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丘許昌 » 楊愛菊周口

楊愛菊周口

發布時間: 2021-03-15 02:09:54

❶ 古代文豪誰最愛菊花誰最愛蓮花就像王羲之愛鵝~~~~

陶淵明——菊
周敦頤——蓮
林逋——梅
龔自珍——病梅
鄭板橋——竹
唐寅——桃花
王庭鈞——梨花
姜夔——芍葯
王冕——墨梅

❷ 少數民族苗族陶氏家族字輩順序

陶淵明嫡系後裔字輩:「聰文之國金元宗天玉成其餘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輩:「肇祖淵源深徒壽著簪纓績善貽輝久存仁有餘馨訓庭崇禮義憲法在綸經守政維敦益謙祥永致寧育才鑄國棟依閭奉雙親聖賢高德尚詩書丹桂尊同宗拾萬戶支派百億名耕讀居皖北文風澤士林公忠傳世遠五柳震家聲香火乾坤大綿延蔭子孫」。
安徽宛陵、當塗陶氏字輩:「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知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御大振家聲秉承世德肇錫榮光佑啟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輩:「崇(叢)象(賢)詩(詞)歌(賦)」。
安徽宣城陶氏字輩:「賢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輩:「永昌萬……」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大定紹宗……」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萬事承大有運守好時光」。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長光裕……」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章成茂盛宜興昌發」。
安徽長豐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輩:「榮華孟應兆馮泰中賢良吉德傳有慶存新理志強」。
安徽巢湖陶氏字輩:「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輩:「甲雲建吉廣延嗣緒」。
安徽陶氏一支字輩:「芳懷福電……」
安徽阜陽陶氏字輩:「之夫(玉以)龍(丙)真祥」。
安徽定遠、湖南靖州陶氏字輩:「成宗輝祖先德永芳秉禮守義世毓賢良」。
安徽鳳陽、山東威海陶氏字輩:「嘉傳遵俊澤倫憲啟家升恩義緯思廣范章智寶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輩:「國家世繼懷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墉橋區(大營二中)陶氏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或興)廣言四緒」。
安徽當塗陶氏字輩:「朝明良家……」
安徽蕪湖陶氏字輩:「大德啟宏基善述宗」。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吉德傳有慶存興理國強」。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存仁有餘馨旭」。
安徽壽縣陶氏字輩:「元宏學如善應良克師昌」。
安徽廬江陶氏字輩:「德自龍方善」。
浙江寧波、定海洞嶴萬榮陶氏字輩:「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學冠」。
浙江寧波、定海鹽倉共裕陶氏字輩:「文武義祿忠良正邦安寧嗣世存道德積善有餘慶希言耕儒業教子傳名芳」。
浙江寧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輩:「志全興……」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孔顏曾閔雍孟程朱長傳道統永為聰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輩:「喬崇酉佑仁賀經福紹百文千萬世文昭忠邦(旻顯)洪宗(秉)得(璋)志(俊)存(傑)永(賢)惟(良)一啟士正九應茂芳大兆文學家道常光」。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永文良□友金聖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會稽鑒湖陶氏字輩:「幸昌純粹經聰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紹興、會稽三都陶氏字輩:「建業傳家基德可綿世澤貽謀垂訓繼述勇振宏聲」。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輩:「會定榮仁智風尙阜俊偉明賢愷悌敦崇禮義忠良顯達清廉懿範雍熙和睦憲堂常發福田」。
浙江東陽、義烏陶氏字輩:「元敏隆錫維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肅綱常家永保紹承訓彥恆綿」。
浙江麗水、宣平陶氏字輩:「資質英俊傑仁義禮智信福祿壽泰榮華富貴卿天道大仲得明時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國家慶興隆」。
浙江黃岩陶氏字輩:「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椒江陶氏字輩:「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岳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臨海陶氏字輩:「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岳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縉雲雲灘村陶氏字輩:「宗祖彝倫敘昭穆棠棣嗣興孝友敦英才道德恆康泰仁義清廉敬讓溫良惠和善崇謨烈詩書禮樂文明盛俊傑賢豪世澤昌」。
浙江縉雲筠川村陶氏字輩:「歳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崗劍號巨闕珠稱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將」。
浙江縉雲湶塘村陶氏字輩:「睦族百仟萬億進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榮星晉康泰隆德敬慈祥愷悌端家道聲名永遠長溫良恭儉讓倡禮尙楊」。
浙江浦江陶氏字輩:「鴻開興創基澤美思貴重佳章應元嘉成紹啟維道彥聖登雲守經達權通義繼承永世」。
浙江會稽、湖南祁陽支陶氏字輩:
諤房支派:「士學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賢能」;
諫房支派:「士學觀光家際榮昌宏基紹啟忠孝傳香」;
詳房支派:「世裔源遠宗澤孔長宜繩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懷祖德步武望賢良厚澤同沾蔭宏基冀顯揚修齊崇孝友敦睦重倫常奕代書香繼千秋冶續芳」;
合族改派:「承先懷祖德望賢能仁興義盛祥發賢恆宏基肇啟武敏揚芬澤隆積厚修齊治平」。
浙江金華、四川蒼溪陶氏字輩:「士裔履德澤傳家啟詩書丕繼思中正積善德慶余祥瑞鍾時彥經倫裕邦昌宗耀光輝遠富延世代長」。
湖北黃崗、大冶金牛陶氏字輩:「元勛克儉有德至高上舜隆慶文士開邦詩書世澤堂構家聲鴻圖永定俊業維新大啟先哲裕後光前貽謀志遠望聖希賢仁義禮信詳瑞其恆順守法紀萬代昌全」。
湖北黃岡、大冶鐵山陶氏字輩:「興富守清龍舜中君世輔易遠爾天文光安茂永福濟陵傳德業克紹應豐隆道學承先緒義方教子崇正心宜達用立志自成功相繼賢才懋榮華萬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立孝宜敦飭尊親必性生本原經篤厚作述尚賢能瑞定慈和頌祥多福壽賡會逢昌運晉鳳詔慶恩榮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應之啟鳴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繼士如承宗可延萬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玉宗萬正啟一世永之榮爾崇興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長浩俊才智建國昌賢德仁和義偉業定宏輝」。
湖北麻城沙河、重慶萬州陶氏字輩:「有(友)唐(朝)開基業(澤)繼續發其(奇)強天地人和永遠於斯(世)」。
湖北天門陶氏字輩:「英敏單方齊家治國文學武梁」。
湖北黃岡陶氏字輩:「耳從興農順月照大光明」。
湖北漢川陶氏字輩:「忠正傳家遠修齊永世昌守成崇紹述作德啟賢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講克明典……」
湖北襄陽陶氏字輩:「春永作化長繼舒雲傳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輩:「倫常典禮茂德增容」。
湖北武漢陶氏字輩:「啟明茂守德維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輩:「仁義道德守之則正」。
江西遷湖北陶氏字輩:「英敏端芳齊家治國文學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蘇南京陶氏字輩:「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慶尚偉祖永延長」。
江蘇新沂陶氏字輩:「計紅永昌……」
江蘇高郵陶氏字輩:「長廣殿鳳正忠厚永久遠傳家萬世昌」。
江蘇江寧陶氏字輩:「德翟延鴻緒敬盛照文淵」。
江蘇蘇州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溧陽、常州陶氏字輩:「仁元應武德師映克懋鼎祖」。
江蘇徐州陶氏字輩:「寶計宏永昌」。
江蘇沭陽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連雲港陶氏字輩:「洪文明志……」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宿遷、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正德(玉)殿(長佃)繼(同友)士守」。
江蘇吳江陶氏字輩:「言忠思祖……」
江蘇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振德殿(佃長)繼(友)士守成」。
山東平度陶氏字輩:「守(春)成(珍)雲(章)文(同)」。
山東日照陶氏字輩:「來瑞玉安祥」。
山東登州、黑龍江慶安、青岡、綏化、遼寧庄河陶氏字輩:「文行忠信聖化永傳學思悌道一真萬年」。
山東海洋、遼寧庄河陶氏字輩:「常文元良崇」。
山東遷皖北陶氏字輩:「劍守(蘭)春(德)志(治克廷)永(相曉小)西」。
山東登州、遼寧大連陶氏字輩:「東守漢元文行忠信聖(盛)化永傳學思(士)悌(其)道一(義日)真(臻本)萬年」。
山東登州陶氏字輩:「東守漢元□文行忠信聖化永傳學士其道義本萬年」。
山東萊蕪陶氏字輩:「振祥宗常務辛」。
山東煙台陶氏字輩:「以玉曰福起善為寶立志景成修德乃昌」。
山東陶氏一支字輩:「敬玉傳……」
山東陶氏一支字輩:「文永傳安紅業兆吉祥」。
江西彭澤、安徽潛山陶氏字輩:「清省庚炎用瓊華仲崇隆永玉萬月尚光智仁淑士大國文章宏高世德中正名芳發祥啟秀同佐朝邦有善長貴真誠必昌其人詩禮則家之良崢嶸灝俊雍艷蔚蒼業佳晨曦才博棟梁恭維君潔賢猷盛康坤凌嬈宇鵬卓輝煌」。
江西彭澤、都昌、進賢、南昌、新建陶氏通譜字輩:「開唐建自漢勛烈昭鼎柱桓武表荊廣貞亮肇揚豫龍章蔚國華玉映森庭樹易干曰惕若以恢前緒」。
江西南昌陶氏字輩:「恩遠惠基……」
江西南昌、湖南寧靳陶氏字輩:「顯汝學(之)火土文章鴻世美忠孝懋先成子克家賢允人華國紀榮」。
江西豐城、湖南鹽山陶氏字輩:「必世則咸一汝應期生開增仕志榮揚舉學富師忠孝宏建樹效明哲作良輔顯家聲步祖武慶治平定海宇」。
湖南安化陶氏字輩:「卿榮宗仕玉廷金譜始鐫守承惟祖志崇孝必英賢文應希世用武克定邦宣勛業期銘鼎忠勤允繼先運昌材益備澤厚緒長延紹德經傳遠永思福爾全」。
湖南湘陰陶氏字輩:「聯支垂永遠紹祖錫光輝群名登顯達仕級占高魁百世榮景祚千載盛儒庭忠義承先澤文章啟後昆」。
湖南溈寧陶氏字輩:「精英淳厚希鍾祖開嗣繼俊偉昌明萬重日欣榮貴顯乾坤瑞應德維新士興祀樂文章美佑啟賢良裕後人」。
湖南寧鄉潯陽堂陶氏字輩:
舊派:「海宇宏開殷澤嗣昌億代聯雲天朝志以興應廷世永啟良寧紹承崇……」;
改派:「鴻文昭國瑞燕翼肇家祥祖德貽芳遠宗功毓秀長平和安泰裕秉忠業超群聰敏振雄偉福祿壽喜榮」。
湖南寧鄉愛菊堂陶氏字輩:「河獄精英淳厚希鍾祖開嗣繼俊偉昌明萬重日欣榮貴顯乾坤瑞應德維新士興祀樂文章美佑啟賢良裕後人」。
湖南瀏陽陶氏字輩:「正光長維賢連」。
湖南綏寧、貴州天柱陶氏字輩:「受享仁公定幸再政通光紹述承先緒善繼啟後良克明維俊德宏道永錫昌」。
湖南芷江、四川遂寧陶氏字輩:「廷守繼應大國成文天錫知學萬世榮昌」。
湖南綏寧、四川雙流陶氏字輩:「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漢保進萬元再通光永繼家聲懋中懷世德隆維明顯文思崇本慶雲松春至夏也暑秋到冬於寒義禮今古有下代接後傳」。
湖南邵陽陶氏字輩:「明德馨貽遠人能孝定真」。
四川安岳陶氏字輩:
原派:「景大榮紹先詩禮世相傳仁義培心地和平養性天孝同忠作寶經與史為田翰苑文章記聲名著簡編
改派:「景大榮紹先承元世啟賢文明惟永錫式爾慶其延」。
四川眉山、宜賓陶氏字輩:「繼傳興修……」
四川宜賓陶氏字輩:「祥開天興友德」。
四川鹽亭陶氏字輩:「爾修學天仕紹文明永昭中德安邦定國」。
四川攀枝花陶氏字輩:「遠朝庭……」
四川蒼溪陶氏字輩:「士裔履德澤傳家啟詩書丕繼思中正積善慶有餘祥瑞鍾時彥經倫裕邦昌宗耀光輝遠福延世代長」。
四川南充陶氏字輩:「一二爾文友世大永長久仁孝家富貴德順萬年興天仕安樂福金玉啟昌隆」。
河南確山陶氏字輩:「天文清長……」
河南確山陶氏字輩:「永效天秉心」。
河南信陽陶氏字輩:「世守先行模正長城崇」。
河南新鄉陶氏字輩:
唐庄支派:「清伍金明玉」。
陶家灣支派:「萬映國登三家宗正福元光明司天地永世克延年」;
陶家坪支派:「仕自永國登傳家啟詩書文章光華國富壽慶有餘」;
陶家山支派:「仕元金國成傳家啟詩書春秋澤發林富壽慶有餘」;
金釵溪支派:「仕自永國文傳家啟詩書」;
白鶴鄉蘇家嘴支派:「士裔履德澤傳家啟詩書文章光華國富壽慶有餘」;
白鶴享油榨溪支派:「文仕永萬映光明安定邦大有宗元子觀成錫澤長」。
河南周口陶氏字輩:「德翟延鴻緒敬盛照文淵」。
重慶萬州陶氏字輩:「啟明貌守得維宏家鎮制」。
重慶萬盛、南川南坪陶氏字輩:「啟光明正大銀登富貴順志利全星宣文學」。
重慶忠縣陶氏字輩:「有文應希世用」。
重慶萬州陶氏字輩:「有(友)唐(朝)開基業繼續發其(奇)強天地人和永遠於斯(世)」。
重慶永川、湖南綏寧、四川雙流陶氏字輩:「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漢保進萬元再通光中甫懷珍仕」。
廣西平樂陶氏字輩:「贊政待玉新良廣盛蘭瓊」。
廣西合浦陶氏字輩:「國潤兆……」
廣西桂林陶氏字輩:「金珠懷宜侍善積有德昌天佑賜萬福宗祖世遠寬」。
廣西平南陶氏字輩:「遠陸仲應柱建朱世正緒業全澤桂燦坤」。
雲南宣威陶氏字輩:「科如榮昌光華」。
雲南威信陶氏字輩:「聰文之國金元宗天玉成其餘思正大」。
雲南昭通永善陶氏字輩:「洪德積成中孝昌遠永春」。
甘肅陶氏一支字輩:「文新雲世恆發達萬里宗」。
甘肅陶氏一支字輩:「句武清其本立道生」。
天津陶氏一支字輩:「滋尚諧欽成華廷崇丹謙」。
河北唐山陶氏字輩:「元鳳志海乃慶家連」。
貴州陶氏一支字輩:「其餘(師)正(大)永(翠)四(紅)林」。
黑龍江五大連池陶氏字輩:「國慶澤仲永申友樹茂凡」。
陶氏一支字輩:「倫常典禮茂德」。

❸ 楊亞菊這幾個字多少筆

一共24畫

❹ 李姓愛菊堂的來歷在何時

.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秘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角圭) 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名譽,所以至舜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舜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後,「葬之於六」《史記》引《括地誌》雲:壽州(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以後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楚穆王滅之,無譜。皋陶有長子伯益,《帝王世紀》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訓鳥獸而被舜帝賜了嬴姓,成為嬴姓部落的首領。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後,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沉湎於女色,理征屢屢進諫,執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亡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了出來,奔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內),飢餓不堪,見一樹上結有果實,便采了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畏於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後來「指樹為姓」之說。按此說,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後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據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皋陶為大理,而《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而《韓詩外傳》則記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為血緣始祖之說,實不為妄。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於創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而按照「指樹為姓」的說法,剛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貞,當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為李
唐朝以來李姓鼎盛,附姓與改姓之風興起,不少風光一時的人物都被賜之李姓。
唐末詩人和詞人溫庭筠雲:「自從今狐楚入相,天下諸胡都改姓令狐。嗚呼!宰相之勢不過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況堂堂一統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幾百千萬矣。」
從溫庭筠的文辭中,我們得知在唐朝賜姓之外,還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羨慕大唐國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還有由漢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後魏《官氏志》載:有叱李氏,改為李氏。這顯然是鮮卑拓跋氏的漢化政策所造成的結果。後魏叱李氏改李氏後,人們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縣),而稱其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築城,治今遼寧朝陽南。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柳城李氏有兩族,一族為奚族之李氏,即張瑣高養子張忠士所改之李氏,後奚族漸融於契丹,故將其歸於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則是李光弼家族,這一家族世代顯達,知名於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長,其一世祖先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逐漸漢化,改姓為李,此後又世居柳城,因又稱"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節曾經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略軍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鴻臚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為薊郡公。李光弼本人則為唐朝名將,戰功顯赫。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將人相,在高宗朝、武後朝、玄宗朝、武宗朝及憲宗朝,都有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為李氏宗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柳城李氏兩族,均出於契丹。契丹族原屬於東胡種,因此,柳城李氏當屬東胡人後裔。契丹李氏還有李失活、李過折、李吐干、李盡忠、李邵國、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為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
4.諭賜國姓
唐朝大規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
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數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審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從此,李氏宗族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後裔安(昌意之子)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
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陽(今河南洛陽)。晉、魏之時,閑居於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後遷遼左。至後魏,陀孫婆羅再不久徙,於周、隋時閑居涼州武威(今甘肅武威),由於定居武威,而被稱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孫在唐朝時期有好幾個被賜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將領李元諒,德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賜國姓;唐朝大將李國臣,得賜國姓。
雞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孫,因有功於唐,被賜李姓。
雞田,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置的一個州,即今寧夏省寧武縣一帶。此地原屬於突厥,後來以地來歸,唐朝依其舊名,置為雞田州。雞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數代世襲雞田刺史一職。唐朝時期,此雞田刺史家族出了光進和光顏兩兄弟,光進官至總武節度使,光顏官拜河東節度使,兩人皆對唐朝有功,被唐朝賜國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現山西代縣一帶,本為西突厥別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於唐被賜姓李。
代北,屬當時的雁門道,即戰國趙雁門郡地。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至隋改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間,置代北節度,亦叫雁門節度,治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創立了後唐帝業,李嗣源、李繼岌等繼為後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將領李克寧、李克讓、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時,有范陽(治今陝西大興縣)的奚人,原名張忠士(張瑣高養子,冒姓張氏),先為安祿山部將,參加了「安史之亂」。史朝義亡,乃以其地降唐,賜姓名李寶臣,為司空清河王。李寶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簡,襲國姓。
唐朝時期,有奚族部落聯盟首領可度者,於太宗貞觀年間,率眾附唐,得賜國姓,名李可度;還有奚族部落首領瑣高,在玄宗時降唐,得賜國姓,名李瑣高;另外還有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寵等著名的奚族首領,都得賜李姓或襲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
渤海國,是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當時其疆域在今朝鮮咸鏡、平安二道,後擴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時期,渤海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為朔方帥,位至三公。還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驍勇善射,其先世為部落首領,後遷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謹行,為唐朝大將,曾以疑兵退吐蕃論欽陵所率十萬大軍。唐朝賜姓的靺鞨李氏,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鮮血液。
黨項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
黨項李氏。黨項,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
唐朝時期,為吐蕃所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陝北一帶,本姓拓跋氏。唐初,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此後,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立功,也被唐朝賜姓。宋時,拓跋李氏的李元吳建立了西夏政權,與宋、金對峙,盛極一時。拓跋李氏中還有李諒祚、李繼捧、李乾順、李繼沖、李繼周、李繼瑗、李繼筠等知名於世。
唐朝的賜姓對象中,很大一部分為少數民族,即對外族賜姓。賜姓,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作為招撫少數民族首領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賜姓,被賜對象就意味著成為大唐帝國的自家人了。對於這種至高榮譽,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地羨慕和嚮往,更不用說少數民族,他們得賜李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於具有高貴血統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志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而是成為堂堂正正的漢族成員了。這一殊榮,促使更多的少數民族首領歸附唐朝,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賜姓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變遷:
河南李姓於唐高宗進入福建,開辟漳州
安史之亂期間,不少李姓為躲避戰亂由北方遷徙到南方
唐末到五代期間,因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再次由北方遷徙到南方。

❺ 陶淵明愛菊的詩

《飲酒二十首》 陶淵明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塗。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其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其十八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其十九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