设“凌迟处死”。因此,在包拯所处的北宋时期,大致是没有铡刀这种刑具的。
实际上,“铡”这个字出现得也很晚。据说,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根本没有“铡”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极难找到“铡”字。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字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则为“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公元1615年,在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中,解释“铡”字为“铡草也”。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可是,在元代杂剧里,已经将铡刀视为皇帝特赐的刑具,可与“势剑”,即“尚方宝剑”同等对待。“势剑铜铡”也已经被描写为包公在开封府断案的场景。在元代杂剧里,铡刀是用来砍头的刑具,比如元代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包公的台词是:“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啊,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
饲马工具“铡刀”演变为刑具“铜铡”,想来不可能是用铜做成的铡刀,不过是用铜皮包裹了木质铡刀床,以便于洗刷污垢罢了。
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生活于公元1810年至1871年的晚清时期。公元1853年,清廷开始实行对盗贼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的制度,允许地方督抚直接批准下属执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滥用死刑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想象,有些刽子手为了便于执行死刑,很可能会使用铡刀。石玉昆见到这样的情形,将其编入包公故事之中也是很自然的事,不难理解。
到了距宋代几百年的晚清时期,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的包公传奇说书词,被人改编为著名的小说《三侠五义》。这时,宋代包公的铜铡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系列产品“三件套”。自此,《三侠五义》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成为很多近代戏曲故事的源头,三口铡刀也越传越神了。
可见,上古时期的“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演变成宋代包公的“降龙”、“伏虎”、“斩犬”(俗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青天三铡刀”,并非是空穴来风,是开封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上古时期真的存在龙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也不大可能会保存到宋代。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后人存在重新铸造的可能。在宋代,龙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重现为降龙、伏虎、斩犬“青天三铡刀”,一则可能是宋代著名铁匠韩蕲根据上古时期“三大邪刀”的历史传说重新铸造的结果;二则可能是清代末期说书艺人石玉昆演绎而来的结果。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出现,都是由上古时期开封华夏人文历史传承而来,即使是宋代人文历史也不能例外。
后人据上述历史传说,写有《中国古代第三、四、五刀——龙牙、虎翼、犬神》的诗一首。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夏桀操刀暴戾浓,三邪祭庙扮顽凶。
身含剧毒缠魔咒,汤举轩辕闪锐锋。
碎片封存荒野地,韩蕲起铸犬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