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相親
『壹』 瀾湄滋味更甚藍莓講述雲南的自信與擔當 從首屆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博覽會主題論壇中劉光溪等專業人士是
瀾滄江發源於我國青海,由雪山融水的細流匯聚而成,穿過崇山峻嶺,經過雲南西雙版納出境。出境後被稱為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它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河流。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曾用「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一江連六國」來形容我國和湄公河五國的關系。
劉振民: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簡稱「瀾湄」合作,已經得到六國的共同確認,這個名稱有點討巧,使人聯想到,味道鮮美的「藍莓」,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中國已經和湄公河五國都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六國政治上高度互信,經濟上聯系緊密,是天然的合作夥伴。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這樣說道:瀾滄江流域雲南段北接金沙江,南連沿邊經濟帶,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前沿,在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雲南有條件通過瀾湄合作機制這一重要平台,擴大沿邊開放,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伴隨著瀾湄合作新機制的建立和推進,雲南因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而成為主體省份,將有力促進雲南加快對外開放和貿易投資促進步伐,實現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沿邊自貿區的戰略目標,加快推動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和人民幣周邊區域國際化,提供獨具特色的雲南貿易發展方案。」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尹宗華同樣看好雲南在瀾湄合作進程的作為和前景。
擲地有聲的背後,是雲南與瀾湄五國4060公里的邊境線,是16個國家一類口岸、7個國家二類口岸和90多條通道,更是泰國內政部副部長蘇提言語中的「地理相連、血緣相通、文化相似的大市場」。
同飲一江水 命運緊相連
起源於青海唐古拉山的瀾滄江,途經西藏和雲南的迪慶、怒江、大理、保山、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7個州市,穿越高山峽谷,從西雙版納出境後稱為湄公河,先後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共4880公里,最後流入南海。一江連六國,瀾滄江—湄公河既是聯系瀾湄六國的天然紐帶,也是沿岸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搖籃,孕育了瀾湄國家各具特色而又相親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國間歷史悠久、深厚廣泛的經濟與人文聯系。
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成員涉及流域內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六個國家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宣告成立,雲南作為中國代表的重要省份積極參與各領域項目的規劃和實施。不過,在一定程度上,GMS合作機制並非由區域內各國政府、工商界推動,而是傾向於一種外來力量主導的、多方參與的、具有外生性特點的合作機制,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協調解決。
今年3月23日,六國領導人聚首海南三亞,從領導人層面正式啟動瀾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會議發表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和《瀾滄江-湄公河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兩份重要文件,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雲南與越南、寮國、緬甸陸地接壤,與泰國、柬埔寨毗鄰,與瀾湄五國傳統友誼世代相傳,經貿和人員往來頻繁,可以說雲南省與湄公河五國合作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國務院參事葛志榮看來,在瀾湄合作機制中,雲南可以做出更多積極的貢獻,也會在對外開放上獲得進一步提升。
共話區域合作 雲南持續發聲
正因為如此,雲南在瀾湄合作中主動作為,邁出堅實的步伐,也向外界傳遞出鏗鏘有力的聲音和決心。
10月18日至19日,「第七屆西南論壇暨瀾湄合作智庫論壇」在普洱舉行,參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中,不少人將關注點放在了「瀾湄合作」上,其中不乏對雲南主動融入這一新平台、謀求大發展的真知灼見。
「應將雲南作為我國參與瀾湄合作的主體省份並賦予相應的許可權。」在雲南大學大湄公河次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劉稚看來,雲南與區域內國家一江相連,具有無可比擬的地緣優勢;此外雲南長期作為中國參與GMS的主體,已經積累了相對較多的經驗、具備了深厚的合作基礎。
11月15日,借「2016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商品博覽會」舉辦之際,中國國際商會雲南商會和雲南省城投集團共同主辦了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商品博覽會主題論壇,並把論壇主題定為「瀾湄合作與雲南作為」。
論壇上,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表示,瀾湄合作將從兩個層面深化、推動雲南沿邊開發發展:在戰略層面,瀾湄合作將有助於雲南更好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推進海上大通道建設,特別是雲南作為「一帶一路」連接交匯支點,推進孟中印緬中老泰、中越等國際運輸通道建設,進而將推動雲南沿邊開放邁上新台階;在區域層面,雲南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在產業和產品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瀾湄合作將有助於雲南同湄公河流域國家通過雙邊、多邊合作,開發共同市場,同時為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五大重點領域 雲南機遇良多
持續發聲的背後,是瀾湄合作帶來的「雲南機遇」。
在中國貿促會雲南分會會長劉光溪看來,瀾湄合作著眼於區域內各國的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這五個優先方向契合發展實際,更為雲南帶來發展良機。
「瀾湄合作著力推動互聯互通建設,雲南在這一項領域具有無可替代的地緣優勢。以此為切入點,雲南以多邊、雙邊合作項目為基本載體,可以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加快公路、鐵路、航空、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地形限制,彌補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 劉光溪說。
在產能合作方面,劉光溪認為,瀾湄合作將拓展工程、建材、支撐產業、機械設備、電力、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產能合作,構建次區域綜合產業鏈,共同應對成員面臨的經濟挑戰。雲南可通過跨境產業園區建設,與瀾湄五國實現產能互補,帶動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升級。同時,雲南在基礎建設方面的過剩產能,將有望向有需求的五國對口部門輸出,既能緩解自身產能過剩的危機,也可加快瀾湄五國的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沿邊經貿往來規模更大、質量更高,更多雲南企業將赴五國投資發展,五國也會有更多企業來到雲南投資興業,從而推動雲南外貿長足發展, 在劉光溪看來,瀾湄合作因水而生,致力於讓沿岸民眾更好地靠水吃水,雲南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在水上交通、水上灌溉、水力發電、漁業發展等方面同五國加強合作,建立瀾湄水資源管理機制,輸出技術,協商開發水資源,共同保護沿河生態系統。
此外,在農業合作方面,瀾湄各國都是農業國,農業對各國經濟發展、農民就業、農村脫貧意義重大,而雲南在這一領域具有先天性自然優勢。雲南在農業生產技術、尤其在稻穀、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研發,以及高產高效節約栽培技術、農村能源技術和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較為先進,可通過「農業先行」推動區域內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
瀾滄江—湄公河作為一條天然紐帶將中國與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六國緊密相連,區位優勢獨特的雲南,無疑將是瀾湄合作機制下的一顆璀璨明珠。
『貳』 關於一個少數民族的簡介(50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2)臨滄相親擴展閱讀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時期就種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會,以樹葉為衣,以岩洞或樹巢為家,以女性為首領的情況,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從一些地區的親屬稱謂制度中,還能看出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血緣婚到對偶婚的演變痕跡。
秦漢以後,封建王朝在大多數苗族地區建立郡縣,實行「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的羈縻政策。五溪地區的苗族先民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用木皮織績和以草實染色的紡染技術,出現了產品交換。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武陵地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苗族的原社會開始逐漸解體,原來由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漸發展成為地緣關系的農村公社。唐宋年間,苗族逐步進入到了階級社會,農村公社的首領已有了土地支配權。漢族的封建經濟,通過漢、苗等民族間頻繁接觸,
促進了苗族封建社會領主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有些「蠻酋」、「蠻帥」成為世襲的「土官」,領有大量的土地。在這些「土官」境內的苗民淪為農奴(稱為「田丁」),耕種著領主的土地,交納租賦和服無償勞役,並須參加領主間的械鬥,為其賣命
『叄』 求少數民族的簡介,200~300字左右,急急急!!!
納西族
納西族,有人口2 7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也不多。 「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由於同音異寫,漢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稱之。「納」有大或尊貴之意。
麗江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設計匠心獨運,吸引著無數學者來這里采風。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有上千年歷史的東巴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珍異寶之一,是世界上罕見的活著的象形文字。用它書寫的2 萬多冊東巴經,包括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方面的內容,是納西族傳世的網路全書。
在雲南省寧蒗縣永寧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之間,有一個海拔2 7 0 0 多米、方圓百里的瀘沽湖。聞名遐邇。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家長掌管全家的生產、生活活動,負責吃穿的分配,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現在,人們的婚姻關系日益得到了鞏固,單一的母系大家庭正在漸漸隱沒。
「當美空普節」(意為「白沙廟會」)和七月騾馬交易會七月騾馬交易會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萬餘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 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 。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山區還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布朗族地處海拔1 5 0 0 米至2 3 0 0 米的亞熱帶山區,群山峻嶺間密布著參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這里雨量充沛、四季無霜,盛產桐油、香樟等經濟林木。布朗人以農業為主,種植旱稻、棉花與茶葉,其聚居地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產地之一。 普洱茶茶質優異,遠銷西歐、日本、東南亞等5 0 多個國家 與地區,在中外茶壇上享有極高聲譽。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 路」開通,這里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
在塔吉克古老的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徵。牧民們最喜歡吹的是用鷹翅骨做的短笛「那藝」。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擬雄鷹翱翔為特色。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裕固族
裕固族,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族(一稱 堯乎爾語),主要分布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一稱恩格爾語 ),主要分布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部,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再一種是漢語,主要分布在酒泉黃泥堡和肅南雙海地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據史籍記載,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稱為「 黃頭回紇」,元稱「撒里畏吾,明稱「撒里畏兀兒」,清稱「錫喇偉古爾」。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裕固族。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裕固族的婚俗頗為奇特,在婚禮儀式上,新郎向新娘連射三支無鏃箭(不致於傷人),象徵新郎新娘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射罷,新郎把弓箭折斷,扔到門旁,由老人投進火里燒掉。
珞巴族
珞巴族有2 3 1 2 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 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 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 直到20 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至今還在沿襲。
除了散居在墨脫、米林一帶的少部分珞巴人與藏族一道過藏歷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節,珞巴年節是按照本族歷法推定,過節時間雖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勞動之後。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 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葯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受到廣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擁護。
雲南路南彝族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塑造了一位美麗、勇敢、堅貞的撒尼姑娘形象。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花色圖紋的優劣,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花包頭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
『肆』 關於茶的知識
綠茶--
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
紅茶--
又稱發酵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其湯色以紅色為主調,故得名。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代表茶有滇紅、宜興紅茶
烏龍茶--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有綠茶的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
烏龍茶的葯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伍』 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東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地處東經100°22′—101°15′、北緯23°56′—24°29′之間。東與南華縣、楚雄市、雙柏縣接壤;南與鎮沅縣相依;西同雲縣隔瀾滄江相望;北和南澗、彌渡兩縣相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73公里,面積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佔95.5%,壩區佔4.5%。縣城所在地錦屏鎮海拔1171米,公路里程距省會昆明市477公里,距普洱市駐地279公里。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認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帶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在不到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上保留了佔全國三分之一的物種,堪稱「天然物種基因庫」。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黑冠長臂猿,在全球僅無量山尚存50群400隻左右,為世界僅有。此外,尚有一類保護動物金絲猴、熊猴、蜂猴、墨鸛、黑頸長尾雉、綠孔雀、豚尾猴、灰葉猴、雲豹、金錢豹、虎等11種;二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馬鹿、黑熊、獼猴等16種;有鳥類300多種,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禽有白腹錦雞、紅腹角雉、白鷳、原雞、冠斑犀鳥、緋胸鸚鵡、鳳頭鷹、猛隼等30多種。無量山有畫眉50種,佔全國38%,全省46%,有「畫眉之鄉」的美譽。有高等植物近200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雲南紅豆杉、蓖齒蘇鐵、野銀杏、長蕊木蘭、中華桫欏5種,有保持原始狀態的雲南鐵杉林6210畝,還有黃連、何首烏、香椽、吳萸、蓽撥等上千種葯材。
景東縣擁有文廟和衛城2個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有卷帙浩繁的《景東府志》等6部志書存史,有程含章、劉琨等清朝包臣和戴家政、曹鶴鳴、侯應中等文人學子詩書傳世。有用笛子、蘆笙、三弦樂器伴奏的「三跺腳」、「躦歌」、「合腳歌」等彝族歌舞。有在哀牢山者干河一帶的廟會、節日期間開展的《天宮》、《觀音送子》、《韓信問卜》、《三英戰呂布》、《龍虎會》、《竺季子尋兄》等酬神娛人戲劇;有忘情勞動、渴望豐收的「開廄、出犁、架擔、解擔」四部曲牛歌。話劇《千秋大業》、歌舞《吹起蘆笙唱歡歌》和《三獻舞》獲省優秀節目獎,花燈《秋實相親》獲全省農民文藝調演優秀節目獎。
境內有佔地35萬畝和21.3萬畝的無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碧波盪漾的漫灣湖、杜鵑湖,鬼斧神工的文井土林,曲徑通幽的文龍仙人洞和雲煙氤氳的安定熱水塘等自然景觀;有文廟古建築群、仙人寨古戰場、衛城遺址、漫灣電站、三塔(凌雲塔、文筆塔、振文塔)等人文景觀;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集觀光、度假、科考、探險為一體的旅遊風景線。
景東主要特色如下;
景東彝族自治縣,古稱銀生,位於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門。轄13個鄉(鎮)、166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233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38萬。國土面積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95.5%,壩區佔4.5%。有彝、漢、回等25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6.3%,彝族占總人口的39.5%,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山區農業縣,是雲南省6個純彝族自治縣之一。
歷史悠久 文風醇厚 景東歷史悠久,民風濃郁,積淀著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是祖國西南邊陲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是滇西南的歷史文化名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沃土上生息繁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漢代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唐南詔時設銀生節度,是南詔疆域最廣闊的節度, 轄區包括今臨滄市大部,普洱、西雙版納全部,泰國景邁、寮國豐沙里、越南萊州、緬甸景棟等地。景東因此被譽為"銀生古城"。"銀生節度"還是南詔時期的南方貿易重鎮,其最大的貿易商品就是茶葉。唐代學者樊綽在《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這是普洱茶也是雲南茶見諸史籍最早的記載,說明景東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之一,是最古老的普洱茶產區。明朝洪武初年,景東傣族土司俄陶投誠明朝,詔置景東府,俄陶繼任知府,准許世襲其職,並賜姓為陶。從此,陶氏世襲知府25任,演繹了一段長達500多年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陶府歷史。近兩千年時間內,"以重道崇儒、實行教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斷的與景東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歷史上涌現出了同治皇帝老師劉崐、四省巡撫程含章、晚清雲南五大詩人之一戴家政及侯應中、羅大任、謝遇清等一批文化先賢、歷史名人;遺留下了文廟、衛城、三塔等具有濃烈民族色彩兼有中原文化韻味的歷史文化古跡,珍藏著舉世無雙的陶府傣族出土文物等4000多件文物;境內至今流傳著火把節、跳歌、跳菜、耍龍、耍獅、花燈、煞戲、洞經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
景色旖旎 神奇秀美 景東縣群山雲集,江河密布的地理特點,孕育出別具特色、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觀。在無量山、哀牢山樸素的綠色之下,深藏著一處處精美絕倫的自然精品:險峻雄奇的無量諸峰、"無量玉壁、無量劍湖、無量洞"、世外桃源黃草嶺、高山明珠杜鵑湖、鬼雕神塑文井土林、曲徑通幽文龍仙人洞、妙趣橫生者後仙人寨、靜謐安怡的川河田園風光和沿岸歷史人文風情、氣勢磅礴的瀾滄江及漫灣、大朝山電站的壯麗景觀……這些奇妙的自然風光、
濃郁的人文風情和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景東六大旅遊資源區,即無量山旅遊資源區、哀牢山旅遊資源區、川河旅遊資源區、瀾滄江旅遊資源區、安定溫泉旅遊資源區、大朝山旅遊資源區,共有大小景點265個,其中重要景點25個,居普洱市之首,構成了集觀光、度假、科考、探險和旅遊為一體的生態旅遊風景線。景東地處滇中旅遊區、滇西北旅遊區、滇西南旅遊區三大旅遊區的結合部,是實現三大旅遊區客源互流的連接部,北可引滇西北客源進入,南可入滇西南旅遊區,是普洱市北部的一個重要入口。隨著祥臨高等級公路開通,南澗至臭水高等級公路的修建,可實現雲南省迪慶--麗江--大理--景東--寧洱--思茅--景洪的旅遊大幹線,景東將成為滇西北至滇西南再經由滇中旅遊區環狀互動旅遊通道的一個重要站點。
寶山福地 資源豐富 景東生態環境好,資源富集。哀牢山、無量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帶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在不到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上保留了佔全國三分之一的物種,因此被譽為"天然綠色寶庫"和"天然物種基因庫"。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有林地面積468.9萬畝,占國土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達66.82%,是全國、全省的重點林區之一,先後被國家、省列為木材、松脂、核桃、竹子等基地縣。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雲南紅豆杉、蓖齒蘇鐵、野銀杏、長蕊木蘭、中華桫欏5種,有保持原始狀態的雲南鐵杉林6210畝,野生古茶園8萬畝,還有靈芝、黃連、草烏、何首烏等上千種珍貴葯材,有黑木耳、香菌、松茸、雞樅等名貴山珍。動物種類繁多,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黑冠長臂猿,在無量山有98群450隻左右,在世界上發現最早,數量最多,因此,景東被譽為"世界黑冠長臂猿之鄉"。此外,尚有金絲猴等一類保護動物11種,穿山甲等二類保護動物16種,其中無量山有畫眉50種,佔全國畫眉種類的38%,全省的46%,有"畫眉之鄉"的美譽。
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極為豐富,瀾滄江上有漫灣、大朝山兩個國家級水電站,縣內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1.2萬千瓦,可開發量7.1萬千瓦,己開發6115千瓦,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仍十分美好。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礦種多,品位高,境內已探明儲量較多的金屬有金、銀、銅、鐵、鉛、鋅、銻、鉻等。非金屬有褐煤、石棉、石膏、大理石等20多種。
產業集群 潛力巨大 景東是普洱市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一直以來都被稱作普洱市的"糧倉"和 "肉庫"。多年來,縣委政府始終把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來抓,緊緊圍繞"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通過多年努力培植形成畜牧、烤煙、蠶桑、茶葉、核桃、甘蔗、礦電、林板林化等優勢產業,其中畜牧、烤煙、核桃和林板林化產值超過億元,烤煙、蠶桑、核桃三個產業產量和產值均居普洱市前列。2008年種植烤煙16萬擔,實現農民收入1.2億元,產量、產值、質量均居全市之首;產鮮繭2079噸,桑農收入4156萬元,鮮繭產量佔全市總產量的76%,是全國200個"東桑西移"重點基地縣之一;核桃產量3268噸,產值7163萬元;茶葉產量5922噸,產值6441萬元;生豬、大牲畜、山羊、家禽年出欄24.7萬頭、2.5萬頭、6.26萬只、186.5萬羽,肉類總產量22718噸,畜牧業產值4.5億元。
景東奇山秀水,人傑地靈,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一塊亟待開發的沃土,一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家園...........................
『陸』 傣族的風俗習慣 急急急!!!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下面幾個方面:
1、服飾特點
雲南傣族因分布區域不同,服飾也有區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傳統服飾保存已不多,傳統服飾的特點主要還是通過婦女的穿著打扮來體現。
主要可以劃分為西雙版納類型、德宏類型、元江-新平類型、元陽-紅河-金平類型等四種類型。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緋色的無袖吊帶對襟緊身內衣,外穿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緊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長統裙,用整塊布幅聯綴兩頭便成上下貫通的「桶」狀,寬余部分折至腰,用銀腰帶系緊。這種統裙腰臀處比較貼身,而腳擺處則寬松自如,不妨礙行走,利於通風透熱和頻繁的洗濯。發式則不論老幼皆盤發成髻,飾以發梳和發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鮮艷的絹花。外出時喜挎自織的筒帕,撐傳統的平骨花傘。這種端莊而不失活潑的裝飾與上短下長的緊身服飾使傣族女子顯得高挑修長。如今隨著各色艷麗輕柔衣料的進入,婦女服飾更顯繽紛,特別是在潑水節時,盛裝的婦女猶如會場上的鮮花,一簇簇,一叢叢,讓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飾為白色對襟圓領長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紅色包頭,並在末端飾以彩色絲線,垂於耳旁。受鄰國緬甸邊民的影響,男子也有穿著上下貫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帶,而是將寬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結,俗稱「籠基」。
德宏盈江、隴川、梁河一帶傣族婦女婚前上穿淺緋色大襟短衫,下著長褲,腰系綉花圍腰,梳發辮盤於頭頂。婚後則收發易裝,改穿對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統裙,束發於頂,外裹毛巾。進入中年後則戴用黑布纏製成的高筒帽。而瑞麗江畔的婦女服飾與西雙版納類型大同小異。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眾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灑支系。各支系服飾各具特色,或華麗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顏色都以黑、紅為主調,喜帶包頭,頭飾極為多彩艷麗,除傣拉支系著長及小腿的寬大褲子、長及膝蓋的藍色右衽圓領衣外,其餘支系皆穿黑色短統裙,外出打綁腿,喜用五彩刺綉和花布裝飾領、袖、襟擺、包頭及裙、綁腿。上衣都分內外兩件,內衣圓領或豎領,斜襟,領部飾有銀泡或魚形飾物,外衣有長有短,無紐無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還在衣襟、腹、背處和前額包頭處綴滿閃亮的小銀泡和魚形銀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銀飾,一旦走動,滿身銀飾叮當作響,平添無限生機與富貴,又以綵帶束裙,故也稱之為花腰傣。傣雅婦女頭戴邊緣上翹的篾帽,腰系精緻小巧的五彩腰籮,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標志。
元陽、紅河兩地傣族服飾大同小異,衣飾有冬夏之分,夏季時上衣為黑色圓領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長袖),袖用花布縫制,襟邊、下擺、袖口、腋下兩側皆飾寬窄不一的刺綉花邊,下穿至膝的黑色統裙,綁腳刺綉有幾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壽、喜等)。包頭為黑色,前額上端裝飾有一塊十寸寬的五彩刺綉,末端的三角形直豎著暴露於上方。未婚者的包頭末尾兩截是五彩刺綉,披垂於腦後,已婚者的則無。金平傣族婦女上著白色對襟長袖衣,紐扣為蝶形銀扣,下穿長統裙,腰系綠色或紅色的飄帶。發式或盤髻,或盤發辮。
2、婚姻家庭與人生禮儀
雲南各地傣族的婚俗豐富多彩,婚戀自由,年輕人通過趕擺、丟包、婚宴、節日來往、對歌等形式相識相知。三媒六證這一求婚儀式是婚姻締結的基本過程。媒人多由舅舅、姨母等親戚擔任,或是由夫妻健在、兒孫滿堂、從未離過婚且無婚外情的「清白人」(元江、新平一帶習俗)擔任。在求得同意後,正式議定訂婚和結婚的時間、彩禮的數目、男方上門時間的長短(西雙版納、金平等地習俗)等雙方公開討論,「有什麼話要樣樣講,有什麼要求要樣樣明」。
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傣族,每年傣歷的關門節(進窪)期間內不能談論婚嫁,以便專心務農。德宏、元江等地傣族婚禮中有「搶婚」、「躲媒」(躲新郎)和為難新郎的習俗。西雙版納傣族則是通過「拴線」儀式求得主婚人「波章」和眾人的祝福及對婚姻的承認。一方死去,要與對方辦「離婚手續」,即以一對蠟條放在死者棺上,將棺材送到樓口即表示離異。
傣族基本上是從幼居或從長子居。在從幼居的地方,如西雙版納,幼子未成家前,長子不得分家。在這種擴大家庭中,婚姻不會帶來生活方式的顯著變化,對於原來的家庭單位而言,只是增加了一個生活成員而已。財產屬全家共有,由家長支配和買賣。核心家庭在傣族社會里所佔的比例低於擴大式家庭。如果分家後因意外情況父母無人供養,分家的夫婦要搬回去照顧父母,原有的餐具就必須另外處理,不能帶進父母的房屋「一家人不能有兩家的碗筷」,以示心誠。
傣族的命名儀式各地不相同。西雙版納、德宏、耿馬一帶,一個人一生通常要隨年齡、生活、事業數次更改名字,其名可以分別顯示出其性別、排行、出生時的特殊日子或事件、官職、所居住的村寨名、族籍、家族名、兒女名等,主要有乳名、教名、還俗名及以子名親制。金平傣族給孩子取好名後,如是女嬰就請一個女孩代表她背上一個小背籮,是男嬰就請一個男孩代表他挎上一個魚簍,表示將來勤勞能幹。稍長,便如此背上勞動工具參加勞動。成年後,通過成年禮獲得社交的權利和義務。金平、文山、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女子以衣飾的變換為標志進入成年,西雙版納傣族女子以新年趕擺時可以自己擺一桌酒席招待同齡親友為標志正式進入社會活動。小乘佛教地區,男子以入寺為僧,出寺還俗標志成年,取得婚戀的資格。
傣族的喪葬禮儀反映了他們的宇宙觀和世界觀。講求積善行德,小乘佛教徒以做「賧」、做「擺」、上寺院捐物聽經為功德。西雙版納傣族葬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其中火葬為主。德宏、金平、文山、紅河一帶傣族以土葬為主。葬禮過程大致相似,有守靈、做冥房、家屬跪「搭橋」送殯、蛋卜測墓、長子掌靈柩送行、哭墳、叫魂、送魂、安魂、守孝等儀式,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還需到佛寺「滴水」追祭死者,表示所做功德已藉「水」之力,施及歷代宗親及諸幽魂。
3、住房風格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因受炎熱、潮濕、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干欄」(俗稱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具什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如今,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干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里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
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區,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一樓住人,二樓堆放糧食和雜物,牲畜單獨建圈。土牆有兩層,厚達三尺,對防熱保涼防寒保暖起到了獨特的功效。土木夯實的平面屋頂厚達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頂上納涼,秋收時又可在頂上翻曬穀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佛寺建築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
4、宗教信仰
傣族人大部分都信仰小乘佛教。
5、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傳統節日,原來是男女相親的節日,現在已經不在局限於此。 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柒』 雲南與東南亞的18個陸路邊境口岸,你知道幾個又去過幾個呢
雲南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雲南沿邊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是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最早的地區,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8個、二類口岸7個,是陸路通達印度洋、東南亞腹地及南亞的必經之地,是雲南省乃至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窗口。
到2020年,經濟帶綜合實力有較大提升,地區生產總值達2300億元以上;沿邊城鎮加快發展,經濟帶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及對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的影響帶動力顯著增強;邊境干線公路基本貫通,沿邊鐵路加快推進,玉磨、大瑞鐵路基本建成,臨滄-清水河、大瑞鐵路接軌至騰沖鐵路開工建設,國際運輸大通道基本形成;開放窗口作用逐步顯現,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瑞麗、河口、磨憨、孟定等重點口岸進出口額及人員、車輛迅猛增長;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生態屏障作用不斷鞏固;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不斷鞏固。
展望2030年,國際運輸通道全面形成,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邊境城鎮(市)開放發展更具活力,與周邊國家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內外聯動、要素集聚、特色突出、互利共贏、和諧安寧的沿邊開放經濟帶全面建成,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撐帶。
『捌』 紅茶 綠茶 烏龍茶各自的特點(色香味形方面)
紅茶的湯色紅亮兼有點褐色~香味醇正厚重~形狀分有條狀(條索肥壯、緊結、色澤烏潤、香氣高長帶有松煙香)和碎狀。
綠茶的湯色黃綠清澈明亮~香味馥郁,滋味甘醇~外形多是條索狀,(龍井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澤鮮綠;碧螺春滿身披毫條索纖細)~
烏龍茶湯色金黃明亮清澈~外形有條索狀和顆粒狀,色澤砂綠~鐵觀音香氣幽長、滋味醇厚甘鮮,七泡有餘香~
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具體到每種茶都會有一定的差異~
『玖』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