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晉三元
Ⅰ 聽說山西省與河南省打過幾次官司,只是為了爭奪濟源市的劃分,山西想要濟源,河南不放
因為濟源市是交通樞紐,如果河南省沒有濟源市,那麼鄭州鐵路局將失去長治,晉城等很多線路,太原局將管轄到黃河以北,山西將有多條大通道,如果那樣將對於河南省的交通運輸能力將進一步削弱。
濟源市是河南省直轄縣級市,地處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在歷史上,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也即屬於因為一條河而得名的情況。
濟源市面積雖然只有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七十多萬,是河南省裡面最小的省級管轄市(副地級)。但是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城市的人口少,面積小而小瞧了人家,這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可一點也不差呢。
在2016年的時候,濟源市的GDP總量就高達到530多億,人均可達七萬多,這個數據可是僅次於省會鄭州了,排名第二。在2017年的時候GDP有612億之多,增長速度在省內排第五名發展的態勢可以說是很猛了。
(1)濟源晉三元擴展閱讀:
濟源市內的交通運輸:
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
207 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 310 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接107 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
濟源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洛陽,焦作,新鄉,晉城,運城等周邊地市聯通,濟洛高速公路、濟焦高速公路、晉濟高速公路、濟邵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實現鎮鎮通高速,向北可到北京,二連浩特,南可至廣州港澳,東達連雲港西至新疆。
Ⅱ 三元奶粉濟源有哪賣的
大商超市,嬰寶店,百姓家園超市,孕嬰店都有
Ⅲ 現今的濟源在古代叫什麼在哪個州或府的治下
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內商代濟源一帶容有向國、召國。西周、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 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 秦代(前221-前206) 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 漢代(前206-220) 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 。三國時代(220-280)
Ⅳ 濟源屬於哪個市
濟源屬於河南省的省轄市。
濟源市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面積1931平方公里,人口72萬,位居河南洛陽、焦作及山西晉城、運城四市的中間地帶,素有「豫西北門戶」之稱。
濟源市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成為河南省省轄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2012年被列入中原經濟區核心發展區域和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2014年以來被確定為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市和全省唯一的全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4)濟源晉三元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9月,濟源市共轄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包括濟水街道、沁園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玉泉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梨林鎮、軹城鎮、承留鎮、坡頭鎮、大峪鎮、邵原鎮、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克井鎮隸屬河南省濟源市,中心位置在北緯35°09′39″ 東經112°32′13″。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濟(源)陽(城)公路南北穿境。
2、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坐落在歷史悠久的古軹國遺址上,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濟源市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融為一體,鎮區距市委、市政府行政區僅2公里。
3、邵原鎮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山區,東與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南傍黃河小浪底水庫與洛陽新安隔河相望,北依華北僅有的原始森林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
Ⅳ 濟源憑什麼成為河南惟一一個省轄縣級市
濟源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個省轄縣級市有多個原因:
1、政治因素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2、歷史原因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濟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延慶寺舍利塔、陽台宮、軹國故城)、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
3、地理位置
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
4、經濟發達
濟源經濟發展迅猛,現擁有濟源鋼鐵,豫光金鉛等三家上市公司。濟源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體系。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4大名硯之一。
2017年,濟源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5)濟源晉三元擴展閱讀:
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為「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
盡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地級市」實行「市管市」和「市管縣」,其行政區涵蓋各種形式的縣級行政區。
「省轄市」改「地級市」以後,成為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的省、自治區主要行政分區形式,並作為地級行政區納入官方統計。
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深入,到1986年,「地級市」達到166個,佔325個地級行政區的51.1%,取代「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只有少部分的縣級市升級為了省轄市。
截至201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地級市285個、縣級市369個,所有地級市均為省轄市,只有極個別的縣級市是省轄市,河南省只有一個縣級市濟源是省轄市。
Ⅵ 濟源紅色革命聖地原大寨的資料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個小山村;在昔陽縣城東南5公里處,距太原168公里,從太原走太舊高速公路3小時即可到達。
大寨曾經是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後,吸引了1000餘萬人次慕名來大寨參觀、學習、旅遊,不少國家的元首也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如今,大寨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邁開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令國人矚目。人們為了追尋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和探訪大寨人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共同富裕」的新風新貌,紛至沓來,每年接待10萬人次。大寨已初步建設成為山西新的旅遊景區,再度成為遊人觀光熱點。
如今的大寨,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從縣城直到虎頭山上。一進大寨,猶如走進了中國現代農業的歷史畫卷,稱得上是山村農業模式的一個縮影。寨前筆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大寨旅行社樓房高高屹立,新聳起的釉磚貼面的四層大樓門前,「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的牌子尤為耀眼奪目。樓上傳出的機器聲,給往日肅靜的田園鄉野增添了新的情調。這是一條農村小城鎮建設示範街。
寨門上的「大寨」紅字依然十分醒目。過去那株用來上吊自殺的老柳樹如今根如盤石,形似蒼龍,峻峭挺拔,枝葉茂盛,肅立在村口迎接遊人,故稱「迎客柳」。不遠處的陳永貴故居是一處低矮的瓦房小院,陳設雅靜簡朴。四周依山築砌的百餘米長的下窯洞上磚樓的民居建築,是大寨的特色景點,其他山村是沒有的。遊人可進宅穿院,向人問長道短,品嘗大寨食品,或與大寨人耕耘田間。村中有新建的小學、科技樓、保健院等社會福利設施,可以看到大寨的「五有」和「三不」的新風尚:老有靠、小有教、燒有保、病有報、考有獎和運輸不用挑、吃水不用吊、有病不用跑。大寨人純朴友善、熱情好客的民風,定會給你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寨旅遊的重點在虎頭山上。今日虎頭山上已是綠樹成蔭、松柏成林,滿山蒼翠而靜穆,散發出一股清靈之氣,蘊含著一種自然美的神韻。山坳間黃櫨、灌木,丹黃朱翠,分外妖嬈。一到深秋,萬山紅遍,裝點著山林大地。紅葉象徵大寨人勝利的喜悅,當然也能給游者煥發起精神,增加彭勃的生命活力。山麓有「大寨展覽館」,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築,四周松槐柏柳相間,極為雅緻潔靜。館內在「農業學大寨」的金色大宇下,展覽了建設新大寨的全過程。展覽分7個單元,從思想領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許多照片、實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展覽館前有大地之子陳永貴雕像,栩栩如生,那種朴實堅強的性格,顯示出農民政治家的偉大魄力。沿山勢步步登高,兩旁梯田式的花壇內,松柏亭亭玉立,百花爭芳斗艷。經過4層台地,登上228級青石台級,前有墓碑,上書「陳永貴之墓」,碑陰鐫刻陳永貴傳略。碑後建墓冢,圓形平頂,高1.5米,上飾一桃形石墩。墓的三面依山築梯田成靠背式的墓圈,圈裡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實現了「我死後就埋在虎頭山上,好親眼看看大寨變化」的生前遺願。墓左側百米處,有郭沫若紀念碑,漢白玉石碑橫置在碑基上,四周圍以鐵質欄桿,是在郭老誕辰100周年的1992年11月16日立碑紀念的。據說,郭老的部分遺骨分撒在虎頭山上。著名作家孫謙墓依次建在虎頭山下。墓的右側開辟了一處山間游園,在林木間建有古式的涼亭、迴廊,樸厚勁挺。座座「天池」,清澈見底,條條溝渠,縱橫交叉,汩汩流水灌溉著山上的良田果木。「養鹿場」掩映在群峰蒼翠之中,蒼松綠草,梅花鹿群,使你頓入回歸大自然之妙境。站在周總理紀念亭中,下望大寨村,群山環抱著層層樓舍,如詩如畫。裊裊炊煙,幾聲雞鳴,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幽美,安全文明的新農村就展現在眼前,構成一組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新型旅遊畫面。站在虎頭山上,已見新世紀的大寨曙光。
據聞,有關方面為滿足到大寨旅遊的需要,擬新增「做一天大寨人」的旅遊項目,加強對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葉劍英老一輩革命者居住過的窯洞和陳永貴故居的陳列,新建國內外名人在大寨的紀念館,新雕大寨人戰天斗地的群體雕像等新的景點,開發有大寨特色的旅遊商品、紀念品,完善各項服務設施,讓大寨超越昨天,奔向明天。一個新大寨的輝煌再度在三晉大地閃耀!
Ⅶ 河南省濟源市和山西省晉中市都是地級市嗎
都是。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1999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下轄的榆次市改為榆次區。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1個市轄區(榆次),9個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昔陽縣、和順縣、左權縣、榆社縣),代管1個縣級市(介休)和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Ⅷ 濟源的歷代名稱.歸屬
濟源市歷史悠久,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小國。春秋戰國 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 秦代(前221-前206) 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 漢代(前206-220) 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 。三國時代(220-280) 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 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 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 北魏後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 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並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 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 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 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 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 元代,王屋縣並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1997年升格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