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玉
⑴ 三門峽那有加工翡翠
建議到宏遠市場賣玉器的店裡問問
⑵ 憶三門峽地質工作二三事
蔡石泉
我是1955年初冬從北京調到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直到1959年初地質勘探工作結束,才離開三門峽。
來總隊之前,1954年5月我們東北地院首屆水文工程地質系的部分畢業生,在劉國昌老師帶領下,前往三門峽庫區進行了畢業實習。正式參加工作後,我被分到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組。在組長馮景蘭教授和副組長賈福海工程師的直接指導下,參與編制了黃河流域地質概況及各梯級壩址水庫的地質報告。從此,我一生的地質生涯從未離開這條母親河。從三門峽工作起步,沿黃河逆水而上,途徑內蒙、寧夏直至黃河源頭的青海。黃河哺育了我,而三門峽卻為我這一生的地質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1.這次三門峽大會戰,我們承擔的第一項任務是:為建築三門峽大壩所需的混凝土骨料——砂礫石尋找產地。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從初步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直至最終確定靈寶澗河下游地段作為大壩砂礫石開采地,先後大約經歷了兩年的時間。從史家灘、陝縣南澗河中段到距三門峽大壩約50km的靈寶縣靈寶澗河,我先後和劉述淮、倪志文、王槐蔭、汪原理、祝伍萊等將近10 位地質員共同完成了這項光榮的任務。
初步設計階段是我們建築材料隊地質組最困難的時期。首先,對砂礫石勘探要求不熟悉,業務生疏,甚至對勘探點所顯示的砂礫石如何描述,如何做好文字記錄,都有過一段摸索的過程。加之勘探點分散,相距幾十公里,導致出現戰線長、任務緊等種種難以意料的事。好在我們當時都年輕,熱情高,責任心強,相互幫助鼓勵,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團隊。我們邊學習邊工作,白天頂著烈日,腳踩被曬得滾燙的高低不平的砂礫石,到各個勘探坑孔認真觀察,做好描述;夜晚圍在煤油燈旁邊討論邊整理資料。
靈寶澗河最終確定為技術設計階段勘探的唯一工地。限於當時的條件,我們地質組不分男女,大家擠在一頂大點的單帳篷里工作、生活和學習。一塊不算太大的帆布算是一面牆,將兩位男同胞擋在一邊。就是這樣,我們無怨無悔,為地質事業,為三門峽的建成,奉獻著各自的智慧和青春。
工地雖然集中了,但勘探點的密度卻加大了,又趕上雨季,新的情況又進一步地隨著工作的進展考驗我們。只要上游下雨,河水立即陡漲,來勢兇猛,一點不次於黃河。我們抓緊時間,在靠近主河旁的試坑奮戰。為了搶在洪水到來之前竣工,工人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我和地質員守在現場坑旁,不停地記錄。沒等到我們全部完工,只聽到水浪聲呼嘯而來,抬頭只見洪水好像從天而降。真如詩中描述那樣「黃河之水天上來」。見此狀,大家相互照應、手牽手向岸邊奔跑。待爬上高地,再回頭望去,一身冷汗混在雨水中,讓我們驚呆了,剛完成的試坑早已被洪水淹沒,幸好資料不缺。
經歷了一段對三門峽這項獨立而又完整的地質勘探工作,我們每個人收獲頗多,為以後的地質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最終提交了最後的地質報告時,我們也成長了。
建成後的三門峽大壩,澆鑄著我們尋找的砂礫石,也滲透著我們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2.三門峽工地是座大學校。要學的東西和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真是太多太豐富了。更值得慶幸的是,有好老師和帶頭人時刻在幫助和教育我們。他們是負責總隊地質工作的副隊長賈福海主任工程師和地質組夏其發組長,他倆帶領我們在完成各項地質工作的同時,還有計劃、有目的的注意對年輕人的培養和幫助,使每位地質員得到最好的鍛煉和教誨。
我曾在總隊地質組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學習日常生產管理中,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目的的地質勘探工作。每到一個工地甚至一個勘探點,從同行中學到看到了在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每次下工地就如同上一堂課,也是一次次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測驗。
我終身難忘的一次大考,是和任文灝工程師共同負責驗收穿越黃河底下約10米深的平垌地質資料。任工是施工專家,平垌又是在他指揮下完成的。而我平日接觸壩基勘探工作有限,沒想到領導和組長這么信任我,將這么重大的驗收工作交給我去完成。我只有鼓足勇氣,排除雜念,充分運用已掌握的知識盡力完成任務。現在回想當時在黃河底部平垌中工作的情景,心情仍然激動不已。平垌四壁所展現的堅硬而又新鮮的岩面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在賈工的督促和指導下,我和劉述淮、倪志文完成了第一篇論文——《黃河三門峽大壩混凝土天然建築材料砂礫石勘探》,之後我還寫了題為《三門峽建築材料勘探經驗和教訓》。兩篇文章先後在1957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刊物上發表。
3.三門峽工作期間,既是我青春沸騰的歲月,也給我帶來了終生難忘的傷害。
1957年國慶節過後不久,我的命運突然發生了難以預料的改變,厄運降臨在我這個20多歲的青年人身上,鳴放時的意見竟成了「右派」言論。隨之而起的,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沒完沒了地接受批判和檢查。在繼續完成了對庫區等的野外地質調查後,我被停止參與室內整理工作,而被下放到鑽機跟班勞動改造。我的日子越來越難熬,甚至於在離開三門峽前夕,也沒有任何解釋和說法,工資停發,改為每月30元生活費。這是我在三門峽最後日子的紀實。假如三門峽總隊領導對我的所謂「罪過」是盡責的話,那麼,就沒有必要再回憶這段沉痛的往事了。
20年後,直到1979年,我先後收到水利電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和我所在的青海地質局發出的關於對蔡石泉錯劃右派及改正的決定。令我震驚也是我一時無法接受的是,在三門峽總隊帶來的材料中,審查和批准機關的意見,前後矛盾,內容不符。更為重要的是「未見正式文件」,亦即沒有書面檔案材料。這不是草菅人命嗎?我無法承受遭到的這又一次荒唐而殘酷的事實,幾乎要發瘋了。三門峽呀,三門峽,為了你我付出了青春和智慧,用心血留下了地質成果。為什麼卻對我的生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而且還連累了我的一群好友、好同志呢?在此我不得不特別提到《河南日報》常駐三門峽記者宋悟民先生,因為寫了關於我的一篇「走出大學之後」曾在《河南日報》連載3日,其罪名是吹捧右派,因此也劃入右派行列;還有為三門峽壩址做出了貢獻的黃輝壁、孫翠玉;更有為三門峽建設拋棄上海優越工作條件的醫務工作者鄭巧雲,還有……他們因為我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所幸的是,年輕的我們都經受住了這場風暴的洗禮與考驗,當我們先後重逢時,無不感慨萬千。值得欣慰的是,三門峽沒有忘記我,在三門峽工程局(現為水電十一工程局)成立40周年大慶時,我以貴賓身份被邀請參加慶祝活動。這次能以三門峽人回到三門峽,所見所聞的親身感受,更讓我終身難忘。我還是要謝謝在三門峽那段多彩的人生經歷。
4.離開三門峽沿著黃河逆水而上,先後在內蒙治沙隊、水文隊。1965年支援青海來到號稱江河源頭的青海,直到退休可以說我都與黃河有著不解之緣。值得欣慰的是,我從未離開過自己心愛的地質隊,即使在勞動中也在與大自然接觸中觀察和積累地質知識。
1979年以後,在青海柴達木綜合地質大隊先後擔任課題負責、分隊技術負責、綜合研究室主任等職時,承擔的供水及專題等五項研究分獲全國、部、省級的獎勵。特別是在1986年青海省召開的首屆科技進步獎大會上有三項成果同時獲獎。
退休後,受格爾木市科委的委託,完成了對昆侖山礦泉水的調查與研究〔已開采〕。在此基礎上發現格爾木沖洪積扇為一大型天然礦水田,於1991~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於1993年完成《青海格爾木大型天然飲用礦水田形成機理研究》,該成果由青海省科委主持,陳夢熊院士擔任評審組長,在北京評審通過。專家評審認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罕見大型飲用礦水田,是我國找水工作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我國水文地質學在礦泉水應用基礎理論上的新進展。」
⑶ 三門峽市哪裡有大型玉器瑪瑙市場或雕刻的地放啊,具體點,謝謝
因為瑪瑙的硬度較高,所以瑪瑙在加工製作時必須使用特殊的專用工具。現代用於瑪瑙製作的專業工具種類很多,按工具的用途可分為雕刻、拋光、鑽孔工具等。 雕刻工具主要有:鍘鉈、勾鉈、搖釘、杠棒等; 鑽孔工具有:針鑽、套料取芯工具等; 拋光工具主要有:膠鉈、皮鉈、粘輪等。
瑪瑙區別於其它玉料最顯著特點,就是瑪瑙具有天然紋帶、同心層及圖案構造,如果在一塊直徑達10厘米大小的塊體上看不到紋帶和圖案,那可能就是其它玉料了。
瑪瑙屬於玉石類,古人講「養」玉,一個「養」字就包含了許多的學問,針對瑪瑙的保養大致可分以下幾方面:
瑪瑙製品要避免與硬物的碰撞。
雖然瑪瑙的硬度較大,但受到撞擊也容易破碎,特別是鏤空的作品更容易損壞,平常擺放、攜帶要穩固結實,或是收藏在質地柔軟的盒內。
瑪瑙製品盡可能避免油污和灰塵。日常如有灰塵的話,要用柔軟的毛刷或白布擦拭,避免劃傷,有助於保養和維持原有的品質。若有油漬污垢等附著在表面,應以溫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沖凈。
瑪瑙製品避免陽光直射或過冷過熱,以避免熱脹冷縮而損壞。
瑪瑙製品盡量避免與、化學試劑等物品接觸,避免腐蝕而影響其鮮艷度和光亮度。
瑪瑙製品存放的空間要保持適當的濕度,特別是在比較乾燥的冬季更應保持空氣的濕潤。</ol>
⑷ 三門峽有玉石切鋸嗎
我記得三門峽快沒有到市區,快你那個驢廠附近那是有。It有好幾家,是關於玉石遷居也有好,當時坐車路過看見。
⑸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
1、豫西大峽谷AAAA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河西林場)位於靈寶市西部,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活立木蓄積量85.9萬立方米。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
⑹ 三門峽哪裡有玉石雕刻師傅
去甘棠路那裡看看吧,那邊玉石店特別多,可以問問。一般都要收取手工費的
⑺ 三門峽一日游景點有什麼推薦的嗎
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推薦去盧氏城隍廟、虢國貴族墓地、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1、盧氏城隍廟
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間毀於戰亂之中。現存建築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間;左右香積廚各兩間;門前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
三門峽市在原來陝州公園的基礎上先後建成青龍壩、蒼龍壩、雙龍橋以及沿黃道路和綠化、景觀等工程,形成了一個連接三門峽市東、西兩區的自然生態區。
⑻ 三門峽是哪三門
相傳,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泄黃河水東流,三門峽由此得名
⑼ 三門峽名字的由來
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 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三門峽市域面積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6.87萬(2017年常住人口),轄2區(湖濱區、陝州區)、2縣(澠池縣、盧氏縣)、2個縣級市(義馬市、靈寶市)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產業集聚區,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9)三門峽黃玉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介紹
1、盧氏城隍廟
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間毀於戰亂之中。天順八年 (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災,至萬曆九年(1581)修復擴建,即成現有規模。
建國後多次撥款整修,廟院面貌一新。現存建築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間;左右香積廚各兩間;門前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
2、虢國貴族墓地
虢國貴族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總面積五十八萬平方米,在經文物部門鑽探的十四萬平方米內,共有各種貴族墓葬一百四十二座。其中,大中型墓葬十九座,車馬坑十二座,其它種類的祭祀坑五十餘座。
在已發掘清理的九座墓葬中,有國君墓二座,太子墓一座,姬妃墓一座,車馬坑二座。共出土銅、鐵、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類文物一萬七千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二百餘件,大部分鑄有銘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門峽
⑽ 河南三門峽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乾旱氣候。三門峽有「五山四嶺一分川」之稱,西接關中,北鄰三晉,東守中原,境內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鄭(州)西(安)高鐵橫貫東西,209國道、三(門峽)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鐵路連通南北,是連接豫晉陝三省、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區域交通樞紐城市。同時,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都發源於此。
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峽谷呈東西走向,像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豫西是指河南省內、省會鄭州以西地區包括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城市,即洛、虢、鷹三市。西接陝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豫西地處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以平原為主。東經111°08』—133°45』,北緯33°08』—35°05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
虢國博物館位於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是在西周虢國車馬坑遺址上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博物館。該館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築。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復制的古戰車。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在上村嶺發現的,由國家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建議,予以原地原狀保護。 此坑為長方形,坑底南北長15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坑內保存有戰車5輛,戰馬10匹,由北向南排列。
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