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糧道
㈠ 楚漢之爭中,有那些著名戰役
濉水之戰
滎陽之戰
垓下之戰
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蕭何為丞相,整頓後方,訓練人馬。公元前206年八月,漢
王和韓信率領漢軍攻打關中。關中的百姓對「約法三章」的漢王本來有好感,漢軍一到,大
多不願抵抗。不到三個月工夫,漢王消滅了原來秦國降將章邯等的兵力,關中地區就成了漢
王的地盤。
這一來,可把西楚霸王項羽氣壞了。項羽打算發兵往西打劉邦,可是東邊也出了事,齊
國的田榮轟走了項羽所封的齊王,自立為王,情況比西邊更嚴重。項羽只好先去對付齊國。
漢王劉邦趁項羽和齊國相持不下的時候,一直向東打過來,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
城。項羽又不得不扔了齊國那一頭,趕回來在睢水上跟漢軍打了一仗。
漢軍大敗,掉在水裡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漢王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後
也被楚軍俘虜了。
漢王退到榮陽、成皋(都在今河南滎陽縣)一帶,收集散兵。這時候,蕭何從關中調來
一支人馬,韓信也帶著軍隊來見漢王,漢軍才又振作起來。
漢王採取以攻為守的辦法,一面守住滎陽,用少數兵力拖住項羽的軍隊;一面派韓信帶
領兵馬,向北邊收服魏國、燕國和趙國。
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把滎陽迅速攻下來。漢王十分著急。他的謀士陳平原來是從項羽
那邊投奔過來的,獻了一條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系。
項羽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間計,真的對范增懷疑起來。范增十分氣憤,對項羽
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定了,大王自己好好乾吧。我年老體衰,該回老家了。」
范增離開滎陽,一路上又氣又傷心,就害了病,沒有回到彭城,脊樑上長了毒瘡死去。
范增一死,楚營里再沒人替霸王出主意。漢軍受的壓力也減輕了。漢王用少數兵力在滎
陽、成皋一帶牽制項羽的兵力,讓韓信繼續攻取北邊東邊,又叫將軍彭越在楚軍後方截斷楚
軍的運糧道兒,使項羽的軍隊不得不來回作戰。
楚漢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兩年多。
公元前203年,項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將軍曹咎留下來守住成皋,再三囑咐他
千萬不要跟漢軍交戰。
漢王見項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戰。一開始,曹咎說什麼也不出來交戰。漢王就叫兵士成
天隔著汜水(流經滎陽西,汜音sì)朝著楚營辱罵。
一連罵了幾天,曹咎實在沉不住氣了,就決定渡過汜水,和漢軍拼一死戰。
楚軍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漢軍趁楚兵剛渡過一半的時候,把楚軍的前軍打敗,後
軍亂了陣,自相踐踏。曹咎覺得沒有臉再見項羽,在汜水邊自殺了。
項羽在東邊正打了勝仗,一聽成皋失守,又趕到了西邊對付漢王。在廣武(今河南滎陽
縣東北)地方,楚漢兩軍又對峙起來。
日子一久,楚軍的糧食接應不上。項羽沒法子,就把漢王的父親綁了起來,放在宰豬的
案上擱著,派人大聲吆喝:
「劉邦還不快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漢王知道項羽嚇唬他,也大聲回答說:「我跟你曾經結為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
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嘗嘗。」
項羽恨得咬牙切齒,真的想把太公殺了,又是項伯勸住了他。
項羽派使者跟漢王說:「現在天下鬧得亂紛紛的,無非是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你敢不
敢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漢王要使者回話說:「我可以跟你鬥智,不跟你比力氣。」
項羽又叫漢王出來,在陣前對話。漢王當面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害
義帝,屠殺百姓等等。項羽聽得發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後面的弓箭手一齊放起箭來。漢王
趕快回馬,胸口已經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他忍住疼,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著說:「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
左右把漢王扶進了營帳。漢軍聽說漢王受傷,都著了慌。張良恐怕軍心動搖,勸漢王勉
強起來,到各軍營巡視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來。
項羽聽說漢王沒有死,大失所望。接著,韓信在齊地大敗楚軍,楚軍的運糧道又被彭越
截斷,糧草越來越少。
漢王趁項羽正在為難的時候,派人跟項羽講和,要求把太公、呂後放回來,並且建議楚
漢雙方以鴻溝(在滎陽東南)為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
項羽認為這樣劃定「楚河漢界」還不錯,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呂後,接著把自己的人
馬帶回彭城。
其實,漢王這次講和,只是一個緩兵之計。漢王用了張良、陳平的計策,不出兩個月,
組織了韓信、彭越進攻項羽,發生了著名的垓下之戰
㈡ 商丘古代文化名人
1、戴德
戴德(生卒年不詳),字延君,漢代禮學家、學者,家族顯赫。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孫,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一說戴德家族世居魏郡斥丘(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5、宋鈃
宋鈃(約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稱宋子(莊子作宋鈃,孟子作宋牼,非子作宋榮子),宋國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宋尹學派創始人及代表人物。
㈢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都來自於圍魏救趙。
1、桂陵之戰
魏國在戰國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因而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50里)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3)商丘古糧道擴展閱讀:
1、桂陵之戰影響
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仍為魏國所佔領。
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大約在此時齊國將龐涓釋放,使其回魏國再度為將。
2、馬陵之戰影響
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魏國被迫對齊國俯首稱臣,並且在徐州與齊公相王,是為齊威王。不過稱王之舉也招來南方霸主楚國的記恨,楚國馬上出兵佔領徐州,齊國連連戰敗,被迫乞和。
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後,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於是開始尋求組建聯盟以共同抗擊齊國、秦國的夾擊,開啟了合縱連橫的時代。
㈣ 古時候打仗為什麼不能繞過城池而非要攻城才行
戰國初期,魏國大將吳起為快速占據秦國河西地區,就繞過函谷關,從山西龍門渡口(山西河津縣)渡過黃河,進入關中,繼而占據臨晉、元里等地。
當然,縱觀歷朝歷代,其繞過城池,去進攻其他城池的戰爭,還是少之又少的。
歷代戰爭,多數情況下,還是以占據敵方城池,及要地為主的,而非亡其國,因此不太可能去繞過城池,去進攻其他的城池,畢竟如若後方的城池沒被佔領,即使你能占據其他城池,這城池還是有一天會被敵國重新奪回的。
此外,不是每次戰爭,進攻方都有強於防禦方數十倍的實力的,也不是每一次防禦方都能被進攻方壓制的死死的,甚至是主力都被牽制。
而如若做不到這些,他們即使是敢繞過城池,也要時時刻刻面臨著糧道被截,腹背受敵的威脅。
首先,如若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去牽制所要繞過的那座城池的部隊,那麼一旦其繞過這座城池,去進攻其他城池,其結局很有可能就是在進攻這座城池時,後方那座沒被佔領的城池突然帶兵襲來,而後與這座城池的軍隊對其實施兩面夾擊,如若到那時其結局恐怕就只有全軍覆沒了。
其次,當敵方的主力部隊沒被牽制之時,而後方敵方城池的軍隊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其所面臨的另外一個威脅,就是糧道被斷。而如上文所說,一旦糧道被斷,其糧草供應勢必就會成問題,而糧草有問題,用不了多久,其軍心就會崩潰,等到那時,敵方不用進攻,其就會自行崩潰。
因此,中國歷代戰爭,多數時候,進攻方多不會去繞過城池,進攻其他的城池。其主要原因有二點,其一沒必要,多時候戰爭就是以爭奪城池為主,完全沒必要繞。其二就算饒了,也沒有多少成功的機會,一是糧道可能被斷,陷入自行崩潰的局面,二是可能被敵方主力部隊包抄,陷入全軍覆沒的結局。
㈤ 公元201年至公元207年之間有哪些大事
公元202年-歷史紀事
曹操修治睢陽渠
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為了加強對黃、淮之間地區的控制,疏通水路交通,命令軍士在睢陽縣(今河南商丘南)境利用古睢水修治水渠,溝通汴(今河南滎陽南之掌河)、淮(淮河)水運,因水渠在睢陽縣內,謂之睢陽渠。
袁紹死
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因官渡之敗,憂悶而死。袁紹(?—202),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其家族為漢末著名大族,四世中有五人官至三公,勢傾天下。袁紹以大將軍掾起家,先後任侍御史、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等職。中平六年(189),袁紹與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未果,何進反被宦官所殺,袁紹與其弟袁術率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死,宦官勢力因之覆滅。董卓作亂,袁紹與關東諸州郡牧守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後據有冀、青、並、幽四州,佔地遼闊,兵精糧足,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袁紹不顧謀士沮授等人的正確建議,驕傲輕敵,在官渡一戰中敗於曹操,實力大損。逃回冀州後,憂悶成疾,不久病死。
曹操攻破袁譚、袁尚
建安七年(202)九月,曹操率軍北渡黃河,屯駐黎陽(今河南浚縣東)的袁譚發動進攻。袁譚見曹兵勢大,向袁尚告急。袁尚恐怕分兵援救袁譚,袁譚奪兵不還,於是使謀士審配守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親自率兵往救黎陽。曹操揮兵而進,連戰皆勝。袁譚、袁尚閉城不敢應戰。次年二月,曹操再次猛攻黎陽,大敗袁譚兄弟於城下,袁譚兄弟逃回鄴城,曹軍追至鄴下,割其麥而還。時諸將皆欲乘勝攻下鄴城,謀士郭嘉勸曹操暫時回軍。他認為譚、尚二人本有矛盾,如果急於進攻,他們就會聯兵抵抗,不如緩圖,待兄弟二人矛盾爆發時大瘵進攻,可一戰而定。曹操遂率軍還許。
公元203年-歷史紀事
曹操興學
建安八年(203),曹操因喪亂以來,學校多廢,後生不見仁義禮讓之風,遂下令郡國各修方學,縣滿五百戶,即置校官,選鄉中俊才教學。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將校子弟為郎、舍人者,皆可詣博士受業。能通一經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孫權安定東吳
建安八年(203),孫權西伐江夏太守黃祖時,江東鄱陽等地山越大起,孫權即刻還軍平定山越。山越泛指當時居於山谷間的土著居民。孫權命征虜中郎將呂范、盪寇中郎將程普、建昌都尉太史慈分頭進討山越,又派別部司馬黃蓋、韓當等人扼守山越經常出沒的郡縣。不久平定了山越。
建安八年冬,建安(今福建建甌)、漢興(今浙江湖州南)、南平(今屬福建)等3縣百姓起義,各聚眾數萬人。孫權命令南部都尉賀齊率兵進討。賀齊使屬縣各出兵五千人,由各縣縣令率領,由自己統一調遣。賀齊連破農民軍。斬其首領洪明,其他首領洪進、苑御、華當等皆投降。農民軍6千多人被斬首,損失慘重。三縣起義被平定。孫權平定山越,討平建安等地起義軍,安定了東吳。
公元203年-文化紀事
文姬歸漢
建安八年(203),曹操派使者周近侍玄玉璧出使匈奴,贖迴流落匈奴12年的才女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末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生卒年不詳,漢魏間女詩人,是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辯,精通音律,蔡邕曾在夜裡彈琴,弦斷了,蔡琰說:「第二弦斷了。」蔡邕開始以為她是偶然猜中的,於是又故意弄斷一弦,問她,她說:「第四弦斷了。」當時她還是幼童,已精通音律。她初嫁河東衛仲道,夫死回歸娘家。獻帝初平三年(192),在戰亂中她被擄掠到匈奴,後為匈奴左賢王所得,生二子。在匈奴生活12年後,於建安八年(203),被曹操贖回中原。蔡文姬回到中原,根據記憶整理了亡父蔡邕4000卷書中400餘篇,整理收集了其父蔡邕遺著,同時,她還追懷悲憤,感傷離亂,作《悲憤詩》12章,一為五言,一為騷體,敘述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和自己不幸的命運,情辭激烈真摯,哀婉感人。她的《胡茄十八拍》如泣如訴,一共19章,郭沫若稱贊它「實在是一首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蔡琰歸漢後,對保留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公元204年-歷史紀事
曹操修通白溝
建安九年(204)正月,曹操為進攻袁尚盤踞的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命令軍士修通白溝,以通糧道。白溝為一小河,在今河南浚縣西,發源處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為黃河支流),東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內黃南)。曹操使人作堰截淇水入白溝加大水量,並疏通白溝,使其能通航運糧。白溝修成後,接通淇水和清河,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日後將今河北威縣以南的清河亦稱為白溝。
曹操攻佔鄴城
建安九年(204)二月,曹操乘冀州牧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親率大軍直指鄴城,起土山、挖地道、向鄴城發動猛攻。時袁尚謀士審配鎮守鄴城,見曹軍來攻,指揮將士固守待援。四月,曹操見鄴城一時難以攻下,留曹洪繼續攻城,自己率兵攻下毛城(今河南武安西),切斷從並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鄴城運送糧食的通道。五月,曹操又命士兵在鄴城城外挖掘濠塹,周圍四十里,深、寬各二丈,引漳水灌城。鄴城城中乏糧,餓死者過半,形勢極為危急,審配指揮將士竭力防守。七月,袁尚聽說鄴城危險,親率兵萬餘人回救,至離鄴城十七里之處,臨涇水(今涇陽河)為營,點火以示城中。審配見袁尚救兵來到,點火相應,出兵城外,欲以袁尚里應外合,沖出重圍。曹操派兵迎頭截擊,將審配趕回城中。又揮軍擊敗袁尚。袁尚恐懼,遣使求降,曹操不許。袁尚退兵,曹操隨後追擊。袁尚部將馬延、張凱等臨陣投降曹操,軍隊潰散,袁尚見大勢已去,逃奔中山郡(今河北定縣)。曹操大獲全勝,盡得袁尚輜重、印綬、節鉞等物。於是使人拿袁尚印綬以示城內,城內守軍崩潰。八月,審配之侄審勞開城門迎納曹軍,曹操遂佔領鄴城,至此,曹操平定冀州。九月,曹操自任冀州牧,冀州從此成為曹操的政治中心。
曹操攻滅袁譚
建安九年(204)十二月,曹操以背約為名,向袁譚發動進攻。袁譚退至南皮(今屬河北) 曹操進軍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復譚所佔據的屬縣。次年正月,曹操進軍南皮,袁譚出戰,曹軍士卒死傷累累,曹操意欲暫緩進攻。議郎曹純勸曹操說,大軍深入,難以持久,必須有進無退。於是曹操親自擂鼓,指揮將士沖擊,遂大敗袁譚,攻佔南皮。袁譚出逃,被曹軍追兵殺死。至此,袁氏勢力基本肅清。
公元207年-大事記
曹操曹操接受謀士郭嘉的意見,發輕兵北征,以除袁家之後。
8月,曹操派張遼大敗、斬殺烏桓領袖蹋頓。
9月,公孫康斬袁尚、袁熙,將首級送予曹操。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子。公孫度死後,任遼東太守,曾經斬了勢窮來投的袁熙、袁尚兄弟,將二人首級送給曹操。死後,其弟公孫恭襲爵。公元207年,袁熙、袁尚聯合蹋頓單於進攻白狼山,被曹操手下大將張遼擊敗,蹋頓單於被斬首。袁熙、袁尚和數千騎兵逃往遼東,公孫康恐袁熙、袁尚鳩奪鵲巢,又見曹操無進軍之意,於是將二人斬殺,首級送給曹操。公孫康死後,二子尚幼,遼東太守一職由公孫康之弟公孫恭接任。
孫權西攻黃祖,徒其民眾。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今湖北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亦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之計最早的起源。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的命運從此改變。
㈥ 古文《趙括紙上談兵》 解釋:以天下莫能當的當、而絕其糧道的絕、秦悉坑之的悉
抵擋
斷絕
皆,都,全部
㈦ 項羽簡介
項羽 (西楚霸王)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本 名 項籍
別 稱 項王
字 號 項羽
所處時代 秦末楚漢之際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時間 公元前232年
去世時間 公元前202年
主要作品 《垓下歌》
主要成就 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權 古 跡項王故里、項羽故都 稱 號 西楚霸王
籍 貫 下相(今宿遷市,古屬彭城)
㈧ 了解商丘歷史的,可以講述一下這個地方有哪些名人嗎
天下第一清官湯斌商丘市睢縣人:雍正,乾隆加封文正公享太廟供奉,時稱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師。
㈨ 糧道街的歷史背景
卧虎藏龍——糧道街 可能因為長期是省府衙門及封疆大員們的駐蹕地罷,武昌內城那些街頭巷尾里頭,似乎都沾了些許「天子腳下」的氣息,不像漢陽,古則古矣,卻古得像個老鄉紳,更不似漢口,彷彿昨日還衣衫襤褸,今日就陡馬地發富得流油,穿金戴銀地紙醉金迷起來……
㈩ 韓信人物簡介
韓信,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
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騙入宮內,誣以謀反之名處死於長樂宮鍾室。
(10)商丘古糧道擴展閱讀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軼事典故——風箏來歷
風箏的起源與韓信。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 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
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凄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
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