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倉頡廟
❶ 准備去商丘旅遊,了解的朋友能不能介紹一下商丘主要的旅遊景點的情況。
我就是商丘的,不用考慮了,沒有一個好玩的地方。可能最有名的就是永城市的芒碭山了,附近有孔夫子避雨處(一個稱不上石洞的小石洞),漢高祖斬蛇處(一個亭子一塊碑),張飛寨(幾個破房子),陳勝墓(一個直徑10米左右的土堆),奶奶廟(一個很小的廟)。地方離商丘還有一百多公里,坐車過去要倒兩次。還有就是花木蘭故里,孔子故里,火神台,古宋城,應天書院等等單獨的景點,分別有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不等。總而言之,建議不要去,不如開封更好一點。住宿的話倒是很便宜,一般一百多塊錢吧,開封基本上也是這個價位。
❷ 商丘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龍崗遺址(商丘歷史遺跡) 梁園(商丘歷史遺跡)
隋堤(商丘建築設施其他) 張飛寨(商丘旅遊景點)
造律台遺址(商丘歷史遺跡) 八關齋(商丘歷史遺跡)
帝嚳陵(商丘陵墓) 崇法寺塔(商丘塔/祠堂)
商均墓(商丘陵墓) 伊尹墓(商丘陵墓)
木蘭祠(商丘塔/祠堂) 倉頡墓(商丘陵墓)
微子墓(商丘陵墓) 漢高祖斬蛇碑(商丘歷史遺跡)
孔子還鄉祠(商丘塔/祠堂) 梁孝王墓(商丘陵墓)
白雲寺(商丘寺廟古剎) 張巡祠(商丘陵墓)
閼伯台(商丘歷史遺跡) 陳勝墓(商丘陵墓)
壯悔堂(商丘歷史遺跡) 芒碭山(商丘旅遊景點)
歸德古城(商丘古都/古城)
❸ 商丘的來源及歷史
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e)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倉頡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嚳陵,有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台,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會盟台,還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傑:職森、屠東、張珂.有紀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愛情悲劇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師莊子墓,有風景如畫的三陵台,有聞名中外的芒山漢墓群、有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祠,有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有顏真卿手書的神品八關齋,有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雲寺,有趙匡胤避暑的清冷台,有范仲淹讀書的明朝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有春秋兩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勝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過的翡翠摟,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戰役總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會議會址,有西式聖保羅醫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商丘還有眾多的古木園林。這里有舉世聞名的梁園遺址,有木瓜園奇觀,有西陂別墅,有南園風光,有申甘林帶,有風景迷人的黃河故道;這里有兩千餘年的梁園古木,有張飛、趙匡胤的拴馬樹。
商丘文化燦爛,軼聞趣事豐富多彩。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的傳奇故事;有"高祖斬蛇"的神話傳說;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鮮為人知的兩橋趣話;有對邪惡勢力的辛辣諷刺,有對善良行為的美好贊歌.可謂包羅萬象,枚不勝收。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祖居地之一。帝嚳高辛氏之後裔數千年來繁衍生息,已多達千餘姓氏,遍布海內外。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2個;台灣10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6個。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商丘傳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帝嚳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安徽亳州)。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
秦時,本地分屬碭郡與陳郡。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屬豫州。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梁國改為梁郡。後乳癌吧管理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南朝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北魏為梁郡,屬南兗州。隋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屬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為宣武軍,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為歸德軍,五代周時仍為宣武軍。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詔升為南京。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元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為府。清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民國2年(1913)裁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區解放後為豫皖蘇第一行政區,1949年3月改為河南省商丘專區,轄睢縣、民權、寧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個縣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縣城關區改建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為朱集市。1951年7月設立谷熟辦事處(縣級),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並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縣(現在的永城市)由皖北專區劃歸商丘專區,同年8月撤谷熟辦事處正式建谷熟縣。1953年1月,裁淮陽專區,其所屬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本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1965年6月,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周口專區。1968年改為商丘地區。1977年10月蘭考縣由開封地區劃歸本區,1980年8月蘭考重歸開封地區。1997年6月撤地設市後,商丘市:轄梁園、睢陽2區,虞城、夏邑、民權、寧陵、柘城、睢縣6縣,代管縣級市永城市。總面積10704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市轄梁園、睢陽2個市轄區,商丘經濟開發區(省級)、虞城、民權、寧陵、柘城、睢縣、夏邑6個縣,代管永城市。共有14個街道、61個鎮、115個鄉,4619個村委會、183個居委會。
【湯王興商】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湯在商丘一帶活動。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約公元前16世紀滅掉殘暴無道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❹ 河南有什麼景點
給你個忠告,千萬別去少林寺。我上周剛從河南洛陽回來,其他景點真的都很不錯,去了雲台山、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應該說,如果沒有少林寺的話,一切都很完美。如果說你要想去少林寺看和尚,那你肯定看不到,當我向當地人了解原因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和尚都出去表演了。說句難聽的,現在的少林寺就跟個雞似的,有人就接,來人就騙。而且他們跟長途汽車和當地的物價、消協溝通好了,你想不被騙都沒辦法。
我當時從洛陽火車站邊的錦遠火車站買的去少林寺的長途車票20元,我還問售票處是不是直接到少林寺,那女的很不耐煩的告訴我就這輛。當上車走的半路長途車上一男的把擋風玻璃前的「少林寺」牌一翻,就變成了「旅遊團」。然後我們就莫名其妙的變成了旅遊團。早晨8點開車,這長途車先是帶我們去什麼玄奘故里,然後是嵩陽書院,然後又是一個小廟,最後下午快2點了才到少林寺。期間上來一個掛著牌子的導游,向我們收門票費,160,還跟我們說少林寺只有這種套票。我當時給當地的物價和消協電話詢問情況,他們給我的答案是:售票處怎麼規定的就是怎樣。非常氣人。
少林寺如果不是中小學生就沒有半價票,但大學生想買半價票就要找旅行團,這是少林寺售票處給我的答案。黑導游管我要80,給我拿回的卻是標有半價票標志的門票。
原來以為少林寺有多大,看後才知道,除了少林寺門外那個不要錢的廣場碩大無比,少林寺裡面不到半小時就能走完。而且真的沒有什麼可看的,所能看到的也就是各殿的和尚都在忙於騙錢。進去後前外別跟那幫和尚瞎搭茬,也千萬別瞎磕頭,我同學磕了仨頭,然後往功德箱里投了10元錢,和尚給她叫過去遞給她個福袋,說是給她的。然後跟她白話說多少個大和尚要給她誦經祈福100天,開始說的天花亂墜,最後來一句,一天2元錢,100天是200元錢。當同學向他表示錢太多,捐不起時,小和尚一把就把福袋搶了回去,及其符合商業原則,非常標準的商業運作。
反正少林寺很讓人失望,各處都充滿了商業的氣氛,和尚不是在忙於演出,就是在忙於騙錢,一點也沒有那種出家人所應有的六根清凈。
❺ 了解商丘歷史的,可以講述一下這個地方有哪些名人嗎
天下第一清官湯斌商丘市睢縣人:雍正,乾隆加封文正公享太廟供奉,時稱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師。
❻ 漢字真是倉頡創造的嗎
漢字創造者—倉頡
傳說: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版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一有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❼ 倉頡造字中的倉頡的故鄉是哪裡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
❽ 倉頡的後世紀念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陵、倉頡廟、造字台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 、虞城 、開封 和陝西白水 ;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 ;建於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洛寧 。 倉頡陵
倉頡陵位於河南南樂縣,原稱倉頡祠,位於縣西北吳村附近,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其後屢毀屢建,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土大量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倉頡廟現存有兩通舊碑:其一為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舊碑刻有北宋名相寇準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 陵墓西側有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的倉頡廟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在「文革」中毀壞殆盡。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倉頡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禪通記》上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明朝的《汴京遺跡志》上有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南樂縣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記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虞城縣倉頡墓
倉頡墓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北隅。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後即葬於此。至於倉頡墓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每年春秋祭祀,歷代香火不斷,直至今日。
據《虞城縣志》記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後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後廢。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縣知縣程本節重修倉頡祠大殿3間。新中國成立後,倉頡墓被虞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
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 魯山倉頡冢
經許多史學專家考證,倉頡死後,葬於魯山倉頭,黃帝賜名倉子頭。倉頡冢位於現魯山倉頭鄉鄉政府後院,冢上有倉頡祠。祠內有一棵五百年的皂角樹。倉頡祠內曾有「倉子頭」碑銘及其他碑刻100多塊,在1958年倉頭修建水庫時被用作溢洪道頂板。現今祠內僅剩3塊石碑。2004年,湖北著名中醫劉道成先生出資30多萬,鑄造鎏金青銅倉頡像,供奉於倉頡祠內。2005年,緬甸華僑捐獻玉石倉頡像。 白水倉頡墓與廟
白水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廟東一里多為武庄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陽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陝西白水倉頡墓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倉頡廟內,墓園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牆,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為「結繩新創鳥蟲書」,橫批為「通德」。西門上聯為「雨栗當年感天帝」,下聯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墓冢上邊大樹遮天,正南邊有一小型墓碑。 倉頡造字台
倉頡造字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長里村北,台高6米,周長100餘米,方形,系夯土建築,原為土台,在夯土中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器皿遺物,推知為上古文化遺址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現被修葺一新,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台。南面寬8米45度的斜坡,可拾級而上,中間為3米寬的水泥抹面,上書見方2米左右「倉頡造字台」五個仿宋體雕塑大字。
後人為了紀念倉頡的功績,在他的老家白水縣史官鄉楊武村修建了倉頡墓,在他創造漢字的地方長安區長里村修建了造字台。據史載:周穆王曾在終南山造中天台,後又在倉頡造字台建神廟,名叫「三會道場」。漢魏以後,佛教興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會寺」。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廟,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倉頡造字台」石碑立於台旁,殘部石碑至今猶存。 鳳凰銜書台
鳳凰銜書台位於河南新鄭縣城南,相傳為倉頡造字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❾ 倉頡造字中倉頡的故鄉是
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 具體:歷史與文學的不同之處在於,文學創作可以憑借想像與推理,而歷史研究卻需要實證,這就是現代考古學最根本的意義所在。 那麼,倉頡如果真有其人,他生於何地?葬於何方? 東漢時期的《春秋元命苞》一書記載:「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崗,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傳說中的倉頡是一個長著四隻眼睛的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沂南一座古石墓的挖掘中,發現裡面有一幅倉頡的石刻畫像,畫面中,四隻眼睛的倉頡端坐於一棵樹下。在後世的一些畫像中,倉頡都是四隻眼睛的形像。當然,這應該只是傳說。 在國內,有據可考的關於倉頡的遺跡有十二處,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江蘇、浙江。 在山東壽光,有實物或根據文獻記載可查的有,倉頡墓、倉頡台(藏書台)、倉頡祠、明代嘉靖年間壽光知縣王文瀚立的倉頡墓碑、清代乾隆年間壽光縣令劉有成立的《啟秘亭落成詩吟誌喜》碑、倉頡紀念堂、倉頡雙井等。 在山東蒼山縣有一座倉頡廟。最早把倉頡記入典籍的是曾在蒼山縣古蘭陵邑(今蘭陵鎮)做過18年縣令的荀子。蘭陵鎮東北西泇河畔有個村子叫「作字村」,傳說倉頡在此作字,在全國的村莊名字中,叫「作字村」的只有此一家。 在山東的東阿縣也有倉頡墓,而且是聊城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南樂縣的倉頡廟,明代著名學者楊廷和在《重修廟學記》中稱:「夫為倉頡之學者,天下古今之所同,非南樂人之所得也。然南樂人幸而生於倉頡之鄉,則其善用之宜有先於天下者」。似也進一步佐證南樂是倉頡之鄉。 河南虞城縣的倉頡墓是商丘市的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開封也有倉頡墓,在開封的城西25公里處有一倉家寨村,村民都姓倉,自稱是倉頡的後裔。 陝西洛南縣元扈山有《倉聖鳥跡碑》的山崖石刻,據記載,「倉頡,造書於此」。 陝西白水縣有倉頡廟和鳥跡書碑,白水縣的倉頡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陝西西安市長安區有倉頡造字台。 江蘇南京市有倉頡廟。 浙江杭州市有倉聖廟,建於隋唐以前,明清都有重修,現已不存。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秦始皇統一文字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此後的歷史都有文獻可查,但之前的歷史,稱為先秦史,對研究者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年代久遠,無書可查。但四、五千年之前的倉頡,留存至今的遺跡如此之多,可見他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古史荒昧,而又經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雪,留存下來的有關倉頡的實證幾乎不可尋。但這並不妨礙考古學家們的探索。正如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所說:「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傳說為黃帝史官倉頡所造,這肯定有其史實的素地,需要我們研究分析。」他認為:「這一傳說的中心壽光地區,已證明是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域,後來又是周代紀國的都邑所在,起著很重要的歷史作用」。 但要辨明何處是倉頡真正的故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倉頡墓大多已經不可尋,它只存在於人們的筆記中。民國的《壽光縣志》記載:倉頡墓在縣城大西門外迤北百步許,久為一邑名區。墓前東西有井二,昔所謂倉頡雙井也。墓南有祠,始建於明洪武中。這個墓,明代的人見過,清代的人見過,而現代的人無緣得見。 壽光,古稱北海。現在則是一個發展日新月異的小城,以蔬菜聞名於世,每年一屆的蔬菜博覽會使之名聲大噪。大街上放眼望去,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是個越來越美麗的小城,城南有倉聖公園,城中有聖城街辦,路牌上有北海路。這是倉頡留下的東西嗎? 三 公元2014年9月28日,在壽光市召開了一個關於倉頡的研究學會,來自美國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學網以及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史學愛好者共50多人濟濟一堂,共同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 有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也有手拿筆記本電腦的年輕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學術方面的探討,而是會場中涌動的熱情。 會議的組織者之一趙守祥先生,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歷史研究者,卻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編寫了一本四十多萬字的關於倉頡研究的專著——《中華文祖倉頡》。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楊炳章先生,少小離家老大回,在習慣了用英文說話,用英文寫作之後,再一次深情地談起祖國的文字,故鄉的情懷。 年近耄耋的李灃先生,大半生軍旅生涯飄泊在外,卻寫了一本關於故鄉的書——《探尋壽光古國》。考證細致,文字嚴謹,成為地方史研究的範本。 濰坊市博物館的孫敬明先生,是先秦歷史研究的專家,他著作頗豐,洋洋灑灑幾百萬言,他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關乎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 來自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一所中學的魏文成老師,教學之餘沉迷於倉頡研究,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他卻樂在其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還有82歲的來自北京大學的楊勛教授,還有清華大學年輕的博士後鵬宇,年輕的教師陳穎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視野,解讀歷史,解讀我們血液中共有的那種被稱做「歷史」、「故土」的基因,並探討這種基因如何更好地傳承。 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故土,在楊炳章教授的筆下,那是一些具體而微的東西。 前幾年楊教授寫了一本書,《從北大到哈佛》,其中寫道:「在國外,我愛誇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國內,我愛誇自己是一個山東人,而在山東,我又愛誇自己是一個壽光人。」 他的童年是在山東壽光的斟灌小學度過,在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磨難波折也好、成功輝煌也好,都成為過眼雲煙。再次回首故鄉,彷彿孩子見到母親般的喜悅和親切,筆下湧出的是絲毫未改的那顆赤子之心:「斟灌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地方,根據《史記》記載,還是夏朝初期的首都。對於壽光這個地方,我也可以大肆吹噓一番。比如『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孔融就是我們壽光人,壽光漢代稱為北海;南北朝時期有個淝水之戰,那個王猛也是壽光人。壽光還有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墓位於紀台鎮,離壽光縣城大約有二十里路……」 也許每一個遊子,每一個中國人,當長大後離別故土,隔了千里萬里之後,心中的故鄉都會有一個形象,越來越清晰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記憶。 我想,考證倉頡是哪裡的人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我們的來處,明白我們的根之所在。