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三門峽
① 杜甫詩詞
望岳
【題解】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兵車行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是年,唐征伐作戰,大肆徵兵,致使民無寧日。杜甫有感於此,作《兵車行》以抒其憤忿之意。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春望
【題解】
唐蕭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今陝西富縣)的羌村,隻身投奔,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次年春天才得脫身。在被迫留居長安的日子裡,他寫了許多反映淪陷區生活的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就是作於此時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
【題解】
見《杜工部集》。為《三吏》之一,作於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後,唐由盛變衰,國不成國,民無寧日。是年,作者經新安、石壕等地流離遷徒,目睹官吏征丁後有感而作。《三吏》,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題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採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忽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白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蜀相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於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覽、憑吊,作了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春夜喜雨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詩人在對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於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肋,於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題解】
見《杜工部集》。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自縊於林中,其將田承嗣,李懷仙皆舉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區相繼收復。時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詩。河南河北,指今洛陽一帶及河北北部。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絕句四首(其一)
【題解】
杜甫的七言絕句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中國最流行的小詩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卻又深含了詩人的審美理想,極受文人學者所推許,可說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旅夜書懷
【題解】
《旅夜書懷》,是杜甫離開成都,攜家乘舟東下,經過渝州(四川重慶)、忠州(四川忠縣)時(765年)寫的。
他早歲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頭來什麼事都沒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親朋零落,隻身飄泊,置身於這樣浩渺的江上,自己彷彿是天地間的一隻沙鷗,飛往哪裡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高
【題解】
見《杜工部集》,寫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時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節)。古九月九有登高習俗,此詩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寫其長年飄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江南逢李龜年
【題解】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名樂師。杜甫年青時在洛陽曾聽過他的演唱。晚年飄泊江南後,杜甫竟與樂師異地重逢。這時候距「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已經十多年了,詩人和李龜年都是晚年了,在這樣的境地相逢,有回憶,有傷感。於是,詩人用非常含蓄的語言,說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② 池姓的來源
1、出自嬴姓
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版馬。他的家族繁權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
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3、源於氐族
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古仇池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仇池國,指由魏、晉之際由氐族楊茂搜創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後仇池政權的統稱。
4、源於朝鮮族
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福建長樂東湖西平池氏族譜,(明)吳航、王子正撰修,明永樂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現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舊池村纂修池氏族譜常務理事會。
5、源於滿族
滿族持佳氏,亦稱持嘉氏、遲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盞氏,在金國時期稱女真赤盞氏,以姓為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持佳氏多冠漢姓為池氏、遲氏、張氏等。
③ 澠池簡介
澠 池 概 況
2005年月13日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④ 杜甫的所有七言律詩
題張氏隱居二首
春山無伴獨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歷冰雪,
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
遠害朝看麋鹿游。
乘興杳然迷出處,
對君疑是泛虛舟。
鄭駙馬宅宴洞中
主家陰洞細煙霧,
留客夏簟青琅〔王干〕。
春酒杯濃琥珀薄,
冰漿碗碧瑪瑙寒。
誤疑茅屋過江麓,
已入風磴霾雲端。
自是秦樓壓鄭谷,
時聞雜佩聲珊珊。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綉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辨驚四筵。
今夕行
今夕何夕歲雲徂,
更長燭明不可孤。
咸陽客舍一事無,
相與博塞為歡娛。
馮陵大叫呼五白,
袒跣不肯成梟盧。
英雄有時亦如此,
邂逅豈即非良圖?
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願,
家無儋石輸百萬。
高都護驄行
安西都護胡青驄,
聲價〔焱欠〕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
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
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
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
交河幾蹴會冰裂。
五花散作雲滿身,
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
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為君老,
何由卻出橫門道?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巢父掉頭不肯住,
東將入海隨煙霧。
詩卷長流天地間,
釣竿欲拂珊瑚樹。
深山大澤龍蛇遠,
春寒野陰風景暮。
蓬萊織女(一作玉女)回雲車,
指點虛無引歸(一作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貴何如草頭露?
蔡侯靜者意有餘,
清夜置酒臨前除。
罷琴惆悵月照席,
幾歲寄我空中書?
南尋禹穴見李白,
道甫問訊今何如?
兵車行
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
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
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投簡成華兩縣諸子
赤縣官曹擁才傑,
軟裘快馬當冰雪。
長安苦寒誰獨悲?
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穢,
青門瓜地新凍裂。
鄉里兒童項領成,
朝廷故舊禮數絕。
自然棄擲與時異,
況乃疏頑臨事拙。
飢卧動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聯百結。
君不見空牆日色晚,
此老無聲淚垂血!
病後遇過王倚飲贈歌
麟角鳳觜世莫識,
煎膠續弦奇自見。
尚看王生抱此懷,
在於甫也何由羨?
且過王生慰疇昔,
素知賤子甘貧賤。
酷見凍餒不足恥,
多病沈年苦無健。
王生怪我顏色惡,
答雲伏忱艱難遍:
瘧癘三秋孰可忍?
寒熱百日相交戰。
頭白眼暗坐有胝,
肉黃皮皺命如線。
惟生哀我未平復,
為我力致美淆膳。
遣人向市賒香粳,
喚婦出房親自饌。
長安冬□(艹俎)酸且綠,
金城土酥靜如練。
兼求畜豪且割鮮,
密沽斗酒諧終宴。
故人情義晚誰似?
令我手腳輕欲旋。
老馬為駒信不虛,
當時得意況深眷。
但使殘年飽吃飯,
只願無事常相見!
元都壇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隱東蒙峰,
已佩含景蒼精龍。
故人今居子午谷,
獨在陰崖結茅屋。
屋前太古元都壇,
青石漠漠常風寒。
子歸夜啼山竹裂,
王母晝下雲旗翻。
知君此計誠長往,
芝草琅〔王干〕日應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地何蕭爽。
樂游園歌
(原註:晦日賀蘭楊長史筵醉中作)
樂游古園萃森爽,
煙綿碧草萋萋長。
公子華筵勢最高,
秦川對酒平如掌。
長生木瓢示真率,
更調鞍馬狂歡賞。
青春波浪芙蓉園,
白日雷霆夾城仗。
閶闔晴開〔言失〕盪盪,
曲江翠幕排銀榜。
拂水低回舞袖翻,
緣雲清切歌聲上。
卻憶年年人醉時,
只今未醉已先悲。
數莖白發那拋得?
百罰深杯亦不辭。
聖朝亦(一作已)知賤士丑,
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飲罷無歸處,
獨立蒼茫自詠詩。
白絲行
繅絲須長不須白,
越羅蜀錦金粟尺。
象床玉手亂殷紅,
萬草千花動凝碧。
已悲素質隨時染,
裂下鳴機色相射。
美人細意熨貼平,
裁縫滅盡針線跡。
春天衣著為君舞,
蛺蝶飛來黃鸝語。
落絮游絲亦有情,
隨風照日宜輕舉。
香汗清塵污顏色,
開新合故置何許?
君不見才士汲引難,
恐懼棄捐羈旅。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
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微□(「勻」內換「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衣及〕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
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筋厭飫久未下,
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革空〕不動塵,
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一作管)哀吟感鬼神,
賓從雜還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
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
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嗔!
嘆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時晚,
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
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
結根失所纏風霜。
醉時歌
(原註:贈廣文館博士鄭虔)
諸公袞袞登台省,
廣文先生官獨冷。
甲第紛紛厭粱肉,
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軻,
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鬢如絲。
日糴太倉五升米,
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
沽酒不復疑,
忘形到爾汝,
痛飲真吾師。
清夜沈沈動春酌,
燈前細雨檐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
焉知餓死填滿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
子雲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
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
孔丘盜跖俱塵埃。
不須聞此意慘愴,
生前相遇且銜杯。
醉歌行
(原註:別從侄勤落第歸)
陸機二十作文賦,
汝更小年能綴文。
總角草書又神速,
世上兒子徒紛紛。
驊騮作駒已汗血,
鷙鳥舉翮連青雲。
詞源倒流三峽水,
筆陣獨掃千人軍。
只今年才十六七,
射策君門期第一。
舊穿楊葉真自知,
暫蹶霜蹄未為失。
偶然擢秀非難取,
會是排風有毛質。
汝身已見唾成珠,
汝伯何由發如漆?
春光潭(一作澹)沱秦東亭,
渚蒲牙白水荇青。
風吹客衣日杲杲,
樹攪離思花冥冥。
酒盡沙頭雙玉瓶,
眾賓皆醉我獨醒。
乃知貧賤別更苦,
吞聲躑躅涕淚零。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獻納司存雨露邊,
地分清切任才賢。
舍人退食收封事,
宮女開函近御筵。
曉漏追趨青瑣闥,
晴窗檢點白雲篇。
揚雄更有河東賦,
唯待吹噓送上天。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齒在樓船,
橫笛短簫悲遠天。
春風自信牙檣動,
遲日徐看錦纜牽。
魚吹細浪搖歌扇,
燕蹴飛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盪槳,
百壺那送酒如泉?
〔氵美〕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
攜我遠來游〔氵美〕陂。
天地黯慘忽異色,
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利汗漫泛舟入,
事殊興極憂思集。
鼉作鯨吞不復知,
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
舟子喜甚無氛埃。
鳧□(「翳」下換「鳥」)散亂棹謳發,
絲管啁啾空翠來。
沉竿續蔓深莫測,
菱葉荷花凈如拭。
宛在中流渤〔氵解〕清,
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以南純浸山,
動影裊窕沖融間。
船舷暝戛雲際寺,
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亦吐珠,
馮夷擊鼓群龍趨。
湘妃漢女出歌舞,
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
蒼茫不曉神靈意。
少壯幾時奈老何,
向來哀樂何其多?
秋雨嘆三首
雨中百草秋爛死,
階下決明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
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
恐汝後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
臨風三嗅馨香泣。
闌風伏雨秋紛紛,
四海八荒同一雲。
去馬來牛不復辨,
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
農夫田父無消息。
城中斗米換衾〔衤周〕,
相許寧論兩相直?
長安布衣誰比數,
反鎖衡門守環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
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颼颼催早寒,
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
泥污後土何時干?
天育驃騎歌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
今之畫圖無乃是?
是何意態雄且傑,
駿尾蕭梢朔風起。
毛為綠縹兩耳黃,
眼有紫焰雙瞳方。
矯矯龍性含(一作合)變化,
卓立天骨森開張。
伊昔太朴張景順,
監牧攻駒閱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
別養驥子憐神駿。
當時四十萬匹馬,
張公嘆其材盡下。
故獨寫真傳世人,
見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行影,
鳴呼健步無由騁!
如今豈無〔馬要〕□(「衷」中換馬)與驊騮,
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
沙苑行
君不見左輔白沙如白水,
繚以周牆百餘里。
龍媒昔是渥窪生,
汗血今稱獻於此。
苑中〔馬來〕牝三千匹,
豐草青青寒不死。
食之豪健西域無,
每歲攻駒冠邊鄙。
王有虎臣司苑門,
入門天廄皆雲屯。
〔馬肅〕〔馬霜〕一骨獨當御,
春秋二時歸至尊。
至尊內外馬盈億。
伏櫪在□(「炯」換土旁)空大存。
逸群絕足信殊傑。
倜儻權奇難具論。
累累〔土追〕阜藏奔突,
往往坡陀縱超越。
角壯翻同糜鹿游,
浮深簸盪黿鼉窟。
泉出巨魚長比人,
丹砂作尾黃金鱗。
豈知異物同精氣,
雖未成龍亦有神。
驄馬行
鄧公馬癖人共知,
初得花驄大宛種。
夙昔傳聞思一見,
牽來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態何□(上山下酋)□(上山下卒),
顧影驕嘶自衿寵。
隅目青熒夾鏡懸,
肉鬃〔石畏〕□(「儡」換石旁)連錢動。
朝來少試華軒下,
未覺千金滿高價。
赤汗微生白雪毛,
銀鞍卻覆香羅帕。
卿家舊賜公取之,
天廄真龍此其亞。
晝洗須騰涇渭深,
夕趨可刷幽並夜。
吾聞良驥老始成,
此馬數年人更驚。
豈有四蹄疾於鳥,
不與八駿俱先鳴。
時俗造次那得致,
雲霧晦冥方降精。
近聞下詔喧都邑,
肯使騏□(「麟」換馬旁)地上行。
魏將軍歌
將軍昔著從事衫,
鐵馬馳突重兩銜。
披堅執銳略西極,
昆侖月窟東嶄岩。
君門羽林萬猛士,
惡若哮虎子所監。
五年起家列霜戟,
一日過海收風帆。
平生流輩徒蠢蠢,
長安少年氣欲盡。
魏侯骨聳精爽緊,
華岳峰尖見秋隼。
星躔寶校金盤陀,
夜騎天駟超天河。
攙槍熒惑不敢動,
翠蕤雲□(「旗」其換肖)相盪摩。
吾為子起歌都護;
酒闌插劍肝膽露,
鉤陳蒼蒼玄武暮。
萬歲千秋奉聖明,
臨江節士安足數!
⑤ 杜甫詩的前後期特點
杜甫前期詩歌思想內容
杜甫的青年時期,正處於盛唐時代,穩定、繁榮的盛唐氣象使得杜甫早年過了一段南北漫遊、裘馬輕狂的生活。這期間,其游歷過山東、河南、河北、吳越等地,結識了李白、高適等人,三人酣飲縱游,建立了深厚友誼。
這時期,杜甫的詩歌題材多抒寫漫遊時的所見所聞,或表達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熱愛;或抒發一腔愛國情懷,表達對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熱忱;或與友人相互贈答、送別,寄寓惜別不舍之情。
杜甫後期詩歌思想內容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的經歷可分為陷賊與為官、漂泊西南兩個分期,這時杜甫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長安。後任左拾遺,又遭貶謫,終棄官入蜀,開始了晚年漂泊的生活。安史之亂帶來了無數災難,也使得戰亂的生活題材進入了詩歌的視野中。
杜甫將這場戰亂帶來的大破壞、大災難通過對底層民眾的悲苦生活的描寫刻畫廣泛而又全面地展現揭露出來。
這個時期杜甫詩歌主要抒寫了故土難歸的悲涼情懷;壯志難酬的失落心緒;年華逝去的孤獨之感;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以及憂心天下的仁愛之心。其創作的整體基調是悲涼滄桑的。
(5)七律三門峽擴展閱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⑥ 幫忙了...有兩個語文問題請教!<初1>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出自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原詩為「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這兩句詩極為傳神地描繪了黃昏月光下山園小池邊的梅花的神態意象:山園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作者並沒直寫梅,而是通過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與梅影相映,朦朧的月色與淡淡的幽香相襯,動與靜,視覺與嗅覺,共同營造了一個迷人的意境。 「疏影」、「暗香」這兩個新穎的意象,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質風韻。由於這兩句詩極佳地捕捉並傳達出梅花之魂,所以成為梅的代名詞,成為歷代詩人詠梅詩中最膾炙人口的佳句。稍後時期的著名詞人姜夔詠梅的兩首著名自度曲牌的詞,即以《暗香》《疏影》為調名。陳與義《和張矩臣水墨梅》詩寫道:「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他認為林逋把唐人齊己「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等前人寫梅的詩全壓倒了。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⑦ 杜甫的歷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後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
【題解】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兵車行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是年,唐征伐作戰,大肆徵兵,致使民無寧日。杜甫有感於此,作《兵車行》以抒其憤忿之意。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春望
【題解】
唐蕭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今陝西富縣)的羌村,隻身投奔,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次年春天才得脫身。在被迫留居長安的日子裡,他寫了許多反映淪陷區生活的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就是作於此時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
【題解】
見《杜工部集》。為《三吏》之一,作於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後,唐由盛變衰,國不成國,民無寧日。是年,作者經新安、石壕等地流離遷徒,目睹官吏征丁後有感而作。《三吏》,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題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採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忽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白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蜀相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於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覽、憑吊,作了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春夜喜雨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詩人在對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於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肋,於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題解】
見《杜工部集》。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自縊於林中,其將田承嗣,李懷仙皆舉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區相繼收復。時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詩。河南河北,指今洛陽一帶及河北北部。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絕句四首(其一)
【題解】
杜甫的七言絕句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中國最流行的小詩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卻又深含了詩人的審美理想,極受文人學者所推許,可說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旅夜書懷
【題解】
《旅夜書懷》,是杜甫離開成都,攜家乘舟東下,經過渝州(四川重慶)、忠州(四川忠縣)時(765年)寫的。
他早歲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頭來什麼事都沒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親朋零落,隻身飄泊,置身於這樣浩渺的江上,自己彷彿是天地間的一隻沙鷗,飛往哪裡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高
【題解】
見《杜工部集》,寫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時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節)。古九月九有登高習俗,此詩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寫其長年飄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江南逢李龜年
【題解】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名樂師。杜甫年青時在洛陽曾聽過他的演唱。晚年飄泊江南後,杜甫竟與樂師異地重逢。這時候距「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已經十多年了,詩人和李龜年都是晚年了,在這樣的境地相逢,有回憶,有傷感。於是,詩人用非常含蓄的語言,說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參考資料:www.huaxia.com/wh/mjmp/00095795.html 24K
⑧ 古人的資料
李白(701~762)
中國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10年內,漫遊了長江 、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 ,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 ,供奉翰林 ,作為文學侍從之臣 ,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 。 不滿兩年 ,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 ,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卒。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
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 。他的「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 贈汪倫 》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 。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 。《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怳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
李白《上陽台》墨跡
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 ,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 ,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 》、《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 》、《 早發白帝城 》、《 贈汪倫 》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 , 說明他能寫律詩 ,只是不愛多寫 。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李白還有若干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 ,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 》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