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同城
⑴ 怎樣做才會嫁到一個稱心男人
那就結婚以前就多觀察,多看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然後找到一個喜歡自己的,關心自己的好男人。
⑵ 昆明新螺螄灣上班,想問問在附近哪裡租房方便
按照小區檔靠螺螄灣一期這邊租金依次是觀雲海、公園里俊發瀾灣俊園比較貴,中豪逸境中檔,螺螄灣對面精品區最便宜,靠螺螄灣三期這邊,就是萬科魅力支撐星辰園星宇園,然後緊湊點的就是子君村經濟適用房的幾個小區,你看看是不是有點參考價值
⑶ 兩個婚內女人的告誡:女人沒了自我,只配活在男人的身影下,你怎麼看
導讀:花無百日之紅,人無百日之好,沒有誰要對誰好一輩子,更不會有誰對失去個性和自我的人熱情不減。婚姻里女人最大的底氣便是不依靠和攀附男人,維持獨立的自我和尊嚴,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更加燦爛。
04
朋友煕煕也在家做全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先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總,專門請婆婆來家裡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
她照顧和教導孩子,她每周練兩次瑜伽,和驢友們戶外徒步一次,同時她在家接些自己的專業私活,空閑時炒炒股票,還報考了的研究生課程,准備再發揮下余熱,說自己不定哪天想要出去工作,不就有個更高的平台了嗎?
煕煕一年的小金庫收入也有個六七萬,用她的話說可以自己管好自己了,每年帶孩子出去旅遊花費的都是自己的錢。
平時總會看到她提醒老公少喝點酒、別誇誇其談了、不要那麼鋒芒畢露、我們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等等,她老公說的最多的話便是「老婆說得對,要聽老婆的話。」
最主要的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夫妻達成了統一意見,家裡總歸有個唱白臉和唱紅臉的人。
她說自己教育孩子時家裡其他人不能指手畫腳,其他人教育孩子時她不會護短,老人溺愛或者護場時自己堅決制止。
孩子時自己的,自己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們努力大多數都是為了他們,絕不能讓他們誤入歧途。
05
一個女人要有自己的底線,更多是要靠自己,最好是要有獨立自主的經濟,不能把自己的完完全全的託付給男人,更不能不思悔改的一心依附於男人,這樣容易忽略自己,也會被別人看輕,你餘生的路也將坎坷不平。
很多女人覺得依附於男人,自以為是幸運和幸福,卻不知自己正在喪失和退化自我,沒有了個性,看似你緊緊的粘附著他,其實他和你正在漸行漸遠,因為他在不斷成長,你卻在故步自封,還把他的成就理解為你的幸福。
常言言: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自己永不倒。愛情和幸福顯少天長地久,女人靠自己卻可以永遠不倒。
《我的前半生》里的主演羅子君說過一句話: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女人,不要做一個太過依附於男人的人,完全的靠男人養活,你的一飯一湯都要取悅於人,仰人鼻息,沒有選擇和自由,這樣你得到也許的遠沒有失去的多,而且你喪失的是話語權也是尊嚴和輕而易舉被棄的命運,也只會讓旁人對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一個女人不要做攀附在男人身上的那根藤,不要將依附於男人成為自己的習慣,也不要依附於男人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斷的歷練和成就自我,將自己變得足夠的優秀,要讓自己的人生充實而精彩。
⑷ 為什麼有人總被發好人卡,你覺得什麼樣的人容易中招
「你是一個好人。」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什麼都好,可我就是不會愛你。
我非常欣賞發好人卡的一方,因為他們通常不會把你當成備胎,跟你玩曖昧,而是在確認自己不會因為你對他好就接受你這個人的時候直白的告訴你:愛情?別想了,我們沒可能。
好人卡在感情的世界裡太常見了。
相信近期很多人都在追《我的前半生》,裡面最讓人忍不住要感慨真是一個好人的,大概就是老金了。
老金離異好多年,沒有孩子,為人老實,工作踏實,有房有車,雖然開的是破舊的桑塔納,但是有兩套房,其中一套自住在耀江國際,屬高檔小區,算得上是豪宅了,而另外一套則給了婚內出軌的前妻,即便是前妻出軌離婚,他也不忍心看她露宿街頭,而是將房子讓給了前妻與出軌男居住。
子君的媽媽認為老金是一個大好人,值得託付,是從父母的角度,她認為有人照顧子君就好,況且還是一個條件這么好的男人;子君某段時間也認為這是上天對她的恩賜,一個有房有車,還願意照顧她們母子的男人在她最艱難的時刻出現,簡直就是上天安排過來救她於水火的人;但婚姻靠的不僅僅是條件上的合適,更是兩個人心意相通能聊到一起。
思想上的勢均力敵,甚過經濟上的門當戶對。
最了解女人的,當屬身邊最好的閨蜜。當所有人都認為老金非常合適時,唐晶一語驚醒夢中人:她說子君不會愛上老金,並不是人好就一定要以身相許。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子君最終還是與老金分開了,因為愛情不是你對我好,我就要全盤接受,人生那麼長,嫁給一個不愛的人,還不如守缺。
被發好人卡並非男生的專利,女生也一樣。
高中同學木木的好人卡,集齊的話大概都可以召喚神龍了。
木木最大的特點就是性格好,沒脾氣,任何時候都為別人考慮,自私自利這種詞,永遠跟她沾不上邊。
後來看到一個詞叫做「討好型人格」,大概說的就是木木這種人。她的人生總是在討好別人,高中討好老師和同學,人緣不錯,沒得罪過任何人,對誰都一樣好,固然也不會有特別親近的朋友,上了大學,大家都開始戀愛,只有她一直單身沒人追。
畢業後以為圈子大了,就可以遇到合適的人,卻連相親都會吃過飯就沒了下文。後來終於因為一本書結緣,認識了一個同城的網友,互換過照片後,彼此都覺得很不錯,於是約了見面。
結果當天下暴雨,男生因為打游戲忘記了約會的事,等他想起來,木木已經在咖啡廳等了一個多小時,對方道歉她卻慌忙說沒關系,見面後她還忙著詢問說是不是自己定錯了時間和地點,讓他那麼遠跑過來,約會結束她將手裡唯一的傘給了男生,還不用對方送回家,冒著小雨打車獨自回了家。
就在木木以為兩個人興趣相投,能繼續發展的時候,男生給她發了好人卡。木木跟我們哭訴,說男生給她的最後答復是:你是一個好姑娘,但你適合結婚,不適合戀愛。
為何處處為別人著想,不作不鬧性格好的女生,反而沒有人愛呢?因為沒自己的個性。
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越是作的女生,反而越有人追,越是性格好,父母喜歡的那種乖乖女,越無人問津。
願我的故事裡總有你的影子 微信公眾號【傾心藍田】
⑸ 行政執法局有權利查驗工商稅務證嗎
沒有權力。
行政執法局,是城市管理中負責綜合行政執法的城市政府部門,負責組織和協調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負責組織城市管理專項活動和重大執法活動;查處或督辦城市管理違法執法案件。
職責
城市管理
定義
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
主要職責
城市管理的行政執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市容環境衛生、城市規劃管理(無證違法建設處罰)、道路交通秩序(違法佔路處罰)、工商行政管理(無照經營處罰)、市政管理、公用事業管理、城市節水管理、停車管理、園林綠化管理、環境保護管理、施工現場管理(含拆遷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車、黑導游等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進行綜合行政執法,其中的城市市容市貌、佔道擺攤、亂搭亂建等影響市容的現象整頓治理由於經常引發社會矛盾而引起媒體關注和熱點報道。城管有權對違規當事人進行教育或罰款,對違規物品在出具暫扣證明後進行暫扣,當事人可憑暫扣證明去前往接受教育或罰款後,保證以後不會再犯後可以領回被扣物品,理論上城管沒有沒收物品的權力。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有關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研究擬定我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規范性文件,並組織實施。
(二)制定全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三)行使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強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標准、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築物或者設施。
(四)行使城市規劃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違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臨時建設,逾期不拆除,以及在批准臨時使用的土地上建設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未經批准擅自設置城市雕塑、建築小品和大型廣告牌行為的行政處罰權。
(五)行使城市綠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六)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七)行使環境保護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
⑹ "衛"姓的由來
一、衛姓源流
1、起源
源自姬姓 以國為氏
「衛」字本義是保衛、守衛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見到,是會意字。其形狀:中間是個口字,代表城邑,四邊各有一個腳丫。羅振玉解釋為:眾足繞城,有守衛意。
「衛」字作為姓氏的標識,是以國名為氏。衛國是周代姬姓國,文王第九子(還有一說是文王第八子)衛康叔所封之國,滅於秦,國滅之後,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衛為姓氏。衛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國為姓,是被後世研究衛姓的學者們所公認的,幾乎所有古籍對於衛氏的姓源,都有類似的記述。譬如,《廣韻·祭》說:「衛:本衛國。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衛康叔之後,國滅因氏。」《元和姓纂》上記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於衛,傳國四十餘代。秦末,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衛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國也。……至衛君角之九年,秦並天下,子孫以國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十三祭》中也記載:「姬姓。……傳國至衛君角,為秦二世所滅,為庶人,子孫以國為氏。」
衛康叔為衛國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周成王時改封於衛,衛成了姬姓之國,康叔也稱為衛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後,大封天下諸侯,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為殷君,將商朝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給他,讓他管理殷商遺民,以奉先祀。為防止武庚率領殷人叛亂,武王又封三弟叔鮮於管、五弟叔度於蔡、八弟叔處於霍,將商代畿內之地分為三國,「紂城東曰衛,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漢書·地理志》),共同負責監視武庚及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因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篡奪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於是,脅迫武庚,又聯合徐、奄、薄姑等東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東征,擊潰了叛軍。武庚被誅,管叔自殺,蔡叔被流放。於是,周公將康叔改封於衛,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周公旦又擔心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還為康叔舉行了授土授民儀式,諄諄告誡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們了解殷朝興衰成敗的歷史,並務必關心愛護百姓。並且作《康誥》、《酒誥》、《梓材》等文告,作為康叔治國用以效法的准則。後來康叔果然不負眾望,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把衛國治理得很好。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親政之時,被舉用為司寇(掌管全國刑法的最高官員)。成王還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記·衛康叔世家》對此有詳細記載:「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復以殷余民封紂子武庚祿父,比諸侯,以奉其先祀勿絕。為武庚未集,恐其有賊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祿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當國。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告以紂所以亡者以淫於酒,……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謂之康誥、酒誥、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衛姓祖地在河、淇之間
衛是周代姬姓國,是在商代衛國故地重新分封的諸侯國。衛是商的畿內國,直到商代末年還依然存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曾經伐衛。《逸周書·世俘解》記:「甲申百弇以虎賁誓命伐衛」。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其畿內分為三國,東邊是衛地,命蔡叔尹之,以監督武庚。及至武庚叛亂被平定之後,周公又將康叔改封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卜辭中的衛地是指商代朝歌東邊的一個地名,具體是在今河南省浚縣西南25公里的衛賢集。衛賢集是故衛縣縣治所在地,又稱衛縣集。王應麟《詩地理考》引《括地誌》記載:「朝歌故城在衛州東北七十里,衛縣西二十二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引杜佑:「衛縣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指出:「衛地本是朝歌商邑東邊的一個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駐守於此地以監視殷遺民的反抗,後來康叔平叛因駐守於此地而封為衛君。平叛勝利,西遷朝歌。衛與殷同屬喉音,聲鈕相近,為了與被推翻的殷人政權相區別,康叔雖居於『殷墟』朝歌而仍稱為衛君。」
衛康叔所建衛國,版圖包括了原商代畿內之地的衛、鄘、鄁三國。《漢書·地理志》記載:「《書序》曰:『武王崩,三監叛』,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鄭玄《詩譜·邶鄘衛譜》說:「三監導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更於此三國建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於衛,使為之長。」孫詒讓《邶鄘衛考》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實盡得三衛全境,以其地閎廣難治,故依其舊壤,仍以殷、東為二,以其子弟別治之,如晉文侯弟成師別治曲沃,東周惠公子班別治鞏為西周君之比。是中旄於東,雖專治其邑,而仍屬於其父,則與三監分屬微異。逮康叔卒,康伯嗣立,而東遂不復置君,故采詩者於三衛不復析別。」 中旄即康叔的長子康伯牟,他也曾受命東征武庚,勝利後,被封在東,東即鄘,實際上還是受康叔管轄。衛國的疆域實際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區。
衛國初都朝歌。衛國最初在殷墟朝歌(今河南淇縣)建都,是當時較大、較重要的諸侯國。在衛康叔六世孫頃侯時進爵為侯。頃侯的孫子即衛武公,名和。前812年即位至前758年去世,在位55年,衛國統治較為安定,歷相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殺周幽王,衛武公率兵佐周平戎,有很大功勞,周平王命他為公。謚曰衛武公,從此,衛國又由侯進爵為公。
衛戴公遷都漕邑。衛國傳至衛懿公共16世,400餘年,一直都以朝歌為都。前669年懿公即位,淫樂奢侈,愛好養鶴,臣民怨聲載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衛,他發兵御狄,官兵抗命不遵,狄人勢如破竹,破衛,他被殺。《左傳》上有記載:「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伐衛,公欲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齊桓公率諸候之兵伐狄救衛,築楚丘(今河南滑縣東),立戴公。戴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所以,宋桓公在黃河邊上迎接衛國遺民700餘人,加上共、滕兩邑的人民共5000餘人,讓戴公暫居在漕邑(今河南滑縣南10公里白馬城故址)。又因為衛宣公的夫人是齊僖公的女兒,所以,齊桓公派遣公子無虧率領軍隊5000人、戰車300乘駐守漕,另外還送戴公車馬、祭服,送衛宣公夫人魚軒、重錦等。
衛文公遷都楚丘。戴公卒,衛宣公的孫子、戴公的弟弟毀被立為君,這就是衛文公。衛文公於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春天,將都城遷到楚丘(今河南滑縣東30公里)。衛文公即位後,收集衛國遺民,改良政治,輕賦稅,平刑獄,使衛國逐漸復興。
衛成公遷都帝丘。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名鄭。前635年即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晉楚城濮之戰,晉人求衛國借道並出兵相助,他不許,為大夫元咺所攻,投奔楚國。晉文公伐衛,將衛國的土地分一部分給宋國。他奔陳再奔周。後來周人求晉文公,衛成公才得以回國復位,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他將都城遷到帝丘(今河南濮陽縣境)。衛國因為地處於晉國、宋國和齊國之間,離楚國較遠,所以一貫跟隨這三國抗楚,參與晉、齊等國召集的盟會。周定王五年(前602),衛成公與魯、晉、宋、鄭、曹會盟於黑壤。穆公元年(前599),鄭國因為和楚國講和,晉、宋、曹等伐鄭,衛國也參與其中。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休,衛國也不能倖免。衛國傳至衛君起(前477年即位),因為政權不穩,統治者更迭頻繁,衛國國力日漸衰弱。至衛昭公(?―前443)在位時,三晉國勢強盛,衛國淪為小侯,依附於晉國趙氏。
衛元君遷都野王縣。衛國傳至衛成侯(?—前341),前371年繼位,衛國國勢更弱,立二十九年卒。至其孫嗣君即位,衛國僅有濮陽一地。前255年,嗣君之子懷君朝魏,被囚殺。嗣君的弟弟衛元君因為是魏人的女婿,於是被魏國立為衛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國攻佔魏國東部地區,吞並衛國所居住的地區濮陽,合並稱為東郡,將衛國都城遷到野王縣(今河南沁陽市),衛國成為秦國的附庸。衛元君立二十五年病死,其子君角嗣位。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秦統一後在名義上仍能存在的唯一一個諸侯國。
衛國自公元前11世紀衛康叔立國,傳國四十餘代,歷時八百餘年,曾經四遷其都。但是在衛國前期國力強盛的400餘年中,衛國的都城一直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其後雖然四遷其都,也不過是迫於戰爭的無奈之舉。所以,衛國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是衛姓的祖居地。
2、播遷
衛國在秦二世時正式滅亡。衛國雖亡,但衛氏子孫世代繁衍,流傳至今。衛國曾經四次遷都,她的五個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內,所以,先秦時衛姓的分布主要在今河南地區。秦時衛姓遷至今河北北部,漢晉時,衛姓在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等地均有分布,並且逐漸在河南形成以陳留為代表、在山西形成以河東郡為代表的衛氏望族。唐代以後,衛姓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安徽、東北等地區。至清代,衛姓分布已經相當廣泛。現代衛姓分布較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06%,尤以陝西、四川等省人數最多,這兩個省的衛姓約佔全國漢族衛姓人口的61%。
先秦時期 有關衛姓活動的記載很少,主要都在今河南地區。春秋時宋國有個博士叫衛平,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個大龜,衛平進見宋元王,說服他崇尚龜卜,隆重的祭祀鬼神,得到宋元王的崇信,由此而在宋任相。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時衛姓已遷至今河北北部地區。秦漢之際有燕(治今北京)人衛滿。西漢初,燕王盧綰叛離漢朝,逃入匈奴,衛滿乘機聚眾千餘人出塞東走至朝鮮,在朝鮮各族及燕、齊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衛滿朝鮮政權,建都王險城,政治、經濟實力不斷發展,佔有朝鮮半島西北部,地方數千里。惠帝、高後時,遼東太守約以為外臣。衛滿的孫子衛右渠繼位為朝鮮王之後不肯朝漢,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陸兩路攻朝鮮,朝鮮貴族殺死衛右渠投降漢朝。
秦漢時,以晉地(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地區為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河東郡相當於今山西省西南部。河東郡在漢晉以後逐漸形成衛姓最著名的郡望地。
衛姓在西漢時最顯貴的人物是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子夫、衛青姐弟。衛子夫,初為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見之後就很喜歡她,於是被送入宮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為皇後。後因巫蠱事件,戾太子舉兵殺江充,兵敗自殺,她被武帝廢黜,也自殺。衛青深為武帝重用,一生前後七次出擊匈奴,為漢朝解除匈奴的威脅做出了重大貢獻,官至大將軍,封關內侯、長平侯。
西漢景帝時的丞相、建陵侯衛綰,世代居住在代之大陵(今山西文水縣),其裔孫衛暠,東漢明帝時,因為精通儒學將他從代召至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並卒葬在這里,命他的子孫就以這里為家,居住在安邑。東漢蔡琰的第一個丈夫河東衛仲道及漢末護羌校尉衛瑤均是他的後代。衛暠的孫子衛覬,字伯儒,初為曹操司空掾屬,任魏國尚書等職。曾建議由郡縣安置還鄉的流民,反對軍將私召為部曲,主張官府對鹽實行監賣,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時又建議置律博士。衛覬愛好古文,擅長書法,文名頗高,著有《魏官儀》。卒後謚敬侯。其子衛瓘,字伯玉,開始是魏尚書郎,因為平蜀有功,晉升為鎮西將軍。司馬炎代魏為晉,授征東將軍,封公,官至侍中、錄尚書事。衛瓘學識淵博,文武兼修,與尚書郎索靖均擅長草書,當世人稱:「一台二妙」。衛瓘有四個兒子:衛恆、衛岳、衛裔、衛宣。衛宣的夫人是武帝的公主。衛恆,字巨山,官長水校尉,擅長草書、隸書,著有《四體書勢》。衛恆有二子:衛璪、衛玠。衛璪字仲寶,被封為江夏郡公,授散騎侍郎。衛玠字叔寶,風姿綽約,人稱「玉人」,好談玄理。西晉時,王澄、王玄、王濟都頗負盛名,但均不及衛玠,當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衛玠官至太子洗馬。衛恆的族弟衛展,開始為尚書郎、南陽太守,永嘉中,為江州刺史,累官晉王大理。東晉建立後,授廷尉。衛玠裔孫衛盛被封為神泉公,在隋任虞州刺史。衛盛的兒子衛孝節,唐代武德初,為總管,曾經打敗過尉遲敬德。貞觀四年(630)的時候,為幽州都督,曾出擊匈奴。後任左武衛大將軍。後魏的步兵校尉衛卧龍也稱自己是衛玠的後代。衛卧龍的五代孫衛弘敏在唐歷任給事中、吏部郎中、汝州刺史等職。衛弘敏兒子衛固損。衛弘敏的三從弟衛元經,任蘇州刺史。
河東郡的衛姓人物在漢晉時期,除了上述著名的丞相衛綰一支外,還有代(治平城,今山西大同)人衛操、衛雄父子。衛操,字德元,初為西晉衛瓘牙門將。勸猗盧招納晉人。猗盧用為輔相。受晉封為右將軍、定襄侯。其 子衛雄,字世遠,勇壯多謀,跟隨父親常率軍作戰。被封為左將軍、雲中侯。
河南陳留衛姓在漢晉時主要是衛茲、衛臻父子。衛茲,陳留襄邑(今河南雎縣)人,字子許,東漢末曾與曹操同盟起兵,討伐董卓,在滎陽之役中戰死。其子衛臻,字公振,開始為郡吏,後任曹操丞相參軍。魏文帝以後,先後任官侍中、吏部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等。為官敢於進言,多次勸說明帝不要大修宮室。正始年間去世,謚曰敬侯。這一時期,河南地區的衛姓還有河內修武(今河南獲嘉)人衛颯、洛陽(今屬河南)人衛玄等。衛颯,字子產,出身貧寒,讀書常傭工自給。王莽的時候在州郡任官。東漢光武帝時先後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陽太守等職。在任桂陽太守期間,領導民眾鑿山通道五百餘里,列亭傳,置郵驛;設置鐵官,嚴禁私鑄,每年增加收入五百餘萬。衛玄,字文升,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壽年間,出任資州刺史,做事干練,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煬帝初,升遷為魏郡太守。大業九年輔助代王侑守長安,他率軍東出函谷關,擊敗楊玄感,保全了洛陽。因功進位右光祿大夫,被委任駐守關中的重任。
衛姓在漢晉時期,除了稱盛於山西、河南外,在今河北、山東、四川、江蘇等地也已經均有分布。
河北有中山盧奴(今河北定縣)人衛子豪。官至衛尉。妹妹為漢宣帝婕妤,受到寵愛,生楚孝王。長女是元帝的婕妤,生平陽公主。漢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娶其次女為妃,元延四年(前9年)生子,即後來的漢平帝。衛子豪有兩個兒子,衛寶和衛玄。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王莽以太皇太後(即元帝皇後)的名義,迎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為帝,即平帝。衛寶和衛玄因為是平帝的舅舅被封為關內侯。王莽為了便於自己操縱朝政,禁止平帝的母親及舅舅進入京師。衛寶和王莽的兒子王宇合謀,讓平帝的母親中山衛姬上書請求進入京師。王宇又令人乘夜以血酒灑在王莽的宅院,打算托鬼神恐嚇王莽。事情被王莽發覺,王宇及衛氏族人均被殺。西漢衛叔卿為中山(今河北定縣)人。
山東有衛咸,為齊(今山東)人,衛胡為莒(今山東莒縣)人。東漢衛宏是東海(治今山東郯城)人,字敬仲,光武帝時任議郎。曾經跟隨謝曼卿學習《毛詩》,跟隨杜林學習《古文尚書》,著有《毛詩序》、《訓旨》、《漢舊儀》等。衛宏對於古文經學影響很大。
四川有嘉嚴道(今四川滎經)人衛繼,字子業,學識淵博,蜀漢時歷任奉車都尉、大尚書等官職。北周衛元嵩也是蜀人,不信佛教,曾上書駁斥佛教。
江蘇有廣陵(治今江蘇揚州)人衛旌,字子旗,與布騭關系很好,孫吳時官至尚書。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主中原的鮮卑族人中有的在漢化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族姓,改姓衛。據《後燕錄》記載:昌黎(在今河北徐水西)鮮卑有衛姓。歷史上昌黎衛氏是鮮卑族的一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中原後相傳改為衛氏。
唐宋元明清時期 衛姓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安徽、東北等地區。
唐代河東安邑衛姓繼續繁榮發展。除了上述西漢景帝丞相衛綰後裔以外,還有眾多衛姓族人。戶部郎中衛幾道,遷徙到京兆(今陝西西安);水部員外衛惟良;虞部員外衛巴;御史中丞、循王傳衛晏,曾經巡嶺南五管,贈太子少保,父親衛璿曾任太子洗馬,衛晏有三個兒子即衛之玄、衛中立、衛中行;衛中行歷任華州刺史、兵部郎中、禮部員外等職;國子司業衛密,兒子衛偡,弟弟衛倚;衛倚的兒子衛象為侍御史。
河東郡的其他地方也多有衛姓人物。大歷檢校戶部尚書、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天寶中投奔安西,因為在邊境立功升遷為員外諸衛將軍。安史之亂時,他曾率兵在疆子坂、永寧大敗史思明父子,因此被封為河東郡公。廣德年間又任荊南節度等職。陝虢觀察衛次公,字從周,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稱自己是西晉衛瓘的後裔。才學頗高,弱冠即舉進士。後為翰林學士,官至淮南節度使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子衛洙,娶憲宗的女兒臨真公主,官至工部侍郎。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衛大經,勤奮好學,尤其擅長說《易》,性情固執但又極其誠懇,因為生病不應武則天的徵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親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弔唁。
河南在宋代有開封(今屬河南)人衛紹欽。在宋太宗在晉王府的時候就跟隨太宗,後來太宗即位,補缺為內高品。又跟隨太宗征伐北漢,升遷為殿頭高品。又與王繼恩一起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深受太宗褒獎。宋真宗即位,官拜宮苑使、內副都知、永熙陵都監等職。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隨真宗抵達河朔地區,為車駕前後行宮四面都巡檢,到達澶淵城,率領扈駕兵守河橋。澶淵之盟後,歷掌三班院、皇城儀鸞翰林司。在清代有濟源(今屬河南)人衛哲治,字我愚。因為提拔貢生參加廷試取得優異成績而開始為官作知縣,先後作過山東布政使、安徽巡撫、工部尚書等官職。雍正中期,曾經在鹽城等縣作知縣,治理蝗蟲災害,興修水利,賑濟災荒均頗有成效。還有新鄉(今屬河南)人衛榮光,字靜瀾。咸豐年間的進士,被任命為編修。後來調往胡林翼軍、多隆阿軍中任職,鎮壓太平軍,轉戰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潛山。同治中期,督辦黃河、運河的防務,並進攻捻軍。作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山東濟東泰武臨道、署按察使等。光緒年間又先後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蘇、浙江巡撫等。
山西在清代有曲沃(今屬山西)人衛周祚,是明代崇禎朝的進士,在明官至戶部郎中。清代初年,任刑部侍郎。曾經上疏請求嚴肅反對連坐、嚴格考核官吏。歷官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等。康熙十四年去世。謚曰文清。還有猗氏(今山西臨猗)人衛既齊,字伯嚴,康熙初年的進士。先後作官山東布政使、順天府尹、貴州巡撫等。屢次上疏論述時政,為官清正廉明,敢於直言。不管在哪裡做官,都積極革除弊政,興辦學校,平復刑獄,在各地都有很高的聲譽。晚年,又先後承修永定河、督培高家堰工程。康熙四十年死在工地上。還有陽城(今屬山西)人衛立鼎,字慎之,康熙二年(1663)的舉人,被任命為直隸盧龍知縣,革除在徵收糧草過程中的諸多弊端,為官清正廉明,被推薦為直隸第一。後來升任戶部郎中,又任命為福建福州知府。
上海在宋代有華亭(今屬上海)人衛膚敏,字商彥,是宣和時候的進士。宣和六年(1124),為了祝賀燕國皇帝的生日受命出使金國,走到燕山地區返回。第二年,又受命出使金國,金國軍隊已經南下侵宋,英勇不屈從金軍。建炎三年(1129),受召前往平江府,又勸高宗移駐江寧,並獻上防守長江的策略。在明代有衛青、衛穎父子,也是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衛青在明朝初期率領薊州上百戶百姓投降明成祖,並因為戰功陞官都指揮僉事,後來官至中都留守司事,被調往山東防備倭寇。又參加鎮壓唐賽兒起義,官拜山東都指揮使。明英宗即位,升為都督僉事。衛青的次子衛穎,正統初的時候,襲封濟南衛指揮使。明景帝即位,陞官為都指揮同知。後來因為石亨的推薦,又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在黃花鎮、白羊口以及西直門等處抵禦寇賊有功,陞官為都督同知,協助鎮守宣府。天順元年(1457),在宣宗復位的戰斗中有「奪門」的功勞,被封為宣城伯,外出鎮守甘肅。成化二年(1466)又任遼東總兵官。弘治年間去世,贈侯,謚曰壯勇。
四川在明代有達州(今四川達縣)人衛承芳,字君大,隆慶年間的進士。萬曆中期,官至溫州知府。為官廉明清正,擅長安撫百姓。又陞官浙江副使、山東參政、江西巡撫等,都堅決拒絕饋贈。後來官至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死後贈太子太保,謚曰清敏。
陝西在明代有韓城(今屬陝西)人衛景瑗,是天啟五年(1625)的進士。開始任河南推官。崇禎年間,由御史逐漸陞官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積極擴充軍隊實力,演練兵器,懲治豪強,官聲政績均十分顯著。李自成官兵攻打大同,衛景瑗與總兵官姜鑲誓死共收大同。後來姜鑲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軍隊進入大同城,衛景瑗被俘,上吊自殺。福王時,贈兵部尚書,謚曰忠毅。
安徽在清代有合肥(今屬安徽)人衛汝貴、衛汝成兄弟。衛汝貴,字達三。跟隨劉銘傳的淮軍,因為鎮壓捻軍有功,官至總兵,統領北洋防軍。光緒二十年,率兵外出增援平壤,軍隊漫無紀律,將領毫無鬥志,連連打敗仗,退至奉天(今沈陽)。被革職處死。其弟衛汝成,也官至總兵。中日甲午戰爭時,率軍增援旅順。諸位將領不和,日軍進攻旅順時,率先逃走。
明初和清初政府有計劃的移民和軍隊的屯邊墾荒,又造成了人口遷徙,一部分人在這個時候移民台灣,其中包括衛姓。追根溯源,台灣的衛姓人,其先民大多出自河南,後經多次遷徙到達台灣。明清時期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由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向東南亞移民的衛姓人數眾多,其中有些人是由福建經台灣再移民東南亞的。近現代以來,衛姓人同時也向歐洲、美洲和澳洲發展。而追思故土,尋根求源,他們均是中原移民的後代,祖根在中原。
衛姓研究
http://www.qxzc.net/zgxg/xsyj/ws/ws(2).htm
⑺ 女孩該不該為了愛情,而放棄自己的事業呢
我並不認為女孩子要為了愛情必須放棄自己的事業。事業就好比是你的保護殼,而你為了愛情要丟掉自己的保護殼,一旦被人傷害,那你跟飛蛾撲火的一樣的。
我覺得一對戀人在一起,沒有必須一定要其中一個人放棄事業,現在這個社會男女都上班的情況非常多。愛情和事業並不是互相矛盾的產物,如果是因為對方不希望你上班,要讓你在家相夫教子那我覺得更不能,女人絕對不能丟掉工作,將自己圍在一個家庭主婦的形象里,這會與社會脫節,讓人變得不再自信,也會增加夫妻間的情摩擦。
我就是幼師,因為婚後懷孕生孩子,我姐夫就讓她待在家裡照顧小孩不要去工作了,也是因為孩了剛出生,我姐也覺得孩子太小需要媽媽就應下了。
過來人其實也都明白,生活鎖事非常細碎,也容易讓人上頭,我姐在家大概待了七八個月,從開始的呵護到後來的習慣,演變成越來越覺得心煩,每次老公一回到家看見一室狼藉就會說我姐連個家都收拾不好,要麼就說她穿得邋遢,不要好。我姐覺得憋屈,想著一天到晚一個人,累死累活的,早上起來給他做早飯,收拾小孩、老公和自己的衣物,中午一定要陪小孩睡不然會一直哭,她哪有時候收拾家,哪有精力收拾自己,每次看到鏡中的自己,再看看桌上以前的照片,自己都覺得可悲。
為了愛情,她放棄了事業得到了什麼,那又為什麼不能是男人為了女人放棄事業呢,又或者兩者都各退一步呢。我並不認為女人沒了事業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相反,有了事業,才能有足夠的信心保證愛情,鞏固愛情。因為愛情並不可能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它像事業一樣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
⑻ 衛姓好名字大全
下面很詳細,慢慢看!
一、衛姓源流
1、起源
源自姬姓 以國為氏
「衛」字本義是保衛、守衛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見到,是會意字。其形狀:中間是個口字,代表城邑,四邊各有一個腳丫。羅振玉解釋為:眾足繞城,有守衛意。
「衛」字作為姓氏的標識,是以國名為氏。衛國是周代姬姓國,文王第九子(還有一說是文王第八子)衛康叔所封之國,滅於秦,國滅之後,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衛為姓氏。衛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國為姓,是被後世研究衛姓的學者們所公認的,幾乎所有古籍對於衛氏的姓源,都有類似的記述。譬如,《廣韻·祭》說:「衛:本衛國。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衛康叔之後,國滅因氏。」《元和姓纂》上記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於衛,傳國四十餘代。秦末,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衛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國也。……至衛君角之九年,秦並天下,子孫以國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十三祭》中也記載:「姬姓。……傳國至衛君角,為秦二世所滅,為庶人,子孫以國為氏。」
衛康叔為衛國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周成王時改封於衛,衛成了姬姓之國,康叔也稱為衛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後,大封天下諸侯,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為殷君,將商朝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給他,讓他管理殷商遺民,以奉先祀。為防止武庚率領殷人叛亂,武王又封三弟叔鮮於管、五弟叔度於蔡、八弟叔處於霍,將商代畿內之地分為三國,「紂城東曰衛,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漢書·地理志》),共同負責監視武庚及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因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篡奪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於是,脅迫武庚,又聯合徐、奄、薄姑等東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東征,擊潰了叛軍。武庚被誅,管叔自殺,蔡叔被流放。於是,周公將康叔改封於衛,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周公旦又擔心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還為康叔舉行了授土授民儀式,諄諄告誡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們了解殷朝興衰成敗的歷史,並務必關心愛護百姓。並且作《康誥》、《酒誥》、《梓材》等文告,作為康叔治國用以效法的准則。後來康叔果然不負眾望,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把衛國治理得很好。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親政之時,被舉用為司寇(掌管全國刑法的最高官員)。成王還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記·衛康叔世家》對此有詳細記載:「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復以殷余民封紂子武庚祿父,比諸侯,以奉其先祀勿絕。為武庚未集,恐其有賊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祿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當國。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告以紂所以亡者以淫於酒,……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謂之康誥、酒誥、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衛姓祖地在河、淇之間
衛是周代姬姓國,是在商代衛國故地重新分封的諸侯國。衛是商的畿內國,直到商代末年還依然存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曾經伐衛。《逸周書·世俘解》記:「甲申百弇以虎賁誓命伐衛」。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其畿內分為三國,東邊是衛地,命蔡叔尹之,以監督武庚。及至武庚叛亂被平定之後,周公又將康叔改封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卜辭中的衛地是指商代朝歌東邊的一個地名,具體是在今河南省浚縣西南25公里的衛賢集。衛賢集是故衛縣縣治所在地,又稱衛縣集。王應麟《詩地理考》引《括地誌》記載:「朝歌故城在衛州東北七十里,衛縣西二十二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引杜佑:「衛縣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指出:「衛地本是朝歌商邑東邊的一個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駐守於此地以監視殷遺民的反抗,後來康叔平叛因駐守於此地而封為衛君。平叛勝利,西遷朝歌。衛與殷同屬喉音,聲鈕相近,為了與被推翻的殷人政權相區別,康叔雖居於『殷墟』朝歌而仍稱為衛君。」
衛康叔所建衛國,版圖包括了原商代畿內之地的衛、鄘、鄁三國。《漢書·地理志》記載:「《書序》曰:『武王崩,三監叛』,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鄭玄《詩譜·邶鄘衛譜》說:「三監導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更於此三國建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於衛,使為之長。」孫詒讓《邶鄘衛考》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實盡得三衛全境,以其地閎廣難治,故依其舊壤,仍以殷、東為二,以其子弟別治之,如晉文侯弟成師別治曲沃,東周惠公子班別治鞏為西周君之比。是中旄於東,雖專治其邑,而仍屬於其父,則與三監分屬微異。逮康叔卒,康伯嗣立,而東遂不復置君,故采詩者於三衛不復析別。」 中旄即康叔的長子康伯牟,他也曾受命東征武庚,勝利後,被封在東,東即鄘,實際上還是受康叔管轄。衛國的疆域實際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區。
衛國初都朝歌。衛國最初在殷墟朝歌(今河南淇縣)建都,是當時較大、較重要的諸侯國。在衛康叔六世孫頃侯時進爵為侯。頃侯的孫子即衛武公,名和。前812年即位至前758年去世,在位55年,衛國統治較為安定,歷相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殺周幽王,衛武公率兵佐周平戎,有很大功勞,周平王命他為公。謚曰衛武公,從此,衛國又由侯進爵為公。
衛戴公遷都漕邑。衛國傳至衛懿公共16世,400餘年,一直都以朝歌為都。前669年懿公即位,淫樂奢侈,愛好養鶴,臣民怨聲載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衛,他發兵御狄,官兵抗命不遵,狄人勢如破竹,破衛,他被殺。《左傳》上有記載:「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伐衛,公欲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齊桓公率諸候之兵伐狄救衛,築楚丘(今河南滑縣東),立戴公。戴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所以,宋桓公在黃河邊上迎接衛國遺民700餘人,加上共、滕兩邑的人民共5000餘人,讓戴公暫居在漕邑(今河南滑縣南10公里白馬城故址)。又因為衛宣公的夫人是齊僖公的女兒,所以,齊桓公派遣公子無虧率領軍隊5000人、戰車300乘駐守漕,另外還送戴公車馬、祭服,送衛宣公夫人魚軒、重錦等。
衛文公遷都楚丘。戴公卒,衛宣公的孫子、戴公的弟弟毀被立為君,這就是衛文公。衛文公於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春天,將都城遷到楚丘(今河南滑縣東30公里)。衛文公即位後,收集衛國遺民,改良政治,輕賦稅,平刑獄,使衛國逐漸復興。
衛成公遷都帝丘。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名鄭。前635年即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晉楚城濮之戰,晉人求衛國借道並出兵相助,他不許,為大夫元咺所攻,投奔楚國。晉文公伐衛,將衛國的土地分一部分給宋國。他奔陳再奔周。後來周人求晉文公,衛成公才得以回國復位,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他將都城遷到帝丘(今河南濮陽縣境)。衛國因為地處於晉國、宋國和齊國之間,離楚國較遠,所以一貫跟隨這三國抗楚,參與晉、齊等國召集的盟會。周定王五年(前602),衛成公與魯、晉、宋、鄭、曹會盟於黑壤。穆公元年(前599),鄭國因為和楚國講和,晉、宋、曹等伐鄭,衛國也參與其中。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休,衛國也不能倖免。衛國傳至衛君起(前477年即位),因為政權不穩,統治者更迭頻繁,衛國國力日漸衰弱。至衛昭公(?―前443)在位時,三晉國勢強盛,衛國淪為小侯,依附於晉國趙氏。
衛元君遷都野王縣。衛國傳至衛成侯(?—前341),前371年繼位,衛國國勢更弱,立二十九年卒。至其孫嗣君即位,衛國僅有濮陽一地。前255年,嗣君之子懷君朝魏,被囚殺。嗣君的弟弟衛元君因為是魏人的女婿,於是被魏國立為衛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國攻佔魏國東部地區,吞並衛國所居住的地區濮陽,合並稱為東郡,將衛國都城遷到野王縣(今河南沁陽市),衛國成為秦國的附庸。衛元君立二十五年病死,其子君角嗣位。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秦統一後在名義上仍能存在的唯一一個諸侯國。
衛國自公元前11世紀衛康叔立國,傳國四十餘代,歷時八百餘年,曾經四遷其都。但是在衛國前期國力強盛的400餘年中,衛國的都城一直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其後雖然四遷其都,也不過是迫於戰爭的無奈之舉。所以,衛國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是衛姓的祖居地。
2、播遷
衛國在秦二世時正式滅亡。衛國雖亡,但衛氏子孫世代繁衍,流傳至今。衛國曾經四次遷都,她的五個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內,所以,先秦時衛姓的分布主要在今河南地區。秦時衛姓遷至今河北北部,漢晉時,衛姓在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等地均有分布,並且逐漸在河南形成以陳留為代表、在山西形成以河東郡為代表的衛氏望族。唐代以後,衛姓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安徽、東北等地區。至清代,衛姓分布已經相當廣泛。現代衛姓分布較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06%,尤以陝西、四川等省人數最多,這兩個省的衛姓約佔全國漢族衛姓人口的61%。
先秦時期 有關衛姓活動的記載很少,主要都在今河南地區。春秋時宋國有個博士叫衛平,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個大龜,衛平進見宋元王,說服他崇尚龜卜,隆重的祭祀鬼神,得到宋元王的崇信,由此而在宋任相。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時衛姓已遷至今河北北部地區。秦漢之際有燕(治今北京)人衛滿。西漢初,燕王盧綰叛離漢朝,逃入匈奴,衛滿乘機聚眾千餘人出塞東走至朝鮮,在朝鮮各族及燕、齊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衛滿朝鮮政權,建都王險城,政治、經濟實力不斷發展,佔有朝鮮半島西北部,地方數千里。惠帝、高後時,遼東太守約以為外臣。衛滿的孫子衛右渠繼位為朝鮮王之後不肯朝漢,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陸兩路攻朝鮮,朝鮮貴族殺死衛右渠投降漢朝。
秦漢時,以晉地(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地區為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河東郡相當於今山西省西南部。河東郡在漢晉以後逐漸形成衛姓最著名的郡望地。
衛姓在西漢時最顯貴的人物是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子夫、衛青姐弟。衛子夫,初為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見之後就很喜歡她,於是被送入宮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為皇後。後因巫蠱事件,戾太子舉兵殺江充,兵敗自殺,她被武帝廢黜,也自殺。衛青深為武帝重用,一生前後七次出擊匈奴,為漢朝解除匈奴的威脅做出了重大貢獻,官至大將軍,封關內侯、長平侯。
西漢景帝時的丞相、建陵侯衛綰,世代居住在代之大陵(今山西文水縣),其裔孫衛暠,東漢明帝時,因為精通儒學將他從代召至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並卒葬在這里,命他的子孫就以這里為家,居住在安邑。東漢蔡琰的第一個丈夫河東衛仲道及漢末護羌校尉衛瑤均是他的後代。衛暠的孫子衛覬,字伯儒,初為曹操司空掾屬,任魏國尚書等職。曾建議由郡縣安置還鄉的流民,反對軍將私召為部曲,主張官府對鹽實行監賣,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時又建議置律博士。衛覬愛好古文,擅長書法,文名頗高,著有《魏官儀》。卒後謚敬侯。其子衛瓘,字伯玉,開始是魏尚書郎,因為平蜀有功,晉升為鎮西將軍。司馬炎代魏為晉,授征東將軍,封公,官至侍中、錄尚書事。衛瓘學識淵博,文武兼修,與尚書郎索靖均擅長草書,當世人稱:「一台二妙」。衛瓘有四個兒子:衛恆、衛岳、衛裔、衛宣。衛宣的夫人是武帝的公主。衛恆,字巨山,官長水校尉,擅長草書、隸書,著有《四體書勢》。衛恆有二子:衛璪、衛玠。衛璪字仲寶,被封為江夏郡公,授散騎侍郎。衛玠字叔寶,風姿綽約,人稱「玉人」,好談玄理。西晉時,王澄、王玄、王濟都頗負盛名,但均不及衛玠,當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衛玠官至太子洗馬。衛恆的族弟衛展,開始為尚書郎、南陽太守,永嘉中,為江州刺史,累官晉王大理。東晉建立後,授廷尉。衛玠裔孫衛盛被封為神泉公,在隋任虞州刺史。衛盛的兒子衛孝節,唐代武德初,為總管,曾經打敗過尉遲敬德。貞觀四年(630)的時候,為幽州都督,曾出擊匈奴。後任左武衛大將軍。後魏的步兵校尉衛卧龍也稱自己是衛玠的後代。衛卧龍的五代孫衛弘敏在唐歷任給事中、吏部郎中、汝州刺史等職。衛弘敏兒子衛固損。衛弘敏的三從弟衛元經,任蘇州刺史。
河東郡的衛姓人物在漢晉時期,除了上述著名的丞相衛綰一支外,還有代(治平城,今山西大同)人衛操、衛雄父子。衛操,字德元,初為西晉衛瓘牙門將。勸猗盧招納晉人。猗盧用為輔相。受晉封為右將軍、定襄侯。其 子衛雄,字世遠,勇壯多謀,跟隨父親常率軍作戰。被封為左將軍、雲中侯。
河南陳留衛姓在漢晉時主要是衛茲、衛臻父子。衛茲,陳留襄邑(今河南雎縣)人,字子許,東漢末曾與曹操同盟起兵,討伐董卓,在滎陽之役中戰死。其子衛臻,字公振,開始為郡吏,後任曹操丞相參軍。魏文帝以後,先後任官侍中、吏部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等。為官敢於進言,多次勸說明帝不要大修宮室。正始年間去世,謚曰敬侯。這一時期,河南地區的衛姓還有河內修武(今河南獲嘉)人衛颯、洛陽(今屬河南)人衛玄等。衛颯,字子產,出身貧寒,讀書常傭工自給。王莽的時候在州郡任官。東漢光武帝時先後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陽太守等職。在任桂陽太守期間,領導民眾鑿山通道五百餘里,列亭傳,置郵驛;設置鐵官,嚴禁私鑄,每年增加收入五百餘萬。衛玄,字文升,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壽年間,出任資州刺史,做事干練,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煬帝初,升遷為魏郡太守。大業九年輔助代王侑守長安,他率軍東出函谷關,擊敗楊玄感,保全了洛陽。因功進位右光祿大夫,被委任駐守關中的重任。
衛姓在漢晉時期,除了稱盛於山西、河南外,在今河北、山東、四川、江蘇等地也已經均有分布。
河北有中山盧奴(今河北定縣)人衛子豪。官至衛尉。妹妹為漢宣帝婕妤,受到寵愛,生楚孝王。長女是元帝的婕妤,生平陽公主。漢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娶其次女為妃,元延四年(前9年)生子,即後來的漢平帝。衛子豪有兩個兒子,衛寶和衛玄。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王莽以太皇太後(即元帝皇後)的名義,迎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為帝,即平帝。衛寶和衛玄因為是平帝的舅舅被封為關內侯。王莽為了便於自己操縱朝政,禁止平帝的母親及舅舅進入京師。衛寶和王莽的兒子王宇合謀,讓平帝的母親中山衛姬上書請求進入京師。王宇又令人乘夜以血酒灑在王莽的宅院,打算托鬼神恐嚇王莽。事情被王莽發覺,王宇及衛氏族人均被殺。西漢衛叔卿為中山(今河北定縣)人。
山東有衛咸,為齊(今山東)人,衛胡為莒(今山東莒縣)人。東漢衛宏是東海(治今山東郯城)人,字敬仲,光武帝時任議郎。曾經跟隨謝曼卿學習《毛詩》,跟隨杜林學習《古文尚書》,著有《毛詩序》、《訓旨》、《漢舊儀》等。衛宏對於古文經學影響很大。
四川有嘉嚴道(今四川滎經)人衛繼,字子業,學識淵博,蜀漢時歷任奉車都尉、大尚書等官職。北周衛元嵩也是蜀人,不信佛教,曾上書駁斥佛教。
江蘇有廣陵(治今江蘇揚州)人衛旌,字子旗,與布騭關系很好,孫吳時官至尚書。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主中原的鮮卑族人中有的在漢化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族姓,改姓衛。據《後燕錄》記載:昌黎(在今河北徐水西)鮮卑有衛姓。歷史上昌黎衛氏是鮮卑族的一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中原後相傳改為衛氏。
唐宋元明清時期 衛姓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安徽、東北等地區。
唐代河東安邑衛姓繼續繁榮發展。除了上述西漢景帝丞相衛綰後裔以外,還有眾多衛姓族人。戶部郎中衛幾道,遷徙到京兆(今陝西西安);水部員外衛惟良;虞部員外衛巴;御史中丞、循王傳衛晏,曾經巡嶺南五管,贈太子少保,父親衛璿曾任太子洗馬,衛晏有三個兒子即衛之玄、衛中立、衛中行;衛中行歷任華州刺史、兵部郎中、禮部員外等職;國子司業衛密,兒子衛偡,弟弟衛倚;衛倚的兒子衛象為侍御史。
河東郡的其他地方也多有衛姓人物。大歷檢校戶部尚書、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天寶中投奔安西,因為在邊境立功升遷為員外諸衛將軍。安史之亂時,他曾率兵在疆子坂、永寧大敗史思明父子,因此被封為河東郡公。廣德年間又任荊南節度等職。陝虢觀察衛次公,字從周,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稱自己是西晉衛瓘的後裔。才學頗高,弱冠即舉進士。後為翰林學士,官至淮南節度使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子衛洙,娶憲宗的女兒臨真公主,官至工部侍郎。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衛大經,勤奮好學,尤其擅長說《易》,性情固執但又極其誠懇,因為生病不應武則天的徵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親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弔唁。
河南在宋代有開封(今屬河南)人衛紹欽。在宋太宗在晉王府的時候就跟隨太宗,後來太宗即位,補缺為內高品。又跟隨太宗征伐北漢,升遷為殿頭高品。又與王繼恩一起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深受太宗褒獎。宋真宗即位,官拜宮苑使、內副都知、永熙陵都監等職。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隨真宗抵達河朔地區,為車駕前後行宮四面都巡檢,到達澶淵城,率領扈駕兵守河橋。澶淵之盟後,歷掌三班院、皇城儀鸞翰林司。在清代有濟源(今屬河南)人衛哲治,字我愚。因為提拔貢生參加廷試取得優異成績而開始為官作知縣,先後作過山東布政使、安徽巡撫、工部尚書等官職。雍正中期,曾經在鹽城等縣作知縣,治理蝗蟲災害,興修水利,賑濟災荒均頗有成效。還有新鄉(今屬河南)人衛榮光,字靜瀾。咸豐年間的進士,被任命為編修。後來調往胡林翼軍、多隆阿軍中任職,鎮壓太平軍,轉戰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潛山。同治中期,督辦黃河、運河的防務,並進攻捻軍。作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山東濟東泰武臨道、署按察使等。光緒年間又先後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蘇、浙江巡撫等。
山西在清代有曲沃(今屬山西)人衛周祚,是明代崇禎朝的進士,在明官至戶部郎中。清代初年,任刑部侍郎。曾經上疏請求嚴肅反對連坐、嚴格考核官吏。歷官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等。康熙十四年去世。謚曰文清。還有猗氏(今山西臨猗)人衛既齊,字伯嚴,康熙初年的進士。先後作官山東布政使、順天府尹、貴州巡撫等。屢次上疏論述時政,為官清正廉明,敢於直言。不管在哪裡做官,都積極革除弊政,興辦學校,平復刑獄,在各地都有很高的聲譽。晚年,又先後承修永定河、督培高家堰工程。康熙四十年死在工地上。還有陽城(今屬山西)人衛立鼎,字慎之,康熙二年(1663)的舉人,被任命為直隸盧龍知縣,革除在徵收糧草過程中的諸多弊端,為官清正廉明,被推薦為直隸第一。後來升任戶部郎中,又任命為福建福州知府。
上海在宋代有華亭(今屬上海)人衛膚敏,字商彥,是宣和時候的進士。宣和六年(1124),為了祝賀燕國皇帝的生日受命出使金國,走到燕山地區返回。第二年,又受命出使金國,金國軍隊已經南下侵宋,英勇不屈從金軍。建炎三年(1129),受召前往平江府,又勸高宗移駐江寧,並獻上防守長江的策略。在明代有衛青、衛穎父子,也是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衛青在明朝初期率領薊州上百戶百姓投降明成祖,並因為戰功陞官都指揮僉事,後來官至中都留守司事,被調往山東防備倭寇。又參加鎮壓唐賽兒起義,官拜山東都指揮使。明英宗即位,升為都督僉事。衛青的次子衛穎,正統初的時候,襲封濟南衛指揮使。明景帝即位,陞官為都指揮同知。後來因為石亨的推薦,又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在黃花鎮、白羊口以及西直門等處抵禦寇賊有功,陞官為都督同知,協助鎮守宣府。天順元年(1457),在宣宗復位的戰斗中有「奪門」的功勞,被封為宣城伯,外出鎮守甘肅。成化二年(1466)又任遼東總兵官。弘治年間去世,贈侯,謚曰壯勇。
四川在明代有達州(今四川達縣)人衛承芳,字君大,隆慶年間的進士。萬曆中期,官至溫州知府。為官廉明清正,擅長安撫百姓。又陞官浙江副使、山東參政、江西巡撫等,都堅決拒絕饋贈。後來官至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死後贈太子太保,謚曰清敏。
陝西在明代有韓城(今屬陝西)人衛景瑗,是天啟五年(1625)的進士。開始任河南推官。崇禎年間,由御史逐漸陞官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積極擴充軍隊實力,演練兵器,懲治豪強,官聲政績均十分顯著。李自成官兵攻打大同,衛景瑗與總兵官姜鑲誓死共收大同。後來姜鑲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軍隊進入大同城,衛景瑗被俘,上吊自殺。福王時,贈兵部尚書,謚曰忠毅。
安徽在清代有合肥(今屬安徽)人衛汝貴、衛汝成兄弟。衛汝貴,字達三。跟隨劉銘傳的淮軍,因為鎮壓捻軍有功,官至總兵,統領北洋防軍。光緒二十年,率兵外出增援平壤,軍隊漫無紀律,將領毫無鬥志,連連打敗仗,退至奉天(今沈陽)。被革職處死。其弟衛汝成,也官至總兵。中日甲午戰爭時,率軍增援旅順。諸位將領不和,日軍進攻旅順時,率先逃走。
明初和清初政府有計劃的移民和軍隊的屯邊墾荒,又造成了人口遷徙,一部分人在這個時候移民台灣,其中包括衛姓。追根溯源,台灣的衛姓人,其先民大多出自河南,後經多次遷徙到達台灣。明清時期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由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向東南亞移民的衛姓人數眾多,其中有些人是由福建經台灣再移民東南亞的。近現代以來,衛姓人同時也向歐洲、美洲和澳洲發展。而追思故土,尋根求源,他們均是中原移民的後代,祖根在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