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端午相親
『壹』 端午節可以約相親對象出去遊玩嗎才認識二十多天。就是單純的出去旅遊。
可以的。這有什麼不行。畢竟是節日。人多也熱鬧不是。所以。
『貳』 蘇州端午習俗的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從前,蘇州端午節風俗照例要飲雄黃酒。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說雄黃酒,跟蘇州真的關系極深。民間傳說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殺許仙,這個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在明朝蘇州人馮夢龍寫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現的。
《吳郡歲華紀麗》卷五:
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雲無蛇虺之患。復灑余瀝於門窗封凍壁間,以祛辟毒蟲。
《燕京歲時記》:
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端五這天蘇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稱「端五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端陽。葯市、酒肆會做生意的買賣人,會向老顧客贈送雄黃、芷術、酒糟。百行各業在這天也歇業,眾人在酒店裡開懷暢飲,名曰「白賞節」。 說起來,最早使用雄黃的,是道家煉丹中常用的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黃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煉雄黃方」,用雄黃做主葯,酒為輔料,認為喝了這酒,「腹中三蟲伏屍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龍。入山辟虎狼,入軍辟五兵」,後來在民間就形成了對雄黃酒的推崇。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又稱雞冠石,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的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端午節雄黃酒的前身,應該是菖蒲酒。菖蒲葉形如劍,故稱「蒲劍」,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劍」。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本草綱目》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瘺,久服耳目聰明。」
早在《後漢書》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國歷史傳統名酒,在漢朝就聲名遠揚,尤為歷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孫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謂之蒲酒。」《遵生八箋》稱:「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節者,屑以浸酒。」唐殷堯藩有詩雲:
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宋朝詩人梅堯臣在端午節時,無菖蒲浸酒寧肯不飲,在端午日的詩中寫道:「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時,寫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宋朝端午習俗要喝的,還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為皇家宮廷時令御酒,明代太監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中說:「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衣,門兩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雄黃酒開始流行了。此外,還有硃砂酒,硃砂與雄黃一樣是道家煉丹喜歡用的葯材。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古人飲雄黃酒,並不可取,雄黃其實有毒,連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風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黃酒不能喝,蘇州以前端午吃黃魚的習俗卻延續下來了。在蘇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詩人范成大有《田園雜興》詩:
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花開石首來。
這里吟詠的「石首」,就是黃魚。《吳郡歲華紀麗》介紹,蘇州舊時有「鱑魚市」,
「吳中重午日,居民必買此魚,為祀先賞節之需。諺有雲:「楝子花開石首來,篋中絮被擁三台。」言典衣以買錢烹食也。每當曉色朦朧,(扌詹)夫爭到葑門外冰鮮魚行貿販,摩肩接踵,投錢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給,謂之鱑魚市。」
清代蘇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魚》詩,連當時端午節黃魚的價格都說明白了:
門客不須彈鋏嘆,百錢足買十斤余。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綉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綉、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蘭閨彩伴,各賭針神,炫巽爭奇,互相投贈,新制日增。」(《吳郡歲劃紀麗》)
蘇州這種刺綉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黃,名雄黃荷包。大戶人家,更講究了,「鏤翠葉五色葵榴、鈿漆摺扇、真結百索釵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團巧粽之屬」 (《吳郡歲劃紀麗》。
在端午,蘇州人家會找來獨頭(不分瓣的)大蒜頭,外面結線網裝好給小孩佩帶,稱為「獨囊網蒜」。另外,給小孩子戴的還有「裊羢銅錢」,用五彩絲線纏繞在銅錢上,或者做成虎頭的形狀,讓孩子佩帶腰間用以辟邪鎮惡。以前端午節,各家會在早晨就給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據說,戴五色線可以避蛇蠍類毒蟲傷害保平安。這種風俗其實是漢代以來民間端午纏五彩絲辟鬼兵的沿襲,也是佩帶香囊習俗的前身。漢代的主要祛瘟飾物是朱索與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處,以防止邪氣侵害。
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或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縷、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劍、戈,代表戰亂瘟疫,人們相信用這樣的辦法可以逢凶化吉,讓小孩平安長大。所以,周處在《風土記》也說:五采系臂,謂為長命縷。五彩絲原來是纏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五日宛轉繩、長命縷,皆結為人像帶之。」明清時代,朱索主要成為兒童的佩帶物。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結五色絲為索,系小兒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命縷。」
後來逐漸演變,把五彩絲綴編成方形飾物佩戴在胸前,開始向裝飾性方面發展,六朝以後又出現了百索、條達、條脫、合歡索、宛轉繩等名稱。北宋時於端午日賣「百索」,《歲時雜記》「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時「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系頭子,或用線結,或用珠兒結」,宮廷內「宰執以下」諸官員都用「百索綵線」結成「經筒」、「符袋」佩戴胸前, 「經筒」、「符袋」就是現在的香囊了。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裡面裝的東西幾經變化,有驅邪的靈符,有銅錢,有可辟蟲毒的雄黃粉,最後還出現了外國進貢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就是貢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葯除了雄黃,硃砂、香葯外,還有其他中葯材,如化濁驅瘟的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牛黃、川芎、辛夷、艾草等。還有另類的蚌粉,如《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舊俗,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今不多見。 在漢代,人們就有用朱索纏繞「葷菜」以驅邪的記載,葷菜就是有芳香氣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蔥、蒜之類。《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蘇州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葯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樣子象寶劍,也稱「水劍」, 晉代《風土志》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插在門口,邪氣鬼魅便不敢進門騷擾。我國現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將菖蒲列為上品葯物,稱它「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唐代醫家孫思邈也說它「久服輕身,聰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並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記載:有一位叫韓眾的人,堅持服菖蒲13年後,竟遍身長出細毛,不畏嚴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詫異的是,服菖蒲後他記憶大增,能「日記萬言」。菖蒲的採集也有講究,《遵生八箋》說:「須在清凈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邊者佳,北流者不佳。」
《荊楚歲時記》說,「(農歷)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葯用植物,文獻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經入葯。傳統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氣,具有驅蚊蟲的功效。端午節期間,是割艾草的時節,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們爭相采艾,插在門口,或在室內燃燒, 它散發的氣息能驅蟲殺菌,而且氣味芬芳,有通氣活血之效,是一種天然的空氣清潔劑。所以舊時人們相信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可使身體健康,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古人對室內空氣流通保持潔凈其實一直很講究,尤其是夏至時分,衛生特別注意, 比如《雲笈七簽》里明確提到:「五月並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燒殺鬼舟」。這種丹葯的配方很復雜:
鬼箭、蜈蚣、牛黃、野葛、雄黃、雌黃、硃砂、黎蘆、鬼比目、桃仁、烏頭、附子、半夏、硫黃、巴豆、犀角、麝香、白術、蒼術(各等分)共十二味,為末,用草汁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雞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滅。
這是用來焚燒以後,驅除污濁之氣的,《道藏》里還有一種靈寶辟瘟丹:
蒼術一斤、降香四兩、雄黃二兩、硃砂二兩、硫黃一兩、硝石一兩、柏葉八兩、菖蒲根四兩、丹參二兩、桂皮二兩、藿香二兩、白芷四兩、桃頭四兩,五月五日午時收、雄狐糞二兩、蘄艾四兩、商陸根二兩、大黃二兩、羌活二兩、獨活二兩、雌黃一兩、赤小豆二兩、仙茅二兩、唵叭香無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氣,為末,米糊為丸,如彈子大,火上焚燒一丸。
要問真假,曠達如蘇東坡,他在《仇池筆記》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時,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一書中見之,忘其為何書也。艾未有真似人者,於明暗間以意命之而已。萬法皆妄,無一真者,此何疑也。
當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著前人的智慧與創造,不單純是所謂的迷信。 農歷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在五月繁殖活躍起來,經常給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為了防禦疾病,增強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時,人們便要遍踏百草,採集葯材。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這天最適合炮製。在民間,一直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為葯」的說法,《清嘉錄》介紹了蘇州這天「采百草」的習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葯餌,俗稱「草頭方」。葯市收癩蝦蟇,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蝦蟇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吳郡歲華紀麗》也說,「今吳俗,亦於午日,采百草之可療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備攻毒之用。」
《夏小正》雲:「是月蓄葯,以蠲毒氣。」
西晉文學家,蘇州人陸機在《要覽》里,有關於端午日制葯的神奇描述:「萬歲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陰干,以其足畫地,即流水,帶之於身,能辟兵。」此事也見於葛洪《抱朴子》,這當然是荒誕不經的。不過吳地風習,端午的確又有作葯浴之俗,在家裡使用一些中草葯熬水,去給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滅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箋》里記了很多隻適合在端午炮製才靈驗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讀來固然覺得可笑,可還是饒有興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錠、保生錠子,治小兒疾。方在醫書錄。內府此日用雄黃研末,少加硃砂,收真蟾酥作杵,陰干。凡遇惡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雜記》)
炮製專治狐臭的葯,「五日,取露草百種,陰干,燒為灰,以井水煉成膏,再用嚴醋和為餅子,腋下挾之,干即換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氣。」(陳藏器《本草拾遺》)
再比如這種傷葯: 「五日,取晚蠶蛾裝一節竹筒內,開眠處封貯,待其乾死。遇竹木刺傷者,以些少塗之,即出。更有別用,如此方可收得。」(《廣惠方》)
今天我們一般人吃魚,不小心魚刺卡了嗓子,會去吃點飯團,或者喝醋,有先見之明的古人在端午這天,跑到韭菜地里去找蚯蚓糞便做葯:五日午時,韭菜地上,面東不語,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糞也,圓如碎珠,粒粒成塊,即此物也。)遇魚骨鯁喉,用此少許擦咽喉外皮,即消。
如今增強記憶力的營養品滿街做廣告,古人相信在端午這天 「取鱉爪著衣領中,令人不忘。」(《瑣碎錄》)估計是因為龜鱉咬人死比鬆口的緣故,下面在端午進行的加強記憶力的「科學活動」則近巫術-----《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時,取東向桃枝刻作小人形,著衣領中,令人不忘。」
有的乾脆就是迷信,念咒畫符-----「五日,硃砂寫茶字倒貼,辟蛇蠍;寫白字倒貼柱上,辟蚊蟲。寫儀方二字倒貼亦妙。」「午時將燈草浸油內,望太陽咒曰:天上金雞吃蚊子腦髓液。念七遍,吸太陽氣吹於燈草上,夜點燈草,照蚊皆去。」
更有產科大夫的偏方,《雲笈七簽》曰:「五日午時,取天落水磨朱寫一龍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寫一龍字,如錢大,二字合作一小丸。婦人難產,乳香湯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無雨,前字無用矣。每年須寫百字友濟人。」
其中盡管有迷信色彩,其實「五日」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種節氣泛稱,其實是源於端午時節中葯的葯性最足,而中葯最講究「道地」二字。
蘇州是吳門醫派的發源地,傳統制葯業發達。明末,蘇州吳縣人吳有性在祟禎15年(公元1642年)寫了著名的《溫疫論》,被譽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他在書中認為,瘟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條,一為「天受」,一為「傳染」 ,瘟疫的病因由於「四時不正之氣」,感染「戾氣」而成。正因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節掛艾葉、灑雄黃、佩香囊,都是為了預防「戾氣」。
如此,端午堪稱中國傳統的醫葯節了。
『叄』 昨天端午節和相親對象第二次見面喝了咖啡,還給她送了粽子。晚上11點給她發了簡訊,大致內容就是我想繼
放心吧,她應該會同意的,女人如果不同意就會直接發簡訊告訴你了。沒給你回簡訊的原因我覺得一是趕著上班沒時間,二是不好意思回答,三是覺得你還不夠好,拿不準主意還想觀察觀察。兄弟,要加油了。
『肆』 蘇州結婚風俗是什麼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
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朋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雄黃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雄黃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雄黃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十五日,中元節。這天俗稱「鬼節」,舊時和尚道士在街頭搭高壇,建盂蘭盆會。入晚簫管歌吹,飛鐃走鈸,各顯神通,形同雜技表演,技藝可觀,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燈,祈謝鬼在暑天不為癘為災。
三十日,地藏王誕辰。入晚,家家門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燒「地頭香」,又叫「狗屎香」,是為了紀念吳王張士庄。士誠小字九四,諧讀「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時令瓜果及月餅,焚香點燭,叫「齋月宮」。中秋節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月餅形如滿月,象徵親人團聚。中秋夜,蘇州婦女還有「走月亮」的風習,其時,皓月當空,金桂飄香,清風送爽,婦女們三五成群,盛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興盡方。虎丘乇夜笙歌,遊人如潮,稱為「虎丘踏月聽歌」,為一時勝景。
十八日,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郊上方冊東麓,湖廣二十五里。夜半,滿月西偏,杏春橋九個環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滅,九月成串,蔚為奇觀,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石湖串月」。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舊俗,這天父母都迎女兒回家吃花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同時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下元節。舊俗,要燒冥衣祭祖先,又稱燒衣節。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後丹楓,紅艷如火夕陽在山,縱目一望,彷彿珊瑚灼海,蔚為奇觀,市民多往游賞。其時,西風乍起,菊花競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語,相沿成俗。
十一月,冬至節。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凡出嫁了的婦女必須回轉夫家,倘留在娘家,將不利於親人,會窮得「十隻飯籮九隻空」。夜飯菜餚特別慧豐盛,喝冬釀酒。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力。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給他們放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飯內預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
冬至當日,晨起,吃圓子和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民間有「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以冬至陰晴來預卜歲末天氣。
十二月為臘月
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施散結緣,謂臘八粥,後傳入民間,據說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戶,俗稱「撣埃塵」。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請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換新灶燈,算是接灶。
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蔬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
這一晚,長者以朱紅繩綴百錢,或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
夠詳細了吧
『伍』 相親端午節有哪些會
端午賽龍舟來:賽龍舟,是端午源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吃粽子---是大家最熟悉的民俗了,中華美食文化甲天下,也是相當吸引老外的;那包粽子的樂趣,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和濃濃的親情。
『陸』 端午節可以相親見面么
有傳統節日的日子基本是好日子!
『柒』 端午節給相親對象發多少紅包合適呢 2000 少嗎 去年發了5k
端午節紅包大小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避免盲目攀比和炫富心理,和朋友相處要真心實意,而不是盲目追求大紅包。根據自己的經濟實際情況,紅包只是一種心意不在多少,心意表達到就可以了。
(7)蘇州端午相親擴展閱讀:
端午節紅包數字可以發尾數為六和八,這是大家都喜歡的數字,取其「六六大順」與「發」的意思。10則代表十全十美,2表示雙數,有好事成雙之意。
發紅包寓意如下:
1、1999——一輩子長久
2、520——我愛你
3、1573——一往情深
4、1920——永久愛你
5、2013——愛你一生
6、2099——愛你久久
7、2406——愛死你啦
8、3406——想死你啦
9、5461——思念你
『捌』 端午節能相親么
好日子啊,你去了可以帶點小禮物,粽子啊,酒啥的,關鍵是給她帶根漂亮的五綵線~~!萬一成了就給你加分了,不成以後也能做朋友!
『玖』 和相親女端午的一些事,我覺得她就是不想我去她家,你們怎麼看
可能是他覺得事情還沒有太成熟,他還不想在這個時候領你去家裡,或者是說他覺得嗯有些地方還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最起碼他心理上還沒有完全准備好,說見家長這件事,所以說他現在不想讓你去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