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河灘
Ⅰ 三門峽理黃河灘遠嗎
三門峽緊鄰黃河!
Ⅱ (三)黃河中的島灘
1.太子島與娘娘灘
黃河從偏關老牛灣入晉,即進入嶂谷地段,到了河曲北緣才出嶂谷而進入峽谷。這嶂谷岸高150~200米,大陡崖均是石灰岩的水平地層構成,兩岸近於直立,谷寬100~200米,谷底全是灰岩出露,河身在谷底呈辮狀散流,在亂石灘上游流淌。
這段嶂谷在山西省境內長46千米,出口在河曲的劉家塔鎮之西。一出嶂谷,口上即有一石島迎流而立。這一出口稱龍口,這一石島叫太子島。相傳漢朝時期,皇後呂雉專權,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後生下漢文帝後怕被迫害,而將太子(文帝)藏於此石島上,所以稱太子島。石島高30~40米,岸陡峭,全由石炭紀的砂岩組成,頂面平緩,亂石雜草間有殘破古廟遺存。島寬70~80米,長400~500米。石島立於龍口,將黃河二分,北支流旱季與北岸相連,南支流是主航道,由浮橋溝通兩岸。
太子島
娘娘灘
太子島下游10千米,為著名的娘娘灘,它是一個泥沙沖積形成的沙洲,是傳說中的薄太後貶居之處,今有翻新的娘娘廟立於島上,外圍還有庭園、遊船碼頭。灘南水淺,汽車可涉水而過,灘北為黃河主航道,水清而深。沿此島上下游,有大量小沙洲分布,它們長幾百米到上千米,上面蘆葦叢生,其風光與銀川的沙坡頭相仿,只不過沒有岸邊沙丘。
黃河太子島的上游為早古生代地層分布區,形成狹窄的嶂谷,一進入太子島即為一個石炭紀盆地。砂頁岩抗侵蝕能力弱,被從嶂谷中急速沖出的河水沖刷成一個幾十平方千米的小盆地,嶂谷中泥沙一出峽谷,水流速度立即變緩,於是其中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下來,擁堵在河道中,形成一連串的沙洲,構成獨特的濕地風光。
2.臨縣磧口的「虎口磧」
臨縣的湫水河是黃河的一條小支流,長125千米,流域面積2000平方千米。就這樣一條不起眼的支流,竟然能堵住黃河,把黃河淤高近10米,在磧口村西形成1平方千米礫石灘,把原來寬300多米的黃河河道逼向西岸,只留下寬不足20米的激流灘,黃河在此咆哮著,激起1米多高的浪花,發出巨大的轟鳴聲。
臨縣磧口
這一礫石灘如今保留高度(從下游到上游)約6~7米,礫石大都為20~50厘米,大於1~2米者亦為數不少。它的體積在2千萬立方米左右,所以才能堵住黃河。當初應是壩高近10米的巨大堰塞壩。
很難想像,長僅百餘千米,平時流量只有1~2立方米/秒的河水,竟然瞬間有如此大的動量,能將2000萬立方米的砂礫沖入黃河。初步計算只有當特大暴雨(24小時降水200毫米以上)時,才可能沖下如此多的砂礫。而臨縣是個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僅529毫米,這種特大暴雨可能是千年一遇。從沖出口地貌看,湫水河南岸和黃河交界處出現幾十米高的石岸,其中倒石如今還呈稜角狀。那是被特大山洪所沖垮的岬角。之所以認為這一攔河石壩是湫水河沖積形成的,而不是黃河自己沉積形成,主要依據是湫水河上游出露大片變質岩地層,而黃河上游基本上全是沉積岩層,而今礫石中變質岩可佔1/4~1/5,所以礫石來源證明它是湫水河帶來的。
這一堵河礫石壩把磧口之上蓄成一個河寬500米、長2000米的靜水灣,成為黃河的優質渡口。磧口鎮因此而變得繁華,享有「千里黃河第一鎮」之譽。
臨縣磧口
3.河津禹門口的「龍門三激浪」
黃河從晉陝峽谷沖出,在汾河平原上形成巨大的洪積扇,寬20千米、長10千米。禹門口這一峽谷出口,情況與上游龍口出口相似,擋在出口右岸(西岸)也有一個小島。當奔騰的黃河水從上游沖下,先沖撞西岸,回過來又沖向東岸,最後沖向西側小島,然後奔向汾河平原。這三次沖撞,每次都會沖得山谷轟鳴,那裡堅硬的石灰岩山崖被沖出一個內深五六米的巨大「門洞」。人們根據出口前的三次沖撞引發激浪,將其命名為「龍門三激浪」。
河津禹門口
如今右岸小島已與右岸連成一片,大汛期時河水才會漫過「陸峽」,而使小島成為屹立河心的孤島。在西岸第一次沖撞的河心,水淺時還露出一片礁石。它是古時龍門瀑布後退過程中留下的遺跡。
如今龍門瀑布已變成激流,一般的鯉魚都可順利地游向上游,直達壺口。古時這里瀑布後退下切過程中一度只有1~2米高的低瀑,那時一般鯉魚是沖不過去的,只有身體十分強壯的鯉魚憑借快速「助跑」才可以越過低瀑布,但幾率極低,所以才有「鯉魚跳龍門」之諺語,那極少數跳過龍門的鯉魚,被冠上「可以成龍」的美譽。可以推算,20米高的瀑布,花了10萬年才消除,那麼留下的1~2米高的瀑布應該在1~2萬年內消除,那時被人們看到,所以留下「鯉魚跳龍門」的說法。這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古代的現實。
4.壺口瀑布下的孟門島
壺口瀑布孟門島
瀑布之下4千米的西岸,有一長百米、寬三十到四十米、高二十米的石質小島,它離西岸約60~70米,這便是孟門島,它是黃河水流從西側孟門山上硬切出來的,共花了三千年左右的時間。可見黃河水力的強大。
壺口瀑布組成的岩石是中生代的厚層砂岩,被燕山運動剪切成四四方方的石塊,岩石間水平方向上原來整體性被破壞,各岩石塊之間已失去了原本一體的內聚力,它們在強大水流沖擊下,很容易被一塊塊沖走,所以瀑布每年能以1~2米速度後退。它也導致三千年可以切出一個石島的奇跡。
這孟門島本來長度達200多米,幾百年中,靠上游的一百來米石島被流水一段段切開,沖垮崩塌,最近還有一段尚在島的上端(北端)之外一二十米處停留著,但此小島的迎水面那段已被刨得很細了,不日將垮下。
壺口瀑布除了孟門島之外,東岸還有一條瀑下走廊,它貼近現在河水面,長20多米,前端到主瀑的下方。廊高2~2.5米、寬2~2.5米。距岸邊十米左右,人工打小豎井,再挖隧道通向瀑下廊,建成給人以一觀瀑從天上來的觀景點。河水的側向侵蝕作用,可以掏空岸崖,從而硬摳出一條石廊來。它與貴州黃果樹瀑布有相似之處。但黃果樹瀑布發育在石灰岩上,那條瀑下廊是被地下水溶蝕出來的。而壺口瀑布的瀑下廊則是水的機械沖擊力沖出來的,兩者成因是不同的。
這一瀑下廊在1981年5月黃河乾枯幾乎斷流的季節,有人曾經鑽進去過,深入到瀑口正下方4~5米處,發現裡面水潭中有大量鯉魚被圍在那裡,他脫下長褲,滿滿地抓了幾十斤鯉魚才出來。
壺口瀑布石窩寶鏡
壺口瀑布兩岸還有一系列正圓形的石穴,它們直徑0.3~2.5米不等,一般都為50~100厘米大小,成群平嵌在砂岩層面上,盆深0.2~2米不等。它們原是平坦的石板,因為裂隙交錯造成機械強度的薄弱點,在水沖刷下,形成不規則小凹陷。當河水中砂石跌進去後被河水沖得旋轉起來,於是出現小而淺的小圓盤。一旦有較大的礫石陷入凹盆,只能在盆中急旋而跳不出這陷阱,於是越磨越大,越磨越深,終於形成一個仰面的臉盆狀,當其中有水時可以映出人的臉部,當地人給它起了個雅緻的名字——「石窩寶鏡」。
真正鐫刻「石窩寶鏡」的石窩在瀑布東岸,瀑口下百米處,緊靠岸崖邊。此景的學名為鍋穴,深2米,與岸壁相通,人可從下面仰望上面人臉部,這一「寶鏡」照出來的不是本人,而是別人臉型,具有偷換概念之嫌,但也別有風趣。
5.三門峽上石器之爭
1958年,黃河上第一座水電站落成,那便是三門峽水電站。
三門峽水電站
黃河由風陵渡折向東,到了三門峽,因為遇到花崗岩(實際上是閃長岩)所阻擋,河水把擋道的岩體切出三個大口,酷似河中立了三扇大門。從北岸向南岸依次稱人門、神門、鬼門,三門中間立兩大島,北為神門島,南為鬼門島。人門航行條件最好,過去行船幾乎都從人門通行;中間神門水流過急,行進有困難;南面鬼門不僅水急,且有灣部,河道又窄,船入此門等於進入鬼門。
唐開元年間,人工在北岸突出部開鑿出一條直線運河,用人工拉纖法,從「人門」的下游拉船而上,可以避開天然水道的迴流、旋渦、急浪、怒濤,安全地通向上游。
在大壩建設前清理庫區時,鬼門島上曾挖出仰韶時期到龍山時期的文物。部分考古學家得出結論,那時期先人已掌握渡船的技巧,所以可在島上生活,他們經常來回渡到兩岸去狩獵、農耕。
另一種意見認為,商代時,這個鬼門島與南岸連在一起,後來的河水把它們切去才成為島的。我同意此認識,先有居民後成島。先民沒有必要選擇條件如此惡劣的小島來住人,每天還有搖船或撐船之苦,更要冒著被風浪顛覆的危險。
三門島如今早被水庫淹沒而不見,下游三座石質小島還有兩處保留。一是作為大壩溢洪道的護牆前緣,坐落在張公石島上。好事者在石上畫紅線,標明山西河南之分界線。今有人行道通該島,供遊人前去游覽。另一是中流砥柱來歷的砥柱石,仍然挺立在壩下河道中間。但它已失去壯觀,周圍本來是滔滔洪波,這一石柱昂然屹立,頂住萬頃怒濤,故被人喻為性格堅強的壯漢,具有敢於直面困難而不屈的精神。如今大壩擋住了洪水,只有淺淺的露底的薄薄一層水面漫淹,它無助地突出在礫石灘上,失去了昔日雄姿。
中流砥柱
Ⅲ 誰知道郭小川的《三門峽》請告知。
誰說郭小川沒有寫過「三門峽」?
《三門峽》 郭小川
山還是那樣高,
湖還是那樣寬,
剛剛告別昆明,
滇池難道和我結伴下河南?
風卻是這么清,
水卻是這么藍,
明明在中原落腳,
為什麼又象遨遊——西子湖邊邊
不是滇池的水呀,不足滇池岸邊山,
滇池的山水,
哪有這兒土熱、土新、水味甜!
不是西湖的風呀,
不是西湖上的雲煙,
西湖的風光,
哪有這兒天高、雲淡、景色鮮!
來到了黃河灘——不見黃河面,
但見那濫流壩下,
噴雲、飛雪、開放白牡丹;
來到了三門峽——三門落深淵,
威風凜凜一條壩,
把峽谷變成一座馬蹄形的山,
舊梳妝台打碎啦,
「娘娘」住進丁新宮殿,
英雄的兒女,
用雙手將方園幾千里的明鏡高懸;
煉丹爐歇火了,
中流砥柱換了班,
水電站的電流,
就要乘風駕線走中原。
獅子頭垂下去啦,
混龍不再叫嘯滾翻,
神鬼失靈了.
禹王爺爺賦了閑,
勤快的姑娘,
在黃河水裡洗凈了雪白的衣衫。
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啊,
中華民族的搖籃,
於今換上新裝,
朝見社會主義的新市面;
招災闖禍的浪盪子啊,
橫沖直撞的瘋癲漢,
從此改邪歸正,
把一腔熱血付萬頃良田。
永別了,
濁黃的河流——水庫的祖先,
你已一去不返,
可有什麼教訓留給人間?
你呀,
一不怕符咒,二不怕神仙,
怕的是:
英雄們的意志壓倒了巨浪狂瀾
歡迎呵,
新生的長壩——大躍進的標桿,
你初到世上
可存下什麼永誌不忘的紀念?
你呀,
一不刻碑文,二不錄詩篇,
只記下:
巨人的腦汁汗液里埋葬了萬險千難。
我用心血作酒漿,
高舉杯盞,
祝賀我們的祖國,
通過了又—次嚴峻的考驗;
我以膽汁當墨水,
寫下誓言,
請求我們的時代,
把更重要的擔子放在我們的雙肩。
請看吧,
三門峽水庫就是我們的證件,
攔河大壩高過天,
也不及中國人民的信念,
相信吧,
三門峽做出最公正的判斷,
水庫容量大如海,
也不及中國人民的心田。
Ⅳ 三門峽黃河大壩什麼蓄水
三門峽大壩每年冬季蓄水,夏季放水。
Ⅳ 三門峽市旅遊景點有哪些
陝州地坑院、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三門峽大壩、虢國博物館、夏後皋墓等等。
Ⅵ 郭小川的《三門峽》
郭小川是寫了一首《三門峽》,刻在三門峽天鵝湖邊的石壩上。
《三門峽》 郭小川
山還是那樣高,
湖還是那樣寬,
剛剛告別昆明,
滇池難道和我結伴下河南?
風卻是這么清,
水卻是這么藍,
明明在中原落腳,
為什麼又象遨遊——西子湖邊邊
不是滇池的水呀,不足滇池岸邊山,
滇池的山水,
哪有這兒土熱、土新、水味甜!
不是西湖的風呀,
不是西湖上的雲煙,
西湖的風光,
哪有這兒天高、雲淡、景色鮮!
來到了黃河灘——不見黃河面,
但見那濫流壩下,
噴雲、飛雪、開放白牡丹;
來到了三門峽——三門落深淵,
威風凜凜一條壩,
把峽谷變成一座馬蹄形的山,
舊梳妝台打碎啦,
「娘娘」住進丁新宮殿,
英雄的兒女,
用雙手將方園幾千里的明鏡高懸;
煉丹爐歇火了,
中流砥柱換了班,
水電站的電流,
就要乘風駕線走中原。
獅子頭垂下去啦,
混龍不再叫嘯滾翻,
神鬼失靈了.
禹王爺爺賦了閑,
勤快的姑娘,
在黃河水裡洗凈了雪白的衣衫。
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啊,
中華民族的搖籃,
於今換上新裝,
朝見社會主義的新市面;
招災闖禍的浪盪子啊,
橫沖直撞的瘋癲漢,
從此改邪歸正,
把一腔熱血付萬頃良田。
永別了,
濁黃的河流——水庫的祖先,
你已一去不返,
可有什麼教訓留給人間?
你呀,
一不怕符咒,二不怕神仙,
怕的是:
英雄們的意志壓倒了巨浪狂瀾
歡迎呵,
新生的長壩——大躍進的標桿,
你初到世上
可存下什麼永誌不忘的紀念?
你呀,
一不刻碑文,二不錄詩篇,
只記下:
巨人的腦汁汗液里埋葬了萬險千難。
我用心血作酒漿,
高舉杯盞,
祝賀我們的祖國,
通過了又—次嚴峻的考驗;
我以膽汁當墨水,
寫下誓言,
請求我們的時代,
把更重要的擔子放在我們的雙肩。
請看吧,
三門峽水庫就是我們的證件,
攔河大壩高過天,
也不及中國人民的信念,
相信吧,
三門峽做出最公正的判斷,
水庫容量大如海,
也不及中國人民的心田。
Ⅶ 想知道: 三門峽市 河南省靈寶市故縣鎮黃河灘奶牛場 在哪
從靈寶坐,靈寶至故縣的班車,到蘆台下車,距離奶牛廠大概還有三四公里吧,叫個摩的給你送到就行了。
Ⅷ 三門峽有什麼名勝古跡
1、三門峽黃河公園
三門峽黃河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城區北部,東起茅津渡,西至209國道,南接北環路,北至黃河灘塗。公園總面積11168畝,其中陸地面積3668畝,水域灘塗面積7500畝,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總體布局為「一帶、三區、八大節點」 。
「一帶」為沿黃生態景觀帶,「三區」為東、中、西三大景區,八大節點依次為茅津古渡、會興華苑、桃源幽谷、蘆盪煙雨、雲台彩練、塬起金滔、明珠春暉和名果博覽。環形公路自行車賽道環繞公園,全長10.03公里。
2、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保護區,於2011年11月7日正式開館,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一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設三個專題展廳,第一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三次發掘的主要成果;第二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發現者、瑞典學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和中國其他地方的主要考古活動;第三展廳展出中原地區各個仰韶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的226件代表性文物。
3、燕子山森林公園
燕子山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境內,2006年12月27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定名為河南省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4776公頃。公園主峰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4、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
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西南, 又名女郎山,是小秦嶺山脈最東端。娘娘山總面積60餘平方公里,公司擁有28000畝的林權證,景區最高海拔為1563米,屬花崗岩地貌,它完整保存著距今25-30億年拆離斷層構造的地質遺跡,現已探名的礦藏達38種。
5、函谷關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