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墳上村
--------------------弘農楊氏澠池桃村家譜-----------------------
楊慧芳(在外姓名:楊銀濤)
2005年11月2日
桃村建於上古社會,澠池縣志有記至今有好多家保存有石器和古物,桃村村名來源有二:一是西周桃花女的故鄉,桃花女葬於村西北後陰凹南端,墳現還存在;二是陶器興盛時代,桃村是出售陶器的大鎮店,有碑記載(秋成家門口),所以有桃、陶之稱,現為陶村(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陶村)。
桃村楊氏家譜明末戰亂失傳至今已三百多年,眾言紛紛,從新整理,因年代久遠、勘查費時費力及資金不足等問題無人出頭,後來楊生治在堂弟楊生武及家族眾人的勸說下,自費到有關各地尋根問祖,歷經十餘年,在外工作的楊銀濤(在村姓名楊慧芳)對家族歷史淵源也很在意,參與編寫家譜,多方考究。根據洪洞、華陰、沙村、英豪、洪陽家譜和有關碑文記載,楊氏歷史及桃村楊氏家譜簡寫於後,另外,在外沒聯系的和因情況不明的沒寫入本冊。
楊氏出自姬姓,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為氏,一支是以邑為氏。
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滅商伐紂,建立了周朝。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的次子姬虞(周成王弟弟)被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封在唐地做諸侯,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xiè〉繼位後,因唐地南有晉水,改國名為晉,就改稱晉侯。叔虞的次子杼被封於楊地,當時盛行諸侯國主以國為氏,姬杼受封後改姓楊,即楊杼,他便是最早的楊姓受姓始祖。另,西周宣王姬靜(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的小兒子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宮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時才被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春秋時為晉國所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以國為氏,姓楊。此即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雲:「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焉。」(另,《辭海》雲:「揚,石經初刻作『楊』,」可見古代揚、楊二字通用)。
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滅楊後,將楊地作為晉國公族羊舌的采邑。晉武公(燮的10世孫),晉武公(前679-前677年),封次子伯僑於楊,稱為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即楊姓得姓始祖為楊伯僑。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伯僑的孫子突,被封於羊舌,以邑為姓是為羊舌氏,稱為羊舌大夫,下轄銅鞮(今山西沁縣南)、楊氏(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即尚父的楊國故地)、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三邑。這些采邑被他的子孫進一步分封。其中一個孫子羊舌肸〈xī〉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是晉國的太傅,食采於楊氏。(羊舌肸,晉之公族,中軍尉佐羊舌職次子,羊舌肸,復姓羊舌,名腫,字叔向,一字叔譽,又稱叔肸、楊肸腫。春秋時期荀國絳州王守庄人,王守庄俗稱羊舌村。在晉國任大夫,是當時著名的賢臣。生卒年不詳,歷事晉悼公、晉平公、晉昭公三世。主要活動在晉平公,昭公時期〈前557-前526年〉。食邑在楊,故又稱楊肸,亦稱楊傅。平公初代士渥濁為太傅,昭公時位上大夫),羊舌肸的兒子伯石,字食我,繼承了父親封地和爵位後,正式以邑名為氏,稱為楊氏,名楊食我(見《古今姓氏書辨證》)。
另外,還有楊氏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即《姓氏考略》所說:"又氐有楊氏,世居仇池(見《晉書》);又莫胡氏改為楊(見《魏書》);又楊光遠沙陀部人,別為一派(見《唐書》)。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後裔。《氏族略》的《楊氏》條說:「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兩個囚禁起來。有個大夫叫荀礫,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羊舌肸(叔向)的子孫有的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此後,「有楊章者,生苞、朗、款。苞為韓襄王將,守修武(今屬河南),子孫因居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朗為秦將,封臨晉君,子孫因居馮翊(今陝西大荔);款為秦上卿,生碩,字太初,從沛公(漢高祖劉邦)征伐,為大史」。楊碩有8 個兒子,第六子楊喜,西漢時封赤泉嚴侯;楊喜之子楊敷,封赤泉定侯。楊敷的孫子楊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婿,有二子;忠、惲。楊忠的曾孫楊震,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因世居弘農華陰,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東漢時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大守、司徒、太尉等職。楊震任荊州刺史時,以清廉著稱,並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名言,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此後,楊氏家族便以「四知堂」為堂號。楊震的子孫世代任大官僚,所以「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楊震之子楊牧,字孟信,任荊州刺史,封富波侯;楊牧的20世孫楊惠憫,任太原郡守;楊惠憫的玄孫就是隋文帝楊堅。此外,楊震的十世孫楊珍,北魏時任上谷太守,其曾孫楊順,任冀州刺史,徒居河中永樂,順之子楊岐,任呂州刺史,又徒居原武(今河南原陽),在此發展繁衍,成為楊氏重要的一支;楊牧的11世孫楊孕的後裔,世居扶風(今屬陝西),稱為扶風楊氏。(以上材料來源於山西洪洞)
楊震任弘農郡主時遷到桃林(今河南靈寶)。「始祖系漢太尉震世居關西,後移居弘農郡立弘農郡祖,能生謙,謙生和,和生元吉、元志,元吉生二子曰松曰善,松籍兵,善籍駟。松生林,林生三子,長曰彩,次曰椿,三曰彬娶許氏無子,其兄彩之子士點……」(陶村上地碑文)。元吉兵亂時遷沙村(英豪附近)。彬又名石慶,任宰相,是我楊氏立祖於英豪,彬無子起兄之子士點,生六子,長子時舉,生三子,宣、賓、□(遷新安),賓生三子,政、二、三,明宣德三年(1429年)政同伯父宣遷洪陽,不久政遷桃村(洪陽家譜有記載),生六子,秀、春、干、吒、英、椎。後二代無名,立總祠堂(現有)在老村東路北,從此形成老三門,沒有排行,只有前祠堂為一門,後祠堂為一門,當街五父堂為一門,楊英是前祠堂之祖,其它不祥。
洪陽家譜有記載,和陶村是同祖,立祖晚,四世楊宣立祖,洪陽世系加四世和桃村是同輩(洪陽二世與陶村五世同輩〈五世為楊政〉)。
註:
弘農: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設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柞(zhà)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陶村墳冢說明:
1、總老墳叫荊條墳,位於村東路南(往羅村去路南,離現在村邊約100米,已成地)
2、前祠堂由荊條墳遷到東場嶺,後分三支,一支少成,遷西秋坡(往坡頭去方向),二支司成遷張凹(村西路南),三支禮成遷上地(村西);後祠堂九世立祖(楊吾),荊條墳東300米路南叫柏樹墳(往羅村去交界地)。後分二門,一門進良分三支,一支茂和,遷小北山,二支茂從遷橋溝口東(澄清河東北),三支遷宜陽連處(一個村名),二門進喜遷橋溝東北,後因地址不好遷唐嶺,後分四支,一支景超,遷南凹,二支景坤遷南凹,三支景亮遷西嶺頭,四支景奎遷王鐵凹(從陶村南往東天池去溝北);當街五福堂由荊條墳遷到橋溝東北,後遷到東南凹(大墓堆)。
註:星子 說 英壕宰相墳有楊彬(楊石慶)碑
沙村也有碑
楊家歷史悠久,祖宗是我們晚輩的根,當後代人不斷問我們的祖宗是誰時,家譜給了我們答案,從楊家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先祖為生存發展而四處奔波,為幸福安康而辛勤勞作,為成國家棟梁而發憤圖強。優秀的品質鑄就了歷史的悠長,望楊氏後人繼承發揚祖輩優秀傳統,牢牢記住歷史,好好把握現在,努力塑造未來。持家譜者要代代相傳,延續永遠……
——楊銀濤 (在義馬市工作)
楊銀濤(村裡叫楊慧芳)在陶村家譜中為二十世,生於1969年9月5日,農歷7月24,一世為楊彬(又名石慶,元朝任宰相,立祖英豪,澠池檔案館顯),五世楊政於明宣德三年(1429年)同伯父宣遷澠池洪陽,不久政遷澠池桃村。民國前期,十八世楊文採在軍中就職,因社會動盪不安就辭官回鄉辦私塾,在當地威望極高,現在的老輩人提起楊文采先生無不稱贊,不僅能教書,而且還會給人看風水、算卦,其子孫都在外工作,楊漢英(楊開元)、楊中英(楊周元)為其子,楊金良、楊銀良、楊軍良、楊天良、楊銀濤、楊慧斌為其孫子……
2010年10月7日於義馬上傳,我這里有較詳細的家譜,因這里不支持表格,就只傳上文本,有要帶表格的可與我聯系。
同宗同族者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❷ 關於農村墳地所有權的問題
【1】農抄村墳地所有權歸村襲集體所有。墳地里栽的樹,歸村集體所有。
近代墳地埋著的死者及其陪葬物,歸死者後代所有。
土地所有權不能買賣。
【2】村委會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對死者墳頭統一管理。
【3】農村居民不能把死者埋在自己承包的土地里。
埋葬死者在承包地里,死者的墳應該遷出。
如果下期承包土地時,可能不再繼續承包原來承包過的土地。
【4】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5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情節嚴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一)故意破壞、污損他人墳墓或者毀壞、丟棄他人屍骨、骨灰的;
【5】死者的墳,受法律保護。
❸ 三門峽崤函大道移墳的補償標准
三門峽大道移墳的補償標准應該是每個墳1000塊錢。
❹ 農村祖墳被挖事件怎麼處理
農村祖墳墳堆被外村人挖去了一半怎麼處理
❺ 農村墳地有人在父親墳上下,符咒門戶什麼可以化解
迷信!啥事都不會有的,做人善良厚道才是根本
❻ 鳳泉區潞王墳鄉墳上村房屋拆遷的賠償標準是多少
這個直接去問拆遷辦的啊!
❼ 河南三門峽郭氏起源
郭氏來源有五:一、「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這么說來,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 二、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義》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中國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是比較少的。 三、來自炎黃,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功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在虢國故地今三門峽市區,有一自然村名叫「郭氏源頭村」,據《陝縣志》記載郭氏源頭村是郭姓的發源地。 四、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五、出自古郭國。 **************************目前的郭氏祖墳在河南洛陽平樂村東頭,每年都有祭祖,當地的郭氏族譜有新華字典那麼厚,A4紙大小。
❽ 馬寨鎮墳上村拆遷的具體位置和方位是哪些
你是墳上的還是做生意的
❾ 墳地選在村下面好,還是上面好
墳地選在村抄下是不好的。自古以來人襲們的生活習慣都是陰陽都是分開的,俗話說陰陽兩重天。總之,把墳地放上面也是不合式的,也是不好的。最好的形式和方法是火化,向偉大的周總理那樣,骨灰撒掉或做肥料,讓我們又回到大自然吧。
❿ 青神同志墳村怎麼來的
青神西山起義烈士犧牲後埋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