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的傳說故事
A. 三門峽天鵝湖的傳說
目前沒有傳說。天鵝湖是20多年前才修的,
主要是附近的天鵝比較多,嫌它們呆的地方比較少,
就在人工湖旁邊的濕地上又修了一個天鵝湖。
情況大致如此,匯報完畢。
要傳說的話,你也可以編故事,
為它添光添輝。
B. 三門峽名字的由來
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 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三門峽市域面積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6.87萬(2017年常住人口),轄2區(湖濱區、陝州區)、2縣(澠池縣、盧氏縣)、2個縣級市(義馬市、靈寶市)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產業集聚區,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2)三門峽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介紹
1、盧氏城隍廟
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間毀於戰亂之中。天順八年 (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災,至萬曆九年(1581)修復擴建,即成現有規模。
建國後多次撥款整修,廟院面貌一新。現存建築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間;左右香積廚各兩間;門前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
2、虢國貴族墓地
虢國貴族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總面積五十八萬平方米,在經文物部門鑽探的十四萬平方米內,共有各種貴族墓葬一百四十二座。其中,大中型墓葬十九座,車馬坑十二座,其它種類的祭祀坑五十餘座。
在已發掘清理的九座墓葬中,有國君墓二座,太子墓一座,姬妃墓一座,車馬坑二座。共出土銅、鐵、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類文物一萬七千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二百餘件,大部分鑄有銘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門峽
C. 關於黃河的傳說故事
1、傳說在古時候,有個叫馮夷的人,他一心想成仙,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便可化為仙體,於是就東奔西跑到處找水仙花。他經常需要渡黃河,自然會多與黃河打交道。就這樣,九十九天過去了,馮夷也已經吮吸了九十九天的水仙花汁液,他只需再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
誰知到了河中間,突然水面上漲,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了。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成為一名河伯。
2、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園峽中段黃河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百姓稱之為將軍柱,傳說這個將軍柱是魯班修建的。當年魯班周遊列國時,來到桑園峽邊上,為方便兩岸人民的來往,魯班把橋墩的位置選在了將軍柱的這個地方。從此,魯班早出晚歸,負責施工,半年過去了,橋墩在漸漸長高。
有一天,魯班的妻子送飯到岸邊,等了一陣不見魯班,便到岸邊看個究竟,誰知她在岸邊看見一個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著巨石,一個手拿著鐵錘在幹活,他的妻子哎呀一聲驚叫。魯班一慌,一錘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頭也飛到了對岸的山上,橋也就沒有建成。至今在將軍柱上有一個十分光滑的石頭,好像是整個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間則是脊柱,把石頭一分為二,好像是長期靠著休息時留下的。
3、相傳在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大海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大海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啊!」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大海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我的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
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餘,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
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一眼望不到邊,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豈不是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了,哈哈!」
4、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
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鯉魚跳龍門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像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5、傳說西海之中有一條修煉萬年的大蟒成精,聽說玉帝到下界巡視,前來討封不成,便竄人中原大河中興風作浪。到禹王時期,大禹率眾治水,發現巨蟒作怪,揮劍與巨蟒交戰七天七夜,終於斬殺惡蟒。蟒血流進大河,把河水都弄渾了,就成了黃河;百里蟒身化成蟒形山嶺,這就是邙(蟒)山,又叫邙嶺。
D. 三門峽傳說故事200字
好好學習,三門峽誕生的成語就有二十多個,這個中流砥柱你就先學習以下,以後要我再給你。
【中流砥柱】中流:河流的中央。砥柱:山名,在今黃河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中流砥柱,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用來比喻在動盪艱難環境中巍然不動,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鸝道元《水經注·卷四·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現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宋劉仙倫《賀新郎·壽王侍郎簡卿》:「緩急朝廷須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攔截黃河的大山劈開,留下三門、六峰。三門即鬼門、神門、人門,故曰三門峽。六峰為鬼門島、神門島、人門島、張公島、梳妝台及砥柱島。冬天水淺的時候,砥柱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砥柱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砥柱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於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觀砥柱,寫下「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詩句,命大臣魏徵勒於砥柱之陰。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為它寫了一首長詩,砥柱島上鐫刻了前四句「禹鑿鋒鋩石,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E. 有關黃河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
1、鞭打黃河
相傳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來到河南濟源一帶。由於他連日治水,奔波勞累,這時,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剛剛引過來的黃河水攔在鳳凰山下,就約了一個跟他一塊治水的夥伴,在一個山洞裡下起棋來。下著,下著,李耳忽然想起自己還沒把黃河水引過來。
李耳推開棋盤來到鳳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過來攔在鳳凰山下的黃河水,已經偷偷地從西面繞過潼關、風陵渡,向東直奔大海。水勢洶涌,奔騰咆哮,看樣子誰也擋不住它了。
李耳一見,心中十分惱怒。他立即生起烘爐,拿起鐵錘,在自己的膝蓋上打成了一根幾十丈長的大鐵鞭。接著,他拿著鐵鞭,邁開呼呼生風的兩腿,很快追趕上了波濤翻滾,奔騰呼嘯的黃河水。
李耳沖上前去,高舉鐵鞭,大喝一聲:「好你這條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搖地動,嚇的黃河水打著漩渦不敢再往前流,翻著滾兒發了岔。從此,黃河被李耳用鐵鞭打散以後,就乖乖地往東流去。
2、娘娘灘和太子灘
公元前192年,幾位大將率領著若干精壯武士,保護著一位身懷六甲的妃子秘密地出了皇宮,一路艱辛輾轉,來到了匈奴地界,突然,一條大河橫亘在眼前,在驚慌與絕望中,他們意外地看見了河中的小島,別無選擇,他們孤注一擲地在這里隱藏了下來。
然而他們依然心有餘悸,孩子降生後,聰明精細的妃子又將孩子轉移到另一個島上,或你來或她去給孩子餵奶,以防不測。12年後,從這個島上走出一位少年,返回皇宮,坐了龍廷。
他就是被後世譽為「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當年保護他們的大將有弟兄三人,說這三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廣、李文、李功。
劉恆登基三年後,將母後接回皇宮,並將這兩塊島嶼以及黃河以西千餘里灘地封分給李氏兄弟,任何人不得侵佔。據說這個「政策」一直延續了千餘年。娘娘灘和太子灘即因此而得名。
3、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稱河伯。他站在黃河岸上。望著 黃河水自西向東流,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始終不信。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河伯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歡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
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4、魯班修造將軍柱
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園峽中段黃河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百姓稱之為將軍柱。傳說這個將軍柱是魯班修建的。當年魯班周遊列國時,來到桑園峽邊上,為方便兩岸人民的來往。魯班把橋墩的位置選在了將軍柱的這個地方。
從此,魯班早出晚歸,負責施工,半年過去了,橋墩在漸漸長高。有一天,魯班的妻子送飯到岸邊,等了一陣不見魯班,便到岸邊看個究竟,誰知她在岸邊看見一個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著巨石,一個手拿著鐵錘在幹活,他的妻子哎呀一聲驚叫。魯班一慌,一錘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頭也飛到了對岸的山上,橋也就沒有建成。
至今在將軍柱上有一個十分光滑的石頭,好像是整個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間則是脊柱,把石頭一分為二,好像是長期靠著休息時留下的。傳說這就是魯班造橋時所留。
5、馮夷當河伯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成為一名河伯。
F. 河南三門峽 歷史故事
三門峽市位於黃河南岸、河南省西部,東鄰洛陽,南連南陽,西接陝西,北與山西隔水相望,下轄兩市一區三縣,為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門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時,這里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後來這里一度成為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設立了三門峽市。
悠久的歷史為三門峽市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打破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觀點,虢國車馬坑群的發掘使得我國的冶鐵歷史有向前追溯了一個世紀,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函谷關還是「紫氣東來」、「老子著《道德經》」、「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繻」、「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的發生地,始建於唐代的寶輪寺塔與北京天壇的迴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大佛寺的石琴同為我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
三門峽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生態環境良好。三門峽市北臨黃河,三面環水,似一座半島,有總面積到達三百多平方千米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尤其是到了冬季,數百隻由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越冬的白天鵝會停留在三門峽水庫濕地,成為三門峽市一道獨特而靚麗的地風景線。
G. 三門峽的5個歷史故事
我只給你找五個三門峽誕生的成語,多一個也不給,你下次再問五個的時候我再給,一直可以把你從小學問到初中:
【公孫白馬】 典出《公孫龍子·白馬論》∶「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公孫龍,姓公孫,名龍,生於公元前320年,卒於公元前250年,戰國時趙人,中國戰國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戰國時期,趙國一帶的馬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馬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一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到:「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講:「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常以雄辯名土自居,他娓娓道來:「『馬』是指名稱而主,『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里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雞鳴狗盜】裝雞叫騙人,裝狗叫行竊。指卑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齊涽王二十五年,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出使秦國,秦昭王立即拜孟嘗君為宰相。後昭王聽信讒言,取消孟嘗君的宰相職位並將他囚禁起來,打算把他殺掉。在危急之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使孟嘗君有機會出逃。至函古關正值夜半,關門已閉。秦國的法律規定:「日落閉關,雞鳴開關」。他的又一門客登上土台裝雞鳴,引起關內外的雞此起彼落地啼叫起來,守關的人就打開關門放走了他們。待秦昭王派的秦兵趕到時,他們已出關很遠。《漢書·游俠傳》:「繇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竟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終軍棄繻】 終軍,字子雲,西漢濟南人,少博學善辯,漢武帝時名臣。《漢書·終軍傳》:終軍嘗請出使南越,謂:「願受長纓,必羈南越衛而致之闕下。」越相呂嘉不欲歸順,發兵攻殺其主,終軍為漢使者,並受其害。時年僅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漢武帝時,十八歲的終軍去長安求取功名,經過函谷關時,關吏給終軍「繻」(一種帛質的出入關門的證件),終軍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棄繻而去。到長安後,上書言事,得漢武帝信任,官拜謁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廣西一帶)平叛。當終軍持著朝廷授予的節仗,浩浩盪盪至函谷關,當年給終軍發繻的關吏認出了他,給他手下的官兵說:「此使者原是此前棄繻後生!」 唐朝詩人胡宿《函故關》詩中贊道:「望氣競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
【秦趙會盟】 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公元前279年,秦在屢敗的情況下提議秦趙雙方在澠池相會,以期在談判桌上達到戰爭中未獲得的利益。宴會上,秦王脅迫趙王鼓瑟,並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當時,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直到宴會終了,秦王也未撈到絲毫便宜。最後雙方為表示和談成功,將兵器埋於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後人稱為會盟台流傳至今。古秦趙會盟台位於今澠池縣城西約1公里的澠水和羊河之間三角台地上。它以豐富的歷史內容,贏得了自唐代以來不少詩人、文士的吟誦,並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觀成為澠池古八景之首。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典出《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境)人,後移居湖城(今靈寶市境)。楊震學識博通,被譽為「關西孔子」。漢安帝時,楊震任荊州刺史,曾舉薦王密。後來,他調任東萊太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境)時,王密夜贈千金報答楊震舉薦之恩。楊震不肯接受,並責備說:「我知道你,所以我才舉你為孝廉;你卻不知道我是個清廉的官員。這是為什麼?」王密卻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很嚴肅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雪泥鴻爪】 雪泥:融化著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出自宋朝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蘇軾(子瞻)被任命為鳳翔府(今屬陝西)簽判,弟弟蘇轍(子由)從京城開封伴送到鄭州西門外,兩人才分手。蘇轍回到開封,便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寄給蘇軾。澠池是蘇軾此次赴任必經之地。五年前(嘉佑元年),父親蘇洵帶他們兄弟倆赴京應考曾經過澠池,路上馬死了,他們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對於蘇轍來說,他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只是由於參加科考未及赴任,故對澠池充滿懷舊之情,在寄給子瞻的詩中表達了這份懷念。蘇軾依韻寫了這首詩作為回答。五年的時間並不長,故地重遊,蘇軾卻發現這一偶然經過的地方已是物是人非。這首詩所寫的正是他對人生的感觸。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他通過比喻說明道,人生是一個遙遙無期的行程,所到之處全是偶然,留下的蹤跡是他自己顧及不上,也是無從顧及的。
H. 發生在河南的著名歷史典故或傳說
一鄭州篇:斷臂求法,養虎為患,熙熙攘攘,立竿見影,多行不義必自斃,眾怒難犯,東
道主,言不由衷,窮則思變,害群之馬,克勤克儉,燕雀焉知鴻浩之志;
二洛陽篇:逐鹿中原,程門立雪,披荊斬棘,挑肥揀瘦,滄海橫流,問鼎中原,運籌帷幄,
前倨後恭,一錐刺股,竊符救趙,漢魏文章半洛陽,七步成詩,才高八斗,樂不思蜀,洛
陽紙貴,河圖洛書,數典忘祖,眾志成城,罄竹難書,買櫝還珠;
三開封篇:驚弓之鳥,開卷有益,陽春白雪,明珠暗投,五十步笑百步,鐵面無私,杯酒
釋兵權,三人成虎,四分五裂,南轅北轍,游刃有餘,圍魏救趙,杞人憂天;
四平頂山:葉公好龍,近悅遠來;
五安陽市:充耳不聞,精忠報國,有膽有識;
六鶴壁市:愛屋及烏,酒池肉林,助紂為虐,信誓旦旦,盤根錯節;
七新鄉市: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因人成事,黃袍加身;同心同德
八焦作市:異曲同工,心有靈犀
九濮陽市:名正言順,孤注一擲
十許昌:空前絕後
十一漯河市:說文解字
十二三門峽市:中流砥柱,起死回生,吐哺握發,唇亡齒寒
十三商丘市:學富五車,撲朔迷離,江郎才盡,鵬程萬里
十四周口市:民為邦本,女媧補天,推心置腹
十五南陽市:三顧茅廬,擊鍾鼎食
十六濟源市:愚公移山
I. 三門峽的由來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
地處黃河流域母親河南岸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