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駐馬平頂 » 三門峽魚民

三門峽魚民

發布時間: 2021-03-10 12:10:31

三門峽水庫事件

三門峽水庫好得不得了...

② 三門峽都有哪些風俗

三門峽的風俗民情列表;棚口道情皮影 豫西鑼鼓剪紙 、「和尚」頂燈
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寶道情皮影

靈寶道情皮影的產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當地已熱熱鬧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地官宦人家或秀才、舉人自拉自唱,後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後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形式,並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民間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工藝清湛,富於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藝術風格的有盧氏剪紙、靈寶剪紙和陝縣大營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的主要分類:一是傳統題材,主要有蓮花葫蘆、葫蘆戲蓮、魚戲蓮、蝶戲蓮、葫蘆娃娃、開口石榴、百鳥朝鳳、蟲魚花鳥等圖案,主要體現的是遠古人民對生命的崇拜的藝術表現。

綳 口

綳口藝術是古代民間傳統的編織藝術。太平藝術的象徵,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戶家自願籌集,展覽後仍歸原主。綳口可以時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繼出現。它結構靈活,易於反映變化著的時代,是反映集中心願的民間傳統藝術。

「綳口」產生於澠池縣東南天池鎮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東天池村為與張村爭請「白衣奶奶神」將「白衣奶奶廟」的廟會移到本村舉辦,將春節期間的神綳彩門集中起來,吸收各家之長,統一設計,精心組織,結構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形似城樓的大彩門,立於村頭,這種集體本村文化藝術的大型彩門就叫「綳口」。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縣東仁村,當地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該燈同數千根木桿串連排一方陣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梁桿作為燈柱,插在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柱之間用松,柏樹枝裝飾成燈壁並占綴紙花。出入口處搭成彩門,觀燈從入口處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燈壁亂闖,很難找到出口,猶如走出迷宮,左右迴旋,妙趣橫生。

舞 蹈

三門峽市的民間舞蹈,以獅子舞、龍竹舞、旱船舞、高蹺舞為主,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傳統節會中表演,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嘮子,流傳於三門峽市盧氏界北一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二)界南花鼓 俗稱過街嘮子。這種舞在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比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異,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兒童。

(三)陝縣花鼓 流傳於三門峽市陝縣一帶故而得名。每逢燈節、廟會活動時,「花鼓」在社火隊伍中間進行表演。

(四)三條腿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在「墜子」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的演技,又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形式比高蹺、平垛、墜子演技高難,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力量。

(五)澠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於山西平陽,後流傳於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較簡單,演出場地不拘,街道、廣場、台上台下都可。

(六)陝縣棒棒鞭 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演出時,人數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義馬獅子舞 起源於三國,盛行於南北朝。解放初期,獅子舞的表演一般是為了婚娶、節慶等,人們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頂燈 又名和尚頂燈。起源於東漢早期。流行於黃河三門峽(古陝州路)一帶。

(九)亞武天鑼 流行於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一帶。

(十)澠池推小車 流傳於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一帶,由二人表演

③ 三門峽哪裡有水族館賣魚缸、觀賞魚的最好是市場,一家門店不值得去。

搜索當地觀賞魚QQ交流群 在群里問一下就知道了 另外魚友和群里的商人也會出魚

④ 三門峽哪個飯店魚做的最好吃

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鎮梁村的酸菜魚,遠近聞名,魚都是剃了刺的。我的很多同學朋友還有老師都去吃過。

⑤ 三門峽黃河大壩都有什麼魚

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回、條答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

⑥ 什麼魚 我在河南三門峽盧氏縣

左邊那條鯽魚,中間翻白肚的是草魚,其餘的黃顙魚,,咱們那叫黃閣呀,黃界魚,還有的叫黃辣丁。。。這種魚營養價值高,,之前很少 這兩年這種魚泛濫成災。。。

⑦ 三門峽的傳統文化

河南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
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

相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位於長安、洛陽之間的陝州早受到影響,一時間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陽)講經,途經陝州,各寺主持、方丈聞訊跪道迎留講經。因其學問廣博,使聽者如醉如痴,當京都復旨催促,眾人才知誤了大事,連夜送高僧入京。時值正月,各寺僧眾百餘人,手持燈籠,隆重送別,引來不少群眾圍觀。佛教有一規矩,即見俗人便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可眾僧手提燈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為難之機,機靈和尚,從燈籠中取出燈碗來,放在頭上頂著,既能照明,又能騰出手來,高僧便口頌:「善哉!善哉!」眾皆效之。後來每逢正月,陝州城眾僧人便頂著碗燈,在城內講經數夜,招徠聽眾,光大佛門。久而久之,頂燈便在陝州城流傳下來。

「百佛頂燈」在元宵節前後表演,供群眾觀賞。

靈寶道情皮影

靈寶道情皮影的產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當地已熱熱鬧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地官宦人家或秀才、舉人自拉自唱,後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後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形式,並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民間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工藝清湛,富於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藝術風格的有盧氏剪紙、靈寶剪紙和陝縣大營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的主要分類:一是傳統題材,主要有蓮花葫蘆、葫蘆戲蓮、魚戲蓮、蝶戲蓮、葫蘆娃娃、開口石榴、百鳥朝鳳、蟲魚花鳥等圖案,主要體現的是遠古人民對生命的崇拜的藝術表現。

綳 口

綳口藝術是古代民間傳統的編織藝術。太平藝術的象徵,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戶家自願籌集,展覽後仍歸原主。綳口可以時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繼出現。它結構靈活,易於反映變化著的時代,是反映集中心願的民間傳統藝術。

「綳口」產生於澠池縣東南天池鎮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東天池村為與張村爭請「白衣奶奶神」將「白衣奶奶廟」的廟會移到本村舉辦,將春節期間的神綳彩門集中起來,吸收各家之長,統一設計,精心組織,結構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形似城樓的大彩門,立於村頭,這種集體本村文化藝術的大型彩門就叫「綳口」。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縣東仁村,當地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該燈同數千根木桿串連排一方陣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梁桿作為燈柱,插在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柱之間用松,柏樹枝裝飾成燈壁並占綴紙花。出入口處搭成彩門,觀燈從入口處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燈壁亂闖,很難找到出口,猶如走出迷宮,左右迴旋,妙趣橫生。

舞 蹈

三門峽市的民間舞蹈,以獅子舞、龍竹舞、旱船舞、高蹺舞為主,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傳統節會中表演,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嘮子,流傳於三門峽市盧氏界北一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二)界南花鼓 俗稱過街嘮子。這種舞在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比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異,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兒童。

(三)陝縣花鼓 流傳於三門峽市陝縣一帶故而得名。每逢燈節、廟會活動時,「花鼓」在社火隊伍中間進行表演。

(四)三條腿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在「墜子」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的演技,又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形式比高蹺、平垛、墜子演技高難,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力量。

(五)澠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於山西平陽,後流傳於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較簡單,演出場地不拘,街道、廣場、台上台下都可。

(六)陝縣棒棒鞭 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演出時,人數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義馬獅子舞 起源於三國,盛行於南北朝。解放初期,獅子舞的表演一般是為了婚娶、節慶等,人們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頂燈 又名和尚頂燈。起源於東漢早期。流行於黃河三門峽(古陝州路)一帶。

(九)亞武天鑼 流行於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一帶。

(十)澠池推小車 流傳於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一帶,由二人表演

社 火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均有社火活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娛樂性強。社火是一項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滑稽小品為一體的群眾性綜合藝術活動,內有高蹺、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鑼鼓等。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大鬧3天,俗稱「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壯年扮作騎士,騎頭系紅綢馬,沿社火路線往返跑三次,俗稱「擺青」。擺青後,正式出耍,隊形是馬隊(有地方稱「百馬」)前面開道,三眼銃兩面助威,鑼鼓彩旗方隊之後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前,中間是草垛(芯子),最後是墜子。香案、海螺、旱船隊伍少則幾百人,多達上千人。

(一)靈寶芯子 流傳於靈寶陽平鄉一帶。靈寶芯子分制竿與捏竿兩步。

(二)陝縣芯子 稱垛子,又稱背台。陝縣芯子是豫西地區民間舞蹈中比較古老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驚險的造型、優美的藝姿在社火隊的表演中別具特色。

(三)大營芯子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故而得名。墜子是在民間社火中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滑稽的壓軸節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觀眾,還可以用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上各種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

(四)陝縣跑馬舞 因流傳於陝縣一帶故而得名。該舞多於春節、元宵節喜慶時在廣場、街頭同獅子舞、墜子、旱船等節目一起表演。

(五)鶴蚌舞 起源於寓言「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濱區等地廣為流傳,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六)三門峽秧歌 流傳於三門峽市各縣(市)、區,是豫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一種是新興的民間舞,另一種是傳統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門峽市各縣(市)、區興起了新民間舞,它以民間舞蹈風格為基調,融入交誼舞、健美操、時裝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舉辦的「保險杯」老年秧歌舞比賽,各縣共12個代表隊參加決賽,人數近千人。

(七)盧氏社火 盧氏社火在演出時,隊形威嚴、整齊、形式壯觀。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馬。後面是旗隊,有旗牌和彩條旗,旗隊後面是四根一米多長的長銅號,其後是鑼鼓樂隊,再後就是:獅子、龍燈、旱船、背台、花鼓、竹馬、鶴蚌等節目同時表演,表演伴奏多為弦樂和打擊樂。盧氏社火從類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盧氏社火最常見的民間舞蹈是:獅子、龍燈、旱船、竹馬、十二象、背台、鶴蚌、抬垛等。

(八)靈寶社火 靈寶社火包括:高蹺、芯子、鑼鼓、倒騎驢、旱船、海螺、獅子、龍燈、推小車、大頭娃、探馬、後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蹺又分高(五尺)、低(三尺)兩種。靈寶市每個鄉、(鎮)都有社火隊,最具特點的是陽平鄉東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罵社火,通過挑鬥、嬉罵等各種形式來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

(九)陝縣社火 陝縣社火是三門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間游藝活動。其隊伍編排大致是:馬隊開道,規模最大的馬隊近百匹,人稱「百馬」;三眼銃放炮,震耳欲聾;旌旗先導,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接下來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先,平垛隊居中,墜子隊殿後,再後就是表演的各類節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馬舞、小車舞、九蓮燈等十餘個。

(十)義馬社火 義馬市社火的特點,是以工礦單位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節,義馬市組織有6個煤礦、3個大隊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社火隊,表演者一千多人,節目以獅子舞為主。

(十一)湖濱區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附近崖底鄉、交口鄉、會興鄉都要進城耍社火。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鄉耍社火的人數逐年增多,規模越來越大,節目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發展。除了傳統的民間舞蹈如旱船、龍燈、獅子、騎驢、鶴蚌舞、秧歌舞等節目外,崖底鄉向陽村的大型民間舞蹈「百佛頂燈」更是馳名中外,在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曾取得優異成績,被譽為「中華一絕」。

⑧ 三門峽市黃河有人釣魚嗎

在會興老渡口往東一點有人釣魚,河對岸山西境內三灣湖有人釣魚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