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丘許昌 » 濟源文正

濟源文正

發布時間: 2021-03-12 23:53:35

A. 中國歷史上有姓苗的厲害人物么`

苗 發:唐代壺關人,審相晉卿之子。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苗 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丞相。著有著《雪窩稿》、《史閣記聞》、《歸田錄》等。
苗 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游。並為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余書尚有《說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晉卿:字元輔,唐代潞州壺關人。擢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知選事。久之,進侍郎。天寶二載,較書判,以御史中丞張倚之子奭為第一,議者不平。帝御花萼樓覆實,奭持紙終日,筆不下,人謂之曳白。坐貶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訪使。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廣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謚懿獻。詩一首。
苗時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於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裡,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為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再成:南宋名宦,著名抗元三傑之一。歷官真州安撫使、濠州團練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祐元年(1275年)守真州,與文天祥在真州定計抗元兵。元軍猛攻,守將苗再成誓曰:「我苗再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城陷而落入敵兵之手卻英勇不屈而死。
苗坦之:字平野,貶名苗二賴子,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在世七十多年,十五歲時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門打官司,開始訴訟。十八歲中秀才,輔許喬林編校《海州文獻錄》一書。因其勁悍剽輕、機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廩生資格,而終身未舉鄉試。雖平生布衣,但苗二賴子不畏強暴、斗貪官、懲劣紳、治惡痞、助窮苦、濟貧弱、平冤屈、揚正氣、深受廣大群眾稱頌,其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嘉慶辛末科進士,官國子監學正銜

B. 我的寶寶在08年農歷七月二十七,下午5點57分所生,請各位大師幫忙取個名字,姓雷,女孩,謝謝!

雷婧璇

C. 清化鎮有哪些歷史名人

杜嚴(1875--1938),字友梅,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後留學日本政法大學。

焦作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焦作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焦作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河南日報報道:(記者譚勇通訊員張國波)《白蛇傳》中人物法海的原型是博愛人。這是12月16日在博愛縣召開的法海出生地研討會上專家組得出的結論。
據史傳,法海俗家名叫裴頭陀,是晚唐名相裴休之子。根據博愛縣清化鎮酒奉村東北處發掘出的唐代裴家的墓穴和墓碑,與會專家認為法海的祖籍為博愛。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大學、省社科院、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的專家們經過考證,認為歷史上的法海乃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才華橫溢,弱冠之年就進士及第,因父親裴休仕途失意的影響才出家為僧。他遵父教誨,立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重修了著名的金山寺,被人們尊為「開山裴祖」。而在《白蛇傳》中,法海卻被歪曲塑造成了破壞許仙與白娘子愛情的反面人物。
焦作市地處豫北懷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這片捏土於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靈人傑,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懷川大地,山陽之土的富饒寶藏的養料,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們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咸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咸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准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載堉(1536-1611),是我國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八歲就能吟詩。據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記載:"朱載堉兒時即悟先天法,稍長,學無師授、輒能累黍辨黃鍾。"他年輕時就立志要"述家學,承父志",在他父親和外舅祖何瑭的影響教育下,精心研究學問。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寫出了自己的處女作《瑟譜》;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律歷融通》一書問世;時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學名著《律學新說》,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及計算方法,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的創造,比西方人發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朱載堉不僅是十二平均率理論的提出者,也是這一理論的第一個實踐者。他根據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反復研製、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發音準確的樂器--"弦准",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現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已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圍繞十二平均率的計算問題,他還首創了用珠算開平方,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在天文歷法方面,他還精確地計算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值,測定出了當時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確程度和現在用科學儀器測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藝術方面,他不僅確定了較為完備的"舞學"的理論,而且還規定了有關舞蹈的內容,描繪出了較為詳盡的舞圖和舞譜。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樂律全書》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還有:《韻學新說》、《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嘉量算經》、《圓方勾股圖解》、《律呂質疑辨惑》等。國外科學家認為,朱載堉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式的偉大科學家。
許衡,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鑒於當時干戈擾攘,民生凋敝的勢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
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於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一起定官制、立朝儀,對元初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積極作用。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遺餘力。許衡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負責培養一批蒙古貴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懷備至。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涌身體力行,言必揆諸其義而後發"。因此,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數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所以,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許衡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歷)而創制新歷。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復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歷》。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 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歷》使用的時間,前後達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歷法,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贊揚許衡等的功績說:"至元十三年,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訂新歷,……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蓋未有出於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評價。許衡對程朱理學的造詣也是很深的,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命""義"之說。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
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贊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 則稱為之"朱之後一人"。其著述有《許文正公遺書》八冊十二卷傳世;《元史》有傳,述其生平歷程,《宋元學案》有《魯齋學案》,記其理學思想。
文學家韓愈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市)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 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郭熙(約1020-1100) 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1474~1543) 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瑾(1876-1849年) 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1837年任台灣鳳山縣(今高雄縣)知縣,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後世譽其建的渠為「曹公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率領鄉勇抗擊英軍,使英軍屢遭失敗,始終沒能登上台灣島。
陳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溫縣陳家溝人,陳氏太極拳創始人。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編了太極拳術,成為當今風靡世界的太極拳之源,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
陳發科(1887-1957年) 溫縣陳家溝人,著名太極拳大師。他混元內氣雄渾虛靈,纏絲內勁剛柔兼備,太極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譽滿武林,人頌「太極一人」。自此陳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為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 隅、家傳秘練的陳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發揚光大,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

D. 關於一個姓氏

苗姓由來
1、歷史來源:遠祖始苗智傑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後,受到晉國的優待,受封於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因此,苗姓起源於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於羋姓。發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現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東兩地.優以河南省台前縣候廟鎮苗口村人氣較旺!後人有1000餘人。

苗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里苗姓人佔全縣人口得1.66,約九千多人。春秋時,楚君若敖的兒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後代便以斗作為姓氏。伯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子文任楚國令手,二兒子子良任司馬。子良的兒子叫斗越椒,生下來的時候子文就說:「這孩子樣子像熊虎,哭聲像狼叫,將來長大後一定會禍害全家,別養活他吧!」子良沒有同意。後來子文臨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國執政,大家趕快離開楚國,別讓若熬氏絕了後!」斗越椒長大以後繼任司馬,當時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兒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個大臣到楚莊王面前去說斗般的壞話,楚莊王便殺死了斗般,讓斗越椒當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奪王位,楚莊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質同他講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於是雙方便擺開陣勢交起戰來。斗越椒死在亂軍之中。其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君把苗邑(河南省濟源縣西南)封給他,所以又叫苗賁皇。他的後人便是苗氏。苗姓在浙江省東陽郡(東漢置長山縣。三國吳置東陽郡。南北朝梁改置金華郡。隋廢郡改置婺州,改縣為金華)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苗姓當今雖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卻不絕於史書。宋代有曾經大破鬼章,軍功彪炳的大將苗援;討降生羌、威鎮洮西,又與李憲取定西域的名將苗綬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2、郡望:東陽

3、堂號
惠化堂:源自唐代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唐李固的《幽閑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只管再問。」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驚異,再問:「為將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發怒,說:「將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後來苗公果然出將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可見命皆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4、歷史名人:苗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人。擢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知選事。久之,進侍郎。天寶二載,較書判,以御史中丞張倚之子奭為第一,議者不平。帝御花萼樓覆實,奭持紙終日,筆不下,人謂之曳白。坐貶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訪使。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廣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謚懿獻。詩一首。
苗發:唐代壺關人。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苗 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丞相。著有著《雪窩稿》、《史閣記聞》、《歸田錄》等。
苗 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游。並為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余書尚有《說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時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於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裡,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為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再成:南宋名宦,著名抗元三傑之一。歷官真州安撫使、濠州團練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與文天祥在真州定計抗元兵。元軍猛攻,守將苗再成誓曰:「我苗再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城陷而落入敵兵之手卻英勇不屈而死。
苗坦之:字平野,貶名苗二賴子,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在世七十多年,十五歲時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門打官司,開始訴訟。十八歲中秀才,輔許喬林編校《海州文獻錄》一書。因其勁悍剽輕、機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廩生資格,而終身未舉鄉試。雖平生布衣,但苗二賴子不畏強暴、斗貪官、懲劣紳、治惡痞、助窮苦、濟貧弱、平冤屈、揚正氣、深受廣大群眾稱頌,其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

E. 誰知道苗姓的來源

歷史來源
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專公元前屬547年,楚國因若敖之亂,楚大夫伯棼被殺,其子賁皇逃奔晉國,受封於苗邑(河南濟源縣),子孫逐以邑名「苗」為氏。

家族名人
苗發 唐代壺關人。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地望分布:浙江東陽郡。

苗姓起源參考之二
苗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後,受到晉國的優待,受封於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賁皇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因此,苗姓起源於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於羋姓。 發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

F. 姓氏求源:苗

苗姓
苗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尋根溯源
苗姓來源有三: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采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采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的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訁斤,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散布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明初,山西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陝西等地。明中葉以後,苗姓已分布於全國大多數地方,並有渡海赴台者。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甘肅、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約佔全國漢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G. 耶律楚材的詩詞有哪些

  1. 清明時節過邊城,遠客臨風幾許情。野鳥間關難解語,山花爛熳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腸亂,瑪瑙杯寒醉眼明。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庚辰西域清明》

  2. 昔年今日度松關,車馬崎嶇行路難。瀚海潮噴千浪白,天山風吼萬林丹。氣當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回首三秋如一夢,夢中不覺到新安。——《過夏國新安縣》

  3.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灧灧水溶溶。風回一鏡揉藍淺,雨過千峰潑黛濃。——《過濟源登裴公亭》

  4. 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遙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並觸沈思到酒邊?——《鷓鴣天》

  5.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灧灧水溶溶。風回一鏡揉藍淺,雨過千峰潑黛濃。——《過濟源登裴公亭用閑閑老人韻》

  6. 高岡登陟馬玄黃,落日西風過晉陽。道士忻迎捧林果,儒冠遠迓挈壺漿。五台強壯頭如雪,開化輕安鬢未霜。誰會二師深密意,趙州元不下禪床。——《贈五台長老》

H. 安倍這個苗姓出自那裡

1、歷史來源:遠祖始苗智傑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後,受到晉國的優待,受封於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因此,苗姓起源於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於羋姓。發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現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東兩地.優以河南省台前縣候廟鎮苗口村人氣較旺!後人有1000餘人。

苗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里苗姓人佔全縣人口得1.66,約九千多人。春秋時,楚君若敖的兒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後代便以斗作為姓氏。伯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子文任楚國令手,二兒子子良任司馬。子良的兒子叫斗越椒,生下來的時候子文就說:「這孩子樣子像熊虎,哭聲像狼叫,將來長大後一定會禍害全家,別養活他吧!」子良沒有同意。後來子文臨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國執政,大家趕快離開楚國,別讓若熬氏絕了後!」斗越椒長大以後繼任司馬,當時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兒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個大臣到楚莊王面前去說斗般的壞話,楚莊王便殺死了斗般,讓斗越椒當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奪王位,楚莊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質同他講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於是雙方便擺開陣勢交起戰來。斗越椒死在亂軍之中。其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君把苗邑(河南省濟源縣西南)封給他,所以又叫苗賁皇。他的後人便是苗氏。苗姓在浙江省東陽郡(東漢置長山縣。三國吳置東陽郡。南北朝梁改置金華郡。隋廢郡改置婺州,改縣為金華)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苗姓當今雖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卻不絕於史書。宋代有曾經大破鬼章,軍功彪炳的大將苗援;討降生羌、威鎮洮西,又與李憲取定西域的名將苗綬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2、郡望:東陽

3、堂號
惠化堂:源自唐代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唐李固的《幽閑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只管再問。」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驚異,再問:「為將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發怒,說:「將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後來苗公果然出將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可見命皆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4、歷史名人:苗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人。擢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知選事。久之,進侍郎。天寶二載,較書判,以御史中丞張倚之子奭為第一,議者不平。帝御花萼樓覆實,奭持紙終日,筆不下,人謂之曳白。坐貶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訪使。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廣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謚懿獻。詩一首。
苗發:唐代壺關人。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苗 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丞相。著有著《雪窩稿》、《史閣記聞》、《歸田錄》等。
苗 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游。並為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余書尚有《說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時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於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裡,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為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再成:南宋名宦,著名抗元三傑之一。歷官真州安撫使、濠州團練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與文天祥在真州定計抗元兵。元軍猛攻,守將苗再成誓曰:「我苗再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城陷而落入敵兵之手卻英勇不屈而死。
苗坦之:字平野,貶名苗二賴子,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在世七十多年,十五歲時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門打官司,開始訴訟。十八歲中秀才,輔許喬林編校《海州文獻錄》一書。因其勁悍剽輕、機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廩生資格,而終身未舉鄉試。雖平生布衣,但苗二賴子不畏強暴、斗貪官、懲劣紳、治惡痞、助窮苦、濟貧弱、平冤屈、揚正氣、深受廣大群眾稱頌,其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嘉慶辛末科進士,官國子監學正銜。

4、文獻 苗氏人物誌

苗樹春少將
現代名人:

苗樹春(1941.3-——),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人。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到軍隊院校學習。1961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先後在幾所軍隊和地方院校學習軍事、技術、外語和國際關系等專業,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院校、空軍司令部、總參謀部等任職。先後在中國駐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任陸、海、空軍副武官,中國駐加拿大共和國陸、海、空軍武官,中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任陸、海、空軍武官。現任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1996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

I.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大河屯鎮褚庄村楊姓族譜

楊氏古譜傳說
楊氏乃軒轅黃帝之後裔,系出姬姓,得姓之說有幾種.///周成王"桐葉封候",分封弟弟叔虞為唐候(在今山西境內),建立唐國,因唐地有晉水,其子孫改唐為晉,稱晉候.後來候室分宗,分伯僑於楊國(位於山西洪洞縣東南范古城一帶),楊國為晉所滅,其子孫以國為姓,為楊姓起源.///其他幾說,也都與伯僑,周王室有關,只是伯僑是晉後之次子,還是周宣王之次子,史載不一,有所出入.不過,綜合各說,可以肯定的是,楊姓源自姬周王室之後,這點無庸置疑.///唐河楊氏,又稱泗洲楊氏,或券門楊氏,是明洪武十四年,始祖楊公諱澄,字以清,攜子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河南省南陽府唐縣城北二十五里處安家落戶,始祖澄有四子,長鑌,次(金容),三錦,四(金監),長子次子落戶唐縣(即現在的唐河縣),據傳三子四子一居四川,一居湖北,已無可考證.///澄公自山西遷唐河縣距今已有六百餘載,長次兩枝已有一萬餘人,二十餘世,原族譜已經丟失,清道光十三年所立始祖墓碑載有字派十八世,九七年重新續譜修祠,新訂二十世字派如下:松志建中華,安邦進孝廉,恆存文科本,統承章守興.///
河南楊氏分譜:

楊氏字派之河南篇

河南濟源楊氏字輩:「松柏枝鴻春,文來守世,朝於明廷,道全德備,承紹維雍」。
河南濟源市坡頭鎮楊氏字輩:「玉庭天林應,乾生振緒光,旺宗世同茂,興勿慶榮昌」。
河南平頂山(祖籍山西棗園)葉縣全集村/郭呂庄/魯山/舞鋼楊氏老字輩:「雲峰林武玉文」;
新字輩:「崇仁尚義永世業,先道宗德震家聲」。
河南魯山縣張官營鎮吳營村(始祖楊振福,祖籍河南汝西楊家樓)楊氏字輩:「木文建玉,思懷天紹,國培英范仕環宇,家尚孝賢博梓楠」。
河南一支楊氏字輩:「成錫光衍慶思里,傳家文章華國」。
河南淅川縣楊氏字輩:「柯國仲,希以承,植文起,士大春,萬年長,善仁義,福祿祥,能保朝,盼君強」。
河南南陽桐柏平氏鎮楊氏字輩:「國正天新順,軍清民子安」。
河南南陽楊氏字輩:「明永春建令,仁毅道德傳 」。
河南南陽市楊氏字輩:「本昌宗存道,志長繼光明,而思昭致德,其心孝太清,三多遇景運,九世樂昇平,禮教信廣傳,定有元功成」。
河南南陽社旗楊氏字輩:「學秉永楠清,川西蘊霖生,德大心克泰,卿換保光榮……」。
河南新鄭/南陽楊氏字輩:「清德書中守,大道世景成」。
河南許昌西崗楊安家/方城(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楊跟、楊模)楊氏字輩:「崇德如松俊」。

河南桐柏縣安棚鎮平氏鎮楊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君清民自安」。
河南一支楊氏字輩:「振起家聲,敬思祖德,萬年繼業 」。
河南商丘(祖籍山東魚台)楊氏字輩:「書玉顏金保合寧」。
河南商丘楊氏字輩:「文傳家遠,忠書啟後昌」。
河南偃師岳灘東庄楊氏字輩:「元善佑天錫,鴻恩需祖開,家傅清白源,穆卜吉祥來」。
河南固始楊氏字輩:「自言其心,如立本元,履庭傳緒,孝友克敦 」。
河南固始(祖籍江西)楊氏字輩:「自言其心,如立本元,履廷傳緒,孝有克敦,家法宜首,世澤永存,錫光肇慶,昌運隆恩,道在君相,定國安邦,祖德賢良,萬代端詳」。
河南焦作楊氏字輩:「 家聲克昌乃德」。
河南焦作/修武/偃師汜水鎮楊姓字輩:「家守正大兆祥瑞」。
河南信陽(四知堂,祖籍山西)楊氏字輩:「 光宗耀祖,培正佳音,雨思偉穗,國泰民安」。
河南信陽楊氏字輩:「自言其新,如立本元,呂廷傳續,孝有克敦,家法宜守,世者永存,錫光肇慶,昌運隆恩」。
河南信陽(祖籍山西)楊氏字輩:「家國忠厚慶安全,正大光明世德延,登本敬宗福守禮,開春紀樹保其年」。
河南潢川楊氏字輩:「東文正守術」。
河南鹿邑楊氏字輩:「 維效乃修德, 守誠再振士,忠信福祿增 ,仁愛祥照生」。
河南沁陽柏香楊氏字輩:「生昌奕道永,悅肇敦濟建,敘廷林澤孟,秉立致達發,繁文振武威」。
河南原陽楊氏字輩:「太林然秀慶,治安興家邦,永和春泉曉,吉祥德世昌」。
河南原陽縣黑羊山鄉楊灣村楊氏字輩:「振興永久運,增福慶中文,常進保全子,繼承安樂林」。
河南孟津縣北馬屯鎮寺窪村楊氏字輩:「元培兆生瑞」。
河南孟津常袋鄉楊溝村楊氏輩:「從省慎守成,學友思明正,安新復隆存,克進希恆永」。
河南汝南縣留盆鎮楊寨村楊氏字輩:「子久文升嵩,庭存春有希,萬世傳家遠,培毓士永徽,同生雲路續,光顯立德巍」。
河南唐河券門(始祖楊澄,祖籍山西洪洞縣)楊氏字輩:「大登宗玉景,始萬殿春立,永懷道德明」。
河南唐河縣城郊鄉(祖籍山西)楊氏字輩:「光照普群綉,永安定長壽,平太壞祖恩,宗延昌蘭勝」。
河南唐河縣東8公里南楊崗(始祖楊能)楊氏字輩:「元亨利貞,繼治立成,道德仁義,修齋志平……」。
河南新蔡楊氏字輩:「立心樂從正,樹習比文明」。
河南安陽(祖籍山西洪洞)十里鋪村楊氏字輩:「……作晉繼鳳天……」。
河南光山潑河椿店(四知堂)楊氏字輩:「施家應宏隆,紹昌景必豐,巨業源心定,智德慶宗功,道義文章立,經論干齊同,綱常倫理正,永丗合時中」。
河南平輿縣楊氏字輩:「振興中華,德孝汝賢」。
河南鄧州市楊氏字輩:「敬修鴻祖澤,守德實長明,建玉克成勇,賓正義太存」。
河南鄧州汲灘楊氏(祖籍山東歷城瓦子坡)字輩:「先廷世如泰,銘德基宣道,存省蘊育澤,雪修盛贊喜,嚴某思克述,淵泉富卿集」。
河南新野縣溧河鋪鎮西田口村(始祖楊宗信)楊氏字輩:「宗玉子興善,芳明榮振康,祖福貽澤遠,時代永承昌」。
河南虞城楊氏字輩:「永文德兆瑞,紀武景運龍,萬代成家傳,少年百世興 」。
河南太康縣楊氏字輩: 「懷雲興啟天」。
河南方城西垀坨村(祖籍山東曹縣)楊氏字輩:「天世有永萬文書傳,士澤(洪)德煥勛名,龍恩延緒肇瑞方城,詩繼先祖樂齊魯,琳義真顯建玉宗」。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