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韓廣華
Ⅰ 韓廣華怎麼寫才好看
(韓廣華)字可使用行書或者草書。
(行書)給人自由活潑的感覺。
(草書)給人放盪不羈的感覺。
(韓廣華)蔡雲漢簡體行書寫法和中國龍新草體寫法:
Ⅱ 平頂山建市50周年的變化有人知道嗎
樓上說太多了,
我簡單說,平頂山建市50周年的變化就是:
街上多了幾幅關於慶祝建市50周年的廣告。
別的沒什麼了。
Ⅲ 平頂山興州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拜託了各位 謝謝
12月28日上午,平頂山市興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新址奠基典禮在湛河區北渡鎮石廟村南隆重舉行。湛河區委書記李豐海、區長丁林平、政協主席王章記、區委常委黨辦主任韓廣華、區委常委統戰部長亢根柱、副區長喬衛民等領導出席典禮。 平頂山市興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原是生產槍彈的三線軍工企業,九十年代,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興州廠由軍工轉為民品企業,由魯山遷址平頂山市湛南路西段建廠興業,為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2002年底經過改制,成為湛河區骨幹民營企業,該廠在經濟建設中逐步發展壯大,為湛河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平頂山市興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在湛河區北渡鎮石廟村南建設平頂山市興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新廠址,總佔地面積51000平方米。一期項目實施後設計年產圓錐磙子1億粒。二期形成十條完成的中型圓錐磙子軸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400萬套,產品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的p5精度。兩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年產值可達到8000萬元,年利稅可達2000萬元。將為湛河區乃至全市的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Print
Ⅳ 鷹城平頂山的發展歷程
平頂山市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現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時代,這里是應國。史籍最早見於公元前1324年,《左傳》、《詩經》、《史記》等書皆有記載。唐朝詩人元結,南宋名將牛皋,明代醫學家滑壽,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翟,清代文學家李綠園,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白朗,葉姓華人始祖、史稱葉公的政治家沈諸梁都生長於此地。歷代文人墨客孔子、李白、韓愈、顏真卿、劉希夷、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等或為官斯地或漫遊此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陽縣,縣境有高陽山,縣治在今高陽里。1957年由葉縣、寶豐二縣析置平頂山市。平頂山以山峰平頂為名。
平頂山境域古為豫州地,殷商時期,居住著應、桀部落。西周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春秋戰國時期,分屬韓、魏、晉、鄭、楚。秦統一後,分屬潁川郡、三川郡和南陽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北部仍屬潁川郡。晉析潁川郡置襄城郡,平頂山屬河南郡、襄城郡、南陽郡。南北朝時,先後分屬魯陽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順陽郡、漢廣郡。
隋朝時,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許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頂山境域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民國初年屬河洛道、汝陽道,後分屬豫南道、豫東道、豫西道。
新中國成立後,平頂山地區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1953年國家大規模開發平頂山煤田,1954年成立平頂山煤礦籌備處,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許昌專員公署平頂山辦事處,下轄東高皇、大營、西高皇、井營四個鄉。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平頂山市,屬省直轄市,下轄二鎮四鄉,即諸葛廟鎮、西高皇鎮和大營鄉、東高皇鄉、井營鄉、姚孟鄉。1958年,市區設立了五個街道辦事處,城市建設開始起步。1960年撤銷寶豐縣,將原縣屬行政區域劃歸平頂山市,次年又恢復寶豐縣制,仍歸許昌專署領導。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實行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河南省領導為輔。1968年3月,恢復平頂山市,仍為省轄市。1969年設置新華區和衛東區。1971年建立西區。1977年舞鋼區劃歸平頂山市,1979年舞鋼區又劃歸許昌地區管轄。1982年,舞鋼區重新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9月,分屬許昌地區的魯山、寶豐、葉縣三縣劃歸平頂山市管轄,1986年2月有將許昌地區的襄城縣和郟縣、洛陽地區的臨汝縣劃歸平頂山市。
1988年6月,撤銷臨汝縣,設立汝州市。1990年9月,撤銷舞鋼區,設立舞鋼市。二市均為河南省計劃單列市,由平頂山市代管。
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118號)同意將平頂山市郊區更名為湛河區。1996年12月,襄城縣又劃歸許昌地區。1997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11號)設立平頂山市石龍區。至此,全市轄四縣(魯山縣、寶豐縣、葉縣、郟縣)、四區(新華區、衛東區、湛河區、石龍區),代管汝州市、舞鋼市,全市共有99個鄉(鎮)、25個街道辦事處,299個居民委員會、2584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平頂山市總人口4804924人; 新華區 337733 衛東區 274444 石龍區 53499 湛河區 235227 寶豐縣 473287 葉縣 838691 魯山縣 822541 郟縣 533168 舞鋼市 313089 汝州市 923245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5年,平頂山市鄉鎮區劃調整,撤並5個(原出處為9個)鄉鎮。舞鋼市撤銷王店鄉,並入尚店鎮管轄,尚店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安寨鄉,並入棗林鄉管轄,棗林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山縣撤銷土門鄉,並入背孜鄉管轄,背孜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寶豐縣撤銷觀音堂鄉,並入大營鎮管轄,大營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石龍區撤銷南顧庄鄉,設立相應街道。撤並後,平頂山市全市有93個鄉鎮、39個街道;平均每個鄉鎮人口為5.19萬人,平均面積為84.75平方千米。
Ⅳ 河南省臨如市平頂山馬川鎮天河村 有這個地方嗎
抗日戰爭時期,鄲城是革命聖地,抗日將領彭雪楓、張愛萍、魏鳳樓、李子木等都曾在鄲城開展革命工作,現存有彭雪楓新四軍游擊支隊整訓紀念館、紅軍碑、張又銘紀念亭。 「中國書法之鄉」鄲城人尤愛書法藝術,書家名人輩出,墨寶璀璨閃爍,歷史上董其昌、王鐸曾客居鄲城,在這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劉澄之等一批有影響的書法家。鄲城現有國家級書畫會員15人,省級會員59人,一批中青年書法人才成績斐然、矚目書壇,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中國戲劇之鄉」戲曲藝術蓬勃發展,首次將河南墜子搬上戲劇舞台,繼而形成大型墜子劇種。鄲城縣藝術團排演的《五世請纓》、《杜鵑山》、《朝陽溝》等獲得省、市戲曲大獎數十項,業已申報「中國戲劇之鄉」。 鄲城海納百川,文化多元發展,位於縣城東15公里的中原民俗園,集農、工、商文化為一園,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 「老牙人祖公園」老牙人祖公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後因文化大革命被 老牙人祖廟(1張)毀。1997年當地群眾發籌款進行復建。公園內綠化全覆蓋,擁有廟宇數十座,古碑,古樹,古墳等令遊人目不睱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節這里會舉行具有百年傳統的廟會,吸引著周邊地區縣市數十萬遊人,這里也是一個展現伏羲文化的舞台。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鄲城縣
縣境屬黃淮平原,地處黃河沖積扇南緣。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稍呈傾斜,坡降為七千分之一,地勢平坦,土質粘重,適宜多種農作物及林木生長。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流經境內,地下水位較高,並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開挖的溝渠,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率高,排灌比較方便。 鄲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長。年平均氣溫14.6度,年平均日照時數2258.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陽輻射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佔59%。年平均無霜期223天,80%的保證率為202天。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截止2008年4月底,境內省、縣、鄉道公路總里程10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轄區內有省道3條,通車里程138.6公里;縣道6條,通車里程159.7公里;鄉道18條,通車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條,里程262公里。2007年底該縣所有行政村全面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境內大橋1座131.6延米,中橋30座1712延米,小橋87座1779.5延米。 但是,由於該縣是農業和人口大縣,也是省級貧困縣,財政底子薄,基礎差,交通歷史欠賬多,公路等級標准低,路網結構不合理,且農村公路建設重建輕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還比較滯後,境內不通高速公路,不通國道公路,不通一級公路,不通水路航運,不通准軌鐵路,也沒有水泥公路,雖有70年代建設的窄軌小鐵路,現已名存實亡,運輸能力低下。不少縣鄉公路毀壞嚴重,有的即將斷行。全縣交通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 編輯本段資源概況縣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既有亞熱帶生物,又有北寒帶生物,可謂天賦獨厚,物產富饒。植物方面,僅糧、棉、油、煙等主要農作物,就有29屬、240多個品種。糧食以小麥、玉米為主。1983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定為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紅薯生產歷史修久,栽植普遍,高產穩產,原為食用佳品,現為經濟作物。曾遠銷東北各省和新疆等地。煙草發展迅速,年種植面積8萬畝左右,畝產烤煙150公斤,品質優良,1984年被定為華中煙葉開發基地縣。水生植物的吳台蓮藕,以節長、粗壯、脆嫩、味甜著稱,清代《鹿邑縣志》早有記載,是當地土特產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內販外運,不絕於市。野生和栽培的葯用植物也很多,收獲量較大的有荊芥、生地、薄荷、栝樓、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達189種,年提供商品葯材80萬公斤,為省中葯材生產基地。動物方面,牛、馬、騾、豬、羊、雞、鴨、鵝、兔的飼養極為普遍。大家畜以黃牛居多,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為南陽黃牛及其雜交種,抗病力強,繁殖率高,耐粗飼,不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秸稈養牛示範縣,項目通過省級驗收。鄲城被授予「河南省秸稈養畜先進縣」和「河南省畜牧推廣先進縣」。范項山羊均為槐山羊,其板皮稱為「槐路皮」(又稱「漢口路板皮」),1976年以來連續10年每年收購出口10萬張以上,1978年被河南省定為山羊生產基地縣。1980年、1981年收購量均超過30萬張,獲國家對外貿易部、農牧漁業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頒發的獎狀。1983年在北京「全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專廠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展出,深受有關部門和外商贊揚。桑蠶飼養也較有名,1977年收繭量曾達到5277市擔,在河南省名列榜首。此外,還擁有較豐富的害蟲天敵資源,據調查,共有燕子、黃鼠狼、貓頭鷹、蝙蝠、青蛙、瓢蟲、蜘蛛、草青蛉、赤眼蜂、步行蟲、螳螂等25科、182種,對發展農作物的生物防治非常有利。
鄲城縣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傳說中,鄲城是老子煉丹成功的地方,取【丹成】諧音鄲城。今鄲城縣地域,西周時屬厲(音lai)、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音hu)縣和項縣。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唐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未變。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屬歸德府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民國3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 ,至民國19年(1930年)廢除。民國30年(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1965年6月增設周口專區,鄲城縣改屬周口專區至今。
鄲城縣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鄲城,原是一個不足200戶人家的小集鎮。建縣後,拓寬城區,整修街道,發展交通,加強基本建設,面貌大大改觀。如今,這里是70年代建設的窄軌小鐵路許(昌)鄲(城)線的終點站,干線公路有商(丘)臨(泉)路、漯(河)雙(溝)路在此交匯貫通,每天班車穿梭不斷。北至北京、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商丘,西通周口、許昌、漯河、平頂山,南抵新蔡、息縣、駐馬店、信陽、廣州、深圳,東達徐州、亳州、太和、阜陽、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縣村村通電、村村通電話、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市話交換容量達1.6萬門,農話容量達2萬門,移動通訊基本實現了無縫覆蓋,交通通訊十分便利。縣城主要街道都加寬取直,鋪設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一項項現代化設施隨之興建,工廠區煙囪林立,機聲隆隆;商業區網點密布,商旅雲集,還有許多學校、醫院、影劇院錯落其間,頗顯繁華。這個昔日的偏僻小集,現已演變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備的現代化特型城鎮。
鄲城縣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伴隨著鄲城建縣50年光輝歷程,勤勞智慧的鄲城人民團結奮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使鄲城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走工業興縣,發展新型工業的道路,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該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日新月異。 2002年,鄲城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6.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3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1.9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產值12.1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3.6元。全縣財政收入1106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8.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68億元,年末銀行存款余額22.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20億元;銀行各項貸款余額26億元。 地形、土壤、水文、氣候等有利因素,為當地各種生物的繁衍成長,尤其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良好的條件 。近幾年來,鄲城加強了以打井配套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目前擁有大型深眼機井23340眼,平均60畝地一眼井,機、電、井配套24930套,在連續乾旱的情況下10天可澆一遍,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農業資源鄲城是富庶之地,資源豐富。鄲城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現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棉花生產百強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紅薯、中葯材、煙葉等,年產小麥6億公斤,玉米3億公斤,棉花3700萬公斤。紅薯種植歷史悠久,高產穩產,年產4800萬公斤,紅薯「三粉」遠近聞名;中葯材種植面積10萬畝,煙葉等經濟作物20萬畝。養殖業以豬、槐山羊、黃牛為主,年出欄生豬120萬頭,槐山羊58萬只,黃牛12萬頭,是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鄲城是工業大縣,門類齊全。鄲城縣工業基礎好,企業改制早,近農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食品、紡織、化工、醫葯四大支柱產業,涵蓋熱電、液糖、乳酸、制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紅薯加工等工業門類,擁有自主出口權企業27家,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河南財鑫集團是國家大型一類企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百強工業企業;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強工業企業,年產乳酸10萬噸,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其中DL-乳酸產量居世界首位;鄲城天豫經貿公司年產紅薯澱粉、紅薯粉絲3萬噸,榮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目前,鄲城現有工業企業與山西晉煤集團、江蘇東華集團、杭州博多公司、北京和惠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合資合作項目達10多個。 經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工業集聚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分食品、化工、輕工三大園區,具備製造、物流、商貿、居住、行政、輕工六大功能。現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建成日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1座、標准化廠房14座、區間道路10公里、人行道20公里、路燈600盞、管網20公里、高低壓電線10公里,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 鄲城圍繞「強抓工業,提升農業,關注民生,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思路,實施工業強縣、開放帶動主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狠抓工業園區建設,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序中較上年提升29個位次,多項發展指標位居省市前列。鄲城堅持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推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傾力打造最佳創業環境和投資窪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固定資產投資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實行一事一議。 人力資源鄲城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加工產業成本低,常年富裕勞力35萬人,現有職業技術培訓機構29家,年培訓機械加工、車工、電氣焊、制衣等技術工人10萬多人,是河南省外派勞務輸出基地縣。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鄲城縣轄8鎮11鄉3個辦事處和1個工業區(汲冢鎮、寧平鎮、宜路鎮、南豐鎮、吳台鎮、錢店鎮、石槽鎮、白馬鎮、城郊鄉、雙樓鄉、胡集鄉、汲水鄉、虎崗鄉、巴集鄉、東風鄉、張完鄉、丁村鄉、李樓鄉、秋渠鄉、新城辦事處、洺南辦事處、洺北辦事處、東工業區) 編輯本段著名人物周勝周勝,1961年生,河南鄲城人,1981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理化專業,2001年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和學歷。現任揚州職業大學、揚州廣播電視大學和揚州職工大學校長,教授,東華大學和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 魏新魏新:周口鄲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現為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方正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正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方正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2005年集團銷售收入245億元。
鄲城縣
柴建方柴建方:1943年生,河南鄲城人。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寧夏書畫院副院長、寧夏書協副主席、賀蘭印社社長。中國書協二屆理事、西泠印社社員、』99中國百傑書法家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書法藝術家。 孫學敏孫學敏:教授,在讀博士。1963年生,河南鄲城人。1985年鄭州大學經濟系畢業,2004年3月攻讀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學習西方經濟學、經濟決策學、數量經濟學。先後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鄭州大學商學院碩士導師,西方經濟學學科帶頭人。曾任國際經濟與西方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國際貿易系主任、鄭州大學MB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鄭州大學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 寒心寒心:原名:張國華,男,1982年生,河南鄲城人,<>雜志社特邀記者; <>特約創作員,2000年騰王閣杯全國文學作品大獎賽少年組一等獎,2000屆香港環球書法比賽銀獎得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書法家協會會員。有當代"小張顛"之稱。主要作品<>、< 英雄頌>> <> 。 馬艷麗馬艷麗:英文名:Mary Ma ,女,1974年生,河南鄲城人。1991年 河南省賽艇比賽冠軍。1995年 上海首屆國際時裝模特大賽冠軍。1996年 上海青年崗位能手、上海青年突擊手。1998、1999年 』98、』99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時尚大獎-中國十大名模首席」;2000年 被評為中國國際時裝周時尚媒體評委年度四大時尚人物之一。 趙康乾趙康乾:鄲城縣寧平鎮鴿子籠村人,1980年生,畢業於鄭州師范學院,曾任寧平小學四年級語文代課教師,現任東莞龍大朗明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著名青年作家,職業經理人,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渡》長篇名著。 劉金山劉金山:男,1971年出生,河南鄲城人,200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乘數效應差異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性研究」等各級課題5項,發表論文30餘篇,博士論文《轉軌時期需求變動與需求政策研究》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於祖煥於祖煥:男,1963年2月生,河南鄲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學 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所獲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所獲博士學位;在子流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論文相繼發表在國內外相關雜志上,並受到國外同行的關注和引用。 張振福
鄲城縣
張振福:1967年生,河南鄲城人,1987年畢業於河南沈丘師范美術專科,後進修於河南教育學院藝術系,畢業後分配至鄲城縣城郊中學任美術教師,現為河南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張振福的泥塑作品有寫實的,也有誇張的,例如《東家長西家短》、《鄉村理發員》、《家鄉戲》、《賣貨郎》、《盛世歡歌》等,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充滿鄉土氣息,造型出神入化,獨具匠心,讓觀賞者一直沉浸在朴實的柔美之中。泥塑作品《共讀西廂》獲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美展一等獎;《快樂的日子》獲河南省第四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鼎獎;《黃土地》入選河南省第十屆美展獲銀獎;被評為「河南泥人張」。 朱岫峰朱岫峰:男,漢族,1941年6月生,河南鄲城人,1971年4月入黨,1960年9月參加工作,中牟農專畢業,中專文化。曾任淮陽縣副縣長、縣委副書記、項城縣縣長、商水縣委書記,1987年9月任周口地區行署副專員,1994年任周口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2000年8月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籌備組副組長,2001年1月任周口市人民政府正廳級幹部。 李天文李天文:男,漢族,農歷1974年11月生,原籍河南鄲城縣秋渠鄉李堂村,1997年6月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專學歷,中級職稱,國家CEAC網路應用工程師,文學、曲藝、書法愛好者,國學教育倡導者之一,業余作家。先後任《河南鄉鎮企業報》編輯記者、河南科技出版社編務助理、鄭州中原區第二中學特約計算機教師。著有回憶錄《夢的季節》,散文集《風中的玫瑰》,小說《無聲的叛逆》、《落定》、《人在江湖》,詩歌《望歸》、《我心飛翔》、《飄盪》、《玻璃心》等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漢置鄲城縣,在今永城縣境。按「鄲」奉為「單」。鄲縣應是原來以「單」為名的城堡,西漢置縣加「邑」。據《漢書·地理志》:「鄲,莽曰單城。」城為邑,故改單為鄲。 2000年,鄲城縣轄9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51994人,其中:西城區 70687人、吳台鎮 64473人、南豐鎮 52680人、白馬鎮 71148人、寧平鎮 56054人、宜路鎮 60617人、錢店鎮 71281人、汲冢鎮 66684人、石槽鎮 53984人、城郊鄉 64950人、虎頭崗鄉 58166人、汲水鄉 57941人、張完集鄉 56490人、丁村鄉 52981人、雙樓鄉 42930人、秋渠鄉 52731人、東風鄉 39357人、巴集鄉 55212人、李樓鄉 53821人、胡集鄉 4980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鄲城縣轄9個鎮、11個鄉:西城區、吳台鎮、南豐鎮、白馬鎮、寧平鎮、宜路鎮、錢店鎮、汲冢鎮、石槽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張完集鄉、丁村鄉、雙樓鄉、秋渠鄉、胡集鄉。 目前,鄲城縣轄3個辦事處、8個鎮、11個鄉、1個工業區:洺南辦事處、洺北辦事處、西城區辦事處、吳台鎮、南豐鎮、白馬鎮、寧平鎮、宜路鎮、錢店鎮、汲冢鎮、石槽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張完集鄉、丁村鄉、雙樓鄉、秋渠鄉、胡集鄉、東工業區。 編輯本段相關內容鄲城縣豫劇團 沿革:前身系鄲城縣實驗豫劇團,1965年初改稱現名。在原基礎上添置、更新了舞台裝置 、服裝道具,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陣容整齊,行當齊全。團長范永言,著名 武生曹彥章為其台柱兼副團長。其他主要演員還有於雪香、李新芳、林士奇等 。1966年後,古裝戲服裝、道具被毀,劇團改稱文工團。1978年後, 經過恢復整頓,排演了《逼上樑山》等劇,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如王世民 、於得民、陳得珍等。 鄲城墜劇 鄲城墜劇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河南墜子演員吳宗儉、馬艷秋等活躍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帶,1956年為支援新建縣的文化建設,商丘市曲藝劇社遷到鄲城縣,改名為鄲城縣墜劇團。之後,墜劇在鄲城得到快速發展和提高。1983年,由著名編劇李紅喜創作的現代墜劇《嫁母》(又名《特殊媒人》),在河南省廣播電台錄播後,又在全國播放。當時,作為新劇種,墜劇的影響擴大到全國。 1987年,由於受電影、電視、歌舞沖擊,墜劇發展舉步維艱。在劇目少、演員少、無專場演出的情況下,鄲城縣墜劇團合並入該縣豫劇團,該劇種瀕臨滅絕。為搶救墜劇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文化局日前成立了領導小組,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請來吳森、吳三妮、閆其良等墜劇傳人錄制節目。同時,斥資購買大量樂器,如:墜胡、笙、二胡、三弦、鼓、鑼、鈸等,並將高標准地編排一些新的墜劇節目,使這一瀕臨滅絕的戲劇奇葩得到繼承和發展,回到正式的舞台上。
Ⅵ 平頂山的歷史!
1、平頂山為古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故平頂山又稱鷹城。平頂山市古為豫州地。殷商時期,為應、桀部落,西周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
2、秦統一後,平頂山境域屬潁川郡、三川郡和南陽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北部仍屬潁川郡。
3、隋朝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郡、許州郡、襄城郡,宋元起止明清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
4、民國初年屬河洛道、汝陽道,後分屬豫南道、豫東道、豫西道。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頂山地區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平頂山市,為省轄。
6、1960年,撤銷寶豐縣,將原縣屬行政區域劃歸平頂山市,次年又恢復寶豐縣制,仍歸許昌專署領導。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實行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河南省領導為輔。
7、1968年3月,恢復平頂山市,同年3月,經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河南省軍區黨委批准,成立平頂山市革命委員會。
8、1981年11月,成立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市革命委員會。
(6)平頂山韓廣華擴展閱讀:
平頂山市地形地貌
地勢西高東低,呈梯形展布。地貌類型多,山脈、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齊全。西部巍峨的伏牛山、層巒疊嶂,中部、東部為丘陵、平原。
西部以山地為主,多數山峰海拔500米—1000米,部分山峰海拔在1000米—1600米,最高山峰是魯山縣西部邊界的堯山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東部以平原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間,分布著高低起伏的丘陵。從南北看,大體有三列呈北西—南東展布的山地夾兩組河谷平原。
Ⅶ 平頂山煤田()
平頂山煤田位於河南省中部,分布在平頂山市的市區及所轄葉縣、襄城縣、郟縣、寶豐縣境內。北接禹州煤田,西連韓梁煤田,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40公里,是我國重要的優質煙煤基地之一。
煤田內現有井田及煤礦18處,即平頂山一礦、二礦、三礦、四礦、五礦、六礦、七礦、八礦、九礦、十礦、十一礦、十二礦、十三礦、寺溝小井、平龍普勘區、首山普勘區、十三礦外圍、香山煤礦。此外,還有一些小煤窯。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二疊系,共含煤9組,43—53層,最多可達88層。其中,可采和局部可採煤13層。山西組二1煤、二2煤為普遍可採煤層,上石盒子組四2煤、四3煤、五2煤為大部可採煤層。煤種以肥煤、氣煤、焦煤為主,其次為瘦煤。
平頂山古時即有小窯採煤,所採煤層為上石盒子組薄層煤,始於何時無據可查。據新編河南省志煤炭工業志載:「雍正年間,平頂山腰有關家、陳家、山西李家3處煤窯。嘉慶年間,平頂山吳寨村任宗義開豎井一對,深各約100米,煤炭產量多、質量好,日收銅錢數斗。」同治年間,葉縣志載「平頂山採煤,東南郡邑多賴此而炊。」上述記載說明,平頂山的煤在清代屢有開采。但平頂山位於寶葉襄郟四縣交界地帶,採煤業僅可供附近農民燒飯,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該地一直比較荒涼。
1938年9月,河南地質調查所派技士曹世祿調查魯山、寶豐、臨汝、郟縣等處煤田地質,調查范圍涉及今平頂山煤田,著有《葉縣平頂山煤礦地質》。但是,此次調查時間甚短,范圍也小。根據民采小窯情況認為,該地只有煤礦儲量12.5萬噸,無大規模開采價值。
1946年,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急需機車燃煤,鐵路局與郟縣民生煤礦公司籌備合組寶葉煤礦公司,特邀河南地質調查所進行調查,曹世祿於11月再次前往。這次,調查較第一次細致,認識也大不相同,其編寫的《河南寶豐縣煤田地質簡報》刊登於《河南省地質調查所三十五年度工作簡報》中,認為東部產煤區在擂鼓台、平頂山一帶,西部產煤區在張八橋及大營等處,煤層已知開采者9層,有煙煤、半煙煤、無煙煤,估計儲量為6250萬噸。擂鼓台、平頂山一帶為今平頂山煤田范圍,張八橋、大營屬今韓梁煤田。
在初步認識到平頂山一帶的煤有希望後,河南地質調查所所長張人鑒與曹世祿一起於1947年在寶豐縣姚孟鄉東姚家嶺和黃山寨間定下第一批鑽孔,並於7月14日安裝好第一台鑽機正式開工。使用的鑽機是河南地質調查機構擁有的第一部以柴油機為動力的鑽機。該鑽孔於當年12月份鑽至117.04米後,因鑽桿用盡而停鑽。共見煤2層,厚度分別為1.95米和0.42米,在1948年出的《河南省煤礦志》中估計該煤田儲量為1億噸左右。1949至1950年上半年,又打鑽孔2個,深度分別為177.64米和188.37米,共見煤13層。其中,便於開採的煤2層,厚1.98米和1.77米。深部煤層限於當時鑽機條件無法探到。1947—1950年,共打鑽孔3個,總進尺483.05米,為以後對該煤田遠景的評估和大規模勘探提供了有用的資料。
1950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需要,河南省人民政府特邀河南藉地質學家馮景蘭、張伯聲來豫調查地質礦產。馮、張兩教授與河南地質調查所全體技術人員共同組成豫西礦產調查隊,於6月19日至30日對平頂山煤田進行了12天調查。由馮景蘭執筆編寫了《河南寶葉襄郟平頂山煤田》報告,報告中地形地質圖由韓影山、閻廉泉等測制,鑽孔柱狀圖由曹世祿等編繪。這個報告在進行地層與煤層對比和構造研究的基礎上,估算埋深500米以內煤儲量達7億噸,500—1000米煤儲量4億噸。馮景蘭的報告中,設計鑽孔60多處。建議「應速深鑽詳測,以為大規模開采之依據。」並著重指出:「平頂山煤田可能證明是黃河以南最大的煤田,並可能發展成為我國黃河以南數一數二的大煤礦。……本區煤質佳、儲量多、距武漢近,可能發展成華中鋼鐵廠最重要的燃料庫。」這次調查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195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副主席牛佩琮特為調查報告寫了緣起,稱這次調查「測成1;1萬寶葉襄郟煤田地形地質圖,明示地質構造,詳估儲煤總量,肯定其經濟價值,是這次工作者和政府的一大收獲」。
1951年,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令中南地質調查所派人前往核實,由開封分所的韓影山和長沙分所的劉元鎮共同前往調查,編著了《寶葉襄郟平頂山煤田地質》,結論與1950年的調查結果無大出入,但認為儲量可能還大,估計為13億噸。
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剛開始執行,中南地質局四○一隊就於9月在平頂山成立了,王先鋒、李汝生先後任隊長,韓影山任技術負責人。為確保找到急需的煉焦煤煤田,10月又成立了四○三隊對禹縣煤田開展普查,後因工作證實不適於煉焦而暫時作罷。1954年11月,大連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室編出《葉縣平頂山礦區煤質分析資料》,證實平頂山的煤適於煉焦,因而加速對其勘探。1955年初四○三隊撤銷,其技術負責劉元鎮調到四○一隊與韓影山共同負責技術工作。同年6月,由劉元鎮、韓影山執筆編寫出河南省第一份資料齊全的正規的煤礦勘探報告,即《寶葉襄郟煤田平頂山礦區地質勘探報告書》,提交工業儲量2.5億噸。當年8月,即為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平頂山礦區是河南省第一個系統地打了大量鑽孔的礦區,鑽孔80個,總進尺24000米左右,取樣、化驗、水文地質工作都很詳細,並初步開展了測井工作。1954年,地質部地球物理勘探管理處組織了地質部第一個測井隊,與四○一隊配合進行煤田電測井,或為河南省物探工作的開端。
1956年,四○一隊改名為平頂山煤礦勘探隊,繼續提交了平落礦區精查地質報告、龍山廟和郝堂礦區勘探報告。到1957年元月,又提交了馬棚山、高皇廟礦區勘探報告。這些勘探報告為平頂山建設成中原煤炭基地提供了資源依據。1957年3月26日平頂山市正式宣告成立。
1957年7月,平頂山煤礦勘探隊又改稱河南省地質局平頂山地質隊,到1958年3月再更名為豫西地質隊,在繼續提交了香山寺和紅石山礦區勘探報告後撤離了平頂山,那時平頂山市已初具雛形了。該隊從1953年9月成立起至1958年撤離止,共提交平頂山煤田工業儲量9億噸以上,為平頂山一礦、二礦、三礦、四礦、五礦、七礦、十礦、十二礦、香山礦等井田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1959—1967年期間,平頂山煤田先後由河南省(中南)煤田地質局一二五(一○一)隊、一二六隊及物測隊進行勘查。一二五(一○一)隊(技術負責李志堅)對平頂山—龍門口、辛店、九宮山等區進行普查找煤。物測隊配合礦區勘查開展了地震和電法勘探,推測辛店斷層以東、首山以南有隱伏煤系地層。一二五(一○一)隊劉乃壩依據物探資料在辛店斷層以東、首山以南隱伏區發現了辛店含煤區(現平八礦),獲新增儲量2億多噸,並初步查明煤田北翼九宮山含煤區(現平十三礦),提交了4億噸普查儲量,為煤田東延北擴做出了貢獻。一二六隊(技術負責陳義方)對八礦、九礦進行了勘探,對香山寺礦進一步做了工作。此外,平頂山礦務局對六礦進行了補充勘探。這期間,共提交工業儲量約7億噸。
1975年,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地質一隊(技術負責景金城)編寫了十三礦(原九礦東部)精查補充勘探報告,提交儲量2.62億噸。1978年河南煤田地質公司地質四隊(主任工程師劉乃壩)編寫了十三礦(西部)精查勘探報告,計算儲量總計達5.37億噸。1984年,因設計首採的七4煤只達詳查程度,需再做工作,就由河南煤田地質公司地質四隊(總工程師朱澤恩)對十三礦進行了二次補充勘探,探獲設計首採的七4煤精查儲量4479萬噸。1987年,平頂山礦務局提交十一礦勘探報告。1988年,煤炭部一二九隊提交一、四、六礦深部擴勘地質報告。
截至1991年底,平頂山煤田累計探明煤炭儲量52.35億噸,保有儲量48.18億噸。平頂山煤田原煤產量達2000萬噸以上,居河南省各煤田首位。
平頂山煤田的發現和大規模開發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緊密相連。當地古時雖有小煤窯,但只採淺部,產量又少,不引人注意。1947—1950年的調查和普查鑽施工,為煤田的發現提供了線索。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急需找到合適的煤炭資源以作工業發展的能源,遂促成馮景蘭、張伯聲兩教授的豫西之行。以馮、張兩教授和河南地質調查所技術人員組成的豫西礦產調查隊詳測剖面,致力於地層和煤層的對比及地質構造的研究,特別注意從總體上把握煤田的規模。馮景蘭教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淵博的學識深入分析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肯定了煤田的遠景,並命名為平頂山煤田,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他們和豫西礦產調查隊的工作成為大規模組織地質隊伍進行煤田勘探的先聲。至1953年,國民經濟初步得到恢復,大規模經濟建設提到了日程上,煤質好、交通便利、距華中鋼鐵基地武漢較近的平頂山煤田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勘探的重點目標之一。1953—1958年,四○一隊的勘探工作提供了第一批進行大規模煤炭開采所需的工業儲量,平頂山煤田的價值被肯定,使長期以來荒涼貧瘠的寶葉襄郟四縣接壤的平頂山一帶迅速改變了面貌。一座座礦井相繼建起,大量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一個以煤炭資源為依託的新興城市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今天的平頂山市已經發展成為有數十萬人口、年產2000多萬噸原煤,擁有煉焦、電力、紡織、化肥、化纖等許多行業的欣欣向榮的工業新城。
地質勘探工作者在平頂山市的建立與發展中,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鑒於地質工作者對平頂山市的卓越貢獻,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地質礦產部決定在平頂山市建立紀念碑。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於1991年元月17日欣然命筆,為紀念碑寫了「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的題詞。這紀念碑是紀念、是表彰,也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是對從事平頂山煤田勘查的地質工作者的鼓勵,也是對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所從事的事業和成績的肯定。平頂山煤田這個中原中部大地的能源寶庫的發現史和平頂山市這個新興城市的蓬勃發展史就是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的最好的例證。
Ⅷ 第十五屆華杯賽平頂山賽區預賽成績
1、小學組平頂山賽區進入決賽名單(103)人
馬英航 王思聰 沙竹音 劉德發 楊德銘 馮晨 張博源 杜暢 孫啟航 周佳勇 趙子昂 楊任汀 齊培源 蔡姝嬈
劉孜路 程雯 焦子越 周子鈺 張淑華 孫坤 蘇墨馨 李瑋 任文軻 曾琥 蔡浩宇 石浩楠 郭紫燕 靳鈺瀅 王昱博 林子堯 楊雨潼 王樂怡 王子涵 趙澤昆 馬寅傑 羅楷文 牛一山 趙華威
譚浩楠 邢澤鉑 史曉棠 趙岩 呂夢園 李勇良 李瀟霖 游江澄 李素華 朱明旭 袁夢丹 宋念東 徐怡坤 朱褘康 張翔南 吳蕾帆 李明陽 吳喆彬 張淞博 張寧儀 李玉影 牛 源 曲順儀
李思雨 張夢圓 常峰 劉江卿 閆鑫超 周明磊 楊銳博 孫可慕 楊鈺博
姚嘉玲 常嘉涵 胡東乾 龐子龍 付新煜 孫勵瑋 張洗哲 王譽錦惠樂平 張浩然 劉雨晨 劉琳 楊顏菲 張浩祥 張彥格 劉恆欣 王韻銘孫俊傑 周笑雪 何昱瑩 趙全發 劉 博 楊 朔 蘇晨 劉佳儀 秦佩瑤 田何鑫 楊凱迪 張世禎 屈青珩 李函隆 景亞鑫 陳敬軒 武明輝
2、初中組平頂山賽區進入決賽名單(52人)
賀鑫 秦秀文 蔡欣彤
郭錦華 易歆 韓麗穎 陳新元 江辰野
陳冰瑩 劉穹 胡偌楠 常怡琳 戴俊婷 李堯 王家豪 丁寧 郭紫秋 王雨澤 邢懿鵬
王星辰 劉豐源 謝天賜
吳桐 李楚皓 張嵐 汲芃舉 汪文琪 陳博懋 張昊鵬 馬逸飛 張楚鈺 王彥娜 侯夢琪
侯澤辰 潘妍 門鼎巍 陳晨 譚瑩楠 於港蒲 張亞楠 王一真 劉柏根 張文星 趙樂 周學坤 黃子謙 吳晗 寧亞飛 陳豪傑 曾俊珺 於若蘭 李文涵
啊哈哈有我哦,我頂!!(任文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