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出土
A. 平頂山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一層、二層是以鷹城文化歷史為背景的平頂山市文物陳列展覽區域,分為四個展廳,分別是一層南側的一號展廳山下故原展廳、北側的二號展廳應國印象展廳,二層北側的三號展廳楚漢文明展廳、南側的四號展廳唐宋遺韻展廳。
山下故原展廳里,平頂山歷史沿革的圖版、石核、石磨盤、石磨棒、石鐮等實物向我們講述了大約1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展示了祖先的光輝創造。汝州張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連續發展,使華夏文明在這片熱土上不斷孕育著,終於,文明的萌芽破土而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誕生了。這也構成了平頂山史前文化發展的脈絡和基本內涵。
走過山下故原展廳,輾轉一層北側的應國印象展廳,親身感受古應國文明的傳奇,了解平頂山別稱「鷹城」的來由。此廳尤其值得一看,它展示著鎮館之寶——玉鷹。這是1986年在應國墓地1號墓出土的一件鷹形玉佩,用新疆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此玉呈青白色,溫潤透明,玉鷹整體作展翅飛翔狀,兩爪蜷曲於身下,頭部扭向右側,尖喙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用以系繩佩戴,造型生動有趣,栩栩如生。玉鷹的出土揭示了應國先民是以鳥為圖騰的氏族,而在古文字中,應國的「應」字與「鷹」字為同一個字,故平頂山別稱「鷹城」。
步入二層北側三號展廳,是楚漢文明展廳。從春秋初年起,楚國從江漢之地進發,走上了問鼎中原的強盛之路,應國以及周文化范疇的漢淮諸國,均為其所滅。在展廳內,無論是父城故城、葉邑故城的圖版,還是多媒體正在講述的孔子、葉公、墨子等歷史名人的故事,抑或束腰垂鱗紋升鼎、跽坐銅人、編鍾等精美文物和可考證的考古史料,都能印映出這段歷史的璀璨輝煌。
進入四號展廳唐宋遺韻展廳,一股清涼的感覺撲面而來,這里是名窯名瓷的「聖地」。到2012年,全市共發現唐、宋、金、元時期各類窯口100多處,其中魯山段店窯、寶豐清涼寺汝官窯、汝州張公巷窯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在此,您都可以一飽眼福。 七千年前,當裴李崗上燃起了第一顆火種,平頂山這片沃土就開始孕育文明的種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這片古應國故地走過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歲月後,被封存在這平西湖湖底,終歸寧靜。
穿越時空隧道。今日,平西湖畔崛起一座新城平頂山。了解這片故土,熱愛我們的家鄉,建設我們的家園,回顧昨天的歷史,知曉今天的成就,還要了解平頂山的未來規劃,感知它的厚積薄發,平頂山博物館三、四層為「生態鷹城,和諧家園」——平頂山城市規劃展示館。
三層為印象平頂山、記憶平頂山、輝煌平頂山、規劃平頂山和發展平頂山五個展區,四層是解讀平頂山、和諧平頂山兩個展區。展館採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將數字沙盤、3D影院、VR自駕等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入多項展示環節,是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特色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專業規劃展示館。
三層展示了平頂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內外八景、煤炭發展史、古建築遺址、老建築……講述了平頂山的成就與輝煌,也對平頂山積極構築的「一核、三組、三衛」的點軸空間格局、湛河與沙河規劃、新城區規劃模型等有著詳細的介紹和展示。四層重點介紹了平頂山市的各項專項規劃、區縣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城市規劃陳列區域讓每一位參觀者把握現在、展望未來,一時間,新的平頂山仿若躍然紙上,令人憧憬無限。
B. 平頂山為什麼叫鷹城
平頂山春秋時為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應」「鷹」通假,故平頂山又稱鷹城。
據傳說,應早在黃帝時期已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叫應龍氏,他們幫助黃帝族打敗了蚩尤氏,後累遷至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應由部落成國,是在殷商時期。周武王滅殷商後,封其四子於應國,周代應國為姬姓侯國。
而在殷商時期,各部落是以鳥作為圖騰崇拜,應國的圖騰崇拜帶有商代遺風,應人的崇拜圖騰就是鷹。在我國早期的象形文字中,「應」與「鷹」通假,「應」就是「鷹」,所謂的應國,其實就是鷹國。
1987年,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以紀念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輝煌燦爛的古應國文明,並將玉鷹的形象作為市徽鑲嵌於城市雕塑中。
(2)平頂山市出土擴展閱讀:
平頂山,河南省轄地級市,別名鷹城。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1];地勢西高東低,呈梯形展布,處於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交錯的邊緣地區;現轄2市4縣4區,面積7882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2017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015.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5億元。既是資源型工業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還是中國曲藝城、中國書法城、中國觀音文化之鄉、中國汝窯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唐鈞基地。
C. 誰可以告訴我——為什莫平頂山市被稱為「鷹城」拜託了各位 謝謝
鷹城是平頂山市的別名,也是平頂山市悠久歷史和文化淵源的標志。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大封諸侯,其中把自己的一個弟弟分封到應國。《漢書。地理志》有「應鄉,故國,武王弟所封」的記載,而古應國的地域范圍,就在今天的平頂山一帶。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應國就已經存在了,這也是平頂山最早有文字記錄歷史的開始。 一九八六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平頂山應國貴族墓地進行了文物調查和發掘工作。在一號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鷹。玉質白色,溫潤光潔。玉鷹雙翅舒展,振翼欲飛,頭向右轉,以嘴銜翅,兩爪下垂,捲曲身下。整體採用了精美的線雕,和俏色巧雕相結合的方法就勢雕琢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稱古代手工藝術的精品。據考證,鷹是應國的圖騰。 此後,平頂山市委市政府聽取學者專家的建議,為紀念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輝煌燦爛的古應國文明。決定將應國貴族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鷹形象作為平頂山市的市徽。因為在古文字中,「應」通「鷹」,應國都城應城自然也可以稱作鷹城,決定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
D. 平頂山為什麼叫鷹城
平頂山的鷹城叫法是由太陽城改名而來的。
平頂山以前的歷史只能查到六朝。當時當地正在搞一個城市雕塑,因為出煤,它准備搞一個太陽城標識。古文字專家郝本性說這沒有特點,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陽城,他建議改成鷹(應)城,鷹字在商代就有,後來這個城市的別名鷹城就叫開了。
鷹城是河南平頂山的簡稱或者通俗名稱;平頂山春秋時為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 。
(4)平頂山市出土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平頂山市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現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時代,這里是應國。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陽縣,縣境有高陽山,縣治在今高陽里。1957年由葉縣、寶豐二縣析置平頂山市。平頂山以山峰平頂為名。
隋朝時,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許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頂山境域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民國初年屬河洛道、汝陽道,後分屬豫南道、豫東道、豫西道。新中國成立後,平頂山地區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實行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河南省領導為輔。1968年3月,恢復平頂山市,仍為省轄市。1969年設置新華區和衛東區。
E. 平頂山發展前景如何
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春秋時為應國封地,後來在應國貴族墓地出土了鷹的圖騰,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 。 現在的名字來源於市區北面一座山頂非常平坦的山,故取之名為平頂山市,現在平頂山已經修建了山頂花園,成了市民日常休閑娛樂的去處。
平頂山市轄葉縣、郟縣、寶豐縣、魯山縣4縣,新華區、衛東區、湛河區、石龍區4區以及新城區、高新區,代管舞鋼市、汝州市兩縣級市,總面積788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499.9萬 人。
由於平頂山市地處淮河流域上游,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量364立方米,低於河南省人均406立方米的水平,佔中國人均2100立方米的1/6,佔世界人均水平的1/20,為極度缺水地區。
但這缺水狀況,隨著南水北調路線全線通水而結束。在2014年平頂山全市大旱的緊急時刻,河南省首次利用南水北調總乾渠實施調水,有效緩解了平頂山市百萬居民的供水緊張狀況。同時也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首個受水和受益城市,平頂山受惠於南水北調,也以利用好南水為契機,創造綠色宜居城市為目標。
目前,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如火如荼,隨著鄭渝高鐵鄭襄段的正式開通運營,平頂山市結束了不通高鐵的歷史,正式融入國家高鐵網路,交通條件的改善,極大地帶來人流、物流、商務流的繁忙,助推經濟發展。平頂山市做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群中的一員,隨著國家規劃和利好政策的出台,和河南省在各種資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平頂山市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F. 應國的鷹城
你知道平頂山還有一個雅稱——鷹城嗎?提起鷹城不得不提「應國」。考古工作者上世紀80年代在滍陽鎮考古發掘出一個古應國城址,出土了一批帶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鷹字和鷹形圖案。古文字中「鷹」和「應」通假,是一個意思。「鷹城」,因此得名。
應,周代姬姓諸侯國。應字本作雁,甲骨與金文像人旁有一鷹狀,說明應人本是以鷹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據史所載,應在商代即已立國。《史記·梁孝王世家·正義》引《括地誌》、《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之說,以及《水經·水注》、《路史·國名紀六》、《輿地廣記》等書,都曾提到《汲郡古文》雲:殷時已有應國。今本《竹書紀年》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西周滅商以後,周成王改封其弟於應,應便成了姬姓諸侯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周大夫富辰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註:「四國皆武王子。」由此可知,西周應國是在伐滅商代應國之後,因其故地而封周武王之子所建立的。《國語·鄭語》雲:「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應是周王朝的南部屏障之一。
應國(鷹國)遺址,位於今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南。由於城址1964年已淹沒於白龜山水庫的西北隅,故對其形制和布局已難尋覓,其規模不得而知。關於應之地域,《水經注·滍水》雲:「滍水東經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彭水注之,俗稱小滍水……彭水又東北流,直應城南而入滍。滍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恃山東南,經應山北,又南經應城西。……謂之應水。」(見《水經注》卷三十一《滍水》)古滍水即今之沙河。彭水、應水即今之彭河,沙河、應河、彭水,至今三水猶存,與古應城地理位置十分吻合。從地理位置上看,應國故城位於滍陽鎮城內南部偏西高地上,西依舒山,南臨沙河(滍水)。應水自西北流經西門外向南注入沙河,處於山水環抱之中。《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父城縣班固原註:「應鄉,故國,周武王弟(應作子)所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杜預註:「應國在襄陽城父縣西南。」杜說實誤,應作「襄城父城縣」。又《水經注·滍水》:「牛蘭水,又東南逕魯山南,……水南注於滍,滍水東逕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滍水即今之沙河,春秋時楚國的城父邑,西周時期屬應之地域范圍。《括地誌》魯山縣條載:「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魯山東三十里。」《太平寰宇記》(卷八汝州魯山縣)雲:「應國在襄城父城縣西南。」以上史書所載應城地址,大致就是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的滍陽嶺,志書所說位置略有不同,是因時代不同,同一地域而建制有異所致。近20年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應國的位置大體上就在郟縣、寶豐、魯山、葉縣和平頂山市區一帶。 應,國名,侯爵。古典漢語「應」「鷹」通假。《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應(鷹)山是伏牛山的余脈,南瀕白龜山水庫。沙河(即古滍水)自西向東經由水庫流向汝河,爾後匯入淮河。
江河東流,物是人非,神秘千年應山歷經朝代更替,但應(鷹)山之名卻如同泰山存於永恆。應山是華夏地名的奇跡,這真是永恆中蘊涵哲理,不變中深藏奧妙。這不能不說是應山平凡的獨特和偉大,是應山文化的深刻和豐富。有詩為證:
應yīng(鷹)山遠眺
南湖北塔遠山青,舊市新城遙望中。
莫道應河沉寂久,征帆一夜掛東風。 滍陽古城雖然消失了,但它有過光輝的3000年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1977年,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以來,滍陽西門外的南北土崗,群眾在燒制磚瓦取土中,屢有古代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出土。幾年來,筆者從事文物考古,假工作之便,對出土器物進行了慎重的、仔細的考證研究,確認最為寶貴的是4件鄧器和4件應器;4件鄧器——即鄧公殷。依其銘文判定系西周時期鄧國某代國君,為女嫁應國時媵器(陪嫁器物);4件應器一即應事鼎、應事簋、應事爵、應事觶。依其銘文判定為應國某代國君,為祭祀祖宗而製作的禮器。這些器物是反映應國歷史以及和其他諸侯國交往史的實物依據。鄧、應器物,傳世極少,這些器物尤為可貴,是稀世珍品,為一級品文物,堪稱「國寶」。
銅簋
古應國傳說起源於黃帝時期的應龍氏部落,這個部落助黃帝打敗蚩尤氏之後,定居山西,後又遷徙到河南魯山縣之應鄉;商代時,他們與商朝往來密切;至周武王滅商之際,應國也隨之被滅;周武王遂封其子應叔於應侯國故地,即銅簋的發現地這一帶。
這些記載中的歷史,多少年來都沒有發現具體的實物來加以證實,新中國成立前傳說有12件應國文物傳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所以根本無法通過實物證實古應國的具體位置。
無疑,「鄧公簋」成了打撈沉在歷史深處的古應國的第一線索。「鄧公簋」的發現,徹底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他們此後經常往返於滍陽嶺的窯場,徵集文物,宣傳保護政策。
1986年,應國墓地引起了省文物部門的重視,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出王龍正等人,開始聯合平頂山市文管辦對應國墓地進行發掘,初步發現數百座西周至漢代的墓葬,並隨即開始挖掘應國墓地一號墓。這座墓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主要器物組合為五鼎六簋,這說明墓主級別較高,應為應國某一代的國君。令人振奮的是,這個墓葬還出土了一件極為重要的鷹形玉佩,這和之前徵集到的兩套鷹形馬銜鑣,成為證明古應國的最重要的物證。【鄧公簋】「鄧公簋」(gui)(見上圖),應國墓地出土,為西周中晚期文物。銅簋高21厘米,斂口無蓋通高15.5厘米,口徑19厘米,腹徑24.5厘米。口沿飾竊曲紋,腹部瓦紋,圈足徑20厘米,高3厘米,飾斜角雲紋;圈足下又能置3個乳頭形小足,上端飾獸面紋;雙耳為獸首銜環;器底外部有明顯的方格形鑄痕,器底內部有銘文3行共12字「鄧公乍(作)應女曼毗媵簋其永寶用」。「鄧公簋」是古代鄧國和應國聯姻時,鄧國國君嫁女到應國時的陪嫁禮器。1979年12月份的一天,當時的市文管會辦公室接到寶豐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電話,稱有一滍陽鎮(原薛庄公社)農民拿著一件銅簋到縣文化館詢問價格,並說是在燒磚取土時出土的,他本人是窯場工人。接到電話後,市文管會辦公室一行3人便趕到磚瓦場,對取土現場進行了考查,並發現多處古墓葬。因沒找到當事人,便又來到寶豐縣,經過和縣文化館人員分析,文物可能已被賣掉,隨後工作人員在該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了銅簋,並將其取回。
經文物專家考證,認定銅簋為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因簋內銘文前有鄧公乍,而取名「鄧公簋」。它的發現為應國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實物資料,此前應國只是在史書上有記載,而沒有實物依據證明應國的存在。在隨後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自西周到漢代墓葬數百座,同時也拉開了應國墓地發掘工作的序幕,到如今共計發掘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上萬件,而「鄧公簋」等眾多文物的發現,則揭開了應國疆域無實物依據這一千古之謎。
鷹形玉鷹
玉佩和馬銜鑣為何打造成鷹形,這其中必有深意。專家分析,在我國早期的象形文字中,「鷹」和「應yīng」是同一個字,後來才演化為「鷹」指飛禽,「應」作地名或他用。
出土鷹形器物,不無象徵意義。據我省考古學家郝本性考釋,鷹具有族徽的意義。應國為殷商所置,商部落以鳥為圖騰,應國以鷹為圖騰應屬商族遺風,西周時期的應國承襲了早期應國之名。這個考證說明,出土的鷹形器物證明應國就在此地(後來平頂山市的別稱「鷹城」即來源於此)。
這個墓地的挖掘,揭開了應國疆域無實物依據的千古之謎,古應國的面紗被逐步撩開。隨後,他們又對三四百座墓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挖掘,出土了數千件文物。這其中有應國貴族墓數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國貴族墓,證明了應國為楚國所滅的史實。
應國玉鷹發現於1986年6月發掘的滍陽嶺應國貴族墓群中部的一號墓中,這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器、玉器、貝幣等珍貴文物之中,發現了一隻溫潤光潔,泛青透明的玉鷹,長2.2厘米,寬5.7厘米,頂部與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作展翅飛翔狀,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頭部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與雙翅翅尖的兩個小孔都用以穿繩佩戴,設計可謂精巧而獨到。玉鷹眼睛和背翅施以線雕,兩爪捲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著藝術的美感。史學界根據多方面的考證,認為這是古應國貴族王室的族徽標志,正與應龍氏族的圖騰吻合,也許為原古應國貴族代代留傳下來的傳國之寶。該玉鷹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應監甗
江西余干黃金埠—應監甗。
西周早期應監甗:應監作寶尊彝。通高34.5、口徑22.5厘米。
1958年江西余干黃金埠出土;應監甗系1958年9月28日江西餘干縣黃金埠初級中學,因平球場,取土約50厘米處所發現。銘凡六字,曰:應監作寶尊彝。
江西省博物館藏
甑、鬲兩部連體合鑄。甑部侈口,立耳,深腹。甑、鬲結合處有半環連箅,箅有五個十字形通氣孔及助提小環。鬲部分襠款足,下端呈柱狀。甑部口沿下飾火紋與四瓣目紋相間的花紋帶。鬲部款足飾高浮雕獸面紋。內壁鑄銘文「應監作寶尊彝」六字。應國始封之君系武王子、成王弟,故地在今河南寶豐縣境,應監可能是周王派遣的監國者。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余干縣出土一件應監甗,上面的銘文為:「應監作寶尊彝」。郭沫若曾考釋「監」可能是應侯之名,也可能是中央派往應國的監國。另一種可能是應叔受封應侯後,兼任「監國」一職,與管叔、蔡叔、霍叔同為「三監」,共同監管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一舉滅掉商王朝,但是如何控制為數眾多的殷商遺民,在西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武王接納了周公的建議,將殷墟一帶封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讓他繼續統治商朝遺民。這樣可以利用殷人內部原有的矛盾,使其更加激化分裂,把民族間的矛盾轉化為殷族的內部矛盾。但是周武王對此不放心,便把自己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封在殷地周圍,讓他們暗中監視武庚,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監」。 武王滅商兩年後,由於積勞成疾而一病不起。他死後,成王即位,但是由於年幼,暫時由周公輔佐處理朝政,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周公攝政」。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為武王滅商和治理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記載,武王伐紂時,歷數商王罪惡,鼓舞士卒鬥志的著名檄文《牧誓》,就是出自周公的手筆。武王死後,周公又輔佐年幼的成王代行國政,對周初的穩固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公專權,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統治集團內部的強烈不滿。這時紂王之子武庚見有機可乘,便與他們勾結起來,並糾合東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過去殷王朝的屬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與太公望、召公奭等率軍東征,一舉殲滅了武庚的叛軍,殺了武庚和管叔,將蔡叔等人放逐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接著繼續東進,趁勢滅掉了薄姑、熊、盈、徐、奄等東方各國,並對參與叛亂的各國大加撻伐。在這次征伐戰爭中,應國不但沒有跟隨三監起來叛亂,因而且調集全國的兵力設下防線,堵住了叛軍西進之路,與其進行了殊死戰斗。因為應國在國家動亂時,堅定地站在周王室一邊,因而受到周王室的格外恩寵。《詩·大雅·下武》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歌頌了應侯順應天理,協助平定叛亂的功德。自此以後,應國在周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其國君被尊稱為「應公」。周初能被稱「公」者,必定是功高位顯,對周朝有過特殊貢獻的諸侯。 根據考古發現,可證實以滍陽嶺中脊為軸,在東西兩側分布排列有序的「族墳墓」,是一處布局較嚴密的應國邦國墓地。其年代從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在春秋中期以後的此墓地,埋入了不少楚人墓葬,說明了春秋中期,應滅於楚的歷史事實。已發掘的西周初年大型墓葬,帶有明顯的商人遺風,特別是青銅器的組合上,爵、卣、尊、觶酒器類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說明商文化在舊商與國中的生命力。在西周晚期,所發現的應國大型貴族墓如M1,出土器物中青銅禮器、車馬器齊全,並有大量玉器,其五鼎六簋的組合符合墓主人作為邦國大夫一級的身份。M95中,有不同器銘三組青銅禮器:公作器組「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作敔尊鼎敔用易眉壽子子孫孫永寶用言」、應伯作器組「應伯作寶簋其萬年永保」和侯氏作器組,據考墓主屬於一代應伯私名為敔。當是王伐淮夷的主將之一。
在應國墓地中出土的柞伯簋,鄧公簋、應事作旅壺、甫鴨銅盉等,應國貴族的等級與身份狀況,應國與周邊諸侯的關系。
應是商周時期中原地區的古老封國,據甲骨卜辭記載,商代已有應國。《史記·梁孝王世家·正義》引《括地誌》、《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之說等,都曾提到《汲郡古文》雲:「殷時已有應國。」今本《竹書紀年》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此外,見於武丁和帝乙、帝辛的卜辭,應君又稱「應王」,並與商王朝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周初成王改封其弟於應,應便成了姬姓封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父城縣條下班固自註:「應鄉,故國,周武王弟(子)所封。」由此可見,西周應國是在商代應國的故地,作為周王朝的屏障重新立國的。
關於應之地望,《括地誌》雲:「故應城,因應山而名,在汝州魯山縣東三十里。」《水經注·滍水》:「滍水東徑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據學者考證,古應國都城--應城正位於滍陽鎮城內南部偏西的高地上。(注)而整個應國的地域范圍,大體上在今河南襄城、陝縣、寶豐、魯山、葉縣和平頂山市一帶。
應國傳世文物頗多,應公諸器、應侯簋、應監甗、應叔方鼎等(注)。考古發現的應器,除陝西藍田出土的應侯鍾等器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歷史文獻記載的應國地理范圍內,陸續出土的一些應國文物及鄧公簋(鄧公嫁女媵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G. 平頂山為什麼號稱鷹城這個名字有什麼由來
因為夏商應龍氏部族圖騰中有鷹元素,西周姬姓應侯墓中又出土有雕刻精美的玉鷹回,考之古文字「鷹」「答應」同源通假,上世紀九十年代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論證確定以「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稱。
鷹擊長空,鷹是力的象徵。鷹城之名既體現著平頂山歷史文化的厚重,也展示出這座新興現代工業城市的強健威猛。
H. 平頂山為何叫鷹城
平頂山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為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 。
I. 「鷹」圖騰的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平頂山
鷹是最能證明天空的浩瀚無邊和心靈的通脫曠達的飛鳥,我們在史詩中通過對遠古雄鷹的命名來完成自我的命名。從此,祖先和鷹聯袂寫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歷史壯歌。雄鷹一旦發現獵物時、並不會急於出擊,往往會先在天空盤旋幾圈,通過對獵物的觀察、他們會選擇最好的時間、最佳的俯沖路線抓捕獵物,對於這些翱翔於天際的雄鷹來說,一旦出手、必求一擊必中。而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平頂山市地圖就是《雄鷹斂翅俯沖抓捕獵物圖》,鷹眼便是舞鋼(如圖)。雄鷹是人類心目中力量和速度的象徵,地形圖中氣勢如虹的雄鷹俯瞰斂翅俯沖的瞬間動感強烈,擁有欲決以死戰的氣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賞價值。《雄鷹斂翅俯沖抓捕獵物圖》的飛行動作就像是一首詩,一幅畫。
應,國名,侯爵。《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夏商時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至今河南平頂山地區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應叔被封為應侯,因封地屬應國故地,國名仍為應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應的分封,當在周公東征之後。應的地望,據引《水經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間征伐不斷,應國於東周早期滅國。在應國貴族墓地考古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證實應都位於滍陽,證明應國與鄧、申等國以相互聯姻的形式結成政治聯盟的歷史事實。應都滍陽在明清時期,是宛洛間的交通要道,是物資貿易的中轉地,是商業發達的中州名鎮。史籍最早見於公元前 1324 年,《左傳》、《詩經》、《史記》等書皆有記載。
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平頂山北部有焦贊寨、馬棚山、平頂山、落鳧山、擂鼓台、龍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龜山、鳳凰山、鍋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構成了白龜山水庫和沙河北岸的滍陽嶺天然堤壩。這種特殊的地貌特徵,使兩山間形成狹長的走廊式窪地。
平頂山以前的歷史只能查到六朝。當時當地正在搞一個城市雕塑,因為出煤,它准備搞一個太陽城標識。古文字專家郝本性說這沒有特點,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陽城,他建議改成鷹(應)城,鷹字在商代就有,後來這個城市的別名鷹城就叫開了。1986年6月,發掘人員在對一號墓發掘時,共出土隨葬器物千餘件,這座墓中出土的玉鷹,後來成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標志。滍陽嶺成了平頂山市「鷹」圖騰的發源地,平頂山也是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
平頂山市別稱「鷹城」,來自應國貴族墓地出土的一隻玉鷹。此玉鷹發現於1986年6月發掘的滍陽嶺應國貴族墓群中部的一號墓中,這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器、玉器、貝幣等珍貴文物之中,發現了一隻溫潤光潔,泛青透明的玉鷹,長2.2厘米,寬5.7厘米,頂部與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作展翅飛翔狀,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頭部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與雙翅翅尖的兩個小孔都用以穿繩佩戴,設計可謂精巧而獨到。玉鷹眼睛和背翅施以線雕,兩爪捲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著藝術的美感。史學界根據多方面的考證,認為這是古應國貴族王室的族徽標志,正與應龍氏族的圖騰吻合,也許為原古應國貴族代代留傳下來的傳國之寶。現在,該玉鷹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平頂山市地形圖猶如一隻神鳥做斂翅俯沖狀,其眼睛便是舞鋼(如上圖)。作為以鷹為崇拜的鷹城百姓來說巨型飛鳥就是雄鷹,氣勢如虹的俯沖狀只是為著獵物。雄鷹氣勢如虹的俯沖是最能體現雄鷹力量和速度的屬性章顯。地形圖中雄鷹俯瞰斂翅俯沖的瞬間動感強烈,擁有欲決以死戰的氣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賞價值。
J. 河南省平頂山市與舞鋼市交界處是不是有個叫甲湖的地方
你說的應該是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漯河舞陽與平頂山舞鋼交界 舞陽賈湖骨笛,為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於1986-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賈湖遺址出土。骨笛系用鶴的尺骨製成,多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試,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此遺址骨笛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這是我國音樂考古中繼湖北曾侯乙墓編鍾、編磬之後,又一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骨笛達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殘破者外,有17支出土時比較完整。但因長時間在地下疊壓,有些骨笛取出來時已經成粉末狀。真正比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別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圖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賈湖骨笛,左長22.2cm,右長23.6cm。
這里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此處發現的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龜靈崇拜則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遺存、狩獵、捕撈和聚落布局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生活的情況。8000年前,生活在中國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創造出的文化,其音樂文化、稻種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當發達,表明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