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劉秀
1. 劉秀的一生
劉秀的早年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縣西)
白水鄉(舂陵)人,系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六世孫。劉秀的父親劉欽曾經當過南頓(今河南項城縣西)縣令,「娶同郡樊重女,生三男三女,長男伯升(劉縯),次仲,次光武,長女黃,次元,次伯姬」②。
劉秀九歲時,父親病故,由叔父劉良撫養成人。劉良任蕭縣(今江蘇蕭縣西北)縣令時,劉秀「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③。劉良罷官後,劉秀回轉家鄉,以農耕為業。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長安求學,「高才好學,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具知閭里姦邪,吏治得失」①。以才識過人,深受南陽士大夫們的器重。不久,劉秀完成學業,從長安回到故鄉。那時,正面臨王莽統治即將崩潰的時候。
參加綠林軍
劉秀是從參加綠林軍起家的。綠林軍起義於地皇二年(公元21 年)後,聲勢日益浩大。次年,分為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等隊伍。南陽豪族地主,也乘機起事。特別是豪族中的劉氏,「自發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他們懷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②的目的參加起義軍。劉秀族兄劉玄參加了起義軍,劉秀長兄劉縯使鄧晨和兄弟劉秀起兵響應。當時劉秀正在宛城賣谷,遂與當地豪族李通、李軼等合謀,「乃市兵弩」,於地皇三年(公元22 年)十月起兵於宛城,時年二十八歲。
十一月,劉秀率領部眾至舂陵,與劉縯會合。以劉縯兄弟為首的這支地主武裝,號稱舂陵兵。劉縯派族人劉嘉勸說新市兵首領王匡、平林兵首領陳牧與之「合軍而進」。從此,劉氏代表人物劉玄、劉縯、劉秀相繼參加了綠林軍。
① 本節主要取材於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凡引此紀文字不另加註。
②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③ 《東觀漢記·光武紀》。
① 《東觀漢記·光武紀》。
②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玄稱帝
地皇四年(公元23 年)一月,綠林軍諸部齊心同力,取得勝利,號劉玄為更始將軍。乘勝追奔逐北,又大敗陳茂、嚴尤所部王莽大軍於清陽(今河南南陽南),進圍宛城。綠林軍各部兵力發展到十餘萬人。這年二月,「諸將會議立劉氏以從人望。豪傑咸歸於伯升,而新市、平林將帥樂放縱,憚伯升威明,而貪聖公(劉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後使騎召伯升,示其議。」①劉縯起兵舂陵,本欲自立,當然反對立劉玄為帝,他提出了暫緩的意見,說:等到「破莽,降赤眉,然後舉尊號,亦未晚也」②。但農民軍將領張邛等皆主張維持原議,「眾皆從之」。於是更始元年(公元23 年)二月,在宛城以南的縯陽劉玄稱帝,建年號為更始。劉秀被任命為太常、偏將軍之職。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後,派劉縯攻下宛城作為都城,並派王鳳、王常、劉秀率兵北上攻佔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縣北)、郾城(今河南郾城)等地。在昆陽與官軍發生一次大戰。劉秀身先士卒,取得大勝。劉秀在此戰中顯出了軍事才能,大大提高了他的聲望和地位。
昆陽戰後,劉縯與劉玄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劉玄恐劉縯勢大難制,設法謀殺了他。
劉縯被殺後,劉秀恐遭劉玄疑忌,深自韜晦。當劉縯的屬官向他致弔唁時,他緘默不言,「難交私語,引過而已,又未嘗自代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但「獨居輒不御酒,坐卧枕席有涕泣處」①。劉玄見劉秀態度恭謹,疑心頓釋,乃任之為破虜大將軍,封陽武侯,賞其在昆陽之戰中的戰功。
綠林軍的勝利與劉玄之死
經過昆陽之戰,王莽軍主力被殲。綠林軍乘勝分兩路向長安進軍:一路由王匡等率領北上攻取洛陽;另一路由申屠建等率領向西直搗長安。更始元年(公元23 年)九月,綠林軍攻克長安,王莽被殺。推翻王莽統治後的第二年即更始二年(公元24 年),劉玄從洛陽徙都長安。劉玄入都長安後,生活日益腐化,大封宗室功臣,委政於親信趙萌,排斥綠林軍將領,因而與綠林軍將領和廣大起義軍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
當劉玄都洛陽時,赤眉軍領袖樊崇等曾隨同劉玄的使者來到洛陽。劉玄僅用官銜籠絡樊崇等人,引起了赤眉軍將領的義憤。赤眉軍立即分兩路向劉玄進攻,大軍直搗長安,連戰皆捷。但在向長安進軍途中,樊崇等赤眉軍將領誤聽平陵人方陽的建議,擁立漢朝宗室子弟劉盆子為帝。更始三年(公元25 年,即光武帝建武元年)九月,赤眉軍攻克長安,劉玄投降,不久為赤眉軍將領謝祿所殺。
①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②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① 《東觀漢記·光武紀》。
劉秀勢力的發展
劉玄政權覆滅之日,正是劉秀勢力發展之時。劉玄初都洛陽時,任命劉秀為司隸校尉,先到洛陽,整頓官府文書。繼以劉秀行大司馬持節過河,招撫河北諸州郡。劉秀於更始元年十月「持節渡孟津,鎮撫河北,安集百姓」①。所至之處,「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吏人喜悅」。鄧禹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劉秀深以為然,「與定計議」。
當劉秀北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南)時,有個賣卦的卜者王郎,詐稱是漢成帝之子,由劉林與趙地豪強李育、張參等擁立為天子。他們一面派兵遣將攻佔城邑,一面發布檄文招撫州郡,幽州、冀州各地「皆望風響應」。更始二年,劉秀以王郎勢力強盛,乃自真定北走薊城(今北京市),又南奔饒陽(今河北饒陽縣東北),渡嘑沱河至信都(今河北冀縣一帶),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乃發信都郡縣兵攻克堂陽(今河北新河縣西北)等地。冀州豪族劉植、耿純等各率宗族子弟相隨,眾至數萬人;並征發所據郡國的材官、騎士為兵,北向攻克中山之盧奴(今河北定縣),南向攻克常山之真定、元氏(今河北元氏縣西北)、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等地,大破王郎大將李育所部大軍於柏人(今河北內丘縣東北),然後集中精銳圍攻邯鄲。上谷(郡名,屬幽州,今河北懷來一帶)太守耿況、漁陽(郡名,屬幽州,今河北密雲一帶)太守彭寵派遣部將吳漢、寇恂率兵前來助戰。更始二年五月,攻克邯鄲,斬王郎。
平定王郎後,劉玄封劉秀為蕭王,令其屬部南歸。劉秀以河北未完全平定為借口,拒不接受南歸的詔令。這時,更始政權土崩瓦解,割據勢力紛紛擁兵自立,劉永據睢陽(今河南商丘一帶),公孫述據巴蜀,李憲據淮南(今安徽壽縣一帶),秦豐據黎丘(今湖北襄樊市一帶),張步據北海(今山東益都一帶),董憲據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一帶),延岑據漢中(今陝西漢中一帶),田戎據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帶),或稱王,或稱帝。各地起義軍,除赤眉軍而外,河北地區有銅馬等數十支起義軍,共數百萬人。
平定河北各地
劉秀擊破王郎後,便積極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向河北地區各支起義軍發動進攻。首先,派遣大將吳漢調發幽州、冀州十郡兵,在這年秋天大破銅馬軍。高湖軍、重連軍來援,亦為所敗,余部被迫歸附劉秀。劉秀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後,勢力大增,眾至數十萬,故當時人以「銅馬帝」稱之。建武元年(公元25 年)正月,劉秀又率領大軍攻殲尤來、大搶、五幡諸路農民起義軍。於是,河北地區義軍主力被劉秀消滅殆盡,河北地區亦盡歸其所有。
劉秀稱帝劉縯、劉秀兄弟起兵舂陵時,早有帝制自為之心,因而與劉玄之間存在著爭奪帝位的矛盾。其後劉縯被殺,劉秀雖滿腔悲憤,但以勢力孤單,只得隱忍不發,繆為恭順。到了吞並河北義軍之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遂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於建武元年六月在鄗(今河北高邑)稱帝,改元建武,建立起東漢政權。同年七月,赤眉軍進軍關中,立劉盆子為帝;九月攻破長安,更始政權宣告滅亡。
2. 河南有什麼古董洛陽商丘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洛陽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點。「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兩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東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雒陽
西漢初,高祖劉邦定都洛陽。《史記·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後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 「高祖欲長都雒陽」,後來「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
六、東漢都洛陽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陽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東京
楊廣繼位後,決定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供賦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煬帝楊廣親自赴洛,他先去巡視了漢魏故城。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東西狹長,北高南低,洛水北滾還經常浸倒城牆。他認為此處做都城不甚理想,於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闕,只見北自邙山南至龍門的這片地區,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且有漕運之便。便隨口說道:「這不是皇城龍門嗎?為什麼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隨從蘇威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而是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於是敕有司於洛陽的故王城東,漢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營建東京,命尚書楊素任營建東都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臣宇文愷為副監,每月役丁200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為營建新都,隋煬帝「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資治通鑒》卷180《隋紀》四)。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費時達一年,一座周圍達27公里,宮殿苑囿巍峨壯麗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要樞。同時,洛陽也是國際性商業都市,市內有三市,即豐都市,通遠市和大同市。豐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東,亦稱東市。據《大業雜記》載:「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榆柳交陰,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五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隋煬帝率百官於大業二年(606年)四月到達洛陽。當時「自伊闕,陣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隋書·煬帝紀》),聲勢十分浩大。隋煬帝都洛後,於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改洛州為豫州,後又改為河南郡,轄河南、洛陽2縣,縣治在京城內。洛陽縣在茂德里,河南縣在政化里。隋唐洛陽城以其「前直伊闕,背依邙山,左瀍右澗,洛水橫貫其中,有河漢之像」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和整齊的劃一里見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陽
自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號洛陽為「神都」直至(705年)於洛陽「上陽宮」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則天創建武周政權。武則天在位時間,武則天從執政到稱帝,共50餘年之久。
十二、唐末遷都洛陽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朱溫與張全義曾奏請昭宗遷都洛陽,未果。但朱溫還是常令張全義營修洛陽宮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應遷都洛陽。朱溫遂征發河南、河北諸鎮丁匠數萬到洛陽,由張全義負責大規模修繕洛陽宮殿,江、浙、湖、嶺各鎮也都輸送財物助之。四月,洛陽宮室全部修繕完畢。同年,昭宗遷都洛陽。洛陽城經過張全義數年營建,
十三、後梁遷都洛陽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十五、後晉都洛陽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開封 夏 戰國魏 後晉 後漢 後周 宋
新鄭 東周鄭 韓
商丘 北宋的南京
3. 古時河南出了哪些傑出名將
王濬(206年—285年),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曾任西晉大將軍羊祜的參軍。公元272年,身為廣漢太守的王濬平定了益州的叛亂,被任命為益州刺史。王濬上任伊始就開始打造戰船,訓練水軍為平定東吳做准備。公元279年11月,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攻滅東吳的決心起水旱大軍20餘萬進攻吳國,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王濬率領著益州水師沿長江東進,一路勢如破竹連克丹陽、西陵、荊門、武昌等重鎮,於公元280年3月攻入吳的首都建業,吳主孫皓自縛受降,東漢末年以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結束了,晉朝統一了中國。在統一戰爭中立有大功的王濬被封為輔國大將軍、襄陽縣侯,後病死於家中,終年80歲。
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出身於西晉的官僚士族家庭,自幼聰悟,才智過人,深受其叔父東晉宰相謝安的器重。後經謝安推薦鎮守廣陵,並在那裡組建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率87萬大軍南下企圖一鼓作氣滅亡東晉統一全國,在這大兵壓境之季,以八萬北府兵為主力的東晉軍隊,在前鋒都督謝玄的直接領導下,開赴前線。謝玄利用前秦軍准備不足之機,主動出擊大破秦軍並乘勝追擊進軍淝水,並一鼓作氣在淝水徹底擊敗了秦軍,使不可一世的前秦天王苻堅從此一蹶不振。淝水大戰之後,謝玄又率軍北伐,收復了長江以北的大片領土,被東晉加封為康樂公。但由於東晉政權的腐敗,謝玄很快被削減了兵權,後死於會稽內史任上。
韓擒虎(538年-592年),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河南省新安縣東)人,其父韓雄是北周的大將,在家庭的影響下,韓擒虎自幼就愛讀兵書,並以膽略著稱。年長後,承襲了父親的新義郡公爵位,為北周屢立戰功。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韓擒虎被任命為廬州總管,防衛江南的陳朝。公元588年冬,楊堅起大軍50多萬南下滅陳,韓擒虎作為東線主力軍之一於589年初,趁陳軍歡度春節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率500勇士渡江攻佔了江防重鎮採石,然後一路向陳朝的首都建康殺來。他趁著陳朝的主力部隊與賀若弼的隋軍激戰於鍾山之時,又率領著500勇士突襲建康並一舉攻入城內,在枯井中抓住了陳後主,滅亡了陳朝,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滅陳戰爭之後,韓擒虎被進位上柱國,公元592年病死。
黃忠(?-220年),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最初在荊州牧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投降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為先鋒,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後,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並列蜀漢「五虎大將」。公元220年,黃忠病逝於征吳的軍中,享年七十五歲。
馮異(?-公元34年),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人。好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新莽時,劉秀起兵反莽,馮異獻父城五縣投降,被劉秀任命為主薄。馮異歸漢後,向劉秀推薦銚期、叔壽、段建、左隆等賢才,勸秀結交更始左丞相曹竟、尚書曹詡父子,得以順利經略河北,並建議秀施行恩德,分遣官屬,循郡縣、理冤結、布惠澤,擴大政治影響。不久,王郎起兵稱帝,馮異又助劉秀破王郎,以功封應候。之後,馮異又擊潰了更始帝的部將取得大捷。劉秀即帝位後,馮異被封為陽夏候並率軍東進大破赤眉軍,收降八萬餘人,陸續剿滅了關中的各路割據勢力。後來,劉秀親征公孫述,馮異駐軍在栒邑,他在此用計打敗了隗囂的部將王元,於是西北諸豪強都紛紛投降了漢。隨後馮異又擊破了賈芳、匈奴王的軍隊,威震西北,公元34年,馮異在進攻落門的戰斗中病逝於軍前。馮異是漢光武帝開國二十八將中的傑出者,他為人謙遜,從不居功自傲,當戰斗勝利後,別的將領都在爭功邀賞的時候,他總是一人獨立於大樹之下,默不作聲,久而久之,人們便都叫他「大樹將軍」,他是中國古代軍事將領中儒將的代表人物之一。
灌嬰(?—前176年),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出身低賤,以販賣絲綢為業。公元前208年,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灌嬰棄家投奔劉邦,因忠勇善戰受到劉邦信任。秦亡,楚漢逐鹿中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戰,漢軍大敗,返守滎陽,楚軍騎兵緊追不舍,形勢危急,劉邦拜灌嬰為中大夫,率部在滎陽東敗楚兵,扭轉了戰局。漢高祖三年(前204年),灌嬰率騎兵東下,與韓信合兵擊敗依附於楚的齊軍,俘齊將周蘭。垓下(在今鹿邑縣境內,一說在今安徽省靈壁縣)一戰,楚軍潰敗,楚霸王項羽串殘部800人突圍,灌嬰揮軍猛追,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爾後灌嬰率軍渡江,平定了楚地。天下一統之後,他又先後幫助劉邦消滅了燕王臧荼、韓王信和淮南王英布等割據勢力,為鞏固漢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穎陰侯,是漢初12名封候的開國功臣之一。呂後死後,灌嬰協助周勃誅滅諸呂,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漢文帝)。文帝三年(前177年),灌嬰繼周勃為丞相。他當政期間,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鼓勵生產,西漢王朝開始再現政治穩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為相一年後老病而死,謚「懿侯」,被稱為西漢的「開國功臣,治國名相」。
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出身於小官僚家庭,勤奮好學,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為自己的楷模,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後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清廉正直,關心人民疾苦,後再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他率師勤王,抵浦口而止。清軍攻陷北京,南明政權在南京建立,他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受奸臣馬士英排擠,自請到江都(揚州)一帶督師,防禦清軍。次年四月,江北諸鎮先後為清軍佔領,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豫親王多鐸以10萬大軍兵圍揚州,揚州城中守軍勢單力薄,清軍圍攻益緊,多鐸多次致書誘降,遭到史可法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五日,揚州為清軍攻破,史可法自殺未成,被俘。清軍首領和豫親王多鐸再次勸降,他臨危不懼,大罵清軍,遂英勇就義,終於成為了跟文天祥一樣的民族英雄。死後謚號"忠烈",史稱"史忠烈公"。
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謚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岳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岳飛生於政治腐敗、軍備松馳的北宋末年,他自小就熟讀兵書,深通韜略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由於家境貧寒20多歲的岳飛毅然棄農投軍,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以此為他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他投到東京留守宗澤麾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中。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
冉閔——武悼天王,殺胡令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4. 劉秀統一全國有怎樣的典故
昆陽大捷後,新市、平林諸將以劉績、劉秀兄弟威名益盛,陰勸劉玄殺掉劉縯。劉績寅部將劉稷勇冠三軍,對劉玄立為皇帝,心中不服。劉秀劉玄封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接受,劉玄乃與諸將陳兵數千人收捕劉稷,將要斬首,劉績寅固爭,因與劉稷一並被誅殺。劉秀聞訊,心自不安,立即含悲忍淚,從城父(今河南寶應縣東)趕到宛城,向新市、平材諸將謝罪。劉秀迫於形勢,不敢為劉多寅服喪,飲食言笑如平時,以此取得劉玄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雖然如此,從劉績被殺之日起,劉秀無日不在策劃脫離農民軍的隊伍,獨樹一幟。更始元年(23)十月,劉玄北都洛陽後,以劉秀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撫諸郡。
當劉秀北徇河北時,河北地區形勢異常復雜。這里既有以銅馬為首的幾百萬農民軍,也有同起義軍為敵和觀望自守的地主武裝,另外還有擁有實力、據守城邑、無所歸依的王莽所置官吏。劉秀知道,要平定河北,必須剿滅農民軍;要剿滅農民軍,必須要獲得城市以為軍事據點。因此,他一渡黃河,便打起大司馬的旗號,所到之處,「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從而取得吏民的支持,「爭持牛酒迎勞」。正當劉秀興高采烈之時,突然傳來一個意外的消息:卜者王郎在當地土豪的支持下,稱帝於邯鄲。這個割據勢力由於謊稱為赤眉擁立和詐稱成帝子子輿,發展極為迅速,以至「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從風而靡」。王郎移檄通緝劉秀,劉秀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今北京市)。更始二年(24)初,劉秀為了逃避王郎的拘捕,狼狽地逃出薊縣,在風雪交加中,馳驅於饒陽、下曲陽和下博途中。在饒陽傳舍,為取得一餐,還冒充過王郎的使臣,險些被捕。
當時河北郡國皆已降王郎,惟獨信都(今河北衡水東)太守任光,和戎(王莽分信陽為和戎,居下曲陽)太守邳肜(音容)不肯從。劉秀走信都,任光、邳肜來會。劉秀拜任光、邳肜為大將軍。劉秀以信都為根據地,移檄邊郡,共擊邯鄲,郡縣還復響應。豪族劉植、巨鹿大姓耿純各率宗族賓客數千人歸附劉秀,合兵攻陷下曲陽(今河北曲陽縣),於是有兵數萬人,連陷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等地,進而與王郎的大將李育在柏人(今河北隆堯西)發生了遭遇戰。正當此時,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郡治今北京密雲西南)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率領大隊騎兵來會。上谷、漁陽是西漢邊郡要塞,天下精兵薈萃之地,特別是騎兵中的鳥桓騎士,最能沖鋒陷陣,素有「突騎」之稱。兩郡的歸附,大大增強了劉秀的軍事力量。接著,更始帝也派遣尚書僕射謝躬帶兵來討伐王郎。於是劉秀乃大饗士卒,連兵進攻王郎,五月,攻破邯鄲,王郎乘夜逃走,劉秀使王霸追斬之。
古代瓷器劉秀擊斬王郎,聲勢大震於河北。劉秀勢力的不斷發展,引起更始帝的不安。為了安撫劉秀,劉玄特派人封他為蕭王,令其罷兵回長安。劉秀辭以河北未平,不肯就征。從此劉秀與更始分道揚鑣,在河北獨立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並進行一系列建立地主政權的活動。更始二年(24)秋,劉秀親統大軍擊銅馬於(音敲,今河北束鹿東)。又命吳漢率「突騎」來會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企圖一舉殲滅河北的農民軍。銅馬軍頑強地抗擊了劉秀的進攻,迫使劉秀大軍只能「堅營自守」,採取封鎖政策。後來銅馬軍由於糧道斷絕,飢不得食,不得不撤退,在逃遁途中,被劉秀軍追至館陶(今屬河北)擊破。銅馬軍余部和高湖、重連兩部會合,與劉秀大戰於蒲陽(即蒲陽山,在今河北完縣西北)。結果因為高湖、重連等農民軍領袖背叛了群眾,大部分飢民被改編為劉秀的創業之軍。劉秀將這支大軍分隸諸將統領,形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大大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當時「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所謂「銅馬帝」,即「賊帥」的別稱,而劉秀正是憑借這支農民軍爭衡天下的。明年,劉秀又於元氏、右北平、安次、漁陽諸地,連續擊破了尤來、大槍、五幡等支農民軍。這些軍事活動,使劉秀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占據河北廣大地區。
正當此時,更始政權已呈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強大的赤眉軍已開始向長安進軍。劉秀估計到赤眉軍必然能夠攻克關中,佔領長安,因而採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策略。他派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西向,以乘更始、赤眉之亂;同時遣大將馮異扼守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拒洛陽。為了鞏固河北北部的佔領,劉秀又自徇燕趙。此外,為了保守根據地及糧餉的來源,又命寇恂留守河內(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經過這樣一番部署,可謂攻守成宜,進退自如,劉秀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時機已經到來。當時,河北諸將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謙辭說:「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絕望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劉秀謙讓後說:「吾將思之。」行至部(hao浩,今河北高邑東南),劉秀以前的同捨生強華,自關中帶來《赤伏符》(捏造的讖記)。符文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古代建築為主。」到了這時,劉秀只得「恭承天命」,命有司設壇場於部酃南千秋亭,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產,部為高邑,是為漢光武帝,時在25年六月。同年十月,劉秀派岑彭勸說堅守洛陽的綠林軍將領朱鮪(wěi委)投降。岑彭向朱鮪陳說利害,朱鮪說:「大司徒(指劉績)被害時,鮪與其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岑彭回報劉秀,劉秀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鮪乃降。劉秀隨即佔領洛陽,並在其地建都。這就是歷史上的東漢政權,又稱為後漢。
當赤眉軍與更始激戰之際,鄧禹自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渡過黃河,佔有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從此,赤眉軍和劉秀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建武二年(26)春,長安糧盡,赤眉軍引兵而西,至安定(今甘肅涇川西北)、北地(今甘肅中寧),鄧禹乘機進入長安。九月,赤眉軍在隴地轉攻城邑,受到隴西割據勢力隗囂的阻擋和大雪的襲擊,士兵凍死不少,只好折返長安,引眾東歸。當時鄧禹派兵在郁夷(今陝西寶雞東)襲擊義軍,結果被義軍擊敗,赤眉軍再度佔領長安。
冬十一月,光武帝遣馮異入關代鄧禹,臨行,敕馮異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斗,然為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飭,無為郡縣所苦!」馮異受命西行,因徵召鄧禹還京師。十二月,關中發生飢荒。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軍引兵東歸,尚有眾二十餘萬人。在義軍回歸途中,劉秀已經作好截擊部署。他派侯進屯新安(今河南澠池東),耿弁屯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分為二道,以截其歸路。馮異與赤眉遇於華陰(今屬陝西),相拒六十餘日,戰數十合,降其將卒五千餘人。明年正月,馮異與赤眉約期會戰,使壯士著赤眉服,伏於道旁。兩軍交戰,伏兵突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馮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崤山,在今河南澠池、洛寧兩縣之間),降男女八萬人。赤眉余眾東奔宜陽,劉秀親統六軍,嚴陣以待,赤眉驚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皆降,獻上所得傳國璽綬。劉秀賜樊崇等洛陽田宅,以盆子為趙王(光武叔父)郎中。同年四月,馮異擊敗延岑等,平定關中,劉秀大軍遂佔領長安。
劉秀雖然掃平了銅馬、綠林、赤眉等農民軍,但群雄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為了統一天下,劉秀又展開了削平群雄的戰爭。當時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梁王劉永稱帝於睢陽;隗囂占據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琅邪,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並置將帥,侵掠郡縣。另外,北部還有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勾結匈奴,立為漢帝。
自建武二年(26)開始,光武帝採取攻伐與招降相結合的方針,首先對盤踞睢陽(今河南商丘)的劉永發起攻勢。劉永為西漢梁孝王八世孫,從宗族譜繫上說,比劉秀更為正統。因此,劉秀視劉永為最大威脅。當時劉永雄據今日豫東、皖北,與山東的張步、廬江的李憲、蘇北的董憲連成一氣,形成一個強大的軍事同盟。四月,光武帝派虎牙大將軍蓋延率四將軍討伐劉永,圍攻睢陽。八月,蓋延攻陷睢陽,劉永與部將蘇茂等逃至湖陵(今山東金鄉南)。睢陽人反城迎劉永,蓋延率諸將圍之,吳漢亦率兵前來助戰。城中食盡,劉永出走,為其部下慶吾所殺。劉永部將蘇茂、周建等共立永子劉紆為梁王。建武五年(29)八月,吳漢拔郯(今山東郯城北),劉紆不知所歸,為其軍士高扈斬殺以降。其後不到半年,張步、李憲、董憲等亦先後為劉秀所擊滅,劉永的勢力,至此完全被肅清,「山東悉平」。
在討伐劉永集團的同時,光武帝又遣建義大將軍朱祐南征秦豐於黎丘(今湖北襄樊南),圍城半載,秦豐窮困出降,用轞車押送至洛陽誅死。遣右將軍鄧禹西擊延岑於武當(今湖北均縣西北);征南大將軍岑彭擊田戎於津鄉(今湖北江陵東)。「延岑、田戎為漢兵所敗,皆亡人蜀」。盤踞河北、自立為燕王的叛將彭寵亦於建武五年初為蒼頭所殺。於是北自幽燕,南至荊襄,皆已平定。
宮庭演奏關東雖平,但隴蜀尚為野心家隗囂、公孫述所割據。光武下一步戰略目標就是消滅隗囂和公孫述。當時隗囂據有安定、隴西、金城、武都張掖、武威、酒泉、敦煌等郡,幾乎佔有今日甘肅省之全境。他南連公孫述,北結盧芳,西通諸羌、匈奴,糧草充足,士馬強壯,進可窺伺關陝,退可據隘自守。且隗囂「素謙恭愛士,傾身引接為布衣交」,以是「名震西州,聞於山東」。光武帝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欲同他結好,要求他出兵攻打巴蜀的公孫述。可是隗囂持觀望態度,上書推說「三輔單弱,劉文伯(盧芳)在邊,未宜謀蜀」。隗囂部下王元、王捷也勸他保守邊陲,以觀天下之變。光武見誘降不成,決定用武力解決,於是派建威大將軍耿弁等七將軍進攻隗囂。隗囂使王元據隴坻(一名隴阪,在今陝西隴縣、寶雞縣與甘肅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為關中平原西部屏障),伐木塞道。諸將與戰,敗退。王元進攻三輔,為征西大將軍馮異、征虜將軍祭遵擊破。隗囂因遣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八年(32)春,光武帝率諸將西征,分數道上隴。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眾十餘萬,皆降漢。隗囂攜妻子奔西城(即西縣城,在今陝西安康西北)。光武遣吳漢、岑彭圍西城月余,王元率蜀兵五千人來救,迎囂歸冀(今甘肅甘谷東)。明年春,隗囂病死,王元等立囂子隗純為王。建武十年(34),光武帝命來歙等乘機發動軍事進攻,並收買竇融,命其以河西五郡之兵,與漢兵夾擊隗純,攻破落門(聚名,在今甘肅武山縣西),隗純降,王元奔蜀,隴右平。
建武八年(32)秋,潁川農民群起,河東守兵亦叛,京師為之騷動。光武認為形勢緊急,親自辰夜東馳,臨行前,賜書岑彭等將領說:「兩城(西城、上邦)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指公孫述)。人苦不知古代演出圖足,既平隴(隗囂所都),復望蜀(公孫述所都),每一發兵,頭須為白。」公孫述當時據有益州之地,包括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大部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勢險阻,兵力精強。他北聯隗囂,並趁光武有事於山東之際,聯結關中割據勢力,呂賄、延岑、田戎、王歆等多往歸依,公孫述皆拜為將軍,因聚兵數十萬人,積糧漢中,築宮南鄭。於劉秀稱帝的同年,即建武元年(25)四月,公孫述自立為天子,即位於成都,號成家,建元龍興。
他也和劉秀一樣,好為符命鬼神異應之事,借圖讖以欺弄民眾。他妄引讖記,言孔子作《春秋》,斷十二公,象徵漢之十二帝(包括呂後),說明漢數已盡。又引《錄運法》和《括地象》(皆讖緯之書)中「公孫當立」的預言,說明他是天帝派來接替漢朝的真命天子。公孫述還常將上述宣傳品送到中原,藉以迷惑百姓。劉秀為此頗為擔憂,他致書公孫述,說公孫述歪曲讖語,讖記所言「公孫」,乃指宣帝;並且勸他不要仿效王莽那樣以鐵契、石龜、文圭、玄印等作為符瑞,自欺欺人;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不如早日歸降,還可保全宗族。然而公孫述並無降意,因此沒有復書光武帝。
建武十一年(35)七月,光武帝親自將兵征討公孫述,駐軍長安。八月,漢將岑彭大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今四川涪陵東)。於是漢軍不分晝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一一直攻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出動精騎馳擊距成都僅數十里的廣都,勢若風雨,漢軍所至之處,蜀軍無不奔散。公孫述昕說岑彭繞過延岑軍後,攻下武陽。驚惶地以杖擊地說:「是何神也!」他在氣恨之餘,心生毒計,暗派刺客詐為亡奴,投降漢軍,乘夜刺死岑彭。十二月,漢大司馬吳漢率領舟師三萬人自夷陵(今湖北宜昌東)溯江而上,征討公孫述。明年春正月,吳漢攻克廣都,遣輕騎燒成都市橋,公孫述將帥恐懼,日夜離叛。當勝利在望之時,光武囑咐吳漢說:「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其後吳漢與公孫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十一月,吳漢、臧宮又與公孫述古代瓷器戰於成都郊外,大破之,公孫述被創而死。延岑以成都降。吳漢殺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巴蜀之地予以平定。
最後還剩下一個盤踞北部的盧芳。當時盧芳據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包括今日之陝北、山西和內蒙古一帶地方。盧芳勾引匈奴和烏桓作為外援,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光武帝屢遣吳漢、杜茂往擊,均未成功。建武十二年(36),劉秀已剿滅公孫述,盧芳與其部將賈覽共攻雲中,久攻不下,其留守九原的部將隨昱欲脅迫其歸降光武。盧芳自知不能相敵,遂棄輜重,率十餘騎逃人匈奴。建武十六年(40),匈奴聞漢購求盧芳,貪得財帛,故遣盧芳還降。盧芳至漢,以自歸為功不稱匈奴所遣。漢立盧芳為代王。不久又逃人匈奴,後死於匈奴。
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劉秀次第翦滅四方割據勢力,結束了紛亂局面,全國重歸統一。
5. 商丘古代文化名人
1、戴德
戴德(生卒年不詳),字延君,漢代禮學家、學者,家族顯赫。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孫,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一說戴德家族世居魏郡斥丘(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5、宋鈃
宋鈃(約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稱宋子(莊子作宋鈃,孟子作宋牼,非子作宋榮子),宋國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宋尹學派創始人及代表人物。
6. 歷史上河南出過多少皇帝
歷史上河南出過有13位皇帝。舉例如下:
1、商湯
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
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2、周平王姬宜臼
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後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姬宜臼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3、司馬炎
晉武帝(236~290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290年在位), 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母為文明皇後王元姬。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元泰始。
4、司馬懿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東漢京兆尹司馬防次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晉宣帝,廟號高祖,葬於高原陵。
5、趙匡胤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7. 劉秀統一關東之戰
劉秀在中國東漢初年的統一戰爭中,各個擊破關東(函谷關以東地區)割據勢力的作戰。
建武元年(公元25),劉秀稱帝後,占據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要地,但四周都為地方豪強割據:東有劉永、董憲、張步、李憲,北有彭寵,西有隗囂、公孫述,南有秦豐、田戎。此外,尚有數十萬農民軍活動於河水(黃河)南北。劉秀根據形勢,穩住隗囂,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割據勢力,並針對其彼此聯系鬆散的弱點,集中主力由近及遠,各個擊破。
二年三月,劉秀命大將蓋延率軍5萬進擊直接威脅都城洛陽的劉永集團。蓋延進至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分兵兩路,夾擊劉永於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攻戰數月破城。劉永逃譙縣(今安徽亳縣)。漢軍乘勝追擊,奪占沛、楚、臨淮三郡國(約今河南周口、商丘,江蘇徐州,安徽阜陽、宿縣地區)大部。後劉永復據睢陽,劉秀於次年命大司馬吳漢及蓋延再擊劉永,圍困睢陽百日,劉永糧盡突圍,為部將所殺,睢陽守軍降。豫州東部、徐州大部(約今豫東、皖北、蘇北和魯東南地區)均為劉秀所有。
劉秀在以優勢兵力進擊劉永集團的同時,消滅了南陽劉玄余部及董□、鄧奉等勢力,大敗秦豐、田戎,並鎮壓了赤眉農民起義軍(見崤底之戰)。此後,劉秀又遣軍北攻彭寵,奪取燕、薊等地區。
五年,劉秀繼續向東發展。六月,親率吳漢等攻東海郡(治今山東郯城北)董憲,將其大敗於昌慮(今山東棗庄西北)。董憲退保郯(今山東郯城北)。八月,吳漢破郯,董憲逃朐(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其主力被殲。十月,劉秀乘勝命大將耿□進擊張步,攻佔祝阿(今濟南西)、鍾城(今濟南南),誘殺其大將費邑,連破40營,奪取濟南郡(約今濟南市),繼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張步為挽回敗局,率軍號稱20萬,直撲臨淄。耿□以城為依託,誘其進攻,然後以奇兵襲擊張步軍,連戰獲勝。張步被迫降漢。六年正月,吳漢領軍破朐,斬董憲。劉秀軍殲滅李憲於舒(今安徽廬江西南)。至此,關東割據勢力全部被消滅。
關東的統一,鞏固了東漢政權,為爾後擊滅隗囂、公孫述,奪取隴、蜀,取得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8. 劉秀是怎樣登上帝位的
劉秀據有整個河北之後,諸將會議,都主張劉秀早稱皇帝。劉秀故作姿態,再三推拒。當劉秀行至鄗縣的時候,有個叫強華的儒生,非常適時地從關中趕來,獻上一部神的預言書——《赤伏符》。符文大意是說劉秀應運而起,該當天子,承繼漢統。至此,劉秀才當仁不讓,就在鄗南即皇帝位,並聲稱得讖記「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劉)修德為天子」,臣民一致擁戴,他固辭、再辭、三辭,終因皇天大命,不敢不恭敬承受。於是,改建元為建武,改鄗邑為高邑,沿用漢的國號。時間是更始三年(25年)六月。歷史上因其不久即定都洛陽,洛陽又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遂稱其為東漢(或後漢),以與西漢(或前漢)相區別。
就在劉秀稱帝的前後,赤眉軍也在西攻長安的途中,用近於抓鬮的辦法,從三名城陽景王的近屬中,a推出年僅十五歲的牛童劉盆子作皇帝。這顯然是他們為對抗更始政權所採取的斗爭策略。開始時,這支以飢民為基本群眾的農民軍沒有文書、旌旗、號令和部隊編制,只有口頭上的紀律約束,叫「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首領也只是沿用漢朝地方小吏的稱號,地位最高的稱「三老」,其次是「從事」「卒史」。在王莽篡漢當政和人心普遍思念漢德的情況下,他們這種以漢民自命、又以漢百姓身份造反的做法,不僅表現了他們對新莽政權的深惡痛絕,而且體現了他們爭取社會廣泛同情和支持,避免樹敵過多,以便集中力量打擊新莽的斗爭策略。因此當更始移都洛陽,樊崇等赤眉首領即前往臣服,並接受其封號,只是由於遭到劉玄等人的排斥,才不得不又脫離更始歸營。地皇四年九月,王莽被殺,新朝亡。赤眉推翻新莽的目的已經達到,欲作漢民,又有更始,似乎可以解甲歸田,安享太平了。可是更始又迅速變質成腐敗的封建政權。百姓失望,在反莽斗爭中浴血奮戰,屢建奇功的赤眉部眾更感心寒。因此,他們雖然屢戰屢勝,卻疲憊厭兵,甚至日夜愁泣,都想東歸故土。樊崇等首領感到以反莽的漢民自命已毫無意義,部眾回鄉必散,這才決定也立一個西漢宗室做皇帝,引眾西攻長安。而這時的更始已經腐敗到不堪一擊的程度。申屠建、陳牧、成丹等農民將領已被劉玄殺害,張卬和王匡等擁兵自保,赤眉一到長安附近,他們立即率眾迎降,助攻東都門。建武元年九月,赤眉攻克長安,劉玄肉袒乞降,不久被絞殺。更始政權就這樣滅亡了。但是,由於長安附近的豪強地主隱藏糧食,堅固壁壘,進行反抗,擁眾百萬的赤眉難得軍糧糊口,又無力打破豪強地主的武裝封鎖,只好退出長安,西走隴坂。在那裡,赤眉又受到隗囂等地主武裝的襲擊和風雪的阻遏,不得不折返長安,引眾東歸,結果在宜陽(今宜陽西)等地,遭到劉秀大軍的堵截。建武三年(27年)春,赤眉奮勇力戰,終因糧盡力絀,自劉盆子、樊崇等以下十多萬人全部投降。當時,劉秀立即命令宜陽縣的廚師為赤眉十多萬飢疲降眾准備飲食,使他們皆得飽餐。第二天,劉秀又對樊崇等人說:「有沒有後悔?我現在讓你們回赤眉軍營,指揮舊部,擊鼓相攻,一決勝負,而不想強迫你們降服呢!」他還說樊崇、徐宣等人是「所謂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意思是有本事的人。他承認赤眉攻破城邑遍天下,對原配妻婦都無所改棄,是其一善。接著,劉秀又讓樊崇等赤眉首領都攜帶妻子在洛陽居住,並為每戶分一處住宅,二頃田。不久,劉秀又攻佔長安。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結束以後,為了恢復和重建封建統治秩序,劉秀又開始致力於芟刈群雄,清除各地豪強割據勢力的斗爭。
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在東方有劉永,北方有彭寵,西北有盧芳,西方有隗囂,西南有公孫述。劉永稱帝於睢陽(今商丘市南),據有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地區,山東的張步、蘇北的董憲、廬江的李憲等均為其羽翼,他因此又控制著今山東西部和江蘇北部地區。劉秀為了解除這一威脅,於建武二年(26年)夏,派蓋延率軍征伐。差不多經過整整一年的殘酷戰爭,蓋延才滅掉劉永。
接著,劉秀又先後派遣耿弇、馬成、吳漢等率軍分別擊滅張步、李憲、董憲等,劉永的勢力即告肅清。
彭寵本為漁陽太守,曾助劉秀平滅王郎,於建武二年反。涿郡太守張豐自立為無上大將軍,與彭寵聯合。彭寵自稱燕王,北結匈奴,南連張步及富平、獲索諸兵,據有漁陽等郡。一年後,劉秀派朱祐、耿弇、祭遵等往征。祭遵首先誅滅張豐。彭寵失其右臂,幾經敗北,遂退縮於漁陽城中,結果於建武五年(29年)二月被手下人刺殺。北方不久即告平定。
隗囂曾協助劉秀部將鄧禹鎮壓赤眉,被鄧禹依制封為西州大將軍。劉秀也企圖用政治手段使其臣服,千方百計進行籠絡。隗囂卻因雄踞於今甘肅全境,糧草豐厚,兵馬強壯,始終未肯就範。建武六年(30年),劉秀急於招撫隗囂與公孫述,幾次致書隴、蜀,曉以利害。隗囂特遣周遊為信使去京都。周遊經馮異軍營時被仇人所殺。劉秀獲悉,即派銚期攜帶珍寶繒帛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贈隗囂,半路失盜,財物盡失。劉秀嘆道:「我與隗囂之間的事恐怕難有好結果,他派來使者中途被殺,我贈他禮物半道丟失。」劉秀開始改用軍事手段,對隗囂進行征伐。隗囂則南聯公孫述,北結盧芳,西通諸羌匈奴,與劉秀相抗衡。但隗囂終究不是劉秀的對手,幾經戰敗,隗囂即已窮途末路。到建武七年(31年)春,隗囂又病又餓,憂憤而死。劉秀乘機收降舉足輕重的竇融,命他率領河西五郡兵入金城(今蘭州附近),助攻隗囂子純。第二年十月,隗純被迫投降,隴右(相當於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地區)遂平。
公孫述雖然據有益州(今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大部分地區),資源豐富,地勢險阻,隗囂勢力瓦解以後,他也就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加上他稟性苛細,不識大體,任人唯親,拒諫殺將,早已眾叛親離,勢力大減。劉秀得隴望蜀,自然要乘勢往征。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吳漢等與公孫述戰於成都,公孫述慘敗,傷重而死,益州亦平。
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得匈奴支持,橫行於五原、朔方、雲中、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附近)、雁門(今山西右玉南)五郡(相當於今山、陝北部和內蒙古一帶),劉秀幾次派軍往征,均未能克。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孫述敗亡,盧芳自感勢單力孤。遂逃入匈奴,後來雖降叛無常,終已難成大患。至此,經過十多年芟刈群雄的戰爭,劉秀終於結束了豪強割據,恢復了全國的統一。
為了重建封建統治秩序,劉秀還利用農民戰爭造成的有利形勢,在進行國內統一戰爭的同時,連續六次頒布釋放奴婢的詔令。這六次詔令的內容:
建武二年(26年),民有出賣妻子,其妻子想歸父母者,從其便。
建武六年(30年),王莽當政時吏民被沒為奴婢而不符合西漢法律的,都免為庶人。
建武七年(31年),吏民遭飢亂自賣及青、徐等地被掠賣為奴婢下妻者,留去由其自主,不得干涉。
建武十二年(36年),隴、蜀等地民被掠賣為奴婢而要求離去的,一律免為庶人。
建武十三年(37年),益州民自八年以來(公孫述時)被掠賣為奴婢者,一律免為庶人;依附他人做下妻而想離去者,不予干涉。
建武十四年(38年),益、涼二州奴婢,自八年以來自訟於所在地的官府,一律免為庶人。被賣為奴婢的人無須償還當時的賣身錢。
劉秀還在詔令中規定:奴婢主人如敢拘執不放,按西漢的「賣人法」和「略人法」治罪。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又連續頒布三次詔令:①天地之間人最可貴,殺奴婢的不得減罪;②炙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炙灼者為庶人;③廢除奴婢射傷人處以死刑的法律。劉秀還認為以前用刑深刻,盡多冤獄,一方面詔令官員研究如何「省刑罰」
的問題,另一方面多次頒布大赦令,甚至詔令將死罪以外的囚犯一律釋放,免罪徒為庶民。為了改善農民處境,減少農民因破產而淪為奴婢的數量,劉秀又詔令減輕田賦,說:「現在軍士屯田,糧食儲備得差不多了,所以命令郡國收取田租,實行三十稅一,如景帝舊制。」劉秀還恢復西漢賑濟災貧和撫恤鰥寡孤獨廢疾高年的規定,發放救濟糧,其用意即在減少「不能自存者」賣身為奴婢。劉秀還「務從節約,並官省職」「省減吏員」,裁並相當於西漢時縣、邑、道、侯國數四分之一的四百多縣,吏職減損十分之九;廢除內郡的地方武裝,讓地方兵吏一律退歸民伍,解甲歸田,裁撤郡都尉,並其職於太守,甚至連邊塞亭侯吏卒也陸續免去,從而節省了大量的開支,減輕了國家的負擔。東漢時期奴婢問題沒有西漢後期和王莽統治時期那樣嚴重,這與劉秀的上述措施是分不開的。土地兼並是引起社會危機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對此,劉秀也曾試圖予以解決。建武十五年(39年),劉秀詔令州郡檢查核實墾田數和戶口、年紀,名為度田。度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對豪強地主兼並土地的活動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州郡官吏卻因畏懼豪強,不敢對他們佔有的土地進行認真的查問,反而以度田之名訛詐一般的地主和農民,甚至連農民的房宅地都被列為清查對象,從而激起各地農民和地主起兵反抗。劉秀雖然對度田不實的官員進行嚴厲的懲處,度田還是不了了之。只是由於農民戰爭曾給地主、官僚和貴族以沉重的打擊,使土地佔有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從而使東漢初年土地問題上的矛盾相對緩和一些。而土地兼並問題的部分解決和農民處境的改善,對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恢復社會經濟是很有利的。劉秀和他所選用的地方官又都比較注重「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也有利於使殘破的社會經濟逐漸恢復起來。到明帝時,接連獲得豐收,一斛粟僅值三十錢,牛羊遍布於鄉野,人口也增加到三千四百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