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盧梭
1. 盧梭的生平趣事
日內瓦的孤兒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因難產而去世,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父親將他送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十六歲時他就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巴黎沙龍的寵兒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網路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系緊張。 1750年盧梭對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 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
朋友與敵人
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的大衛·休謨。
性虐待及露體狂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里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說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每次做時總會帶來無比的性滿足,他最終被一名男子捉拿。
死於窮困潦倒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
身後備極哀榮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余鎖匠的由來。
私生活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戴萊斯同居。對於戴萊斯,盧梭同樣抱有多種復雜的感情。戴萊斯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戴萊斯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簽的第一個孩子。一本匿名發表的專門攻擊盧梭的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書記錄了盧梭拋棄其親生孩子的事實,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梭的敵人——伏爾泰。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 盧梭
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訊。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繪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
盧梭雕像(5張)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人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千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士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 1764年,他寄身在屬納沙特爾伯爵封邑的莫蒂埃,收到不知誰寄來的《公民的感情》一書。他沒有認出真正的作者是伏爾泰,但是相信這部書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內夫人指使下寫的。這本小冊子滿篇粗話,對喪失天良拋棄子女的父親,對秦蕾茲·勒·瓦瑟的情人,對盧梭標榜獻給美德的一生中所有的惡行,作了可怕的揭露。 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等著作。
編輯本段作品以及觀點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政治觀點
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
主要作品(20張)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思想基礎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教育觀點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的棺槨
盧梭的棺槨
文學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 書信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利於直接描寫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視角(內)觀察事物,事件。至於小說情節,則可潛藏於信之間。這種體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亂,或人物同一化。此書在這幾方面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在主要的幾個人物中,男性與女性口吻有很大差異。幾個人物可作為某種象徵,當然也可具體化看待。聖.普欒的信多不是直接表達內心的,但僅有的幾封以及側面的描寫,使他成為了一個積極追求卻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於麗對"理性"的幾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要說的東西。來信與復信,往往可理解為在同一問題上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於是有很大的選擇空間。[1]
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寫一對青年的戀愛悲劇。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在貴族家擔任教師,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才華橫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與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一個嚮往純潔的愛情而又無法全然脫離封建家庭的女子發生戀情,受到朱麗父親的阻撓,釀成悲劇。封建等級制度成了他們不幸的根源。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並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作品細致的心理描寫,情景交融的美麗篇章,贏得了無數讀者的贊賞。
2. 盧梭的生平和思想要短的
盧梭自(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3. 盧梭簡介
人物1: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歸於自然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麼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於,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愛彌兒》上卷第5頁)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於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並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於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於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於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於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徵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於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於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於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
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於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於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於12歲以後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歷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歷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並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後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性的教育
由於性慾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徵,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
盧梭既反對禁慾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慾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麼「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
對於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慾念的威力去抵抗慾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並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這些觀點,對後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物2:
西奧多·盧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 - 1867年),法國畫家。
人物3: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年 - 1910年),法國畫家。
4. 盧梭的作品有哪些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5. 怎麼評價盧梭
1)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2)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
3)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
4)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
5)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
6)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
7)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
8)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
9)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
10)1778年去世。
以上是他的個人經歷.
總評論:
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6. 盧梭有哪些著作
法國教育家盧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社會契約論》(1762)、《愛彌兒》(1762)等。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並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3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說, "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3種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於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達到他自己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盧梭還進一步分析:"在這3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使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盧梭強調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只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 "自然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這種"自然人",從小就被訓練盡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沒有永遠求助於人的習慣,也沒有向人誇耀的習慣;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判斷、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從小就以自然為師獲得許多經驗,而不以人為師;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煉,不僅身體健壯,而且頭腦聰明,富有見識。這種"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是能夠盡到社會職責的社會成員,而不是回到原始社會的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脫離現實的野蠻人。
應該看到,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從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指出,教育應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盧梭提出,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嬰兒期,主要是進行體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因為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擇能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 "鍛煉他們的體格,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應該指導兒童鍛煉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游戲、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體育鍛煉,以促進感覺能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便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後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於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因而己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他說: "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只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社會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勞動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通過勞動學會適應各種工具以及相關技術,鍛煉身體,發展人的心靈。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准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7. 國內最好的一本論盧梭的自由觀的書是
有一個叫做《盧梭的民主哲學》不錯,趙琳的《浪漫之魂》對盧梭的自由的描述也比回較透徹,還有卡西答勒的《盧梭》問題也對盧梭的自由觀有比較深入的分析。總的說來,我覺得盧梭的自由觀呈現出有自然狀態下的自由到社會狀態下的不自由再到他的《社會契約論》里所構建的新社會的自由,而且他的自由的最大特點是意志自由,他曾經說過「唯有慾望的沖動便是奴隸的狀態,唯有使自己的慾望服從自己的理性,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8. 盧梭是個怎樣的作家
盧梭認為,一切自然界的東西都是與自然相適應的,涉及到教育,自然主要指兒童的天性。因此,教育應當遵循成長中的人的發展的自然進程,考慮其年齡特徵,適應其本性施教。未來的中小學外語教學模式必須努力建構一個真正從兒童學習英語的整體上,尤其是從兒童的未來發展上把英語和其他學科、與整體學校教育、與人的一生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的英語教學模式。根據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聯系近年來中國外語教學實踐,建構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三大重要特徵:
第一,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敏感期,同時,研究表明語言發展是兒童早期最重要的智力開發方式。兒童早期的智力發展主要是
語言發展,因此適當的早期語言開發不僅不會影響母語,而且還會促進母語乃至智力的提升。
第二,遵循語言發展規律。語言的發展是在良好的環境中習得的結果。讓學生在直接把目的語作為教學語言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習得外語,同時在外語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母語基礎,使兒童在學習外語中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母語基礎,又能避免母語的障礙,使這種人工性的習得更有效更便捷。
第三,遵循外語教學規律。語言環境和教學手段是尋求最佳效果的關鍵。這是小學英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性要點。
學生在充分參與的過程中融入教學情景,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環境中從多方面感知語言,在使用中發展語言。通過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英語教學有以下啟示:第一是把英語學習與人的發展結合起來,強調兒童早期語言開發,在兒童語言發展最佳期發展語言;第二是強調小學英語教學必須考慮兒童的學習特點,即兒童化、活動性、興趣性和自然習得性;第三是充分營造最佳的語言環境和教學安排,努力使學生通過自然、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學習。
9. 盧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盧梭的代表作品:
第一類:社會學、哲學論著
(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哲學著作)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創作的哲學著作,1755年4月初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該書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可看作是盧梭全部思想的基礎,並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緒論。
(2)《社會契約論》(社會哲學著作)
《社會契約論》(又譯《民約論》或《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3)《論科學與藝術》(藝術哲學著作)
他的《論科學與藝術》這篇論文是他最早的一篇重要作品。論文系應第戎學院的徵文而作,原名為「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和盧梭的名字分不開的18世紀後半葉的「返於自然」的思潮,最初就是在這篇論文里得到了明確的闡發。
(4)《愛彌兒:論教育》(教育哲學著作)
《愛彌兒:論教育》講述了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
第二類:藝術評論論著
(5)《音樂記譜法》
(6)《現代音樂論文》
第三類:博物學作品
(7)《植物學通信》
這部寫於盧梭晚年的作品不是這位思想巨人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學小品,原書名義上寫給一個5歲小女孩的。文筆優美,對植物的講解清晰有趣。這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撰寫的最偉大的植物學經典。
第四類:文學作品
(8)《懺悔錄》(自傳體小說)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由於兒時的不幸,一種正義感便在讓-雅克·盧梭的心中牢牢地紮下了根,這種感情伴隨了他整個的一生,並構成了他信念的基礎。《懺悔錄》成為法國教育系統讓青年人研讀最多的經典作品。
(9)《新愛洛琦絲》(又譯作《新愛洛伊絲》)(書信體小說)
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教師。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被迫與朱麗分離。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系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溫,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爾結婚。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10)《愛情之歌》(歌劇)
(11)《村裡的預言家》(又譯作《鄉村占卜者》)(歌劇)
(12)《新世界的發現》(歌劇)
(13)《山中書簡》(書信)
(14)《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又譯作《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散文隨筆)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一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寫的。,盧梭終於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盧梭死後,他的妻子將手稿交給盧梭的友人穆爾杜,於1782年在《懺悔錄》第一卷之後發表。十篇「漫步退想」沒有完整的提綱,大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