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鄉焦作 » 新鄉村主義

新鄉村主義

發布時間: 2021-03-09 12:08:17

『壹』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要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人口多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

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在新形勢下推進的農村改革發展,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實現的基本目標任務,包括現代農業建設顯著進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等,可以說都涵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中。只要按照「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可以保證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相反,如果不重視新農村建設,不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出現曲折或停頓,新農村建設「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實現不了,那麼,農村改革發展所確定的基本目標任務就會落空。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繫到新形勢下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目標的實現,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成敗,因而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農村建設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工作的牛鼻子,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完成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從目前情況看,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慢,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只有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經過十幾年的持續不懈努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使農村社會生產力較大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進、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農村面貌較大改觀,使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全面發展,讓廣大農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因此,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

『貳』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在農村,在農業,在農民問題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於這一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把解決「三農」問題始終不渝地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實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方略,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定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黨中央進一步深化了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階段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總的思路、措施、目標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都曾從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注意對資本主義時代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特別是,他們首先把農民問題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來,從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出發研究工農聯盟問題,突出強調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度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他們還從社會主義建設角度考慮如何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並且對未來社會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法德農民問題》是比較系統的闡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提出要解決工人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問題,必須要解決農民問題,要重視農民問題,特別強調工農聯盟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過程中和建立工人階級國家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列寧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認識到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性,發現必須重新探討解決農民問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制定了新經濟政策,包括在農村發展商品經濟,鼓勵農民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力,組織自願結合的合作社。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沒有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以剝奪農民的辦法來實現蘇聯的工業化。當然採取這個辦法,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然而二戰以後,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糾正,這也是蘇聯模式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正確處理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建國以後,毛澤東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指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有一條教訓就是對農民剝奪太多,過少地考慮農民的利益。當然,毛澤東在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後來又恰恰離開了中國的實際,希望通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而改革開放之所以開局取得成功,關鍵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打開了新的局面,農民開始富起來了。實踐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作重點在『三農』,難點在『三農』,關鍵在『三農』,突破點也在『三農』,出路還在『三農』」。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第一,關於現代化。現代化是包括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的現代化。如果以輕視甚至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方式來推行工業現代化,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農民不滿意,農村發展滯後,農業發展落後,從而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條讓中國農民,讓中國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眾多的農民、落後的農業、貧窮的農村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實踐已經證明並將進一步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

第二,關於社會化。生產力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社會化的大生產,也就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實現農業生產力的社會化,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產。而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是專業化、協作化,同時要求高新技術不斷滲透到生產力中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社會化生產的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協作化,用高科技武裝農業,擺脫農村自給自足的、傳統的、封閉的、落後的小農經濟。

第三,關於市場化。生產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就是農業中的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過程,就是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農民聯系在一起,把城鄉、工農聯系在一起,使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市場體系。農業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農村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要求農民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者變成從事企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勞動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

第四,關於工業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業化進程首先發端於城市和工業領域,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引起了農業企業化、資本化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一場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機械化、良種化和化肥化,使得農業用工業的技術和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工業化的進程。所謂農業工業化,就是農業要用工業化的辦法、用社會化生產方式組織起來。今天,農業不僅要走工業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道路。

第五,關於企業化。現代化也好,社會化也好,新型工業化也好,最後要落實到企業化的生產組織形式上。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適合社會化生產的現代企業模式。傳統自然經濟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鐵匠房等組織形式都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必須有現代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和生產組織形式,農業現代化一定要走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道路。

第六,關於城鎮化。實行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最終結果是大大節約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節約了勞動力,這樣就會產生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農村富餘勞動力往哪兒去?要靠工業化和城鎮化來吸納。一定要大力發展城鎮化,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當然城鎮化要講科學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結果是,傳統農業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脫胎換骨,變成現代化的、社會化的、市場化的農業。一部分農民成為新型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勞動者,一部分農民成為工業和其它產業的經營者、勞動者,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現代城鎮居民。農村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總之,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要實現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實現農業的新型工業化、產業化、企業化,實現農村的城鎮化,農民成為與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會成員,這些都應該包括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中。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據有關資料說明,上世紀50年代,我國制定國民經濟「二五」、「三五」計劃時,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後,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1號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黨的一貫提法。但是必須看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內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進一步解決農業、解決農村和解決農民問題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0字的要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說到底,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包括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農村工作的總體布局。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抓好「三農」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第一,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第二,要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第三,全面進行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推進農村各方面制度的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第五,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和基層政權建設,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第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全面的目標,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善於做為農民服務的工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強調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著力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以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惠為最高標准;第七,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做到四個「創新」。即思維和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同時,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績,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因傳統生產方式及其觀念的影響,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價高污染的舊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破壞生態、破壞文化、破壞環境的誤區。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導思想。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

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難題:一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發展很快,農村發展滯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擴大。首先,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擴大,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和經濟發展滯後上。當然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其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就業保證上的差距也在擴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現,農村富餘勞動力難以安排。再有,農民看病難,吃葯難,受教育難,上學難,社會保障難,文化享受難,這些都反映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的較大差距。還有,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顯著存在著與城市的差距。

二是農村本身發展的不平衡。首先是農村的區域差別,中西部的農村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差別尤為明顯。其次,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相當突出。此外,農%B

『叄』 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資本主義新農村有何區別

沒啥區別。社會主義新農村耕地所有權歸國家,農民只有使用權。而資本主義耕地則歸個人所有。其實就是一種說法,中央宣傳問題。

『肆』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華網消息:中央黨校副校長王偉光最近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深入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文如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在農村,在農業,在農民問題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於這一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把解決「三農」問題始終不渝地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實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方略,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定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黨中央進一步深化了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階段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總的思路、措施、目標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都曾從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注意對資本主義時代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特別是,他們首先把農民問題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來,從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出發研究工農聯盟問題,突出強調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度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他們還從社會主義建設角度考慮如何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並且對未來社會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法德農民問題》是比較系統的闡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提出要解決工人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問題,必須要解決農民問題,要重視農民問題,特別強調工農聯盟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過程中和建立工人階級國家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列寧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認識到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性,發現必須重新探討解決農民問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制定了新經濟政策,包括在農村發展商品經濟,鼓勵農民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力,組織自願結合的合作社。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沒有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以剝奪農民的辦法來實現蘇聯的工業化。當然採取這個辦法,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然而二戰以後,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糾正,這也是蘇聯模式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正確處理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建國以後,毛澤東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指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有一條教訓就是對農民剝奪太多,過少地考慮農民的利益。當然,毛澤東在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後來又恰恰離開了中國的實際,希望通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而改革開放之所以開局取得成功,關鍵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打開了新的局面,農民開始富起來了。實踐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作重點在『三農』,難點在『三農』,關鍵在『三農』,突破點也在『三農』,出路還在『三農』」。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第一,關於現代化。現代化是包括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的現代化。如果以輕視甚至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方式來推行工業現代化,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農民不滿意,農村發展滯後,農業發展落後,從而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條讓中國農民,讓中國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眾多的農民、落後的農業、貧窮的農村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實踐已經證明並將進一步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

第二,關於社會化。生產力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社會化的大生產,也就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實現農業生產力的社會化,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產。而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是專業化、協作化,同時要求高新技術不斷滲透到生產力中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社會化生產的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協作化,用高科技武裝農業,擺脫農村自給自足的、傳統的、封閉的、落後的小農經濟。

第三,關於市場化。生產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就是農業中的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過程,就是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農民聯系在一起,把城鄉、工農聯系在一起,使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市場體系。農業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農村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要求農民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者變成從事企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勞動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

第四,關於工業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業化進程首先發端於城市和工業領域,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引起了農業企業化、資本化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一場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機械化、良種化和化肥化,使得農業用工業的技術和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工業化的進程。所謂農業工業化,就是農業要用工業化的辦法、用社會化生產方式組織起來。今天,農業不僅要走工業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道路。

第五,關於企業化。現代化也好,社會化也好,新型工業化也好,最後要落實到企業化的生產組織形式上。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適合社會化生產的現代企業模式。傳統自然經濟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鐵匠房等組織形式都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必須有現代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和生產組織形式,農業現代化一定要走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道路。

第六,關於城鎮化。實行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最終結果是大大節約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節約了勞動力,這樣就會產生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農村富餘勞動力往哪兒去?要靠工業化和城鎮化來吸納。一定要大力發展城鎮化,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當然城鎮化要講科學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結果是,傳統農業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脫胎換骨,變成現代化的、社會化的、市場化的農業。一部分農民成為新型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勞動者,一部分農民成為工業和其它產業的經營者、勞動者,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現代城鎮居民。農村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總之,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要實現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實現農業的新型工業化、產業化、企業化,實現農村的城鎮化,農民成為與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會成員,這些都應該包括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中。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據有關資料說明,上世紀50年代,我國制定國民經濟「二五」、「三五」計劃時,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後,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1號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黨的一貫提法。但是必須看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內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進一步解決農業、解決農村和解決農民問題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的要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說到底,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包括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農村工作的總體布局。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抓好「三農」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第一,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第二,要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第三,全面進行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推進農村各方面制度的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第五,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和基層政權建設,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第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全面的目標,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善於做為農民服務的工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強調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著力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以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惠為最高標准;第七,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做到四個「創新」。即思維和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同時,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績,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因傳統生產方式及其觀念的影響,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價高污染的舊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破壞生態、破壞文化、破壞環境的誤區。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導思想。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

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難題:一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發展很快,農村發展滯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擴大。首先,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擴大,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和經濟發展滯後上。當然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其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就業保證上的差距也在擴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現,農村富餘勞動力難以安排。再有,農民看病難,吃葯難,受教育難,上學難,社會保障難,文化享受難,這些都反映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的較大差距。還有,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顯著存在著與城市的差距。

二是農村本身發展的不平衡。首先是農村的區域差別,中西部的農村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差別尤為明顯。其次,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相當突出。此外,農村本身社會事業的差距也比較大。

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二元結構的矛盾。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在很多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存在的。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解決好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逐步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說,當前一是要千方百計地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要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農田基本水利建設,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要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改革措施,保持合理糧價,保護糧農利益,調動糧農積極性。二是要千方百計地促進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增產增收。三是要千方百計地解決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四是要千方百計地解決好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的問題,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關繫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一定要逐項加以解決。要搞好村莊規劃和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五是要千方百計地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要注意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要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改善和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六是要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如何對待農民工問題,事關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要下決心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保護農民工權益,切實解決好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問題。七是要千方百計地抓好農村黨的建設、農村基礎政權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總之,一定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以在農村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伍』 全國有多少共產主義新農村

不是叫共產主義新農村,應該叫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國家對全國各農村的建設目標,全國各地的農村都在積極地向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邁進。

『陸』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在的新農村是什麼樣子的或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請各位有關人士給詳細解答一 下)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收入。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柒』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15)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

(17)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

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8)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

(19)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21)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制腐朽落後文化。

(2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24)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辦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辦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

(25)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辦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

(26)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改革經驗。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27)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乾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

(28)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9)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八、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0)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我國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每年為農民辦幾件實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要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

『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大要求是什麼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是什麼?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原則是什麼?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原則:一是必須堅持把培育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放在優先位置,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二是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三是必須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急需、最受益的實際問題,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四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五是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加大扶持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3、「多予、少取、放活」的含義是什麼?答:多予,就是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4、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注意哪些問題?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注意的問題有: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搞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什麼?答: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群眾,廣大農民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自己的家園,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工投勞。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什麼?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具體講就是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村產業的發展。 7、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政府應在哪幾方面發揮引導作用?答: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揮引導作用。一是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政府對農業農村增加投入的機制,重點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服務五大領域。二是黨和政府所有的工作部門都要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去推動新農村建設。三是要調動農民積極投身建設自已美好家園,政府給予適當扶助引導,形成「多干多補助,少干少補助,不幹不補助」的激勵機制。四是要形成一個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 8、「1860」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什麼?答:「1860」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在全市選擇1個縣(區)、8個鄉鎮、60個村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以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為龍頭,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治理農村 「臟、亂、差、散」為重點,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達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健全新機制」的目標,創造典型,以點帶面,帶動和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扎實健康發展。 9、「1860」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的建設重點是什麼?答:「1860」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的建設重點:一是培育特色經濟,發展現代農業;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推進人居環境建設,改變村容鎮貌;四是發展公共事業,培育新型農民;五是加強組織建設,推進民主管理。 10、市領導新農村建設聯系點和市直、駐淮單位新農村建設幫扶點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答:市領導新農村建設聯系點和市直、駐淮單位新農村建設幫扶點的主要任務:一是宣傳黨的農村工作方針、政策,重點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目標、任務和要求,使聯系幫扶的村鎮幹部群眾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二是指導村鎮搞好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選准切入點,組織開展村鎮環境整治。三是協助村鎮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幫助村鎮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五是圍繞新農村建設,重點在政策、資金、技術、物資、信息等方面,向聯系幫扶的村鎮傾斜。六是總結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推廣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