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丘許昌 » 周口軍艦

周口軍艦

發布時間: 2021-03-05 16:28:27

『壹』 關於李鴻章的,因為我對近代史木有興趣,所以大家幫忙下啦。只要答案是我需要的,肯定加懸賞thanks

李鴻章代表的是傳承數千年的士大夫階級 清朝末年 遭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太平天國起義 腐化的八旗 綠營徹底崩潰 關鍵時刻 曾國藩挺身而出 自己辦團練 剿滅太平天國 後又開始洋務運動 希望造出先進武器 抵抗外國侵略 但是 思想不改變 環境不改變 科技依然無法發展 有了設備人員 最後還是全廢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就是個笑話 士農工商.讀聖賢書 科舉出來的才是精英 技術玩的再好也是下等的 李鴻章明知道這樣的環境不行 但他就是科舉出來的 是士 不可能自毀招牌 結果一個個工廠 變成了一個個衙門 徹底腐化墮落..........當然 有總比沒有強好哈..呵呵 而且曾國藩 李鴻章通過自己武裝勢力的興起 成了軍閥 當時江南地 全是湘淮軍的地盤 清政府無法插手 於是兩者形成了又相互抵抗 又相互依託的微妙局面 康熙乾隆時期殺漢族士人如屠狗的時光一去不返 漢人勢力徹底興起 但是他們雖算是一代英雄 但卻認識不到世界的巨大變化 中國富強 靠的不是幾門大炮撐起來的 整個體制需要大變化 但是李鴻章肯放下自己的地位嗎 哈哈 他這一輩子拚命做官 求的就是榮華富貴 另外士大夫階級絕對會捍衛自己的利益 就這樣 李鴻章成了一悲劇人物 吾惜李鴻章之才 吾悲李鴻章之遇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 短短幾年 強悍一時的淮軍徹底墮落 不由令人深思 或許只有徹底清除官僚 才能有大發展吧 科舉廢除 士大夫消失 打把勢官僚沒有消失 上下社會的交替流通也消失了...............嘆乎

『貳』 在現有的軍艦中有沒有周口

目前以河南省城市命名的軍艦暫時沒有「周口」。見下圖

『叄』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3)周口軍艦擴展閱讀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肆』 什麼是"火"

火是物質燃燒產生的光和熱,是能量的一種。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氧化劑並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火就是介於氣態、固態、液態以外的等離子態。火是由等離子體(plasma)狀態的物質組成的,plasma是由英國物理學家Sir William Crookes在1879年確定的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其它三種是固態、液態、氣態)。

火是很泛的概念,基本包含兩大元素:發光(光子的產生)和產熱(如氧化、核反應所致)。在生活中,火可以被認為是物質發生某些變化時的表徵。很多物質都能在某些特定的變化或說反應中產生光和熱,兩者共同構成我們所說的「火」。
譬如以蠟燭為例,蠟燃燒時當然產生了火。但我們到底該認為誰是火呢?是蠟,還是二氧化碳、水,甚至是炭或蠟分解出的小分子有機物?
水和二氧化碳是無法獨自產生火的,可排除此可能性;我們在蠟燭燃燒時看到黑煙,說明炭還好好的存在著,並未發生反應,所以這種可能性亦不存在,至於其他雜分子,也是燃燒的副產物,既然稱為產物,則不會在我們所討論的反應過程中發生變化了,排除。只剩下蠟了。蠟是火?確實荒謬。不錯,蠟本身絕不是火,但火源自蠟,而非上述任何其他物質,這是肯定的。蠟產生了火,而火卻不是此反應中的任何反應物或生成物本身!火就是火自己!但火實際上確是一種物質,但又不僅僅是物質。
或許我們也會問「閃電是什麼物質」,有人可能會回答道「閃電是一種現象,不是一種物質」,這樣的答復沒什麼意義。其實這個問題頗值得思考。閃電產生於空氣中,更准確地說,是雲(以水主)中。書本告訴我們閃電是電中和所致,但這並不直擊問題要害。相信某人說「閃電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沒人會反駁,但我提出的閃電與他說的閃電是兩個不同的詞。我說的是一個物質名詞,他說的是一個動名詞!舉個例子,我說的閃電好比雪snow,而他所說的閃電好比下雪fall of snow OR snowing。對於火的理解,也有相同的理解分歧。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任何自然現象都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是物質本身,而其現象只是人腦中的反映,或說人的感知及後繼的理性思考。
在火中,光既是物質又是能量,這不難接受。而對於熱,大多數人認為熱僅僅是能量,但實際上,熱輻射作為一種電磁輻射,在量子物理中亦有物質性,其和光的本質是同一的。更深層上,物質與能量是統一的,可等價的。只是當代物理學界傾向於將物質統一於能量——受限的能量。所以火的本質既是同具光波和熱輻射的電磁波,是物質,也是同具光能、熱能的能量。

電子離開原子核,這個過程就叫做「電離」。這時,物質就變成了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一團均勻的「漿糊」,人們稱它離子漿。這些離子漿中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因此又叫等離子體。

而我們通常看到的火是電離的電子由激發態回到基態時放出的光子,不同能量的光子有不同能量的顏色。

火有重力嗎?答案是有的,因為火在無重力太空艙中的形狀是球狀的,它的形狀受到重力的影響。

初中化學中定義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發熱發光的現象,那麼又做如何解釋呢?那是因為初中化學是從宏觀現象來解釋火,而現代物理在進入研究微觀領域之後更注重從微觀粒子角度解釋現象。

從宏觀定義的物質上來說,火是物質,因為從哲學的宏觀定義上來說,物質的狀態也是物質,物質和狀態並不矛盾。

火是飲食烹飪任之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火沒有誕生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誕生後,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的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中國歷史上有三皇五帝說,三皇之稱,起碼有四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伏羲、神農、黃帝(《世本》、《帝王世紀》);一種說法,是伏羲、女禍、神農(《三皇紀》、《風俗通》);一種說法是伏羲費、神農、祝融(《白虎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伏羲、神農、燧人(《白虎通》)。燧人氏肯定在伏羲、神農之後。因為據中國民間傳說,自伏羲之後,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後,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節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燧人氏,皆襲謚庖犧氏(即伏毅)之號。

《屍子》:「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按陰陽五行說,火生於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辰心」,按古人所說為「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磨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磨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流硫磺於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者,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以火而烹飪,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之重要。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之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白話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為第一。依酸甜苦辣咸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咸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裡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干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里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准。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gai〔上草字頭下亥〕火 (麻gai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人《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但他認為,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味之火(純陽,乾火)。總共陽火六,陰火也六,共十二。

中國取火之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問,發展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

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發明火柴者,據說是瑞典人。1833年,他們開始用黃磷作磨擦火柴。但黃磷有劇毒,且易自燃,不安全。1855年,有倫塔斯脫姆發明用赤磷代替黃磷,從此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當初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huo】 火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
水;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2)同本義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說文》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陽之精也。――《左傳•昭公九年》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大者曰災,小者曰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火燒令堅。――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火令葯熔。
(3)又如:火鏈(舊時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煙筒);火火燭燭(火勢很大);火厄(火災);火備(防火設施)
(4)火災;發生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5)又如:火兵(負責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時指預兆火災的天象);火所(發生火災的地方)
(6)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獨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且盡。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戰鼓);漁火;火燎(竹燭;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熱;熱氣 [heat,steam]。如:火雜雜(形容非常熱);火流(形容酷熱);火風(炎熱的風)
(10)五行 [fire]――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漢朝將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剋來講朝代興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國古代兵制單位, 十人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12)火星之簡稱。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恆星之名,心宿二,古稱「大火」,亦簡稱火
七月流火。――《詩•豳風•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按:「東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時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槍炮彈葯 [firearms]。如:軍火
(15)比喻戰爭 [war]。如:交火;開火;停火
(16)[中醫]∶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的狀態 [internal heat]。如:上火,敗火
(17)古時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計幫工);同火;合火;一火賊;火計(火家。伙計);火倉(伙食)

火huǒ〈動〉
(1)焚燒;燒毀 [burn down]
火,毀也。――《說文》
火,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釋名•釋天》
(2)又如:火人(以火燒人);火庫(焚燒敵方兵庫);火隊(焚燒敵方隊伍,以亂其行陣);火積(焚燒敵方的儲備)
(3)用火燒物使熟 [cook]。如:火灶(燒火做飯的設備。多以磚坯砌成)
(4)生氣 [anger;temper]。如:他火了;火冒(發火;生氣);火剌剌(發火忿怒的樣子)

火huǒ
(1)形容像火那樣的顏色,一般指紅色的 [red]
朱鱗火鬣。――唐•李朝威《柳毅傳》
(2)又如:火雲(紅雲);火采(紅光);火狐;火旆(紅色的旌旗);火樹(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3)緊急 [urgent;pressing]。如:火匝匝(火雜雜。形容緊張、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緊急);火簽(差役辦理緊急公務的憑證);火牌兵符(最緊急的命令;通知)
火把huǒbǎ[torch]∶供夜行照明用的火炬
火伴huǒbàn[comrades-in-arms] 等於說「戰友」。古代兵制以十人為火,共灶起火,故稱同火者為火伴
出門看火伴。――《樂府詩集•木蘭詩》
火伴皆驚忙。
火爆,火暴huǒbào,huǒbào
(1)[fiery]
(2)暴躁
火暴性子
(3)劇烈
場面火爆
(4)熱烈,有吸引力
火爆巨片
火並huǒbìng[open fight between factions] 指同夥自相殘殺、並吞
今日林教頭必然有火並王倫之意。――《水滸傳》
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火並
火不登huǒbudēng[suddenly] 突然,一下子
火柴huǒchái[match] 在一端粘附上易燃混合物的一小根細木棍或其他相當結實的易燃材料,粘附上的易燃混合物經摩擦會發火並因此點燃
火場huǒchǎng[the scene of a fire] 發生火災的地方;失火現場
火車huǒchē
(1)[train]∶有或沒有機車的一列互相連接的鐵路車輛
(2)[freight]∶設計或用於貨物運輸、行駛在軌道上的車輛
火沖沖huǒchōngchōng[irritated] 氣沖沖,形容怒氣熾盛的樣子
火銃huǒchòng[blunderbuss] 一種用火葯引燃發射鐵彈丸的管形火器
火床huǒchuáng[heacth] 原始人在上面燒火的火燒硬地面(如在古代岩洞或營地中)
火地島huǒdì dǎo[Tierra del Fuego]南美洲最南端的群島,隔麥哲倫海峽與大陸相望。主島呈三角形,北部為冰河地形,以湖泊、冰磧為主,西、南部及群島為安第斯山的延伸,群峰海拔在2100米以上,並有高山冰川。全群島面積為73746平方公里,2/3屬智利,1/3屬阿根廷
火電huǒdiàn[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利用煤等燃料燃燒釋放的能量進行發電
火毒huǒdú[scorching] 形容像火一般的毒辣無情
火毒心腸
火夫huǒfū
(1)[stoker]∶舊稱鍋爐工,如輪船的司爐、火車司爐工
(2)[mess cook]∶舊指集體單位的炊事人員
火攻huǒgōng[fire attack] 用火燒法攻擊敵軍
火怪huǒguài[salamander] 神話中定義不明確的那種經受得住火燒而不受傷的動物
火光huǒguāng
(1)[flame;firelight]∶火焰發出的光
火光沖天
(2)[blaze]∶明亮而微微搖曳的火焰
火棍huǒgùn[Indian club] 一個十分重的大頭棍(木製的或金屬的),形狀像一個大的酒瓶或十釘球,通常每隻手拿一個擺動它,用以鍛煉雙臂的肌肉
火鍋huǒguō[chafing dish;Mongolian hot pot] 一種附裝有熱源(如木炭、電或酒精燈)、放在桌上燒煮的烹調器皿
火海huǒhǎi
(1)[a sea of fire]∶指大片熾烈的火
一片烈焰沖天的火海
(2)[hell]∶苦難、苦惱或邪惡的境地或狀態
墮入火海
火海刀山huǒhǎi-dāoshān[most dangerous places] 比喻極其艱險的境地,即使是火海刀山,也要闖一闖
火紅huǒhóng
(1)[flaming;red as fire]∶火焰般的顏色;常指火焰的鮮紅色
火紅的太陽
(2)[fiery]∶火色
火紅的晚霞
火候huǒhou
(1)[ration and degree of heating,cooking,smelting,etc.]∶燒火的火力強弱和時間長短
做菜時要掌握火候
(2)[level of attainment]∶比喻修養的程度
他的演技還不到火候
(3)[a crucial moment]∶比喻關鍵時刻
正在戰斗的火候上,援軍趕到了
火呼呼huǒhūhū[panting with rage] 形容發怒時呼吸急促的樣子
火花huǒhuā
(1)[spark]∶迸發出的火焰
火花四濺
(2)[matchbox picture]∶火柴盒上貼的畫片(作為收藏品時的稱呼)
火化huǒhuà
(1)[cremation]∶用火焚化,指火葬
(2)[cook]∶用火燒熟食物
火環huǒhuán[fire ring] 一種專為耐熱設計中用的上活塞環,應用在某些二沖程柴油機中
火雞huǒjī[turkey] 吐綬雞科(Melea-grididae)的一種鳥,即吐綬雞
火急huǒjí[urgent;pressing] 十分緊急
十萬火急
火齊huǒjì[a decoction cur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火齊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葯。齊,同「劑」
火齊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火家huǒjiā[co-worker;partner] 伙計,伴當
火架huǒjià
(1)[footman]∶支撐盤或壺在爐火邊保溫用的金屬架
(2)[rap]∶需要時放在火上用以支撐炊具的支架
火剪huǒjiǎn
(1)[fire-tongs]∶生火時夾煤炭、柴火的剪形用具,也叫「火鉗」
(2)[curling tongs]∶形狀像剪刀的燙發工具
火鹼
huǒjiǎn
[caustic soda] 苛性鈉
火箭huǒjiàn[rocket] 由裝有易燃混合物的殼體組成的裝置,燃燒生成的氣體向後排出,從而產生反作用力把它發射到空中。用於燃燒彈或者爆破彈,或者作為發射裝置(如發射救生索或者捕鯨魚叉)
連放火箭。――《廣東軍務記》
火箭頻發。
炮火火箭紛紛打射。
火箭炮huǒjiànpào[bazooka]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有多軌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發射一發至數十發火箭彈。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能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易暴露
火經huǒjīng[Huo Jing――a book of Taoist about alchemy] 書名。道家講用火煉丹的書。無傳與太陽道士講《火經》。――唐•李朝威《柳毅傳》
何謂《火經》。
火井huǒjǐng[gas well] 主要生產天然氣的井;能噴出天然氣的井
火警huǒjǐng[fire alarm] 成災和未成災的失火事件
火警警報
火鏡huǒjìng[convexlens] 指凸透鏡,可聚日光取火
火居道士huǒjū dàoshi[lay Taoist] 成家結婚的道士
火炬huǒjù[torch] 火把。由含樹脂的木材或擰成束的稻草或繩子作成,通常手持用於照明
火鋸huǒjù[fire saw] 用一塊鋸或摩擦另一塊的木頭(竹或藤棍)取火的工具
火炕huǒkàng[heated kang;Chinese heated brick bed kang] 房間內可以燒火取暖的炕
火坑huǒkēng[fiery pit;abyss of suffering] 比喻極為悲慘痛苦的生活境地
火辣辣huǒlālā(1)
[burning]∶形容激動的情緒(如興奮、焦急、暴躁、害羞等)
臉上覺得火辣辣的
(2)[scorching]∶酷熱
火辣辣的太陽
(3)[searing]∶形容因被火燒或鞭打等而產生疼痛感覺
疼得火辣辣的
火烙鐵huǒlàotie[firing iron] 獸醫用來燙烙或燒灼馬匹的烙鐵
火犁huǒlí[ploughing tractor] [方]∶農用犁田拖拉機
火力huǒlì
(1)[thermal power]∶燃料燃燒獲得的動力
火力發電
(2)[firepower]∶ [一個軍事單位、一輛坦克、一艘軍艦] 向某一指定目標即時提供有效炮火的能力;特指可投向目標的有效炮彈和導彈的總量
(3)[fire]
(4)彈葯經發射或投擲後所形成的殺傷力和破壞力
(5)道家指修煉的功力
(6)指人體的抗寒能力
年輕人火力旺
火力發電huǒlì fādiàn[thermal power] 由煤、煤氣、汽油、柴油等燃料產生動力而發電
火力發電廠
火鐮huǒlián[steel for flint] 鋼制鐮刀形用具,用來擊打火石使產生火花
火亮,火亮兒huǒliàng,huǒliàngr[sign of fire;firelight] [方]∶微弱的火勢;小火光
廣場上黑漆漆的,一點兒火亮都沒有
火烈huǒliè[flaming] 火勢猛烈,泛指熾烈、熱烈
火烈的太陽
笑得更加火烈
火龍huǒlóng
(1)[fiery dragon―a procession of lanterns or torches]∶燈火一個接一個連成龍一般
(2)[an air channel from a brick kitchen stove to a chimney]∶指爐灶和煙囪之間的傾斜通道
火龍huǒlóng(1)[spider] [方]
(2)棉紅蜘蛛
(3)麥蜘蛛
火籠huǒlóng[handwarmer] [方]∶烘籃
火爐huǒlú[(heating)stove] 爐子
火輪huǒlún(1)[steamer]∶舊時稱輪船
(2)[sun]∶指太陽
火冒三丈huǒmào-sānzhàng[very tempered;fly into a rage] 形容極為憤怒
一聽到那消息,不禁火冒三丈
火帽huǒmào[percussion cap] 盛放爆炸品用來引爆其它炸葯的紙或金屬容器
火媒huǒméi[kindling] 引柴、紙煤兒等引火用的東西
火煤,火媒,火媒兒huǒméi,huǒméi,huǒméir[ignitor] 用作引火的炭煤、柴禾、廢紙等物
火門huǒmén(1)
[vent]∶槍膛或炮膛上的孔,用以對火葯點火(如前裝式炮膛室頂上的孔或尾裝式炮閂的軸線上的孔)
(2)[nipple]∶輕武器擊發裝置上裝火帽用的錐形空心突起,通過它把引爆火帽的火傳給炸葯
火棉huǒmián[guncotton;pyroxylin] 各種硝酸纖維素的任一種;尤指硝化度較高(含氮量至少13.2%)的炸葯,主要用於無煙火葯中
火棉膠huǒmiánjiāo[pyroxylin cement] 在化學溶劑中的硝酸纖維溶液,用一種天然膠或合成膠增塑的樹脂與之相結合,通過溶劑蒸發而乾燥後製成的材料
火苗huǒmiáo[tongue of flame]
火焰火捻,火捻兒huǒniǎn,huǒniǎnr
(1)[ignitor;kindling]∶點火用的媒介物
(2)[fuse]∶用紙等卷火硝做成的引火用物
火奴魯魯huǒnúlǔlǔ[Honolulu] 美國夏威夷州首府和主要港口。又名檀香山
火炮huǒpào[gun;cannon] 口徑在20毫米以上,利用火葯氣體壓力發射的重火器
火盆huǒpén
(1)[hibachi;fire pan]∶一種燒木炭的盆
(2)[brazier]∶盛燃煤的盆
火票huǒpiào[urgent dispatch] 清代傳遞緊急文書的憑證
火漆huǒqī[sealing wax] 以松脂和石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粘貼劑
火氣huǒqì
(1)[internal heat(as a cause of disease)]∶中醫指引起紅、熱、腫、痛等陽

『伍』 周口市陸陳會館 中的人誰還記的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中文名: 曾國藩
別名: 曾剃頭,曾伯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
出生日期: 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 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職業: 兩江總督,直隸總督
畢業院校: 私塾
代表作品: 《治學論道之經》,《持家教子之術》
主要事跡: 鎮壓太平天國,攻克天京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他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洋務運動時期的地方改革派。 6歲時入塾讀書,但是他童年也是一個笨小孩。(詳見《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上部)第一集:「誰來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復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鎮壓太平天國後,曾國藩麾下湘軍已達十餘萬,有部下曾進言,「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實際就是勸其借其威望武力達到頂峰時擁兵自立。曾國藩改為,「鼎之輕重,不可問焉」,並手書,「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勸者乃止聲。從當時的實力對比看,曾國藩確實有問鼎之力,但清廷已經對其非常提防。但對於曾國藩個人,他一直是忠於清朝的。從局勢上看,當時天下剛受完兵災,民心未必可用,相當一部分人對於清廷仍抱有幻想,客觀局面也不允許他自立,曾國藩後來解散湘軍未必沒有向清廷表明自己毫無野心之意。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跡。

作為一個時代非常優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當被太平軍打敗之後,曾先後兩次跳江自殺。當他失敗的時候,他也受到當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他後來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敗的基礎上累積起來的。 作為一個男人,他也好色,這一點在他的日記中都有記載。當他聽說朋友娶了一個面如桃花的美貌妾之後,曾不顧朋友的極為不悅,非要一睹芳容,在看到之後,更是當面說話輕浮,回家後他在日記中非常後悔。這也說明了曾國藩人性真實的一面。
編輯本段生平年譜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二十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六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二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三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四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五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六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七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八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咸豐九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十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十一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二年)53歲 1月28日,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三年)54歲 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四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五年)湘軍總領曾國藩奉令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 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企圖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一天,曾國藩從《商水縣地圖》上看到曾庄、曾樓村的村名,隨修書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庄,邀了幾個老翁赴周口議事。議事間,曾庄來人知道是曾國藩的用意是與他們認宗。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這么威武的同族親近人,曾庄人還愁什麼光不能沾到呢,於是他們齊跪在地拜見曾國藩。 宴餐三日,曾國藩隨曾庄曾氏族人至曾庄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曾參肖像,又去曾氏墳塋灑酒掃墓。之後,他把一面上書「全權欽差大臣曾國藩」的黃綢旗子留作紀念。直到解放初期,這面黃綢旗子才被查禁銷毀掉了。 1867年(同治六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八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九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十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文學成就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調》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編輯本段軍事功勞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

差不多了 自己找書去···

『陸』 周口公園的這個軍艦是怎麼運回來的

拆卸過來的,和銀川那個銀川艦一樣,拆卸後到地方拼裝,因為不用於軍事所以組裝起來有個樣子就好了

『柒』 這是河南周口買的退役軍艦用作國防教育用途,但是這是什麼船我怎麼沒看出來補給艦嗎不像啊

T43級掃雷艦。

『捌』 為什麼火是熱的

火,原是大自然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引起的大火,雷電使樹木、含油特質等易燃燒版而產生的天然火權。這些野火遠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了。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還不會用火,人們稱這個時代是「茹毛飲血」的時代。從現有資料看,人類最遲在50~60萬年前才開始用火
原始人類在使用天然火的漫長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火的認識,到了化石智人階段,開始了人工取火。最早的取火方法是用黃鐵礦拓擊燧石,冒出火花點燃引火物而獲得火種。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展,才發明了摩擦的人工取火方法。
人們學會取火後,便盡力擴大火的用途,從而使火在人類征服自然界中發近著巨大的作用物體燃燒出現火的現象,而燃燒放熱,所以准確說不是火是熱的,而是燃燒物在燃燒過程中向外放熱。通常都會被誤認為火是熱的。

『玖』 從周口出發到青島自駕游一路有哪些景點

從滄州上G2高速,經過德州到濟南後,上G20濟青高速,直接到青島。青島這個時節可版以去黃島的金沙灘(青島最好權的海灘,去了就不想走),然後走海底隧道或者膠州灣大橋去青島,可以去棧橋,小青島,海軍軍艦博物館,海昌極地海洋館,奧帆中心,魯迅公園,五四廣場,光在青島就能玩三天,望採納

『拾』 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失蹤,我很懷疑是日本鬼子乾的

的確,有一部分古化石在戰亂時被日軍侵略者拿走一部分,其餘的由於戰回亂散落開來;據說當時日答本的確從不法商販那裡竊買了這個頭骨,裝在一艘漁船上准備運回國,這艘漁船從上海出發的,但在還未駛出中國海域時,突發不明故障,沉在了中國海域。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廣東,天津等打撈隊去打撈過此船,發現了的東西有中國部分文物,一些日文英文的書籍(記載了一些研究報告)和遇害船員及乘客的屍骸,還發現一張貨物清單和一張船員清單,除了一些破損的物品和前面所說到的物品,船員乘客人數也正確~的確少了物品清單上所記載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好多專家懷疑是不法文物販子或是美國盟軍趁機提前打撈走了~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