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產招聘 » 日本地理講座

日本地理講座

發布時間: 2021-03-08 01:53:39

㈠ 日本為何能迅速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我來個簡潔一點的。

日本最開始是30多個小破國家,隨著唐代的交往和明代許多中國士人逃難到那裡,日本學習了大量中國的先進文化,採用中國的官吏制度和科考制度,逐漸發展了起來,但還是很弱。只是有一些倭寇會來侵擾東南沿海。主要還是中國沿海官吏的貪污腐化助長了他們。

後來清代時日本也是閉關鎖國。英國美國的侵略打開了日本大門。但是剛開戰不久,一戰爆發,西方列強們沒空搭理他了。日本藉此機會明治維新,拚命學習西方,發展軍事,實力大大增強。這時候中國還做美夢呢。

等到後來列強們歇過氣兒來了,日本已經強大了不少,並且倒向他們,所以他們就認准了地大物博的中國。等中國清醒過來也想維新,走資本主義道路時,已經沒機會了。這是一種歷史的無奈。

二戰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挫傷,但是戰後美國為了利用他牽制亞洲,又大力扶持,並且大量定購軍火。加上日本本身重視科技,驚人的學習能力,和勤奮,經濟迅速恢復,成為當時三足鼎立者之一。

現在日本雖然居於二位,但實力不可小視。這與他們本身的強烈危機感又很大關系。因為島上除了水資源比較豐富和魚比較多剩下就沒啥了。不強沒有未來。

中國人缺的就是危機感,凝聚力和勤奮的精神。但我感覺日本並不可愛。日本其實沒有自己的東西,東方的都是學中國,西方的就是學英國。但是他學的都是好的,所以強。中國是把自己的優點扔了不少不說,還學來了許多惡習。封建的中國太強大了,所以後遺症也比別人多的多。

所以日本雖然強,但只是可怕,永遠不會可敬。只有有自己文化積淀的國家才是令人尊敬的。所以中國有強大的資本。要靠大家來一起努力了!

(以上是根據本人的有限知識總結的,如果有不對之處望行家指教)

㈡ 日本為什麼能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我們可以得哪些啟示

日本國是個國土面積較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經濟又受到嚴重破壞,1950年其工業產值僅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4%。但是經過短暫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其國民生產總值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於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經濟發展很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在五十年代達22.8%,六十年代達11.1%,七十年代為5.3%,這些都顯著高於同時期美國與西歐各國的發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為除美國和蘇聯之外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979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9,739億美元,已接近蘇聯10,855億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大大高於蘇聯,為蘇聯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黃金外匯儲備為蘇聯的4.9倍。日本工業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從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與此同時,日本外貿的出口值也增長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聯邦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受制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又在具體的、特定的國內外條件下出現的。從國際環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時期,世界市場上的石油,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產量激增,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這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戰後新獨立的國家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民族工業也迫切要求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各種機器設備,使日本的工業產品有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日本利用其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無暇東顧之機,其經濟勢力首先佔領東南亞市場,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其世界市場。國際有利環境也表現在美國的扶植上。戰後初期,美國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援助」和「貸款」成了日本發展經濟的重要資金來源;又由於美國侵略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的需要,對日本的軍事訂貨驟增,這對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滋養」,通過發戰爭財,為日本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國際有利環境還在於戰後適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業設備雖在戰時受到破壞或已十分陳舊,但戰後則積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迅速更新設備,從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日本經濟能夠順利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國內條件。首先,日本原有經濟基礎較強,戰前其經濟發展速度就高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其次,日本一貫重視人材開發,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本國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素質高的人材資源優勢,以及工資較歐美國家為低的優勢,使其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第三,日本發揮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尤其利用島國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優良港灣,填海造陸,新建大型工業基地,挖築深水港,廣建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輪、礦料專用船等能長驅直入,為以低運費從國外大量運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方便條件,這對日本這個加工貿易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一般認為,日本人民生活勤儉,儲蓄率極高,為國家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也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第五,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少(僅占其財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經濟。此外,戰後初期,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歷屆政府對科學管理經濟的重視,各項開發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公共設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

日本是資源貧脊的國家,又是二戰戰敗國。但是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很快,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戰爭毀滅了日本42 %
的國民財富,失去了殖民地。當時經濟一片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
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
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1959年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 年追
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
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
跡」。三是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
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
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NP年均增長4
.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紀末的經濟危機期。進入1992
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NP 年均增
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 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
大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騰飛,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條件自然不
容忽視。就日本國內因素而言,日本AOTS組織把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的幾
個重要原因歸結為「政府、產業界、勞動界的協調關系,廣義的技術革
新,勞動力的質與量,企業家精神,儲蓄和經濟政策」六個方面。東京
大學教授橋本壽郎在《戰後日本經濟》一書中這樣分析日本企業的經營
目標:(附圖表一說明)
附:(圖表一)
最受重視的經營目標(單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產品開發 24.6 20.4 38.7 57.4現有主要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擴大 45.4 34.1 33.8 12.7與地域社會的協調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機構的增強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員削減 0.6 4.4 0.4 1.5職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經營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費者服務的強化 0.4 0.6 0.2 0.0產品線的縮短 0.0 0.2 0.0 0.2自身資本充實 5.5 8.0 5.0 1.0

這次,我參加中組部組織的赴日本市場經濟研修班,通過聽講座、
政府機構和企業實地研修以及民間交流,對日本經濟主體強烈的技術創
新追求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對江總書記提出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我國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全社會的科技進步
有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經濟主體技術創新特點分析
日本的經濟主體,主要是指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個方面。
經濟主體技術創新,即廣義的技術革新。是指日本經濟主體從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市場經濟競爭和經
濟國際化競爭的要求,推進技術進步。其特點有:
1、長期性。戰後日本經濟從復甦到振興, 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
長期地、穩定地致力於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貫穿各時期的全過程,
可謂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據日本總務廳統計局《科學技術研究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研究和
開發經費(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達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穩
增長。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個台階,達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間,日本
的研究和開發經費(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長19%。其佔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達到2.96%,21年間提高了1.01個百分
點。
日本AOTS組織是這樣分析日本的技術戰略的:「日本的技術戰略基
本上帶有積極的革新意向,可以說經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國技術。尤其
是與歐美差距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間,通過合資、技術轉
讓、技術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術上的追趕」。
2、前瞻性。日本經濟主體把科技發展擺在優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經濟發展戰略從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國到貿易立國到現在的科技立國,經
歷了「三部曲」的演變。科學技術廳歸屬總理府直管。從1975年以來的
數據分析,日本研究和開發經費的增長高於當年GDP 增長是一條剛性原
則。與西方發達家相比R&D經費在1975年與德國、英國、 法國大體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從1979年開始,與德、英、法三國明顯地拉開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經費是英國的3.2倍,是德國的1.76倍,是法國
的5.9倍。與美國的差距也在縮小。1975年美國高於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僅多2.8兆日元。 我們在朝日茨場工場實地研修注意到這些大企
業、大集團不僅致力於品質的改良、服務體系的創新,而且依靠科技進
步去創造100%無公害化工廠,設法順應21 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漸進性。戰後日本技術創新是個漸進的過程。期間, 經歷了不
同的時期,並有不同的技術創新內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強力施行。戰
後日本經濟恢復元氣之初,就開始致力於發展當時被稱為世界先進技術
的重工業(鋼鐵、化學、機械工業),且大量引進和開發適用新技術,
追求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以價格和質量管理為競爭手段的
產品國際化。當時,日本還制定了企業合理化、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政
策。機械產業中,中小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生產設備老化,日本為了機械工業的振興,制定了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並相應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機以後,日本的重化工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產業的
技術進步圍繞「產業結構知識集約化」來加以推進。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書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與原材料加工業相比,
日本更重視發展高度加工型工業,實現了向大量應用電子技術的商品的
生產轉換。於是集成電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鋼鐵,備受矚目」,「
通過引進自動化裝置及電子化提高生產力」,「增強了高級裝配產業(
汽車、電子)的國際競爭力」。這期間「由於技術革新的影響,從七十
年代起,作為一種廣范圍技術的電氣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發展」。1992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出現經濟危機後,日本進一步
緩和規劃,採取較靈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發
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環保型、節能型、高新技術型產業的發展。這種
漸進型技術進步的推進,順應了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成為日本經
濟發展的推動力。
4、實效性。 日本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在注重基礎研究
的同時,更注重實用新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科技與經濟必須緊密
結合,否則,經濟就沒有活力。採用高新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產業化。經
濟的發展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舞台,而科技的進步則進一步地促進了經
濟的發展。有一組數據會使我們理解什麼是日本的「拿來主義」:在基
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上,日本基礎研究費用比例佔14
.1%,美國是15.2%,法國是21%,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佔85.9%,美國是84.8%,德國是78.9%,法國是79%。可
見,日本不把重點放在基礎研究上,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大得其
利。從知識結構的人員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技術進步的重視。
在日本,我們見到汽車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已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和使
用,經進一步了解,原來這項技術是美國軍隊系統開發出來的,而在日
本已經民用化,開始了商業化使用。AOTS組織以並行工程學方法來概括
日本技術開發的實效特徵:「日本企業的技術力量不僅在生產中,在研
究開發階段也很有特色。研究開發的方法也體現了日本式經營的獨到之
處。例如日本企業認為由小組進行的研究開發匯集了集體性的創造,比
僅僅依靠個人的開發更有成效。企業內的研究機構與現場接觸密切,特
別容易安排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准備同步進行」。
5、整體性。日本的技術創新整體推進,上下聯動,合力興科。 政
府倡導科技立國,在經費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規劃上優先。我們
見習的崎玉縣川口市傳統產業是鑄造件和花卉二大產業。為調整產業結
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川口市政府爭取國家批准,設立了產業集中活
性化地區,建立川口市產業振興公社。還設立扶持政策,比如,設立個
別融資、中小企業設備資金5億日元, 中小企業技術高度化設備資金15
億日元,新產品開發振興資金3000萬日元。神戶市傳統的產業主要是食
品、鋼鐵、一般機械、輸送機械、電力機械、橡膠工業六大產業。1995
年孤神大地震後,圍繞產業振興計劃,市政府集中設立了三個團地。一
是西神工業區,主要由西神工業城和神戶尖端科技城兩部分構成。西神
工業城匯集以尖端的電子機械工業為中心的正在茁壯成長的新型產業,
規劃面積275公頃,政府事業費用680億日元;神戶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術產業為中心的研究開發型產業作為目標,規劃面積94萬公頃,事
業費用 450億日元。二是復興產業區,正在興建流通系統、工業系統、
研究開發系統的新型產業區,規劃面積245公頃。 三是海島人工島和元
甲人工島,主要是城市綜合功能。我們在研修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執著地致力於推進創新、創造,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目標明確,
力度也很大。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確實也擔當了技術創新的主體,對
日本經濟發展貢獻很大。日本1996年R&D經費總額中,產業部門佔了74.
5%,政府機構佔了20%,大學佔了5%,民營研究機構佔了0. 5%,可
見產業部門特別是大公司、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起了主導作用。眾所周
知,日本的汽車工業起步要比歐美晚幾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車產
量超過了美國,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車產量佔全世界28%,為
對付石油危機和消除汽車對環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斷研製開發出有競
爭力的排氣污染小、油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車。如:豐田公司
研究開發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國、歐洲、本國設立了一流設施、一流人
才的技術開發中心和設計中心。豐田公司國內主要設事務所27個,專門
研究開發機構4個。27個高效事務所從業人員4.96萬人,專業用於R&D的
人員是4380人,佔8.8%。豐田公司在昭和56年設立豐田工業大學, 培
養技術人才。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我們經常
要求企業開發新產品要試制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形象的說法是
「嘴裡吃一個,手裡拿一個,腦里想一個」,而在豐田公司確實是在這
樣行動的。
二、對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中國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國家。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為我
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
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江總書
記明確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科教興國戰略的總體指導下
,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日趨成熟和完善。借鑒日本技術創新的成功
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思考如下:
1、要增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緊迫感。 同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相比
,現在我們總體上勞動生產率還不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並不先進,國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後是要挨打的,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給
我們敲響了警鍾。發展經濟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把科
教興國戰略轉化為全民行動的緊迫感。必須在全社會弘揚尊重知識、尊
重人才的優秀傳統。每個人創造力的發揮是我們民族振興、繁榮、富強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納入法制的軌道。 日本非常重視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共五章「18 條」
,從法律上對地方政府明確了技術進步的職責要求,對推進研究開發、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科技重要內容從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國僅有單項
科技立法,比如《技術合同法》、《環境保護法》等等。我國有必要制
定整體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法律,從制度上保證技術創新事業能長
期、穩定推進。
3、加大全社會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 建
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技術創新基金。我國R&D的經費與日本的差距很大,
R&D佔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佔到3%。雖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設任務都很重,但我以為政府要把R&D經費安排剛性化, 要像搞「兩
彈一星」和863計劃那樣,寧願少搞一點建設,少出一點「政績」, 也
要保證技術創新的經費安排。其次,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我國技
術創新的主力。國家要從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扶持和推進企業
技術進步;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要求。政府對企
業的技術開發資金要加強監督,該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業技術開
發資金的使用高於本企業的經濟增長。第三,要動用全社會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還有其他形態的物質投入和腦力資
源投入。要在機制上搞活,讓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術、人材資
源釋放出來。民營企業有資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場有效益的項目,而
科研單位、高校往往是有項目卻沒有足夠的或者是商品化生產的投入資
金。二者結合,揚長避短,走股份和聯合開發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轉化,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很多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有各種技術問題,但本企
業技術力量又有限,因此企業要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姻聯合攻關,把他
們的腦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加大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決不是一盤散沙, 需
要加強宏觀產業政策的指導。日本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範例。我國產業政
策在體現扶優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強化。另外,由於財政體制和地方保護
主義傾向,高科技產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如:我國VCD 生
產一哄而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重復建設的典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適度的計劃調節,放任自流是不恰當的。
當前我國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大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部門的扶
持也有待於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日趨明顯,借
鑒日本「拿來主義」的做法,加強對外技術交流和合作,並從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力量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無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歐姆株式會社副社長增田英樹先生在講演《歐姆龍公司
的經營理念》時說:「機器能做的事就讓機器去做,人類應該從事更富
有創造性的活動」。我把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與更多的人共勉。
【參考文獻】:
(1)日本科學技術廳科技政策匯編《科學技術要覽》1998年版
(2)橋本壽朗《日本經濟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訂版 3A出版社
(4)AOTS講義《日本經濟》
(5)橋本壽朗《戰後日本經濟》講義
(6)中山真一《日本的產業政策》講義
(7)增島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國經濟發展展望》講義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業振興》講義
(10)增田英樹《歐姆龍的企業經營理論》講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場《企業活動與地域共生》講義
(12)田中一昭《國有企業的民營化與緩和規劃》講義
(13)奧村洋彥《日本的金融、市場經濟與金融危機》講義
(14)神戶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礎設施》講義
(15)吳家政、吳照雲主編《增強企業活力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經濟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業發展史》

㈢ 日本地域文化

大家文明一點……
現在兩國不正和睦發展嗎?………………
你還想讓中國打日本復仇去呀………………

http://ke..com/view/41040.htm
看下這里。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特點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
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本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暴烈的娛樂和荒誕的色情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仍舊成為人們發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類文化的根本性變化很小,對這個現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這種矛盾統一又表現在對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應該認為,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乾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這種文化現象當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在男女的性問題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過程中,即使是嫖妓,人們也講究規矩,講究禮貌,把最粗鄙的性動作用一層文雅的外衣遮蓋起來,否則怕被別人看不起,而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這方面,似乎和中國古人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視把這種態度形成一種外在的禮節,而且還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的粗獷、暴烈的一面。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朝鮮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武士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麼,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㈣ 日本留學之護理專業

1.學生在日本專業的語言學校進行1-2年的學習,全面掌握日語和准備留學考試。
2.參加留考,留學生考試一年兩次。
留考時間:每年的6月和11月
留考科目:文科:日語(400分)、數學(200分)、綜合科目(200分);理科:日語(400分)、數學(200分)、理綜(200分,化學、物理、生物任選2科)。文科類的「綜合科目」考試內容涉及到日本的高中生所學習的《公民》(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地理》、《歷史》等多個科目,而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選擇文科的童鞋們不要太擔憂,只要在專業的語言學校進行學習,通過語言關,綜合科目的考試不是太大的問題。
3.憑借學生最好的留考成績申請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喜歡的專業。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大學不會有統一的報考分數線,日本大學均自主招生,大學自行設定報考分數線,達到留考分數線的學生都可以分別報考各個大學的入學考試,考試形式一般為小論文和面試。日本大學依據專業的不同,會要求學生提供英語托福成績(排名考前的大學一般會要求提供)。其中護理專業不要求有托福成績,但是在面試的時候尤為重要,很多導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休養。
4.大學經過審核和面試,給予學生錄取通知書。
很多留學生可能覺得如果留考不及格,就意味著無法入讀日本大學本科課程。大家不用太擔心,日本留學考試沒有級別的認定和具體的及格分數線。因為日本大學都是自主招生,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由大學依照往年招生情況來設定。甚至有的學校不需要留考成績就可以入學,不過這類大學基本上都是偏遠地區以及3流大學,留考是入讀日本大學本科的必經之路,但留考成績並不是唯一和絕對的判斷因素。各位希望到日本的求學的童鞋們,大家大可放輕松去面對留學生考試。
5.一般護理類的專業包括:醫療護理專業、醫療保健專業、護理學專業、醫療福利等。很全面,所以同學們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加上語言學校老師的專業一對一指導進行選校。

㈤ 我們的班主任(數學老師)去日本學習了,我想知道日本的初中教學是怎樣的

日本目前的學制基本上同我國——樣,採取六、三、三、四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小學到初中階段為義務教育階段。97%的初中畢1臣生能升人高中或職業高中(其中普通高中佔60%左右),50%的高中畢業生能升人大學。日本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大學畢業以後需經縣(相當我國的省)、文部省(相當我國的教育部)考試合格後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方可去中小學任教。教師人事由縣負責,人頭經費也由縣直接撥入學校。地方政府負責學校的行政事業經費及基建經費。教師的收入豐厚,一·個成熟的骨幹教師月薪約30萬日元(相當於2.4萬人民幣),為熟練寸:人的1,5倍至2倍。教師負擔也重(中學語數每周任20節課,4個班)·,有的教師甚至星期天也在備課辦公。

日本盡管有不少私立學校,晚上還有不同形式的補習學校為學生們開放(每周3次,上課的不是在職教師),,但公立中學依然是日本中學的主要形式。這些學校校園整潔優美,設施先進.管理井然有序。像人口不足3萬的福光町,兩年前投資30億日元建造了町立福光中學,一個體育館造價就達5億日元。

初中的主要課程為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道德和技術家政等,外語作為選修課。因此日本初中生的英語水平明顯低於我國的初中生。高中的主要課程為國語、史地、公民、數學、外語、: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工藝、書法、音樂、美術)、家政。選修課內容很豐富,有工、農、商、演、護理等,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對學生個體的教育評價已逐漸從偏重分數、偏重學歷轉向知識、技能、人格、健康和特殊能力的綜合評價。

日本的課堂教學形式比較活拔,帥葉:雙邊活動比較隨便,學生可以坐著發言,不像中國中小學嚴謹。我們看到 重例:¨地理課,老師在演示日蝕的成因和日全蝕、 日偏蝕,全班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有的指手劃腳,有的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見解,師生之間關系融洽,教師也顯得很隨和。

日本人對我國的孔盂之道,儒家理學十分崇拜,因此對因材施教原則十分重視。像福光中學,教室板壁是活動的,可以變成大教室,面向全班40多人授課;時而又一分為三,把10來個尖子生,20來個普通生和幾個弱智生分開坐,然後按不同程度、不同要求、不同方法進行教育。在甲陵中學,我們還看到有老師不厭其煩地輔導兩個弱智學生的動人情景。

比起文化知識的傳授來,日本的中學似乎更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和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在日本中學里,男生一律是平頂頭,:女生—律剪短發,一式藏青色的校服;學生進校就換上軟底鞋。整個校園不見紙屑痰跡,可稱得上一塵不染。現代日本人見人鞠躬、守時遵時、講究效率以及勤奮好學,也許正是學校教育培養的好

習慣。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在日本被廣泛重視。日本婦女婚育後大部分不再參加工作,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教育。我們曾參加過學文中學的一次家長委員會座談會。這個家長委員會負責對家長進行培訓,組辦講座,,向學校反饋信息,的確在做實實在在的工作。當我們問及「你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時,回答是第一要孩子身體健康,第二與朋友同學友好相處,第三不給別人添麻煩,第四是遵守時間。我們問起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有多少,一位家長回答說,她給初三的孩子每月3000日元,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每月500日元。這些錢主要用來買學慣用品。在日本,買一根棒冰得花1oo日元,,可見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是很少的。

應該承認;日本對教育是高度重視的。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老議長這樣說:栽花一年,種樹十年,育人百年。與我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名言可謂不謀而合。日本政府對教育的巨大投入和全社會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使得教育的確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正是日本教育的成功之處。如何完成由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實質性轉軌,正是我國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日本中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中學教育不無借鑒作用。
這不是我自己寫的。。。一看就可以知道。。這是在晚上搜的一篇關於日本教學的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我想了解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韓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五十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末,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㈦ 國學大師講座

你可以去超星搜一下視頻,有不少~

㈧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一)、根據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 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使用同一方式必將弓l起學生厭煩。因此,教學 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l、電教式。通過多媒體教學等電教手段,在幫助學 生認識了解地理景觀方面,可起到獨特的效果。因為相 當多的地理知識本身以景觀的形式存在。俗話說_百聞 不如一見」。電教課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同時調動起 來,既生動又直觀,容易激發學習興趣。 2、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的講述式。講述課是最常 用最基本的課型。所謂「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講授 新知識之前可根據其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 起興趣的問題。如除石油之外,海灣戰爭背後還有哪些 地理上的原因?日本發展為今日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 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地理條件的?等等。 通過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 用,使學生在認知興趣的引導下,經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 指導,使求知慾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慾。 萬方數據 3、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式。分區地理一般是通過一 個國家(地區)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來展示該 國(區)的地理概貌。如每一國家都一成不變地逐一講 授,進行「地理八股」課堂教學,學生難免感到枯燥乏 味。如何處理?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是一種有效的方 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真正教會學生「讀書」,即使他們 將來離開學校,離開教師,仍可自學。 4、專題討論式。這是結合教材的某一內容讓學生 展開專題討論,針對教材某一重點內容展開辯論。其優 點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直接參與的過程中體驗, 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思維能力。如進行《我所了解的××國》的專題討論課 和《我國人口分布現狀是否合理:》為題的辯論課。 5、動手實踐式。地理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具有 很強的實踐性。針對教材的特點,不失時機地放手讓學 生到實踐中去接觸事物、主動認識事物,可以培養他們 織學生走出教室,通過觀察太陽、樹樁年輪及~些景物 的特徵來測定學校的方向,並用步測法測出操場的長 和寬。學生個個積極踴躍,樂此不疲。尤其是當他們看 到自己測定的實地方向與指南針相符時,測量的距離 與捲尺相差不多時,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品嘗到學 習的樂趣。 6、課外活動式。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很難使學生興 趣持久,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才能使他們深 深愛上地理,認真鑽研地理知識。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 時間多讀報、閱讀雜志,不定期編輯地理手抄報、牆報; 組織興趣小組,組織地理知識競賽、地理知識游園活動 等:還可根據活動要求及時寫出相關體會或小論文。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其終身有 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 時才感到學習是輕松愉快的,才肯動腦筋去思考,對所 學的內容也就容易記住;反之,當學生對學習對象缺乏 興趣時,則會感到學習空乏無味,成為負擔,產生厭惡 情緒,不願動腦筋思考,也就不可能學生。地理學習興 趣是學生對地理學習活動或地理事物現象的一種力求 認識或趨近的傾向。這種趨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 的。凡是有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是想辦法去認識它、接 近它、獲得它,並對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一個學生 如果對地理產生比較穩定、持久的興趣,那麼他必然會 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因此,地理教師應把能否引起學生 學習興趣視為地理課能否教好的關鍵。如何才能培養學 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l、把地理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也是我 們地理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所要解決和達到的最主要 目的,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事實,嚴謹的理論引起學生 興趣,激發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索。當然,由於中學生 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純粹以理論去指導實踐有時似 乎不大可行。教師可以用地理價值觀結合生活實際去 引導學生。比如環境保護者提倡的拒絕動植物製品,少 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環保冰箱,拒絕賀年片等等。讓學 生能認識到環保可以從自己身邊做起,並時常思考自 己的行為。教師也應該注重挖掘地理學知識背後活生 生的實例,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的人格 力量來影響教育學生。這些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 界觀,塑造學生堅毅的品格,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 用。而且以科學家的言行為例對學生進行思想點撥,能 使學生的思想不斷得到升華.對偉人的傾慕和嚮往也 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 學家竺可楨的生平事跡等。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和輿論 用農葯、化肥」,「自然資源過度消耗』,i吝些涉及可持續發 展的弊端,認識尤為淡漠,即使到了今天,社會雖然對可 持續發展作了廣泛宣傳,但是從社會對地理課程的重視 程度來看,宣傳力度尚顯不夠。所以,依靠輿論的宣傳, 社會的重視,考試制度觀念的改變,不但可以改變學生 對地理學習的態度,也有利於提高全民的地理素質。 2、開展校內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聯系學生實際,即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與年齡特 征進行教學。如按年齡段劃分學習興趣小組;或是挑選 出學科帶頭人,在全班同學中組織同學主動學習和進 行討論。這些活動將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消減 對此門課程學習的厭倦心理提高學習質量。這樣一來 地理課將不再是什麼負擔,不再是擠佔主課學習時間 的「副科」。在校內組織地理興趣小組,製作地理教具, 舉辦地理講座,編輯地理牆報等。如定期出地理專欄, 讓學生增加地理知識,及時了解國內外地理信息及我 國四化建設的最新成就;教唱地理歌曲;組織學生舉行 。識星講座」,指導學生製作活動星圖並用以認識星空, 等等。當學生拿有自己親手製作的星圖登上屋頂,仰望 星空時會高興地叫起來:「我找到了!這是大熊星座,那 是北極星」總之,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能擴 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深入學習地理的願望,培養 學習興趣。 3、組織社會調查結合鄉土地理教學,激發學生學 習地理的熱情 社會實踐活動和鄉土地理知識具有直觀性的特 點,學生直接感知,易於接受。教學中廣泛結合鄉土地 理知識,能由近在遠,由此及彼,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 到未知進行教學。同時,也能檢驗課本知識的科學性, 把已學知識用於社會實踐,以深化理解,強化記憶,使 學生更易於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從 一155 萬方數據 而使學生感到親切、引起興趣,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 思想感情。使學生認識地理課的價值,激發起學生學習 地理的強烈慾望和濃厚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的能力。 4、利用野外考察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對春遊、秋遊、野餐等活動特別感興趣。在活 動中。學生往往處於興奮狀態,如能抓佳時機,進行地 理知識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好機會。例 如,我們每次帶學生到野外考察,都會指導學生採集地 理標本,如礦石、植物等,並用於課堂教學。另外在考察 過程中,注意給學生講解地形、地貌的知識。由於野外 考察能消除課堂教學中的沉悶,使學生身臨其境,耳聞 目睹,手腦並用,培養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 學習興趣。
(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 興趣。精心設計課堂引言,誘發興趣 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善於利用情景教 學法,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描繪激 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

㈨ 哪裡有初中地理老師講課視頻

用不上,我是一名教師,我給你指出幾個重點吧!你好好背,就一定行!
回頭是岸呀!好好學吧!
(原創)8年級地理(上)復習提綱(人教版)
1、從世界看中國
(1)遼闊的疆域
1、我國的地理位置: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有少數地區屬熱帶,無寒帶;
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國土遼闊: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緬、老、越。)
②我國領土四至:最北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緯度相差49度,距離相離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節差異);最東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西是帕米爾高原(東西經度相差60度,距離相距50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晨昏差異);
③臨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及內水面積37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
④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有六個海上鄰國(自南向北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領土四至: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 附近);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 多);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附近)
南北跨緯度近 ,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 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4、34個少級行政區: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包括自治縣、自治洲、市)鄉(民族鄉、鎮)我國共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本節重點:熟記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分布與大概輪廓(即課本7頁圖1.7)
(2)眾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12.95億,佔世界人口1\5以上,我國人口增長較快,兩次人口增長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國的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①我國人口的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口東多西少。決定了我國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
②會計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該地區的總人口數(人)/該地區的總面積(平方千米))
2、人口東多西少: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積57%,人口僅佔6%,東西人口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雲南省的騰沖縣。
(3)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2%,其它55個民族占總人口的8%,所以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人口400萬以上的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3、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傳統的體育活動,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很多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
2、中國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了解我國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徵
①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我國地形的特徵(P24-29):地形復雜多樣和高原、地面積廣大(P26-27活動1、2、3;P29-30活動1、3)
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並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P23活動1——4)
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構成;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等;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掌握:課本P22圖2——2、24頁圖2——4
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①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古詩雲「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不同的地形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P25圖2-5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
意義: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遊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遊業。)
②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遊業;乾旱、半乾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乾旱、半乾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
我國的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台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注意〕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注意〕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我國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國的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②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氣溫的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約50℃)原因:南北緯度位置高低不同(地形地勢),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大小不同;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僅12℃)原因: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晝時間較長,接受太陽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讀圖:P31 2——13 P32 2——14,讀圖步驟如下:
① 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② 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出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③ 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式變化幅度;④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
如圖2——13: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從圖中可以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曲,主要是因為地形地勢的影響;溫線的密集,說明了氣溫的差異較大。我國最南氣溫為16℃,最北氣溫-32℃,所以我國南北1月平均氣溫大約相差50℃。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原因: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農業生產實際主要指一個地方氣候農作物所能提供的熱量條件);②類型五個(北→南)寒溫帶(高原氣溫區)、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
P33圖2——15 了解我國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布地區(行政區、地形區)
例:P34頁 活動2
答:不同的溫度帶內,同一種糧食作物(如小麥),選擇的播種時間也不同,暖溫帶適合於秋季播種,收獲的是冬小麥;中溫帶適合於春季播種小麥,收獲的是春小麥。
關系:①不同的溫度帶,地面植被不同,因而生長的水果也不同;②不同的溫度帶,農作物生長期內的溫度高低和熱量多少不同,因而農作物的熟制也不同;③不同的溫度帶,冬夏的氣溫差異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築特色也不同;④不同的溫度帶,所處的緯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太陽光熱多少不同,氣溫高低不同,因而農作物的播種時間也不同。
基本特點(規律)
原因
影響

名稱
內容

空間分布規律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漸少 影響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是夏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大,降水多;西北內陸地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稀少 東南部濕潤,愈向西北部內陸越乾燥
時間變化 季節變化 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 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年際變化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乾旱地區最大 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異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 由夏季風形成鋒面雨帶進退規律決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澇;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P35 圖2——16,在圖在中找出我國主要的等降水量線穿過的省區?
例:P40活動2:我國東部背靠亞歐大陸,面臨太平洋,地處季風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夏季高溫多雨,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不是緯度位置而是海陸位置,正是由於海陸位置的影響,才使地處同緯度大洋西岸的阿拉伯半島氣候乾旱,沙漠廣布。
例:P40活動3
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東部地區: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P42圖2——26,我國的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地區
例:P43活動2: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人們種植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東北種植的是春小麥、甜菜;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地區種植的是冬小麥、甘蔗;北方(東北、華北)種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長江以南則種油菜;北方水果有:蘋果、梨、葡萄;南方則有柑橘、菠羅、香蕉。
③ 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基 本 特 點
內 容

河流眾多
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水量豐富
河流年徑流量達27000億立方米,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蘊藏量極大
水力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

P44圖2——28,知道內流區與外流區的概念及界線(季風界線)知道我國的主要河流。
流域區域
分界線
佔全國總面積
主要大河

外流區域
北段大致沿著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沿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體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瀾滄江(境外稱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境內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內流區域
1/3
流入沙漠或內陸湖泊:塔里木河

影響因素
對我國河流的影響

地形(地勢)
地勢西高東低,河水滾滾東流入海,成為外流河,位於外流區

氣候
氣溫
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減少,河水就少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漲

減少,外流河水就減少,水位就下降

黃河的治理:P48 圖2——32,知道黃河的概況,流經省區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約古宗列渠,呈巨大「幾」字型,向東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陝、晉、豫、魯九省區,注入渤海;黃河上游有豐富的水能資源(龍羊峽),中游則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寧夏平原),下游則多泛濫。
河段
黃河的憂患
治理措施

表現
成因

例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適合發展耕作業,例如長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地區,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氣候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優越;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適合發展林業,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發揮森林的環境效益;③氣候乾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長良好的地方,適合發展畜牧業;④河湖較多,水資源充足的地方適合發展漁業。
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
例:P103活動1、2、3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發展

現狀
發展成就
舉世矚目:產量、位次、生產能力等

面臨挑戰
問題嚴重: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發展方向與對策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②建立商品糧基地
③科技興農
例:P106、107活動1、2、3
(2)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工業的一般生產過程:對原材料加工再加工,如汽車生產:開采鐵礦→冶煉鋼鐵→生產汽車
工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後一階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階段所用的產品,即前一階段的生產是為了後一階段的進行,生產是有計劃性,針對性的生產而非盲目生產。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他是國家經濟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農業、建築、科研、軍事等部門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工業的分布:①我國工業東部沿海、長江沿岸地區多,廣大的西部地區少;②我國工業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如北京、天津、廣州等;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如蘭州、包頭、西安、鄭州、濟南等;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全理分布工業:①遼中南地區:資源配置好、交通便利,以重工業為主;②滬寧杭工業區:資源匱泛、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綜合型工業;③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鄰近東南亞、海陸交通便利,「前店後廠」的外向型經濟;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例:111、112活動1——4
高新技術產業的涵義:科學技術為基礎、電子和信息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商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分布:①發展:起步晚,發展迅猛;②分布:依附於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地區差異:沿海——科技園區型,沿邊——貿易導向型,內陸——國防軍工
P115 活動1、2
(3)比較不同交通運輸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運輸: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
交通工具: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牲畜、地鐵、管道等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是連接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橋梁,為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聯系,都應首發發展交通運輸。
我國交通運輸的分布特點: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國人口的東多西少,礦產資源的北煤南磷,家產品的南稻北麥,都向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地形上,東部大分地區為平原,西部地勢較高,地形復雜,修路成本高。
鐵路線 聯系 命名法 類似線
京滬線 京是北京的簡稱,滬是是上海的簡稱 用起止點城市命名 哈大線、成昆線
湘黔線 湘是湖南簡稱,黔是貴州簡稱 以起止點城市所在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命名 浙贛線、青青藏線
蘭新線 蘭為蘭州簡稱,新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簡稱 以起點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和一個終點城簡稱命名 隴海線
南疆線 南疆為新疆南部 以鐵路線所在的位置命名 北疆線
命名規律:①從北京出發,「京」在前面;②南北走向,北前南後;③東西走向,東前西後。
我國鐵路網的骨架,簡稱「三橫五縱」
南北向的鐵路線(自東向西排列) 1、京滬線
2、京九線
3、京哈線——京廣線
4、同蒲線(大同—孟塬)——太焦線——焦柳線
5、包蘭線——寶中級(寶雞—中衛)——寶成線——成昆線
東西向的鐵路線(自北向南排列) 6、大秦線——京包線——包蘭線
7、隴海線——蘭新線
8、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
等。

這夠你學的了!好好復習,祝你取得好成績!

㈩ 日本大學都有什麼課程

日本大學有數學科,資訊系統解析學科,物理學科,物理生命系統科學科,化學科、經濟學科,產業經營學科,公共金融學科、建築學科,土木工建科,海洋建築工學科,機械工學科,精密機械工學科,航空太空工學科,電氣工學科,電子資訊工學科。

法律學科,政治經濟學科,報紙學科,經營法學科,管理行政學科,公共政策學科、哲學科,史學科,日本文學科,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英國文學科,德國文學科,社會學科,教育學科,體育學科,心理學科,地理學,地球系統科學科。

物質應用化學科,物理學科,數學科、獸醫學科,生命化學科,植物資源科學科,動物資源科學科,食品經濟學科,森林資源科學科,海洋生物資源科學科,生物環境工學科,食品生命學科,國際地域開發學科,應用生物科學科等課程。



(10)日本地理講座擴展閱讀:

日本大學的大學設有14個學部(相當於學系),大學院(相當於研究院)設有20個研究科, 短期大學部設有7個學科,遠程教育部設4個學部,專修學校設有4個學部,29個研究所,7個附附屬醫院。

日本大學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大學,是日本誕生上市公司企業家最多的大學、同時也是日本政治家的搖籃。

日本大學在日本國內擁有多個校區,分別分布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東京都世田穀區、東京都練馬區、東京都板橋區、神奈川縣藤澤市、埼玉縣埼玉市見沼區、埼玉縣所澤市、千葉縣船橋市、千葉縣習志野市、福島縣郡山市等地。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大學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