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季墓
① 三門峽市旅遊景點有哪些
陝州地坑院、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三門峽大壩、虢國博物館、夏後皋墓等等。
② 三門峽的風景名勝
門峽地處中原豫、晉、陝三省交界處,豫西重鎮,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 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陝州老城風景區(陝州公園);風光旖旎、 景觀險勝、古跡遍布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遊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14條旅遊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
③ 虢國國君墓是怎麼回事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三門峽水庫區上村嶺附近就發現了虢國的貴族墓地。然而直到1989年—1990年發生了大規模盜墓案後,兩座虢國國君墓才在近2700年之後重見陽光,史料記載中赫赫有名的虢國終於呈現於世人面前!
「唇亡齒寒」的故鄉
虢國是西周時期重要的封國,據記載,當時受封的虢國有兩個,分別封給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與虢叔。虢仲所封的虢國在河南滎陽,歷史上稱為東虢;虢叔所封的虢國在陝西寶雞,被稱為西虢。在三門峽發現的虢國是東虢還是西虢?據《水經注》中有關虢叔封國地域的記載推斷,上村嶺發現的虢國正是西周末年隨平王東遷至此的西虢一族。
關於這支虢國,還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故事。春秋時候,晉國勢力日益強大,晉獻公時大舉擴張領土,其中被征伐的就有虢國。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有謀士建議晉獻公通過賄賂以求借道虞國,於是晉獻公依計行事。貪財的虞國國君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道:「虞國與虢國是相互依存的兩個國家,就如同嘴唇和牙齒一樣,虢國被滅亡後,下一個就會輪到虞國。」但昏聵的國君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虢國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這就是《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的「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的考古發掘工作雖然找到了虢國貴族墓地所在,但並沒有發現虢國國君的墓葬。國君墓葬到底在哪裡,成為一則懸而未決的疑團。
遭受瘋狂盜掘
1989年,上村嶺村民在距離20世紀50年代考古發現的虢國墓地以北百餘米的地方開始大規模建房。這里的居民很多曾經受雇於考古隊,對考古也算略知一二。當在施工前處理房屋地基時,有人發現一些地方土壤色澤、質地比較特殊,呈現出方形的印跡。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古墓葬,於是懷著「要想富、挖古墓」的想法,通過鑽探、打洞,果然盜出了不少文物。
青玉握挖出寶貝的消息很快傳開,更多的人聞風而動相繼效仿。村落下面珍貴的古墓葬就這樣一座接一座地被盜挖,大量的文物販子也進駐三門峽。千年寶藏,危在旦夕!大量流出的珍貴文物引起了警方的重視,最終一批盜竊倒賣文物的違法犯罪分子被繩之以法。隨後,為了搶救性保護這批古墓,考古工作隊再次進駐上村嶺,就這樣,一項偉大發現的序幕正悄悄拉開。
劫後餘生,驚現世間
首先被清理出來的是編號M2001的大墓。該墓保存相當完好,為土坑豎穴墓,長5.3米,寬3.55米,深約12米。墓壁以青灰色塗料處理,平整光潔。葬具為木質重棺單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在該墓中發現的文物有銅、鐵、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九大類,數量達3200餘件。這會不會是期盼已久的國君大墓?隨著精美隨葬品的不斷出現,大家的內心開始充滿了期待。
很快,證據出現了,通過細致清理,在墓室內發現了由9座鼎與8座簋組成的青銅禮器群。鼎和簋是兩周時期最為重要的青銅禮器,它們是權力的象徵,神聖不可侵犯,其使用遵循著一套嚴格的制度。《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天子所用九鼎的重量,就被視為極其無禮的舉動。從流傳至今的詞語「定鼎」、「問鼎」中,我們也可以窺見這些青銅禮器在當時所受的重視。而在20世紀50年代所發現的虢國太子墓中,所使用的是7鼎6簋的禮器群,那麼這座可以使用9鼎8簋隨葬的墓主無疑有更高的地位。由此幾乎可以肯定,M2001就是虢國某位國君的墓葬,沉睡多年的國君終於被喚醒了!
國君的威儀自然不同凡響,M2001的發現就像打開了一座通往周朝的時空隧道,一個個令人驚詫的發現撲面而來。
銅柄鐵劍:M2001出土各類兵器200餘件,尤以銅柄鐵劍最為珍貴。銅劍柄外鑲以美玉及綠松石,劍身與柄的結合處也鑲有綠松石片。鐵劍身外先以一層絲織品包裹,然後裝入用牛皮精製而成的鞘內。這種利用玉、銅和鐵三種材料製成的兵器,是中國早期冶鐵製品特有工藝的反映,非常珍貴。經檢測,它是目前中國得到確認的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這一重大發現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早到了西周晚期。
玉覆面:M2001中還出土了大量玉器,但其中最神秘的要數覆蓋在墓主人面部的玉覆面。它是由製成眉、目、鼻、口等形狀的玉片組成的一組面罩,覆蓋在墓主人面部。這些玉質五官望之栩栩如生,彷彿墓主人只是靜卧榻上,隨時可以開口說話。古人深信玉蘊涵著天地靈氣,具有神秘的力量,所以殮葬時用玉覆蓋住死者的七竅,為的是留住死者的靈魂,保護屍體不朽。當然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但這件玉覆面卻是後世金縷玉衣的先祖,在中國玉器史、喪葬史中留有重要的一筆。
M2001中還出土了金腰帶、銅甬鍾等寶物,不勝枚舉。因為M2001重要的考古文物研究價值與歷史研究價值,它被評為199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一殊榮堪稱中國考古學界的「奧斯卡」。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年這項桂冠竟再次落在另一座虢國國君墓——M2009的頭上。同一處遺址兩次獲得考古學界的最高榮譽,而且是在連續兩年中,這不僅前無古人,恐怕也難有來者。
M2009同為土坑豎穴墓,墓室為南北方向。它的規模在虢國墓地所有已經發現的墓葬中居第一位。其墓口長5.6米、寬4.4米,墓底略大於墓口,南北長6米,東西寬4.62米~4.92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達19.3米。墓穴四壁用淡綠色顏料進行特殊塗抹裝飾。墓中所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棺外還有一個大型的棺罩。
M2009僅出土青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鼎更多達29件。出土的兩套編鍾更為珍貴,上面的銘文記載了墓主人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受天子祿」,其地位甚至較M2001的墓主人更高。此鍾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鍾。M2009中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多為精絕之作,如龍紋玉璧、青色饕餮紋玉斧等。而玉器中最為精美的還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振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等等,千姿百態。
墓主人身份的猜想
大墓已經打開,那麼這兩座墓中安葬的究竟是哪位虢國國君呢?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是最直接的證據。M2001中的數件青銅器上都出現了「虢季」的稱呼,相應的,M2009中則可見到大量有關「虢仲」的銘文。那麼,這兩座墓的主人分別就是虢季與虢仲。但這並沒有最終解開我們的謎團,因為在西周時期,周王國實行嚴格的宗法制度,這是一種用來標明王室貴族間親疏遠近的方法,其中嫡長子被認為是一個家族的「大宗」,也就是主脈,而他的兄弟們就是服從於他的旁枝「小宗」,這樣代代流傳又不斷擴散出新的家族。這套制度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貴族們所使用的名字,在名字中既要彰顯自己的家族,這就是姓氏,又要說明自己與家族主脈的親疏關系,也就是自己在兄弟中的排位。於是用來表示順序的「伯、仲、叔、季」就被普遍選作名字,也就是說虢氏家族中的「虢仲」、「虢季」實際上是有很多位的。這些稱呼與其說被視為名字,倒不如看作是一種尊稱。
難道我們無法確切知道M2001與M2009的墓主人究竟是誰了嗎?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其思路是通過對墓葬的綜合研究,判斷出它們較為精確的年代,然後對照文獻記載,那麼大約生活在這個時間的「虢仲」、「虢季」無疑就是真正的墓主人了。經過分析,M2001的墓主人虢季很可能是周宣王時期的執政大臣虢文公,他的地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國語》中記載了他多次向宣王提出治理國家的意見。而M2009的墓主人虢仲則很可能是輔佐周厲王南征准夷的重臣虢公長父,但是對准夷的征戰沒有取得勝利,厲王的苛政又使國民對其日益不滿,最終他被趕出了國都。「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而虢公長父也被文獻記載了下來。
其實,包括虢文公與虢公長父在內的諸位虢國國君,在西周晚期都是周天子身邊的重臣,地位在一般諸侯之上,所以兩座虢國國君墓算得上是目前發掘的等級最高、隨葬器物最豐富的周代貴族墓葬了。
④ 三門峽有什麼特點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三門峽市總面積 10475平方千米(根據民政部《簡冊·2006版》)/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7.48萬人(2005年底)(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自然資源目前已發現的礦藏達66種,占河南省已發現礦種的60%。已探明儲量的有50種,其中保有儲量居全省前3位的有31種,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有色金屬及能源礦產基地,潛在經濟價值達2700億元。黃(金)、白(鋁)、黑(煤)是該市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儲量、產量均為全國第二;鋁礬土總儲量達1.3億噸,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全國最好的高鋁耐火原料基地;原煤儲量達26.9億噸。三門峽西的溫塘溫泉日排水量達6000噸,水溫高達62℃,內含42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靈寶是我國六大蘋果出口基地之一,蘋果年產量已達到6億公斤;靈寶的大棗,盧氏的木耳、猴頭、香菇、板栗、獼猴桃,澠池的仰韶杏和牛心柿餅等在全國都極負盛名。盧氏山區還有「天然中葯庫」之稱。三門峽煙葉是我國各大煙廠搶手的優質卷煙原料,有「代雲煙」美譽。歷史文化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2002年,三門峽就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21世紀城市規劃、管理與發展」援華項目,這也是我國北方唯一一個被列入該項目的城市。 每年入冬以後到次年初春這段風寒雪飄的季節,三門峽這座美麗的城市總會迎來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鵝。 在三門峽庫區廣闊明澈、碧波盪漾的湖面上,成千上萬只白天鵝自由自在地飛翔、飄游、嬉水、覓食,安詳地休養生息。這些聖潔的仙鳥,或飛、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態,構成一副副動人的畫面,成為三門峽一道亮麗的景觀,招引四方遊人爭相觀賞,絡繹不絕。 據研究人員考證,這群白天鵝來自西伯利亞,她們之所以每年如期來到三門峽越冬,是因為三門峽山川秀麗,湖面廣闊,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廣大人民群眾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樹立了良好的保護生態的意識,並採取了得力的保護鳥類的措施,創造了人與鳥和諧相處的優越環境。 三門峽也因此有了「天鵝城」的美譽。
⑤ 三門峽免費景點有哪些,三門峽哪裡好玩
三門峽免費的好玩景點有黃河丹峽旅遊風景區、豫西大峽谷風景區、靈寶娘娘山、虢國博物館、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1、黃河丹峽旅遊風景區
黃河丹峽,位於三門峽市澠池北21公里黃河岸邊,地處豫晉兩省五縣交界處。省級地質公園,整條峽谷由紅色石英砂岩構成,從谷底到崖壁全成紅褐色。12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峽正是滄海桑田的有力見證,峽谷還能看到當年海洋波浪沖刷留下的石印。
整個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匯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堪稱世界峽谷奇觀、中國最美的峽谷之一。
⑥ 河南三門峽這個城市如何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於我市實際,確立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經濟,構建區域特色經濟體系的發展思路;突出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構築九大產業鏈條,使三門峽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成為河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35.2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33.1億元,年均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202.3億元,年均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9.8億元,年均增長9.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匯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63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5.7%。進出口總額達到1.5億美元,年均增加2350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6.5億元,年均增加6.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484.5億元,比"九五"時期累計投資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後勁。
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結構趨於優化。五年來,第一產業在總量增加的同時,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 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個百分點。經濟作物比重達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個百分點,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林果、畜牧、煙葉等八大地方特色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全市農業開始向規模化經營、區域化種植、標准化生產方向轉變,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初步形成。第二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鋁、煤化工、黃金生產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產業的產品鏈條進一步拉長,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五大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左右,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間,交通運輸、倉儲及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下降,郵電通信、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2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9%;入庫稅金達到10.9億元,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5.5%。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高起點編制了符合市情特點的《三門峽城市總體規劃》和《三門峽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城鎮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市布局趨於合理,"一主兩副一點"的城鎮格局已經形成,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鎮化率達到39.3%,高出全省8.6個百分點。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增加到40萬人。澗河治理工程、沿黃(河)公路、西區的規劃和建設、陝州大道、310國道立交橋的建成,將一城三區有機連為一體,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車站改造、澗河公園、湖濱廣場、陝州風景區、高陽山風景區、虢國博物館、南山公園、天鵝湖風景區、青龍澗河和倉龍澗河蓄水大壩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及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凸顯了自然山水生態城市風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供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凝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義馬和澠池城區相向對接發展,東部組團式城市雛形顯現。靈寶市成功創建為全國縣級優秀旅遊城市,北區開發初見成效。盧氏縣通過洛河灘區治理拓寬了城區面積,並獲得了國家綠化城市認證。
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國有企業、農村稅費、糧食流通、投融資、財政、行政審批制度等各項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0%以上,在全市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率先在全省實行投資項目核准制、備案制,成立了財政統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環境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引進省外資金200億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1億美元,引進美國傑德、英國開曼、香港先鋒等20餘家世界著名企業到我市投資興業。「十五」期間,全市與國外20餘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科技往來關系,有165家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經營權,五年累計實現出口創匯4.63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6.4倍,年均增長43.7%。機械、電子、鋁合金轎車輪轂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濱果汁、天元鋁業成功實現境外上市,金渠集團在柬埔寨王國取得黃金開采權,義煤集團、靈寶黃金股份公司等進軍西部地區,「走出去」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推廣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五年累計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500餘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9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1項,省級近20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左右。全市擁有各類人才達到9萬人。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普九」提高目標順利實現,五年累計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23.7萬平方米,改造各類學校518所,小學、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均達到100%。三門峽市一高、靈寶市一高、三門峽市一中、靈寶市實驗高中成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五年累計改造鄉鎮衛生院40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救治水平進一步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4.5‰,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環保、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3萬人,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年控制在4.5%以內。「兩個確保」得到鞏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率、社會保險費代繳率均達到100%。建立了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險種齊全、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險體系,2005年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98%以上,失業職工參保率達90%以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長6.3%。五年累計脫貧7.9萬人。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職工27901人,其中專任教師23590人。直屬學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職工1850人,其中專任教師1422人。
(一)基礎教育:共有學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學917所、幼兒園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學190013人、幼兒園40519人;教職工25419人,其中專任教師21978人。
(二)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6所,其中高等職業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職工1852人,其中專任教師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機構(掃盲班)234個,教職工99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
(三)民辦教育:全市共有民辦性質學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學3所,幼兒園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辦培訓機構141個。
二、主要工作成績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確立農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提高師資水平,強化內部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教育局2000年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市教育系統2001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榮獲全省推進「兩基」成果獎,1997年至2006年連續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獎。
(一)「兩基」工作成效顯著。按照「實事求是、積極進取」的方針,強化政府行為,加強教育督導,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2000年,6個縣(市、區)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目標。實現「兩基」工作目標後,市教育局堅持「突出重點、全面提高」的原則,不斷加大「兩基」鞏固提高力度,「兩基」工作達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學階段人口入學率達100%,初中、小學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掃盲鞏固率達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兒教育發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達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長200.37%。市一高、靈寶市一高、市一中、靈寶實驗高中跨入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獨立設置幼兒園在園幼兒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長131.85%;學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別達到了84%、61%;市實驗幼兒園、陝縣實驗幼兒園跨入省級示範性幼兒園行列。
(三)職業教育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1998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4230人,開設有供用電技術、建築工程技術等23個專業;中等職業學校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專業5個,為我市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實用技術人才。「十五」以來,全市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班12850餘期,推廣實用技術110餘項,培訓青壯年農民、回鄉知青140多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近16萬人。
(四)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全市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經費超過4.8億元,新建校舍58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學校佔地面積達76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達277.5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初中食堂81個,涉及面積3.3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萬平方米,涉及614所學校,共投入資金11182.57萬元。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投入資金3566.4萬元,建成教學點152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008個、計算機教室118個,4月底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為1200所農村中小學開通了中央電教館衛星教育資源庫。加強圖書儀器建設,教學儀器價值超過2億元,圖書575.7萬冊,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隊伍素質明顯增強。近年來,深入開展了師德師風大討論、先進事跡巡迴報告等系列教育活動,建立了教師師德檔案,廣大教職工普遍樹立了敬業愛崗、以德立教的良好職業道德規范。同時把深化「名師」工程和校本研修、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載體,全市現有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名師283名、骨幹教師 898名;全市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會力量辦學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全市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發展到205所,在校生超過4萬人,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辦學體系。
(七)教育投入不斷增長。2001—2005年,教育部門的辦學經費總投入分別為45250萬元、50372.3萬元、52915.5萬元、60704.4萬元、81090.8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動力」的教學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學相互促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五」以來,全市有6425人(次)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106人獲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大獎;涌現出223名省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
編輯本段科技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市的科技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民科技進步意識顯著提高,科技發展社會環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時科技工作以技術創新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優化科技發展環境、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人才戰略和加大科技投入為主要措施,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科技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力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在科技計劃管理方面始終遵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技教興市、工業興市、強工富農」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加快發展」主題和「結構調整」主線,積極組織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為三門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發展動力。全市共實施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項目1633項,投入資金24.16億元,新增產值36.35億元,利稅6.89億元,研製開發新產品348種,先進適用技術546種,同時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把全面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質量的關鍵性措施來抓,開創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門峽市啟動了實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加快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門峽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通知」、「關於印發三門峽市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優惠扶持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業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有88種產品被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產品。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扶持項目4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扶持項目1項,國家生產力中心信息化建設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項,同時組織實施了三門峽藍雪實業有限公司電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門峽天元鋁業集團有限公司60萬只/年鋁合金輪轂、三門峽龍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18項;組織實施市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6項。這批項目已實現總投資5.96億元,共落實貸款4.28億元,已獲省、市兩級貼息2253萬元,實現產值6.29億元,利稅1.36億元。截止目前全市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應用開發活動的企業46家,研製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15種。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7.0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2.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億元;利稅從2000年的0.93億元預計增加到2006年的4.68億元;出口創匯從2000年的310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萬美元。
在農業科技方面,把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深入貫徹《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強化領導為保證,以實施六大農業科技行動為重點,以擴大科技開放為動力,以科技示範為引導,以增加投入為支撐,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經濟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煙葉等八大農業特色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2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農業增加值33.1億元,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38%上升為46.7%,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推動力量。組織實施農、林、牧良種科技行動,優化農業品種結構。近五年來引進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種達240餘個,建立無公害及綠色蘋果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無公害蔬菜等基地30餘個,年增加效益7000餘萬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為重點,積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在生物脫毒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飼料、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計算機在農業上應用等領域有了較大進展。投資300多萬元先後建設和開通了黃河農網、三門峽科技成果網、科技信息「戶聯網」、「 農家寶」信息系統、三門峽科普影視在線,使現代科學技術、科技信息、科技知識和專家智慧與農民實現對接。圍繞農業及農村開展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及科技交流活動,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訓基地,開展星火人才培訓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12595餘期,受訓人數總計37.6萬人次。積極強化科技示範基點建設,狠抓科技示範帶動戰略,全市先後建立省科技示範鄉鎮6個,市級科技示範鄉鎮20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基地)50個,科技示範村362個,各類科技示範基點1259個,專家大院建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2000多個,會員達12萬人
在科技成果與專利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共獲得科技成果獎713項,其中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53項,市級科技成果獎560項;申請國家專利998項。
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三門峽市科技隊伍也日益壯大。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5911名,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72名,中級科技人員10951名。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三門峽地處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 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陝州老城風景區(陝州公園);風光旖旎、 景觀險勝、古跡遍布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遊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14條旅遊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總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級以上公路618公里,縣鄉公路及村級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達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萬人擁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個鄉(鎮),1362個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連霍高速公路、國道310線和209線為主動脈,以南閆路、三洛路、鄭盧路、洛盧路、西鐵路等5條省道為主幹線,以農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交通網路,實現了東西暢,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達能力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我市道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門峽市汽車站、三門峽市東風汽車站、澠池縣汽車站等8個運輸場站;汽車維修廠(站)538家,其中一類維修廠(站)10家,二類維修廠(站)62家,三類維修廠(站)466家。擁有省際客運線路49條,市際客運線路84條,縣際客運線路82條;全市擁有營運汽車11223輛,其中客運汽車1287輛,貨運汽車9936輛。基本實現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環境。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三門峽曾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置三川郡,西漢為河南府,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陝州後一直延續至明、清。
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建設,於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省轄地級市。1962年改為縣級市。1986年1月又調整為地級市。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原洛陽地區的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設93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11204個村民小組。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三門峽市總人口2177428人;湖濱區 288746人、澠池縣 328947人、陝縣 343863人、盧氏縣 356431人、義馬市 136543人、靈寶市 722890人。
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11月4日,三門峽市召開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撤並鄉鎮和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三門峽市全市原轄76個鄉鎮,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撤並鄉鎮工作實施意見的精神,全市凈撤鄉鎮12個,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撤並後全市鄉鎮總數為62個。澠池縣:撤銷池底鄉並入陳村鄉,撤銷西村鄉並入果園鄉,撤銷篤忠鄉並入天池鎮,撤銷西陽鄉並入仰韶鄉。湖濱區:撤銷崖底鄉並入交口鄉,撤銷會興鎮並入磁鍾鄉。義馬市:撤銷千秋鎮、常村鎮,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陝縣撤銷大延窪鄉並入觀音堂鎮,撤銷柴窪鄉並入王家後鄉,撤銷東凡鄉並入菜園鄉,撤銷宜村鄉並入西張村鎮。靈寶市撤銷東村鄉並入寺河鄉,撤銷程村鄉並入陽平鎮。會議要求,撤並鄉鎮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結束,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結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2個街道(其中3個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備案)、27個鎮、35個鄉,117個居委會(其中1個由開發區管理,估計也未備案)、1362個村委會,114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7.48萬。(數據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
⑦ 三門峽的歷史背景
歷史 背景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⑧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
1、豫西大峽谷AAAA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河西林場)位於靈寶市西部,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活立木蓄積量85.9萬立方米。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