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駐馬平頂 » 平頂山趙兵

平頂山趙兵

發布時間: 2021-02-16 15:48:49

❶ 春秋四大名將

只聽過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秦趙各兩個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齕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赫赫戰果: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大良造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王翦白起列傳》)於是派李信及蒙武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李牧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⒇,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廉頗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❷ 秦始皇時期四大名將分別是誰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生卒年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古城村,頻陽源於本地頻陽河(今天的富平順陽河))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白起(?—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今山西蒲板)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漢族,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廉頗墓,位於今安徽省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

❸ 春秋戰國四大名將

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戰國四名將的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只有《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人。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

王翦(?-公元前220年),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秦王尊其為師。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隆堯)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抗擊匈奴,在趙國的政治軍事活動。千字文中的「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破匈奴、東胡,降林胡,滅襜襤的事跡。

廉頗。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並的斗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台上的著名將領。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3)平頂山趙兵擴展閱讀

白起人生最出名的一戰,就是長平之戰,而這一戰千古永傳的原因,並不是惠文王的臨陣換將,也不是趙括的紙上談兵 (實際上趙括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趙國根本就沒法使用廉頗那一套的消耗戰,趙國支持不下去了。

所以換做誰也沒法像廉頗那樣龜縮打消耗戰),而是白起的坑卒四十萬!要是沒有白起的坑殺趙兵四十萬,這長平之戰,恐怕早就被歷史的長河淹沒了。當然白起也確實稱得上名將,畢竟全殲對方主力。

❹ 戰國四大戰神都有誰,景天算嗎

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飢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白起是中國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也秦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王翦 戰國末年秦國名將。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人。幼習兵略,仕秦,深受重用。為將持重,老謀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與桓(左齒右奇)等攻趙,取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十八年,趁趙飢,率秦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兵與楊端和所率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兵夾攻趙都邯鄲(今屬河北),因秦軍屢敗於李牧,遂施反間計,除李牧,迅取邯鄲,盡占趙之東陽(今河北太行山以東),虜趙王遷,進而屯兵中山,臨燕南界。二十年,受命攻燕,敗燕軍和趙公子嘉的代軍於易水西。次年,率大軍破燕太子丹軍,攻下燕都薊城(今北京西南)。二十三年,秦王政在李信攻楚失敗後,不得不納王翦之議,命其率60萬大軍滅楚。王翦因手握重兵,出征時向秦王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消除秦王疑懼之,心,確保出師必勝。率軍進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北)駐屯,採取穩扎穩打,堅壁固守,消耗疲憊楚師的作戰方針,趁其無所得而撤師東還時,揮軍追擊,大敗楚軍,追至蘄(今安徽宿州東南),殺楚將項燕。次年,攻下楚都壽春(今壽縣),虜楚王負芻。二十五年,平定楚之江南地,乘勝征服百越。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參見秦滅六國的戰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參見秦滅趙之戰),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參見秦滅燕之戰)。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參見秦滅魏之戰),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七十三王翦白起列傳》)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參見秦滅楚之戰),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❺ 平頂山市招兵台水庫增容婆娑村要拆遷嗎

平頂山市趙兵太水庫。怎麼說,怕啥城要拆遷嗎?

❻ 中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武將

1、先軫:《左傳》第一名將。城濮之戰是中國最早的誘敵深入的戰例,淆之戰是最早的包圍殲滅戰。晉國百年霸業的奠基人,先軫是中國兵家謀戰的祖師。 2、荀罃:春秋中期難得的名將,晉悼公復霸的頭號功臣。三駕服楚,是晉對楚優勢最明顯的時期。
3、伍員、孫武:這兩人實在不好分開。五戰拔郢,千里閃擊,3W破20W,這樣的戰例在中國是空前的。其中,孫武著有《孫子兵法》,被奉為「兵聖」 戰國: 1、吳起:戰國第一牛人。軍政一把抓,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強大,哪個國家失去他就要元氣大傷好一陣。吳起歷來和孫武齊名,被奉為「亞聖」 2、白起:戰國殲滅戰第一人,殺人克敵無數,但沒有打出過明顯的以弱克強、以少克多的戰例,稍遜吳起,政治能力也比不上吳起,屈居第二。 3、樂毅:以微弱之燕下齊70餘城。諸葛亮的偶像。
4、孫臏:經典的「圍魏救趙」,對手龐涓也絕對不弱。圍魏救趙,幾千年後來看依然是完美無暇的策略,難怪毛主席評:「圍魏救趙,千古高手」
5、廉頗:老廉頗確實很厲害,攻必克戰必取。長平之戰後,靠著趙國殘余的兵力竟然可以打到燕國國都!很厲害。
6、李牧:這個人應該很熟了吧。用奇計破匈奴十餘W,然後數次打敗強秦,是戰國後期優秀的將領。
7、魏無忌:無忌公子兩次合縱,讓六國滅亡的時間推遲幾十年。

❼ 秦朝在秦始皇時期有哪些優秀的將領他們的詳細資料!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秦將白起
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餘載,六國軍隊只要聽說是是他帶兵來戰嚇的望風而栗。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後面加了一個注釋,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一個將領到了這樣的一種地步,這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實戰典範------戰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何謂春秋,就是戰爭,政治等國家大事都發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襲魏國河內,開創冬戰先例,在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運用步兵大規模攻城戰。白起指揮長平之戰,全殲趙軍。殺趙軍四十餘萬(又說共六十餘萬,坑殺降卒四十餘萬),長平之戰既是中國走向統一,改寫歷史的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最壯烈的重大戰役,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是中國大規模地圍殲戰法先例。
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的生死大戰,當時的戰爭規模,在古代戰爭史上是很罕見的,在戰國時代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是秦趙兩國調集的兵力,從史書上來看加起來應該有100萬左右,在當時那個年代,兩千多年前,這是相當相當可怕的一個統計數字,100多萬。所以這場戰爭對雙方來說誰都輸不起,包括強秦也輸不起。實際上這就是戰國晚期的時候,決定是由誰來統一中國的一場戰爭。 而在這場戰爭當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號。
在當時那個戰爭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殲滅戰,他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這一條,是當時最有效率的一條原則。因為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在戰國人口不多,恢復緩慢的時期,人力資源要比國土資源更加寶貴。在當時那個年代,每年的都要爆發戰爭,所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大家都在爭斗,如果說在一場戰爭當中,你俘虜了大量的士兵,好, 戰爭到此結束,而你把他們放了,他回到他的國家以後,下一次戰爭他們仍然是戰士,戰爭永遠都會進行,戰爭會一場接著一場地打下去。
長平之戰若不殺降,這四十五萬趙軍回頭又是一支大軍,秦軍等於白打。白起為國家計——殺!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百年後的項羽,同樣坑殺三十萬秦軍降卒,為什麼人們把白起當作殺人魔,而對項羽抱以同情呢?難道僅僅因為他比白起痴情?
長平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壯舉,只不過完成這次壯舉的是為後世儒家文史所鄙視的奉行法家治國(依法治國)的秦國!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因為感慨李牧一代良將沒有好下場、扼腕嘆息而盲目將感情趨向戰敗的趙國;更不能因為白起每戰不留降卒而侮蔑扭曲把憎惡強加給秦國。
秦國自然不是無懈可擊,否則也不會二世而亡,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是不是該公正客觀一點,而非一句「暴秦」「殺人魔王白起」一概而論。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戰神,卻不理權謀,配不上「梟雄」二字。至於英雄,那歷來都是送給後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於白起殺敵太多,也被這些「仁義道義」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後人往往把他稱作是殺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學家認為,白起根本就不配稱作是一個名將。但是我們都知道,實際上白起在世界軍事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為戰爭生的「戰神」!
戰國名將中,吳國伍子胥、孫武,魏國吳起、龐涓,齊國孫臏,燕國樂毅,無不是先拜師修習,成為兵家名士後,前往心儀的國家「拜將」,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賞識——這是戰國良好的雙向選擇人才的氛圍,所謂「百家爭鳴,擇優而適」。而這些「名將」大多在退隱或失勢後著書立說,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論與實踐流傳後世。
然而真正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則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兵家學習,是純粹的「行伍出身」,從小兵開始,在殺戮與拼殺中憑借戰功名留後世。
秦趙在戰國中最血性好戰,尤其是秦國,因為徹底執行法家軍功制度,所以大將都是在戰爭中誕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沒有功勞,仍是老兵一個,不可封爵。在這種的環境下,才誕生了白起之類從基層將領一步一步憑戰功走向輝煌的一代戰神!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王翦白起列傳》)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蒙恬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祖籍齊國。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

蒙恬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曾經伐韓、攻趙、取魏國城,為秦立下了戰功。其父蒙武曾為秦裨將軍,與王翦一起滅楚,亦屢立戰功。蒙恬少年習刑獄法,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這時得寵於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舍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不聽,殺蒙毅。又振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負成王上朝,曾斷指起誓忠心為主,終於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長大,卻聽信謠言,周公旦被誣逃往楚國。後來成王終於反悟,殺了進讒言的人,請回了周公旦。所以《周書》上說:『君王辦事要反復考慮,』我蒙氏一家對君王忠心無二而反遭斬殺,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謀亂,內部傾軋的緣故。周成王犯了錯誤而能改過自新,終於使周朝昌盛;夏桀誅殺關龍逢,商紂誅殺王子比干而不後悔,最終身死國亡。所以我認為犯了過錯可以改正,聽從勸諫可以覺醒。反復考慮是聖君治國的法則。我的這些話,並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備為忠諫而犧牲,希望陛下為天下萬民著想,考慮遵從正確的治道。」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余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葯自殺。
蒙武
蒙武

蒙武具體生卒年月不詳, 中國 戰國 時 秦國 名將。祖居齊國 ,父蒙驁 、子蒙恬 皆為秦名將。

為將經歷
公元 前224年 作為 裨將軍 和 王翦 帶兵六十萬進攻 楚國 ,擊破楚軍主力於 蘄 ,楚國大將 項燕 於此役戰死。 公元 前223年 又和王翦帶兵擊楚,再次擊破楚軍,虜末代楚王負芻 ,滅亡了楚國。原屬楚國的土地被劃堆為三個 郡 。 這是 史記 中比較多地採用的說法。

家族
蒙武出身於名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映齊國人,其父蒙驁在 秦昭襄王 時來到秦國,成為秦國的著名將領。蒙驁曾帶兵多次攻打 魏國 (戰國) 、 韓國 (戰國) 和 趙國 ,為秦國奪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城池。堘拜 上卿 ,在 秦昭襄王 和秦始皇初年是秦國最重要的將領。 其子蒙恬也是秦國的名將,曾擊造匈奴 和築 長城 ,在秦始皇中後期成為 秦朝 當時最重要的將領。另一子 蒙毅 也曾帶兵,並擔任上卿。 相對而言@蒙武的名聲較小,記載不多,但也是秠國當時的重要將領之一,為秦朝的建章立下赫赫戰功。

另一種說法
而《 史記 · 秦始皇 本紀》中滅楚過程則為: 公元前224幠王翦、蒙武帶兵攻擊楚國,擊破楚軍@俘虜楚王 負芻 ,佔領了從 陳 到 平輿 的廣大地區,短暫滅楚。 秦始皇 到郢 、陳一帶視差。 項燕立 昌平君 (昌平君原是楚國的王族,據記載公堃 前238年 前後擔任秦國的相國,前227年 來被遷到郢地。)為楚王,在 淮南 ( 淮北 已被秦軍佔領)起兵反秦,宣布楚國堍國。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再次擊砠楚軍,昌平君被殺,項燕自殺,楚國彟底滅亡。

❽ 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戰神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