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同城相親 » 樂東相親

樂東相親

發布時間: 2021-03-02 14:40:39

A.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B. 誰有黎族的習俗資料啊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回,逐步形成答了本民首長獨有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服飾有別於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黎族婦女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穿桶裙,頭發紮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 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鋪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鋪地形的地板以石頭墊高,離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樁支撐,離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的歷法與漢族不一樣,有本民族的歷法,以12天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種動物命名,順序是:雞日、狗日、豬日、鼠日、牛日、蟲日、兔日、龍日、蛇日、馬日、羊日、猴日,周而復始,盛行的節日在:春節、元宵、三月三、端午節、七月十五的鬼節、中秋節、冬節(冬至日)等,其中以春節最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C. 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是什麼

海南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當然是黎族,不過還有臨高人,他們比黎族後到海內南,現在還沒有劃成少數容民族,但其實也是屬於壯侗民族的。
他們雖然都很有特色,但是,他們的語言跟國內的壯族、傣族、侗族都有親緣關系。
在海南,真正跟國內其他一切少數民族的族源完全不同的民族,是海南三亞回族。
他們是1000年以前,越南南部的占婆國被越南侵略時逃到海南來的,他們屬於印度尼西亞語民族,他們現在的語言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多音節無聲調的占語改變成單音節有聲調的三亞回輝語,所以語法接近漢語,詞彙接近占語,非常獨特。這個學術問題大約十多年前才解決,所以,這個民族才是最有特色的。

D. 海南的黎族姑娘是怎麼樣對小夥子表達愛意的

對歌 摸耳朵 蓋房單住引小夥子來 對歌 小夥子進屋 交配 生孩子 結婚

E. 關於海南的電視劇或者傳說等等等

最近央視熱播的《怒海雄心》全程取景海南。
解放60年歷史題材劇《解放海南島》
電視劇《海南歲月》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一、大力神

大力神射落天上的6個太陽和6個月亮,造化了人間萬物。他精疲力盡倒下後,仍高高舉起巨掌,化
,化為五指山。

(流傳於樂東、瓊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亞等縣市的黎族地區)
二、 黎母的神話

雷公把蛇卵放在海南的一座高山上,孵化出一女孩,起名叫黎母。她長大後與外地渡海來瓊的青年成婚,生下的後代成為黎族,黎母的出生地稱為黎母山。

(流傳於瓊中、保亭、白沙、樂東、陵水、東方、昌江、五指山、三亞等縣市的黎族地區)
三、
五指山的傳說

黎族老漢阿力按照夢中神仙的指點,在地下挖出了一把寶鋤和一把寶劍,用它開墾出了一片片良田。阿力臨死時,囑咐5個孩子管好良田,寶鋤和寶劍要交還神仙。5個兒子依照父親的遺囑,把寶鋤和寶劍作為陪葬品,埋進了阿力的墓中。後來壞人阿尾勾結海盜來霸佔良田,追查寶鋤和寶劍的下落,把5個兒子殺害。四面八方的熊、豹、山鷹等山獸結群而來,把阿尾和海盜咬死,搬來泥土和石塊掩埋5個兒子的屍體,後來變成了五指(子)山。

(流傳於瓊中、保亭、白沙、樂東、陵水、五指山、三亞等縣市)

四、鹿回頭

黎族一青年獵手,追趕一隻梅花鹿到南海之濱,梅花鹿轉回頭,搖身一變,成為一少女,原來她是天上仙女下凡。她與青年獵手一見鍾情,結成夫妻,在南海之濱安家。那裡被後人稱為鹿回頭。

(流傳於海南島的所有縣市)
五、椰子的來由

林邑王與越王為爭奪海南島這塊地盤,常年交戰。越王因一次交戰勝利沖昏頭腦,貪杯大醉,被林邑王派去的刺客取了首級。林邑王把越王的頭掛在柱子上,以亂箭刺之,結果翎箭化為椰葉,越王的首級化為椰子。

(流傳於海南島所有縣市)
六、英雄花

黎族英雄吉貝,為抗擊異國侵略者英勇獻身。敵人把他縛在大樹上殺害時,他的鮮血化作紅艷艷的花朵,在大樹上綻開。人們把那樹叫英雄樹。樹上的花稱英雄花,即木棉花。

(流傳於瓊中、保亭、樂東、白沙、五指山、三亞等縣市黎族地區)
七、天涯海角的傳說
傳說遙遠的大陸有一對男女,從小青梅竹馬,可是長大後雙方的家庭卻不允許他們結合,於是二人雙雙逃到海南島三亞.前面是茫茫大海,身後是追至而來的眾家丁,兩人無路可逃.為了"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兩人擁抱著奔向大海.此刻,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聲"轟"響,所有的人都被劈成了石塊.據說,依偎立於海邊刻有"天涯"和"海角"的兩塊巨石就是當年的這對戀人,那些包圍著他們的小石塊就是眾空丁.這段故事雖然似曾聽過,但是情侶們還是會動情的.

F. 雲南黎族是否可以一夫多妻制,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農業為主,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地區沿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習俗孩子長到十三,四歲便要搬到"隆閨"去居住,不與父母同住。"隆閨"是黎語,大意是"不設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人由父母幫蓋,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邊較偏僻的地方。 "隆閨"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別,男子住的稱"兄弟隆閨",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閨",大的住三五人,小的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識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閨"的式樣和住屋相似,不過要狹小得多,室內一般不間隔。"隆閨"僅開一個非常矮小的門,只可彎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夜 游」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它與"隆閨"有密切的聯系。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自由戀愛。

進入"姐妹隆閨"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進得門來,還不可隨便亂坐,要對唱見面歌和請坐歌才行。坐下後,男子便要開門見山地表明來意,說明是來找情侶還是來求婚的,女子回應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進入的"隆閨"里姑娘多,不知哪個姑娘願投情,男女便要唱試情歌,願意的姑娘自然就會回應他的。接下來,那種表達愛情的對歌聲、口弓聲和鼻簫聲就會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後,男方就向女方送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簍、竹笠等等物品,作為同床過夜的禮物。往後相互邀約,夜間常來常往。這種往來關系,有的達一月半年,有的達二三年。當然,也有花謝蒂落的,那就互唱斷情分離歌。之後便互不幹涉,各自尋找新的情人去。

黎族習俗與婚俗

定 親

倘若小夥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夥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後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於言辭,見縫插針的。穿著漂亮的花桶裙,戴著嶄新的精製斗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檳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態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檳榔,則表示同意,接著雙方就可商定放檳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於農歷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徵成雙成對。

放檳榔

如果一對黎家情人恩愛難斷,需締結秦晉之好時,他們便把婚事告訴自己的父母。然後,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選定吉日,帶上聘禮,這其中一定要精心採摘檳榔,到女方一家去提親。

檳榔要挨家挨戶的送,讓大家給予美好的祝願,因為檳榔象徵做婚姻常綠常新,預示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睦美滿。黎族稱"放檳榔"或"放衣服"。 媒人分送檳榔看輩份,大的給吃,小的只好自己討吃,有時小輩想吃檳榔竟把媒人妁圍得水泄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只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只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 (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檳榔中, 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後,便於農歷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人挑著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檳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幣,筒裙兩套,戒指一隻,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後,女方家方同意擇定吉日, 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內兩名女青年帶上檳榔,香煙,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幫嫁女梳妝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徵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別,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 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爭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拚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托著檳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檳榔。於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後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 鞭炮轟響,接著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後,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

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娘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迴路"。婚禮結束。

G. 我要關於黎族的介紹越詳細越好 有獎!火速回答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里」、「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據考古發現,海南島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遺址有130處,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學界和民族學界研究認為,這些新石器遺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開發了海南島。秦漢時期,海南島同漢王朝關系密切,漢武帝先後數次派兵打開瓊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部分大陸漢人遷居海南島,與黎族土著居民雜居。以後,漢族大量移民海南島。「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後遷徙入島。大量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器)和生產技術(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公元l世紀中葉,封建統治漸趨穩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統治更加鞏固,俚僚領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領俚僚1000餘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嶺南其它越人,先請命於梁朝,後又歸屬於隋朝。冼夫人深明大義,致力團結,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系,促進了黎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宋時期,海南島與中央王朝關系更加密切,海南島作為唐朝與南海諸國貿易往來的交通要沖。唐朝十分重視海南島的統治和開發。黎族地區生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為「貢品」又作為對外貿易產品。與此同時,黎族地區的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成熟。黎族勞動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剝削。

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年輕時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說30多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故鄉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鎮)後,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元初,封建統治者採取羈縻政策,任用「峒首」為世襲「萬戶」、「千戶」,加速了黎族社會內部的階級分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斷起義。

明、清兩代,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出現了定期的市場和墟場,檳榔、椰子和牛隻等成為大宗輸往大陸的貨物。在五指山腹地則仍保留原始公社殘余的共耕制生產方式。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族以農業為主,種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業、漁獵、飼養家畜家禽、採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業,商品生產和貿易不發達。這時黎族地區的社會形態雖是封建社會,但發展不平衡,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占黎族人口和總面積94%以上的一般地區,與當地漢族一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地主經濟發展比較快。地主階級通過租佃、高利貸、僱工剝削農民,出現了擁有千畝耕地、千頭牛的大地主。另一類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帶13000多人口的地區,到建國前夕仍保留「合畝制」的生產方式。合畝內部實行家族制領導,生產資料統一使用,成員按嚴格的分工集體勞動,收獲後平均分配。這類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下,雖然早已使用從漢區購入的鐵制農具,但耕作技術落後,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種仍較普遍,糧食畝產一百多斤。「合畝」(黎語稱「紋茂」,意為「大夥做工」)是農業生產的單位,以「畝頭為首」,由若干戶有血緣關系的「畝眾」組合而成。主要生產資料耕地和牛隻,基本上是合畝公有和幾戶伙有,但一律交由合畝統一使用,在畝頭主持下進行集體勞動,基本上按戶平均分配產品。在一些合畝內,已加入前來投靠的非血緣關系的畝眾,畝內的生產資料已大部分歸畝頭一戶佔有,對畝眾進行各種剝削,原始共耕組織的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

建國前,黎族地區還保留「峒」(或稱「弓」)的社會組織。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會引起峒與峒之間的糾紛和械鬥。每峒都有一個由長輩充當的峒頭,負責維持社會秩序和調解紛爭,較重大的事件則召開全峒會議解決。早期,血緣紐帶是峒的組織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加強,峒已成為縣以下的行政單位,峒頭成了基層統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島大部分黎族地區已獲解放,在解放區內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黎族地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文教衛生事業得到了很快發展。農村除實行科學種田,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產量外,還充分發揮黎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如橡膠、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種經營為黎族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工業生產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1988年,海南島被批准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以後,其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藝術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民間歌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海南漢語作唱詞,以黎族民歌韻律為唱腔,稱作「漢詞黎調」;一種是用黎語作唱詞,稱為「黎謠正調」。內容多樣,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頌歌、儀禮歌、敘事歌、雜歌等。歌者即興作詞、吟唱心曲,引人入勝。並有獨唱、對唱、說唱、聯唱、領唱等不同形式。曲調旋律,各地區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就比中原先進。織出的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織布、刺綉,直到生產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生產工藝。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雙面綉」,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花色艷麗又富於特色而馳名。此外,黎族的獨木器製作和竹藤編織工藝,也十分著名。

風俗習慣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H. 黎族風情(急)!!!!!!!!!!!!!!!!

族名:

自稱「賽」,各地方言還有「歧」、「閏」、「美孚」等不同的稱呼。公元9世紀末,在漢文書籍中出現了關於海南黎族的記載。黎是他們對「山嶺」的發音轉化。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為111.099萬人。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萬寧、屯昌、瓊海、澄邁、櫓縣、定安等縣與漢族雜居。

歷史由來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隋代稱海南島居民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為黎族的專用名稱,約在宋代以後,一般認為「黎」為「俚」的轉化。黎族以土著海南島自居。他們在海南島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居住在保亭、樂東、白沙三縣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萬多黎族還保留著原始家族公社殘余的「合畝制」。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榮革命傳統,特別是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與漢、苗族人民一起進行革命斗爭,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區是海南島的主要革命根據地。
語言文字

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黎族兼通漢語。使用漢文,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宗教文化

奉行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對「萬物有靈」的迷信很重。靠近漢族的地區受道教影響,部分地區還曾傳入基督教。在樂東番陽地區,村內有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頭文學豐富,民間故事和歌謠眾多,民間樂器有口弓(口弦)、鼻蕭、「拜」(排蕭)等。

習俗及社會

黎族多同姓聚居,過去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婦女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頭式上衣,束發腦後,扣以骨管,披綉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錫。婦女紋身,一般紋面部、手背及腳裸。四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女子已經不紋身了。男子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襟。

人死後,鳴槍報喪,用獨木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

五指山中心地區舊時住傳統的船形屋,山區黎族的住房,從側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頂、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籬笆上面再糊泥作牆。這種房子的房檐很矮,離地面僅一米。

黎族主要從事農業,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居住地方,處於亞熱帶,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由於四面環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適於發展水產業和林業。歷史上紡織業比較發達,所織「黎錦」馳名中原。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與苗族聯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節日

黎族一年中有春節、過年仔(元宵)、清明節、端陽節(五月初五)、鬼節(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區十五)、三月三。

黎族民間過春節稱為過舊年,從除夕至初四止。殺雞宰豬,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當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燈通宵達旦。解放前,沒有手錶時,就由村中長輩在除夕傍晚時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記號,夜裡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發現瓜藤尾端超出原來的標記,即表示新的一年到來了,大家鳴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過年。大年初一,殺雞裹粽,祭祀祖先,當日全村男子集體上山打獵,女子集體下河捕魚。行獵前請「道公」作一次雞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種儀式而已。捕到獵物的前後腿肉各1份,餘下的腿肉分給獵狗主人,其餘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闖他人住宅和過鄰村串門,男女不能同床,。初四開始親戚朋友互訪。

過年仔(元宵)

正月十五不作生產,家家戶戶殺雞買肉放爆竹,並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區則分為漢人年仔節和黎人年仔節兩種,漢人年仔節即元宵,黎人年仔節要舉行兩次,第一次是除夕後12天(按照生肖屬日計算,如除夕為牛日,12天後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當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產,男子上山行獵,女子下河捕魚。當夜燈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與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產,停止行獵和捕魚。

清明節

據傳1927年以後保亭才有清明節,是日殺雞買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攜酒、飯、菜到祖墳上祭掃,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掃墓通常是新墳祭祀3年不再掃墓,稱為「封山」,如今有的和漢人一樣每逢清明都掃墓;有的依舊「封山」。

鬼節(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區十五)

是日殺雞買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門前,家家戶戶都如此,一直將香插成一條香火通至村外,並燒紙錢以祭無主孤魂。

三月三

原是東方、昌江、樂東等縣黎族人民喜慶新生、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從1984年起,保亭縣黎族苗族人民也過「三月三」節,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改革開放給這個傳統節日賦予更新的內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即是「情人節」又是「文藝匯演」和「物資交流會」,熱鬧非凡。

補充:
習俗
黎族習俗孩子長到十三,四歲便要搬到「隆閨」去居住,不與父母同住。「隆閨」是黎語,大意是「不設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人由父母幫蓋,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邊較偏僻的地方。「隆閨」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別,男子住的稱「兄弟隆閨」,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閨」,大的住三五人,小的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識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閨」的式樣和住屋相似,不過要狹小得多,室內一般不間隔。「隆閨」僅開一個非常矮小的門,只可彎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婚俗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它與「隆閨」有密切的聯系。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自由戀愛。進入「姐妹隆閨」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進得門來,還不可隨便亂坐,要對唱見面歌和請坐歌才行。坐下後,男子便要開門見山地表明來意,說明是來找情侶還是來求婚的,女子回應是否已有情人。要是進入的「隆閨」里姑娘多,不知哪個姑娘願投情,男女便要唱試情歌,願意的姑娘自然就會回應他的。接下來,那種表達愛情的對歌聲、口弓聲和鼻簫聲就會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後,男方就向女方送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簍、竹笠等等物品,作為同床過夜的禮物。往後相互邀約,夜間常來常往。這種往來關系,有的達一月半年,有的達二三年。當然,也有花謝蒂落的,那就互唱斷情分離歌。之後便互不幹涉,各自尋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對黎家情人恩愛難斷,需締結秦晉之好時,他們便把婚事告訴自己的父母。然後,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選定吉日,帶上聘禮,這其中一定要精心採摘檳榔,到女方一家去提親。檳榔要挨家挨戶的送,讓大家給予美好的祝願,因為檳榔象徵做婚姻常綠常新,預示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睦美滿。黎族稱「放檳榔」或「放衣服」。
食俗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食鼠也是黎族的風俗,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時,先把鼠投入火中燒一會,然後颳去毛,除去內臟,再烤或燒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是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鼓勵一下,採納我的答案吧~
謝謝先~

I.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海南

海南(英文名:Hai Nan),電話區碼:0898。省會:海口,簡稱:瓊。 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第五個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海南島是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於台灣的全國第二大島。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
人口民族
行政區劃交 通博物館與圖書館高等院校基礎設施海南諸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南拍攝的電視劇友好城市現任領導展開 編輯本段海南省概況
海南省土地總面積35354平方千米,森林面積20413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2%。熱帶天然林約佔全省森林面積一半的位置。海南地處熱帶,位於東經108°37′-111°05′,北緯3°30'~20°18',年平均氣溫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最熱的8月為35-3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長夏無冬。當北國千里冰封的時候,這里依然暖風和煦,可以海浴。全島面積約為3.4萬平方公里,2010年全省總人口為867.1518萬人。據估計當前在海外的海南鄉親與其後裔(外籍華人)共有320多萬人,也有人推算加上第四、五代後裔應有500多萬人。僑鄉文昌海外人口比島內還多。當前海南鄉親及其後裔遍布五大洲,尤其
海南(12張)以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較多。 亞龍灣
海南島與美國 夏威夷處在相近緯度,在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開發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旅遊聖地的旅遊資源,島上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所孕育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林為中國少有的森林類型,是開展科研、旅遊和教學最理想的選擇之地。已發現的植物有4200種,佔全國植物種類的15%,有近600種為海南特有。在4200種植物中,喬灌木1400多種,佔全國喬灌木種類 的28.6%,其中800多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葯用植物2500 多種,佔全國葯用植物的30%左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種;果樹142種;油料植物89種;其它經濟植物近200種。野生動物中爬 行類104種,佔全國的29.5%;獸類76種,佔全國的18.6%。海南豐富的生物在中國佔有十分顯著的地位,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海南林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現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58 種,其中一級1種,二級19種,三級38種;保護的動物133種,其中國家一級14種,二級87種,省級32種。
海南風景如畫(18張)國際旅遊島,2008年,海南省政府在海口舉行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新聞發布會,省旅遊局局長張琦在會上宣讀了《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行動計劃》。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至此,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 海南省吊羅山林業局局長李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吊羅山將打造一條18公里長的旅遊公路,將吊羅山打造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上那顆亮麗璀璨的明珠。
編輯本段海南省地理
地形
氣候資源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里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6℃,≥10℃的積溫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溫度仍達16℃—21℃,年光照為1750—2650小時,光照率為50%—60%,光溫充足,光合潛力高。海南島入春早,升溫快,日溫差大,全年無霜凍,冬季溫暖,稻可三熟,菜滿四季,是我國南繁育種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39毫米,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總降雨量達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總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鋒面雨、熱雷雨、和台風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少雨季節,僅佔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節乾旱常常發生。
民俗風情
海南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指、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特色活動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海南島重要賽事有: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世界小姐、世界先生等。 土特產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絲、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醬等。 民族工藝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紅豆、木畫、木雕、根雕系列產品 金飾品和珠寶:條紋珠、金剛珠、佛珠、星月珠、瓊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 熱帶果脯及鮮果:芭蕉、菠蘿、菠蘿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槤、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麵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 其他:咖啡、胡椒、牛肉乾、鹿製品、海產干品、特色茶 傳統名菜 文昌雞
「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當地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家雞啄食,體質極佳。文昌雞的特點是個體不大,重約1.5千克左右,毛色鮮艷,翅短腳矮,身圓股平,皮薄滑爽,肉質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海南人稱「吃雞飯」即包含白斬雞在內。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而又以該鎮加祥街一戶丁姓居民飼養的番鴨最為出名。其養鴨方法特別講究:先是給小鴨餵食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約二個月後,小鴨羽毛初上時,再以小圈圈養,縮小其活動范圍,並用米飯、米磣摻和捏成小團塊填喂,20天後便長成肉鴨。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加積鴨的烹制方法有多種,但以「白斬」(又稱「白切」)最能體現原質原味,因此最為有名。 「四大名菜」之一的「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 肉肥膏滿著稱,與文昌雞、與積鴨、東山羊並列為海南四大名產。「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 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東山羊地方風味萊。用特產萬寧東山嶺的東山羊肉,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法精製而成。 另外「港門粉」產於三亞市港門地區,「曲口海鮮」產於東寨港,「石山羊」產地海口市瓊山區羊山地區,「臨高乳豬」產地臨高,「海南粉」產地海口市靈山鎮,「抱羅粉」產地文昌抱羅鎮,「後安粉」產地萬寧後安鎮,「清補涼」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編輯本段海南省資源
旅遊資源
海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海岸帶景觀:在海南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 50- 60%,沙灘寬數百米至數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度,緩緩延伸;多數地方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潔柔軟;岸邊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海水溫度一般為 18- 30℃,陽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數時間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當今國際旅遊者喜愛的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這5個要素,海南環島沿岸均兼而有之。自瓊山至三亞東岸線就有60多處可辟為海濱浴場。環島沿海有不同類型濱海風光特色的景點,在東海岸線上,還有一種特殊的熱帶海岸森林景觀----紅樹林和一種熱帶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觀----珊瑚礁,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目前,已在瓊山市東寨港和文昌市清瀾港等地建立了4個紅樹林保護區。 2、山嶽、熱帶原始森林:海南島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綿延起伏,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頗負盛名有的山頂部成鋸齒狀、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氣勢磅礴的鸚歌嶺,奇石疊峰的東山嶺,瀑布飛瀉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嶺、類鋒嶺、吊羅山、霸王嶺等,均是登山旅遊和避暑勝地。 海南的山嶽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著熱帶原始森林, 最著名的有樂東縣尖峰嶺、 昌江縣霸王嶺、陵水縣吊羅山和瓊中縣五指山等4個熱帶原始森林區,其中以尖峰嶺最為典型。 3、珍禽異獸:為了保護物種,海南已建立若干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馴養場, 其中有昌江縣霸王嶺黑冠長臂猿保護區、 東方縣大田坡鹿保護區、萬寧市大洲島(金絲燕)保護區、陵水縣南灣半島獼猴保護區等。 4、大河、瀑布、水庫風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河流,灘潭相間,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遊觀景的好地方,尤以聞名全國的"萬泉河風光"最佳。大山深處的小河或山間小溪,洄於深山密林之中,中間大石迭置,瀑布眾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瓊中縣的百花嶺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負盛名。海南島上還有不少水庫,特別是松濤、南扶、長茅、石碌等水庫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勝似湖泊。 5、火山、溶洞、溫泉: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一座是位於瓊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中間連著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該嶺附近的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亞市的落筆洞、保亭縣的千龍洞、昌江縣的皇帝洞等。島上溫泉分布廣泛,多數溫泉礦化度低、溫度高、水量大、水質佳, 大多屬於治療性溫泉,且溫泉所在區域景色宜人。 興隆溫泉、 南平溫泉、 藍洋溫泉、七仙嶺溫泉、官塘溫泉和半嶺礦泉等,適於發展融觀光、療養、科海南諸方言
海南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社會。海南島原先沒有人居住,大約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從兩廣橫渡瓊州海峽到達海南島,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海南島,帶來了莆田話和閩南文化,促進了海南話的形成。後來,漢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繼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會。經過歷史演變,各民族的某些特徵在不斷被同化,但是作為本民族最基本特徵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續焉。形成了今天眾多的海南方言。 海南話(Hainanese),學術正名為海南閩語,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全省有500多萬人使用,約佔全省總人口的80%,是海南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在不同的地方,海南話的語音和聲調有細微不同,但相互之間均可通用對話。目前,尚未有明文規定海南話以什麼地方的口音作為代表發音,但就實際使用人口和面積看,海口腔口音影響最為深遠。 在詞彙語法方面,海南話最明顯的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索(繩子),面 (臉),箸(筷子),行(走),走(跑)」。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仁(眼珠)、目汁(眼淚)"等。 在語音方面,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具體情況如下:聲母(24個),韻母48個,聲調8個。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黎族的語言有本地、美孚、加茂等5個方言。全省有110萬人使用,是海南少數民族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分布在瓊中、保亭、陵水、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7個自治縣和三亞、五指山兩市。 臨高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海南約有5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臨高縣境內和海口市西郊的長流、榮山、新海等地。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粵方言系統,海南約4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市北部、西部地區以及昌江、東方市的沿海一帶地區。 軍話屬漢藏語系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系統。據史書記載這是古代從大陸遷來海南的兵士和仕官留下的語言。海南約有1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東方、儋州、三亞的部分地區。 邁話屬粵語方言系統,比較接近於廣州話,主要分布在三亞市的崖城和水南地區,使用人數不多。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使用人數約5萬餘人,是海南苗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的瓊中、白沙、保亭、通什等民族自治地區。 回輝話的系屬目前學術界尚未定論。是海南回族的語言。約有6000餘回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亞回輝、回新兩村。 村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跟黎語比較接近,使用人數約10萬人,主要分布在東方、昌江兩縣的昌化江下游兩岸。 客家話客家方言,三亞港附近的漢族水上、儋州那大地區居民使用。 此外,解放後特別是海南設為經濟特區以來,從大陸遷來海南的外地居民中,也有使用白語、客家話、潮州話、浙江話、雲南話、福建話、上海話、北方話等語言的人群體。
編輯本段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族哈應語口傳長篇創世史詩《吞德剖》,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水號:8;項目名稱 :黎族哈應語口傳長篇創世史詩《吞德剖》;項目類別:民間文學 ;實施部門:省民族博物館、三亞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代碼:02。 黎族人民的智慧成果、口頭歷史長詩《吞德剖》講的是黎族的起源和民俗來源。 「吞德剖」翻譯成漢語是「祖先歌」的意思。「吞」是「歌」,「德剖」是「祖先」。
編輯本段在海南拍攝的電視劇
最近幾年,有一些電視劇是在三亞取景拍攝的,增加了三亞的名氣,吸引了更多的外地遊客來三亞觀光旅遊。這些電視劇譬如有,之前的《屋頂上的綠寶石》,2008年在三亞取景拍攝的《微笑在我心》和《暗香》,2009年在三亞取景拍攝的《中國式相親》和《藍色矢車菊》等,2010年在三亞取景拍攝的《非誠勿擾2》。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劇組慕名而來三亞取景拍攝電視劇的。還有在海口取景的《女人不壞》等等。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