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市高天祥
A. 中國歷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請高手們快回答!!!謝了!!!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夏:http://ke..com/view/23706.htm
商:http://ke..com/view/6560.htm
西周:http://ke..com/view/27039.htm
春秋:http://ke..com/view/27201.htm
戰國:http://ke..com/view/20236.htm
秦朝:http://ke..com/view/6586.htm
西漢:http://ke..com/view/20338.htm
東漢:http://ke..com/view/20375.htm
三國:http://ke..com/view/2328.htm
西晉:http://ke..com/view/23908.htm
東晉:http://ke..com/view/23932.htm
南北朝:http://ke..com/view/8137.htm
隋朝:http://ke..com/view/6646.htm
唐朝:http://ke..com/view/6527.htm
五代十國:http://ke..com/view/22638.htm
宋朝:http://ke..com/view/23604.htm
元朝:http://ke..com/view/10783.htm
明朝:http://ke..com/view/3371.htm
清朝:http://ke..com/view/5405.htm
B. 關於許姓的歷史
許姓的歷史如下:
1、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部一帶遷都。
2、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3、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4、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
5、遼國地處中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里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
6、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
(2)許昌市高天祥擴展閱讀
關於許姓的始祖說法不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1、出自姬姓,為顓頊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即古帝丘顓頊之虛,為昆吾氏,堯舜時期昆吾氏首領許由為當世大賢,死後葬於箕山,後人多以許由為許氏始祖。夏之昆吾為商湯所伐滅,後人遷徙至河南許昌。
2、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①順布魯氏多冠漢姓為許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許氏。
C. 忠義的人
鄭成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明天啟四年農歷7月14日(公元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認為是日本人)
1630年,鄭成功隨叔芝燕回國,住晉江安平鄭府。鄭芝龍延聘名師授業,1638年鄭成功入南安縣學為廩生,1644年鄭成功從家鄉來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太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其時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當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朝滅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後,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鄭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被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建號隆武。帝對鄭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許,賜他與國同姓,易名「成功」,從此南明官方稱為「朱成功」,中外又稱為「國姓爺」。1646年8月,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於汀州罹難。10月中旬鄭芝龍降清,即後清軍進襲安平,鄭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
愛國英雄戚繼光
在中國福建的於山,有一座戚公祠,常有遊客前來瞻仰愛國英雄戚繼光的雕像,緬懷他抗擊倭寇的業績。
戚繼光是明朝著名的愛國將領,他出身在將門,受父親教育影響,從小喜愛軍事,並立志做一個正直的文武全才的軍人。當時,中國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 侵擾, 戚繼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歲時,他曾經寫下一首詩:「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意思是說,做官並不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祖國海疆的平靜。17歲那年,他繼承父親的職務,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戚繼光一上任,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問題就是倭寇為患。
倭寇是指日本內戰中的一些殘兵敗將,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從十四世紀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們經常駕駛海盜船隻,在中國沿海一帶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到了十五世紀下半葉,倭寇越來越猖狂,他們與中國沿海一帶的土豪奸商相勾結,有的甚至深入內地,攻陷州縣,倭寇成了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大禍害。
1555年,由於戚繼光在山東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參將,這里是倭寇活動的中心地區,戚繼光組織了一支由農民、礦工組成的軍隊。他還根據中國南方沼澤多,倭寇又慣於用重箭、長槍作戰的特點,創造了一種「鴛鴦陣」,這是和敵人進行短距離肉搏的戰斗組合。在戰斗中,戚繼光的軍隊先以火器、弓箭作掩護,敵人進入百步之內發火器,進入六十步內發弓箭,敵人再進,便用「鴛鴦陣」沖殺。
這支四千多人的新軍,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精通戰法,軍紀嚴明,戰斗中屢戰屢勝,深受人民的愛戴,人民稱這支軍隊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數千人,駕一百多支戰船,大舉侵犯浙江台州地區,戚家軍聞訊,神速迎敵,在台州一帶九戰全捷,全殲敵人。從此倭寇聞風喪膽。因為戚繼光的英勇善戰,軍功卓著,很快得到升遷,轉戰到福建。
在戚繼光和其他將領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戰爭節節勝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日趨安定,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戚繼光在抗倭寇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當時以至後世人民的稱頌。
南霽雲
唐絢、玄年間(公元712----756年)生於魏州頓丘(今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後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後,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30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南引兵子寧陵向睢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睢陽守軍會合。後尹子奇披掛上陣,被南一箭射中左眼。為守住睢陽,安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許叔冀求援,但許無動於衷,南置罵而歸。隨率精騎三十突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救。南見其不肯出兵,便進前一步說:「睢陽與臨淮近在咫尺,兩地相依為存,若睢陽失守,臨淮危在旦日,請大夫三思。」賀蘭見南是難得將才,便想留於身邊,於是設宴款待。南含淚道:「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說著,拔出佩刀自斷中指。然賀蘭仍不語,南說:「主帥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掃平,國際啊不得安寧,請留此指以示人之心,歸報主帥,與城池共存亡。」隨上馬而辭。臨出城怒弓會射佛塔,箭入半天。並誓曰:「叛軍平定後,必殺進明,此箭乃我志也!」。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出生於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裡,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岳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岳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岳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系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岳飛廟墓,追尋岳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里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岳廟」。
岳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趙*繼位,七月下令給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岳飛遺體,「以禮改葬」。
D. 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寫的
顏真卿是唐朝人
顏真卿,字清臣,名與字相合,父輩的希望於此可見;而顏真卿一生,也似乎正是沿著這一既定軌道求真求清。一生歷任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以至為唐王朝捨身取義,殺身成仁。顏真卿撰碑往往自雲「琅玡顏真卿」,因其祖籍山東琅玡臨沂。其父顏惟貞,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判入高第,授衢州參軍,歷長安尉、太子文學,以草、隸擅名。幾乎和父親一樣不幸,三歲的顏真卿也嘗到「少孤」的辛酸,由母親殷氏親加訓導。這種命運的播弄,或許正是發皇才能的砥石。既長,由勤奮與刻苦中磨礪而出的顏真卿,已是「少好儒學,恭孝自立。貧乏紙筆,以黃土掃牆,習學書字,攻楷書絕妙,詞翰超倫」。(《顏魯公集行狀》)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顏真卿二十六歲便舉進士,又擢制科(朝廷為求散逸而有專長的人材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順利地踏上了仕途。他擔任過朝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和醴泉縣尉,於天寶二年(743)詣洛陽,訪張旭。
天寶九年,顏真卿由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屬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職官。在此期間當御史吉溫出於私怨羅織罪狀陷害御史中丞宋渾(宰相宋璟之子)時,顏真卿敢於諍諍面折:「奈何以一時忿,欲危宋璟後乎?」宰相楊國忠及其黨羽遂視真卿為異己,終於在天寶十二年把他調離出京,降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即由此而來。
顏真卿在政治上有一種察微知幾的敏感。當安祿山的謀反初露苗頭時,真卿就高築城,深挖溝,收攬丁壯,積儲糧草,加以防範。然而每日卻與賓客泛舟飲酒,以不問時事為假象,以釋安祿山的疑心。平原郡本屬安祿山轄區,安祿山時時密探暗察,但終於以為真卿乃一介書生,不再猜疑。喜劇性的結局是,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正當唐玄宗傷心地喟嘆:「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李平的馳奏,無疑給了玄宗一支興奮劑,他環視左右,半是感慨,半是贊許地說:「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在反安祿山的斗爭中,顏真卿壯懷激烈。他迅速從原來三千兵擴充為萬人,並擇取統帥、良將,一些太守、長史也各以眾歸。當時堂兄顏果卿為常山太守(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相與起義,在安祿山後方共討叛軍。河北十七郡歸朝廷,安祿山所有僅范陽、盧龍等六郡。顏真卿被推為聯軍盟主,統兵廿萬,橫絕燕趙,軍威大震。天寶十五年,加戶部侍郎河北招討采訪使,輔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大將討叛賊。其間顏真卿曾指揮平原、清河(郡治在今河北南宮東南)、博平(故址在今山東西部)三郡之師大戰反賊,斬敵首萬級,生擒一千餘,聲威益震。
公元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是為肅宗。顏真卿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復為河北招討使。安祿山利用肅宗調走河北兵力之機,乘虛遣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兵圍平原。十月,顏真卿被迫棄郡,渡過黃河,歷盡種種險關,在至德二年(757)至鳳翔謁帝,詔受憲部(刑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當時唐王朝秩序大亂,無暇顧及許多,但顏真卿卻「繩治如平日」,凡不合制度者,皆鯁直諫言,因而招忌出為刺史。一度入朝為刑部侍郎,後又貶為長史。
代宗寶應元年(762),五十四歲的顏真卿被從四川召回京城,拜戶部侍郎,次年改吏部侍郎,後又轉為尚書右丞。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被晉封為魯郡公,「顏魯公」之名即由此而來。然而又終因宰相元載構怨,永泰二年(766)又被貶出京。後元載獲罪被誅,顏真卿重新入朝為吏部尚書。
顏真卿為人鯁直,為官清廉,為民解困。早在以監察御史出使河、隴時,五原(今蒙古臨河東)有冤獄,久久未決,又天旱不雨。當冤案一經顏真卿辨決,竟湊巧下起雨來。民眾感其恩德,稱這場及時雨為「御史雨」。他在蓬州和撫州等地作地方官時,也曾因救災恤患、治陂灌田受到民眾的稱頌。德宗建中元年(780),魯公已七十一歲。這位聲名頗重的四朝元老,由於他的正直,仍不為宰相楊炎、盧杞所容。
顏真卿一生最壯烈的一幕是晚年與李希烈的斗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早蓄謀反之意,於建中四年攻陷汝州(今河南臨汝)。盧杞因欲報私怨,建議派遣顏真卿前往宣諭勸說,說真卿乃「四方所信,若往諭之,可不勞師而定」。顏真卿至許州(治所今河南許昌)見了李希烈,宣詔旨未畢,逆賊使諸將詬罵魯公,又令號為養子親兵千餘人拔刃逼脅。然而顏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只得揮去眾人,將魯公扣作人質。李希烈使出種種手段威脅利誘,甚至在顏真卿的住處庭中掘下土坑,揚言要將他活埋,妄圖迫使他就範,為己所用。顏真卿堅貞不屈,嚴加斥責,他冷笑著對李希烈說:「何必費那麼多麻煩,只要借給我一劍,你必睹快事!」李希烈遣人積薪於庭,說:「不能屈節,當焚死!」顏真卿毫不畏懼,徑自起身蹈火,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李希烈無奈,於貞元元年(785)八月指使閣奴等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龍興寺中縊殺了顏真卿。
顏真卿的一生,一半是在沙場、在朝廷的錯綜斗爭中度過的。他以他的全部忠心獻給了唐王朝,真正做了一位忠貞清廉的大臣。而另一半是在書齋中度過的,他鑽研藝術、文學,酷愛書法,這是他一方寧靜的天地。他又自強不息地走向一代書家的峰巔。
顏體境界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顏魯公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在吐露風華的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於古人」的問題。這是顏氏的書學心聲,亦是顏氏高懸的鵠的。這位從小以黃土帚掃牆習字的顏氏苗裔,幾乎在一開始就站到一個高聳的書學起點上。而在書學上鯤鵬展翅,則經過了幾乎長達三四十年歲月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面目與氣候。繼之又以數十年工力百般錘煉、充實,使得「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於在書壇巍然屹立。
顏真卿一生書學境界的歷練,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立堅實骨體,求雄媚書風。
在五十歲以前,可以說是第一境界的歷練。在這一過程中初步確立自己的「顏體」面目。如果以天寶五年(746),張旭在裴儆府上授筆法於顏真卿為一個界線,那末在此以前顏真卿尚在艱苦的摸索階段。此一階段傳世之作鮮見。如天寶元年寫《張仁蘊德政碑》,天寶五年寫摩崖書法禾山石壁「龍溪」二字。此時顏真卿在書學方面已有相當的修養,這在張旭考問顏氏十二筆意時,顏真卿或以從張旭處領教所得,或以自己攻習所悟對答如流,使張旭深以為然。他志向高遠,期在「齊於古人」。張旭也因此願意再授筆法。
在接受張旭的筆法後,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於茲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從天寶五年以後的五年(或七年)時間,可說是顏真卿依照張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礪的階段。果然在天寶十一年後,顏真卿書碑漸多,在社會上已享有一定的聲譽。天寶十一年書有《郭虛己碑》、《郭揆碑》、《多寶塔碑》、《夫子廟堂碑》等。天寶十三年又有傳世名作《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碑陰記》等。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顏真卿投身於金戈鐵馬與叛軍作戰之中,無暇顧及筆硯藝事。此可為顏氏書法歷練的第一階段,也是第一境界的歷練。
在這一時期,雖然各碑面目或有差異,但總體上說,是「顏體」的初步形成階段。從《多寶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顏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筆上沉著、雄毅,以健力立骨體,敷以較厚之肉彩;結體上整密、端莊、深穩,由瘦長型變為方正形;在布白上減少字間行間的空白而趨茂密。這一階段,顏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點畫皆有筋骨」,「點畫凈媚」,「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專門攻習真書、草書,雖有隸書、篆書之作,並不多。顏真卿的第一境界,從初唐而來,又脫出初唐之軌轍,自立一家面目。這種境界的歷練又多循張旭所示為門徑。
第二境界:究字內精微,求字外磅礴。
從五十歲後至六十五歲,可以說是第二境界的歷練。在這一過程中「顏體」形神兼具,已漸成熟。其間作品有《金天王廟題名》(758)、《請御書逍遙樓詩碑額表》(758)、《鮮於氏離堆記》(762)、《磨滅記》(762)、《顏允南碑》(762)、《韋縝碑》(763)、《臧懷恪碑》(763)、《郭家廟碑》(764)、《顏秘監碑銘》(765)、《顏喬卿碑》(769)、「逍遙樓」三字(770)、《殷踐猷碑》(770)、《張景倩碑》(770)、《元子蜇遺愛碑》(770)、《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771)、《麻姑山仙壇記》(771)、《小字麻姑山仙壇記》(771)、《大唐中興碑》(771)、《顏含大宗碑》(771)、《宋廣平碑》(772)、《重建顏含碑》(772)、《八關齋會報德記》(772)等等。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以及其後接二連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靈的空間;書生——鬥士——統帥,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頻繁轉換,人生體驗更多,藝術體味也就更深。這些,顏真卿「一寓於書」,將前期的「顏體」反復錘煉,煉形煉神,從而神形兼備,終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取篆籀方法,圓轉藏鋒,如印印泥。筆畫形成蠶頭燕尾,直畫則成弓弩蓄勢之形。筆畫之間採取橫細豎粗的對比錯綜方法。在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鋒,耀其精神。其捺筆表現出一波三折的節奏。其直鉤、平鉤、斜鉤,飽滿取勢,彎度均勻,圓勁有力。其折筆則提筆暗轉,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釵股」擬之。從結體上說,方正端莊,穩健厚重,中宮寬綽,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側取勢,不以左緊右松取妍,而像篆隸以對稱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以形密取氣勢,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顏真卿已一掃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前者側,後者正;前者妍,後者壯;前者雅,後者直;前者瘦,後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後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後者元氣淋漓。真可謂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
第三境界:臻神明變化,與生命爛漫。
在六十五歲以後的十多年中,可以說是第三境界的歷練。從成熟中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此時期的作品有《元結碑》(772)、《干祿字書》(774)、《顏杲卿碑》(774)、《妙喜寺碑》(774)、《竹山堂連句》(774)、《李玄靖碑》(777)、《顏勤禮碑》(779)、《馬璘碑》(779)、《顏家廟碑》(780)、《顏氏告身》(780)、《奉命帖》(784)、《移蔡帖》(785)等等。如《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典型碑刻中,顏書在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質朴茂密的風神,在筆鋒得意處顯現功力的爐火純青,在圓潤豐腴中透露自己的豪邁氣度。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真卿晚年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對生命與書藝在反省中得到悟徹,並將生命哲學與書藝哲學打通,因此在其點捺撇畫中既留著生活的血淚斑駁,又在筆墨的動勢中洋溢著生命的頌歌;既在線條的起落移動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櫛比鱗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輝!至此境界,其書如老枿枯林,卻有濃花嫩蕊,一本怒生,萬枝爭發,生機盎然。
以上主要介紹了顏真卿楷書的情況。
顏真卿開拓了書藝的嶄新的恢宏境界:從特點上論,顏體形質之簇新、法度之嚴峻、氣勢之磅礴前無古人。從美學上論,顏體端莊美、陽剛美、人工美,數美並舉,且為後世立則。從時代論,唐初承晉宋餘緒,未能自立,顏體一出,唐中壇所鑄新體成為盛唐氣象鮮明楊志之一。
時代造就了顏書境界,就像時代造就了王羲之的書學境界一樣。在魏晉南北朝這一長期社會動盪的時代,而文化史上卻成了光焰萬丈的時代。這一時代的書法藝術已成了士大夫手中一種自覺地寄託高妙意興的藝術、本領。他們深入地發現了自然的外在美,又深入地發現了精神的內在美。王羲之就是這一時代造就的「書聖」。然而,唐代進入了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唐帝國政治、經濟、軍事超越以往,達到鼎盛,文化藝術如百花吐艷;人們以一種新的目光和價值觀面對社會的巨大進步。唐太宗篤好王右軍書法,親自為《晉書》本傳作贊,且重金購求,銳意臨摹,又拓《蘭亭序》以賜朝貴,故士大夫皆宗右軍。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這些初唐大家雖各有成就,卻未能真正為唐代創立新書體。
創立一代新書體,顏真卿是先覺者。他是唐代社稷之臣,又是書藝世家的後裔,對於書法的演變,無不矚目關注。韓愈曾譏「羲之俗書趨姿媚」者,其片面處是未能正確評價王書,而其本意則在於從自己時代出發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審美觀。因此杜詩、韓文、顏書,無不以新的時代為背景自立風貌。「逮顏魯公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陶鑄萬象,隱括眾長,與少陵之詩、昌黎之文,皆同為能起八代之衰者,於是始卓然成為唐代之書」(《書林藻鑒》)。顏書的尚骨、尚肥、尚法,崇端莊、闊大、豪放,重氣勢、魄力、雄風,都可以從唐代社會中找到時代的折光投影。顏真卿造就了在書法中的盛唐之音,這便是顏書的恢宏境界。
顏真卿書法境界,從其陶鑄化育的闊大氣象來考察,可見兼收並蓄,以成其高,博採眾長,以成其廣。這有幾大淵源:
一是從顏氏系統而來。顏師古的祖父顏之推工書,且精於書學。自南朝以後,真卿祖上多以草隸篆楷為時人所稱道。在顏真卿的同輩之中,如顏曜卿、顏旭卿等也在書學上造詣精湛,工草隸篆籀。因此顏真卿所受的書學影響深厚,顏家書學傳統對他很有激勵作用,他甚至認為「及至小子,斯道大喪」。故顏真卿定下要在書學上「齊於古人」的目標,有其多方面的思考,其中包括對顏氏一族書學傳統的光大。
二是從殷氏系統而來。殷氏世家也多出書學名家。顏氏與殷氏兩世家數世聯姻,兩家書學得以匯流合壁。顏真卿的父親、伯父少孤,養育於當時「以能書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筆法。顏真卿從小也由母親殷夫人親加訓導,攝取了殷家書法的營養。
三是從一代草聖張旭處得真傳。顏真卿十分推崇張旭,誠摯地師事張旭,深得其教誨。他特別注意學習張旭的用筆之法、神用執筆之理,以及「得齊於古人」的攻書之妙。這對於顏書的成型是極其重要的。
四是從一代宗師褚遂良處繼承發展。前人有顏出於褚之說。米芾《跋顏書》中說:「顏真卿學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證此說者。沈尹默就說:「顏平原書出於褚河南,其楷書結體端嚴,往往猶有伊闕佛龕碑之風格。」(《沈尹默論書叢稿》)論者或謂從《麻姑山仙壇記》、《靖居寺題名》、《宋廣平碑》等筆畫較瘦的作品中,更易發現與褚遂良的用筆、結體以及清瘦、圓潤相溝通。
五是從民間書藝中廣采博取。從顏真卿早期的書法作品中,如《多寶塔碑》等可以看到它和民間書風有密切聯系。沙孟海等還認為,顏書的雄厚凝重是從北齊隋碑版中出來。沙孟海在他的論著中曾闡述:從南北朝至隋,真書面貌可分為「斜劃緊結」、「平劃寬結」兩個類型,一直影響到唐、宋以後。褚遂良、顏真卿屬後一類型,此一類型繼承隸法,保留隸意。而其中又細分兩路,褚屬秀朗細挺一路,顏屬渾厚圓勁一路。顏真卿真書的主要精神淵源於北齊以來的《泰山金剛經》、《文殊般著經》、《雋敬碑陰》、《曹植廟碑》等。這又和顏的世族有關,顏氏是齊魯舊族,接連幾代研究古文字學與書法,顏字與保留漢隸的北齊、隋碑有密切關系。
以上簡略說明了顏真卿書法的幾大來源,但並不是說僅有這些來源。顏真卿學王羲之,也學歐陽詢、虞世南等等,不再一一細析。他學書多通博貫,不作「奴書」,真正化出雄渾的「自我」來。
顏書之傳衍流播
顏真卿在中國書壇上集五百年雄健派之大成,而又最富革新精神,卓然自成大家。在唐代尊稱為「魯公」而不稱其名;後世,顏魯公則成為士庶成知之人,「顏體」成了家喻戶曉之書體。顏真卿不僅在書學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豐碑,其高尚人品也深為後人所景仰。顧炎武在《浯溪碑歌》中寫道:「留此系人心,支撐正中夏」;「如見古忠臣,精靈感行色」;「以示後世人,高山與景行」;「藏之篋笥中,寶之過南金」。顏真卿其人其書都是後人學習的典範。
對顏書和學顏書者,蘇武有過簡略概括:「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柳誠懸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楊少師書,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風。」(蘇軾《書說》)在唐代,學顏書者當首推柳公權。柳公權得力於顏真卿與歐陽詢的書法,從而形成自己的面目,世以「顏柳」並稱,謂「顏筋柳骨」。五代楊凝式,從顏真卿行草中汲取精蘊,繼承發展,形成了其豪放雄渾的書風。
宋代書家,如名重天下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無一不學顏。蘇軾甚至說:「書於魯公,文於昌黎(韓愈),詩於工部(杜甫)為觀止。」宋代學顏達到高峰。
元、明、清時期較之前代,學顏之勢似乎稍有不及,但受到顏書影響和熏陶的名書畫家為數亦不少。例如,有人認為元代趙孟頫的《太湖石贊》,就意在仿魯公《蔡明遠帖》。明代董其昌十七歲即寫《多寶塔》,其勾努筆畫,得顏書之意而傳其神。清代何紹基學顏書聲譽最高。翁同(龠禾)溝通顏書與北碑,氣息淳厚,堂宇寬博,得顏書「清雄」之境界。
在對顏真卿書法的研習中,當代有兩位大家頗值得重視。一位是沙孟海。據沙孟海自己說,他三十歲左右喜愛顏真卿《蔡明遠》、《劉太沖》兩帖,時時臨習,也酷愛《裴將軍詩》的神龍變化。他除了在自己的書法中得到顏書縱橫馳驟、奇正相生的氣韻,對顏書的論述尤為精闢獨到,頗多闡發。另一位是沈尹默。沈尹默遍臨唐碑,於真卿尤為知音,且能從顏氏書論中抉其精蘊,嘉惠後人。
E. 南宋的滅亡,和襄陽之戰的失敗有哪些直接的關系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襄陽之戰南宋為何戰敗?第二個事襄陽的位置如此關鍵嗎,為何襄陽失守後南宋很快就滅亡了?其實第一個問題襄陽之戰南宋失敗的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不力,最後宋軍物資奇缺彈盡糧絕;而蒙古戰術戰法得當,水陸並進長期圍困最終破城。襄陽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南宋長江防禦體系的關鍵點(如何關鍵,在文中做詳細解釋)。襄陽失守後,蒙古從漢江入長江順江而下直下建康。長江天險在手,南宋的防禦體系徹底崩潰。沒有了長江天險,宋軍想在野戰中戰勝蒙古軍隊基本不可能。所以在襄陽失守後的第二年,臨安城破南宋投降。文天祥和陸秀夫等人只能擁立別的宗室南下抵抗,在最後的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跳海自殺南宋正式宣告滅亡。
宋度宗腐敗昏暗,把大權都交給了奸相賈似道。而賈似道對襄陽危急形勢先是瞞報,是在瞞不過去派出的援軍也不得力。最後坐視襄陽城破,南宋防線全線崩潰很快滅亡。
F. 南北兩宋朝時的抗遼.抗夏.抗元或抗金的大將或大臣有哪些(需要具體資料)
著名的有:岳飛,文天祥。
G. 一個小小的請求!!高分求答!!!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放在桌上說:「等我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史書探詳】
《三國演義》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情節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 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宏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後人有詩贊之曰:
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咚咚。
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曹操大喜。只見玄德背後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齎牛酒,撫慰三人。
【世說新語】
「溫酒斬華雄」的戰爭意義與歷史背景
戰爭意義:「斬華雄」這場戰斗,無論是對關羽還是對這次戰爭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關羽而言,這是他一生英雄的戰斗歷史的開端,在這以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縣令手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的馬弓手;從這以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斬將立功,聲名大振。
就這次戰爭的意義而言,他為這支討董聯軍贏得了第一個勝利,鼓舞了聯軍的士氣,大大打擊了董卓的氣焰,為聯軍進入汜水關、大破虎牢關打開了勝利之門。
戰爭背景:十七路諸侯響應了曹操的號召,公推袁紹為盟主,以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組成「多國部隊」聯合討伐董卓。兵到了汜水關,首次與敵人交鋒,就遇上了勁敵董卓的部將華雄。華雄這個人勇猛善戰,十分厲害,第一陣交鋒就刀劈了「多國部隊」的部將鮑忠,接著又把「多國部隊」的先鋒孫堅趕得投無路,連頭上的帽子都作了敵人的戰利品;幸好部將祖茂以死相救,才掩護孫堅得以逃脫,不然的話連孫堅的性命也難以保住。
雙方交戰到天明,華雄引兵上關;兵臨城下,形勢十分危急。先鋒孫堅「傷感不已」,盟主袁紹這時也束手無策,只好召集大家開會,商議退敵之策。眾諸侯也毫無辦法,一個個閉口不語。就在這種窘迫的形勢下,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又來寨前大罵搦戰,袁術驍將俞涉、韓馥上將潘風出去迎戰,接連都被華雄斬首。正在眾人大驚失色的時候,關羽毛遂自薦,在一杯酒還沒有涼下來的一剎那功夫,已提了華雄的頭擲於地上,為「多國部隊」解了圍。
最新版本: 上將潘鳳大傳
潘鳳,字無雙。青州泰安人,高九尺,腰大十二圍,使一百八十斤開山大斧。自幼熟讀詩書,暢嘵兵法。有經天緯地之才,包藏宇宙之志.每自比於姜尚,張良,許邵評價為:「亂世之能臣,治世之英雄」,眾人莫能解。時黃巾暴亂,御史中丞韓馥受任招兵平叛,知其大名七顧其宅,欲聘為軍師。途中為賊所劫,鄉人報之潘鳳,頃之鳳至,大喝一聲,賊皆逃散。馥大奇異之,言」此吾樊噲也。」乃拜為上將。鳳於敵百萬軍中自來自去,取敵頭目首級如探囊取物。馥屢立大功,為冀州牧,此皆潘鳳之力也。馥與鳳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韓馥帳下謀士皆不悅,深妒之。鳳感大恩,為馥謀劃大事。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袁紹有意取之,鳳常勸韓馥戒防。紹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馥亦願助之,鳳曰:「不可,廢帝非可行之事,袁紹非共謀之人。」謀士劉三私下進言:俗語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潘將軍既勇武無敵,奇謀必短,不可盡賴之。馥信,不納鳳之智謀。袁紹嘗請韓馥至大營,命顏良文丑宴前舞劍,欲殺馥。鳳怒,奪顏良劍,一拳打翻在地,一把抓文丑在手,如提童稚。袁紹兵將皆驚,無敢前,紹告饒,痛哭流涕。後馥與袁術等共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顏良文丑深懼潘鳳,不敢同行。鳳見紹等各懷異心,料終不能成事,數勸韓馥早回冀州,以謀大計。馥曰:「吾欲賴君於十八路諸侯之中樹立威望,今寸功未立,怎好回師?」鳳答曰「來日某必斬將立功,主公須依吾言,早做良圖。」馥應之。袁紹欲除韓馥以奪其地,終不死心,謀士逢紀曰「韓馥所可畏者,唯潘鳳耳,可設計除之。」許攸獻計:「主公可選病馬一匹,贈於潘鳳,令其出戰,鳳必被敵將所殺。」田豐曰:「此意雖妙,尚未足致潘鳳死,鳳為人謹慎多謀,主公贈馬,必不會輕易騎之,可委韓馥換之。」紹從其計,連夜奔往韓馥營,泣曰:「前日之事,實為誤會,絕非鴻門,奈何潘將軍不諒?今大敵當前,眾公須上下一心。紹願獻千里馬一匹,贈於潘將軍,權當賠罪。」馥曰:「善。」紹又曰:「潘將軍知吾所贈,恐不接受,願韓公私為之換,待其乘吾寶馬,立了大功,再告之,使其驚喜。」馥復稱「善」。 次日,董卓都督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堅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紹曰:「誰敢出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出營,手下牽來昨日袁紹所送灰毛病馬,鳳心中納悶,卻顧不得許多,飛身上馬出戰。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韓馥聞之大哭曰:「無雙死,乃天喪吾也!」。唯袁紹竊喜。關羽騎馬出戰,見潘鳳將軍卧於地上,身中數箭,面含微笑。再看華雄,已死於馬上,口流鮮血不止,狼狽不堪。乃暗自嘆道:「潘將軍真大力神人,華雄與其過招,五臟振碎,吾不及也。」便割華雄之首,還於帳內,曹操所贈之酒尚溫,眾皆傳言關公"溫酒斬華雄"。後人有詩嘆曰:「轅門畫鼓響冬冬,墜馬無雙斬華雄。敵將若能下馬死,何來美髯建奇功?」聯盟即散,次年,袁紹奪取冀州,韓馥曰:「若潘無雙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捶胸大哭:「哀哉,潘鳳! 痛哉,潘鳳!惜哉!潘鳳!悔哉,潘鳳!」遂自殺而亡。
其實,華雄被上將潘鳳所殺,關羽揀了個便宜.
H. 清代花鳥畫家許峕誰知道
是這樣的: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來源有五:
1、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 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並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謚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陝西文氏。
2、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文叔之後。根據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為)姓,為(女為)滿之裔孫,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謚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
文姓分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文氏族人播遷於江淮一帶。春秋末年,楚國人文種,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對當地文化發展有貢獻,其後代有一支在四川發展繁衍。西漢至三國時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布在開封、南陽、永城、固始等地。固始縣東南有文古城遺址,出土有漢代文物,傳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後,文氏在全國分布較為廣泛,並稱盛於山西和江南。
據考證,文姓在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居於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國有文姓華僑。
郡望堂號
堂號: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歷史名人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沈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後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徵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由精於畫。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文彭: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
文嘉: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彥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為潞國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
文天樣,字履善,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斗爭,抗元失敗後在五坡岑(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誕生時,正是蒙古大軍進攻南宋的時候,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難的凄慘景象。由此,在他年輕的心靈中滋生了愛國抗元的決心;與此同時,文天祥並沒有放棄學業,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五月參加殿試,成了一名年輕狀元。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後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時間里,他做官時間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隱遁和恬淡中渡過的。
文天祥抗敵決心非常之大,但終敵不過來勢兇猛的元軍。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臨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敵人耍盡威脅利誘之手段,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巋然不動,元軍將他挾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範。文天祥設法在中途逃跑,回東南沿海組織力量抗敵,在陸上、海上,苦鬥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時,還一度組織北征,使元軍大傷其腦筋。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岑兵敗再次被俘。元軍將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繼續用威脅利誘的慣技,許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爭。文天祥始終無動於衷,元人眼看陰謀無法實現,終於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對文天祥下了毒手。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滿了正氣,不貪圖高官厚祿,一生抗敵,這是他愛國熱情的最本質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一個知識分子如此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文天祥不僅是民族英雄,還是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文學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愛國詩篇,如《指南錄》可謂為詩史;更有膾灸人口的《正氣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膽照人的詩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斗爭,至今讀來仍凜凜有生氣。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I. 求詳情姓許的家族譜是怎麼排的
許姓是一個非古老姓氏,到如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從《急就篇.注》、《新唐書.宰相世系》、《春秋世族譜》、《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左傳.陷公十一年》、《中國史記》等十多種典籍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許氏,姜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後,堯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岳後,今許州是也。」那就是我們是從炎帝神農氏、許由、西周許國的許文叔是一脈相承的,天下的許姓都是共同的祖先,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這是我們作為許姓人的驕傲。
祖先炎帝位居三皇,號神農氏功業輝煌中華無人不知,始作耒耜教人耕田種糧興農桑,解決了人們的吃穿,發明醫葯給後世留下了相當寶貴的財富,以日中為市首創市場,治麻為布製作衣裳。剡木為箭做成弓,削桐為琴製作五音,擇地而居教人建造屋建房,我們祖先給中華民族的貢獻是非常大說之不盡的,我們後世子孫非常敬仰這位偉大的祖先。
祖先許由公,他是炎帝祖先的後人,他道法高深,智慧如海,他是堯舜禹三代帝王的老師,堯要把天下讓給他,他拒絕了,回到箕山耕作。他一生的光輝事跡後世多學,給我們家族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道學文化,在《莊子.內篇.逍遙游》里有句名言是這樣寫的「堯讓天下於許由,曰: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意思就是說: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公說:「如果先生立為天子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我還占著這個君位,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奉還給先生。」,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在五帝的堯帝心中的地位何等之高。他是我們後世子孫學習的榜樣。
祖先許文叔,他是許由公的裔孫,後世多知。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我們的文叔先祖在許昌開國,建立了許國,開創了許國700多年的歷史,300多年的輝煌。在 《史記.補三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況「當周室,甫侯申伯為王賢相,齊許列為諸侯,霸於中國。」、「專許以事」。我們許國在幾百年中,和齊國一起成為當時西周時中國的霸主。他記載著我們文叔先祖和許國先王的豐功偉績。
東周的戰國時代,我們許國逐漸的衰落,最後被楚國所滅。許國被滅亡後,國君的子孫以許為姓,四處奔波,這就是我們許姓的來源。我許國雖然被滅,但許姓卻發揚光大,名震大江南北,幾千年來更是人才輩出。西漢時代有這樣的話叫「漢許侯興」,許氏成為皇家棟梁;東漢時代的許慎著作文字典籍《說文解字》流傳後世,直到現在都是非常著名的工具書。當時人稱「萬卷畢覽, 五經無雙」;三國時代的許攸對曹操的一句話,打敗了袁紹的百萬雄兵,改變了三國的歷史;大將許褚是征戰沙場的名將,勇力過人,忠義之士;著名的評論家許勛的一句話「清平之賊寇,亂世之英雄。」,定論了曹操的一生。北魏時代的許允為鎮西將軍,許敬宗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大唐宰相,功名蓋世不在話下,許氏家族中,歷代的高官名流、進士、舉人非常的多,著名的歷史名人李白、文天祥、王安石、朱熹等都為許家修譜時作敘,對許氏的祖先都非常的敬重。
J. 作文!!!!求速度!!!!
話題作文:《曲與直》寫作素材
許多是非曲直需要我們明辨
能屈能伸是一種策略
直線走不通可以嘗試繞行
人生的道路上,要盡量少走彎路
成功之路往往是曲折的
曲與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曲與直是相對的
曲與直各有其優劣
直來直去與兜圈子是兩種不同的性格
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澤東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荀子
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之為意,是役夫之知也。——荀子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寒山
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舊唐書》
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孫子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
曲線的美在於它的曲折和流動,人生的美在於它的坎坷和艱辛,一帆風順的人生是缺陷的人生。——高爾基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古語
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諺語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佚名
經典素材
林肯斷案
(迂迴戰術獲得勝利)
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總統之一林肯,早年曾當過律師。有一次,他接到這樣一個案子: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人被誣告為謀財害命的殺人兇手。證人福爾遜一口咬定,親眼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半夜行凶殺人。對此,阿姆斯特朗難辨冤屈。林肯接案後,經過大量調查取證,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真相。一開庭,林肯就巧妙地迫使證人「爬雪坡」,不直接揭露證人的謊言,而是迂迴一下,讓證人自己露出馬腳。下邊是當時的記錄:
林肯:你起誓說認清了阿姆斯特朗嗎? 福爾遜:是的。林肯:你說你在草堆後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樹底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碼,能認清嗎?福爾遜: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月光很亮。林肯:你敢肯定不是憑衣著猜測的嗎?福爾遜:我肯定認准了他的面容,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林肯:你能肯定兇殺時間正是晚上十一點嗎?福爾遜:絕對肯定,因為回家時,我看了時鍾,為十一點一刻。
林肯向法庭宣布:證人是個十足的騙子。他發誓說18日晚上十一點鍾月光正照在兇手臉上,使他認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請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十一點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沒有下山,月光照在被告臉上,這時被告臉朝向西面,而證人在樹東面的草堆後,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臉。即使被告回頭,因為月光照不到臉,證人也無從認准。
林肯靠著出色的思維技巧和迂迴戰術,迫使福爾遜當場承認自己提供偽證,為被告獲得無罪釋放的判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巧妙回答
(直話曲說)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能直說也無法明說,於是,旁敲側擊繞道迂迴,就成為人們所採用的方法。
亨利戰勝羅馬教皇
(能屈能伸,大丈夫)
1076年,國王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矛盾激烈,由於教會勢力強大,亨利陷入困境,次年元月,亨利披破衣、騎毛驢,不遠千里去向教皇請罪。教皇躲到卡諾莎行宮,關閉宮門,亨利穿起表示懺悔的麻衣,光頭赤腳立在紛飛的雪地上,痛哭流涕,整整呆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寬恕。這件事,史稱「卡諾莎覲見」。
亨利以難忍的卑躬屈膝保住了王位,然後,勵精圖治,征討叛逆,在國勢強盛之際,立刻發兵進攻羅馬。格里高利教皇棄城而逃,客死他鄉。
文天祥之死
(寧折不彎)
文天祥是南宋大臣。南宋時期,朝廷腐敗,國力貧弱,北方的蒙古軍隊乘機大舉進攻,於1274年發起了滅宋的戰爭。這時,許多人要投降,但文天祥力主抗元,親自帶兵抵禦元軍。
由於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嶺與元軍作戰時戰敗被俘,不久被解送到了潮州。當時的一個投降元軍的漢奸張弘范正主持潮州的事務,他看見文天祥之後,馬上笑臉相迎。不料文天祥卻猛然轉過身去,用脊樑對著他。張弘范尷尬地笑了一下,說:「文丞相,我一向佩服您的為人,您不愧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但古人說得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他一邊說著,一邊轉到文天祥的面前,但文天祥還是一個轉身,仍舊背對著他。
張弘范還是不甘心,努力忍著怒氣,假笑著說:「文丞相,只要您能寫信勸張世傑將軍,不要再在崖山抵抗元軍,那麼我就不但確保您的生命安全,而且以後您還可以做丞相。」
「無恥之徒!」文天祥怒斥道。
「文丞相,剛者易折呀!」
「寧折不彎!」
氣急敗壞的張弘范「嗖」地一聲拔出寒光逼人的寶劍,兇相畢露:「我看是你硬還是我的劍硬?」文天祥神色坦然,直直地向劍尖上撞去。張弘范連連退步,說:「文丞相,您想想吧,何必輕生呢?您就寫封信吧,免得生靈塗炭,也體現上天的好生之德呀!」
文天祥說:「筆墨伺候!」
張弘范以為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了,趕緊高興地遞過紙筆,只見文天祥一氣呵成,寫下了著名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完,文天祥冷笑著說:「你拿走吧。我兵敗被俘,再也不能捍衛祖國,我已經是無地自容了,你竟然還要我背叛國家?只有你這樣的軟骨頭,才甘心做漢奸,做元軍的奴才!」文天祥說罷哈哈大笑,張弘范悻悻地走了。
逆向思維的發明
(迂迴解決難題)
美國物理學家瑞利採用逆向思維法取得重大發明並獲得諾貝爾獎。一次他在測量氮氣密度時,分別採用哈考特法和雷尼奧法,結果得出的氮氣密度相差千分之一。這么小的誤差一般人往往很難引起注意。然而瑞利認為這個誤差超出了正常實驗的范圍。於是他採用「逆向思維法」,即不是減少差值,而是相反擴大差值去探索其中原因,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發現了氬原子。
另一位科學家蘭米爾,他採用「逆向思維」法,發明了充氣電燈泡。當時的電燈泡有個致命的弱點,鎢絲通電後很容易發暗,使用不久燈泡壁就會發黑。一般人按常規思維都認為要克服這個毛病必須進一步提高燈泡的真空度。但蘭米爾的想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去提高燈泡的真空度,而是相反採用充氣法,他分別將氫氣、氮氣、二氧化碳、氧氣等充入燈泡,觀察和研究它們在高溫低壓下與鎢絲的作用。與他發現氮氣有減少鎢絲蒸發的作用時,便斷定鎢絲在氮氣中可以延長工作時間。1928年,他由於充氣燈泡的發明而榮獲帕金獎章。
把思維方法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有時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就是採用逆向思維法而取得重大發現和發明的。
司馬懿的謀略
(能屈能伸才能成大事業)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只有這樣才能辦成大事。在能屈能伸上,魏國名將司馬懿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司馬懿生於179年,出仕於208年(即赤壁之戰那一年),出仕時正好30歲。那他這之前這么多年是在干什麼呢?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不同,司馬懿由於是名門之後,他不可能做種田的事,他就在許昌城中,卻一直對曹操避而不見,因為他從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賤的曹操。最終曹操也是訪問了他三次,司馬懿才答應出山,這與諸葛亮三顧出山多麼相似呀!
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曹營的「智囊團」不是劉皇叔手下的一無所有,初來乍到的司馬懿不可能在裡面有什麼大的作為,司馬懿一開始作的是文學掾,這個官職從現在來看可能就是抄抄寫寫的一類官員,這對於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馬懿來講,是不是有「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呢?但司馬懿並沒有在乎這些,他在這時是一直「屈」著的。總之一句話,在曹操的時期,司馬懿都一直都是「屈」著的,雖然他後來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終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機會,他所有的只是作為謀士提出過兩次重要的計策,一是在取下漢中後勸曹操乘勢進攻劉備立足未穩的西川,二是獻計聯合東吳共同對付得到漢中的劉備。這兩個計策曹操只用了後者,就這一下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將關羽命喪建業,說關羽是間接死於司馬懿之手都不為過。但司馬懿的真正能力絕不是一個普通的謀士,於是在孟達響應諸葛亮北伐時,身為荊州都督的司馬懿有了第一次帶兵作戰的機會。這一仗打得十分乾脆,也讓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後,司馬懿繼任成為魏都督,他終於有了和諸葛亮親自交鋒的機會。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司馬懿採取的戰術很清楚,這就是堅守不戰,盡管他受到了諸葛亮的種種侮辱,但司馬懿此時很好地發揮了他能屈的長處,終於拖死了諸葛亮。
其後他又「伸」了,帶兵平定了魏樂浪公公孫淵的反叛,於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極點。
但魏明帝一死,執政的曹爽根本不給司馬懿機會,於是司馬懿又「屈」了下去。正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從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馬懿果斷消滅了曹爽的勢力,這也為後來的以晉代魏拉開了序幕。
彎與直
(曲與直是相對的)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的一生就是在彎路中走過的,他先後七次競選參議員失敗,期間又多次經商失敗,當時的達官貴人們嘲笑他,認為他這樣走彎路一定不會成功。但恰恰相反,林肯不僅成功了,而且幹得非常漂亮。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那些走彎路的過程。在那些挫折中林肯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練就了縝密的思維與良好的口才,正是這些決定了他的成功。
生活的藝術在彎與直之間徘徊,其實彎與直是相對的。彎路中,我們享受過程帶來的美好,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變得堅強,如何欣賞彎路中特有的美麗風景,如何走向真正的成功大道。在這樣的磨煉中我們學會了「重視彎路的過程,選擇直路的成功」。
雙橋
(曲與直都有美,都有自己
★文章來源:語文彩虹網(yuwen168.com)
★原文地址:http://www.yuwen168.com/Web168/ZKZWSC/mrgs/2010/10/23/13375517401.html
的長處)
周庄地處蘇州崑山、吳江、上海青浦縣市交界處,是一個有著900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有人稱周庄是「中國第一水鄉」。也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庄。周庄以其「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旅遊者,並以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澈的河水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成為一片極有誘惑力的旅遊勝地。
周庄的橋多為小石拱橋,比較出名的要數雙橋了,當地人叫它們為「鑰匙橋」。這兩座橋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古時候的鑰匙。稱周庄的橋為「小橋」,當然是因為這里的橋比較玲瓏,體量不大,其長度大多是十幾米,跨度三五米。這些橋造型優美,側立面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如一鉤新月、似一彎初弓,規則不失活潑,令人感到格外的嫵媚可愛。橋面兩側,均有石欄。石欄上簡單的雕刻,似乎是不經意地雕上,看起來卻又那麼精緻。橋面上有低淺的石階,一級一級富有節奏。雙橋橋洞的一方一圓更是富有動感。一個是曲線美,一個是直線美。一個輕盈,一個穩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意林故事
路曲心直
在一座寺廟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在這里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還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干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就這樣,晨鍾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一天,小和尚稍有閑暇,便和其他小和尚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閑,只有他一人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也會被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還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不解地去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干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在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直到太陽下山,才見到幾個小和尚說說笑笑地回來。方丈問他們為什麼回來得這么晚,小和尚們面面相覷:「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啊,看看風景,說說話,就到這時候了。」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道路又不好走,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比他們回來得早呢?」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地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執著之光。
超級思維
一個剛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一個小城買了一座房子住下來,想在那兒安靜地打發自己的晚年,寫些回憶錄。
剛開始的幾個星期,一切都很好,安靜的環境對老人的精神和寫作很有益,但有一天,三個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學後開始來這里玩,他們把幾只破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不亦樂乎。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出去跟年輕人談判。「你們玩得真開心,」他說,「我很喜歡看你們踢桶玩,如果你們每天來玩,我給你們三人每天每人一塊錢。」三個小青年很高興,更加起勁地表演他們的足下功夫 。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說:「通貨膨脹使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從明天起,我只能給你們5毛錢。」
小青年們很不開心,但還是答應了這個條件。每天下午放學後,繼續去進行表演。一個星期後,老人愁眉苦臉地對他們說:「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對不起,每天只能給你們兩毛了。 」
「兩毛錢?」一個小青年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兩毛錢浪費寶貴時間為你表演呢,不幹了。」
從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老人退休前是一家單位的工會主席。
工資福利是剛性的,只可漲不可跌,加之年輕人的逆反心理,老工會主席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如若不是這樣拐彎抹角,而直言相斥,毛孩子們則會更加調皮難纏。
獎金問題
多年來蒸蒸日上的公司,今年的盈餘竟大幅滑落。這絕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拚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說,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得比以前更賣力。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董事長心頭的負擔,因為馬上要過年,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加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隻能給一個月的獎金。「讓多年來被慣壞了的員工知道,士氣真不知要怎樣滑落!」
董事長憂心地對總經理說:「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加兩個月,恐怕飛機票、新傢具都訂好了,只等拿獎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賬單呢!」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對了!」董事長突然觸動靈機:「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到店裡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顆一顆往回扣。那個比較可愛的店員,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一顆往上加。說實在話最後拿到的糖沒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來小道消息——
「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面殺起。」上面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從我開刀!」
但是,接著總經理就做了宣布:「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同一條船,再怎麼危險,也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只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聽說不裁員,人人都放下心頭上的一塊大石頭,那不致卷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做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時艱。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緊急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面面相覷,心裡都有點兒七上八下:「難道又變了卦?」是變了卦!沒幾分鍾,主管們紛紛沖進自己的單位,興奮地高喊著: 「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
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連坐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到了地板的震動……
繞道
我曾經看見一個老人在寒風凜冽中蹚過一條河。老人在河邊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然後頂著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我喊住老人,我說上游有橋,老人說曉得;我說下游有渡,老人也說曉得。但老人沒有回來,他一步一步離我遠去,在呼嘯的寒風中走向對岸。
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後,有無數年輕人也要過河,但在河邊他們停下了。他們問我附近有橋嗎,我說上游10公里有橋,下游10公里有渡。年輕人聽了,立即離開河邊,或上或下繞道而去。有一個人,或許嫌路太遠,沒走,他脫了鞋,一步步走進水中,但當冰涼的河水沒過膝蓋時,那人停住了。繼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來,穿好鞋離開河邊也繞道而去。
生命經不起消耗,那些年輕人,他們在繞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也老了。
我無意勸人蹚水過河,但生命,不管什麼人都應該珍惜。
「繞道」有時確實也是解決困難的一種辦法。問題是生命是有限的,而且習慣了「繞道」的人,在繞不過去的時候就只能停滯不前了。
直線與曲線
小田總愛許久凝視著他的作品,卻不輕易修改。我不太習慣與他共處一個畫室。我不喜歡頭發板直的男生,小田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井上雄彥筆下的仙道彰。
小田的畫很另類,筆法很凌亂,是那種不修邊幅的。他擅長用直線勾繪,很少用圓潤細膩的曲線。當我問他為什麼把蒙娜麗莎的頭發畫成直直的長碎發時,他頭也不抬地回答:「我喜歡直線美。」
高考結束後,我去畫室整理畫具。奇怪的是在大堆大堆的人群中竟沒有看見小田。這時美術老師把我叫出了畫室。「小田的事你知道了嗎?去市醫院看看他吧!」「嗯?」我愕然。
醫院里到處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我一路跌跌撞撞地穿過幾個門診大廳,來到一間病房門前,推開了病房門。
這是間單人病房。房間收拾得干凈利落。小田半躺在病床上,樣子瘦了很多,以往直挺的頭發所剩無幾。小田看到我很興奮,招呼我坐下。「我在化療,現在這里快要荒蕪了。」小田摸著腦袋說。「會長出來的。那時可別再留那種怪怪的發型了。」
沉默。
「我現在才發現,曲線也是那麼的美麗!就像那台監聽器里的線條,時高時低,多麼富有生命力。」小田沒有看著我,而是將頭扭向窗外。我說不出什麼話來,獃獃地坐在那裡。眼睛有些酸脹。
臨走時,小田送我一幅很抽象的畫:一道明亮的直線夾雜著幾條曲線。
第二天,我剪掉了多年的波浪發,改留了直直的長碎發。
應用與創新
學會彎曲
對於壓力與困難,盡可能承受,在承受不了時,學會彎曲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道理祖先已用文字告訴了我們:當困難是「凸」時,不妨忍耐一下,避避它的「凸」峰,或許成功率會更高些,那麼「凹」也就誕生了。「凹」是我們處理「凸」問題的好方法。
因此,不能彎的樹不是好樹,不會曲的人終難成就大事業。彎曲不是倒下和害怕,而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起床穿衣、信任別人是人生的哲學;相信自己、學會彎曲是人生的藝術。只有既懂哲學,又懂藝術的人,才是一個完善的人。
道路與人生
知天命之年學會了開車,方知人生之道與行車之理全然相同,駕車行路與人生行路有驚人一致的哲學道理。
道路總是坎坷曲折,人生不會一馬平川。爛道與好道各練其能,開車上高速路之前,大多要經那陳久失修的爛道、彎道、窄道和管制不好的亂道。人生想上高速路,大凡30歲前都得走些爛路、暗路,都得爬坡上坎轉急彎、大彎以四處尋路。初學駕駛,師傅一般要求先開爛路,再上大路。恰因走過爛路,技能方才純熟,駛上平路正道,便會如魚得水。人生若先難後順算是幸運,若先順後難、先甜後苦才是真正的災難。
彎路與直路各通羅馬,好路堵車,欲速不達;彎路暢通,如龜勝兔。人生有時要繞些彎路,迂迴曲折反而能更快到達目的地,關鍵是遇堵要准確判斷局勢當機立斷改道,猶豫不決只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快道慢道要因人而異。人貴有自知之明,車況好,技能熟稔,精力旺盛者,自可選擇快車道或超車道,反之應自覺行走慢車道,不要想一人占著好道走到底,長久壓著別人會招惹禍患。你若一路狂奔陷入疲憊,一定要明智地讓出快道,當後車超你而去,你不能耿耿於懷,心理不平衡會釀出車禍。人生行路,奧妙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