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書行天下
① 漯河文化大舞台網上購票網站是什麼網
史前文化 中原史前文化中原的史前文化,時間久遠、內容豐富、領域廣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磨製石器和陶器,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址53座,窯穴370座、陶窯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別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出土的釀酒遺物,被美國人配方復制後,生產出來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轟動。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河南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發現不只一處,也不只是少數、若干處的幾件歷史遺存,而是連續的、有規模的歷史遺存。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2] 2、神龍文化 神龍文化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里。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逗以龍師而龍名地,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逗炎黃子孫地和逗龍的傳人地,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我省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逗中華第一龍地;在逗華夏第一都地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逗中國龍地,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歷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須面,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3] 3、政治文化歷史上的中原大地長期是政治角逐、政權更迭、政體演變逗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地的大舞台,發生了難以數計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經驗,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政治文化。黃帝是公認的先祖,開創了初始的政權制度,建立了國家治理的雛形。從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夏、商、周的世襲制,完成了部落聯盟向奴隸制國家的轉變。之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交往與聯盟等政治行為,不斷地推動政體的發展,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先河,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封建制度。從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間,河南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幾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巔峰與輝煌。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有開封、洛陽、安陽、鄭州四個。中國自古逗逐鹿中原地、逗問鼎中原地、逗得中原者得天下地就是由此而來。 4、聖賢文化 道聖老子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各種文化背景不一樣,崇拜也不一樣,印度崇尚動物,希臘和埃及崇尚神,中國非常崇尚聖賢。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發祥地的中原,涌現出了許多文化聖人,而且名氣很大。比如,謀聖姜太公、道聖老子、墨聖墨子、商聖范蠡、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字聖許慎、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律聖朱載癱等,他們不僅以其偉岸的人格為人們所敬仰,而且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深邃的思維,創制了一大批經典著作,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不朽豐碑。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以逗道地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闡述了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墨子提出的逗兼相愛、交相利地的觀點,莊子提出的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地,韓非子提出的以逗法地為中心、逗法、術、勢地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都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也在普通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4] 5、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長期生活與活動在河南,《道德經》就是在河南寫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是河南人。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逗日新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方許多傑出人物如伏爾泰、狄德羅、托爾斯泰、布萊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經》的影響。托爾斯泰直至暮年還在閱讀《道德經》,他說孔子、孟子對他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6、名流文化名流是一個以聖人為頂峰的特殊社會群體,也就是說,聖人肯定是名流,但名流未必是聖人,名流的外延要遠大於聖人。名流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著社會,形成一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中原歷史名人輩出。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5700餘人,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占總數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兩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也有社會賢達和社會名士,如縱橫家張儀、蘇秦,兵家吳起,政治家子產、李斯、張良、晁錯、司馬懿、姚崇、趙普等等。堯舜時代的賢士許由,堅辭帝堯的禪讓,被奉為隱士的鼻祖。魏晉時期的逗竹林七賢地,當時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帶活動,其中阮籍、阮咸、山濤、向秀都是河南人。這些名流對社會歷史進程或者社會風尚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 7、英雄文化 大禹治水雕像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產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熱愛英雄、造就英雄的熱土。中原兒女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的英雄譜,如燦爛畫卷,光耀神州。女媧補天、誇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頌英雄的神話傳說,都產生流傳在河南。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是河南登封人。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其義舉令世人贊嘆不已,甚至美國人也將其英雄故事搬上銀幕,全球傳播。河南鄧州人、唐代名將張巡在抵禦叛軍中,堅守睢陽,逗守一城,捍天下地,被後人奉為神靈。宋代的包拯權知開封府,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懲惡揚善,成為世人景仰、萬代傳頌的逗包青天地。南宋愛國將領岳飛是河南湯陰人,其逗精忠報國地的壯志、逗還我河山地的吶喊、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地的豪情,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抵禦外侮、報效祖國。這些英雄們,歷來都是人們尊崇、歌頌的對象。這是一種不尋常的文化現象。[5] 8、農耕文化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逗作網地,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逗神農氏地,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逗鄭國渠地,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制度的確立與發展,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9、商業文化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逗肇牽車牛遠服賈地,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逗城門之徵地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逗三市之長地是最早的逗市長地。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逗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地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0、科技文化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逗司母戊地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逗華夏第一劍地。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逗水排地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逗仰韶彩陶地造型精美,逗唐三彩地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逗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地,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逗科聖地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逗地動儀地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逗渾天說地,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逗宇宙理論地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逗恆星自行地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11、中醫文化 中醫文化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逗中國醫方之祖地。洛陽龍門石窟的逗葯方洞地,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逗尚醫局地、逗御葯院地、逗葯密庫地、逗太醫局地、逗翰林醫宮院地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逗醫宮院地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逗針灸銅人地,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文化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6] 12、漢字文化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逗書同文地、制定規范書寫逗小篆地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逗宋體地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生在這里。 13、詩文文化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逗漢魏文章半洛陽地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逗建安七子地中的阮蠫、應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逗洛陽紙貴地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逗梁園文學地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逗詩聖地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逗詩史地;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逗文起八代之衰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逗唐宋八大家地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14、宗教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儒、釋、道逗三教合流地,其中逗釋地(即佛)、逗道地都屬於宗教文化,其繁榮發展都與河南息息相關。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被奉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嶽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之一。濟源的王屋山為道教逗十大洞天之首地小有清虛之天,是唐代著名道長司馬承禎攜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就在河南洛陽。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佛教三大藝術寶庫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推動佛教信仰大眾化的凈土宗祖庭就在開封相國寺。標志著佛教文化中國化初步完成的逗禪宗地,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師,是河南偃師人,也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腳下。 15、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西周時期在中原形成的婚儀逗六禮地,逐步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固定婚俗,並延續至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春節祭灶、守歲、吃餃子、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三月祭祖掃墓,五月端午節插艾葉,七月七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中原民俗還創造了民間的生活形態和藝術品,太昊陵廟會、洛陽花會、信陽茶葉節、馬街書會、開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間節會至今不衰,開封的盤鼓和汴綉、朱仙鎮木版年畫、南陽玉雕、濮陽和周口的雜技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中原因其逗中天下而立地,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比如飲食方面,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後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中原民俗的廣泛影響可見一斑。[7] 16、武術文化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逗天下功夫出少林地之說,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逗十三棍僧救唐王地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逗少林地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7、姓氏文化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佔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我們以逗萬姓同根,萬宗同源地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1 8、 飲食文化 豫菜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菜系,是中國八大名菜的母菜,歷史上曾作為宮廷菜而風靡全國。豫菜始於夏、商、經過東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斷充實發展,到北宋時,已形成具有獨特風味的重要菜系。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沿黃七百餘公里,是搖籃的中心,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四千多年前,夏啟在禹縣為諸侯設宴,史稱逗鈞台之亭地,是我國最早的宴會。《禮記.王制》載:逗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地,逗殷人以食禮......地,這是我國古老的宴會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虞城縣。殷紂王在安陽一帶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地。這是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宮廷嬉戲宴會。夏少康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會制度的有虞氏作廚官,後來恢復了夏朝,少康成了國君,可謂逗國君廚師地。商都開國相伊尹,出生於河南伊川縣一帶,擅烹調,可稱為逗宰相廚師地了。伊尹被後代尊稱為烹調始祖。 歷史上有名的逗周王八珍地對豫菜影響較大,經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則天臨朝稱制,改國號周,定都洛陽,附近山區民間湯菜進入宮廷,經過高手加工升華,成為定型定製的逗洛陽水席地,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② 漯河市在歷史上的有關問題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7000多年前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賈湖遺址發掘出的炭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建於隋開皇四年的小商橋被認定比公認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還要早20多年。
明朝時漯河已是繁華的水陸交通要道,商埠重鎮。今天的漯河依舊美麗繁華,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孕育了亞洲最大肉類加工基地-雙匯;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商-樂天澳的利;全國最大的方便麵商之一南街村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定居生息。
賈湖遺址發現的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世界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世界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遺留物將世界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發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春秋時期這里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這里的化身台授徒講學。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此,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字學宗師」和「字聖」。曹丕篡漢的歷史實證「受禪台」和「三絕碑」也屹立於此;早於趙州橋20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現存最早石拱橋——隋代小商橋也依然挺立。
南宋名將岳飛領導的郾城大捷也發生在這片土地。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
秦漢屬召陵縣管轄。
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並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
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③ 漯河各縣市經濟發展情況如何現在正在寫一篇咱們漯河經濟發展現狀。希望詳細一點,具體到各縣區,如哪些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東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錯帶,沙河與澧河在此交匯。1948年設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由三縣一區調整為兩縣三區,轄臨潁縣、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和召陵區,並設立經濟開發區,共有7個街道、27個鎮、21個鄉,面積2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8.6千公頃,總人口255.69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42.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13.1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3.9%。
臨潁縣 臨潁縣位於漯河市北部,因濱臨潁河而得名,轄9鎮6鄉,361個行政村,面積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4萬畝,人口70.39萬人。秦時屬「潁川邵」,西漢初年置縣迄今2200餘年,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台」、「受禪碑」,早於趙州橋的隋代石拱橋「小商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臨潁縣是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全國食品加工強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依法治理百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衛生縣城;是省定35個擴權縣和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之一。「豫南一枝花」——南街村就坐落在這片沃土上。
舞陽縣 舞陽縣位於漯河市西部偏南,自西向東緩斜,分崗地、平原和窪地,現轄7鎮7鄉,397個行政村,面積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萬畝,人口56.69萬。南臨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橫跨全境,形成獨特的風景線。舞陽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地下資源豐富,鹽岩總儲量400億噸,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藏,而且礦體厚度大、鹽質純、氯化鈉含量91.40-98.88%,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工業價值。舞陽的澧河中沙是良好的建築材料,因其「沙質純凈,粗細適宜」而譽享八方。
源匯區 源匯區地處淮河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4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09個行政村,18個居委會,面積202平方公里,人口30.61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蒙、壯、苗等11個少數民族。源匯區是商貿、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構成鐵路、公路「雙十字架」,是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為歷代商家必爭之地,形成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板材加工、醫療化工和棉紡為主五大主導產業。
郾城區 郾城區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轄8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79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面積413平方公里,人口47.86萬人。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新時器時代的化身台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築郝家台等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交通便利、投資政策和環境寬松,工業實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化工生產、建築建材等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廣東日康、四川希望、大連實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紛至沓來興辦實業。
召陵區 召陵區位於市區東半部,於2004年9月設立,轄4個鎮(召陵鎮、老窩鎮、鄧襄鎮、萬金鎮)、3個鄉(青年鄉、姬石鄉、後謝鄉)、2個街道辦事處(天橋街、翟庄街),20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50.14萬人。戰國時期,魏國就在此建立了召陵邑,是東漢時期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詞彙家許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語大字典。京廣、滬渝鐵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京珠高速公路入口與行政新區區址僅數百米之遙。
經濟開發區 經濟開發區位於市區東南部,1992年5月成立,1994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區,控制區面積41平方公里,建成區10平方公里,轄後謝鄉,28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人口近10萬人。實行封閉式管理,對入區項目根據投資者需求實行全過程、保姆式、個性化、一條龍全程無費服務。歷經十五年的開發建設,成為眾多海內外客商心目中一方充滿魅力的投資熱土,成為中西部地區環境最優、發展最快的開發區之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2004年被評為「十五火炬計劃管理先進單位」和省級「專利試點園區」。目前進駐企業320多家,其中世界五百強企業4家,並創辦雙匯和銀鴿工業園。荷蘭索維恩集團、中糧集團、台灣旺旺集團、康師傅集團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以生物食品為主導,造紙、紡織、機械加工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拉動漯河工業增長的一個重要基地。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進行二次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55.69萬人。建省轄市20多年來,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八五」時期漯河是全國發展最快的30個城市之一,「九五」、「十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連年居全省前列或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3.2億元,增長15.3%。
一、工業經濟較快增長
我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在成功實施「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劃」和「重點工業500億上台階工程」後,強力推進「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工業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上半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68.4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2.7億元,增長22.5%。
食品、造紙工業支撐作用明顯,化工工業發展較快。食品產業是我市支柱產業,我市是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和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 培育出世界第四、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之一南街村集團,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澳的利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形成了以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製造、蔬菜加工等行業為主導,以分割肉、肉製品、麵粉、方便食品、飲料等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為主體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74.9億元,增長33.7%。
漯河是全省重要的造紙工業基地。擁有造紙工業龍頭企業——「中國草漿第一股」——銀鴿公司,造紙生產能力達到70萬噸,形成了文化紙、生活紙、包裝紙、特種紙四大系列產品。上半年,規模以上造紙及紙製品業完成增加值12.5億元,增長37.8%。
漯河鹽礦資源豐厚,保護完整,已探明鹽礦面積77平方公里,遠景儲量400億噸,而且鹽層多、鹽質純、成份高、氯化鈉含量高達98.88%,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床。近幾年,鹽礦資源開發力度加大,鹽化工業發展較快,相繼有金大地、永銀、奇能等一批鹽化工企業投資漯河,鹽化工業正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半年,我市以鹽化工、煤化工為主的規模以上化工工業完成增加值8.5億元,增長52.7%。
食品、造紙、化工三大行業完成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2%,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53.5億元,增長35.6%;實現利稅88.8億元,增長42.1%;實現利潤73億元,增長50.2%。列入「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的86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0.7億元,增長40.6%;實現利稅63.8億元,增長38.6%;實現利潤50.7億元,增長47.6%。
二、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我市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雙匯產業化工程和兩縣十鎮百村示範工程,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高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夏糧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夏糧總產94.8萬噸,增長7.3%,單產452公斤,增長2.8%。
畜牧業生產較快增長。上半年,新培育標准化養殖小區(場)20個,新培育出欄30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2個,新培育較大規模養殖專業戶960個。生豬出欄150.5萬頭,增長12%,生豬存欄187.6萬頭,增長20%;肉類總產量13萬噸,增長7.3%,禽蛋產量、牛奶產量分別增長8.2%和20%。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上半年,全市新建農村公路55公里,新發展農村戶用沼氣2.5萬座,新通自來水4600戶,新建改造農家店142個,新建各類文化休閑場所201個,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2.5萬平方米,新建標准化衛生室93個,新建新農村典型示範村22個。
三、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投資始終是漯河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重點項目建設始終是促進漯河經濟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撐。在宏觀環境趨緊,全國全省投資增速普遍回落的背景下,我市堅持深化「項目建設年」活動,不斷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上半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2億元,增長34.5%。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81億元,增長37.2%。
工業投資仍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城鎮以上工業投資完成60.7億元,增長62.5%,較去年同期提高23.6個百分點。其中,納入「雙百工程」的100家企業完成投資56.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4%。
項目建設推進加快。上半年, 80個市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2.2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1.6%。56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有39個開工,佔全部計劃新開工項目的70%。列入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碰頭會的18個重大項目,在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的代理協調下有效推進。總投資25億元的2×30萬千瓦熱電項目已全面開工,目前已完成投資2.2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永銀鹽化工項目和舞陽60萬噸真空食鹽項目已開工;金大地100萬噸工業鹽項目設備開始安裝;鄭煤集團與香港協鑫合作的煤化工項目外資已到位3500萬美元,公司已注冊;雙匯5000萬只肉雞產業化、銀鴿10萬噸文化紙、新瑞路地物流港區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正加緊推進。
四、財稅金融運行平穩
上半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增長28.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9.14億元,增長30.7%,佔一般預算收入的75.6%,較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五項主體稅種完成6.82億元,占稅收收入的74.6%,增長18.7%。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95億元,增長21.4%。
止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9.2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91億元,較年初增加21.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6.4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74億元,較年初增加15.3億元。組織召開了河南省漯河市銀企對接會,省內16家銀行與我市簽約合同類貸款63.9億元,合同貸款佔比全省最高。
五、民生質量進一步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2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47元,增長22.3%。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億元,增長22.8%。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已全部兌現。補貼金額共計1.9億元,比上年增長73.6%,補貼農戶50.4萬戶。就業再就業群體不斷擴大。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8萬人,完成計劃的94.8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萬人,完成計劃的156.77%,城鎮登記失業率2.18%,低於省控目標2.32個百分點;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6.2萬人。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上半年,全市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2.85億元。啟動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192.6萬人,平均參合率95.5%。城鄉低保補助標准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60%。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呈現新局面。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增加了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市中醫院門診樓擴建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項目建設已基本完工。許慎文化園、陳星聚墓園景區、小商橋旅遊景區開發有序推進。人口繼續穩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96‰。
六、以沙澧河綜合開發為重點的城市建設快速推進
20多年來,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推進力度,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生態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市區面積擴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轄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5.65%,比建省轄市之初提高26.75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6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3%。特色游園、街心公園、行道綠地造型多樣,遍布市區;路燈、橋燈、彩色輪廓燈熠熠生輝,裝點出亮麗夜市,城市美化亮化達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實現「市縣通高速、縣鄉通二級、村村通油路」。漯河連續獲得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
今年以來,沙澧河開發建設工程濱水區域規劃高標准完成,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澧河段一期河堤加寬加高、河岸線護岸工程已全面完成,兩岸綠化、美化工程基本完成,景觀形象初步顯現。安置房和配套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黃河路沙河橋、太行山路沙河橋、澧河橋正加緊施工,沙河節制閘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中山路、淞江路、湘江路、嵩山路改造工程和灤河路、燕山北路新建工程正加快推進。市污水凈化中心二期擴建工程和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建成投用。「五城同創」取得階段性成效,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七、重點領域的改革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大
漯河是銳意改革創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開放城市。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漯河,美國杜邦公司、美國泰森集團、日本火腿株式會社等十幾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昊羽、日本豐田、韓國九鑫牧業、韓國樂天、香港華懋、台灣旺旺和康師傅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南京雨潤、香港巧巧、北京奇能、遼寧希瑞、湖北宜化、河北中旺、福建親親、鄭煤集團、鄭州奧克金星、金大地鹽化工、衛輝亞興化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都在漯河有較大的投資項目。漯河以改革開放的良好成效,先後成為全國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市、全國開拓農村市場試點市、全國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是各種經濟成份都能快速成長的「百花園」。今年以來,我市以戰略重組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先後有銀鴿集團與永煤集團、鄭煤潁青與香港協鑫集團、舞陽中原制鹽公司與中鹽公司等16家企業成功重組,累計引進各類戰略投資17.1億元。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行政改革繼續深化。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便民服務網路初步形成,應進入行政服務大廳的審批事項已全部進入,承諾辦結率達98%。以落實「五權」為核心的林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積極探索把林地和樹木所有權、使用權分包到戶,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財稅體制、社會事業、城市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新的進展。組織開展了招商引資「百日會戰」活動,先後在香港、青島、北京、廈門、上海、中山等地成功舉辦了以推介中國食品名城、宣傳食博會為主題的大型商務活動,一批合作項目正在跟蹤洽談。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個,合同利用外資978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新引進省外資金項目39個,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4.2億元,增長30%。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④ 英語作文「我的家鄉漯河」描寫名勝古跡帶翻譯 初三學生 急急急
我的家鄉——安海,是晉南僑鄉一座蜚聲中外的文化古鎮,現又以經濟開放名聞遐邇。她鍾靈毓秀,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令人嚮往。她歷史悠遠,文化流長,人才輩出,是一方神聖的文化寶地。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這里汲取靈氣。
家鄉的靈源山,令人流連忘返。它風景如畫,煙霧變幻,不僅是飽覽泉南風光的最佳去處,而且是一座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名山。站在頂峰,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家鄉的安平橋,一橋跨海五里,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稱。它直如繩,平如砥,猶如長虹卧波,又似玉塹通天。橋下碧水澄清,一片片柔嫩的水草,一群群可愛的魚兒小蝦,簇簇樹影。人在橋上,微風一吹,映在水裡的身影跟著顫動起來,真是優哉游哉,別有一番情趣!
家鄉不僅充滿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恆安工業城拔地而起,安平開發區別墅幢幢,商業城裡門庭若市。東大街兩旁高樓林立,櫛比排列,大有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大樓上彩旗迎風招展,向你展示著當代安海的活力。走在街上,車輛如梭,行人如流,琳琅滿目的商品令你眼花繚亂,目不瑕接。聽!學校里每天書聲琅琅,不知為祖國培育出多少人才啊!看!精神煥發的老人們相約在公園里跳舞、打太極拳,舒適地享受著晚年的歡愉生活。瞧!家庭主婦們興致勃勃地學起英語、電腦,為更好地投身於家鄉的建設積蓄力量……
今天,家鄉乘著改革的春風飛速前進。在黨的好政策的引領下,在家鄉人民的奮斗下,在僑胞們的熱情關懷下,家鄉的經濟展翅騰飛,並成為凝聚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內外鄉親情誼的一條紐帶,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明日的家鄉,必將乘風破浪,更上一層樓。未來的家鄉四季吐芳、綠草茵茵、環境優美。條條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小鎮的各個角落;每輛車的尾部都會安裝上一個「煙氣消除器」,把車輛排放出來的煙氣,點滴不遺地吸收起來;工廠里的廢氣、廢水、廢渣得到了最好的處理;通訊設施、交通條件也都要比現在發達許多;人民安居樂業,有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真美啊,安海!我要歌頌這已有八百年多年歷史的家鄉,我要贊美這「四時花不謝,八節春長在」的家鄉,我更要把我的智慧、把我的汗水撒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為安海明天的新輝煌盡一份力量!
愛我家鄉,建設古鎮!
⑤ 我河南漯河的,這幾天想帶父母到周邊旅遊轉轉,父母近六十歲,求推薦……
你好朋友!我是開來封的,來開源封吧,七朝古都,而且消費水平是河南省比較低的了!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鐵塔,清明上河園,禹王台,鼓樓夜市等等好玩的太多了!你可以先驅辦張旅遊一卡通,所有的旅遊地點都可以免費進入,吃飯住旅館都比較便宜,這個時候來剛剛好因為10月中旬每年的一度菊花花會(不懂的人來旅遊都是10 1長假,其實這個時候菊花不開呢)最後祝你和你的家人幸福快樂!記得採納我吧朋友!
⑥ 漯河由來,歷史,特產,古跡
歷史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定居生息。[1]
賈湖遺址發現的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世界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世界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遺留物將世界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1] 發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2]
春秋時期這里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這里的化身台授徒講學。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此,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字學宗師」和「字聖」。曹丕篡漢的歷史實證「受禪台」和「三絕碑」也屹立於此;早於趙州橋20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現存最早石拱橋——隋代小商橋也依然挺立。[1]
南宋名將岳飛領導的郾城大捷也發生在這片土地。
行政沿革
漯河夜景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
秦漢屬召陵縣管轄。
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並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
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⑦ 河南漯河都有什麼好玩的如題 謝謝了
1、賈湖文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南距舞陽縣城20多公里,東距北舞渡鎮3公里,是一處重要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這里自古以來氣候濕潤,河流縱橫,便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遺址附近沙河寬闊的水面,自西北洶涌而下,在距遺址約3公里處環繞東行,一瀉千里。灰河由遺址西4公里處蜿蜒而過,至北舞渡注入沙河。離遺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遺址僅1公里。泥河源於葉縣,在遺址西8公里處流入舞陽縣,貫穿全境,在出境處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賈湖村坐落在賈湖北岸。賈湖村東為泥河窪滯洪區,面積約103平方公里,中心區最低點海拔63.8米。修建這片滯洪區主要是為了在汛期到來時,分流沙河洪水,以保護遺址東30公里處的京廣鐵路不受水患的威脅。 遺址位於賈湖村東,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5.5萬平方米。1962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干朱幟,因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賈湖村勞動。一次他在勞動時,發現村東的溝底有許多陶片,於是在這一帶進行了細心勘察。他在廢棄的井壁、斷崖、溝坎上同樣發現了許多人骨和紅燒土,還在紅燒土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紅燒土通常指被燒烤陶化的土塊,以磚紅色居多,一般都與大火焚毀的房屋有關,這一切表明這里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跡。 1975年8月,舞陽縣境內連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決堤而出,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在這場大洪水中,賈湖村和周圍許多村莊一樣,成為一片汪洋,遭受到滅頂之災。大水退去,賈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園。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們在村莊的周圍築起一道堤壩,用以阻擋泛濫的洪水。護村堤正好在遺址中部貫穿南北,當時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遺址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1978年秋,賈湖村民再次加築護村堤,堤基寬14米,高2米至3米,堤頂海拔69米。在取土築堤過程中,堤東形成了一個深1米、寬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內的文化層被摧毀殆盡。 一天,賈湖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發現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於是和學生們一同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送交到縣博物館。朱幟這時在縣博物館任館長,他當初在賈湖下放勞動時就知道那裡有古文化遺址,而且一直打算去進行調查。當時裴李崗遺址的資料已公布,並蜚聲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極大。他把兩地的器物進行了對照和研究,發現這兩處遺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確認賈湖遺址是一處裴李崗文化性質的重要遺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賈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彼岸寺經幢: 彼岸寺經幢俗稱「龍塔古篆」,經幢造型優美,高12.18米,幢基為石刻八角形海池,內刻波濤海獸、人物風貌、高山流水、亭台樓閣等。經幢構圖古樸,氣韻生動,底層為六角須彌座,各角透雕二龍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龕、天王龕。經幢各角為八角形角柱,其上為碑身,高3米多,重9噸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銘》。經幢中間碑文篆刻,書者已無可考,書勢鋒銳,蒼勁挺拔,記載了彼岸寺興衰始末和創建經幢的情況。彼岸寺視系唐朝以來的海內名剎,建築年代無考,位於漯河市郾城區郾城實驗中學校內。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東京尉氏縣契宗大師游郾城,見寺院破敗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間,尚佔地200餘畝,有房近千間。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游寺曾賦詩極贊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盡天涯未見之。此樹便當稱子行,它山只可作孫枝。」 歷代名人如唐代韓愈、杜甫、劉長卿、公孫大娘,宋代蘇轍、蘇軾,元代元好問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跡。直至建國前還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來此拓片。後有一縣令不堪往來迎送之擾,以滾蠟將碑身激毀。彼岸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小商橋: 小商橋位於漯河市郾城區商橋鎮107國道西側,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橋,與河北趙州橋的結構基本類似,專家們推斷,此橋可能是趙州橋的實驗橋,因此說早於先前所說的河北趙州橋,稱得上「天下第一橋」。橋長21.3米,寬6.45米,主孔凈跨12.14米,橋體由一主拱與兩腹拱組成。主拱的主孔和兩側腹拱的小孔均為20塊紅石拱券並列而成。各塊拱石之間由咬鐵相連接。可以看到,主、腹拱的兩側通身都雕刻有天馬彩雲、雲龍、蓮花、牡丹以及三角幾何等圖案。主拱正中龍門石上的那個浮雕為傳說中的一種吸水猛獸。名字叫做饕餮。另外,主拱與腹拱的連接處也各有一獸頭伸出,北端為龍、南端為龜。這些雕刻圖案形象怪異,風格古樸,工藝精湛,對研究我國的古代石雕藝術提供了重要而又豐富的實物資料。 4、許慎墓: 許慎,字叔重,東漢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鄉許庄)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注音韻學家,曾由郡功曹舉孝廉,入為太尉南閣祭酒。嘗從儒學大師騎都尉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著有《五經異義》、《淮南子注》、《孝經孔氏古文說》和《說文解字》十四卷,其它著作多佚,僅存《說文解字》。清陳壽祺輯有《五經異義疏證》,輯注較備。 許慎墓位於漯河市召陵區,新北環東段的姬石鄉許庄村東土崗上(駕車沿京珠高速漯河北站下路後南行至漯河北環大轉盤,然後東行約3公里路北側)。東南3公里為漢召陵故城,西1公里為沙河(即氵隱 水)。墓冢高5米,周長33米,墓前立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縣知縣荊其忄享 重修墓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溫德裕立《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和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王鳳森撰文並立《許夫子從祀文廟記碑》。其子許沖墓在許庄村西北。村北原有許慎故祠,已廢。村內多為許慎後裔,1986年,許慎墓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召陵故城: 召陵故城位於召陵大寨西北。齊桓公點將台遺址位於召陵寨南門外,路東有平台,高3米多,周圍83.3米,士人曰:「齊桓將台」,今遺跡尚存,195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楊再興墓: 楊再興墓位於臨潁縣皇帝廟鄉小商橋村東,當地俗稱「楊爺墓」。該墓地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佔地1.2萬平方米,滿園古柏蒼翠。楊再興墓前有祭廟一座,門前立清康熙、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間的古碑五通。其中康熙年間二通:「宋統制楊將軍之墓」、「宋統制楊將軍墓」碑,二碑行草相間均為清代名宦沈近思撰文,滕之瑚書丹,碑文表達了對將軍的敬仰之情。其他碑刻多記載將軍的戰績和後人的頌詞。廟後為冢,高約7米,冢前有一斷碑,隱約可識「再興之墓」四字。據說為岳飛用槍尖所鐫。墓後有半月形圍山,圍山後面新修廟宇一座,廟內塑岳飛及楊再興像。1963年楊再興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追問: 關鍵是年輕人多的地方 回答: 開源森林公園, 南街村 熱帶植物園
⑧ 漯河附近的旅遊風景區
1、賈湖文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南距舞陽縣城20多公里,東距北舞渡鎮3公里,是一處重要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這里自古以來氣候濕潤,河流縱橫,便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遺址附近沙河寬闊的水面,自西北洶涌而下,在距遺址約3公里處環繞東行,一瀉千里。灰河由遺址西4公里處蜿蜒而過,至北舞渡注入沙河。離遺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遺址僅1公里。泥河源於葉縣,在遺址西8公里處流入舞陽縣,貫穿全境,在出境處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賈湖村坐落在賈湖北岸。賈湖村東為泥河窪滯洪區,面積約103平方公里,中心區最低點海拔63.8米。修建這片滯洪區主要是為了在汛期到來時,分流沙河洪水,以保護遺址東30公里處的京廣鐵路不受水患的威脅。
遺址位於賈湖村東,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5.5萬平方米。1962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干朱幟,因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賈湖村勞動。一次他在勞動時,發現村東的溝底有許多陶片,於是在這一帶進行了細心勘察。他在廢棄的井壁、斷崖、溝坎上同樣發現了許多人骨和紅燒土,還在紅燒土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紅燒土通常指被燒烤陶化的土塊,以磚紅色居多,一般都與大火焚毀的房屋有關,這一切表明這里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跡。
1975年8月,舞陽縣境內連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決堤而出,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在這場大洪水中,賈湖村和周圍許多村莊一樣,成為一片汪洋,遭受到滅頂之災。大水退去,賈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園。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們在村莊的周圍築起一道堤壩,用以阻擋泛濫的洪水。護村堤正好在遺址中部貫穿南北,當時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遺址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1978年秋,賈湖村民再次加築護村堤,堤基寬14米,高2米至3米,堤頂海拔69米。在取土築堤過程中,堤東形成了一個深1米、寬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內的文化層被摧毀殆盡。
一天,賈湖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發現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於是和學生們一同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送交到縣博物館。朱幟這時在縣博物館任館長,他當初在賈湖下放勞動時就知道那裡有古文化遺址,而且一直打算去進行調查。當時裴李崗遺址的資料已公布,並蜚聲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極大。他把兩地的器物進行了對照和研究,發現這兩處遺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確認賈湖遺址是一處裴李崗文化性質的重要遺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賈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彼岸寺經幢:
彼岸寺經幢俗稱「龍塔古篆」,經幢造型優美,高12.18米,幢基為石刻八角形海池,內刻波濤海獸、人物風貌、高山流水、亭台樓閣等。經幢構圖古樸,氣韻生動,底層為六角須彌座,各角透雕二龍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龕、天王龕。經幢各角為八角形角柱,其上為碑身,高3米多,重9噸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銘》。經幢中間碑文篆刻,書者已無可考,書勢鋒銳,蒼勁挺拔,記載了彼岸寺興衰始末和創建經幢的情況。彼岸寺視系唐朝以來的海內名剎,建築年代無考,位於漯河市郾城區郾城實驗中學校內。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東京尉氏縣契宗大師游郾城,見寺院破敗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間,尚佔地200餘畝,有房近千間。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游寺曾賦詩極贊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盡天涯未見之。此樹便當稱子行,它山只可作孫枝。」
歷代名人如唐代韓愈、杜甫、劉長卿、公孫大娘,宋代蘇轍、蘇軾,元代元好問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跡。直至建國前還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來此拓片。後有一縣令不堪往來迎送之擾,以滾蠟將碑身激毀。彼岸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小商橋:
小商橋位於漯河市郾城區商橋鎮107國道西側,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橋,與河北趙州橋的結構基本類似,專家們推斷,此橋可能是趙州橋的實驗橋,因此說早於先前所說的河北趙州橋,稱得上「天下第一橋」。橋長21.3米,寬6.45米,主孔凈跨12.14米,橋體由一主拱與兩腹拱組成。主拱的主孔和兩側腹拱的小孔均為20塊紅石拱券並列而成。各塊拱石之間由咬鐵相連接。可以看到,主、腹拱的兩側通身都雕刻有天馬彩雲、雲龍、蓮花、牡丹以及三角幾何等圖案。主拱正中龍門石上的那個浮雕為傳說中的一種吸水猛獸。名字叫做饕餮。另外,主拱與腹拱的連接處也各有一獸頭伸出,北端為龍、南端為龜。這些雕刻圖案形象怪異,風格古樸,工藝精湛,對研究我國的古代石雕藝術提供了重要而又豐富的實物資料。
4、許慎墓:
許慎,字叔重,東漢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鄉許庄)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注音韻學家,曾由郡功曹舉孝廉,入為太尉南閣祭酒。嘗從儒學大師騎都尉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著有《五經異義》、《淮南子注》、《孝經孔氏古文說》和《說文解字》十四卷,其它著作多佚,僅存《說文解字》。清陳壽祺輯有《五經異義疏證》,輯注較備。
許慎墓位於漯河市召陵區,新北環東段的姬石鄉許庄村東土崗上(駕車沿京珠高速漯河北站下路後南行至漯河北環大轉盤,然後東行約3公里路北側)。東南3公里為漢召陵故城,西1公里為沙河(即氵隱 水)。墓冢高5米,周長33米,墓前立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縣知縣荊其忄享 重修墓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溫德裕立《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和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王鳳森撰文並立《許夫子從祀文廟記碑》。其子許沖墓在許庄村西北。村北原有許慎故祠,已廢。村內多為許慎後裔,1986年,許慎墓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召陵故城:
召陵故城位於召陵大寨西北。齊桓公點將台遺址位於召陵寨南門外,路東有平台,高3米多,周圍83.3米,士人曰:「齊桓將台」,今遺跡尚存,195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楊再興墓:
楊再興墓位於臨潁縣皇帝廟鄉小商橋村東,當地俗稱「楊爺墓」。該墓地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佔地1.2萬平方米,滿園古柏蒼翠。楊再興墓前有祭廟一座,門前立清康熙、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間的古碑五通。其中康熙年間二通:「宋統制楊將軍之墓」、「宋統制楊將軍墓」碑,二碑行草相間均為清代名宦沈近思撰文,滕之瑚書丹,碑文表達了對將軍的敬仰之情。其他碑刻多記載將軍的戰績和後人的頌詞。廟後為冢,高約7米,冢前有一斷碑,隱約可識「再興之墓」四字。據說為岳飛用槍尖所鐫。墓後有半月形圍山,圍山後面新修廟宇一座,廟內塑岳飛及楊再興像。1963年楊再興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