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丘許昌 » 許昌銅雀台

許昌銅雀台

發布時間: 2021-03-06 05:28:04

㈠ 銅雀台在哪

  1. 銅雀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版古稱鄴,古鄴城始權建於春秋齊桓公時,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書中之「鄴三台」,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餘間,因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

  2. 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㈡ 《三國演義》中《銅雀台賦》中的「二喬」是指什麼啊

《銅雀台賦》攬二喬於東南兮 「二喬」的原意就是最常見的通假字。
喬,即橋也專。就是銅雀台屬有兩橋相連,形容銅雀台的雄偉壯觀。
羅貫中以此聯想到東吳的姐妹。並加諸於諸葛亮身上,以此來激孫權,可謂小說家的神來之筆。
二喬的父親是喬玄,因為天下大亂,失去妻子的喬玄辭去朝中的官職,帶著兩個女兒返回廬江郡皖縣故鄉,不問世事。

大喬的丈夫是孫策,小喬的丈夫是周瑜。

孫策在十八歲就繼承父親的遺志,三數年間使闖盪出一個輝煌的局面,曹操不得不表奏漢獻帝封他為吳侯。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這位被曹操稱為「虎兒」的英雄,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

小喬比大喬要好一些,她與周瑜過了八年的夫妻生活。周瑜是孫策的好朋友,結婚那年他二十四歲,小喬十六歲。周瑜也是當世英雄,孫策死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弟弟孫權托給他和張昭。周瑜還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的結合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

㈢ 曹操為什麼要在滅掉袁氏家族後把自己的大本營搬到鄴城

眾所周知,曹操在建安元年(年)迎奉漢獻帝到了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此後曹操便與漢獻帝一起住在許昌,許昌成為漢朝名義上的首都和曹操集團的大本營。

曹操將大本營從許昌遷往鄴城就是打壓潁川士族的措施,因為潁川士族在鄴城的實力遠不及許昌。在大本營遷往鄴城後,荀彧的政治影響也逐漸下降,這也是荀彧後來抑鬱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㈣ 曹操墓到底在哪裡

曹操墓的位置在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

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終解開了曹操墓所在地之謎:經過權威考證,這座東漢大墓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魏武王曹操。

此次墓中共出土刻銘石牌59件,有長方形、圭形等,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分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銘文。

在追繳到的從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銘文。這些材料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學依據。

在墓室清理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鑒定為一男兩女3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的卒年66歲相吻合。經研究,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的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謚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息。

(4)許昌銅雀台擴展閱讀:

從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向西出發,到達西高穴村不過七八公里的路程。豐樂鎮是西門豹祠所在地,這跟《元和郡縣圖志》推測的曹操墓在西門豹祠西7.5公里正好相同。

在西高穴村南,遠遠就可以看到兩座銀色的鋼制大棚,現場封鎖嚴密,兩三米高的石棉瓦圍得嚴嚴實實,大門入口處拉起繩索,村民說,這就是曹操墓的發掘現場。

墓地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

墓地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通過一個39.5米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門口,距離地面15米。如果有一座建築的話,墓地就位於該建築的地下五層。

在墓室門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

考古人員說,僅在墓口一看,就可以發現葬制規格非常高,墓主人的身份也是非常顯赫。

走進墓室,可以看到多個盜洞。考古人員介紹說,從目前收集到的材料看,從魏晉時期一直到現在,墓室曾遭到多次盜擾,不光是文物丟失,很多歷史遺跡也遭到破壞。

不過,考古人員還是找到了一些倖存的重要隨葬品,共出土器物250餘件,有金、銀、銅、鐵、玉等多種質地。器類主要有銅帶鉤、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銘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銘石牌和遺骨最為重要。

㈤ 正史中,曹操銅雀台宴會,荀彧有沒有參加此赴宴

三國志記載。「銅雀台新成,公將諸子登之,使各為賦。」
曹操把鄴城當做魏都,版多次在銅雀台權設宴,被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曹植做賦的故事。後來被整理成了「大宴銅雀台」。
這一次,荀彧應該沒有參加。因為從官渡之戰以後,荀彧就一直是尚書令,統領朝政,不會為了曹操一場家宴,趕去河北。「大宴銅雀台」本身就是一個文學故事,不是歷史事件,既沒有商議封王,也沒有封賞眾將,不會把荀彧請來捧場吧。
後來曹操和荀彧鬧翻,記載的很清楚,曹操二次南下,要荀彧來勞軍,趁機扣留他,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改變了他的官職,才把他留在軍中。
曹操當時的政局,沒有看上去那麼穩定,曹操多次要荀彧給他推薦人才,去安撫地方勢力。除了隨軍征戰的人,各地的駐軍和官吏,是不會輕易離職赴宴的。荀彧和曹操的交流,有很多也是書信往來。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

㈥ 三國美女大喬小喬 真的被曹操關進了銅雀台么

沒有,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智激周瑜,用奉獻大小喬來換取曹操退兵來激怒周瑜,從而達到孫劉聯盟抗擊曹操的目的。

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時,篡改了曹植的《銅雀台賦》,將「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眾所周知,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孔明為了促使周瑜聯合起來抗擊曹操,特用激將法來激怒周瑜,使周瑜聽孔明背誦完修改版《銅雀台賦》後,果然馬上被激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並當即表示:「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

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於是,孔明的激將法湊效了。

當然,羅貫中的這段記載,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見,完全可以推測,羅貫中在描寫這一段時,多少受了這句詩的啟發吧。

(6)許昌銅雀台擴展閱讀

從演義和民間說法中,赤壁之戰確與二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其實並不符合真實歷史。曹操營建銅雀台已經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的事情,這時,赤壁之戰早已結束,也就不會有這些事情的發生。

另外,在《三國志·曹植傳》中記載:「當時鄴城的銅雀台新落成,曹操率領諸子登台,命他們各自寫一篇賦。曹植提筆即成,文辭可觀,曹操甚為驚異和喜歡。」不過,曹操諸子所作的賦均已失傳,而後來傳世的《登台賦》是在212年完成的,於是得知,諸葛亮智激周瑜這件事完全是小說家杜撰的事情,與歷史事實並不相符。

而諸葛亮所說的《銅雀台賦》,因為在208年的時候,銅雀台尚未開始建造,就更不可能有《銅雀台賦》這樣的文章了。因此,曹操興建銅雀台,發動赤壁之戰,絕非因為要將東吳二喬收於帳下才發動的;而是出於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句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意思是說,如果周瑜不能在赤壁打敗曹操,大喬和小喬兩位美女就要被曹操擄走鎖在銅雀台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雀台

㈦ 銅雀台的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回年約六十七歲。家貧,「答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發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㈧ 曹操的墓在那裡

關於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來說法眾多,諸如許昌城外說,漳河水底說,銅雀台下說,河北彭城說,最著名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冢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後將72座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眾多的傳說中,哪些更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據說許昌有兩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許昌采訪三國文化遺跡時,曾聽到曹操墓在許昌之說,這勾起我們探訪曹操墓的興趣。
我們的尋訪首先從許昌開始。在許昌,據說有兩處曹操墓:一處在今魏都區大十字街原土特產門市部的後院,這里傳說在日軍侵佔許昌時,曾遭到日軍一個連隊的盜挖;上個世紀50年代,遺跡尚存,但已經沒有文物可做佐證了;我們今日探訪,已經看無可看。
另一處在許昌清潩河中。說曹操墓在此河中,來源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冢》一文:「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在該文的最後,蒲松齡還曾感嘆地說:「後賢詩雲:『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藏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疑冢之外乎?奸哉瞞也!」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采自民間志怪傳奇,但這篇似乎言之鑿鑿,成為曹操墓所在地眾多說法中的一種。
許昌市文物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由於缺乏實物佐證,曹操墓在許昌之說不足為憑。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兩岸的安陽與河北臨漳境內。
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最流行
在關於曹操墓地的說法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冢」了。曹操做過盜墓賊,挖掘過黃巾軍將領張角的墳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詐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臨死設下「七十二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特別寫道:「(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安陽市原地名辦主任許作民介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最早產生於宋代,正如《三國演義》所說,曹操是怕後人盜挖才設下的。古代寫曹操疑冢的詩詞很多,如北宋王安石《疑冢》詩雲:「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隴畝,麒麟埋沒幾春秋。」這里所說的「八九丘」即指七十二疑冢。
在南宋詩人范成大《攔轡錄》中,寫他出使金國途中經過相州時看到「(講武)城外有(曹)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數里間。傳雲操冢在古寺中」。古寺即好事者所建的曹公廟,在七十二疑冢中。
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中也曾提到「(講武)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參錯布置,壘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冢。初,操之葬為惑後人,不致發掘故也。冢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
在明代的《鄴乘》中也曾記載:「疑冢在漳河南北,壘壘不絕,大小殊狀,俗曰曹氏疑冢。」
關於七十二疑冢,還有一個頗為蹊蹺的傳說: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牛伢兒的少年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時,突然在一人多高的蒿草叢中發現一座大冢,大冢墓磚已顯露,墓前倒卧一塊石碑,他趕忙從幾里外的村子裡叫來一位私塾先生,辨認石碑上的字。一讀,才知道這是魏武帝曹操陵墓。於是村人立即將這件事報告到磁州縣衙門。縣令得知後,馬上坐轎趕到彭村,可是再撥開蒿草叢看,那座大冢竟無影無蹤,連石碑也找不到了。縣令十分生氣,認為私塾先生欺騙他,命役卒將他一頓毒打,而再去尋找牛伢兒,這少年卻從此沒了下落。 在這些文字記載與傳說中,七十二疑冢毫無例外地都跟「講武城」有關。講武城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從安陽市出發,沿107國道向北二三十公里,即到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該村隔漳河與河北磁縣講武鎮相望,其間相距不過兩三公里。通過漳河大橋,即可到達講武鎮地界。相傳曹操疑冢就設在講武城外,即今磁縣及相鄰的臨漳縣境內,都有著數丈高甚至數十丈高的墓冢,這些墓冢長期被當做曹操的疑冢。
這些墓冢是否為曹操的疑冢?有人曾經提出過疑問,因為根據曹操臨死時下達的《終令》,曹操要求他的壽陵建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也就是說,陵墓必須建在地勢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種樹,沒有任何標志。而臨漳、磁州境內的七十二疑冢,卻是人工封土堆積而成,明顯不符《終令》。
疑問最終被證實。1976年,磁縣大冢營村北一座墓地被發現;兩年後經過發掘,從其墓誌銘中得知主人是北齊武成皇帝高湛之妻、北方蠕蠕族的鄰和公主。
距蠕蠕公主墓不遠,考古工作者隨後又發現了北齊後期著名戰將蘭陵王的墓地。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文物部門開始了對七十二疑冢的系統調查和部分發掘,最終證明「講武城外」的疑冢並非72座,而是134座,它們也與曹操墓無關,大都是東魏和北齊的皇家墓葬。
許作民說,歷史上,鄴城作為國都是從曹操時代開始的,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及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都把鄴城作為國都,皇族都把墓葬埋在鄴城不遠的漳河兩岸,是自然的事兒。講武鎮離鄴城不過數公里,有大量的東魏、北齊墓並不奇怪;即便在漳河南岸的安陽市安豐鄉境內,也有數十座這樣的古墓。這些墓顯然與七十二疑冢無關。
曹操墓埋在漳河河底

理清講武鎮的疑冢謎團之後,我們沿著漳河河堤前往鄴鎮(鄴城遺址所在地)三台村的途中,不時可以看到漳河河內的景象:這條歷史上經常洪水泛濫的河流,如今卻乾涸得面目全非,河底種滿了鬱郁蔥蔥的莊稼,絲毫不見水流的蹤影。
曹操墓埋葬在漳河河底是傳說之一。這則傳說來自清康熙年間褚人獲的《堅瓠續集》,其中說:「順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溪,窺之黧然,疑其中多魚,仍由溪入。數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入。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依,或卧,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也。內有一床,床上卧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屍。諸美人蓋生兒殉葬者,地氣凝結,故如生人。繼而泄其氣,故遽成灰。獨操以水銀殮,其肌膚尚未腐朽也。」
這種清人筆記體裁的記載,其真實性有多大,則很難判斷。
倒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篇探討曹操墓的文章曾引述財政部副部長的信,這位副部長抗戰時期曾任太行區磁武縣縣長,對磁武、臨漳一帶名勝極為熟悉,談及曹操墓,他說:「古漳河在歷史上幾經遷徙,銅雀台、冰井台就是在漳河改道時被沖垮的。曹丕說『欲祭先王於河上,攬省上下,悲傷感切』。」似乎因為漳河滾動把曹操冢淹沒了,致使他無處祭祀,「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位副部長的觀點很有代表性。許作民說,其實這種說法只是種猜想,沒有考證的依據。「欲祭先王於河上」,是曹植在其封地鄄城向曹丕上的《請祭先王表》中提出的,並不是曹丕要祭先王於河上。曹植所說的「河」並非漳河,而是指當時流經鄄城之北的黃河。
銅雀台下有沒有曹操墓

從講武鎮向東五六公里,即為河北臨漳縣的鄴鎮,這里原為曹操鄴城遺址,今位於漳河大堤內,堤外即為三台村,這里即是曹操修建的有名的銅雀三台——銅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所在地。
公元208年春,曹操依鄴城城牆開始修建銅雀三台。銅雀三台有現在的10層樓高,之間相隔60步,並有樓閣相連,雄偉壯觀,曹操常在其上聽歌看舞,作詩賦歌。
在三台之中,最為高大的是銅雀台,其鑄銅雀於樓巔,儼然象徵著曹魏政權的權威,最為曹操所喜愛,曹操也經常將自己鍾愛的美女安排在此台上,故有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之說。
現今三台只存在金虎台一座,高十幾米,有長長的台階直通其上,其下還有曹操的轉兵洞,直通台北側。在北側,我們才看清這是座土台,夯築的痕跡很明顯,雖壁立卻不坍塌。
據講解員講,金虎台往北為銅雀台,在明代漳河洪水中被沖刷去一部分,到現在只留下台基一角,而冰井台則在明代洪水中完全被毀。
有傳說曹操死後被葬在三台之下,當地也有民謠說:「漳河水,沖三台,沖出曹操的紅棺材。」從曹操對三台的喜愛程度來看,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實際上,曹操臨終時交代子女說:「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這則史料很顯然否定了曹操墓在三台之下的傳說。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㈨ 三國中曹操的銅雀台中的鎖二喬是什麼意思

曹操傾慕大、小喬之謎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占據兗州,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後,逐漸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操為武帝。 三國時曹操欲吞並東吳,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聯合抗曹。周瑜是東吳的關鍵人物,諸葛亮為說服周瑜,欲擒故縱道:「我有一計,既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周瑜問:「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說:「我在隆中時,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銅雀台』,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他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曰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曾經發誓:『吾一願掃清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將軍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這是范蠡獻西施的妙計,還猶豫什麼?」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麼證驗沒有?」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說:「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來。」說完,當即將《銅雀台賦》背誦了一遍。其中「攬二喬於東南今,樂朝夕與之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連忙勸阻說:「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麼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諸葛亮佯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說,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意渲染曹操覬覦二喬美色的主觀意圖。小說家言,並不可信。因為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銅雀台建於十五年,談不上「銅雀春深鎖二喬」。羅貫中把曹植原賦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純屬小說的虛構。但如果說起三國時期的美女,人們不會忘記「江東二喬」的。史籍中有關江東二喬的記載極少。陳壽的《三國志》雲:「孫策親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起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以攻皖,拔之。時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娶小喬。」裴松之注此傳:「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做婿,亦足為歡。」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做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二喬婚姻並非自願,孫策、周瑜逼婚時,兩位美女欲投井自盡,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對而泣,滴滴血淚,落入井中,染紅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烏以風所雲:「雙雙家女付王侯,傾國定伶漢鼎休,誰識深閨殘井水,至今似有淚痕流。」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台的。那麼銅雀台究竟是何物?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又奉行房中術以淫樂。他在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同時,收羅「倡優在側,常日以達夕」,且修築銅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他招募方士研究房中術,並以大量宮女做試驗。《臨漳志》載:「建安十五年,曹操於鄴城西北做銅雀台,高五十七丈,有堂百餘間,窗皆銅龍,日光照耀。上加銅雀,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金鳳台』在銅雀台南,建安十八年建,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安金鳳於顛,本曰『金虎』,後避石虎諱,改為鳳。『冰井台』在銅雀台北,建安十九年建,有冰室,故曰冰井,高丈八,有屋一百四十間,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可書,火燃難盡,亦謂石炭。」銅雀台造好後,每間房裡有一個絕色的美女。曹操生前縱逸歡樂,在臨死時還遺令這些美女在每月初一、十五要在銅雀台上對著他的陵墓唱歌。不過這些美女最終被他的兒子曹丕收納到自己的宮里享用了。如今銅雀台,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
二喬究竟有多美?《三國志》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一直動人心魄。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吳之fán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鑒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幾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歷代筆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啟的《過二喬宅》雲:「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並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可嘆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東,不然二喬或許就在銅雀台里度過餘生了。

㈩ 河南省許昌市有哪些三國遺跡

1、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景區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東漢末年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也是許昌市重點旅遊項目。
2、漢魏故城
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
3、受禪台
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臨潁縣繁城鎮。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4、春秋樓
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後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灞陵橋
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後,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毓秀台
毓秀台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7、射鹿台
射鹿台位於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台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射鹿台四周田野多為鹽鹼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後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