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武器山
A.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
1、豫西大峽谷AAAA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河西林場)位於靈寶市西部,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活立木蓄積量85.9萬立方米。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
B. 河南三門峽有什麼山
三門峽市豫西大峽谷、玉皇山、甘山森林公園、亞武山、虢國博物館、函谷關、皇帝鑄鼎原、漢山、甘山滑雪場、雪花谷等
C. 河南三門峽有哪些著名旅遊景點
河南三門峽也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那麼河南三門峽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豫西大峽谷
這里有最大的中國紅豆杉培養基地,河南最刺激的漂流!罕見的柯楠樹,神奇的綠殼蛋,醇香的毛河酒,美味的十三花??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
一開始是建於1984年,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是仿古歇山式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十分壯觀。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天鵝有時打鬧,有時玩耍,有時又舒展翅膀,吸引了很多的遊客與攝影愛好者的拍照欣賞,是有著「美麗天鵝城」的旅遊景點。
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
金秋時節,甘山森林公園峰壑山巒,溝岔河畔,丹楓流霞,層林盡染。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絢爛的晚霞,在綿延浩瀚的綠樹叢中顯得格外光彩奪目。也是一道迷人的秋色。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感受擁有獨特民俗文化的地坑院;珠江之源南國曲靖推出了一條水陸空動感之旅,麒麟水鄉、大海草山、九龍瀑布、花海溫泉、山水畫卷,都令人心生嚮往。
D. 三門峽有什麼名勝古跡
1、三門峽黃河公園
三門峽黃河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城區北部,東起茅津渡,西至209國道,南接北環路,北至黃河灘塗。公園總面積11168畝,其中陸地面積3668畝,水域灘塗面積7500畝,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總體布局為「一帶、三區、八大節點」 。
「一帶」為沿黃生態景觀帶,「三區」為東、中、西三大景區,八大節點依次為茅津古渡、會興華苑、桃源幽谷、蘆盪煙雨、雲台彩練、塬起金滔、明珠春暉和名果博覽。環形公路自行車賽道環繞公園,全長10.03公里。
2、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保護區,於2011年11月7日正式開館,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一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設三個專題展廳,第一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三次發掘的主要成果;第二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發現者、瑞典學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和中國其他地方的主要考古活動;第三展廳展出中原地區各個仰韶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的226件代表性文物。
3、燕子山森林公園
燕子山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境內,2006年12月27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定名為河南省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4776公頃。公園主峰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4、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
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西南, 又名女郎山,是小秦嶺山脈最東端。娘娘山總面積60餘平方公里,公司擁有28000畝的林權證,景區最高海拔為1563米,屬花崗岩地貌,它完整保存著距今25-30億年拆離斷層構造的地質遺跡,現已探名的礦藏達38種。
5、函谷關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E. 河南三門峽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乾旱氣候。三門峽有「五山四嶺一分川」之稱,西接關中,北鄰三晉,東守中原,境內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鄭(州)西(安)高鐵橫貫東西,209國道、三(門峽)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鐵路連通南北,是連接豫晉陝三省、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區域交通樞紐城市。同時,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都發源於此。
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峽谷呈東西走向,像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豫西是指河南省內、省會鄭州以西地區包括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城市,即洛、虢、鷹三市。西接陝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豫西地處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以平原為主。東經111°08』—133°45』,北緯33°08』—35°05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
虢國博物館位於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是在西周虢國車馬坑遺址上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博物館。該館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築。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復制的古戰車。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在上村嶺發現的,由國家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建議,予以原地原狀保護。 此坑為長方形,坑底南北長15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坑內保存有戰車5輛,戰馬10匹,由北向南排列。
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F. 三門峽的山脈屬於秦嶺山脈嗎
三門峽位於太行山脈西南部,秦嶺山脈東北部。黃河以北為太行山,黃河以南為秦嶺,其位於黃河以南,故屬於秦嶺山脈。
G. 在「三門峽」的苦樂片段
黃輝璧
20世紀50年代,我有幸參加了一段「黃河三門峽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地質勘探工作。現在,就讓我打開記憶之窗,記述那一時期的一些苦與樂。
1955年10月上旬,我和蔡石泉等一行14人,由張洪生帶隊,來到河南陝縣會興鎮的史家灘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
初到史家灘,我被分到壩址二隊任地質隊長,主要任務是按前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制訂的規程、規范,搜集鑽孔岩心柱狀剖面及壓水試驗等資料,為以後設計大壩提供地質依據。這項工作於次年四五月份完成,此後調會興鎮供水隊工作。沒過多久,又讓我去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搜集山西境內、涑水河口擬建土壩的相關資料,當年冬天就是在山西永濟縣的孟盟橋村(涑水壩區)度過的。1957年初,我又被調回史家灘總隊部,接受在大壩下游右岸的斜坡地帶(主要為崩塌堆積)擬建「拌和樓」而進行的坑探任務,共4人由我負責,直到該項工作結束。除提交了試坑展示圖、剖面圖及立體圖外,還提交了一份坑探報告初稿。後接北京部局的調令,在會興鎮與三門峽通火車的第一天(1957年12月1日),離開了史家灘,與賈工同車返往北京。
壩址二隊當時的工作區是在黃河三門峽大壩左岸,有8台鑽機,分散在河谷和山上各地。鑽機上的地質員有24人(其中來工地實習的學員20人)。鑽機地質人員的任務,主要是做鑽探岩心編錄和鑽孔壓水試驗,並對其質量把關;而我的任務,則需在8台鑽機之間,不分日夜晴雨地游動檢查、處理地質問題。對一個剛出校門不久的女同志來說,的確感到重壓在身。每天吃飯常不能按時,睡的都是囫圇覺。從1955年初冬到次年初夏,半年多我都是在緊張、勞累、甚至是驚恐中度過的。
記得初到壩址駐地,日夜都聽見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之聲,再加上響徹山谷的鑽機轟鳴聲,既讓人興奮,又難以入眠。黃河水混濁似泥漿,但它卻是鑽探用水和我們生活用水的唯一來源。這種惡劣環境和生活條件,對於野外工作人員來說倒也都是平常小事,最使我為難的是要單身到各處鑽機上去。爬墚、過溝,往返周折,這些體力消耗都可以忍受,最讓我發怵的是害怕遇上野獸或壞人,特別是深夜獨行。那時的黃河岸邊並無人家,又聽說時有餓狼出沒,但一切為了工作,天大的困難也要硬著頭皮頂過去。所以我出行常常帶著一根竹棒子,一是為了壯膽,二是上山拄著省力,雨雪天又能防滑,更主要的還是為了防「獸」。
記得有一天深夜,突然接到山上鑽機叫我的電話,我便立即起床,拿起手電筒和唯一的防身武器竹棒子上山了。亱空如墨,隻身夜行,本來己是戰戰兢兢,當走到半山腰儲水池附近(必經之地),突然聽到一聲吼:「誰」?「啊!黃隊長」。護池人的這一聲吼,幾乎把我嚇癱在地,心都快從嗓子眼裡跳出來了。但是面對這位值班員,我只能強作鎮定仍「虎」著膽子(同學送我的外號「老虎」)繼續上路了。
有一天,在山上處理完壓水試驗問題後,已近黃昏。沿原路下山路遠費時,還得摸黑,於是就另選一條由鑽工走出的小路,想及早返回。但這條路較陡,稍不留心就要摔跤。此前也從這條山路上走過,沒感到怎樣,於是就大膽地走這條近路了。等走到一處由厚層礫岩組成的陡坎(近於直立)上,我就有點發怵了,怎麼辦呢?看看灰暗的天空,夜幕將垂,前進不能,後退不得,真是騎虎難下。猶豫之後決心前行。於是我只好蹲下,慢慢往下蹭。好不容易過了險段,懸著的心,稍一放鬆,忽又踩上了小石子,呼嚕一下子像坐滑梯一樣,「出溜」了五六米遠才到底,我驚恐地癱倒在岸邊河灘上,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幸好陡坡不高,只是有驚無險,這時,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話的真正涵義。
另一次在山上,正巧趕上天降鵝毛大雪,不一會兒就積了約20cm厚。極目四望,到處都是銀裝素裹,一片白茫。就是這場大雪,使得在山上工作的人受苦了。糧、菜一時送不上來,水管也被凍裂,隨時都有「斷頓」的可能,不得已,只好融雪當水,分吃有限的糧、菜。我也被困在山上3天,與大夥兒同甘苦。但鑽機上少有女同志,我又多了個「睡覺難」的問題,非常不方便。
說來湊巧,正在這時有一台鑽機發生掉鑽事故,山下的鑽探技術員上不來,機長和鑽工們已圍著孔口撈了幾個小時。平時我到鑽機上,機長也常讓我扶扶給進把,感受一下不同岩層的軟硬情況。這時機長見我在圍觀,他讓我也試一下。試就試。於是工人們幫忙提鑽桿,我則扶住鑽桿輕輕移動,耐心憑感覺在鑽孔中摸索起來。一次、兩次、三次……感覺「對」上了,馬上讓工人擰緊、提升,成功了!大夥都非常高興。
為了防止三門峽庫區蓄水後水位抬高後,引發支流涑水河水倒灌,淹沒運城鹽礦等重鎮,特在山西解州召開一次有各方面人員參加的會。事前,我已從鄭州「黃委會」取回涑水壩區的圖紙和相關的資料,供會議討論。討論中提到了庫區邊緣古老片麻岩系的片理可能滲漏問題,所以賈工就要親自去中條山(古老岩系)觀察一下。會議結束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帶領我和另一地質員楊見松、還有一位「中國青年報」駐河南記者,帶著干糧和水,一起出發了。我們一路翻山越嶺,穿越中條山,同時進行地質觀測。由於我的疏漏,在鄭州沒有取全中條山這部分圖紙,所以只好採取原始的地質踏勘方法,以步代尺,進行地質測量,分析片理的可能滲漏問題。賈總給我們分了工:他帶小楊實地觀察、測量,我作記錄並畫路線地質剖面圖。一起忙了一天,傍晚時分才到山西芮城境內的一戶農家住下。
這一天雖然很累,但卻收益頗豐。特別是賈工那種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五一節」前夕,我的戀人(現在的老伴),從北京到工地看我來了。當晚賈總一看到我們就說:「在這結婚吧!我給你們主婚」。地質科的同事們也都起鬨,羞得我臉、脖子都紅了。就這樣,第二天一早我倆就拿著介紹信,搭乘工區的敞蓬班車,到15km外的會興鎮政府領了結婚證。將近傍晚,又搭乘那輛班車返回史家灘。剛一下車,具體籌辦的當事人、老同學蔡石泉(外號「石頭」)就把我們領到「新房」里去了。所謂「新房」,就是同事們臨時騰出的一間簡陋工棚,雖然是竹泥巴牆糊了些舊報紙,多處破落通風又透光,但卻被布置得煥然一新。床上是紅、綠緞面的兩床新被,窗上貼著喜字窗花,桌上擺著花、鏡子和盤裝果糖,牆上還貼了一幅當時流行的「天仙配」彩印畫,房中央也被拉上綵帶和綵球。經過這一番精心裝點,倒也真成了間喜氣洋洋、像模像樣的「新房」了。
那天晚上,「石頭」讓老同學董志良招呼「新郎」,我則穿了一件為我備好的紅、綠花色連衣裙,頭上用綵帶扎了兩個「小刷刷」,就這樣一起來到婚禮現場(能容四、五十人坐的大辦公室)。只見那裡也被掛滿了花花綠綠的綵帶,中央還吊了個帶穗兒的大綵球;四周桌上擺滿了各色糖果、水果、花生、瓜子等食品;隊友們或坐或站擠滿了一屋子,早就在等候「新人」的到來。
婚禮的戲幕拉開了,主婚人賈工講完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後,會場就翻騰起來,嬉戲不斷升溫,直鬧到總隊電影散場(當晚總隊有電影),大夥才盡興而去。我們夫婦的終身大事,就在這樣簡朴、友善、熱烈、浪漫的氣氛中戲劇性地完成了。
近半個世紀時光已經流去,現在我們已兒孫滿堂時近暮年了,但在三門峽的那一幕卻永遠難忘。1994年的「五·一」節,我和老伴又舊地重遊了。站在雄偉的攔河大壩上,感慨萬千!除了那些難以洗卻的苦、樂記憶之外,的確真誠地感謝賈工、蔡石泉、董志良和其他為我們籌辦喜事的人們。
三門峽工地,當時經常有人來參觀,特別是1957年4月「大壩開工典禮」以後,各路媒體都紛紛進駐報導,大家也都友好相處。此時,北京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的導演陳健和攝影師大徐等也來到現場。他們每天都到各處拍攝沸騰的施工場景,計劃完成一部從勘探、施工到大壩建成蓄水發電的系統記錄片。所以在一個星期天(時逢端午節),陳導就邀請賈工帶上地質人員,到河左岸一處具有傳說特色的「米湯溝」,給大家講故事、拍記錄片,大夥都興致勃勃地跟著去了。
我們首先穿過為施工方便,而架設在「三門」(鬼門、神門、人門)之間島上的吊橋,雖然搖搖晃晃,但比剛來時用架在黃河鋼纜上的手搖斗車過河,要安全和方便多了。一路說笑,氣氛輕松,沿河灘上行到米湯溝,再從溝口的小山脊爬到山頂的禹王廟(已成一堆瓦礫),這里就可以鳥瞰峽區了,也是我到工地近兩年來,首次有機會看到三門峽全景。遙望遠方,只見黃水滔滔涌躍「三門」,在陽光照射下好似黃燦燦的緞帶飄向遠方,甚是神奇妙觀!再聯想到工區內尚有「三門」、「梳妝台」、「張公石島」、「中流砥柱」等諸多名勝,雖然近在咫尺,也都無睱顧及觀賞。於是一種地質工作者艱苦奉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這時,陳導發話了。他讓我們站在禹王廟廢墟上,賈總站在中間高處,真的講起了「米湯溝的傳說」故事,我就站在他的左邊,和大夥一起圍著他聽得津津有味,攝影師及時攝下了這一幕。那天,我們各自都顯得非常豪邁、自然。後來,陳導送我一張有我在內的3人特寫照片。在現場的同事,也拍了一張正在拍攝中的現場場景。這兩張老照片,我一直保留至今。
「文革」初期,我在西安礦業學院工作,我的學生見我說:在《黃河巨變》中有您的特寫鏡頭。後來,鄰居的女孩,從某期刊中撕下來的單頁插照上,也有《黃河巨變》的照片。在我的特寫照片旁,注有「戰斗在黃河峽谷上的姑娘」字樣。於是我明白了,就從那一天起,我已「永遠地」變成了和黃河有著不解之緣的「姑娘」了。
回首往事,「三門峽」時期的工作、生活總不能忘卻。每一個參與者都會記得,那時的「三門峽」猶如戰場,人們都在齊心合力地艱苦奮戰;它又是座大熔爐,使得我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都得到了磨練、成長(我要特別感謝賈工、夏工大膽地啟用和充分信任我,給以經受全面鍛煉的機會,為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也正是在這種團結、振奮的環境里,釀成了彼此關愛的深厚友誼;甚至造就了風暴襲來,能笑面人生的坦盪胸懷。朋友們幾十年後再相見,仍倍感親切。我此生都以能夠參與這項偉大工程而感到榮幸!
2004年9月於西安
H. 三門峽有那些景點值得一去
盧氏城隍廟、虢國貴族墓地、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都值得一去。
I. 三門峽中這個三門都是指哪三門
「人門」「神門」「鬼門」。
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並稱「崤函」之塞,三門峽又稱「崤函」。
(9)三門峽武器山擴展閱讀
走進古城三門峽,感受時代新氣息
2019年3月下旬,中央行業媒體采訪團走進河南省三門峽市基層,對當地文化、民營經濟發展及非公黨建工作開展專題采訪。在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文化景區內,民間藝人表演的陝州鑼鼓書總能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賞。
據老藝人們介紹,陝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開場前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藉以製造氣氛、招徠聽眾,所以稱為「鑼鼓書」,每個書班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如今,藝人們每天在景區里表演,把這項技藝展示給遊客。
在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館藏著眾多出土文物,兩千多年前的文物被發掘保護,展示陳列格局新穎。
三門峽虢國墓地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己發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萬件。虢國墓地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在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文化景區的七號院編織刺綉院內,朱秀雲表演的捶草印花技藝總能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賞,2011年捶草印花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J. 三門峽的著名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地處中原豫、晉、陝三省交界處,豫西重鎮,是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著名景點有仰韶村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豫西大峽谷、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函谷關等。
豫西大峽谷:位於三門峽市盧氏縣,是以瀑布群、潭池群為特色,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登山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型自然風景區。主要有大淙潭瀑布、濯足池、白龍瀑、擋箭石、潭中井、三疊潭、飲馬槽、雙龍潭、情人池、水簾瀑、劉秀湖等30多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