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平墳
A. 「於協管」搞「土改」
「瓦刀一掂,鄭州、西安(到鄭州市、西安市去搞建築工程),小日子過得蜜甜……」河南省寧陵縣陽驛鄉後陳行政村第二建築工程隊工人於以昌哼著小調回家過年,他高興得見人就遞煙。「這仨月你撈多少外快?」富裕起來的村民心情愉快時偶爾也說點「洋詞」。「您算唄,我是力工,不是技工,掂掂泥,遞遞磚,干點粗活,除了吃每天凈落50塊。」他故意鬥了一個鬼臉。於以昌打心眼裡感謝本村支部書記、土地協管員於博,是他領著村民搞土地流轉給「轉」出來的。
提起於博,在寧陵縣乃至商丘市都小有名氣。兩年前的2006年2月,他被該縣國土資源局聘用為土地協管員,先是接受上崗前的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緊接著又參加了2007年10月上級國土部門在該縣舉辦的農村幹部試點培訓班。從此,便愛上了這份工作,人們都習慣地稱他為「於協管」。
去年農歷正月初三年味正濃,他就迫不及待地領著村民除舊布新,日夜奮戰,短短4個多月時間,遷墳、平墳87座,移栽、新栽樹木3萬余株,興建小型水庫1個,整修廢坑塘2個,新打機井18眼,硬化道路8.6千米,埋設地下管線7000多米,新建房屋105棟,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80%的村民住上了兩層樓,硬是把原來一個破爛不堪的舊村莊變成商丘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照亮了「於協管」的心。眼看著土地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克服了單獨承包的局限性,他早就憋足了勁兒。「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我們村人均耕地1.3畝,又分得七零八落,機器轉不開,新技術用不上,全村人都守著恁些地,啥時候也富不起來!」他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深深打動了每個村民的心。於是,一戶戶在《後陳村土地流轉表決表》上紛紛簽字,表示同意土地流轉。後來,通過公平競爭,村農業合作社以每年每畝350公斤小麥的標底中標,成為返租承包的經營主體。他們經過充分論證和研究設計:由七戶種植大戶在全村1200畝耕地上,推行機械化作業,發展高效農業;「空心村」治理騰出的390畝空閑地,由40戶農民從事養豬、養鴿、養魚和發展集體工業企業;120戶農民專門從事花生收購加工;65歲以上老人全部住進老年公寓,由集體負責供養;從農業分離出來的200名富餘勞動力,組建3個建築工程隊。本文開頭出現的建築工人於以昌就是第二建築工程隊的組成人員之一。
現在,該村900多人,人有所居,干有所業,老有所養,收有所靠,生活有滋有味,其樂無窮。他們認為,這是「於協管」領著村民「搞土改」的結果。於博則說,這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引的正確方向和帶來的實惠。
(原載《資源導刊》2009年第1期)
今年,國土資源管理任重道遠,工作千頭萬緒,應該先從哪裡下手,著力點放在什麼地方,寧陵縣國土資源局的選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