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駐馬平頂 » 玄武岩台地平頂山尖頂山

玄武岩台地平頂山尖頂山

發布時間: 2021-03-07 07:57:06

『壹』 尖頂山、平頂山、台地哪個先形成的

尖,頂山平頂山團隊是哪個縣形成的呢?應該是尖頂山縣形成的。

『貳』 小興安嶺的山峰支脈


平頂山,位於鐵力市的桃山鎮(桃山林業局轄區)東南方向,介於新興、奮斗、南河個林場與雙豐、通河兩林業局交接處,是桃山與雙豐、通河毗鄰名山,亦是桃山境第一座大山。距桃山40公里,東南西北走向,長10公里,距新興林場12.5公里,距奮斗林場9公里,海撥1429米,由於山勢較高,植物受紅外線影響,多低矮匍匐生長,山頂樹木為偃松和草類。因山巔平直,故名平頂山。

小城牆砬子山,山高而陡,石峰較多,最高海拔為1223米,如城牆一樣橫卧在鐵力市的朗鄉林業局轄區小白林場西南部30公里處,故得此名。
大青山,位於正岔河林場施業區內,與小城牆碰子山遙相對立,海拔高度為1014米。

五花頂子山,海拔高度為1227米。東西走向,橫卧在鐵力市朗鄉林區六道溝林場南部。由於海拔高,初霜較早,其它山峰尚鬱郁蔥蔥之時,此山頂部卻已是五花山了,故而得名。
饅頭山,座落在鐵力市朗鄉林區三道溝林場施業區內,海拔1088米,山頂渾圓,酷似大饅頭,故而得名。
耳朵眼山,位於朗鄉林區折棱河林場施業區內、主峰海拔1166米,遠望其輪廓,與人的耳朵形狀相似,並以1條主溝向主峰延伸,故稱為耳朵眼山。此山地形復雜,木材採集和運輸的難度較大。
卡倫山,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154米。山間多樺、楊、柞樹和人工松林。
大黑山(黑河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罕達氣鄉南部的小興安嶺脊上,海拔867.4米。山頂渾圓、平坦,平坦面積達15平方公里。邊緣為興安落葉松環抱,中間岩石裸露,樹木稀少,地表被越桔、杜香、偃松、鹿蹄草覆蓋。岩石表面生長泥苔蘚類,植被屬大興安嶺植物類型,土質瘠薄。
南松木山,又稱「松木山」。位於黑龍江省孫吳縣西部向陽村北,與黑河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753米,是孫吳縣境內的最高峰。山勢較平緩,呈東西走向,面積約16平方公里。山體以花崗岩為主。植被垂直分布為3個帶:山麓為落葉松環抱,中間被松、樺混交林所覆蓋,海拔500米以上出現低等植物。
白鹿山,位於黑龍江省遜克縣克林鄉南部,屬小興安嶺山脈。相傳鄂倫春獵人曾在山中見過「白色鹿」而得名。山體東南——西北走向,長16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795米,是遜克縣境內的最高峰。白鹿山為庫爾濱河東源。山間多紅松、樺、楊等林木。

守虎山,位於黑龍江省嘉蔭縣南部與伊春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原為無名山,1960年冬,湯旺河林業局的採伐施業區延伸至此,因常有老虎出沒,工人不敢人山作業,林業局請來獵手5人,在山上守候3天3夜,捕獲1隻東北虎,另兩只逃遁,因此得名「守虎山」。主峰海拔787.9米,為嘉蔭縣最高點。東為結烈河河源,西為窩河、二清河河源。植被為原始紅松林。林中有珍禽、猛獸棲息。
觀音山,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嘉蔭縣境內,東臨黑龍江,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雄偉,海拔319.6米,面積28平方公里。觀音山名稱由來,一說,山上昔有觀音廟,故名「觀音山」;一說,遠看猶如一尊座北朝南的觀音像,故名「觀音山」,又名「佛山」。山勢由南向北遞增,勢若驚鴻,湧向黑龍江畔,臨江之處群峰聳立,高300米左右。乘舟憑欄仰眺,山峰形如巨椅,椅上似有觀音靜坐其上。山腳陡坡處有3個洞呈「品」字形排列,其上怪石嶙峋,藤蘿攀繞其上,草木叢生其間,大者名曰狐仙洞,深數米。植被為闊葉次生林,多為楊、樺、柞樹等。野生動物有駝鹿、狍子、野豬等。

保興山,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嘉蔭縣城東12公里的黑龍江畔,屬小興安嶺余脈,三面江水環繞,主峰海拔504.2米,面積45平方公里。北側臨江,山勢陡峭險峻,對岸為俄羅斯城鎮巴斯科沃。東側一山呈等腰三角形,狀如金字塔。盛夏登山可觀看變幻無窮的雲海和壯觀的日出。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資源豐富。

名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名山鎮西1公里處,北瀕黑龍江,海拔134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孤山聳立,非常明顯。清代稱「托蘿山」,蘿北縣名源於托蘿山。名山林木茂密,風景秀麗。山腳下黑龍江中有名山島,長2100米,平均寬250米,面積0.25平方公里。島上樹木茂盛,多有黃鼬、貉子、狐狸等野生動物出沒。

望雲峰,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境內,屬小興安嶺東緣。東距黑龍江20公里,登山頂可眺望黑龍江,曾得名「望江峰」。因山體特徵奇異,站在山上,雲霧縹緲,故改名「望雲峰」。海拔777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

北山,又名「鳳凰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城鳳翔鎮北2公里,屬小興安嶺余脈,海拔190米。山勢較緩,面積0.7平方公里。傳說,曾有鳳凰於此山頭飛起,長鳴一聲,飛向梧桐河。山前鳳翔鎮由此得名。此山南臨哈蘿公路,北連綿延的山區,為蘿北縣城的屏障。
敖包山,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訥河市二克淺鄉境內,嫩江左岸,屬小興安嶺余脈。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拔216.4米。山勢緩和,風景秀麗。

朝陽山(五大連池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朝陽鄉中部,屬小興安嶺山脈。山勢呈東西走向,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峰巒疊障,溝壑縱橫,林木叢生,以柞、樺、楊樹為主。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猞猁、飛龍鳥等。盛產蕨菜。

二克山,位於黑龍江省克東縣城北2公里,為火山丘。由兩座對峙山峰組成,因而得名。山體由玄武岩構成,海拔430.7米,呈東南——西北走向,面積1.2平方公里。表層為沉積的風砂土,下層為火山灰。南坡為人工松林,北坡為自然林。山上曾有廟宇多處。二克山西北5公里處的金城鄉古城村,是金代「蒲峪路」故城遺址。

老白山,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東境,小興安嶺主脈南坡中部,青黑山西側,因山峰積雪時間較長而得名,海拔1068米。北有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體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山巒起伏,山間森林茂密,主要樹種有紅松、雲杉、冷杉、黃菠蘿、水曲柳、柞、椴等十餘種。珍貴的中葯材有黨參、刺五加、五味子和木耳、蕨菜、猴腿等山特產品。林中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獐子、狍子、黑熊、野豬、松雞、飛龍鳥等幾十種。大豐河發源於老白山南麓。
摩天嶺,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湯原縣西北部與伊春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支脈。因山勢突兀高峻而得名。山巒方圓4平方公里,主峰兀立於群岳之中,極頂平坦,海拔846.3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山上多為針闊混交林。為湯原縣西北部群山中的最高峰。

青黑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湯原縣與伊春市、鶴崗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南段支脈,南北走向,綿延百餘公里,層巒疊嶂,逶迤蜿蜒,平均海拔750米。主要山峰自北而南有小白山、金頂山、摩天嶺等,主峰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由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山色呈青黛,故名「青黑山」。山間多楊、樺、雲杉、紅松等林木,野生動物有鹿、熊、狍子、野雞等。

將軍石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鶴崗市南境,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雄偉,山頂有一巨石突起,形似一威武的將軍,故名。

驛馬山,俗稱「野馬山」。位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北扼哈(爾濱)蘿(北)公路。驛馬山,是一座孤山,山體平地拔起,北側陡峭,南側平緩。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333.3米,面積約8.5平方公里。植被多為闊葉林。山體東部有少陵河,西部有漂河,匯流於山南。山上建有60米高的電視轉播塔。

駱駝砬子,舊名「巴彥蘇蘇山」。位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縣城東北20公里,巴彥、木蘭兩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余脈,海拔540米。山勢陡峭,奇峰對峙,山體中凹,形似駱駝,以此得名。是大黃泥河和五嶽河的發源地,植被為闊葉林。登上山頂,可俯瞰縣城,遙望松花江。

蒙古山,又名「蒙古爾山」、「蒙古魯山」。位於黑龍江省木蘭縣城西35公里處,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險峻,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668.5米,面積75平方公里。西南一隅一峰突起,石壁峭立,西南角尤為陡絕;西有罅道,尚可盤行。中央平坦,約0.5平方公里,為金代古城遺址,故當地人稱其為「城子山」。是大、小石頭河和楊樹河的發源地。山上生長楊、樺、柞等闊葉樹。
交界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的通河縣北部與鐵力市東南部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1227米。呈南北走向,北部高峻,伸入通河縣境內漸緩,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有黑熊、狍子、狼等。是西北河、小東北岔河的發源地。
四平山(綏棱縣與慶安縣交界處),位於黑龍江省中部綏棱縣四海店鎮東與慶安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南坡,東北——西南走向,面積約5.5平方公里,海拔666米。四平山是綏棱縣境最高點,努敏河的發源地。山勢陡峭,植被層下為岩石。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鹿、狍子等。

桃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鐵力市內,屬小興安嶺山脈。山勢復雜,基本上是西北——東南走向,海拔442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3℃左右,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21℃左右。年平均無霜期128天,正常下霜日期為每年9月15日前後。年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間為198天。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但年際降水量相差較大。由於氣候適宜,雨量充足,自然生態良好,森林茂密,動物繁多。

大篝山(鐵力市朗鄉林區稱四平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鐵力市朗鄉林區勝利經營所南部,與伊春市帶嶺交界處,小興安嶺山脈南坡。面積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03.4米(一說海拔1178米 )。森林茂密,遠看一片綠色,故名。植被為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樺、楊樹等。 因山頂部平坦而寬闊,並有冰 湖終年不化。遠遠望去,山峰呈現較規則的梯形狀,故又而得名四平山。山頂部設有航空標志和帶嶺林業實驗局設立的30餘米高的電視轉播塔。山上有19座風力發電機組。

摩雲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木蘭縣東北部與通河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伸入木蘭縣境,東北延綿於通河縣,主峰海拔961.8米。因山勢高峻,山頂常雲霧繚繞,故名。是木蘭縣境內的最高峰,木蘭達河的發源地之一。山上林木蒼郁,多紅松、楊、樺、柞等樹。
元蘑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鳳山鎮北部,屬小興安嶺山脈,為大青山的主要山峰。呈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8米。山勢陡峭,巍峨壯觀,因盛產元蘑而得名。為六道河子發源地。植被以紅松、樺、楊等針闊混交林為主。野生動物有熊、狼、狍子、野雞、飛龍鳥等。
東大頂子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三站鄉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是一座獨立的山體,呈南北走向,面積約50平方公里,海拔631.7米。山勢平緩,是烏拉渾河的發源地。植被為柞、樺、楊等闊葉林,野生動物有鹿、狍子、熊、野雞、飛龍鳥等。西側有大通河和大通河水庫。1988年辟為國際狩獵場。

鏵子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岔林鄉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是一座獨立山體,西北一一東南走向,面積約85平方公里,海拔680.7米。因山峰形似鏵尖而得名。山勢平緩,植被多為次生闊葉林,有部分原始林。林子河的發源地。1988年在此山中採到重8.5兩重的人參。
圓帽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西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山體呈南北走向,海拔806.7米。山體上半部陡峭,下半部漫緩,形如圓帽頂子,故名。植被多為樺、柞、楊和水曲柳等林木。

煙囪山,俗稱「補天遺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迎蘭鄉千頃平川闊野之中,屬小興安嶺南麓余脈。是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形如煙囪,故名。山體呈東西走向,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1.25公里,海拔172米。是一座禿山,每逢陰雨連綿或冰雪消融之時,頂峰積水便從石縫飛流而下,形成圓周飛瀑。春季則有成群候鳥來此築巢,繁衍後代。

四塊石山,又名「月峰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與鐵力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主峰由四塊巨石疊起,故名。山體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979.5米。南坡陡急,北坡徐緩,面積6平方公里。植被為原始落葉松、紅松、白樺、柞樹等。四塊石分「東四塊石」和「西四塊石」。主峰比較開闊,山上有20多米深的岩洞3處。

五大連池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北部五大連池市境內,屬小興安嶺西側中段余脈。因1719—1721年(清康五十八年至六十年)火山爆發堵塞白河而形成5個相連的偃塞湖和周圍14座火山錐,故稱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火山群的噴發時代,從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動。由12座老期火山和兩座近期火山組成。即:老黑山、火燒山、葯泉山、卧虎山、筆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西焦得布山、東焦得布山、東龍門山、西龍門山、小孤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4座拔地而起的獨立火山錐,分布在7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海拔355.8—602.6米不等。多數有火山口,火山口深度從幾十米到百餘米不等;少數具有復合的多個火山口和多個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山湖。火山錐體坡度一般為10—20度,少數可達25一30度。火山口內的坡度一般比火山錐體坡度陡。火山錐體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和玄武岩構成。最近一次火山爆發而形成的老黑山和火燒山,噴發於1719—1721年,距今僅270年。

老黑山(五大連池市境內),位於五大連池市區北10公里,屬五大連池火山群,其北有近期噴發的火燒山,西、西南有早期噴發的南格拉球山和葯泉山,東臨五大連池。山頂呈黑色,故稱「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噴發,是我國少有的近期噴發的休眠火山。海拔515.5米,相對高度164米。底座直徑1600米;火山口呈漏斗狀圓形,直徑350米,深136米。火山口北側有兩個缺口,為火山熔岩溢出的通道。整個山體為黑色浮石、火山灰和熔岩堆積而成。表面由黑褐色岩石覆蓋,西南坡較陡,北坡較緩,生長樺、楊、柞等樹。山體四周是較為平緩的熔岩台地。北側裸露地表的大面積熔岩「石海」,浪峰疊出,氣勢磅礴。遠望一片汪洋,近看石濤洶涌,非常壯觀。呈帶狀分布向南流的熔岩,延伸17公里,形如巨大的長龍,被稱為「石龍」,也是老黑山的一大奇觀。

火燒山,位於五大連池市區北12公里,屬五大連池火山群,其南2公里有近期噴發的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與老黑山同期噴發,是我國近期噴發的休眠火山。噴發規模比老黑山小。因二次爆烈式噴發而使火山錐破壞,形如殘破瓦盆,故當地群眾稱「兩半山」。整個火山錐體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積而成。海拔392.6米,相對高度73米。底座直徑800米,火山口內徑450米,深63米。火山錐體南坡較陡,北坡徐緩。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錐四周較為平坦,大面積火山熔岩裸露地表。各種火山地質地貌現象保存完好,熔岩形成的石海,波濤洶涌,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葯泉山,位於五大連池市區西側,屬五大連池火山群。相傳昔有達斡爾族獵人在山下射傷一鹿,傷鹿涉及礦泉即愈,故將礦泉視為葯泉,葯泉山因而得名。為老期火山,是五大連池火山群中最小的火山丘,海拔355.8米,底座直徑550米;火山口呈圓形,口徑230米,深32米。火山口呈圓椅形,口內地勢平坦,西南側有一缺口,修有進入火山口的通道。錐體東南坡較陡,北坡較緩,生長有茂密的柞、樺林。火山口內昔有鍾靈寺,今於山顛建鍾靈亭。站在葯泉山最高點東緣可俯瞰五大連池市區全貌。

科洛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縣境內,屬小興安嶺西段余脈,東南60公里為五大連池火山群。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紀晚期多次噴發,形成23座火山錐和約35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火山錐分六列成東北——西南分布在長40餘公里、寬18公里的古老斷陷盆地內。火山群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錐並有火山口的有7座,即科洛南山、孤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卡山和481高地。火山口深度5—50米,內徑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對高度最高的為科洛南山,比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錐體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彈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附近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植被稀少,微地貌十分發育。
嘎叢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鄉二站村北,主要沿門鹿河谷分布,為晚更新世噴發。屬小興安嶺山脈。共有嘎叢山、大黑山、白山等4座火山錐,比較明鮮的有3座,呈北東向排列,為質形火山及熔岩丘,由玄武岩構成。其中嘎叢火山有火山口;白山海拔704.3米,是嘎叢火山群的最高峰。在其東部還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噴發。火山錐頂多被耐瘠薄、耐旱的雜草所覆蓋,山麓有大面積的興安落葉松生長。
白山,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鄉三站村北14公里,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704.3米。山峰突起,北坡陡峭,斷裂狀岩石裸露;南坡稍緩,是嘎叢火山群中的高峰。由於火山灰露於地表,遠看白色而得名。主峰無樹木生長,多被耐瘠薄、耐旱的雜草覆蓋,北坡腳下有成片興安落葉松生長。岩石為火山沸石及火山岩,可為建築業提供輕體建材的原料。
四季屯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孫吳縣與黑河市交界處,東臨黑龍江,屬小興安嶺山脈。因其地處四季屯附近,因屯得名。是第三紀上新世末期噴發的死火山,由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和尖頂山4座火山錐組成。二架山是孫吳縣與黑河市的界山。火山錐體不高,均為噴溢型。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尖頂山海拔分別為255米、266米、251米、313米。山體多由淺紅色、黑灰色火山玄武岩構成,上覆30—100厘米厚火山灰和土層,生長著柞、樺等林木。

『叄』 小興安嶺是怎樣形成的

小興安嶺山地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其西北大致以嫩江縣與黑河市同大興安嶺相接,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東南隔松花江谷地與張廣才嶺相鄰,東部突入三江平原,東北鄰黑龍江,西南與廣袤的松嫩平原連接。小興安嶺構成黑龍江水系與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嶺,面積77725平方公里。
小興安嶺山地是在海西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地面組成以結晶岩、片岩、片麻岩、花崗岩為主,還有玄武岩及砂礫岩。小興安嶺山勢,面向黑龍江的東北坡比較陡峻,而面向嫩江平原的西南坡比較平緩,顯示出不等量的隆起。小興安嶺可以鐵力、嘉蔭一線為界劃為北部和南部兩段,南部較高而北部較低。南部山體山頂渾園,一般海拔500-1000米。由片麻岩組成的山峰比較突兀,高可達1000米以上。伊春附近的大青山海拔1203米,白石砬子1060米,還有許多山峰在1000米左右,多形成尖頂山及"U"形寬谷。谷中有沼澤濕地,當地稱為"甸子"。小興安嶺北段多丘陵盆地和熔岩台地,海拔300-600米,山勢和緩,山頂較平坦。侵蝕剝蝕丘陵主要沿辰清河兩岸的西崗子、孫吳和龍門等地分布。熔岩台地分布在烏雲河上游、庫爾濱河和沾河一帶,主要是上新統玄武岩經流水切割而成,海拔400米左右,形成深切曲流和峽谷,相對高度80-100米。小興安嶺北段多火山發育,在接近大興安嶺部位有嘎從火山、大黑山、新安屯火山群,科洛火山群等,稍南有五大連池火山群和二克山火山群等,歷史上曾多次噴發。
小興安嶺的植被主要是針闊混交林。針葉樹種以紅松為主。這一森林類型可與蘇聯的阿穆爾等遠東沿海地區及吉林和朝鮮北部的針闊混交林相連。在針闊混交林內,降水量較豐富,植物種類可超千種。在小興安嶺南側的腹部,伊春市的五營區,1963年已建立了"豐林自然保護區"。

『肆』 岩漿作用與火成岩的產狀和相

上地幔或地殼深部物質經熔融產生的岩漿,因其比周圍物質的密度小而沿構造薄弱帶或裂隙由深部高壓環境向淺部低壓環境運移,既可以運移到地殼的某個部位冷凝結晶,也可以噴出地表冷凝成岩。岩漿從產生、運移,到冷凝固結成岩的整個過程稱為岩漿作用或岩漿活動。當岩漿運移到地殼某一深度部位停留下來發生結晶冷凝成岩的這一地質過程稱為侵入作用或深成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而岩漿從地下深處噴出地表冷凝成岩的地質過程稱為火山作用或火山活動,所形成的岩石稱為火山岩或噴出岩。

一、侵入岩

侵入岩(Intrusive Rock)是岩漿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結形成的岩石,岩漿結晶時被圍岩包圍,降溫緩慢,結晶時間充分,揮發分不易散失。因而組成岩石的礦物顆粒較粗,常形成含水礦物。但在岩體的邊部,溫度下降快,岩漿快速冷卻結晶,所形成的礦物粒度較細。根據侵入岩形成深度的不同,進一步劃分為深成岩(形成深度>3km)和淺成岩(形成深度<3km)。

某一成分的岩漿一次侵入活動形成的具有獨立形態的單一地質體,稱為一個侵入體。由岩漿多次侵入活動形成的單成分或復成分的岩體,稱為雜岩體。

(一)侵入岩的產狀

侵入岩的產狀是指侵入體的形態、大小及其與圍岩之間關系的總和。產狀特徵是岩體形成的構造環境、形成深度、岩漿侵位方式和成岩機理等信息的表徵。

根據侵入岩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分為整合侵入體和不整合侵入體,根據侵入岩的形態、大小又可分為岩基、岩株、岩牆、岩脈、岩床、岩蓋等。

1.不整合侵入體

不整合侵入體是指侵入體切割圍岩的層理、片理,接觸面產狀與圍岩的層理、片理垂直或斜交。主要類型有岩基、岩株、岩牆、岩脈等(圖1-3)。

◎岩基:岩基是最大規模的不整合岩體,面積一般大於100km2,大者可達數千以至數萬平方千米。大多數岩基不是簡單侵入體,而是多期次岩漿活動所形成的復合岩體。

◎岩株:是平面上多呈圓形或不規則狀、接觸面較陡、面積小於100km2的不整合侵入體。

◎岩牆:是岩漿沿著張性裂隙貫入,厚度較穩定、近於直立的板狀侵入體。岩牆的規模不等,厚度從幾厘米至數十米,有的長達數千米,如非洲辛巴威大岩牆厚3~14km,長500km。有時在一個地區岩牆成群產出,稱為岩牆群。在火山口附近岩牆還常呈放射狀、環狀分布。

◎岩脈:是岩漿沿著張性裂隙貫入形成的形態不規則的小侵入體,可以是整合的,也可是不整合的。有人把窄而長的岩牆、岩床稱為岩脈,也有人將岩脈和岩牆統稱為岩牆。

圖1-3 火成岩的產狀綜合示意圖(Winter,2001)

2.整合侵入體

整合侵入體是指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面基本平行於圍岩的層理或片理。主要類型有岩床(圖1-3)、岩蓋和岩盆等。

◎岩床:又稱岩席,是厚薄均勻、與圍岩層理或片理平行的侵入體,其特徵是厚度小而穩定、分布面積大,常見於基性岩類中。

◎岩蓋:又稱岩盤,是一種中央厚、邊緣薄、頂部突起、底部平坦的層間侵入體(圖1-4a)。通常將中-酸性岩體稱為岩蓋,基性-超基性岩體稱為岩盤。

◎岩盆:與岩蓋不同的是其中央呈下凹的盆狀(圖1-4b)。岩盆大小不一,規模較大的岩盆多為基性-超基性岩體,如著名的南非布希維爾德大岩盆,其面積達6600km2

圖1-4 岩蓋(a)與岩盆(b)形態示意圖(林景仟,1995)

(二)侵入岩的相

火成岩的不同特徵本質上能夠反映出其形成環境和條件的不同,這種能反映火成岩生成環境和條件的岩漿作用產物特徵的總和稱為火成岩的相。首先,將火成岩的相劃分為侵入岩相和火山岩相兩大類,每一類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侵入岩根據其形成的深度劃分為深成相、中深成相和淺成相三種。

◎深成相:形成深度大於10km,岩體規模大,常呈大岩基出現。因處於地下深處,降溫速度慢,結晶充分,所以岩石粒度粗,出現低溫礦物組合(如低溫石英),斜長石無環帶。

◎中深成相:形成深度為3~10km,岩體規模較大,岩石一般為中粒、中粗粒和似斑狀結構,為低溫礦物組合。

◎淺成相:形成深度小於3km,岩體規模較小,常呈岩牆、岩床、岩脈、小岩株、隱爆角礫岩體等。因岩漿侵位淺,冷卻速度快,所以岩石結晶程度差,具有粒度細或隱晶質及斑狀結構特徵,礦物保存了高溫狀態下的特徵,為高溫礦物組合。

同一個侵入體,尤其是規模大、形成深的岩體,由於從岩體邊緣到中心,固結時的冷卻速度由快到慢,礦物粒度也常具有由細變粗的特點。並且因結晶分異作用,礦物成分及含量從岩體邊緣到中心也會有明顯變化。因此侵入體從邊緣到中心還可進一步分為邊緣相、過渡相和中心相。

◎邊緣相:分布在岩體邊部,因岩漿冷卻快,岩石多呈細粒或斑狀結構,成分偏基性,常見有流動構造和圍岩捕虜體。

◎中心相:分布在岩體內部,成分偏酸性,因岩漿冷卻緩慢,礦物結晶好,岩石粒度粗,為等粒結構或似斑狀結構,缺少圍岩捕虜體。

◎過渡相:分布在邊緣相和中心相之間,寬度一般大於邊緣相,成分和結構特徵介於邊緣相和中心相之間。

二、火山岩

廣義的火山岩(Volcanic Rock)包括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①由火山通道溢流出地表的岩漿冷凝形成的岩石稱熔岩(狹義火山岩);②由火山爆發產生的各種火山碎屑物堆積、膠結而成的岩石稱火山碎屑岩;③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侵入岩稱次火山岩。火山活動使岩漿從地下高溫高壓環境急速進入到地表的常溫常壓環境,快速的冷卻使熔岩的結晶程度很差,或來不及結晶形成火山玻璃。壓力的突降和揮發分的大量散失,使驟冷的岩漿很難晶出含水礦物。這是火山岩與侵入岩在生成條件方面的主要區別之一。

1.火山的噴發方式

火山岩的產狀與火山噴發方式和噴出物的性質有關,火山噴發方式有兩種劃分方案:

(1)根據火山通道或火山口的形態劃分為中心式、裂隙式和頂蝕式噴發。

◎中心式噴發:是岩漿沿管狀通道噴出地表,常伴有強烈的爆發,除噴出大量氣體外,還有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彈、火山礫和火山灰等。中心式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岩產狀主要有火山錐、火山口、熔岩流和岩鍾、岩針等。

◎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構造裂隙或斷裂呈線形噴出至地表,沿地面泛流,噴發規模大,熔岩的覆蓋面積廣,可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平方千米。由於多次噴發,厚度一般也很大,可達2km左右(如印度德干高原)。基性岩漿黏度小、流動性大,裂隙式噴發時可形成大面積的泛流玄武岩,它們在地形上多形成熔岩高地,又稱高原玄武岩。

◎頂蝕式噴發:也稱面式噴發,是由於岩漿房頂板被岩漿熔透而呈溢流式噴發,常形成大面積的熔岩流。

(2)根據火山爆發強度劃分為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普林尼式、武爾卡諾式、培雷式等,它主要是針對現代中心式火山噴發而劃分的。

2.火山岩的產狀

◎火山錐: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圍繞火山通道堆積形成的錐狀體,中心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多為爆發或爆發與寧靜溢流相間的中心式噴發形成。可進一步分為:①火山碎屑岩錐,又稱火山渣錐,組成火山錐的物質全部為火山碎屑;②熔岩火山錐,又稱盾火山,組成火山錐的物質全部或幾乎全部為熔岩,主要為玄武岩;③復合火山錐,又稱層火山,是由熔岩與火山碎屑岩互層組成。

◎熔岩流:是岩漿以寧靜的方式自火山口流出,主要為黏度小的基性岩漿,酸性岩漿少見。溢流出來的岩漿可形成熔岩被、線狀熔岩流、熔岩台地等。在地表流動的熔岩流由於表殼與內部冷卻速度不同,常形成形態各異的外表,如繩狀、渣狀。水下噴發的熔岩或陸地熔岩流入水中時,因淬冷作用而形成枕狀的熔岩和尖棱狀熔岩塊。

◎岩鍾和岩針:黏度較大、揮發分的大量散失的酸性和鹼性岩漿,難以流動,在火山口上方堆積形成陡立的形態,為岩鍾(圖1-5a);若因黏度大、失去爆發能力,只能像擠牙膏似的被動擠出火山口形成陡立的尖頂柱狀體,為岩針(圖1-5b)。

◎火山頸:是火山錐被剝蝕後,露出的火山管道中的充填物。火山頸在淺部直徑通常較大,向深部變小。充填物為熔岩、火山碎屑岩。

3.火山岩的相

火山岩相的研究對恢復古火山機構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火山噴發環境可分為陸相火山岩和海相火山岩,但目前對火山岩相的劃分主要是根據產出方式,劃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溢流相:或稱噴溢相,是最常見的一種火山岩相,由從火山通道中溢流出來的熔岩組成,形成於火山噴發的各個階段。常形成熔岩被、熔岩流和熔岩台地等。

◎爆發相:也是常見的一種火山岩相,以火山噴發開始階段和高潮階段最為發育。由強烈火山爆發產生的碎屑物堆積而成的火山碎屑岩組成,主要有空落堆積(從火山口噴向空中的所有物質)、碎屑流堆積(主要形成塑性-半塑性的熔結火山碎屑岩)、火山基浪堆積(是蒸氣岩漿噴發的產物,以火山灰和火山角礫為主)和火山泥流堆積(由火山成因的各種碎屑與水的混合體構成)。

圖1-5 岩鍾(a)和岩針(b)

◎侵出相:火山噴發末期,因揮發分大量散失,岩漿失去爆發能力,黏度大、流動能力差的酸性-鹼性殘余岩漿,從火山通道上部或火山口旁側裂隙中被擠出地表形成的陡峭岩丘,如岩鍾、岩針等。侵出相主要由熔岩組成,由於受擠壓等影響,也可形成自碎的角礫熔岩、集塊熔岩。

◎火山頸相:又稱火山通道相,充填於火山通道中,由殘余岩漿冷凝形成的熔岩、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熔結火山碎屑岩等組成。與侵出相的區別是火山頸相是岩漿在地表之下固結。火山頸相岩石產狀陡,橫斷面近圓形,又稱岩頸、岩筒、岩管,是中心式噴發的火山通道相;裂隙式噴發的火山通道相岩石則呈岩牆產出。

◎次火山岩相:又稱潛火山岩相,與火山岩同源、同成分,但因岩漿噴發晚期壓力不足,岩漿未能噴出地表而在地殼淺部定位固結成岩。次火山岩以熔岩狀為主,但結晶程度往往好於熔岩,也有隱爆角礫岩、震碎角礫岩和熔結凝灰岩。

◎火山沉積相:是火山活動疊加沉積作用的產物,主要出現在火山噴發的低潮期和間歇期,在水盆中、破火山口窪地中沉積,由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積岩、沉積岩組成。

『伍』 山中間的窪地叫什麼山 兩山夾水的地方叫什麼山 不高的山叫什麼山 山的突出的尖頂叫什麼山

山中間的窪地叫什麼山?(山窪)
兩山夾水的地方叫什麼山?
(山峽)
不高的山叫什麼山?
(山岡)
山的突出的尖頂叫什麼山?(山峰)

『陸』 錫林浩特平頂山

簡介平頂山(又名貝勒克牧場)位於錫林浩特市南、207國道35公里處以西2公里。遠遠望去,平坦的草原上巍然呈現出10餘座山頂平如刀削,山坡懸崖陡立,且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自然景觀。據地質學家考證,平頂山為億萬年前火山噴發而成,亦稱熔岩台地,南抵渾善達克沙地北緣,東以錫林河為界,西至阿巴嘎旗呼爾查干諾爾——寶格達烏拉,北至中蒙邊界,可分為白音圖嘎和灰騰梁兩個熔岩台地地貌小區。總面積為8676平方公里,佔全盟總面積的4.35%。該區內,檯面、台間窪地與谷地相間分布,其中檯面海拔高度為1100—1300米。
形成據地質學家考證,平頂山為億萬年前火山噴發而成,亦稱熔岩台地,南抵渾善達克沙地北緣,東以錫林河為界,西至阿巴嘎旗呼爾查干諾爾——寶格達烏拉,北至中蒙邊界,可分為白音圖嘎和灰騰梁兩個熔岩台地地貌小區。阿巴嘎熔岩台地是第三紀至第四紀初期由於火山噴發而成的。在玄武岩台地上,三五成群地分布著204座錐形死火山丘,高差50—160米。由於久經剝蝕與流水切割,多呈馬蹄形或方形,山頂齊平,錐體丘低矮,周圍常散布有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玄武岩石塊,部分檯面上有明顯玄武岩裸露,僅坡地上覆蓋有殘積物和坡積物薄層。 景觀民間傳說成吉思汗在此追一白狐,白狐忽然不見了,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拔劍而揮,遂削平了此山頂。平頂山現為錫林浩特市草原旅遊八大景區之一。平頂山遠看雖平如刀削,但當登上此山頂,你會發現山頂高低不平,且布滿大小不等火山噴發留下的凝灰岩岩塊,許多地方基岩裸露,植被稀疏,但火山噴發時形成的痕跡,仍令人思緒萬千,濤聲依舊。平頂山北依典型草原,南偎沙地疏林景觀,東西均為典型草原風光。觀平頂山奇觀景色,以日落時為最佳,俗成平台落日。每當夕陽西墜,落日的余輝似為平頂山抹上一層胭脂紅,使平頂山顯得格外嫵媚動人,溫順多情,寧靜致遠。尤其是一幅夕陽西下,牧包升煙的古樸景觀,令遊人思緒萬千,留連忘返。

『柒』 山的尖頂圓頂各是怎樣形成的

以侵蝕作用為主(外力)。岩漿多次噴發,且從第1次至第3次,噴發強度逐漸減弱,岩漿冷凝形成的台地高度逐漸降低,因此從尖頂山(第1次)至台地(第3次),海拔逐漸降低。

侵蝕作用+地殼抬升(或侵蝕基本面下降)(外力+內力)。岩漿多次噴發,且地殼上升,並不斷侵蝕。因此第1次噴發冷凝的台地(尖頂山)海拔較高,第3次(台地)的海拔較低。

兩種情境下,不論是噴發強度減弱,還是地殼抬升,都伴隨著侵蝕作用,使得地表的起伏變大,台地逐漸變得陡峭(成為尖頂山)。

一般來說,地球的內力與外力作用,同時進行,共同改變著地殼和地表形態。內力作用使得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則「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於平整。

(7)玄武岩台地平頂山尖頂山擴展閱讀

山的分類(按成因)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陸地的骨架。在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山地,主要有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1、褶皺山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可以將它比作一個平鋪的毛巾,從兩側向中間擠壓,毛巾會產生一個一個的褶皺,這便是褶皺山。

2、斷塊山

地殼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如果岩體兩側有明顯的位移,則會形成斷層。

斷層如果水平運動,則會切斷原有的地貌;如果斷層垂直運動,則下降的部分會形成谷地或者低地,例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上升的部分會形成山嶺或者高地,例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3、火山

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使得地下深處的演講噴出地表。如果岩漿沿著地表的裂隙流出,則會形成寬廣的熔岩高原,例如東非平原;如果岩漿沿著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例如我國的長白山,日本的富士山。

『捌』 尖頂山平頂山哪個先形成

你在哪個寫行程?應該是平頂山限行。

『玖』 初二地理,平頂山的成因

對於平頂山的形成,可以分兩方面加以解釋:首先要解釋平頂山錐的形成問題。一般認為海底平頂山是海底火山噴出物堆積的結果,也就是說,它們個個都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錐。這點已經得到證實。人們在平頂山找到了大量火山噴發岩——玄武岩。其次,要解釋山錐平頂的由來。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有多種說法。
按照最早發現海洋平頂山的赫斯的說法,原來平頂山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島,後來由於海水長時間的侵蝕,山頭部分被「削」平,才形成今天的平頂山。為這個論點提供強有力證據的是,有人在平頂山頂部找到了一些磨圓度很好的玄武岩礫石。這些礫石的存在,說明平頂山曾經在一段時間里接近海面,受到過海浪的洗禮。因為,假如海浪能對碎石起到磨蝕作用,當時的海深頂多隻有一二十米。而今天的平頂山頂已經在海下好幾百米,甚至達1000米以上。在這個深度,海浪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起到什麼作用的。科學家們估計,在海浪對火山岩石進行磨圓的同時,也把火山的尖頂削平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平頂山的「平頂」是當年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口,由於當時火山口接近海平面,使大量珊瑚在四周繁衍,形成環礁。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死亡的珊瑚大量堆積在火山口一帶,使火山口變平,最後形成了平頂山。
這兩種解釋孰對孰錯,人們還沒有達成共識。即使是第一種被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看法,最近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因為有人在調查平頂山的時候,意外發現山頂上的岩石比山腳下的岩石年齡要老得多。這就難壞了科學家們。因為按照地質學的基本規律,既然平頂山是多次海底火山噴發堆積形成的,那麼,早期噴發物必然埋在山下,而較新的噴發物必然出現在山頂。
不管平頂山的成因如何,現在它都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漁民在遠洋捕撈作業時,經常發現凡是平頂山所在的海區,多數都是魚類成群的地方。這是因為,受海下突出地形的影響,海流在這里往往形成一股很強的上升流,上升流從海底帶來大量有機質,是魚兒極好的餌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