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在哪
A. 濟源市屬於哪裡管
濟源屬於省轄市
,直接歸省里管。以前是焦作的縣級市歸焦作管。後來提升為地級市了。
B. 河南濟源市屬於哪個市
河南濟源市屬抄於河南省直轄縣級市,不屬於其他市管轄。
濟源市,駐地沁園街道。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
濟源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冬季寒冷,雨雪稀少。累年年平均溫度14.5℃,累年年平均降雨量567.9mm,累年年平均相對濕度68%。
(2)濟源市在哪擴展閱讀
濟源市區劃數據
截至2017年9月,濟源市共有11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484個村委會。濟水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沁園街道辦事處居委會 、北海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天壇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玉泉街道辦事處村委會、克井鎮村委會、五龍口鎮村委會、梨林鎮村委會。
軹城鎮村委會、承留鎮村委會、坡頭鎮村委會、大峪鎮村委會、邵原鎮村委會、思禮鎮村委會、王屋鎮村委會、下冶鎮村委會。
C. 濟源在河南哪地方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濟源城市規劃區面積 5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 35 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作為一座年輕城市,濟源堅持「大氣、秀氣、靈氣」的城市理念,在城市特色上下工夫。投資 2.3 億元建成的濟源籃球城已成為 CBA 和 WCBA 的河南主賽場,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家籃球訓練基地。投資 2.5 億元新建的濟源一中,被命名為首批河南省示範性高中。文化城、世紀廣場、綜合服務中心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別具風格。 湨河、蟒河縱貫城區,綠樹、花草、小品加上流光溢彩的夜晚,展現出北方水城的醉人美景。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濟源市委、市政府率領全市人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放帶動、工業強市、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先後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籃球城市」、「 1.行政區劃 濟源市共有4個鄉、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484個村委會。 2.地理位置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晉城市毗鄰;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與山西省運城市接壤;東臨華北平原,與焦作市相連,自古有「豫西北門戶」之稱。在區位上是溝通晉豫兩省、連接華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樞紐。在全國經濟布局中具有東引西進、南下北上的有利條件,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3.人口民族濟源共有17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5%,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5%,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1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0%以上。2005年末濟源總人口66萬。 4.歷史概況 濟源因系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稱「原」。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境內文物保護單位達260餘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4處,文物總數量列全省各直轄市第二。濟源又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來,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激勵濟源人民加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5.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適時調整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八五」之前,濟源的發展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堅持發展「五小工業」。在此基礎上,1987年,濟源將發展路子定位於工業旅遊城市。1990年,濟源進一步提出了「以市屬骨幹企業為支撐,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路,把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經濟上。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業帶動,堅持『四輪'(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旅遊業)驅動,調整優化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濟源制定了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的「十五」發展綱要,確定了12%以上的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並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濟源的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爭一創」的目標,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爭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2003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又結合濟源實際,及時提出了在中原地區提前十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在這一系列重要決策的指導下,濟源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作為主題,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產品、城鄉、所有制、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5年,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生產總值按新的計算方法初步核算143.83億元,增長18.5%,人均達到2686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4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億元,增長4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億元,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7.18%,比上年提高4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5億元,增長16.2%;招商引資18.6億元,增長72%,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74萬美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4.9%;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增長14.5%。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四項指標總量已不同程度超過部分省轄市。 6.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2002—2004年免除山區中小學生的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書費,2005年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助貧困中小學生27700人次,完成了農村中小學57個項目的D級危房改造。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濟源一中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市一職高被命名為「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工業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 7.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9.1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31%,電視人口覆蓋率96.92%。全市出版發行報紙2種,總印數466.3萬份。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涌現出了榮獲「文華新劇目獎」、全國「五個一工程」提名獎的大型現代豫劇《王屋山下》和全國「群星金獎」的大型舞蹈《愚公魂》等一批優秀藝術精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源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11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50項,獲得專利授權142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8.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含個體)24個,床位1779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690張;衛生技術人員2039人。年末全市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76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31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12個,床位440張,衛生技術人員426人。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9.交通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310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107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2010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准,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准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10.旅遊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託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裡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求採納
D. 想知道: 濟源市 濟源市第一行政區 在哪
i濟源市世紀廣場南邊。具體位置是沁園路以西、玉川街以南、黃河路以北、市教育局以東區域
E. 濟源在哪裡我不知道
在河南啊,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晉城市毗鄰;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與山西省運城市接壤;東臨華北平原,與焦作市相連,自古有「豫西北門戶」之稱。
F. 濟源是哪的呀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為鄰。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總人口66萬人;其中市區面積2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66平方千米,城區人口18萬人。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原屬新鄉地區,後劃歸焦作,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副地級城市),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5個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G. 想知道: 濟源市 河南省濟源市玉陽山 在哪
濟源市承留鎮玉陽村
H. 濟源市在哪裡
濟源在河南省西北角,與山西相接,向西、向北各有一條高速通往山西。
I. 濟源市在哪裡
河南的一個省轄縣級市,在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地方,在洛陽市東邊約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