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蘭亭
❶ 王姓歷史上有多少名人
王姓是中國大姓,人口數量排名前三毫無壓力,名人也是,歷史上皇帝有王莽,宰相有王安石,思想家有王守仁,美女有王昭君,書法家有王羲之,詩人有王維,革命家有王盡美……
下面作者重點介紹下開國將帥中的王姓將軍。
1614名開國將帥中,王姓有102人,僅次於張姓的120人和李姓的110人,排名第三,其中大將1名(王樹聲),上將5名(王震、王平、王宏坤、王新亭、王建安),中將10名(王近山、王必成、王諍、王尚榮、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輝球、王紫峰),少將86名。下面重點介紹開國大將和上將,以及中將里的王近山、王必成。
8,中將王近山,湖北紅安人
紅四方面軍名將,二野名將,作戰英勇,經常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捨生忘死,人送外號“王瘋子”,被認為是電視劇《亮劍》男主角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不僅在國內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戰功卓著,還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返回國內後,任山東軍區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等職。
❷ 中國歷史姓王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王守仁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王守仁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澤被後世,影響深遠。
2、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
鬼穀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聞名於世。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震古爍今。
3、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代表作有《傷仲永》,《登飛來峰》。王安石之成就不僅僅在文壇,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主導了王安石變法,是一個改革家。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4、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5、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❸ 你還知道歷史上有那些出名的姓"王"的人物試舉兩個
王亥,公元前20世紀末期,又名振,商朝河南商丘人。是閼伯(契)的六世孫,冥之長子,繼任為商族首領,殷人先公之一。
王詡,即鬼穀子,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軍事教育家。著有《鬼穀子兵法》,弟子有蘇秦、張儀等。
王良,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者。
王廖,戰國時期秦人,名將兼兵法家。賈誼《過秦論》中例舉六國當時的頂級名將亦有王廖。
王翦,戰國時期軍事家。頻陽東鄉人,秦國滅六國的軍事主帥。 王翦
王綰,秦國人,有秦朝以來歷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王陵,沛縣人。西漢初年大臣。漢初的第三任丞相。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先後嫁給匈奴王父子。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33歲去世。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蜀資中人。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十六篇,與揚雄並稱「淵雲」。
王欣(xīn),濟南人,西漢昭帝時期的丞相。
王吉,字子陽,琅琊人,西漢時期的儒、經學家,博士諫議大夫,精通五經,以賢聞名。即墨九賢之一。
王駿,西漢琅琊人,御史大夫。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漢平陵人。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建昭中,任光祿掾。建平中,遷御史大夫。哀帝時為丞相。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王莽姑母,史稱孝元皇後,漢元帝劉奭的皇後,漢成帝劉驁的生母。
王鳳(?—前22年),西漢權臣,大司馬大將軍。字孝卿,魏郡元城人。外甥是漢成帝劉驁。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新朝開國皇帝(建興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王鳳,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匡,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東漢開國大將,後追加雲台,又有雲台三十二將之說。
王隆,字文山,馮翊雲陽人。漢光武建武中,為新汲令。能文章,所著詩、賦、銘、書凡二十六篇。其撰《漢官解詁》,被譽為「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為侍中。著《楚辭章句》行於世。其賦、誄、書、論及雜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
王延壽,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魯國,作《靈光殿賦》。
王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少好學,習《小夏侯尚書》。王莽時,寢病不仕,教授諸生千餘人。
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人。因治理有道,招賢納士,不為權貴所屈,為史所稱道。
王景(30—85年),字仲通,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祖籍琅邪郡不其縣(今山東即墨西南)。受家庭影響,少學易,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沉深多伎藝。
王符(85—162),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著有《潛夫論》流傳後世。
王次仲,東漢書法家(一說秦書法家),上谷郡沮陽縣人。我們今天所寫的楷書,又叫正書、真書。由王次仲首創。
王充(27—96),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王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與王符、仲長統被稱為「漢世三傑」。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世仕州郡為冠蓋。東漢末年司徒。養女即貂蟬。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魏國司空,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
王渾(223—297),字玄沖,太原晉陽人。西晉司徒。有文集五卷。
王濟(246—291),字武子,太原晉陽人,名士。西晉大將軍王渾的次子。
王長文(約238—302),字德攜,三台人,西晉經學家。
王朗(?-228),字景興本名王嚴,東海郯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魏國司徒。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揚道德。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王叔和,名熙,漢族,山陽高平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
王祥(185年—269),字休徵,琅琊臨沂人,西晉太保,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
王戎(234—305),字濬沖,琅琊臨沂人。西晉名士,神童,「竹林七賢」之一。
王敦(266—324),字處仲,琅邪臨沂人。東晉權臣,大將軍。
王導(276—339),字茂弘,琅琊臨沂人,東晉丞相, 「書聖」王羲之人稱「仲父」。謚「文獻」
王承,字安期(約273—318),太原晉陽人,東晉初年名士。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時前秦統一北方,謚「武侯」。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浙江紹興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書聖。人稱「王右軍」。一生書法作品頗多,代表作品《蘭亭序》。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浙江會稽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作品《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他的真跡《伯遠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里的三希之一。
王鎮惡(373—418)東晉名將。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曾立馬赫赫戰功。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邪臨沂。王珣子。南朝宋太保,謚文昭。人望所宗,書翰、儀體,後人皆依放之。
王僧虔,字簡穆,祖籍琅琊臨沂,南北朝時期人,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
王僧孺,南朝梁詩人、駢文家。山東郯城人。
王融,字元長(467—493),南朝齊文學家。原籍琅邪臨沂。王僧達之孫。王儉從侄。少年聰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時即舉秀才,入竟陵王蕭子良幕,極受賞識,「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約、謝朓、周顒等一起,創建講究聲律的新變體,即永明體詩,推動了詩歌形式的發展。他的詩音韻和諧,「詞美英凈」(《詩品》),如「林斷山更續,洲盡江復開「
王籍,字文海,祖籍琅邪臨沂。南朝梁詩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詩,而享譽王籍詩史。
王儉,字仲寶(452—489),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祖籍琅邪臨沂。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
王逡之,字宣約(?—495)琅邪臨沂人。南朝齊文士。
王遵業(?—528)太原晉陽人。北魏著名文史學家。與袁翻、王誦被時人譽稱「三哲」。
王誦,字國章,王肅長兄融之子,琅邪臨沂人。學涉有文才,神氣清俊,風流甚美。
王僧辯,字君才(?—555)太原祁縣人。南朝梁大都督,重要戰役平定」侯景之亂「
王智深,字雪才,琅邪臨沂人。南朝齊文士。
王思政,太原祁縣人。西魏大將。
王雄,字胡布頭(506—564),太原人。北周大將。西魏十二大將軍
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1、王詡
鬼穀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常入山修煉,深諳道法,神妙莫測。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鬼穀子主要作品有《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天髓靈文》等。其著作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2、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3、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❺ 導游基礎知識第三章中國旅遊地理
第三章 中國旅遊地理
學習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主要的自然景觀和主要的人文景觀,掌握旅遊名山大川。
重點:名山大川
主要人文景觀
難點:記憶歷史文化名城
記憶優秀旅遊城市
第一節
中國主要的自然景觀(1)
一、山
(一)五嶽
1、東岳泰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2、西嶽華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3、南嶽衡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4、北嶽恆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5、中嶽嵩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二)旅遊名山
1、黃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2、廬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3、武夷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4、雁盪山
地理位置
得名
海拔
著稱
文物
景點
特產
5、武當山
6、千山
7、阿里山
8、井岡山
9、武陵源
10、三清山
11、龍虎山
12、神農架
第一節
中國主要的自然景觀(2)
二、水
(一) 長江
正源沱沱河,全長6300千米,發源於唐古拉山的各拉丹東雪山,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等11個省市,最後注入東海。
(二) 黃河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全長5464千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等9省市,注入渤海。
(三) 珠江
華南地區最長的河,灕江是其支流桂江的一段,上源為雲南高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最後注入南海。
(四) 黑龍江
中俄界河,也是中國冰封期最長的河。
(五) 富春江
是我國錦綉河山的代表。
(六) 京杭大運河
北起北京,南止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全長1700餘公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開鑿的運河。
湖泊
1、瘦西湖
2、大明湖
3、玄武湖
4、鏡泊湖
5、滇池、洱海
瀑布
1、黃果樹瀑布群
2、壺口瀑布
3、蛟龍瀑布
4、諾日朗瀑布
5、大龍湫瀑布
6、吊水樓瀑布
泉水
1、溫泉
2、冷泉
3、礦泉
4、奇特泉
海濱
大連海濱
青島海濱
北戴河海濱
亞龍灣海濱
天涯海角海濱
三、動植物景觀
1、植物景觀
歲寒三友:松、竹、梅
化石植物:水杉、銀杉、珙桐等
2、動物景觀
四、氣候和天氣景觀
1、氣候環境
氣候是指一定地區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康樂氣候是指人體感覺舒適的氣候條件,一般指氣溫在10——22度之間,氣候學上用候均溫來劃分四季。低於10度為冬季,高於22度為夏季,10——22度之間為春秋季,這也是旅遊的黃金季節。
2、天氣景觀
天氣是一個地區短時間大氣狀況的綜合。天氣景觀有日、月、雲、雨、霜、霧、雪等,他們也是大氣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節 中國主要的人文景觀
一、祠廟
1、山西解州關帝廟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2、稷益廟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3、鄭成功廟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4、屈子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5、武侯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6、包公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7、林則徐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8、五公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9、晉祠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二、故里
1、莊周故里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2、華佗故里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3、司馬遷故里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三、建築
1、中國古代四大名亭
蘭亭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醉翁亭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陶然亭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愛晚亭
(1)地理位置
(2)歷史典故
(3)著名看點
2、仿古園林
(1)上海大觀園
(2)北京大觀園
3、仿景游樂園
第三節 中國旅遊地理的其他內容
一、自然保護區
是指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兩大部分,即保護人類生存的大環境和這個環境中的一切資源。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把一些能揭示自然界內在規律的、具有典型意義和價值的森林、草原、水域等各種生態系統類型,以及自然歷史遺跡地等,劃出一定的面積,設定機構,管理和建設起來,作為保護資源和開展科研工作的基地。
(一) 綜合型
有長白山、阿爾金山、肇慶鼎湖山、錫林郭勒草原等自然保護區等。
(二) 生物型
有卧龍大熊貓保護區、金佛山銀杉保護區、安徽宣城揚子鱷保護區等
(三) 自然風景區
如廬山、九寨溝、武陵源風景區等
(四) 自然歷史遺跡型
如薊縣上元古界地質剖面、五大連池火山地貌等
二、風景名勝區
(一) 自然山川風景型
(二) 湖泊水域風景型
(三) 海濱風景型
(四) 森林風景型
(五) 石林溶洞瀑布風景型
(六) 歷史古跡名勝型
(七) 歷代宗教名勝型
(八) 革命歷史紀念地型
三、《世界遺產名錄》
自198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屆會議批准中國的故宮等6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今,中國已有29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1項,自然遺產4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另有2項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具體名錄如下:
世界文化遺產(20處):北京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武當山古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明清皇家陵寢、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
世界自然遺產(4處):四川九寨溝、四川黃龍、湖南武陵源、雲南三江並流。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4處):山東泰山 、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 福建武夷山。
文化景觀(1處):江西廬山。
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2處): 崑曲、 古琴
四、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
1、歷史文化名城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做好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發展我國的旅遊事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1982年,國務院公布24座城市為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1986年,國務院公布38座城市為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1994年,國務院公布37座城市為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2、優秀旅遊城市
第一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單(共54個)
(各類城市按驗收得分高低並結合對海內外旅遊者的抽樣調查結果順序排列)
一、直轄市(共3個)
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
二、副省級市(共14個)
深圳市、杭州市、大連市、南京市、廈門市、廣州市、成都市、沈陽市、青島市、寧波市、西安市、哈爾濱市、濟南市、長春市
三、地級市(共24個)
無錫市、揚州市、珠海市、肇慶市、蘇州市、黃山市、桂林市、昆明市、威海市、煙台市、秦皇島市、海口市、長沙市、岳陽市、南寧市、紹興市、合肥市、三亞市、承德市、鎮江市、泰安市、北海市、鄭州市、咸陽市
四、縣級市(共13個)
峨眉山市、都江堰市、亳州市、敦煌市、曲阜市、武夷山市、吐魯番市、韶山市、庫爾勒市、景洪市、井岡山市、大理市、瑞麗市
第二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單(共67個)
一、直轄市(共1個)
重慶市
二、副省級市(共1個)
武漢市
三、地級市(共41個)
中山市、樂山市、佛山市、福州市、江門市、泉州市、汕頭市、徐州市、金華市、惠州市、開封市、丹東市、柳州市、石家莊市、吉林市、玉林市、南昌市、宜昌市、鞍山市、馬鞍山市、嘉峪關市、烏魯木齊市、寶雞市、安慶市、常德市、蕪湖市、銀川市、張家界市、濮陽市、牡丹江市、撫順市、太原市、貴陽市、荊州市、十堰市、伊春市、本溪市、大同市、大慶市、包頭市、拉薩市
四、縣級市(共24個)
崑山市、南海市、江陰市、吳江市、宜興市、常熟市、臨安市、諸暨市、濟源市、句容市、瓊山市、阿城市、永安市、儋州市、建德市、蓬萊市、登封市、文登市、錫林浩特市、榮城市、崇州市、鍾祥市、綏芬河市、膠南市
2001年已批準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單(共16個)
一、地級市(共11個)
九江市、常州市、錦州市、淄博市、三明市、洛陽市、韶關市、清遠市、陽江市、溫州市、梧州市
二、縣級市(共5個)
都勻市、青州市、東陽市、桐鄉市、涿州市
2003年已批準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單(共45個)
一、地級市(共32個)
廊坊市、保定市、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葫蘆島市、齊齊哈爾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湖州市、嘉興市、漳州市、贛州市、濰坊市、聊城市、日照市、三門峽市、安陽市、焦作市、鶴壁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郴州市、東莞市、潮州市、湛江市、河源市、綿陽市、廣安市、自貢市、延安市、天水市。
二、縣級市(共13個)
永濟市、滿洲里市、扎蘭屯市、臨海市、溫嶺市、乳山市、靈寶市、新鄭市、赤壁市、開平市、瓊海市、格爾木市、喀什市。
❻ 王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0、王實甫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鬼穀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聞名於世。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震古爍今。
入榜理由:縱橫家鼻祖,四大弟子文明於世。
1、王守仁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王守仁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澤被後世,影響深遠。
入榜理由:中國歷史上與孔子齊名的大「聖人」,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❼ 李,王,張,劉這四個姓氏的分布起源故事和圖騰和姓氏名人
李
李姓是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後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李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王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至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遂姓王。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姓,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陳完,也稱田完)仕齊,又改為田氏。《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帝之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國滅後末代齊王田建居共(今河南輝縣),其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其中田升、田桓的子孫改姓為王,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兩漢之際新朝皇帝王莽所在的元城王氏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都出自這支王姓。田建之孫、田升之子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其子孫為了紀念此事便改姓王氏。另外,田建次子田桓的後裔也改姓王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軍事家,秦滅六國的軍事主帥。
王賁,頻陽東鄉人,秦國名將,王翦之子,秦滅六國戰爭的主要將領。
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論衡》。與王符、仲長統合稱為「漢世三傑」。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大將。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晉代書法家、書聖。人稱「王右軍」。書法代表作《蘭亭序》。
張
張姓的來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1999年中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世博園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於濮陽」。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河北張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劉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源於祁姓,傳說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據傳說唐堯出身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因地名而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
源於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會不僅是范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范會(即士會)之最盛也」。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
劉邦(前256—前195)字季。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故人亦稱沛公。在消滅項羽完成國家一統後,(前202年)正月甲午,劉邦於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靠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取得荊州與西蜀。公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後伐東吳時失敗,病死,在位3年。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劉永福,本名義,字淵亭。廣東欽州人,晚清名將。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戰爭中指揮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協助巡撫唐景嵩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國號永清)並作為繼任代總統為保衛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