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鄉焦作 » 新鄉盛榮

新鄉盛榮

發布時間: 2021-03-16 09:42:02

『壹』 請問河南有沒有遠古猶太人 有說明的先來

河南黃河岸邊的中國猶太人

這是一個民族的一次遷徙經歷,因為年代的久遠而蒙上了蹊蹺的迷霧。追逐生存環境的猶太人在到達中國後竟產生了鄉土觀念,由經商到入仕,由漂泊到安定,最終融身於漢民族的血脈。他們的後人延續到今天,身體里恐怕只剩下了千分之一的血統,一千年的時間究竟是太久了。

為了撩開歷史的迷霧,自那個承載過盛榮又遭遇過災難的古城歸來後,我們拜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殷罡先生,他對中國開封猶太人的歷史興趣盎然,也有不菲的研究成果。在他的描述與推測下,千年前一個民族的由來與變遷緩緩地展現出來了。

他們來自何方

商人或許是國家間相互往來最頻繁的使者,當唐朝的盛世在世界上聲名遠揚的時候,頭腦靈活的商人就帶著他們的珠寶、棉布千里迢迢地趕來了。奇異的服飾,輪廓突兀的相貌,人們區分不清是波斯人,阿拉伯人或者猶太人,而他們都是交易的能手。商人僅僅是這個國家的過客,最終還要返回自己的家園,一個民族的集體遷徙,背後則有更深刻的緣由。

在中亞的布哈拉地區(今天的烏茲別克境內)有一支古老的東方猶太社團,他們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布哈拉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和棉麻,猶太人自公元6世紀起就定居在這里,這些沒有返回耶路撒冷的「巴比倫之囚」及其後代甚至沒有遭受過羅馬人的統治。公元8世紀初期,阿拉伯人向東擴張時佔領了布哈拉,於是在一個世紀的歲月里,這里充滿了動盪與不安。猶太人倔強的天性流露出來了,為了抵制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迫害,他們開始流散遷徙。布哈拉是他們曾經尋找到的一片樂土,現在他們要為生存再次出發。

公元10世紀末期、中國的北宋初年,一個不少於百人的完整的猶太社團從布哈拉取道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原,停留在開封附近。當時的開封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百萬,為生意往來和企圖定居的中亞人多到開封百姓見怪不怪的地步。都是高鼻深目、滿面胡須,人們難分彼此,猶太人也就被混稱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了。宋王室崇尚道教,對外來宗教雖然容納但也有所防備,況且朝廷的敵人蒙古人和契丹人都來自北部和西部,對同樣來自這些地區的外國人,他們只有謹慎地將其安置在首都邊緣,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200年之後,金朝的軍隊還是攻入了中原,猶太人卻不願隨北宋王室南逃。此時的開封幾乎成為一座空城,100萬的人口只剩下5萬,昔日的喧嘩一去不返。猶太人就是此時在開封城內得到了永久的安居地,並第一次建立起猶太會堂。然而在現存最早的、於明代篆刻的猶太石碑上,開封猶太人用南宋的年號記錄了他們建堂的時間,似乎有意掩蓋他們於金代存在過的事實。不難理解,當朱元璋重新恢復了漢人的統治政權後,當年沒有南逃的猶太人惟恐自己臣服金人的舉動遭受報復。

他們為何消失了

開封是當時中國猶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但對比江浙一帶的南京、杭州、鎮江和西北的陝西、寧夏,它顯然是中國猶太社團的中心,猶太人在這里存留時間最長,留下的遺跡也最多。

明代是開封猶太社團人丁興旺的時代,人數過千,而且多生活富庶。他們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視教育。據史書上記載,在開封考取進士的猶太人就有20多位,當地大宗的商業更是少不了他們。然而猶太人被漢民族同化也恰恰發生在這個時候。

在移居開封的幾百年來,他們一直嚴格遵從自己的宗教和生活習俗,守安息日、守禁食、守割禮、禁食豬肉、每日3次到會堂禱告。

元代的猶太人一度高人一等,被蒙古統治者列為第二等色目人,同屬於統治階層,同化現象是不會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漢人重新奪取政權後,頒布了非常嚴格的法律,胡服、胡語、胡飾一律被禁止;《大明律·蒙古色目人婚姻條例》中更明確規定:蒙古、色目人不許自相嫁娶。猶太人不僅要說漢語、學習漢文化,還要與漢族女子通婚,同化進程的迅速可想而知了。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這些亞當的後人紛紛改取漢族姓氏:「列維」改為「李」,「示巴」改為「石」,「亞當」改為「艾」……其中一名叫俺三(實為錦衣衛特務)的猶太人因為告發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橚謀反有功,被賜了以開封為都的宋王室的姓氏——「趙」,聯想教經胡同里最後一家猶太人後裔該可以追溯至此吧。

猶太人在中國並沒有遭遇到任何歧視。朱元璋在制訂新的民族政策時特對開封猶太人下了一道「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的聖旨,也許正是這種平等寬容的環境一點點消融了他們的民族性,再加之社團本身就十分弱小,血統的逐漸淡化使得百年之後從外貌上看,開封猶太人與漢人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他們沿用了千年的波斯語也漸漸被淡忘。

從明代開始,朝廷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封閉了西北邊疆和海路,中國的百姓與世界隔絕了,開封猶太人也失去了與西亞、北非聚居地的聯系。1850年,開封猶太社團的最後一個拉比(猶太教的職業神職人員)去世,卻沒有人能來接替。以往每個拉比要帶幾個學生,一個拉比死了由他的兒子繼任,這是猶太人的傳統。但隨著拉比知識的逐步萎縮,年輕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猶太會堂最後一次被洪水毀壞後便無人重修了,一次完整的禱告都無法組織進行,開封猶太社團真正地消亡在浩瀚的歷史歲月里。那些身體里有著微弱的猶太血統、仍住在開封的人們,他們的祖先的確是古老的來自中亞的猶太民族,而延續到他們僅僅只能稱作是中國古代猶太人的後裔了。

誰發現了他們

開封猶太人一直以來只知道自己是以色列人,而不知「猶太」的稱呼。

17世紀初,一個名叫艾田的開封猶太人赴京參加進士會考。他慕名拜訪了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兩人深談之後利瑪竇驚奇地發現眼前這個認識希伯來文的男子竟是古猶太教的信徒。後來利瑪竇幾次派人去開封實地調查,證實了自己的判斷。他以為中國猶太人遠離聚居地,和異教族的迫害,希冀從他們手中發現更古老的《聖經》版本,但他失望了。開封猶太人還在等待救世主彌賽亞,而利瑪竇卻向他們宣告耶穌已經降臨,宗教間的隔閡也隔開了人心,但不管怎樣這是利瑪竇在中國的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

中國古代猶太人是幸運的,當他們的同胞被一次次驅趕屠殺時,他們在東方繁衍生息。猶太男子遭屠殺後,女人被搶掠替別的民族生兒育女,猶太人只有依靠母系延續自己的民族,直至今日,而開封的猶太人卻一直保留著初始的以父親維系血統的習慣。

今天的開封猶太人後裔與漢族已融二為一,而漢族本身在歷史的進程中也不斷地吸納外來民族,難尋純粹。也許人類最高的境界就是心靈上的無種族與無貧富的差異吧。

中國古代猶太人及其後裔的遷徙和分布

據調查,曾居住在中國開封市的古代猶太人,從開封遷移止全國14個省市的50多個市縣,至今已同漢 回 滿等民族自然融合。此外,也有移至海外的,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形成這樣的局面,既與復雜的歷史源源,也有近時原因。

一 歷史的回顧
北宋時期(960~1127),經過千山萬水進入中國並定居在東京(現河南開封市)的猶太人共有70姓,即70個家族。最盛期,曾發展至73姓 500餘家。根據古老習慣,如以「八口之家」計算,約有4400人口。然而到了明神宗年間(1573~1620),居住在開封的猶太人只剩下10~12家,即10~12個姓氏或家族。崇禎15年(1642年)9月,開封受到了歷史上第二次毀滅性水災。當時城內共有37萬8千餘口,倖存下來的不足10萬(死亡比例約佔76.2%)。猶太人得以隨波逐流僥幸逃出澤國者計有200餘家,約2000人(遇難比例約在50%以下)。到了清順治10年(年),猶太人隨同漢回等民族陸續返回開封的,只有李 越 艾 張 高 金 石 七姓(家族)。歷史上,李 金 張 趙 均有「同姓,不同家(家族)」的重姓。「七姓八家」的傳說就是從這個時期或者少後一些時候才流傳開來的。此外,猶太人周氏和白氏家族也是北宋年間定居開封的70個家族中的成員。

二 遷徙的種種原因

中國古代猶太人的故鄉開封,自古號稱「兵家必爭之地」。遠古的歷史且不說,既從北宋年間猶太人定居開封以後說起,發生在開封或開封周圍的著名戰爭就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月至閏11月,金兵先後兩次圍攻東京之戰;
金朝(當時的開封在金朝統治之下)開興元年(1232年)3月,蒙古兵圍攻卞京之戰;
元朝至正18年(1358年)5月,紅巾軍攻打汴梁(元朝改卞京為汴梁路)。次年8月,元兵又攻入汴梁;
明崇禎14年(1641年)2月~15年9月,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三次圍攻開封城。明朝統治者掘河水淹圍城的起義軍,竟把累代名城再次毀滅;
清軍入關時,也曾引起中原地區的震動;
咸豐3年(1853年)5月,太平天國北伐軍逼臨開封;
根據歷史資料,上述兵燹和戰亂以及道光21年(1841)6月至次年2月黃河洪水圍城的災害,都曾引起規模不等的猶太人離散。
黃河泛濫成災,也是造成猶太人流散的重要原因。明崇禎15年黃河洪水給包括猶太人在內的開封人民造成的災難在上面已經講過。清道光21年黃河又在張灣決口,驚濤駭浪竟至圍城8個月。造成開封歷史上又一次特大災害。開封城內「富者貧,貧者丐。」於是也有一些猶太人外出謀生。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女兒外嫁 在外地落籍經商等,但為數教少。

三 分布
中國古代猶太人及其後裔從開封遷移至全國各地,現已查知的計有14個省市(中央直轄市)的50多個市縣。即:
江蘇省的南京市 徐州市 鎮江市等地
河南省的開封(縣)鄭州洛陽新鄉安陽商丘漯河平頂山三門峽焦作市 杞縣 尉市 通許 蘭考 中牟 鞏縣 浚縣 長垣 武陟 上蔡 禹縣李封煤礦等地;
北京市 上海市
河北省的邯鄲市 安次市 東光縣 峰峰煤礦等地;
陝西省的西安市 寶雞市 漢中市 鳳翔 白水 鳳縣 石泉縣等地;
四川省的成都市 宜賓市等地;
山西省的太原市 臨猗縣等地;
湖北省的武漢市 襄樊市 黃石市等地;
甘肅省的蘭州市 涇川縣等地;
青海省的西寧市 海西州等地;
山東省的鄒平縣;
廣西省的柳州市;
新疆省的和田縣。

自然,這些從開封遷出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猶太人都是很分散的。多數為一地一戶。每戶多則為5口,少則每戶只有一人(猶太人或其後裔嫁出的女兒,只作一戶一人計)。因而他們習慣於順應環境,很快與當地居民結合,如絲絲細雨,滴如茫茫大海中一樣,無影無響,迅疾於滄海混然為一體。從歷史上看,這是猶太人與漢回 滿等民族自然融合的原因之一;就現在看來,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

開封的猶太人後裔

當年,他們的祖先輾轉跋涉,終於找到了這個「東方聖城」;如今,這支後裔尚餘七八百人

大約在1000年前,大批遭受迫害的猶太人背井離鄉,分頭尋找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當中的一支,長途跋涉,一路東進,最終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東方聖城」———中國當時的京城汴梁(今開封),從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今天,在開封生活的猶太人後裔有七八百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回族、漢族相差無幾。

春節前夕,本報特約記者走進古城開封,走進猶太人後裔家裡,匆匆翻開了一部開封猶太人「千年史」……

萬里跋涉尋找東方聖城

關於古代猶太人東進汴梁的途徑,學者們有三種說法。一說他們自波斯往東,經中亞細亞絲綢之路,越過蔥嶺進入中國,然後經新疆、甘肅到達中原。另一說是取道印度,循海上絲綢之路過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在中國沿海登陸,輾轉到開封。再就是「雙源」說,兩路都有。

不管從何而來,這批猶太人到達繁華的大都市汴梁時,當時的大宋皇帝(據考是北宋真宗—徽宗年間,即公元998年—1125年間)十分熱情地歡迎了他們,並說:「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官府允許他們和漢族一樣,具有居住、遷徙、謀業、就學、置買土地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這使這批流浪他鄉的猶太人感受到:汴梁就是他們的「東方聖城」!

樂土樂業融進中華大家

猶太民族十分善於適應環境、平衡文化差異。當他們找到了自己認為是美好的地方時,就會落地生根,頑強開拓。

起先,這批猶太人用希伯來文化維持本民族的獨立性,說希伯來語,起名用希伯來文。為了保養自己本民族的意識,他們長年念誦《摩西五經》。隨著經濟上的富有,他們在開封的鬧市區建起了一座壯麗恢宏的「一賜樂業教清真寺」。

一賜樂業教是中國古代猶太人獨有的民族宗教。他們不向他民族宣教,也不吸收別族人入教。有了清真寺,猶太人的活動步入鼎盛時期,當時的教眾有5000餘人,剛來汴時的七姓八家,也繁衍至73姓500多家。

然而,區區幾千人對於泱泱中華,畢竟是個小數字,何況他們還認為是生活在「東方聖城」呢。中華本土文化以獨有的魅力親和著這批「客人」。他們由講漢話開始,到用漢族姓名,適應漢、回、滿族的民俗風情。特別是儒家文化「學而優則仕」的浸潤,科舉考試制度給予他們的平等機遇,使他們中一批有志之士不僅轉變了價值觀,而且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思想、情趣、操守融進漢文化中。也正是這批人,較早地成為中國古代猶太人中的「書香傳家」、「累代官宦」,並成為猶太民族與漢民族自然融合的促進者、帶頭人。他們率先突破「族內通婚」的藩籬,迎娶漢女為妻。

通婚帶來的結果,絕不僅僅是血緣關系的融合和體質特徵上的變異,更重要的是在父系母系的潛移默化下,原有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興廢教寺見證千年浮沉

翻開開封的史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中,有不少是猶太人後裔。這一現象,明、清尤盛。

傳說有一次康熙夜過開封,步入猶太人後裔石子玉開設的汴綢庄店觀賞良久,連連稱贊:「好汴綢!好汴綢!」從此,石子玉家的汴綢就成了供應皇室的貢品,並遠銷外地。石維峋家的萬福樓黃金珠寶,也是享譽天下。他製作的鳳冠曾令慈禧把玩不釋。官宦世家趙城———趙映乘是最早進入統治階層的中國猶太人知識分子。趙映乘多才多藝,精通希伯來文,儒學造詣頗深,著有《〈聖經〉紀變》、《劫難圖》30冊、《四竹堂紀異》240卷。

清咸豐年間,一場黃河大水吞噬了開封,也吞噬了凝聚中國猶太人的一賜樂業教清真寺。此次災難前,開封曾幾次遭受洪水的襲擊,但每次浩劫後,猶太人都與當地人一樣重返家園,修路建房。一賜樂業教清真寺也幾次沉沒於淤沙之下,但一次次都被重整修葺了。最後一次整修是在順治十年(公元年)。不過,此次整修已顯露出出資的猶太族人財力的枯竭。

隨著嘉道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間)一賜樂業教清真寺最後一位懂得希伯來語的司祭去世,這個民族就失去了其主體文化的支柱。

『貳』 張家家譜字輩排列

我們四川瀘州張家祖譜字輩:國正元林啟,家賢德久洪,盛榮思宗佑,世代永興隆。

『叄』 能寫下1000名以上的詩人嗎

古代詩人簡介:
駱賓王(約638—約684)
今浙江義烏人。唐初文學家。從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曾經當過侍御史,這在當時算是很大的官了,可當了沒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進了監獄。獲釋後,被貶到浙江臨海當縣丞。擅長寫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筆調高昂,風格雄放。與當時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合稱「初唐四傑」。

李嶠(約645—約714)
今河北趙州贊皇人,唐朝詩人。唐高宗時考中進士,先後見過高宗、武後、中宗三朝皇帝,當過中書令。他的詩多數以風、月、雨、露為題材,語言清新,講究聲律,當時很有名氣。

賀知章(659-約744)
今浙江蕭山人,唐朝詩人。他性格狂放,喜歡喝酒,自稱「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則天女皇期間考中進士,當過太子賓客、秘書監等官,晚年退休還鄉後當了道士。少年時就以寫詩而聞名,特別擅長寫景詩和詠物詩。他的詩清新通俗、意境優美。他的書法也很有名,草書和隸書寫得特別好。

王之渙(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做過縣主薄、縣尉等小官,由於遭人誣陷,一度放棄當官,四處漫遊。他的詩與高適、岑參、王昌齡齊名,風格也相似,內容大多描寫邊塞風光,表現出熱情進取的人生觀。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陽人。比李白大十二歲,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讀書做詩。四十歲時到京城長安考進士,沒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後仍然過隱居生活。他的詩以寫田園隱逸生活為主,詩風恬靜淡遠。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詩人。進士出身,唐玄宗時被招為秘書正字,後來被貶為道州司馬。生性豪邁,能文善詩,尤其以寫邊塞詩聞名。

王昌齡(約698-約756)
今陝西西安人。唐朝詩人。當過幾任小官,但屢次被貶官。他以寫邊塞詩聞名,抒情詩也同樣膾炙人口。他的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著有《王昌齡集》。

王維(約701-761)
字摩詰,今山西永濟人。唐朝著名詩人。做過左拾遺、尚書右丞等官。晚年參禪信佛,過著半官半隱的田園生活。他多才多藝,在詩歌、音樂、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他的山水詩大多描寫空寂、寧靜的自然景色,刻畫細致,生動傳神,韻味十足,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在今甘肅靜寧,出生於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青年時期曾經游歷各地,結識了許多朋友。李白才華橫溢,博學多才,精通劍術,一心想為國家建功立業。他一生曾兩次做官,結果不是遭宦官排擠,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寫的詩,風格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很有藝術感染力。後人稱李白為「詩仙」。

高適(約700-765)
字達夫,今河北景縣人。唐朝詩人。他早年過著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較熟悉邊塞風光和軍隊生活,他的詩多反映當時的邊疆形勢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今河南鞏義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早年漫遊南北各地,途中結識了李白等許多朋友。曾兩次去京城長安趕考,都沒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負,可惜沒有機會實現。他曾經當過左拾遺,在皇帝身邊工作,不久便因為仗義直言,觸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職。安史之亂時,他到處顛沛流離,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暫時定居下來。當時鎮守劍南的節度使嚴武見杜甫很有才能,就請他擔任參謀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嚴武死後,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開始四處漂泊,五十九歲時死在長沙去岳陽的船上。杜甫的詩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會從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贏得了「史詩」的稱譽。他的詩題材多樣,富於變化,風格深沉抑鬱,語言抑揚頓挫,耐人尋味,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東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詩人。年青時隱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與人來往。年近五十才中進士,做過小官。他是韓愈最賞識的詩人,但一生窮困潦倒,被成為「窮酸孟夫子」。他的詩大多抒寫胸中不平,傾訴窮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間疾苦。他善於用白描手法寫景抒情,詩風朴實深沉,語言精練。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運城人。二十五歲中進士。當時唐順宗希望依靠翰林學士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革新損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權的宦官迫使順宗讓位於憲宗,王叔文被殺。參與革新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先後貶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歌和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山水游記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詩清新脫俗,擅長描寫自然景物。

賈島(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詩人。早年屢試進士不中,曾出家當和尚,所以他的詩多數描寫荒涼、孤寂的意境。他寫詩注重煉字煉句,以苦吟詩人著稱。傳說,賈島騎著毛驢進京趕考,一邊行路,一邊吟詩。當時他想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其中的「敲」字開始想用「推」,接著又想用「敲」,想來想去,定不下來,於是不停做著「推」和「敲」的手勢,不覺沖撞了別人的馬車。幸好坐在馬車上的人是當時很有名的文學家韓愈。韓愈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與他一起商討,認為「敲」比「推」好。「推敲」一詞由此而來。

張繼
生卒年不詳,字懿孫,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詩人。在江南一帶做過鹽鐵判官和檢校祠部員外郎。他寫有不少旅遊題詠詩,善於用白描手法寫自然風光。著有《張祠部詩集》。

張志和
生卒年不詳,字子同,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詩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擅長詩詞,能作畫、擊鼓、吹笛。詩歌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風格清新自然。

盧綸(748-約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濟人。唐朝詩人。幾次考進士都沒有考中,後來做過幾任小官。他的詩多數寫送別和酬答,也有一些優美的風景詩。最被後人稱贊的,是他那幾首反映邊塞生活的絕句。著有《盧綸詩集》。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今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後來在蘇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當官。在貶官期間,寫了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他善於從民歌中吸取營養,語言生動,風格清新,在唐詩中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經當過翰林學士、左拾遺。因敢於直言,得罪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後來又在杭州、蘇州等地當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條白堤,相傳是白居易任職期間所築。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他的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相傳老太婆也能聽懂。

李紳(772-846)
字公垂,今江蘇無錫人。唐朝詩人。他與當時的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並共同倡導寫作新樂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職位。但他對普通百姓還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詩歌中流露出對百姓窮困生活的關心之情,這在封建社會當官者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陝西西安人。唐朝詩人。他主張寫文章要「以意為主」,有感而發。他的詩寫景抒情,清新生動,七絕尤其出色。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李商隱(約813-約858)
字義山,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統治集團里宗派斗爭最激烈的時代,與當時對立的牛僧孺、牛德裕兩派朋黨都有關系,成了兩派斗爭的無辜犧牲者,因而內心感到非常苦悶。他寫的許多詩都曲折地反映了這種心境。他的詩文字和音調很美,多用象徵手法,浪漫色彩很濃。他的抒情詩情調感傷,意境朦朧,對後代影響很大。

羅隱(833-910)
字昭諫,今浙江富陽人。唐朝詩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動亂時代,對當時的社會黑暗很不滿,所以他的詩多為諷刺現實之作。他的詩中善於運用口語,民間流傳頗廣。

胡令能
生卒年、籍貫不詳人。晚唐詩人。年青時當過木匠和鐵匠,被人稱為「胡釘鉸」。後來信仰佛教,隱居福建莆田。他寫的詩流傳下來的僅四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工於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著有《範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當過兩任宰相,曾積極進行政治改革,由於保守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敗了,自己也被貶職。他的詩立意新穎,講究修辭技巧,喜歡用典故,好發議論。小詩語言精練,構思絕妙。著有《王臨川集》。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雖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較安定的時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於他多次反對王安石革新變法,因而大部分時間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機會游歷祖國大好河山,接觸社會現實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創作出不少被後人傳誦的名篇。他的詩氣象萬千而又精緻秀麗,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蘇軾很會對對子。傳說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廟,寺中的老和尚不認識他,顯得很怠慢,見他進門,只冷冷地哼了一聲「坐」,不樂意地向小和尚吩咐:「茶」。一番交談之後,老和尚發現來人談吐不凡,有點來頭,就比較恭敬地說:「請坐!」高聲吩咐小和尚:「敬茶」。後來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蘇軾時,便一反常態,點頭哈腰,打躬作揖,興沖沖地招呼:「請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軾要走了,老和尚請他為寺廟寫一付對聯。蘇軾拿起筆就寫,他寫的對聯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1084-約1151)
今山東濟南人。宋朝著名女詞人。她的詞多寫身世,情調感傷,但語言清麗,講究韻律,精緻典雅,是婉約詞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寫詩,留傳下來的不多。她的詩多數借歷史典故抒發自己的情感,基調高昂,語言鏗鏘,與她婉約的詞風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詞》。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做很多地方官,一生處於國家動亂、民族危亡、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積極從事抗金復國運動。他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今江蘇蘇州人。宋朝詩人。他的後半生創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著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善於寫絕句,詩風清新、秀麗,充滿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詩集》。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詩人。他的詩善於捕捉瞬息流動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構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稱為「楊誠齋體」。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流傳下來不多。著有《誠齋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號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一生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學問淵博,講學不倦。他為人誠實正直,一次他入朝議事,路上有人對他說:「皇上討厭你的正心誠意的學說,你不要多講了。」朱熹說:「我平生做學問就是以這四個字為指導的,我怎麼能藏在心裡來欺騙皇上呢?」他寫的詩清新朴實,常寓哲理於形象。著有《朱文公文集》。

林升生卒年不詳,子夢屏,今浙江平陽人。南宋詩人,生平事跡不詳。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今浙江龍泉人。南宋詩人。詩風淡遠,耐人尋味。著有《靖逸小集》等。
翁卷生卒年不詳,字靈舒,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寫詩注重修辭煉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繪景色。著有《葦碧軒集》。
高鼎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詩人,其詩善於描寫自然景物。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今浙江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畫家。他出身貧寒,少年時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讀書,勤奮學畫。他擅長畫梅花和竹石,寫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發個人志趣的詩歌。他的詩文語言質朴,不拘一格,在元詩中獨樹一幟。著有《竹齋集》。
於謙(1398-1457)
字廷益,號節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詩人、政治家。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受百姓愛戴。他的詩氣質剛正,明白如話。著有《於忠肅集》。

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今江蘇興化人。清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擅長畫蘭花和竹子。他主張作詩面向現實生活,抒發真實情感,反對因循守舊,重復古人。所作詩詞多描寫民間疾苦,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樸素自然。著有《板橋全集》。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號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詩人。他的詩明白流暢,清新靈巧,絕句尤其精妙。

龔自珍(1792-1841)
字璱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所作詩文提倡變法,批評清王朝的腐敗,洋溢著熱切的愛國之情。他的詩境界開闊,想像豐富,充滿浪漫色彩,有「龔派」之稱。著有《龔自珍全集》。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