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紅區
1. 濟源市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庄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庄居委會、段庄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庄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庄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庄居委會、宋庄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澗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後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靈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針庄村、北喬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庄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庄前村、尚庄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庄村、谷堆頭村、古楊樹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庄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庄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庄村、泥溝河村、柏樹庄村、橋凹村、趙禮庄村、王禮庄村、邱禮庄村、中禮庄村、大郭庄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庄村、曹凹村、齊庄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庄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庄村、棗林村、衛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庄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庄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庄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庄村、馬場村、蔣庄村、蓼塢村、泰山村、校庄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庄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前榮村、蕭庄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葯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庄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庄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庄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庄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庄村、石匣村、羅庄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庄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庄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庄村、官洗溝村、圪台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庄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2. 濟源紅色革命聖地原大寨的資料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個小山村;在昔陽縣城東南5公里處,距太原168公里,從太原走太舊高速公路3小時即可到達。
大寨曾經是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後,吸引了1000餘萬人次慕名來大寨參觀、學習、旅遊,不少國家的元首也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如今,大寨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邁開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令國人矚目。人們為了追尋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和探訪大寨人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共同富裕」的新風新貌,紛至沓來,每年接待10萬人次。大寨已初步建設成為山西新的旅遊景區,再度成為遊人觀光熱點。
如今的大寨,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從縣城直到虎頭山上。一進大寨,猶如走進了中國現代農業的歷史畫卷,稱得上是山村農業模式的一個縮影。寨前筆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大寨旅行社樓房高高屹立,新聳起的釉磚貼面的四層大樓門前,「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的牌子尤為耀眼奪目。樓上傳出的機器聲,給往日肅靜的田園鄉野增添了新的情調。這是一條農村小城鎮建設示範街。
寨門上的「大寨」紅字依然十分醒目。過去那株用來上吊自殺的老柳樹如今根如盤石,形似蒼龍,峻峭挺拔,枝葉茂盛,肅立在村口迎接遊人,故稱「迎客柳」。不遠處的陳永貴故居是一處低矮的瓦房小院,陳設雅靜簡朴。四周依山築砌的百餘米長的下窯洞上磚樓的民居建築,是大寨的特色景點,其他山村是沒有的。遊人可進宅穿院,向人問長道短,品嘗大寨食品,或與大寨人耕耘田間。村中有新建的小學、科技樓、保健院等社會福利設施,可以看到大寨的「五有」和「三不」的新風尚:老有靠、小有教、燒有保、病有報、考有獎和運輸不用挑、吃水不用吊、有病不用跑。大寨人純朴友善、熱情好客的民風,定會給你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寨旅遊的重點在虎頭山上。今日虎頭山上已是綠樹成蔭、松柏成林,滿山蒼翠而靜穆,散發出一股清靈之氣,蘊含著一種自然美的神韻。山坳間黃櫨、灌木,丹黃朱翠,分外妖嬈。一到深秋,萬山紅遍,裝點著山林大地。紅葉象徵大寨人勝利的喜悅,當然也能給游者煥發起精神,增加彭勃的生命活力。山麓有「大寨展覽館」,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築,四周松槐柏柳相間,極為雅緻潔靜。館內在「農業學大寨」的金色大宇下,展覽了建設新大寨的全過程。展覽分7個單元,從思想領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許多照片、實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展覽館前有大地之子陳永貴雕像,栩栩如生,那種朴實堅強的性格,顯示出農民政治家的偉大魄力。沿山勢步步登高,兩旁梯田式的花壇內,松柏亭亭玉立,百花爭芳斗艷。經過4層台地,登上228級青石台級,前有墓碑,上書「陳永貴之墓」,碑陰鐫刻陳永貴傳略。碑後建墓冢,圓形平頂,高1.5米,上飾一桃形石墩。墓的三面依山築梯田成靠背式的墓圈,圈裡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實現了「我死後就埋在虎頭山上,好親眼看看大寨變化」的生前遺願。墓左側百米處,有郭沫若紀念碑,漢白玉石碑橫置在碑基上,四周圍以鐵質欄桿,是在郭老誕辰100周年的1992年11月16日立碑紀念的。據說,郭老的部分遺骨分撒在虎頭山上。著名作家孫謙墓依次建在虎頭山下。墓的右側開辟了一處山間游園,在林木間建有古式的涼亭、迴廊,樸厚勁挺。座座「天池」,清澈見底,條條溝渠,縱橫交叉,汩汩流水灌溉著山上的良田果木。「養鹿場」掩映在群峰蒼翠之中,蒼松綠草,梅花鹿群,使你頓入回歸大自然之妙境。站在周總理紀念亭中,下望大寨村,群山環抱著層層樓舍,如詩如畫。裊裊炊煙,幾聲雞鳴,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幽美,安全文明的新農村就展現在眼前,構成一組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新型旅遊畫面。站在虎頭山上,已見新世紀的大寨曙光。
據聞,有關方面為滿足到大寨旅遊的需要,擬新增「做一天大寨人」的旅遊項目,加強對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葉劍英老一輩革命者居住過的窯洞和陳永貴故居的陳列,新建國內外名人在大寨的紀念館,新雕大寨人戰天斗地的群體雕像等新的景點,開發有大寨特色的旅遊商品、紀念品,完善各項服務設施,讓大寨超越昨天,奔向明天。一個新大寨的輝煌再度在三晉大地閃耀!
3. 濟源市有幾個區縣
濟源市是縣級市,轄區內只有街道、鎮,沒有縣區。截至2017年2月,濟源市共轄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其中居民委員會72個,村民委員會453個。
(3)濟源紅區擴展閱讀
濟源市歷史沿革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濟源縣。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參考資料來源:濟源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濟源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濟源市人民政府—基本市情
4. 河南省濟源市有幾個區
截至2011年9月,濟源市共轄5個街道、11個鎮
濟源是河南十八個省轄市之一。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黃河、淮河、長江並稱「四瀆」)。濟源位於黃河北岸,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臨王屋山,南臨洛陽,東接焦作。
5. 河南省濟源市幾個區
是個縣級市,下邊沒區,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6. 濟源市分幾個區
濟源實行市直管鎮(街道)體制,沒有轄縣區。濟源市是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行政級別為副地級。2000年實行省轄體制,行政級別仍為副地級,但官員和機構均按照正地級配置,在河南省和其他17個省轄市享有完全一樣的許可權,是事實上的直筒子地級市。
截至2016年3月,濟源市共轄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
7. 河南濟源市有哪些區
截至2011年9月,濟源市共轄5個街道、11個鎮。
8. 古代濟源的行政區劃是什麼
【面積】 1931平方公里
【人口】 66萬
【郵編】 454650
【區號】 0391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濟源城市規劃區面積 5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 35 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作為一座年輕城市,濟源堅持「大氣、秀氣、靈氣」的城市理念,在城市特色上下工夫。投資 2.3 億元建成的濟源籃球城已成為 CBA 和 WCBA 的河南主賽場,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家籃球訓練基地。投資 2.5 億元新建的濟源一中,被命名為首批河南省示範性高中。文化城、世紀廣場、綜合服務中心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別具風格。 湨 河、蟒河縱貫城區,綠樹、花草、小品加上流光溢彩的夜晚,展現出北方水城的醉人美景。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濟源市委、市政府率領全市人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放帶動、工業強市、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先後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籃球城市」等。
1.行政區劃
濟源市共有4個鄉、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484個村委會。
2.地理位置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晉城市毗鄰;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與山西省運城市接壤;東臨華北平原,與焦作市相連,自古有「豫西北門戶」之稱。在區位上是溝通晉豫兩省、連接華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樞紐。在全國經濟布局中具有東引西進、南下北上的有利條件,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3.人口民族濟源共有17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5%,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5%,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1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0%以上。2005年末濟源總人口66萬。
4.歷史概況
濟源因系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稱「原」。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境內文物保護單位達260餘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4處,文物總數量列全省各直轄市第二。濟源又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來,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激勵濟源人民加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5.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適時調整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八五」之前,濟源的發展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堅持發展「五小工業」。在此基礎上,1987年,濟源將發展路子定位於工業旅遊城市。1990年,濟源進一步提出了「以市屬骨幹企業為支撐,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路,把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經濟上。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業帶動,堅持『四輪』(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旅遊業)驅動,調整優化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濟源制定了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的「十五」發展綱要,確定了12%以上的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並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濟源的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爭一創」的目標,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爭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2003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又結合濟源實際,及時提出了在中原地區提前十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在這一系列重要決策的指導下,濟源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作為主題,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產品、城鄉、所有制、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5年,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生產總值按新的計算方法初步核算143.83億元,增長18.5%,人均達到2686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4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億元,增長4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億元,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7.18%,比上年提高4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5億元,增長16.2%;招商引資18.6億元,增長72%,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74萬美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4.9%;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增長14.5%。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四項指標總量已不同程度超過部分省轄市。
6.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2002—2004年免除山區中小學生的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書費,2005年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助貧困中小學生27700人次,完成了農村中小學57個項目的D級危房改造。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濟源一中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市一職高被命名為「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工業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
7.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9.1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31%,電視人口覆蓋率96.92%。全市出版發行報紙2種,總印數466.3萬份。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涌現出了榮獲「文華新劇目獎」、全國「五個一工程」提名獎的大型現代豫劇《王屋山下》和全國「群星金獎」的大型舞蹈《愚公魂》等一批優秀藝術精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源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11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50項,獲得專利授權142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8.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含個體)24個,床位1779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690張;衛生技術人員2039人。年末全市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76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31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12個,床位440張,衛生技術人員426人。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9.交通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310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107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2010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准,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准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10.旅遊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託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裡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9. 濟源市第一行政區和第二行政區的紅綠燈那裡右拐是紅燈,沒有注意我右拐了,不知道有攝像頭沒有,求大神解
紅燈的意思是禁止直行,右拐是允許的。
10. 濟源有幾個區縣
你好知道網友!你問的濟源市,屬於河南省下的一個省轄市,下面沒有縣區,下轄3個產業集聚區,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如果你不明白或者還有其他問題需要提問,歡迎繼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