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丘許昌 » 濟源河口村水庫

濟源河口村水庫

發布時間: 2021-03-15 03:38:09

濟源市坐汽車怎麼去克井鎮河口村水庫,大概需要多久車次多不

可以在信堯數碼港斜對面的老公交站坐往河口的公交車,大概需要40分鍾,15分鍾一班車。

⑵ 請問濟源的同胞們,從濟源市哪裡做哪個車可以到河口村水庫啊幾點鍾有車大概多久一趟 感激不盡!!

巴士至河口,您可以坐在在信中,姚明數碼港斜對面的老汽車站,一輛公交車大約需要40分鍾,15分鍾。

⑶ 濟源市簡介

濟源市,是河南省直轄縣級市,駐地沁園街道。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

濟源經濟發展迅猛,現擁有濟源鋼鐵,豫光金鉛等三家上市公司。濟源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體系。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4大名硯之一。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濟源市名列其中。

(3)濟源河口村水庫擴展閱讀

濟源環境介紹

濟源市地處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屬暖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非常有利於發展工農業生產。

但受季風影響顯著,冷熱分明,乾旱或半乾旱季節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2011年全年平均氣溫14.6 °C,全年日照1727.6小時,全年降水量860毫米。

⑷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李傳清
濟源市是河南省西北部有名的革命老區,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濟源黨支部,1929年建立特支,1930年改建為濟源縣委,領導人民反帝反封建,1945年獲得解放。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老區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斗地,建設家園,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濟源在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等各條戰線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就水利建設略述於後。
馴服蟒河 萬民受益
蟒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太行山區山西省陽城縣東山鄉的花野嶺,流經我省濟源、孟縣、溫縣,到武陟縣的董宋村注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域面積1328平方公里。濟源段一般汛期流量可達600個秒立方米,大的可達1000秒立方米。其中在濟源流經46公里,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有耕地37萬畝。但由於解放前舊政府不搞水利建設,特別是日寇侵佔時期,山林全被砍伐和燒盡,土地失修,水土保持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十年九旱。蟒河汛後僅有0.2左右秒立方米還斷斷續續,一到汛期洪水泛濫,低窪地積水不能排泄,甚至受蠎河頂托,出現倒灌,僅濟源就有近10萬畝秋禾被淹死,麥也不能種,形成荒蕪。據歷史記載:從1000年到新中國建立的500年內濟源出現旱災200次,河南省有關文字記載:濟源縣明、清時期全年農業絕收37次,另夏、秋絕收35次。據河合村碑記:淹村:乾隆年間2次、光緒年間一次、民國四年八年2次。蟒河在濟源境內僅有城東關一座橋,為了阻止日本進攻縣城,還被國民黨炸毀。每年汛期兩岸群眾因泅渡總有人死亡。群眾諺語是:「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過著「早上湯,中午糠(小米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的悲慘生活,因此濟源人民多年來一直渴望治理蟒河,擺脫水旱災害,舊政府根本不關心群眾生活,更不會領導人民根治蟒河變害為利,無奈,群眾在濟源城東關的蟒河大橋眼下掛了一把青銅寶劍,意思是「以劍鎮蟒」。雖無濟於事,但說明勞動人民要求治理蟒河的迫切願望,這條可惡的蟒河解放後終於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被人民馴服了。
建國後,在三年恢復生產的同時,濟源縣委遵照黨的指示:「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改造自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有關幹部到老區、山區農村進行調查,認為濟源的自然特點是水源缺乏,十年九旱,低窪地汛期十年九淹,造成旱澇災害頻繁。但同時也發現在水土保持方面,農民也有些經驗。如虎嶺村全國林業模範曹永建領導群眾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幼林和草滿坡,保持了水土;低窪地區,東馬頭進行溝洫台田,把原來哈蟆窪變成了良田;東天江打井抗旱的經驗;庚章村用里砌外墊的辦法把坡地變成了梯田;金鵝村打水窖蓄雨水,旱時可以澆苗點種;山區溝內壘堰築壩建谷坊,既擴大耕地又攔蓄泥沙。把這些經驗匯總起來,即山區推廣虎嶺村封山育林和挖魚鱗坑植樹造林的經驗;低窪地區推廣東馬頭溝洫台田改種水稻的經驗;在山區夾溝處築壩壘堰蓄泥沙擴大耕地的經驗。同時還認識到國家能修大型水庫,濟源也可以在蟒河支流上修小水庫。縣委要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建成百庫、千井、萬窖,使坡地變梯田等辦法控制水土地流失,使蟒河變害為利。縣委提出這一治理蟒河方案後很受廣大群眾的贊同,這樣很快以點代面,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運動。如1953年,由縣里出資首先在南姚村修建了一個小水庫,春季建成,汛期蓄水,當年就澆了1500畝玉米,增產12萬斤,村民很快又在這條河上修了三個水庫。自修水庫群眾得到了實惠,到1957年凈增糧食200萬斤。群眾說:「小水庫是個寶,既抗旱又防澇,養魚蝦收益高」。當時曾經阻止過開溢洪道的王順春說:「不知道小水庫這么好,修第一個水庫時,我真不該阻擋在我的地挖溢洪道。」當時所以要在蟒河支流的上河先修水庫,是因為上河(即南姚河)橫穿南姚行政村,汛期河漲,淹沒村莊土地,甚至造成人畜死亡。如1943年南姚河發水,外逃360戶,死人454名,沖壞土地250畝,房屋倒塌194間。為了在蟒河各支流河岔上修小水庫,抽調各鄉幹部和熱心水利的青年參加在庚章村學習修小水庫,一邊勞動一邊學習,他們回去後,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形成了興建小水庫的高潮,但他們雖然能選庫址和有建庫技術,可是沒有測量水平儀,縣里及時買了100個手准儀(照片1),解決了這一難題。這些小型工程,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便於群眾運動全面開展。當時縣委還制定了誰受益誰負擔,多收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不受益不負擔的政策,水庫占誰地誰可在庫內養魚,收入歸己。這些政策大大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本著農閑大幹、農忙小干、特忙暫停的辦法,在工程開展中本著先小後大,先易後難,進行一片一坡一溝集中治理的方法。經過五年治理,到1957年蟒河流域的13個支流內修小水庫63個,山區造林15萬畝,坡地變成了梯田,建成了近萬個水窖,發展水澆地10萬畝。基本上控制了蟒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效益逐年明顯。如糧食總產量由1952年的9937萬斤到1957年的15876萬斤。有了水群眾從內心裡高興,如白道河水庫通水時,坡頭村郝玉溫母親80多歲,孔老太太78歲,鄭世道雙目失明,三人在路上歇了四歇,到村北看水庫通水,鄭世道說:「我雖看不見,聽聽水聲也能多活二年。」
1956年國家農業部副部長何基灃到濟源視察工作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水土保持的典範》的文章,這年7月我參加了全國水土保持的座談會,介紹了濟源縣綜合治理蟒河的辦法,1957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在鄭州河南國際賓館召開豫北13縣水利座談會,在聽取了我和李生茂匯報治理蟒河的辦法和各縣的情況後,他肯定了濟源縣「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以小型為主,以蓄為主,以群眾自辦為主」的治理蟒河經驗,11月4日《河南日報》全面報道了會議情況,號召學習蟒河治理的經驗,繼而在12月5日我又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水土保持第二次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上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濟源錦旗一面,上書「馴服蟒河,萬民受益」(照片2),我當時在筆記本上寫下一首詩:「雙手接過錦匾旗,字字行行重千斤。馴服蟒河不停步,萬民受益代代存」。同時我被邀在水利學院介紹綜合治理蟒河的經驗,受到了師生的好評。1958年我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全國水利表彰大會,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署名授予濟源縣「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照片3),並號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負責人帶隊到濟源參觀學習。接著全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派出119個參觀團來濟源參觀學習,總人數達1.5萬人。黃河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參觀後說:「蟒河治理也是支持了黃河治理,明清時期黃河是百年一改道,五年一決口。光緒三年僅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四省死人1300萬。」前蘇聯、羅馬尼亞、越南、朝鮮等國家,也派代表團來濟源參觀訪問。羅馬尼亞水利局長包艾魯•斯必利頓率代表團在參觀蟒河治理措施後,還在紙坊水庫工地參加勞動,並向濟源請求將紙坊水庫改為「中羅友誼水庫」。兩國同意後,就正式宣布濟源紙坊水庫為「中羅友誼水庫」(該水庫在上世紀80年代因五三一建設拆除)。
1958年8月2日接河南省通知,國家有關領導和各省市水利負責人坐飛機視察濟源,尤其是蟒河流域。隨後不久,國家水利部錢正英部長和副部長李葆華到濟源視察了蟒河的治理,並到王屋羅庄畝產千斤玉米田視察。
蟒河治理的經驗毛主席也充分給予肯定。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他指出:「把蟒河等經驗一總結,總結出了葡萄串、滿天星,這是對事物的逐步認識的過程。排(排水)、大(大型工程)、國(國家辦)與蓄(蓄水)、小(小型工程)、群(群眾辦)是對立的統一。蓄、小、群為主,當然也要排、大、國。」
蟒河的馴服證明當時縣委和政府制定的措施是正確的,只有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才能解決村與村,社與社利害關系,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只有以小型為主才能解決技術問題,達到投資少,見效快,多、快、好、省的目的;只有以蓄為主才能保水保土減輕旱澇災害的目的;只有以社辦為主,才能解決資金不足,達到人人參加治理蟒河的目的。
引沁濟蟒渠的建設
引沁河水灌溉濟源沿山坡地是當地群眾千百年的願望,辦法是從盤峪河打洞到盤谷寺就可將水引出來。經過研究,我們帶領技術人員初測打一個上萬米長洞,當時條件不具備,第二高程低,如渠首移在紫柏灘,繞山轉修明渠打短洞完全是可能的。我們向縣委匯報了初測情況,雖然當時各方條件不具備而未行動,但縣委和群眾引沁河水興利的思想沒有動搖。
1965年,中共濟源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克井代表團提議修引沁渠議案,我同時還介紹了引沁渠線及效益,經過討論一致通過,形成決議。會後縣委隨即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引沁指揮部。縣委書記侯樹堂兼任指揮長(這時他在新鄉和修武縣搞社教),王振邦副書記和我及縣糧食局長侯守善為副指揮長,吃住在工地,坐陣指揮(另有6名兼職副指揮長)。還在受益單位會議上規定:多受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早受益多出工,晚受益少出工,間接受益也出工支援的辦法,並規定民工除做飯和保管外,青壯年男性民工經過身體檢查沒有心臟病和夜盲症者方可到工地幹活。會議後群眾精神振奮,積極報名參戰,經過各方籌備,秋收後,先修大社村到圪了灘村汽車路,以便運送物資。6000名民工大致在11月份分三批到了工地。第一批去三分之一,任務是建本單位人的住處(搭草庵、打土窯、找石龕);第二批任務是:認本單位工段和修去工段的路;第三批民工到齊後首先學習毛主席著作提高認識,其次認定本單位工段和任務,其三練打錘扶釺,裝炮放炮等技術,於當年12月16日在東灘村召開全體民工動工誓師大會(照片4)。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後,堅定了信心,一致表態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大家住在石龕下或自建的草庵內,吃的是粗糧,住在野地,不怕炎寒在懸崖絕壁上修渠打洞,逢溝架橋,爭分奪秒戰斗在工地。如英武洞每天三八制工作,民工為勞動多貢獻當班者把鍾表撥後,接班者將表扭撥前,發生口角,指揮部將表定時加鎖,才解決了這個「爭議」。還有開始打兩米高兩米寬的導洞,需打九個炮眼,每班洞進度只10—30厘米,後民工創造短、中、長九根炮釺,這樣進度提高三倍以上。承留村打的出水口,44天平均每天進度2.61米,最高達4.01米,當時形成了為引沁渠出力是無尚光榮的風氣。如克井村韓占奎下肢癱瘓,但會掌鞋和理發技術,他就跪爬40里到東灘為民工理發掌鞋。辛庄梁秀美組織10名青年婦女步行50里到東灘為民工補洗衣被。在工地請年長者講村史家史,因旱澇災害逃荒在外賣兒賣女的悲慘情況,當時還發現民工住地瓮口村光緒三年碑記載:「……東庄西庄誰敢一人來往,人吃人肉到處都有,死者十有八九,嗚呼哀哉,誰念吾民之苦……」。這就進一步堅定建引沁渠保豐收的決心和信心,他們說:引沁河水戰勝旱澇保豐收,就是幹革命。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排除。原定渠首到河口40華里用三年時間完成,因這段全在深山處,既是懸崖絕壁又石洞多而長,實際只半年時間,不僅完成三年計劃還延長20華里將渠通過蟒河。這段為第一期工程,1966年7月12日通水時,河南省副省長王維群帶領各地區負責人和水利局局長參加通水典禮剪綵大會。他說:「引沁濟蟒工程是我省繼『引漳入林』之後的又一偉大勝利,也是我省人民向自然開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多快好省的發展山區水利建設事業的又一面鮮艷紅旗」(照片5)。
第一期工程通水後孟縣提出要求,經地委批准,參加引沁渠建設,將渠延伸到孟縣槐樹口村,將孟縣丘岺坡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於1968年12月27日全渠通水到孟縣槐樹口村(付照片),全長240華里,後經第一期渠段擴建,可引水23個秒立方,(照片12)可澆蟒河流域山嶺地40萬畝。把蟒河流域內23條山溪河流,68座小水庫和近萬個塘池水窖串聯起來,形成以引增蓄,引蓄結合,長藤結隊,達到引沁原計劃灌、淤(利用汛期沁河水捎帶的泥沙灌溉土少石多的坡地)、電(利用洪水落差發電,現有3×3600千瓦和2×200千瓦電機)綜合效益的目的。
引沁總乾渠濟源段(140華里)分三期完成,修成一段,配套一段,通水一段,受益一片,群眾干勁越來越大,克服困難的辦法也越來越多,終於實現了引沁河水到山嶺高地的願望,使歷史上靠天收變成了穩產高產田。群眾說:「修渠前種到地,收在天,好年畝產不過百斤關。看今天,畝產噸糧不稀罕。坡地石多土少,汛期利用沁河水的泥沙灌田,淤後也變成噸糧田」,同時也帶動了林牧業和鄉村企業的發展。
引沁工程建設中開展比學趕超流動紅旗表彰先進活動,出現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嚇魂潭爬上懸崖除險石英雄宋玉溫;衛玉榮帶領雁門村青年婦女打通曙光420米的破碎石洞;北社村李宗儒受傷住醫院未好就私離醫院到嚇魂潭施工;青年婦女黃蓮芳背著家庭拿著針線到工地為民工縫補衣服,後又拿著工具到一乾渠打石頭;技術人員丁懷謙在嚇魂潭測渠線時不慎失足,掉下半山腰被一棵小樹擋住了,同志們用繩把他繫上來後,仍繼續測量。
嚇魂潭是個卡脖子工段,如和其他工段同時施工就斷絕了以上近20華里施工運輸的物資,待以上工段基本竣工和物資備足時,組織克井、辛庄、城關三個營1200名特別強的戰士突擊施工。嚇魂潭是非常險要的,此處有三通石碑記載:「……上依絕壁,下臨深淵,人行其上,如飛鳥遨空。」再險惡也嚇不倒英雄,他們從小李庄村往此處修了兩里人行石路,到了嚇魂潭山腰,再打豎井到渠線處施工,英雄們豪邁的說:「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條繩。(照片7)」經過近三個月的苦戰,終於打通500米石洞和建成1500米的明渠。
引沁濟蟒渠建設激發了全縣人民為水而奮斗:如軹城鎮火神廟村住在山北,人畜飲水要翻山到山南溝泉水擔水。支部書記李世清帶領群眾打個300米長石洞,將山南泉水引到山北,雖15分鍾流一擔水,但解決了翻山擔水之苦。河南省原副省長王維群看後說:「真了不起,火神廟村改為戰天洞村吧。」下冶鎮大嶺村趙小保年僅13歲,其父叫他每天去山坡放牛,這時他看到溝底有個長流小溪,每天就既放牛又修渠,後來修成兩華里一個小渠,將水引到田間,可澆地8畝。群眾稱贊他是「小愚公」。
向高山水利化進軍
濟源在馴服蟒河和引沁濟蟒渠建成後,平原和丘嶺地區的土地基本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保收田。但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四個山區這時雖也建些小水渠和小水庫及水窖,仍然還是「靠天收」。上世紀對山區三大河流建水庫地址經地區技術人員已測定鑽探地質,但因在特殊年代等諸多原因未能實施。
1970年,中共濟源縣第三次黨代會恢復建立縣委以後,給三大水庫建設提供了保證。以趙永福為首組織技術人員對王屋山水庫重新測量,在此基礎上,我和趙正新(縣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及技術人員到水庫地址又進行考察並商定:壩主體為混凝土,經訪老農和親自查看找到一個白沙谷堆,解決工程用沙問題。
決定建庫後,又召開山區四個公社負責人(邵原連世清、王屋翟家其、下冶王甲元、大峪李希賢)會議,王榮森書記和我及技術人員等講了修建王屋山水庫的重大意義,邵原公社連世清提出,他自己修鰲背山渠道,先引水灌溉得利後再建水庫,這個建議得到了縣委的同意,並建立了王屋山水庫指揮部(當時為鐵山河水庫)。隨後我和指揮部技術員成英(陽城縣籍人)到陽城縣向該縣副縣長(女)談了王屋山修水庫的情況,告知要淹沒陽城縣一些土地和住戶。這位女縣長講:這地方我知道,基本沒有土地和住戶,我支持你們建水庫,就這樣王屋山水庫定下來了。
1971年秋後,指揮部住在庵溝,庵溝以上先修渠道,渠通後便於平車和小拖拉機往水庫送料。水庫清基開始澆灌後,新鄉地區水利局長張君仁建議:應一面修水庫,一面修渠道,達到庫成渠通,否則水庫建成修渠補助款省里不易列入計劃。山區渠道比較復雜,技術含量高,除水庫工地只留下郭俊和兩個技術員外,我和張金聲及其他技術人員轉入渠道上來,並組織帶領平地九個公社民工先修東乾渠,對各單位實行分段包干,按時完成。東乾渠最困難的是架設渡槽。如三教和韓彥要架渡槽,當地多為風化石,遠處開運石料費工和投資過大,就採用了薄殼排架渡槽,最高處是35米。這時,只有借濟源駐軍的一個小吊車,僅能吊到10米高。我們自做扒桿,進行吊裝。九座薄殼渡槽群,總長3700米,排架林立,槽身高懸,猶如九條多腳長龍,騰空飛躍,把一座座山頭連在一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人們用「天橋」、「彩虹」、「長龍」來形容渡槽的雄偉,用「友誼」、「團結」、「勝利」來歌頌軍民建渡槽的情誼(照片6)。
鰲背山水庫位於鰲背山西麓(水渠通後建水庫),東陽河上游,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雙面拱形,壩高50米,蓄水250萬立方米,總干長17.5公里,渠寬2米,高2.5米,引水總乾渠除1500米明渠外,全部由長達16公里的103個石洞和涵洞組成。走在渠上不見渠,走進渠內不見天,總投工2500多萬個,通水能力4個秒立方,可灌溉高山上4萬多畝「火旱田」。
天壇山水庫是濟源人民向高山水利化進軍興建的第三個水利骨幹工程,1977年12月動工,1979年8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參加工程建設的是全縣除邵原公社外12個公社的萬余名民工,水庫清基灌水泥漿後,我和郭俊分工是:郭負責壩施工,我負責渠道施工。共開挖土石40多萬立方米,壘砌料石5萬多立方米,水庫澆灌混凝土2.6萬立方米,投工300多萬個,壩高27.5米,總干長16公里,其中石洞42個長10公里,通水能力為4個秒立方,整個渠道全系石塊壘砌,水泥鋪底襯幫(水庫乾渠未建成我調離濟源)。
三個水庫共同特點是:
1.壩高,蓄水少:王屋山水庫壩高80米,蓄水1000萬立方米;鰲背山水庫壩高51米,蓄水250萬立方米;天壇山水庫壩高23米,蓄水200萬立方米。
2.總乾渠石洞多,三水庫總乾渠長45.3公里,其中石洞296個,長33公里,占總乾的四分之三。
3.水渠修建基本是平地公社無償支援,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顯示了團結友愛、戰勝自然的高尚精神。
自來水進萬家
濟源市山區人畜吃水最困難的是西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四個鎮和承留鎮的部分村莊,共計160多個行政村,當時約10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其中缺水人口佔80%,大部分散居在海拔400米高的山山嶺嶺。一般年份,這些地方的人畜飲水主要靠池、塘、窖儲水以及山泉、溪水生活,水在深溝內,走著彎曲的羊腸小道,有些群眾擔水往返路程少則三五里,多則七八里。若遇特大乾旱,河塘乾涸,有些居住離水偏遠的戶,因缺水舉家投親靠友逃「水荒」。過往路人若經此地,民間流傳「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可見水的珍貴。他們對水的利用率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先洗菜,洗了菜洗臉洗腳,飲牲畜或者家禽。嚴重的水資源缺乏,長期飲用被污染或嚴重缺碘的水,也是造成這里發生地方病和低智商人群的主要原因。如群眾流傳著說:「住在五指河,不死也粗脖」。
建國以後,歷屆縣(市)委和政府都為老區、山區百姓飲水困難想了許多辦法,先是村村戶戶打水窖,利用季節性雨水,儲入窖中。這種辦法在正常年景曾經發揮了不少的效益,既可澆地,又可人畜飲水。後來修建的水庫,主要解決了山區的灌溉問題,如開閘澆地時沿渠群眾可順便往自己家缸內、水窖內儲水,而山區人畜吃水問題依然受到限制。遇天旱,天然水源便沒有了。政府發動各機關和企業用汽車往山上拉水。直至上世紀末,全市仍有七八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飲水困難,使畜牧業和企業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在進入21世紀時,市委和市政府投資利用王屋山、天壇山、鰲背山三大水庫的高程,在渠內埋設水管,經過凈化將水送進千家萬戶,從此山區告別人畜吃水困難歷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山區、老區群眾飲上自來水、衛生水。在通水時,群眾為表達喜慶心情,門上都貼上了楹聯,有的寫著:「樂哈哈慶通水,喜洋洋跟黨走」、「小院流水嘩嘩響,心中感謝共產黨」等對聯表達心情。
飲水如油的下冶鎮坡池、陶山、南岩頭、石槽村群眾集資和市政府設計投資在橫嶺山建了提水站,將小浪底水庫水提高到山上,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群眾高呼「共產黨萬歲!」還把把橫嶺山改名為「公僕山」,並立碑留念。
現正在修建的河口村水庫和已建成的蟒河口水庫,既可控制兩大河流洪水泛濫,又可為工農業發展提供水源,也為美化環境提供了條件。市政府今年將小浪底北岸灌區濟源段工程列入計劃,力爭3年左右時間修通,到那時濟源將是更加山清水秀、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濟源。

(作者系原濟源縣委政府副縣長、縣委副書記,封丘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濟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⑸ 沁河河口村水庫的水庫概要

河口村水庫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發電、改善河道基流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一級支流沁河最後一段峽谷出口處,下距五龍口水文站約9km,屬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是控制沁河洪水、徑流的關鍵工程,也是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壩址控制流域面積9223平方公里,占沁河流域面積的68.2%,占黃河小花間流域面積的34%。壩址距濟源市22km,距右岸約11km有濟(濟源)陽(陽城)公路通過,且有低等級公路連接至壩址;左岸下游約9km有207國道和二廣高速通過,並有鄉間簡易道路連接至壩址;壩址南距焦枝鐵路約9 km,與濟源市、洛陽市、焦作市和新鄉市均有公路、鐵路相通,對外交通條件較好。
河口村水庫位於濟源市河口村附近的沁河幹流上,是黃河防洪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十二五」規劃擬建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河口村水庫工程規模為大(Ⅱ)型,最大壩高117.0m,總庫容3.30億立方米,工程設有大壩、溢洪道、泄洪洞、灌溉引水發電洞、電站廠房等建築物。水庫建成後,可減輕黃河防洪壓力,同時將使南水北調總乾渠穿沁工程達到100年一遇設計防洪標准,也可使沁河防洪標准由當前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沁河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以下簡稱三花間)兩大支流之一,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占黃河三花間流域面積的32.5%。沁河洪水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組成部分,沁河水資源是河南省豫北地區工農業發展的重要水源。
由於沁河缺乏控制性水庫工程,沁河下游及豫北平原的防洪和水資源問題均十分突出。沁河下遊河床為地上懸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m,當前河道堤防防禦標准為4000 立方米/秒,相應洪水水位高出相距43km的新鄉市30.4m,高出京廣鐵路詹店車站處路面17.4m。歷史上沁河下游洪水災害十分嚴重,自三國魏景初元年(237年)有記載以來,到1948年的1712年中,決口193次。僅民國37年間,決口就達48次。1947年武陟縣大樊決口,潰水奪衛入北運河,淹沒五個縣的120多個村莊,面積達400平方公里,災民20餘萬人。隨著黃河河床淤積抬高,沁河下游從河口向上游也在逐漸淤高,黃河漲水時即發生頂托倒灌,1933、1958年黃河均倒灌至武陟縣城附近。受黃河洪水頂托,沁河洪水下泄不暢,木欒店以下堤防易決口。若發生「黃沁並溢」,因其位置處於黃河下游上端,其決溢災害遠大於其他位置的臨黃堤決口。因此,沁河防洪與黃河防洪息息相關。沁河下游兩岸平原人口密集,保護區面積1725平方公里,人口117萬,耕地56.15萬畝。涉及兩市(焦作市、濟源市)五縣(濟源、沁陽、博愛、溫縣、武陟),有京廣鐵路交通干線,又有新焦、焦枝鐵路通過。保護區內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主要工業有煤炭、耐火材料、化肥、水泥等;農業產量較高,是全國聞名的糧食噸糧縣(市)。如今河道的防洪標准僅為20年一遇,當洪水超過4000 立方米/秒時,將淹沒沁南滯洪區。該區是河南省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有人口約15萬,土地約16萬畝。由於洪水預見期短,將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若洪水進一步上漲,如今河道可能向北決溢,將危及華北平原的人民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安全,以及京廣、焦枝鐵路、107國道等交通運輸安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沁河下游的焦作和濟源市,是河南省經濟發展較迅速的地區,1997年兩市國民生產總值291億元,占河南省的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7644元,比全省平均高73%。沁河是兩市的主要水源,但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當前在灌溉季節缺水嚴重。隨著沁北火電基地的興建和工農業的發展,沁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為了保證沁河下游兩岸及豫北平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急需興建河口村水庫。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黃河干支流上已建成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黃河支流上已建成故縣、陸渾水庫,黃河下游已初步形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洪能力已有很大提高。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庫最後一台機組發電,標志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已正常投入運用,下遊河防工程標准提高,抗禦大洪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但下游仍有發生大洪水的可能。隨著小浪底水庫死庫容的淤積,沁河洪水和黃河洪水經常遭遇,是小浪底至花園口無控制區大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興建河口村水庫,對減輕黃河下游的洪水威脅,減少黃河灘區中常洪水的淹沒損失以及緩解沁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

⑹ 濟源市怎麼樣

濟源是省轄市,城市建設還是很好的。
工業有濟鋼和豫光金鉛,還有一個很好的北京光電也很牛。
旅遊有王屋山,小浪底等。

⑺ 濟源的具體位置在那裡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濟源城市規劃區面積 5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 35 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作為一座年輕城市,濟源堅持「大氣、秀氣、靈氣」的城市理念,在城市特色上下工夫。投資 2.3 億元建成的濟源籃球城已成為 CBA 和 WCBA 的河南主賽場,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家籃球訓練基地。投資 2.5 億元新建的濟源一中,被命名為首批河南省示範性高中。文化城、世紀廣場、綜合服務中心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別具風格。 湨 河、蟒河縱貫城區,綠樹、花草、小品加上流光溢彩的夜晚,展現出北方水城的醉人美景。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濟源市委、市政府率領全市人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放帶動、工業強市、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先後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籃球城市」、「全國文化先進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稱號。

「十五」期間,濟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幅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位,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穩居全省前列。人均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指標位於河南省十八個省轄市第二位。 2006 年生產總值完成 180.36 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 26.5 億元,依然在河南省保持著高速度、高質量的發展態勢。

濟源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濟源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眾多,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濟焦和濟洛高速公路等已經竣工,西霞院水庫、濟晉和濟運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河口村水庫、沁北電廠二期可望年內開工,這些項目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對推動濟源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層次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