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豫鵬
『壹』 鶴壁哪裡可以學習做麻鴨面
麻鴨面是河南滑縣道口鎮的地方特色美食,在當地與道口燒雞齊名,由麻鴨面回創始人谷鵬先生首創答。在滑縣當地及豫北地區頗有聲譽。麻鴨面精選高檔麵粉,拌入雞蛋,兌入天然純凈水與獨家秘料和製成團,其面勁道軟滑,爽口而散發甘香。
『貳』 深圳市豫鵬紙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豫鵬紙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7月0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紙製品、文具專及辦公用品的購銷等。屬
法定代表人:楊莉
成立時間:2011-07-0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552827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區八卦三路421棟六樓西607房(僅限辦公)
『叄』 河南豫飛鵬升鍛造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前襲身為河南豫飛鵬升鍛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7月20日。 2015年11月6日,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公司名稱為河南豫飛鵬升鍛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申愛龍
成立時間:2011-07-20
注冊資本:2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726000015611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延津縣榆東產業聚集區
『肆』 南京鑫豫鵬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來南京鑫豫鵬貿易有限源公司成立於2011年10月2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家用電器、廚房設備、機床設備的銷售及維修等。
法定代表人:彭邦明
成立時間:2011-10-20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10200022149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南京市玄武區晏公廟西21幢-5號
『伍』 豫劇的歷史溯源
1924年,王義成在《京報》副刊《戲劇周報》上發表《豫劇通論》一文,文章中的豫劇是對河南省所有劇種的統稱。
1947年秋,安陽、鶴壁、洛陽、開封、蘭州、西安四地的民間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劇教育家李戰在蘭州組建甘肅第一個豫劇表演團體「新光豫劇團」。
1948年,創辦豫劇歷史上第一所學校「私立新光豫劇學校」,這是最早使用「豫劇」名稱的組織機構。
1950年,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為發展戲劇事業,派人在鄭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員到武漢,組成以梆子大王陳素真及王魁元、黃忠祥為首的「群眾河南梆子劇團」在武漢演出。演出結束後,中南區軍政會副主席鄧子恢接見了相關演員。談到河南梆子時,鄧子恢說:「河南梆子是個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簡稱,我看可以取個大名為豫劇比較恰當。」1950年8月間,陳素真、王魁元等率領該劇團在河南、河北等地巡迴演出時將河南梆子定名為豫劇,此後「豫劇」一詞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等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據20世紀的一些老藝人回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在開封市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市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即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歷經明、清兩代。
民國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
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的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知名演員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並稱五大乾旦。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參加演出。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簧(京劇)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面。
民國五年(1916年12月29日),出版的《嵩岳日報》載:「汴省簧戲屢演屢輟,惟梆戲頗持久」。除省城開封之外,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地也先後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並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叫好之聲,連連不絕。
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同樂、永樂和國民四個戲院,各地豫劇演員薈萃開封,廣受歡迎。
民國十五年(1926年),義成班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廳在開封成立河南遊藝訓練班,審編劇目,對數百名演員進行「高台教化」、「服務社會」的教育,被名家稱為「河南梆劇改革的第一聲」。
民國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教育廳又成立了戲曲審查會,頒發各種《章程》。以樊粹庭、王鎮南、鄒少和、蔣文質、張介陶等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檯面貌一新。
民國十九年(1930年),豫劇五大流派逐鹿開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別是知識分子改革家的參與,使之豫劇吸收各派之長相互學習競爭,開創了豫劇大繁榮時期。這種融合後的豫劇聲腔隨即又影響各地。這也為1950年豫劇在全國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樊粹庭在開封創辦豫聲劇院。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河南省教育廳推廣部主任樊粹庭在開封組建豫聲戲劇學社,對戲劇的科白、詞句、腔調、做工、化裝、行頭進行改革,對豫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戲劇改革形成了一定的聲勢;鑲入時代思想,提高了劇目、唱詞的文學品位,發揮了唱念做舞的綜合優勢,改革了舊曲,合流了唱調,創立了新腔新韻。樊粹庭還將同樂戲院改為豫聲劇院,邀請豫劇皇後陳素真及趙義庭等人組成強大的演出班子在豫聲劇院售票演出,改編後的豫劇頗受歡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民報》載:「每晚座無隙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樊粹庭陪同陳素真從開封動身赴北平學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樊粹庭、陳素真二人動身返豫,開啟了河南文藝界第一次抗戰募捐義演的大幕。義演到商丘改名為獅吼劇團,並編寫了《滌恥血》、《伉儷箭》、《克敵榮歸》等抗戰劇目。以宣傳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戰士,被稱為熱心救國之模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開封淪陷,國民黨軍隊炸開黃河花園口大提,黃河泛濫,民眾流離失所。有不少豫劇團體進入西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獅吼劇團遷到西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崔蘭田在西安創辦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等,西安成為豫劇的演出的重要陣地。還有一些演員進入安徽界首演出,如毛蘭花、馬金鳳、閻立品等。在抗戰中,各流派的演員為了謀生而到處流動,他們打破門戶之見,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劇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南京,國軍將領黃傑率領近四萬官兵撤往越南富國島,這些官兵多為蘇、魯、皖、豫諸省人,部隊中有一軍官李久濤,其太太張岫雲原是唱豫劇的紅角。大家號召張岫雲成立劇團(後命名為「中州豫劇團」),專門為官兵們表演,以慰藉鄉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職業豫劇表演團體在大陸相繼成立,新編曲目、劇目大量出現。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豫劇」,國家攝制了大量的舞台藝術紀錄電影片、電視片,保存紀錄了許多藝術家和劇團的表演藝術。
中國國民黨為表現其文化正統性而提出「弘揚中原文化」的主張,豫劇做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灣得到大力發揚。1950年,陸軍政戰文工體系在高雄鳳山排出台灣第1批豫劇公演。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執政時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台灣豫劇環境受到影響。在馬英九上台後,隨著兩岸關系的升溫,豫台文化交流不斷加深,豫劇在台灣的影響力進一步彰顯。台灣豫劇團是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的國家級公立豫劇表演團體。
19世紀50年代中期,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職業演出團體,使豫劇已成為中國境內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導演楊蘭春、作曲王基笑開辟了一條豫劇現代戲道路,創造了以《朝陽溝》為代表的反調唱法,被稱做「現代戲流派」,是豫劇中的歌劇。《朝陽溝》成為一部不可復制的經典。但隨之產生的大量豫劇現代戲,也令不少業內外人士擔心,因優良傳統唱腔在現代戲中的異化和丟失,以及選材審美、唱詞設計藝術性的嚴重缺失,豫劇的雅和韻無法在豫劇現代戲中得到體現,致使豫劇的品位和品質嚴重下降,並且還造成萬人一腔的局面。
1951年,台灣空軍成立以毛蘭花為核心的業余豫劇團(大鵬豫劇隊)。該業余豫劇團開辦了台灣史上第1個豫劇科班:中華民國空軍業余豫劇團學生班(大鵬豫劇隊學生班),招收第1期學生8人,第2期學生4人,第3期學生8人後停辦。中華民國陸軍有黃龍豫劇隊、虎賁豫劇隊、捷豹豫劇隊。
1953年,黃傑的部隊遷台,劃為台灣海軍陸戰隊,駐地高雄。遷台後的「中州豫劇團」在時任海軍陸戰隊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關心和時任職參謀長於豪章的支持下,改組為「飛馬豫劇隊」。同年4月初的一天,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的介壽堂觀看了一場豫劇,在演出過程中,蔣介石連聲稱好,謝幕後,他脫去軍帽,頻頻向台上招手,並對在座的政府要員說豫劇是最富教育之劇種。
1956年3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以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的優秀傳統,有系統、有計劃地培養戲曲藝術的新生力量為己任,以豫劇專業為主的河南省戲曲學校(今中原文化藝術學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並決定在年底召開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12月舉行的觀摩大會上,共有23個劇種參加演出,豫劇劇目幾乎占演出劇目的一半。
1957年,隨著反右斗爭的不斷擴大,全國各地有一批豫劇工作者如陳素真、閻立品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2年整並成立陸光豫劇隊。台灣海軍陸戰隊有飛馬豫劇隊;聯勤有四四豫劇團。
1959年開辦的台灣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學生班是台灣史上維持最久的豫劇科班(後來改成國立國光劇藝實驗學校豫劇科),停辦前共培養出9期學生。
台灣第3個豫劇科班,是還沒有培養出畢業生就隨劇隊停辦了的台灣陸軍陸光豫劇隊學生班(在讀生轉到飛馬豫劇隊學生班)。
從1940年到1960年,豫劇開始向全國更廣的范圍傳播,四十年代西進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貴州、台灣等地,北上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傳播至全國二十多個省份。
1965年,在飛馬豫劇隊要奉命解編之際,蔣經國在高雄聽取了海軍和陸戰隊的長官們的意見後,下令保留飛馬豫劇隊,蔣經國還想辦法解決了豫劇隊的經費問題。1965年起台灣軍方政戰體系開始逐個解散各軍種的豫劇團隊。
1966年,台灣空軍業余豫劇團在屏東解散(聯勤四四豫劇團已先散班)。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口號中,豫劇同其他戲曲團一樣,大量傳統服裝、道具、戲曲資料被視為封建殘余而被燒毀。還有許多豫劇演員遭到批鬥,如常香玉被剝奪演出權,《河南日報》對她進行批判,稱之為「大戲霸」。同時,包括河南豫劇院在內的一些豫劇團被撤銷或合並,在全國大力普及樣板戲的形勢下,豫劇工作者為豫劇移植樣板戲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適合演樣板戲的演員被迫改行。
1969年4月2日,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晚會上,蔣介石指明要看豫劇,並看完新編歷史名劇《楊金花》上下全場,盛贊豫劇具有教忠教孝的意義。從1966年到1972年這段文革時期,豫劇除了移植樣板戲外,幾乎沒有新創做的劇目。
1971年,陸光豫劇隊解散,只有1965年獲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下令特別照顧(時任副隊長張岫雲越級向小蔣力爭,小蔣定調後,張在1968年退休)的飛馬豫劇隊留下。
1973年,台灣最後1個民營豫劇團:鳳麟豫劇團散班(此前還有1個民營的捷音豫曲團已解散),從此台灣只有公營的飛馬豫劇隊1個豫劇戲班。
1974年,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豫劇電影《秦良玉》,呈獻蔣介石,甚獲贊賞,並令頒三軍觀賞。
受父親影響,蔣經國對豫劇亦情有獨鍾,在他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期間,就觀賞過由王海玲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劇,並向嚴家淦和何應欽等人推薦。
1978年,台灣軍隊第14屆文藝金獎會演上,總統蔣經國親臨觀賞,並頒發給飛馬豫劇隊獎金四萬元新台幣。
文革結束後,傳統豫劇劇目重新走上舞台,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劇創作有了一種新的思想涌動,伴隨著「傷痕文學」的腳步,豫劇出現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逐漸形成各大豫劇流派,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這次匯演有著重大意義,從藝術和影力上確立了陳、常、崔、馬、閻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凈一些流派。
到1983年,文革時期的創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劇新劇目從作品內容到表現形式、從藝術實踐到理論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實驗。 1990年,飛馬先後受邀至美、德、奧、意、英等國公演,以豫劇藝術站上國際舞台。
1990年7月,台北豫劇改進會一行40人到河南平頂山市演出,開啟了兩岸豫劇交流大幕。此後,台灣豫劇演員多次應邀到大陸演出。這一時期,被稱為「單向交流時期」。
1993年,兩岸的豫劇交流由單向交流進入雙向交流時期。
1994年,河南電視台開播的《梨園春》欄目以擂台賽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得到廣泛好評。《梨園春》欄目組在中國大陸、台灣以及國外各地演出,使豫劇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1996年,台灣軍方決定不再經營戲曲劇隊,1月1日,飛馬豫劇隊從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移到中華民國教育部下,改成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它就是現在的國營台灣豫劇團。
1998年4月,由國家一級演員虎美玲帶領的鄭州市豫劇團40人首次以整團的形式赴台灣演出。 2000年,台灣豫劇團首次以義大利著名歌劇《杜蘭朵公主》開創豫劇跨文化劇目,演出造成空前轟動。
2001年之後,兩岸豫劇交流進入合作時期。河南藝術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劇新劇目。
2008年3月6日,台灣豫劇團脫離國光劇團獨立,成為其對等機構。
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為豫劇版《約束》,此兩出跨文化新作,為豫劇在台之現代化與國際化之發展,開啟創作新道路,演出獲得很高評價。
2009年,中國戲曲學院首次從全國招收24名學生,組成2009豫劇本科班,豫劇首次成為大學的一門專業。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廳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參加2010年新加坡華族文化節,與台灣豫劇團和新加坡戲曲學院共同舉辦了「亞洲豫劇論壇」,成為豫劇發展史上第一次跨國舉辦的豫劇論壇。
2011年,由中國文化部、河南省文化廳、鄭州市政府、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的豫劇盛會中國豫劇藝術節,河南與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江蘇、台灣等多個省(區)的豫劇團參與展演。開幕式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 洛陽牡丹馬金鳳、台灣豫劇皇太後張岫雲兩位大師榮獲第二屆中國豫劇節「豫劇終身成就獎」。
2012年5月20日,台灣文化部成立後,台灣豫劇團隸屬於台灣文化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豫劇團的演出風貌以「結合現代化與本土化,展現包容性與創新性」為發展標志,強調豫劇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灣內涵。同時,跨文化或跨界創作觀念成為台灣二十一世紀創作風潮。
2015年9月11日,河南豫劇院二團,由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領銜主演的新編大型愛國主義豫劇《蘇武牧羊》亮相西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陸』 鵬豫這個名字怎麼樣,有涵義嗎
鵬
拼音:péng簡體總筆畫:13部首:鳥
繁體:鵬繁體總筆畫:19康內熙字典筆畫:19
五行容:水
主要字義:五行為水,本義為大鵬,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在人名中引申為雄偉、宏大、奮發有為、前程遠大等含義。
豫
拼音:yù簡體總筆畫:15部首:豕
繁體:豫繁體總筆畫:15康熙字典筆畫:16
五行:土
主要字義:快樂,安樂;〈古〉通"預"。預備;〈古〉通"與"。參加;河南省的簡稱。
供參考,如果滿意,還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